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流动性

道德流动性

发布时间: 2022-10-28 20:14:36

A. 是什么造就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人欲横流。

这是专制体制带来的必然后果.因为专制体制的封建、落后、腐朽的特性,必须要靠一大批官员来维护,而这些官员获得权力并不靠真才实学,主要靠和上级领导的关系.大批对上溜须拍马,对下蛮横欺骗的官员获得权力,而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形成逆淘汰.其结果是社会正气得不到弘扬,导致整个社会风气的溃败.这是导致整个社会人情冷漠,道德沦丧的主要原因.治国的本质实际上是治官,只有实行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才有可能扭转溃败的社会风气.

B. 现代社会一些人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哪些

社会环境、利益、家庭教育
更多的是后者,父母的教育方式,
直接关乎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还有可能是遗传因素!!

C. 如何提高学生的流动性

一、用高尚的情感染学生。


这是当一名教师立身之根本。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具有互通性的。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就会尊敬老师。教师在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眼里是神圣的、高尚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感染着学生,以至于有的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教师的一句关心话,一个爱护动作都给学生无比的幸福和温暖。教师历来是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承担着以德传承的重任,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自身的道德情


建设。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内涵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这是我们每个教师的道德准则。


  1. 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在热爱学生,才会千方百计地去教好他们。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爱,才会主动地、愉快地接受教育。教师热爱学生,必须热爱每一个学生。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去创造爱的氛围,从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教师既应是学生的慈母,又应是学生的严师,还应是学生的挚友。

2.理解、信任学生。

教师要避免带有成见、偏见,或以“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等错误认识看待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学生的各种需要,教师要在了解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解决。这是良好个性心理的必要前提,要让学生理解你,你得先对学生做到。在此点上,千万不能有太厚的面子思想。教师能够以宽广的胸怀博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只要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


3.尊重学生人格。学生和老师一样,都有着自尊和自己的人格。不论是当堂的教训,还是变相的侮辱,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导致恶果,因而我们要得饶人处且饶人,万不能以辱骂、斥责学生为正常现象。


4.对待男、女生,优、差生要一视同仁。在传统的中学教育中,重视男生,轻视女生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认为,男生的潜力,稳定性都优于女生,这种观点应该尽早抛弃。另外,对优生的态度明显好于对差生,这是造成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要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我们必须对优生、差生一视同仁。我觉得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満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


5.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俗话说,笑容是打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钥匙,老师与学生也一样,一个淡淡的笑容,一份不经意的问候,都能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好。不能老是板着一副酷脸,这样会让学生敬而远之,根本谈不上让学生喜欢你。


6.对学生要有耐心。我们经常教导学生,凡事要有恒心,有耐心。我们也应该这样,对学生多一点耐心,毕竟不同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在夸奖一些同学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同时,更要对另外一部分不能按时完成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肯定和等待的耐心。


7.以身作则。一个处处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表率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和仿效的楷模,而且会引起学生内心由衷的崇敬和向往心理。他们对学生的表扬和批评,都将唤起相应的情感式样,激起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使师生关系处在和谐融洽之中。


二、用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


这是教师行事的准则,教师之所以成教师,因为教师是人之楷模,不为功、名、利所左右。我们教师要用正确的观念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会学生与人合作,诚实守信,不偷懒,不逃避,不说谎,有集体观念,有民族气节,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同胞等等。学生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己的老师、家长和社会,他们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和家里的不良教导,往往产生困惑、矛盾,进而询问于老师。这时教师的观念引导取决定性作用,应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准则。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相当重要,我们教师既要融入社会,又要出淤泥而不染,用正确的言行教育好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三、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


这是教师工作之职责。一方面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不计报酬,不计得失。我们常说教师是良心工作就在于此。现在有些教师太势利了,有了丰富知识不是跳槽就是热衷于有偿家教服务。诚然,知识是有价的,但不应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教育的主流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在发展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当代各种知识的发展前沿,力求知识求全求新,增强自己的知识储量和文化底蕴。要用好教材,但又要超越教材,及时给学生新知识,激励学生探索求知。要经得起学生的提问,这是时代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挑战。武装学生头脑必先武装自己,唯如此,才能胜任教师“授业”的根本职责。


  1. 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人们常说:“在给学生一杯水前,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在现代知识激增的情况下,教师的这“一桶水”还得经常更新,要成为一眼活泉,而专业基础知识是教师知识更新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透彻理解教材,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不断地引导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步,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勤奋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一个想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作为一个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所以一名好教师应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所以一个好教师除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应该要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我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今后应该勤奋学习,不断充电,才能满足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的好教师,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2.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则,掌握教育理论。有位哲人曾说过:“一位合格的教师知道教什么,一位优秀的教师知道怎样教。”而教育理论就是研究怎么样教的理论。同样,我们也应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则,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3.要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任何一位教师无论担任哪一学科的教育任务,都应懂得一些与自己所教学科课程相邻近的学科知识。首先是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不是独立的,特别是现在课程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的广泛;其次,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现在在这些方面我还做得远远不够,但今后会朝着这些目标更加努力。


四、用综合的能力塑造学生。


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但有较强的传授知识的能力,还应有研究学生、塑造学生的能力。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书先生”,而担负着“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随着网络信息等科技的发展,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产生的问题也随之增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再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缺陷的产品。

D. 如何评价一直霸占道德制高点的人

人的一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我们如果一直霸占着道德制高点,那么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一种流动性,而不是死板的,只是盯着你一个人去做这件事情,很多人都需要拥有这样的一种荣誉,所以我们要让整个社会处于流动的过程当中。

E. 道德风险流动性陷阱的定义是什么


流动性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Keynes trap):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种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会跌落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偏好 (指人们想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的需求,货币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货币数量的多少,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货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但是,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低于某一点的利率,人们就不肯储蓄,而宁肯把货币保留在手中

F. 道德「只宜律己,不宜律人」吗

首先需要承认,无论中外,在历史上道德都发挥过公共规范的作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古人的生活群落狭小,道德观念相对统一明确。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流动性的空前提高和资讯传播的空前便利,社会的多元性已大大增加了。这种多元性同样表现在道德观念上,一个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可能正是另一个人嗤之以鼻的,这种情况下道德如何律人。从实践的方面说,古代社会有紧密的基层结构,遇到实际纠纷时可能有一套非正式但有效的机制来处理。比如双方会找家族和群落中的长辈或者公认较有威望和道德的人做评判,然后服从这一仲裁的结果。但这在现代社会也不复存在。有人说遇到争议时应该采用『公认』的道德观,并由这种『公认』产生的舆论压力来迫使对立方屈服。但这样同样有很多问题,比如面对一个实际案例,如何立即确定哪种道德观是公认的。很多问题社会本来就有激烈对立的立场(比如婚前性行为、堕胎、同性恋、甚至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如何能得到『公认』的道德观。即使得到了『公认』结论,这种结论就是正确的吗。需知真理一开始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三从四德之类的文化糟粕也曾经是公认的道德。在我看来,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多数暴力将愈演愈烈,社会对于异类会越来越不宽容。

G. 中国目前国民道德水准下降,就其原因是缺乏信仰吗

目前的国家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道德水准的下降和媒体的宣传有关。

信仰只是一个方面。社会舆论的导向非常重要、

H. 乡土中国什么是道德观念它包括了哪些内容道德观念是由什么决定的

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我们以农业为生。

我们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于是,乡土社会逐渐演化成一种礼俗社会,是异于西方的法理社会。

农人固守土地而居,形成“熟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因“熟悉”而成“俗”,常“习”之。这些“俗”因为熟悉和信任而毋需以契约而固化,于是形成所谓的乡土本色:一个礼俗社会。

(8)道德流动性扩展阅读

《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热点内容
司法局民生 发布:2025-01-17 03:08:59 浏览:589
法院怎么转账 发布:2025-01-17 03:06:54 浏览:340
从经济法角度看校园贷 发布:2025-01-17 03:04:44 浏览:679
沈阳城市供热条例 发布:2025-01-17 02:42:54 浏览:673
合同法教材下载 发布:2025-01-17 02:35:05 浏览:644
民事诉讼法一审程序 发布:2025-01-17 02:34:19 浏览:211
水利转门法律知识考试 发布:2025-01-17 02:32:08 浏览:532
追究税收法律责任的主体 发布:2025-01-17 02:23:13 浏览:499
服务员工上班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7 01:36:38 浏览:73
违规处置医疗垃圾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7 01:30:48 浏览: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