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大智
① 央视7部专题片都有哪些
1、《将改革进行到底》
《将改革进行到底》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政论专题片,于2017年7月17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2、《法治中国》
《法治中国》是为全面总结展示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中央组织拍摄了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该片自2017年8月18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并在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
3、《大国外交》
《大国外交》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由何绍伟、朱波共同执导的六集政论专题片。该片于2017年8月28日至9月2日每日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4、《辉煌中国》
《辉煌中国》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全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于2017年9月19日至24日每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5、《强军》
《强军》是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拍摄的八集大型纪录片。 全片共八集,分别为《逐梦》《铸魂》《制胜》《重塑》《浴火》《跨越》《铁律》《伟力》。从2017年9月29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8点播出,每天播出两集,部分省级卫视次日重播,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
6、《为了公平正义》
《为了公平正义》,司法体制改革六集政论专题片。于2017年9月25日起每天晚上20:00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首播,并在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
7、《巡视利剑》
《巡视利剑》,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巡视办、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4集电视专题片。该片于2017年9月7日至11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每晚8点首播。
② 《法治中国》第六集《全民守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法治,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艰辛探索;法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治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全民守法,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始终对宪法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全民守法,需要有遇事找法、办事循法的制度安排。全民守法,百姓还需要便捷的法律服务路径。全民守法,还要靠激发全体人民的法治热情。
全片共分六集,分别为《奉法者强》《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公正司法(下)》《全民守法》。这部政论片的推出,将进一步坚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心和信心,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提供舆论支持、营造良好氛围。
③ 央视一套播出的政论专题片都有哪些
今年7月以来,在央视播出的大型政论专题片有8部,分别是:
1、《将改革进行到底》:7月17日—26日,共10集CCTV1
分别为《时代之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民主新境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延续中华文脉》《守住绿水青山》《强军之路(上、下)》《党的自我革新》《人民的获得感》。
2、《法治中国》: 8月18-23日,共6集,CCTV1
分别为《奉法者强》《大智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上)》《公正司法(下)》《全民守法》。
3、《大国外交》:8月28日-9月2日,共6集,CCTV1
分别是《大道之行》《众行致远》《中流击水》《穿云破雾》《东方风来》《美美与共》。
4、《巡视利剑》:9月7日至11日,共4集,CCTV1
分别为:《利剑高悬》《政治巡视》《震慑常在》《巡视全覆盖》。
5、《辉煌中国》:9月19日至24日,共6集,CCTV1
分别是《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
6、《强军》:9月29日至10月2日,共8集,CCTV1
分别为《逐梦》《铸魂》《制胜》《重塑》《浴火》《跨越》《铁律》《伟力》
7、《为了公平正义》:9月25日-30日,共6集,CCTV12
分别为《开启司改征程》《落实司法责任》《保证司法公正》《提升司法效率》《践行司法为民》《铸造司法文明》。
8、《不忘初心,继续前进》:10月5日至11日,共7集,CCTV1
分别为《举旗定向》、《人民至上》、《攻坚克难》、《凝心铸魂》、《强军路上》、《合作共赢》、《永立潮头》七集。今晚播出最后一集。
④ 用三两句话讲清楚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道理
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如同鸟之双翼,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出“为政以德”。他认为,单纯依靠法律和刑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如果不重视道德教育,一味地依靠刑罚的强制手段。
靠强力来制服那些违反法律的人,人们便不可能产生“羞耻之心”,也不知道违反法律是“可耻的”。但若不讲法律,过分夸大“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二者应当并驾齐驱。只有深刻把握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把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使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才能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4)法治中国大智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从中国的历史出发,每朝每代的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昌明便国泰民安;法治衰败便国乱民怨。
今天的中国,依法治国已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
任何法律都有一定的道德属性。社会主义法治要成为良法善治,自然也要具有道德属性。于志刚说,道德会让所有人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无论在司法者面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还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都会受到道德取向的影响。
⑤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是什么意思
治国凭圭臬,来安邦靠准绳,什么源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废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由此不难看出,法治才是中国近代以来百余年上下求索作出的最终选择,标注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新高度。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意识到法制和法治的重要性,要积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全面主动的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为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而筹划、为子孙万代而定法,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准则来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为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⑥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什么
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2月23日)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在这点上,我们不会动摇。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我们党对依法治国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后来,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逐渐对法制不那么重视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付出了沉重代价,教训十分惨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始终把法治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考虑、来谋划、来推进,依法治国取得重大成就。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既是立足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谋划。从现在的情况看,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广大干部群众高度评价这次四中全会,认为全会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了“快进键”、进入了“快车道”,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四中全会决定形成了姊妹篇,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将有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向前发展。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二○二○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从这个战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
⑦ 怎样理解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今天,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条法治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硬。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好,最关键的就要坚持走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发挥好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切实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要应对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从根本上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清醒看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就法治论法治是不够的,必须着眼全局、系统谋划,特别要立足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重视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导,着力培植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都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文化环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
⑧ 2019-12-22
研读了《中国式管理》一书,这本书是中国式管理奠基大作,作者是曾仕强先生,他是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笔者虽是管理学专业背景,但读了《中国式管理》之后,依然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首先所谓中国式管理就是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笔者在本科和硕士期间都修过许多管理学相关课程,但其中大多数都是一些西方的管理思想,以泰勒、德鲁克、巴纳德等等西方管理学大师为代表人物的管理智慧,中国人一直以来不断引入和学习。而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一书,让笔者感觉耳目一新。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将管理与中国文化情境相结合,运用了许多诸如儒家、道家等等百家思想,以及中国经典文化作品比如《易经》等,将中国国学思想渗透到管理这一现代化事业当中。
本书研究针对的是具有华人特性的管理学,立足点在中国人身上。语言贴合中国人的实际,且对中国悠久的管理思想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不夸张、不脱离实际。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中国现在正处于振兴期,中国式管理将如何自处?我们一直强调“见贤思齐”,而“贤”似乎必然地指向了西方,于是我们引进了西方的资金、技术,同时也吸收了他们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而这些是否符合中国国情,能否有效地推进中国的发展?现实似乎给出了一个不是很满意的答案,国外屡试不爽的管理方法,当移植到中国时,却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竟是方法错了还是中国人已经病入膏肓?而《中国式管理》恰是给我们点亮了一个火把,让我们看清身边懵懂的表象,它将植于中国人血液的民族性剖析给世人,让我们懂得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中国文化。
一、管理——修己安人的历程
到底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定义一直以来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每个人对管理的认知和体会也各不相同,但是一个人对管理的看法代表了这个人的价值观。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代表大多中国人价值观的概念,“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这个概念强调管理的起点是修己,终点是安人,任何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把自己修治好,再通过做人做事的具体表现来促进大家的安宁。管理一方面追求伦理道德,一方面追求管理效益。可谓管理是外在的伦理,而伦理是内在的管理,二者密不可分。在管理的历程中,通过好好做人把工作做好,职场中修炼自己,逐渐提高层次,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任务。
我们想要了解这种以中国人为特色的管理学,从与美国、日本的管理相比较的过程中深切体会。美国式管理强调“我要、我成的历程”,以“目标管理”与“成果管理”等为代表,美国人还突出表现为一种个人主义,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就是充满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意味,以竞争为手段。日本式管理与美国式管理相反,他们强调一种“同生、共荣的历程”,同声同死,培养生死交情,共同奋斗,合力追求团体荣誉,充满了“大和魂”精神。而中国人呢?与美国日本都不相同。目标和成果固然重要,但不足以代表管理的全部,而中国人也不太接受同生共死的观念。中国式管理的修己安人,是伦理也是管理,充满伦理道德精神,先修己,也就是自律,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收到良好的感应,之后自动的改变他们,更加快速有效。人人都先修己,这样会实现有效的管理。修己强调自觉、自律、自主,而安人的目的在于人安己安。在修己安人的过程中,以明哲保身为根本理念,保护自己但不伤及他人。在化解问题时候用推、拖、拉的思想,最终会有很好的结果。笔者结合自身经历,都是十分有体会的。中国式管理的这种修己安人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中国人的“圈子”
在中国文化情境下,我们经常会听到“圈子”、“关系”、“人情”等等词汇,带有丰富的中国色彩,与西方管理极为不同。
日本人的小团体让人们会自然联想到集团主义,而中国的小团体则可能让人们联想到本位主义、朋党之争和内耗。那究竟是小团体错了,还是中国人错了,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在我看来谁都没错,我不赞成将人和小团体隔离开,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中国人的小团体象征着我们美好的友谊代表着彼此之间的交流,少年时的玩伴、青年时的知心朋友,这些都是我们难以割舍的,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从小的生活环境,没必要舍弃。从好的方面来说,中国人的小团体也可以是工作的润滑剂,它利于工作顺利地开展,特别是有新的变革政策时,往往先通过自己的小团体来推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日本同样也存在着小团体,否则便不会出现团队精神,只不过日本把小团体划归到整个公司,而中国则是出现了内耗和挖墙角。小团体本身并不是什么缺陷,与欧美企业相比,小团体让企业更具有人性。当然,小团体的存在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可能由于小团体的存在致使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难以展开或者说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这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无疑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但积极的方面在于,能让决策者保持清晰的头脑防止专断的产生,这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多变的时局下,小团体可以帮助企业克服急功近利,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所以,小团体本身没错,关键是如何利用,特别是中国的管理者,一定加以合理的掌控,一方面要协调好各方利益,避免内耗的出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企业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对小团体进行合理控制,不能让其肆意发展影响到企业的稳定。
三、管理三大主轴——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
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其意思就是以“人”为中心,人是管理的主体,基于人的理念来组合,按照人能接受的道理来应变。在这里笔者想着重谈一下中国人的德治与法治。
对人的管理,中国强调“德治”;日本重视“人治”;美国突出“法治”。日本在管理中重视人的价值取向,组织会把员工视为大家庭中的一员给以照顾,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美国在管理中更加重视法律规章和制度的完善,以雇佣合同和契约来规范约束劳资双方的行为。但这些成功的管理方式都已经暴露出自身的缺陷:日本终身雇佣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担,特别是在日本经济处于低迷期的现今,这给企业的复苏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包袱,同时年功序列给企业新鲜血液的注入带来巨大阻碍,新老员工思想的摩擦,新观念、新思维难以得到重视,这大大挫伤了新进员工的斗志和积极性。而美国的“法治”则带来了劳资对立的局面,而且西方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一次的成败论英雄,更多的渗透了功利的性质,正是因为缺乏人性化管理,才使得美国企业在出现危机时企业和员工难以做到同舟共济。而中国,自古以来主张“修己安人”,强调以道德教化,寓人治于法治。不可否认,中国的人治存在着一定得缺陷,比如说“裙带”关系浓厚,导致有法难依,特别是对家族企业来说,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规避人治,如何贯彻实施行之有效的规范准则,一旦处理不好则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人治是值得我们警醒的,但尽管如此,也不必在人治和法治中独尊其一,而应该寓人治于法治,也就是说不应单纯地将绩效作为衡量员工的标准,而应同时考虑到现实情况,允许有缓和和变通的存在让企业更具人性。如何做到寓人治于法治,对中国企业来说一方面要不断地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 节制官僚作风,修正不正常的本位主义,推动企业由经验管理迈上科学管理的快车道。另一方面,作为辅助,要让人治充分发挥其特殊功能,让企业更和谐、健康。
四、管理准则——内方外圆
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没有准则?当然有,那就是“内方外圆”,“方”是自己的价值标准,中国人的“方”不会棱角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因为中国人讲究“息事宁人”,于是用“圆”作为“方”的保护层。“圆”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凡事只要不触及“方”,就应以“圆”收场,这是中国人的处世的态度。
中国人讲求“相互主义”,“别人敬我一尺,我敬别人一丈”,也不会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西方会觉得这是一种对公司和企业不负责任的表现,认为中国人敷衍、没有准则、缺乏人性。其实不然,中国人注重情分,注重关系的融洽,并不是自己没有想法,而是更重视谈话的场合和沟通的方式。如果西方企业能领会到这点,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个人的“方”在“圆”中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诉求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但中国人却有一把共同的标尺——尊重、平等,“内方外圆”也恰是中国人的美好期待。
五、合理的激励方式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投资的热土,然而不少跨国企业却出现了不少的困扰:如何招纳优秀人才?如何留住人才?面临着录用和留住人才的双重压力。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狼非常有个性。有的狼一直在帮助其他的狼,有的懒散,有的喜欢到处游荡,有些则不与其他的狼来往。即使在同一狼群中,你也会看到不一样的个性。”这些特征整合成狼性,构成狼群强大的竞争力和适应变化的生存能力。
狼的这种分工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要招纳优秀的人才,首先要尊重人才的个性,容忍他们的棱角,这样才会对人才有吸引力,同样也会为企业创造出活力。中国人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中国人更需要舞台,更需要梦想,所以招纳人才应首先给他们希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至于留住人才,离不开激励制度。中国人没归属感、不安分、跳槽率高,我觉得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同样企业也要找下自己的原因,比如说,是不是真的从人才自身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例如,在中国的日企,中高层管理者清一色日本人,同等职务的中国员工和日籍员工,工资待遇区别很大,尤其是不同升迁的制度更是打击到中国员工的士气,而这些管理理念与日本本土企业所宣扬的平等、信赖和追求个人价值都大相径庭。不可否认,日企能给中国员工提供安定的工作,优于国内的工作条件,但中国员工的职业生涯局却不容乐观,而中国人恰是把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当作养家糊口和尊严的象征,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安定,更重要的是成就和认可。日企一方面是要求中国员工像日本本土员工那样忠诚但同时却忽略中国员工的切身利益,跳槽也许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成熟的管理应以本土化作为基石,立足本土,建立相适应的激励制度满足人才需求,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使企业走得远走得稳。
六、中国式计划
书中谈到,历代做大决策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无知”,如此才能求贤、寻贤、用贤而臻于大智大慧。我们知道,组织有了明确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做成具体的计划,以便有把握地处理现在的事情,使其顺利开创出预期的未来。中国人善变知变,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喜欢边做边修改。我们生活中也有深切体会。计划时大多确立方向,抓住要点,做一些智慧型决策,依据实际情况,逐渐调整细节,以求落实。在组织甚至是企业中,计划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得好:千军万马容易得,一个大将最难求。组织成员的多少并不足以展现机构的实力,决策者的素质才是成败攸关的关键。中国人表面上好像都没有什么计划,什么事情都说“看着办”,实则上中国人是有计划的,只是中国人的计划会经常地变更,所以只能看着办,他们才能及时地调整计划,这样才能符合不同时空的实际需求。就如同中国人的合理与不合理也是随时变动的一样。时空一改变,合理的标准就改变,计划也要改变。实际的管理中,我们是必须要有计划的,只有计划明确了,我们的目标才明确,工作才能明确。但我们的计划,不能太死,太刻板,太细致,我们要有回旋的余地,到真正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变动是不可避免的。
七、基于文化的企业战略
企业的文化是基于本国的文化传统同时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民族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会对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该地区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方法。世界各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时也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是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恰是基于他们特有的企业文化、本土的文化。现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式的管理理念正在逐步地成熟完善,也正在接受着世界的检验。我们相信现代的、先进的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不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同样会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模式,只要中国凸显自身文化,努力培育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中国式管理便会越走越远。其实,到底有没有中国式管理,也一直是学术界的一大争论。但其实有没有并不重要,能不能产生好的管理效果才比较重要。我们不能否定西方的管理科学,中国式管理其实是一种渗透着中国的本土哲学与文化的一套管理智慧。一方面企业在追求全球化,一方面又要重视本土化管理,这看似是一种矛盾,但其实已成为当代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中国式管理应用了许多国学思想,在中国文化情境下指导企业管理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阅读《中国式管理》一书,笔者对中国的文化也更加热爱与深信。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管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过在发展中国式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扬弃。管理与文化相互交融,吸取精髓,加以利导,促成强有力的中国式管理,促进中国的管理实践长久发展。
⑨ 坚持法治和以德治国观点的分别是
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既彼此区别又不可分割,都是国家治理、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贯彻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今天,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给予惩戒。可见,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需要法治和德治两手齐抓。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国既有久远的法制传统,又有厚重的道德传承。从孔子提出“宽猛相济”,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荀子提出“隆礼重法”,到汉代董仲舒强调“阳为德,阴为刑”;从唐代提出“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都体现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之道。从世界范围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大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
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大优势。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条法治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两手硬。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好,最关键的就要坚持走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发挥好这条道路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切实推进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