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激活

法治激活

发布时间: 2022-10-31 10:51:42

Ⅰ 为什么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雄厚的物质财富做基础,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需要法治保障。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创造出雄厚的物质财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需要法律法规的调节与约束。依法治国对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尊重市场行为;有效维持市场主体公平的竞争秩序,确保市场有效有序运转,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法治原则是:对于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对于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更是进一步规范了政府的行政行为,强化了政府的市场思维,调节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将政府职能从聚焦于事前审批,转换到依法建立健全积极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上来。政府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干,都只有一个依据,就是法律。
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天视察深圳时就曾发出感慨,“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定下法制基调。“法治”和“市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两大关键词。据说这一年,北京新成立的公司以每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全市库存的公司执照8月份即全数发光,北京市工商局不得不紧急从天津调运一万个执照以解燃眉之急。改革对社会的激活、法治对市场的促进,由此可见一斑。
如何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既管住政府这只手,又用好政府这只手?关键词有两个:一是简政放权,二是加强监管。事实上,很多对投资项目的前置审批都是不合理的。搞市场经济,本来就是谁投资谁承担风险,大部分投资决策就应该下放给市场主体。这样的审批不取消不下放,不仅不能优化投资,徒做无用功,还会为权力寻租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减少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的监管必须跟上。目前,我们的监管随意性较大,一有问题就搞“突击”监管,搞“大检查”。这容易造成监管缺位失位和错位越位并存,令选择性监管大行其道,将直接影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建立。因此,法治规范下重规则、重机制的监管方式和手段非常重要。
法治是有效维持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秩序的保障。市场主体有效参与竞争和创新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竞争能带来繁荣,有法治保障的竞争才能带来永续繁荣。现在,公平的市场秩序没有完全形成,对侵犯知识产权、搞假冒伪劣或坑蒙拐骗惩治不力,这样,守法诚信经营的企业,成本相对就高,这是不公平的,也必然会影响竞争的效率和市场的活力。
这其中,有前面提到的监管不到位不科学的原因,需要政府完善和创新监管,特别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抽查机制、责任追溯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堵塞缝隙和漏洞。同时,也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本身尚不完善,特别是产权归属不明晰,产权保护不得力和纠纷解决机制不固定,结果不确定等原因。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导向,就是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通过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同时,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以更多激发市场活力、更快释放改革红利、有效遏制权力寻租,有效抑制腐败。

Ⅱ " 重典 " 能整出 " 大治 " 吗

转载:

依法治国需要用“重典”开路

焦若飞

常言道“乱世用重典”,只有重典才能勘乱。也就是说,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秩序国家,尤其是一个法治国家,必经之路是“重典”。换言之,不经历“重典”,就难以实现真正的法治。

重典的本质含义就是震慑,通过震慑的力量,让所有公民伏法守法。如果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尚未形成,法治环境十分脆弱,正常的法治秩序建立之前,没有非常的法制执行手段保证法律的实施和法治秩序的形成,再好的“良法”,也会失去本身的色彩。

以超常的措施,保证法治秩序的建立,是古今中外社会行为规范的成功经验。当今世界公认的西方法治国家,实际上都经历了“重典”推进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当初的重典,就没有今日西方的法制与规范。用一句通俗的话说,西方人讲秩序、讲法制,不是西方人种优秀,主要是“管”出来的。

我国是历史上推行重典治理的主要国家。重典戡乱,进而达到阶段、朝代大治的例子也不少。如明朝初建时曾重典惩贪,使得各级官吏“居职惴惴,唯恐不能奉法恤民”,“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吏治焕然”“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明史》里的《循吏传》所收清官中,洪武年间的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朱元璋的严刑峻法虽然没有根除腐败,但却使贪官收敛了很多,有效的减少了腐败。明朝之所以延续270年,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在很大程度上是朱元璋“重典治世”的功劳。

《史记·商君列传》描绘商鞅时秦国的情况说:“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连反对连坐的荀子也对此赞叹不已,他在《荀子·强国》中描绘说,踏进秦国国境,观察秦国的习俗,百姓质朴淳厚,音乐不淫荡低俗,人们的服装不轻薄妖艳,百姓畏惧官吏而顺从,像是上古时代的人。各级官吏都严肃认真,无不谦恭节俭、敦厚谨慎、忠诚守信而不粗率,像是上古的官吏。秦国经过四代君王就取得如此胜果,靠的就是法制。全民监督权力运作的体制有效杜绝了政权的腐败倾向。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的连坐之法。

不可否认,虽然历史发展到今天,象“连坐”“凌迟”“族灭”“充草暴尸”等古代所谓的“重典”已经成为现代文明不能包容的“野蛮”,但作为“重典”本身,对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法治社会依然有超越时空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首先,重典能够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扫清法治障碍。长期以来,法治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权大于法、知法犯法、无视、漠视甚至蔑视、挑战法律等非法治思维和习惯成为横亘在实现依法治国路上的多重障碍。这些障碍来自于意识,来自于传统,甚至缘于父母祖先,发自肺腑,根深蒂固,坚韧顽强,固若金汤。涉及个人、集团、权力拥有者所谓的自尊、习惯、地位、利益,推进与阻止,进步与倒退的争斗一直尖锐存在,不容回避,回避不了。不扫清这些障碍,实现从立“良法”到立“良行”的转变是不可能的,而推进的“疲软”“弹性”“逃避”恰恰是我过多年推进法治的教训所在。因此,没有重典,障碍无以扫除。

其次,重典可以有效惩治以身试法者,让人畏惧法律。众所周知,法律的最大特点就是强制约束,而人的原始向往就是自由。对自由的过度放纵,就会僭越法律的底线,影响到社会秩序。有效解决这一对矛盾,就必须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刚性的法律执行,保证法律的效率,让试法者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儆效尤,让人们畏惧法律,不敢轻言违法,更不能随意挑战、藐视法律。

再次,重典可以巩固法治成果,激发公民的法制热情。任何人、任何时期,都存在或浓或淡、或深或浅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法治要求和法治期待,只是这种意识和要求与时代法制节奏和设想可能存在距离,容易沉睡。从“法不责众”到“行为从众”,唤醒、激活这种法治“沉睡”,需要特定的氛围和情境。而激发公民的法治意识,实现个人法治期待与时代法制要求的统一,是一次从意识形态到行为习惯的洗礼过程,是一场攻坚的硬战,无疑需要强力的重典才能完成。

另外,重点能够提高法制效率,缩短实现法治的时空距离。法治、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却是等不来的。各国、各地域法治进程的不平衡,是社会进步的不平衡。法治的进程则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尺度。法治推进力度越大,效率越高,距离法治国家的目标就越近。这是简单不变的道理。

诚然,随着时代的进步,重典也非过去的“重典”,在传承取舍中,也赋予了新的意义,有了全新的阐释,但是,需要强劲的推动,严肃严谨的法条,刚性的执行标准却古今依旧,不论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变了,就没有法治。

“重典”要抓住“重点”,不是泛泛而谈。就目前我国的状况而言,主要是采取超常举措,发力权力挑战,把“法治”放出来,把“权治”关进去,把“刚性”铸起来,把“弹簧”压下去,把“公正”唤出来,把“私欲”赶出去。“王子犯法重罪于民”,对党员、对干部、对公职人员尤其是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执法犯法,阻碍法治进程罪加一等,从重处理。

毋庸讳言,对法治执行,推动法治需要单独立法,假以“重典”。一部在其他法律之外、具有普释意义、维护法律权威、保证法律推进、规范法律落实,应对各种挑战和干预的“重典”应该呼之欲出。惟其如此,法治盛世才能如期而至,不再久远。

Ⅲ 什么是法治思维及如何提高法治思维

一是要培养法治思维理念。首先,要养成运用法治思维的习惯。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理念,使其认识到什么是法治思维,为什么要运用法治思维,怎样运用法治思维,使“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领导干部的常用语,使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习惯。其次,要重视法治思维的实践运用。在遇到权力与权利冲突、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要牢固树立民本意识,主动运用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减少官民对抗,树立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再次,要把握多种思维方式的合理运用。正确处理好政治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与法治思维的相互关系,使决策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
二是要提升法治思维能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首先在于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要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健全学法的长效机制。在学习形式上,要通过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通过举办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参加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在学习内容上,既要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以及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法律知识,又要重视法律原则、法治精神等法治思维能力方面的学习培养。
三是要考核依法履职水平。要像考核经济指标一样,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要通过鼓励、奖励、晋职、晋级等激励机制,引导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重视提拔使用法治思维意识强、善于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要按照有权就有责、滥权应担责、侵权要赔偿的要求,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对那些不依法办事的领导干部要严肃进行批评教育;对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带来重大损失,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Ⅳ 论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一个国家的未来是掌握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的。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社会经济发展的栋梁和骨干力量,他们的群体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影响很大。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却是屡有发生,云南大学马加爵2.23特大杀人案,清华大学刘海洋强酸泼熊事件等等。由此可见,强化大学生法制观念,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极为重要的。 法制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制的看法和态度,其核心思想是对依法办事的态度。当今社会,正确的法制观念是大学生必备的法律素养,并已成为青年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学校方面:(1)开设法律有关课程,传播法律知识,指导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法制观念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高校教育应当把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作为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的组成部分,重视不并积极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2)强化案例教学,以分析案例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法制观念。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时事案例,如:胡长清受贿案,远华特大走私案等等。(3)丰富法制教育活动的形式。突破课堂,将法制法律渗透到大学生的校园活动中,如举行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趣味问答,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观看诸如《今日说法》这类的法制节目等等。(4)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由于经历过高考压力,面临着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一般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很多案例表明,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往往与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有关,所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5)以法制的观念来管理学校,重制度,重程序,重平等,重自由。一个良好的制度氛围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概念是至关重要的。言传不如身教。高校以法律概念来管理学校,实行制度管理、依法治校,在提高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同时,也使得校园文化更为清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1)大学生首先要学法、懂法、守法,这是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2)关注社会时事,关注新闻,探讨新闻背后的故事,多看看《今日说法》这类的法律节目和《中国法制》这些法律报刊,提高自身的法律了解度和敏锐度。(3)大学生要学会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进一步说,维护社会正义。(4)大学生要积极地参加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法制观念。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或思维方式,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理性思维,价值取向和逻辑思维是其核心。 法律思维方式主要有下面几个特征:重视人权,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大学生如何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学习并熟知法律知识。这是大学生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只有在了解法律条款熟悉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的法律思考,形成法律思维方式。二、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提高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法律思维的核心之一,清晰的头脑、缜密的逻辑思维是大学生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必须条件。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正义感。高校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应是一个高科技的高危险的犯罪分子。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树立社会正义感,勇于捍卫社会正义,只有这样,一个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四、参加法律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纸上谈兵终是空。只有在社会中,在不断地实践中,大学生才能培养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 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提高大学生发展观念,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这是需要整个社会、高校、大学生自我的长期的共同努力。

Ⅳ 法律属于社会科学吗舒国滢教授认为法律属于什么

法律属于社会科学来中的自一个重要分支。
舒国滢教授主张从美学的观点考察法律,在“法美学”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曾提出“司法的广场化”与“司法的剧场化”之分析范畴,倡导大众化与法治化关系之研究,认为中国未来的法治建构,应当激活政府与社会两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很好地将两方面的经济、政治资源利用起来、统一起来。这个思想被学界称为“政府社会互动的法治模式”。

Ⅵ 超氧抗体激活疗 法治 疗紫癜怎么样

超氧抗体激活疗法 治疗紫癜 效果还不错

Ⅶ 免 疫 细 胞 激 活 疗 法治 紫 癜有有谁知道效果怎么样的么

免疫细胞激活疗法是一种通过美国引进的先进过敏原检测仪,利用电磁波共振原理精准定位病因。辨证针对个体病情施以中药,采用特殊的免疫技术,使药物直达病灶,消除临床体征,中药调养结合免疫细胞激活术使自身免疫力增强,血液中吞噬细胞增多,消除引起小血管炎症的免疫复合物,从而彻达到治愈抗复发的诊疗结果。

Ⅷ 乡村治理三治是指什么

乡村治理的三治主要是指自治,德治,法治。
具体内容如下:
1、乡村自治就是要弘扬枫桥经验,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
2、乡村法治就是要有底线思维,解决基层突出重点问题;
3、乡村德治就是加强村民德育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传统。
三治治理不是分开治理,而是需要融合在一起治理,如何才能做到三治融合发展呢,以自治为核心,德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村民主要还是要通过自治来处理村里的大小事务,居民自主权得到充分保障,而且还能让大家参与乡村治理,人人参与才能让乡村变得更好。
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能够有效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建立人人参与共享,公建,公治的乡村治理新局面,激活乡村治理与发展的活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应以自治为基础,法治做保障,德治为先导,加强智能化建设,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四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促进共同富裕,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农民根本利益;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乡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五)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顺应村庄发展规律,根据乡村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类推进。

Ⅸ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礼治和现在提倡的法治

传统中国基本上是一个以“礼治”维系的社会,而并非如西方社会主要依靠“法律”来治理.考察与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内在矛盾,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从传统到现代的法治模式转换,这样的考察和探讨对于未来中国的法治建设既有其理论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基本特征的比较研究入手,对中国传统“礼治”与西方法治两种政治文化观念在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上的差异进行认真对比分析,并通过对中国传统“礼治”一脉相承的反思和对西方法治的普适性价值的理性思考,深入考察与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内在紧张与矛盾冲突,揭示了中国重建“法治”和法律秩序的三大文化障碍:即传统政治文化的“权力至上”传统对现代法治“法律至上”原则的排拒;传统“礼治”的特殊性精神与现代法律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原则的冲突;以及传统法文化的工具性取向与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的现代法治理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与互不相容进一步揭示,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大国从事法治建设,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是空前的.在历史的考察中国百年法治进展缓慢及传统“礼治”对法治建设阻碍的现象后,对现代法治模式转换进行了探讨: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效,关键是取决于我们能否尽快地确立一种机制,以实现传统“礼治”向现代法治模式的转换.具体说来,应从思想观念与法律制度两方面入手,使执政者和全体公民真正接受现代法治的理念,养成尊重法律、自觉守法的习惯;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政治与法律文化的创新,即完备和完善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制度,健全法律体系、确立法律权威、保证司法公正、实现监督有效. 本文旨在说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它既要遵循共性的法治规律, 又要适应个性的国情差异;既要效法西方法治成功经验,又要承受传统“礼治” 根深蒂固的影响;既要吸纳外学,又不能割裂传统.由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承认西方法治文化的价值,从中借鉴和汲取宝贵资源,作 为构筑中国法治文化基础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应对传统“礼治”文化重新予以 定位,对原有的价值观进行重塑,将其激活,更新传统观念,对于欠缺法治成长 的精神根基,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吸收西方法治精华,对中西文化进行整合, 以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为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热点内容
大学经济法破产法案例分析题 发布:2024-11-20 16:56:12 浏览:992
公司法法定人数 发布:2024-11-20 16:37:30 浏览:55
苍南龙港法院 发布:2024-11-20 16:35:52 浏览:527
法律硕士报考时分方向吗 发布:2024-11-20 16:32:13 浏览:586
司法系统平台 发布:2024-11-20 15:52:49 浏览:502
在线司法咨询 发布:2024-11-20 15:47:48 浏览:345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母爱成仇 发布:2024-11-20 15:10:18 浏览:995
沙县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4-11-20 14:58:15 浏览:97
华东政法学报 发布:2024-11-20 14:47:15 浏览:256
石狮法院网 发布:2024-11-20 14:04:16 浏览: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