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与熵

道德与熵

发布时间: 2022-11-03 14:21:38

A.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

泰勒斯的数代追随者同意他的主要洞见(即,世间多样的万物必然可还原为单一的范畴),但似乎没有人接受他万物为水这一命题。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 610—前 546 年)也来自米利都城。他认为,如果万物为水,那么很久以前万物就已经复归为水。阿那克西曼德质疑水怎么会变成其死敌——火呢?一种性质怎么会产生与之对立的性质呢?也就是说,如果可见的对象真是水运动的不同形态——如冰和水蒸气,那么万物最终将会稳定下来并返回到基本的液态。亚里士多德这样转述阿那克西曼德:如果终极实在“是像水这样的具体事物,其他元素就会被它消除。因为各种元素都与其他元素之间相互对立,如果其中之一是不受限制的话,那么其他元素如今便会不复存在”。(注意:如果此观点确实可以被准确地归给阿那克西曼德,那么他赞同了熵[entropy]原理的一种早期观点,据此原理,万物都有寻求均衡状态的倾向。)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位于四元素背后的终极质料本身不可能是这四者之一,它只能是一种不可见的、非具体的、未受规定的东西,他称之为无定或无限(希腊文为 apeiron)。它只能是无定的、无限的、非具体的,因为任何一种具体的东西在实存上都与所有其他具体的东西相对。(水不是火,同样也不是气,并且气也不是土[不是泥土和岩石]。)而无定不与任何东西相对,因为它就是万物。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位于四元素背后的终极质料本身不可能是这四者之一,它只能是一种不可见的、非具体的、未受规定的东西,他称之为无定或无限(希腊文为 apeiron)。它只能是无定的、无限的、非具体的,因为任何一种具体的东西在实存上都与所有其他具体的东西相对。(水不是火,同样也不是气,并且气也不是土[不是泥土和岩石]。)而无定不与任何东西相对,因为它就是万物。

阿那克西曼德写过一本散文体的著作,是这类著作最早的作品之一。但纸草不能久存,我们能确定来自他的著作的只有一段遗留下来。但这段文字非常奇妙。

事物由其产生,毁灭后必然复归于它,因为按照时间顺序,它们为其不正义而受到惩罚且相互补偿。

这句令人惊奇的话有许多可能的解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解释认为:你和我所认识的全部世界是宇宙错误的产物。创造是非正义的行为。但正义将会实现而世界终将被毁,“万物”将复归于其无定之源,在旋涡中永恒地循环往复。这种解释所包含的神话与理性成分一样多,它展现了一种怪诞的正义必胜的乐观主义。

不那么极端、不那么神秘而更合适的解释是:四元素一旦被创造出来,它们就以相互对抗的形式产生联系,但它们的彼此对立在生态和谐中相互抵消。如果某一元素在一个时期占据支配地位(如洪水时期的水),它将在之后被在另一个时期占据支配地位的另一个元素(如干旱时期的火)所抵消。因此,无定的原初统一在对立双方表面上的对抗中得以维持。

这段文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以下主张,所描述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必然”发生。这个过程不是由于诸神的突发奇想,对“不正义”的“惩罚”和“补偿”也不是愤怒的神明对人类个体的报复行为。如果说阿那克西曼德用古老神话的道德和法律式语言来描述这些法则的运作,那么,正如杰出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研究者马尔康姆·斯科菲尔德说的,他的描述只是表明,“阿那克西曼德是一个携带着某些老式包袱的革命者。这是革命中的一般情形。”无论如何,这些过程的原因(无定)是不朽的、不灭的,这些性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那样,通常是和神连在一起的。此外,我们可以看出前苏格拉底哲学还没有完全与其宗教起源相分离。

还有其他一些惊人的观点被归给阿那克西曼德:

(1)由于此处进行的同一些过程在每个地方都进行着,因此存在着多个宇宙。

(2)地球不需要支撑(回想一下泰勒斯说过的“像木头在水上漂浮”)。因为地球处于宇宙的正中心(好吧,我们的宇宙),它“与万物都是等距的”。

(3)四元素聚集在宇宙的一些特定的区域(同心圆)中,(最重的)土(地球)位于中心,四周被一层水包围着,再往外是一层气,再往外是一层火。一个火轮绕着我们缓慢运转的地球运转。我们所知的星星在此是外环的洞孔,或“管状的排气孔”,火显现于其中。

阿那克西曼德所描绘的这最后一幅宇宙图景具有惊人的长久生命力。麦利尔·凌引用 16 世纪英国诗人埃德蒙·斯宾塞的著作道:

土气水火,

自列巨阵,

阴谋对攻,

尽其所能。

在 17 世纪早期,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叙述了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冒险经历,其中一伙无聊的贵族戏弄这位骑士和他的随从,蒙骗他们骑上一匹木马,叫“轻木销”,他们说它拥有魔力,可以带他们飞到世界的外围。当我们的英雄们到达“大气圈”时,公爵及公爵夫人的走卒们将一团团的风刮在我们的英雄身上。堂吉诃德扭动着马头上的木梢,他以为这是控制马的速度的装置,一边说道:“如果我们继续以这个速度攀升,我们不久就会到达火焰天,而我不知道怎么控制这个木梢,以免我们攀得太高而被烤焦了。”给他们制造痛苦的那些人接着用火把掠过他们的脸,以说服他们相信自己确实到达了宇宙边缘的火焰天。

这个神奇的片段“发生”在阿那克西曼德死后约两千年,哥白尼死后六十年,所以那时人们应该已经意识到阿那克西曼德是错误的。

B. 令人胆寒,让人顿悟的“熵增理论”

令人胆寒,让人顿悟的“熵增理论”

生命是什么?

生命的敌人是什么?

人类的未来会怎样?

为什么时间有方向?

若想造出人工智能生命,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信息究竟有多重要?

为什么刷今日头条、抖音等一类短视频时,会让人感觉轻松愉悦,甚至上瘾?

为什么坚持刷今日头条、刷抖音很容易,坚持看书、坚持健身却很难?

为什么咖啡和茶倒在一起,会自发混合在一起,之后却不会自发地再分开?

为什么房间只会越用越乱?而不会越用越整齐?

为什么散漫很容易,专注却很难?

为什么好习惯养成很难,打破很容易,而坏习惯养成很容易,打破却很难?

为什么所谓的人性的弱点,真的是人性的弱点?

放弃部分控制和努力,事情难道真的会变好吗?

面对人生的变动,敢放手一试,放下焦虑,把命运交给未知吗?

以上这些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其背后都和“熵”以及“熵增定律”有关。这么一来,是不是觉得“熵”并没那么遥远,却近在咫尺?

无论努力与否,系统的熵(一种混乱程度)只增不减,这就是熵理论的大概描述。

熵增原则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无上的。

“熵”,念shāng,与“商”同音。

“熵”字长得有些生僻,因此似乎觉得离日常生活很遥远。但恰恰相反,熵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甚至无处不在。

熵”是对系统的混乱程度的度量,熵值越高越混乱无序,熵值越低越有序!

熵的通俗理解就是“混乱程度”,简单的说熵是衡量我们这个世界中事物混乱程度的一个指标。

熵增,在人生观上的启示是:越发力,越混乱。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

熵增定律真的是宇宙最强机制吗?

什么是熵增定律?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它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巨大影响? 为什么熵增定律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熵”不是自然界的发展方向,熵只是一种度量,“熵增”才代表了自然界的发展方向。

熵(Entropy),最早在186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用以度量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你可以理解为,系统中的无效能量。

确实,光看“熵”的概念,似乎很难想到具体有什么用。

熵作为一种度量方式,起到根本作用是对特定特征的量化度量。有了量化度量,许多的实际应用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例如我们能精确的度量长度、面积和体积,在制造、建筑等等实际应用时,就能更精确。

熵的意义在于把系统的混乱程度,信息的不确定度进行度量,然后就可以基于这个度量开展应用,例如信息论就是建立在信息熵的基础之上,而信息论则是现代通信工程的基础。

因为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终极规律。 这个规律包括我们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规律,生命里又包含着个人和群体的演化规律。

非生命:比如物质总是向着熵增演化,屋子不收拾会变乱,手机会越来越卡,耳机线会凌乱,热水会慢慢变凉,太阳会不断燃烧衰变……直到宇宙的尽头——热寂。

生命与个人:比如自律总是比懒散痛苦,放弃总是比坚持轻松,变坏总是比变好容易。

只有少部分意志坚定的人能做到自我管理,大多数人都是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规律,学习不规律。

生命与群体:比如大公司的组织架构会变得臃肿,员工会变得官僚化,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也会下降;封闭的国家会被世界淘汰。

这些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一个定律来解释——熵增定律。 因为事物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发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的容易和舒适,比如懒散。

因为所有事物都在向着无规律,向着无序和混乱发展,如果你要变得自律,你就得逆着熵增做功,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

人为什么要自律”?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可以散漫也可以自律。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过程,即熵减的过程。

熵增是宇宙的动力。

熵增定律也是人体、人生和社会的规律。

在没有外力干扰的自然状态下,一个孤立的系统只会越来越混乱,直到不能再混乱。也就是说系统的熵值不会减少只会增加,直到熵值达到最大值。

更通俗一点说就是,所有事物都会自然地朝无序的方向发展,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就是这种熵在不断增加的过程。

在一个孤立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做功,其总混乱度(熵)会不断增大。 这里面有三个词非常重要:孤立系统、无外力做功、总混乱度(熵)。

从能量角度来说,熵增定律意味着,如果没有外力作用,能量总是从聚集有序的高能级状态,自发的变为无序发散的低能级状态。

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总量总是守恒。而熵增定律告诉我们,能量的品质是有高低的,且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总是从高品质转向低品质状态,损失的品质就是那些我们无法利用的能量,例如机器工作时产生的热能等。能量熵增定律也表明了,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

比如你花了100 J的能量把物体从A地拿到B地,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能量并没有被100%的转化,而是有部分散失在了宇宙中。 这部分能量不可逆,无法被再利用,且永远在增加。

从概率论的角度来理解,熵增定律指的是,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孤立系统总会往对应的微观态数量最多的宏观态,也即概率最大的那个宏观态发展。

其实我们所说的“必然会发生”和“绝不可能出现”等措辞并不是十分准确的。

因为从纯理论角度来说,是有可能会出现无序到有序的状态,只不过这种状态出现的概率,用概率公式计算下来,其值极小极小极小极小,小到可能从宇宙诞生到宇宙热寂(毁灭)都不出现一次。

在概率论中,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极小极小极小,小到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时,就可以忽略它。所以用“必然”表达也可以算是准确。

有熵增,自然就有熵减。不同的是,熵增是自然的发展方向,无序人为干预。而一个系统需要实现熵减,则需要额外施加外力,克服熵增之余,再实现系统熵值的降低。

熵增的这股自然力量就好比地球引力一样,当我们往下跳或走下坡时,总是很省力,因为地球引力在做正功。

而往上跳或走上坡时,总是很费力,因为地球引力此时在做负功。我们不仅需要先抵消它,还需要有一部分多余的功才行。

熵增和熵减,看似是相反方向,但某些时候,又感觉他们只是一线之隔。再拿手机来说,我们通过它,确实是能够比以往更快速更便捷更高效的获取有用的资讯(视为熵减)。

但正是由于它的便利和高效,也让我们主动或被动的吸收了太多太多的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让我们的脑子变得冗余而无序(视为熵增)。

所以,使用的“度”很重要,但这个“度”确实就是难以拿捏。

但这是针对整个宇宙而言的,如果要针对地球,针对一个国家,针对一个企业,针对某一个人,则要加上两个限制条件——封闭系统+无外力做功。

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满足封闭系统,而且无外力维持,它就会趋于混乱和无序。

熵增定律被称为最让人沮丧的定律。 它不仅预示了宇宙终将归于热寂,生命终将消失。

而且,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左右着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规律,让组织变得臃肿,缺乏效率和创新;它左右着个人的方方面面,让我们安于懒散、难以坚持、难以自律…… 那么这还有办法可解吗?

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状态。

但是,对开放系统而言,由于它可以将内部能量交换产生的熵增通过向环境释放热量的方式转移,所以开放系统有可能趋向熵减而达到有序状态。

启示:整个生命的发展就是一部负熵的历史。

当我们人从无机生命到有机生命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会是一部艰辛与精彩共存的史诗。 我们的始祖是一种“蛋白质+RNA”的聚合体,科学家将她命名为LUCA。

LUCA通过吸收能量来大量复制,但是问题来了,宇宙的熵总的来说是增加的,所以LUCA的减熵会导致环境的急剧熵增。

环境恶化,LUCA无奈只能进化,变得更高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于是DNA聚合体诞生了。

DNA比RNA更稳定,也更加智能。但是这样一来,消耗的能量更大,吸收的物质更多,导致环境的熵增比以往更大。

所以DNA聚合体被逼着向单细胞演化,同样,环境的熵增再次增加,于是单细胞又向更高级的多细胞进化,于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诞生了。

又因为孤立系统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所以多细胞开始移动,并且产生了感知能力,比如视觉、嗅觉、听觉等等。 从此,生命走上了智能的进化之路。

这一过程,也被称为递弱代偿。 即生命的熵减过程,会加剧环境的熵增,于是环境会变得越来越恶劣,生命为了生存,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和物质,必须变得更加智能……

努力保证能量的供给。比如,从化学作用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结合体;到多细胞生物。

努力开放系统。细胞从无法移动,到进化出游动能力、爬行能力、行走能力、飞行能力。

努力变得更加智能。生命为了花更少的能量来获取更多物质和能量,进化出了感知能力,比如当时的霸主奇虾,就有很大一对眼睛。知道的信息越多,就能减少更多熵的耗散。

就如,许多公司在创业初期非常努力,每天花大量的精力进行各种战略和组织的进化。

但是,随着企业的做大和成熟,员工就会慢慢懈怠下来,组织会变得臃肿,制度会腐旧脱节。 所以,作为leader你要努力保证企业的活力。比如采取扁平化的结构,让团队各自为战,回归创业初期时的热情。

记住,舒适圈是熵增定律的第一张王牌,任何时候你都不能松懈。一旦你减少了能量的投入,企业的熵增就会立马回来。

系统把无用的熵排出去,然后吸收新的可用物质、能量和信息。

熵有三种,物质熵、能量熵、信息熵,在相对论里物质和能量是一回事,但为了便于理解,这里把它分开。

物质熵,用于衡量系统的混乱程度,熵值越高,系统越混乱无序;熵值越低,系统越规范有序。例如当我们形容一个房间、一杯水、一副扑克牌的混乱程度时,直观理解对应的应该就是物质熵。

能量熵,用于度量能量的混乱度。熵值越低,能量越有序和聚集(能量品质越高),熵值越高,意味着能量越无序和发散(能量品质越低)。能量熵的单位是J/(m o l·K)。

信息熵,用于度量一个信息源的不确定性。熵值越高,信息的不确定越大;熵值越低,信息的不确定性越小(也即确定性越大)。信息熵的单位是比特。

既然“熵”是用于度量一个系统的混乱度,那么我们自然也可以用它来度量我们大脑意识的混乱度,可以称之为“意识熵”。

我们可以把意识想象成能量,也可以理解为物质,甚至可以理解为信息,都不影响。

“意识熵”值越大,代表大脑意识越混乱无序;“意识熵”值越小,代表大脑意识越有序。例如当我们迷茫或散漫时,大脑意识应该偏向无序,即熵值比较高。

当我们高度专注和投入时,大脑意识应该是高度有序的状态,也即熵值比较小。

当熵值小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极其专注的状态下,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心流”状态。心流状态不仅会让我们工作学习效率其高,也会给我们带来由内而外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有了“意识熵”的概念,再根据“熵增定律”, 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专注总是很难很费力?而散漫放空总是很容易也很省力? 

我们的意识如果不进行自我控制,只会趋于混乱无序,而不会自发的趋于有序。大脑的控制对于意识来说也是外力作用。

这是因为散漫放空对应的是无序的状态,意味着我们不施加任何外力的情况下,大脑毫不费力的就会自然而然会往这个方向去发展。

而专注聚焦代表着有序的状态,意味着熵减,要达到熵减的目的,我们除了要克服熵增的这股反向的作用力,还得有一部分余力才行。

这个作用力可能是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或者课堂纪律、父母压力、考试任务等等外力。

基于此,企业也可以得到启示。

企业要想对抗熵增,就必须开放,把那些衰败为熵的东西全部排出系统。

比如腐败的制度、无产出的员工、落后的信息等等;然后吸收新鲜血液,比如先进的理念、新的人才、前沿信息等等。

华为就是最推崇这一理念的,任正非把这个耗散结构作为华为的底层逻辑。 任正非说:“我们一定要避免封闭系统。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体系,特别是硬件体系更要开放,不开放就是死亡。”

与此同时,华为每年淘汰干部10%,员工淘汰5%。每年18万人会淘汰5千人到9千人来激活这个团队。

当熵逐渐增大,虽然系统会变得越来越混乱无序,但是这种结构却更稳定,这种稳定就是平衡态,你要远离这种平衡态。

比如一个企业做大了,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一种非常稳固的结构,这种结构很可能就是官僚结构。

企业想要推行新的理念,引进新的人才,吸收新的信息,都会非常困难。 解决办法就是,打破这种平衡态,让系统内部流动起来。

比如韩都衣舍,他们采取小团队模式,每个团队2-3人,包括设计师、页面制作专员、货品管理专员。 员工自己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团队,也可以自己组建团队。

通过分成、授权、竞争、淘汰等一系列机制,来进行充分的内部流动。

最后无能的员工(熵)被淘汰出局,剩下的精英继续流动、重组,变得更加强大。 非线性 怎么理解非线性?

一个微小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一个巨大的突变。比如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你给一壶水加热,前面99都没有沸腾,可是你再加热1它就沸腾了,这就是非线性。

同样企业也如此,可能你前面做了很多努力,效果甚微,但是不要气馁,打破熵增的要素是非线性的,总有一天,你一个微小的投入就会带来巨大的突变。

比如亚马逊,它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失败最多的企业了,但他们对失败非常包容,因为他们不断在赌“每次小的努力和尝试,都有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超额惊喜”。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在企业里运用熵增定律的高度,没关系,熵增定律也同样适用于你个人的发展。 比如工作、生活、学习、心情、成长、人际关系等等都与此相关。

所有熵减方法里面最强大的一个东西。

它不仅适合任何组织的进化,也契合我们个人的进化。

整个生命的减熵史,就是一个不断变得智能的历史。

为什么生物非得需要智能化呢?难道外力做功和开放系统都不足够我们生存的吗? 不敢说100%需要智能化,但是从生命的演化来看,似乎都是在朝着这条路发展。

因为一旦你熵减了,那么你的环境就会加剧熵增,也就是说环境会变得越来越恶劣。 如果生物要生存,就需要更强的减熵能力。

这种更强的减熵能力从何而来呢?显然光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开放系统是远远不够的。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一个RNA聚合体会进化成单细胞,进化成多细胞,进化成有限生殖,进化成猿人,进化成智人,进化成今天的我们。

这种智能化的过程是必然的。 只是我们非常有幸,也许在某个外太空,是类似海豚这样的生物具有智慧。

这个过程,整合为一个哲学概念——递弱代偿。 当我们的生存环境很变得越来越艰难,为了生存我们就需要更强大的生存能力。

比如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到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大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的原因,因为环境熵增了。减熵的终极方向是智能化。

那么如何智能化呢? 答案是降低信息熵!

这也是为什么历来伟大的企业家都博览群书的原因。来自超智能体!

智能充当的角色,就是从无序中发现有序,减少大量的瞎几把做功。

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如果你想站在更高的维度俯视世界,光做功和开放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在信息上,上升一个维度,做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思维有了模型一直在做的事——眼界和认知。 如果你想在此生有所建树的话,那么努力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认知,让自己变得更智能吧。

似乎熵增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 但是须知道,对于宇宙而言,熵增只是一个法则,没有好坏之分。

好坏,只是人为在道德上的定性;这个定性对于宇宙来说,毫无意义!

那到底什么算有序?什么算无序?如果是一副扑克牌,有序还是无序,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出来,但该如何定量的描述它呢?

看起来,事物从有序到无序是必然事件。其实不是,它是一个概率事件,只是无序的概率非常大,大到有序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数学里面,概率无限大就被称作必然事件。 比如让猴子在键盘上随意打字,打出这篇文章被称为有序,而其他被称为无序。

那么有序的概率就是可以忽略的,我们可以说事物的倾向是从有序到无序。

要想幸福,就要学会有意识地把无序引向有序。

无序和有序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无序是世界本来的状态,是客观的,有序是符合主体价值的状态,是主观的,不同的主体,有序的概念是有所差别的。

以无序和有序来看世界,就能明白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痛苦,人的欲望为什么要节制。然后你就不会对那些事情耿耿于怀,转而愉快地做积极的事情了。

认识到世界在自然状态下无序度增加的必然性,和人的作为可以维护有序性的可能性,你就会坚定地做一个在纷繁世事面前有所作为的人,你就会做一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使无序变得有序的事情,只是每个人都是无意识的,如果把这种行为变得有意识,那就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事情,我们处世态度和信念就会有所不同。

以上启示,是站在个体自我要求进步的角度来看。那么站在商业价值的角度来看又如何呢?

那些代表性的熵增类产品背后的公司,总是用户规模巨大,商业价值也巨大。

而那些即便已经成长为熵减类产品领域代表性的公司,相比起来前者来,其用户规模和商业价值跟前者往往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得到和知乎算是发展很好的熵减类产品代表,而且也都有上市的可能性,但其市值比起今日头条还是小了至少一个数量级。

而且熵减代表团也就冒出了这么极少数的几个公司而已,而熵增代表团的高估值项目却层出不穷。

那又是什么内在原因造成“熵增类产品商业价值远远大于熵减类产品商业价值”?

熵增类产品的用户使用阻力小,因为有熵增这个自然力量推动,相当于顺势而为,且持续使用有成瘾性。这是产品本身的“基因”优势。

熵减类产品的用户使用阻力大,因为要先克服熵增这个自然阻力,同时用户的持续使用还需要建立在很强的不断的自我驱使之下。

熵增类产品的潜在目标客户基数,远远大于熵减类产品的潜在目标客户基数。

站在整体角度看社会群体,自我要求较高且有足够自我驱动力的人占比总是较小,应该基本符合二八原则的分布规律。

而只有那些有强烈的主观熵减意愿的人,才可能持续的坚持使用熵减类的产品。而熵增类产品的目标对象几乎是所有人,因为它符合自然规律。

让人熵增,就好比要把一个物体推下坡,只需用少许的力,因为有自然向下的自然熵增在同向作用。

让人熵减,就好比要把一个物体推上坡,需要费很大的力,因为有自然向下的自然熵增在反向作用。

从个人进步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引导自己选择熵减类产品,而和熵增类产品保持距离。

但是站在商业投资角度来说,那些熵增类产品往往更有商业价值,因为它符合自然规律,往往切中了人性的弱点,市场推广会容易的多,潜在客户群体也会大的多。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当你老了的时候,却发现什么都没有答案。

当我们陷入迷茫、无法聚焦,或当我们被爆炸而无意义的内容淹没时,我们可以给自己建立明确的心锚:对抗熵增,努力熵减!

人应该以一颗轻松的心,去进入这个世界。轻松生活也不是不采取行动,而只是在行动的时候,永远依道而行,随缘应对即可,无需自找苦吃。

有时把问题放下,敢于放弃控制,让自己安然的投入未知,问题反而就会自然解决,甚至会解决的非常完美。放手投入未知,并不消极,有时却是一种蕴含着无比勇气和抉择智慧的另类积极。

无论做什么事情,内心感受上的舒畅与否都是非常重要的,完全忽视了这一点,让自己始终带着焦灼的心去做事,必然伴随着内心痛苦感受的无穷熵增,而使人生越来越痛苦不堪,直至提前走向灭亡……

2020年1月16日星期四

C. 什么是纳什均衡理论

纳什均衡又称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在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战略选择是什么,一方都会选择一定的战略,这就叫主导战略。如果两个博弈者的战略组合构成各自的主导战略,则该组合被定义为纳什均衡。

当每个球员的平衡策略是达到其预期收益的最大值时,一个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同时,所有其他球员遵循这一策略。

(3)道德与熵扩展阅读;

纳什均衡可分为两类:纯战略纳什均衡和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要解释纯策略纳什均衡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首先要解释纯策略和混合策略。

所谓纯策略,就是为玩家提供一个完整的游戏定义。特别是,纯粹的策略决定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进行的运动,策略集合是玩家可以执行的纯策略集合。

混合策略是通过给每一个纯策略分配一个概率而形成的策略,混合策略允许玩家随机选择纯策略,在混合策略博弈的均衡中,由于每个策略都是随机的,当达到一定的概率时,就可以得到最优支付。由于概率是连续的,即使策略集是有限的,也会有无限的混合策略。

当然,严格地说,每个纯策略都是一个“退化”混合策略,一个特定纯策略的概率为1,另一个为0。

因此,“纯战略纳什均衡”是指所有参与者都玩纯战略,而相应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则是指至少有一个参与者玩混合战略。并不是每一个博弈都会有纯战略纳什均衡,比如“硬币问题”只有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而不是纯战略纳什均衡。

然而,仍有许多博弈具有纯战略纳什均衡(如协调博弈、囚徒困境博弈和鹿博弈)。甚至,有些游戏可以同时拥有纯策略和混合策略平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纳什平衡

D. 道德和博弈是什么关系

《博弈圣经》中的 博弈文化盛宴 一文中说: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

“优先预测悲版剧后作出的忍权让是道德。
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
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赢在博弈,就缺失道德;赢得道德,就缺少博弈。
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
理性是说教,道德是展现。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德途径,都是为了绝对的自信进行国正论○2的大小之争。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那里的灵魂正将演变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创生。其实人类的文化进程无穷无尽,无终无果。”

E. 生命之熵

@ #概念 #观点
生命之熵包括三个方面:物质负熵,包括吃、喝、呼吸、睡眠和运动等;信息负熵,包括学习知识技能,与别人经常交流分享碰撞产生思想;心理负熵,积极心态等。

我们先看“物质负熵”。人在生理上变化有几个关键里程碑,第一个就是人体在12岁时达到免疫力的高峰。也就是说超过12岁以后,人体对于疾病、外来病菌侵害的免疫力就开始下降了;第二个是人在25岁左右达到的自我修复能力的高峰,比如我们都有过亲身体会,25岁之前特别能熬夜,不论是工作学习加班,还是玩乐通宵看电影泡吧,总之不管再累,回去睡一觉就恢复过来了。但是从25岁之后开始,这种自我修复能力就慢慢下降了,很多衰老的症状是从25岁以后慢慢开始出现的,人过了25岁以后就要开始和衰老做斗争了;第三个拐点大概发生在40到50岁之间,就像我们开车6~10万公里要进行一次大修,因为这时候很多配件已经老化了,要进行及时的更换。人体也是一样,网络小说《间客》里说人是第一序列的机器,就是人也是一种机器,只不过是最牛的机器,是以有机体为构件的机器,是一种有思维意识的生化机器,但人还是一种机器,也符合机械特征,其零部件会衰老、会磨损。所以说我们人到了40-50岁这个阶段,因为你前面经过了40年的消耗,特别是25岁之后修复能力已经开始下降了,这时候你的心肺、内脏器官的衰老,血液的杂质、肌肉的流失等等都已经在发生。这些发生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身体的器官衰老节奏不一致,需要进行一次功能再磨合,这属于一种系统工程,就是你的各种器官,肌肉、骨骼、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要进行一个再磨合,如果说经历过这次大修,生命系统磨合好了,你就从一个阶段性的体能低谷走出来,生命的输出功率又恢复到一个水平。但是如果在这个低谷期没有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整,可能就会发生一些伤害,比如中年猝死这个现象,往往就是人在身体需要修复和调整的时期,还在过度消耗。每个人的DNA缺陷不一样,结果在某个应力集中点上就断裂了。这就是人的生理层面经历的几个重要特征的阶段。

所以 生理熵减,就是从吃、喝、呼吸、睡眠和运动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吐故纳新,吃饱了再去运动耗散 。2016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细胞自噬理论告诉我们绝不是吃得越多越好。适度的饥饿,能够促使细胞去吞噬那些病变和无用的细胞营养。对企业而言,就是在一定经营压力下,更有动力去推动变革,清理冗余。

包括病理学本质也是熵减,生病就是生理结构产生了问题,而吃药就是吃一种结构,比如阿司匹林是结构合成,通过药的结构去修复生理的结构,就是负熵在发挥熵减作用。

“信息负熵”反映的是一个人学习新知识的意愿能力。 有句话叫“在30岁就死去”,什么叫30岁就死去了?就是有些人在30岁以后基本上不接受什么新的东西,后面的人生一直是活在30岁之前的状态,后来的他再也走不出那些曾经让他青春时候激动的东西,他到现在还是在为那些东西激动,而这个时代已经发展了,而且发展的很快。大约15年前,有个领导聊天时问我喜欢看什么书,我说挺喜欢看武侠小说,他就笑,说金庸热都过去快30年了,还看武侠小说?现在人都看玄幻小说了!从中你就发现有些人是不断的跟着时代往前走的,而有些人他就停下了,不往前走了。所以普遍而言,从30岁以后人的学习能力下降了。但是,也有些人到70岁还在不断地创造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比如说任总,我2005年到总裁办,我在任总身边工作了已经有12年,给我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任总永远向前看的乐观精神、不断学习的能力和不断拥抱未来的态度。他的这种活力甚至是很多比他小几十岁的人都不具备的。我们谈熵减就是要探讨如何激发生命活力。

第三个,关于“心理负熵”。 心理负熵其实反映的是你到底怎样看待时代变化带来的挑战与问题。 比如说你在网络上经常看到有一些喷子,这个社会这么多各种各样问题,这个制度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就喜欢跟别人讲,中国人其实是用了30年走了西方社会300年走过的道路。人家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差不多已经经历了三四百年了,我们从改革开放以来才三四十年,我们用三四十年走别人三四百年走过的路,我们其实是有巨大的进步的。我们现在确实还有一些问题,比如社会道德伦理需要修复,是否有信心再给我们几十年的时间这些问题就会进一步得到改善呢?就是你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问题。
关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我们要认识到:人体的IAAS主要是生化系统,AI的IAAS主要是物理系统,底座的区别构成了两者的本质区别,和功能差异。说AI会取代人类,就如同说无机物可以取代有机物,是缺乏科学常识的。

从文明路标展望,在智能时代之后,是生物时代,意识时代……。生物技术将整合智能技术的成果用于提升生命体的存在优势。而意识技术研究可能是基于量子态的存在基础来开展。虽然人类现在对意识的存在还几乎一无所知,但想想看,在1863年列文虎克用200倍的显微镜看见细菌之前,已经延续了多少万年的人类从来都不知道微生物的存在,否则多少伤病员、产妇将不会死于感染,只要医生洗洗手。我乐观预见,随技术爆炸以几何级数飞速发展,不远的将来人类将掌握意识技术。

所以我们如果持积极的态度,怎么样预测未来,怎么样拥抱未来,怎么样让自己更适应未来,就不用总担心被AI替代,而是会去思考如何和AI优势互补。

我们讲“生命之熵”,谈到就是我们如何不断地通过从物质、从信息、以及从心理各方面,来输入这种优质的负熵,使得我们能够增强生命的活力。

F. 《熵》读后

多元思维模型~极度开放~快速复原力

如果你的思维是一把锤子,你看什么都是钉子

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工的能量的总和,社会宇宙的能量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熵定律告诉我们:自然届的总能量也许是不变的,但有效能量却在不断减少;污染和熵是同一概念;当熵在一个系统内达到最大时,系统就处于能量平衡状态而呈现一种静寂状态。

生命有机体负熵为生的三大条件:

1万物要存在,必须先稳定有序

2去中心化生存,必须要复制有序

3差异化生存,必须要选择有序

耗散结构称为非平衡有序结构,维持需要5个条件:

1系统必须开放

2远离平衡状态

3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使之失稳

4涨落现象:是种干扰,稳定时导致无序;不稳时,成为“巨涨落”,跃进新稳态(升级)

5突变:耗散结构的出现就是以这种临界点附近的突变方式完成的。

每天锻炼身体就是耗散结构

社会熵最早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杰里夫.里夫金;社会学应用典范~任正非,用于企业迭代(厚积薄发的华为理念),企业需要外在的能量输入

经济熵~垃圾场的危机

管理学的熵~封闭系统终究要熵死的,需要吸收外来迥异的能量来熵减

创业学的熵~创业初期资源有限,要学会借船出海、借鸡下蛋;即A系统中的熵可能成为B系统中的有效能量

以熵理论来衡量

一 选行业:

1行业规模是否足够大

2行业集中度是否足够低

3行业是否通过管理、产品、服务及技术创新来驱动

Case1:摩拜单车~核心是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突出使用权而非拥有权,强调开放、去中心化的组织形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互利共赢;熵合作的基础是互利共赢,要避免相互伤害。

行业的选择策略

(一)需求分析

1产品定位是首要元素

CASE2:罗辑思维(知识分子的分享平台)~1000铁杆粉丝便能突变.

2用户需求分析

3用户需求到产品需求的翻译(一级需求首先满足)

(二)影响力分析

1能否影响更多的人

行业影响力

企业影响力

产品影响力

个人影响力

2行业的创新

创新第一边界是成效边界~不仅要有成果,还要高效

创新第二边界是风险边界

创新第三边界是法律边界

创新第四边界是道德边界

(三)盲区分析

缝隙企业~寻找市场的空白大市场细分成小市场,客户需求的精准定位

Case:Uber一辆出租车都不买,却是全球最大的出租车服务公司;Airbnb一间出租房都不买,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房屋租赁公司。

二 建团队

海尔的“人人创客”~可以自循环的开放生态圈,面向全球,组织边界消失,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

内部的成长和外部的成长互为依存

华为团队的“矩阵结构”~进退自如的创业管理机制

团队动态稳定(创造性、开放性、凝聚力)~自组织性的耗散结构团队

团队动力:直接动力就是薪酬激励和精神激励;和谐共处是团队处于有序低熵的结构

创建团队的基础:去中心化的意思是节点决定中心

创建团队常见的五大障碍:

缺乏信任/惧怕冲突/欠缺投入/逃避责任/无视结果

变革型领导力四维度(:领导魅力、德行垂范、个性化关怀、愿景激励

雇佣关系转化合伙人关系/斜木桶理论(职业最大竞争力)

远景强化:这是你的船

去中心化:不再是管理,而是协调、配合、分享的共生关系

CASE:联想分家

柳传志~杨元庆和郭为的五分天下

三 定模式

B2B B2C   

C2C模式

  O2O 模式(ebuy)

如何进行自组织?自组织不是无组织,要把握自组织的核心要素~共享、共创、共治;自组织是抵消系统无序化的熵的最佳答案。

企业经营“道、法、术、器”四个层面

建立共情的社群(有管理和运营的才能称为社群,否则是群众)~肥胖者联盟~患者

Case:温氏股份的公司+农户商业模式全员持股产权制度设计,有效实现了集团和养殖户之间的优势互补

四 树文化

价值观/使命感才是企业生存之道

Case: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

客户第一

拥抱变化

团队合作:对事不对人

诚信:直言有讳

激情:永不放弃

敬业:专业执着、精于求精

五 立制度

制度是:思想习惯和流行的精神状态

1不可移易的华为基本法

2让国外现金模式在华为生根

3创建自己的矩阵式组织结构

case:小米

1强调个体价值

2不强调量化

3员工分型:wild dog(业绩优秀、价值观不符)/star(有业绩也有团队精神)/rabbit(没有业绩的老好人)/bullring(业绩达标,价值观基本符合)/dog(业绩和价值观都不符合)

德胜洋楼的制度文化:农民工知识化、文化性、契约精神

六 拓市场

4P转4C(customer/cost/convenience/communication)

众筹时代

七筹融资

八谋上市

G. “道”与自然规律和物理原理等有什么连系

“道”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道德经》中对“天之道”的解释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无论是抑之,举之,损之还是补之,归根到底都是“平衡之”, 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大体是说,热量可以自发地从较热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较冷的物体传递到较热的物体,即系统总是自发地趋于热平衡状态,这与道德经中的思想何其相似!实际上,我们可以将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把其中的“热量”换成任何一种因素,其效果都是一样的——即系统会自发地趋于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因此可以说,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对“天之道”最好的诠释。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就是孤立系统内发生的一切实际热过程都使系统的熵增加。这里所说的熵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可以理解成一个反应系统宏观态的微观运动混乱无序程度的物理量,热量从高温物体自发传递给低温物体而最终导致的平衡态,就是熵最大的状态。在近代物理学中,有一种“耗散结构理论”,根据该理论,所有的生命都属于耗散结构,都必须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从环境中吸取负熵以维持自身高度有序状态,也就是说,耗散结构
正是通过“损不足而奉有余”来维持其自身结构的,所以,“耗散结构理论”其实就是“人之道”
,或者说是“生命之道”。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伊里亚·普利高津先生曾经多次公开表示,自己能够取得这样的理论成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完全是受到老子道德经的启发,这话看来是千真万确的,普利高津所做的,无非是用更系统,更复杂的理论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H. 最大熵在社会生活中有什么哪些应用呢

简单说,就是若是一个封闭环境,专制下的等级制度(低熵)到民主下的自由平等(高熵)是一个自发过程和必然转变。专制等级制度(低熵)下,每一个个体被禁锢在特定的位置,自由度很低。要维持维护这种专制等级的低熵,就必须要有武装暴力、思想禁锢、言论管制等等强加的墙和壁垒,而这一切维稳需要不停地耗费资源、能量来输入,从而形成正反馈循环,直至崩溃瓦解到状态的改变。(最坏结果是变成所有个体都死亡寂灭,人人绝对平等的高熵状态。)而完全自由平等(高熵)下,每一个个体在每一个位置的概率都是一样的,没有特权、没有壁垒,从而维护这样一个状态,无需额外的输入和消耗。(当然也会是一个极度混乱没有秩序的社会,你拥有的东西也是别人拥有的。)然而社会不能真正的绝对自由和无政府,为了保障每一个人的自由而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就需要基本的契约、法治和敬畏,政府法治、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的作用就是以较小的输入和消耗,从而维护每个人被保障的自由。所以,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根据其对每个个体自由的尊重和秩序维护成本的高低,可基本判断这个稳定的持续性。
满意请采纳

I. 认真反思一下,在自己身上,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不良道德因素各有哪些

良好的道德观念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最高尚的、最能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形成良好道德观念的原因:

  1. 自身的环境。一个人的良好素质和身边的环境紧紧相连,如果生活在一个教育世家,那么个人的学识才华也会从小就被培养。

  2. 良好的人际关系。朋友是我们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以及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3. 较好的做事态度。态度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拥有端正的做事态度,才会有正确的品德素质。

不良品德并不是特定的某个时期促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期拥有不良道德,性格生活等都会受到影响。

形成不良道德观念的原因:

  1. 从意向(如态度、情感、意志等)开始。一般是个人消极,从而进一步定型。

  2. 不良的环境条件。通过个人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内因)而逐渐形成的。

  3.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上的无知。

  4. 盲目模仿消极的东西。

  5. 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成了定型。

J. 科学发展观的四个特征是什么

《博弈圣经》与科学发展观的特征

一、科学发展观唤醒创新基因的特征
创新是一种观念,观念没有理性。
创新是二特性对局,对局中间有一个创新的第三空地。
创新是博弈中的常数,常数是人的创新潜能的价值体现。
文化创新是大自然中的无性繁殖,文化创新又类似嫁接,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独特形式进行文明的创造,当最终看到创新的结果时,那已经不是原来的文明了。
人与他物的合成都属于未来,未来基于欲望,人的生存道路就是与他人一起用欲望创造未来。
《博弈圣经》中说:“博弈的结构,不仅需要自己,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和一个观众,这是博弈存在的三条件。”任何文化思想的传播都是除自身条件之外,还有两个条件才能构成,因此创新的文化基因也一定是一个三元结构,这样才能构成遗传与生态的文化遗传基因。任何被优先唤醒的科学与博弈的基因模式,都是一种观念思潮,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源头。
优先唤醒的特征就是开发自己的欲望,将情感和价值观传播给对象,融入对象的文化中成为新的基因。无论使用什么样的传播方式,无论结果如何,只要能从对象那里实现欲望都是唤醒,是创新,是进步。《博弈圣经》中给出了“进步”的定义:“就是你在传承的方向上播撒的欲望,反应在他者的思维中。”其实生命进步的奥秘就是在危机中不断地将活着的优势基因取代低效的模式。生物行为创新的现象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移动、奔跑才不会被捕食。
科学发展观就是被唤醒的大自然的基因模式,它不是一个人的文化,里面不存在个人理念,它是大自然自身发展的一条道路。《博弈圣经》中说到:“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发展”一词就是战略里的持续性特征,也是科学的自然属性。在自然实体中生物与自然的优先快照,就是观念,“观念是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对象”。我们的观念一定符合以上的科学与发展,沿着大自然铺设好的这条无形的道路前进,这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任何政治家利用这一点都是找到了对政治、经济、军事及对智者文化的开放,都是找到了一个博弈取胜的非同步时间空间概念,就是让人们重新思考时间和空间、偶然和秩序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博弈圣经》中得到启示:人的头脑越热,越冲动,越显示出时间的紧迫和空间的狭小,那么,开放的时间使人在自由的空间里冷静思考科学的理性,使第三空地得到扩充,也使创新空间得到增长。不难想象,创新一定是多元化、多态式的双赢结构,根据《博弈圣经》中的国正双赢理论,双方对抗无双赢,“国正双赢理论可以用于日常所有的事物,帮助世界上所有的人理解双赢概念的理论,只有大于两个以上的合作,才能谈双赢。《博弈圣经》里的国正双赢理论,能够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多元化合作,双方才会出现双赢”。只有通过遗传交流合作才会显得庞大,才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为自己打开一条崭新的道路。众多人的合作是一系列共同进化中的实验,假如不能取胜,你就要放弃自己,选择合作,继续博弈。合作就是放弃自己旧的博弈主张,在第三空地里形成新的梦想,只有合作才会永远改变着双方。众多人的合作在飞秒瞬间分出的信仰形成的生物蚁团行为是一种能源,它又为精神高涨的情绪制造更加开放的背景,以及把社会变成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园林。
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命题和一个民族的复兴宣言,一定会形成东方人的主题观念,就像火红的年代,将东方红化。我们把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用国正论、自然哲学的非绝对对立的观点区分出层级和远近,科学发展观离人们越远,被红化的人数比例越大。根据被唤醒的概率和主题远近的关系,得出结论,和科学发展观越近的人越难以彻底征服他的那一半。所以,优先唤醒者作为各行业的领导人就显得稀缺和格外重要。
人们经历的任何事物,在传播的路上一定有障碍,抵抗外来不是外来障碍造成的,而是遗传里的自然法则。生物总是在抵抗外来压力、坚韧不拔地存活着。人们在接受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基因、创新思维、创新结构和创新内容,再用国正论的博弈哲学将每个事件按各自的标准区分出大小与好坏、实体与性质,再用这种博弈的知识概念,寻找正理。《博弈圣经》中写道:“从东方人到西方人,一刻没有停止过对博弈正理的寻找。”科学发展观和其他万物一样也都是在寻找中进化着。知道自己的优劣特性,就是遗传的优先唤醒,即超前的信息处理,就是聪明。科学发展观不同于达尔文全部依赖自然的物竞天择的理论,又不同于1990年道金斯(Dawkins)出版的《自私的基因》这一书全部取决于生物个体的理论。他们的观点都是用国正论分配之后对单极属性和局部理性的陈述。他们是科学家,却没有谈到科学里的博弈结构。也许科学家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背景所发生的创造不是他们的领域。
《博弈圣经》里的生物亲序建立的二特性博弈模式,会受益,也会受损。人的生物亲序就是寻找规律,回避错误,防止衰变。人们就连听话,也希望听好听的,对自己不利的话,听了反感,这是人生的一大行为特征。我们用国正论非绝对对立的哲学,对这一特性进行区分,由此设想生物亲序的自私性相对应着的还有人的利他主义。
政治家首先把以人为本作为开端,把人生归于精神的议题,再把文化、文明、科学与博弈混合在一起,用正理均赢的自然特性使和谐与道德得到持续性的改善。均赢表现出的利他主义,正如《博弈圣经》中所说:“利他主义的动机才是最高级、最高尚、最动人也是最值得称赞之处。”它的美德会促使实现宏观整体利益。
在现在高度竞争的社会里,生存的游戏就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的博弈,人性中的合作互助的模式,不是有意的,而是生物亲序防止衰变的本性。科学发展观的均赢文化,在《博弈圣经》中这样描述:“真正体会到博弈的乐观主义和伟大高尚的利他主义行为,博弈的取胜结果就无可争议。”从每个人的精神到行为,处处表现出利他主义,会提升被别人帮助的几率。
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独有的时代主题,是一种文化基因。人们认识优先唤醒的特征将形成浪潮,人人尊重自然,关注背景,服从社会本身就是创新,就是用主题的欲望优化未来。

二、科学发展观“一观二论”结构的特征
从我们首次思考科学发展观这个治国的纲领,就有人问科学发展观诞生于哪一天,这和普通人问宇宙大爆炸一样没有意义。它没有具体时间和地点,没有因果,只是一个观念,大自然里存在着很多这样的观念。
领袖和他的专家们是在一个实体中思考战略连续性方针的一群人,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一样,没有他们就没有方向,没有连续就没有稳定的空间和持续性系统,没有从这一物创造那一物的环境,更没有文明和价值的表现,也根本谈不上经济发展。领袖和各行业的专家们对科学发展观百年之后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即使这样,它里面经济学的意义也不能被很好地认识。谁为长期的社会经济大系统进行盈亏的危机预警?谁又为短期局部的个人博弈结果进行监控?社会为什么出现经济危机?个人为什么出现贪污罪恶?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正理均赢论就是了望社会经济系统的望远镜,给人与社会的未来经济危机与贪污罪恶进行远期预防。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和第三空地论是人类经济游戏中防止一切灾难的博弈正理。回忆社会与个人的经济灾难,人们会有所感悟:
危机是内部一帮人在狂欢中公开蚕食实体的游戏。
贪官是内部一个人在迷醉中自我欣赏性质的博弈。
我们用《博弈圣经》中战略和战术的定义,看战略和战术的对应关系,用国正论进行定性区分,就会知道科学发展观是符合战略里的发现,不是战术里的达成。“罪犯创造的罪恶只包含在战术中”。
“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科学的文明实体。
战术是达成局部真理、文明的文化性质。”
这个战略性命题,显然是一个重大发现,尽管它是一个简短命题,但它可能极大地改变一个社会的传统,改变人们对经济学的思维和行为,创造一个新世纪的经济秩序。
我们的未来该怎么做,从人们首次仰望科学发展观开始,就把这个命题错误地当成了理论进行猜测、评估。社会上一些聪明人开始对科学发展观的背景、起源、本质、内涵、核心等等进行了字面上的解释,结果是众说纷纭。人们凭个人的主观想象,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更遥远的猜想,好像人人都在谈宇宙的大爆炸、星系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基因的排序、生命的合成等等。一个世纪性命题,是刚刚开始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一个文化进程也不可能突然被高端人物的智力所理解,也不可能被几句话所解释。
《博弈圣经》里《博弈文化盛宴》一文中说:“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只有竞赛,人心才会振奋,并被命题统一;只有竞赛,才能显示出文化命题引起壮观的生物秩序。
其实,很多人仍处于一个低级竞争的认识阶段,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竞争行为还是很简单的,大多数人见到利益的时候,本能地表现出原始竞争的自私,用战略的长远眼光看待这种赤裸裸的竞争行为,好像直接扑向食物。或许人们还不能真正简单地认识这些词的意思,如科学、文化、文明、知识、规律、真理、战略、战术、哲学、经济学、感情、爱、爱情、熵、正理、交流、观念、进步、道德、博弈等等。人们还缺乏太多知识,根本不知道科学发展观在传递执行中,需要一个正理均赢论的主线作为度量人力行为的尺子,直接将它引入具体事件中,就会对它产生疑惑。人们还无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高深,所以人们很自然地要问: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谁知道科学发展观?目前,科学发展观也遇到了一些理论上的困难,我们必须知道它的结构特征。今天,我们用唯物主义的物质世界观看待它,就会想到人的行为有三特性,水分子是三原子,DNA模型是三夸克,由此推断,科学发展观也似乎是三元结构:
一、科学发展观
二、正理均赢论
三、第三空地论
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一观二论”结构特征。
按照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习惯,一个为粒子,二个为数块,三个为实体,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实体,而且是一个“博弈实体”。这就符合人类认识自然的机理,能被人感觉,被人接受。
人们越来越把科学发展观的未来与自我联系起来研究正理概念。在这一个多世纪里,很多政治家用正确与失误的历史,一直将东西方主题文化进行交流,西方主义、东方思想、现代理论都以各种形式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文化基因结构是“一观二论”,这个三元结构很完整,以后我们讲述科学发展观的故事,会用大自然中的正理均赢论和第三空地论进行解释,才让人信服。
用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建立的学说,感受到人在第三空地里有无限创新的价值潜能,并从中获取赢的能量。《博弈圣经》上说:“经过细致解读分析才深深地理解这是自然科学上的辩证和创新。相对性的国正论是连着两个世界的桥梁,它中间的第三空地象征着一个可创新的美丽世界,是深刻现实的艺术中心,那里表现出最深刻的精神现实,就是创造博弈结构的无限可能。一切创新突破都介入了人与世界的相际关系,一切创造都是博弈的结果。”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背景对局中的第三空地越是空无一物,越有无限的潜能,人们看不到的自我价值就实存在那里。我们用国正论区分出实体与性质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应用的博弈过程,它们的能量和信息可以在“一观二论”的三元结构内传递和均衡。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是依据热流自发性的特点和热扩冷缩进行统筹,就是要用国正论在第三空地里进行均赢的分配。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它表现出的文化让人们看到充满人性和友谊的文明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人类最文明的进步,它是一个安全、繁荣、平等、均赢的和谐的观念。“一观二论”建立的和谐社会,它让人们的行为与自然同步,持续地不受自然和他人的影响,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战略目标。
三、科学发展观在飞秒瞬间判断派别的特征
从泽维尔发现了“飞秒”这个最短的时间,从他因这一发现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刻,“飞秒”这个瞬间已被世界关注。人的一生中有无数个飞秒瞬间,无论任何事情,我们用国正论分出大小的过程,就是在那个千万亿分之一秒分成了两半。无论我们今天看到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还是悲惨凄凉的形式,粗略地看待它们,好像是时间的煎熬,其实是经过飞秒瞬间之后,给予我们的感悟。让人无奈的是,我们感觉到的一切奇迹、遗憾或叹息都是经过了飞秒瞬间之后,才让我们看到。给我们这种奇妙的感觉,都是相对立的两方由飞秒瞬间穿越之后,它们的状态才固定下来。人们表现出来的爱与恨、情与仇、好与坏、美与丑、赞成与反对、欣喜与灾难,相互的确立和转换也都是在飞秒瞬间界定了派别。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文化,它和其他的文化一样表现出同样的性质。人们开始愿意接受的文化观点都是先接受了它们的表象,经过一段时期后,真正与主题基因发生亲缘似地互动时经过了那个飞秒瞬间,文化派别就这样被哲学确定了,派别的立场就成了分离不变性的“博弈实体”。《博弈圣经》中说过,两次直观才可进入实体,实体是国,可以从中剥离出无数的可能。由此得出结论,不经过飞秒瞬间看似融入主题的文化派别,也只是进入了一个空间单位,一半的行为仍是个人的性质,不能代表稳定的“博弈实体”。正因为实体文化的虚无性质,才需要根据主题要求,在飞秒瞬间进行分离,并吸收扩大文化派系,才能保持派别情感的实体特性。
经过飞秒瞬间将主题的文化基因积累的爱融入科学发展观的实体基因里,那才是对科学发展观真正的爱。《博弈圣经》对爱这样陈述说:“我们把文化进程中被瘾魂驱动的欲望抛弃了自我之后,自由给予的真、善、美,定义为爱。”这样一个个被唤醒的高官,他的行为有一种无私的爱,才是忠诚的骨干,就是一颗拥有魅力的野性种子;他会利用各种发起、召唤、倡导、指导的优质遗传特征,传播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文化基因;他会改变一大片,这一大片里还会出现种子。
聪明的文化基因,总是优先被唤醒,呈现出中心,它是防止自身衰变进行生物博弈的创新繁殖。这是我们从遗传学那里得到的启示。在连续的文化进程中,让他人接受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要靠多次的遗传交流才能逐渐地接近派别的飞秒瞬间。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步伐很大,口号响亮,仍不见奇效,完全可以想象,唤醒人类在第三空地里的创新行为是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只有不断地对科学发展观的“一观二论”进行相互的红移轰击,喊多了,就变成了自我的内容,看到了科学发展观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影子。《博弈圣经》曾有一段描述:“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肖像和名字的敏感性,仍是存在一种神秘的知觉,因为无论什么人的生物特性都可以对实体影子和实体肖像产生神秘性,像把梦境看成实体知觉一样,有一定的实在性。”
科学发展观的“一观二论”一旦被接受,适用文化相对性,随时都可以跨越飞秒瞬间,分出真假文化派别,分出博弈的阵营,表现出感情,正像《博弈圣经》中说的:“感情是依赖,是瘾魂驱动欲望过程中的殷勤创作。”如果不能依据国正论的哲学,在飞秒瞬间区别出大小(就是博弈实体与性质),就不能对科学发展观表现出感情,就不能信仰它那至高无尚的主题,也不能融入它的内容;即使在一个阵营也只是一种形式,一旦遇到困难,一半的可能性不会表现出感情忠诚和坚定实体的信念,内部将会出现消极、论争、障碍、麻烦和危险。
任何虚假或不实在的表现,都是想用博弈的手段,战胜对方,独享支配权。
科学发展观是领袖对战略文化的思考,是社会持续发展的纲领。在实践的过程中,文化只有一次次达成,文化没有成功,只有前行。
每一个人都应该理解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再理解战略的连续性就是发展,发展就是创新,我们把大脑对科学和发展的抽象快照看成观念,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科学发展观红移辐射的冲击。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实体,任何一个实体都是一个博弈的平台,站在实体一边会占优。每个人都有机会竞争,竞争就是博弈,博弈的飞秒瞬间都是有输有赢。
失败是博弈的结果,所谓成功也是博弈的庇护。

四、科学发展观成长过程的特征
假如科学发展观是文明的起源,是又一次东方文明的轮回,我们就不应该思考科学发展观的诞生和死亡,而应该考虑它的繁殖和成长。如果东方社会是个大摇篮,科学发展观和它的民众做着的都是幼年的事情。
东方的社会学很发达。由于近半个多世纪无奈的探索,没有出现大师级的科学研究者,没有发现高深的理论。以后会有大量的科学家联合参与,将理解力合成,搞清楚科学发展观是不是“一观二论”的三元结构,它的引力是什么?“正理”又是什么?不能再用表现普通事物常用的本质、内涵、中心、规律来解释,这些词直接塞进这个战略文化命题里,经不起推敲。科学发展观有它的文化结构即“一观二论”,用正理均赢论和第三空地论落实到具体的事件上,你就不会再让科学发展观摇摇晃晃地走在似懂非懂的边缘上。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行为是万物的开端。以人为本,不是历史上的以人为中心主义,以人为中心主义是博弈的自我,自私又会成为博弈失败的幻觉,这不是物理学家的结构,而是政治家的发现。人是一切事物成败的开端,人的聚集有创造新世界和改变旧世界的义务,人是万物的创造者。人的博弈行为是个人的第一生产力,又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是主题文化的实践者,又是文明的创造者,因此把以人为本列为问题之首。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改革开放,用创新的思维和行为开发新的技术,并应用这些智力的成果,重新组织人们的活动。
东方人也许会因为这一种文化能量的巨大辐射,使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会在这个发生红移辐射的空间里发生变化。自己能否在这个空间里成长起来,就是看一个人是不是散落在这个空间里优先唤醒的种子。一开始这些种子并不是明亮可见的,这些人会带领着政府一帮人组成科学发展观的实体,在各行各业里推动着创新工作。当科学发展观还没有达到最热烈状态时,各自已经发挥了最大能量,表现出价值,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能源。它在以国家社会为组织单位的尺度上,从而控制越来越大的空间体积。以人为本的创新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会源源不断地从创新的物质中形成输赢与均衡的经济体系。只有创新才是未来的绝对优势,在未来稳定的道路上才能逐渐地实现技术化控制。
我们看到的一个个奇迹或奇怪的偶然现象,都是历史上的一个个创新,如果没有科学的普适性,也都属于不能复制的个别的偶然现象。人们看问题总是爱回到童年,依赖历史的状态,也就是等待博弈中的巧合与偶然。大自然设计了那些偶然的事件,当人们回顾那些现存的历史,说好就好,说坏就坏,显得自我很聪明。所以,人们习惯用过去开启未来,用早已衰亡的东西指导现在,这都不是创新的思维。
成长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引导人们用国正论的创新思维分清实体与性质的知识论。在科学发展观可靠、包容的系统中,以人为本,不分领域,不讲智力,不管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真正广泛地让每一个人的观点和其他角色建立关联并在改革开放的自由环境中进行文明的创造,以占优之和让更多的个体形成不同的繁盛,和科学发展观时代一起成长,让繁荣的过程在自己身上发生,与时代共荣。
一个时代辉煌的历史,首先是有一个文化命题,《博弈圣经》中说道:“任何一个创新,首先是标题的创新。”任何事情都是先有一个命题,人们因命题集合起来,与命题互动。未来繁荣的社会到处应该看到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集体活动和竞赛。成长的第一特征,就是通过竞赛激起的情绪在飞秒瞬间优先唤醒更多人和主题一起呼应,像重大庆典的阅兵式,整齐的方块队伍,用皮鞋踏动大地的声音,最能激起一个民族的兴奋之情,从而自我显得无比强大。因此,我们发现人的精神会融入背景,成为自然实体的一部分。一段时间之后,一部分被优先唤醒的人已经呈现出中心,成了积极分子。在各行业走在前列的人已经成了专家和明星,这都是竞赛的事实。由此得出,离主题越近,越容易成长。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成长和繁荣的过程就是把握科学、正理、均赢、连续与创新的博弈过程,也是人类寻找正理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或许,不久之后,更多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政治家彼此携手去研究这个文化命题,把各行业零星的理论归纳成发展原理、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他们会完整地告诉我们关于科学发展观自身的来龙去脉。
我们讲述人类与自然的故事,就是讲述科学发展观创新的故事,也永远讲述着自己成长的故事。

热点内容
婚姻法模拟法庭心得体会 发布:2025-01-16 22:56:23 浏览:558
离婚律师歌曲有哪些 发布:2025-01-16 22:48:41 浏览:118
民法第64条 发布:2025-01-16 22:43:28 浏览:412
公司司法审计 发布:2025-01-16 22:41:20 浏览:327
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的落实 发布:2025-01-16 22:40:31 浏览:280
为什么要健全有关师德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6 22:35:40 浏览:55
行政法信赖利益案例 发布:2025-01-16 22:30:29 浏览:785
提供虚假信息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6 22:16:40 浏览:597
巩义律师吧 发布:2025-01-16 21:59:18 浏览:598
劳动法里月工资怎么算 发布:2025-01-16 21:54:23 浏览: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