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发布时间: 2022-11-04 16:18:31

① 科尔伯格道德阶段理论是什么

这一知识点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曾多次考察,考察形式以客观题为主,即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形式出现。出题角度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侧重识记类考查,二是侧重理解类考查,尤其是儿童道德发展各阶段特点的理解。

(一)道德两难故事法

道德两难故事是指在一个故事中提出两个相互冲突而难以抉择价值问题,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此判断其道德发展的水平。在科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兹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二)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对权威的外在服从。这一水平包括2个阶段。

②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为哪几个阶段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六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版罚与权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

③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什么

认为人类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以一种预测的方式在整个儿童时期逐步形成的,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叫“道德两难故事法”,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汉斯偷药”。故事的主要情节为:汉斯的妻子得了重病,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而这种药只有一个药剂师能够配置出来,药价十分昂贵汉斯。

其应用

1、在道德教育中,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避免成人式的道德灌输。柯尔伯格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儿童道 德发展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它按一定的规律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不会倒退,也无法超越。

2、在道德教育中,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他律内化为自律。道德规范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 是外界直接灌输的,而是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逐渐构筑起来的。

对青少年德育的启示:

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遵循这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不能省略或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也决不会出现倒退的情况。尽管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一般来说,0~9岁的孩子属于前习俗水平, 9~15岁的孩子属于习俗水平,16 岁以后有部分人能够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此外,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只能够理解和接纳本阶段道德价值的判断,外在的教育或练习都无法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④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科尔伯来格认为:道德成自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因此他把道德教育的目的定为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他认为一个人道德判断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一个由低到高顺序发展的过程。科尔伯格曾对这“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过程模式作了详细阐明,后又作过重大修正。他在70年代后期对该模式的概括是这样的:水平一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一 —— 以惩罚与服从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二 —— 以个人的功利主义目的与交换为价值取向阶段;水平二是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三 —— 以协调人际关系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四 —— 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履行个人义务为价值取向阶段;水平三是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五 —— 以社会契约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六 —— 以普遍道德原则为价值取向阶段。

⑤ 如何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是在皮亚杰基础道德发展阶段论之上的发展和完善。皮亚杰我们之前学过认识发展的四个阶段感 前 具 形,皮亚杰在认知基础上得出了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前 他 自 公。今天学的科尔伯格可以和之前皮亚杰做个比,皮亚杰采用的是对偶故事法,就是两个故事成对出现,通过儿童回答来判断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科尔伯格的要更为复杂一些,采用的是道德两难的故事方法。就是一个故事,出现两难的情景,使儿童道德认知上产生冲突,进而判断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那么最经典的就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欧洲的小镇上,海因茨的妻子得了重病,镇上唯一的一家药店出售这种药,而药店的老板把药的价格提高了10倍,既不肯便宜卖药也不同意之后补钱,万般无奈海因茨选择偷药。为什么说是两难呢,一个是因为偷不对,没有道德触犯法律,不偷呢,妻子可能失去生命。针对这个两难的行为让儿童进行判断,得出了三水平六阶段。

三水平是前习俗平水,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首先看看第一个水平,前习俗水平,那么什么是习俗,就是人和人最一般的关系,也是公序良俗。前就是在这个水平之前,还没有考虑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关注的都是自身。这个水平上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一个是相对功利阶段。

先看一下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服从权威和规则,避免惩罚。认为受到惩罚的行为是不好的,受到表扬的行为是好的。这个阶段没有形成真正道德的概念。问这个阶段的儿童应不应该偷药,有一部分认为应该偷药,不偷药妻子就死了,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应该受到惩罚。一部分认为不应该偷,偷药是不对的,会受到惩罚。他们判断都是围绕了是否受到了惩罚。

第二个阶段是相对功利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在认为规则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的,判断行为主要是看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和自身的利益。问这个阶段的儿童,一部分儿童说应该偷,如果不偷妻子死了,就没有人陪了,自己多孤单。一部分儿童认为不应该偷,偷了就犯法了,该进监狱了,进监狱还是自己没有人陪,还是一样孤独。这两个阶段儿童判断行为的好坏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的。所以这个是前习俗的两个水平。

现在来看看习俗水平 。这个水平的儿童开始关注人和人最基本的关系。这个水平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一个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先看寻求认可定向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注重人际关系,关注名誉,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赞赏。也称好孩子阶段。问这个阶段的儿童有的认为应该偷,不偷不是好丈夫。有的认为不应该偷,偷了不是好人。他们总是围绕着是否得到别人的赞赏。关注别人的评价。

下一个阶段是维护权威或者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权威和我们之前的权威不同,之前是家长,老师,成人的要求,个权威指的是法律的权威。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这个阶段把法律和道德等同。认为符合法律要求的就是道德的,不符合法律的就是不道德的。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比较狭隘,我们知道法律是最基本的底线,而道德则是更高的要求。这个阶段大多儿童认为不应该偷药,偷药违反法律,是不对的。遵守法律权威。

下面就是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儿童判断力超过了人和人之间最一般的关系。这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和良心定向阶段

来看一下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这个阶段认为法律和法规不是不变的,是可以商定的,如果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可以修改的,这个阶段也是服从法律只是认为可以商量可以商榷的。问这个阶段的儿童,儿童认为虽然偷药不对,但是法律也是可以修改的,对海因茨可以减轻或者免于处罚。

最后一个阶段是普遍原则道德阶段,这个阶段是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能以公平,公正,平等、尊严等一些原则进行思考。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问这个阶段的人,一部分认为应该偷,人类的生命高于一切,一部分认为不应该偷,法不容情。应该采用别的手段。

以上就是科尔伯格三水平六个阶段。

⑥ 如何评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Kohlberg)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学家,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道德心理学领域内影响极大.为了全面地评价这个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让我们先较为全面地阐述一下这个理论,同时也要先做一些关于发展心理学的框架性背景知识的介绍。

⑦ 科尔伯格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继承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些学说基础上,就道德教育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进行专门的探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了个人的主张。科尔伯格首先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知行不一。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普遍存在与其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因此,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关于道德判断,他认为是由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结构,或形式反映出来的。道德判断有内容和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不对”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理由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科尔伯格认为,一般来说一个道德问题都只有三种可能的回答──肯定、否定和犹豫不决。所以根据儿童道德判断的内容并不能把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区分开来,体现道德判断水平的是他们的道德判断形式。
如何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呢?科尔伯格认为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儿童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由此看出,科尔伯格十分重视道德两难问题的构建、讨论和应用。事实上,道德两难问题也正是他阐述、分析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证据。

⑧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在判断自己行为正确与否时,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自己能否免于处罚或者自己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②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或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定向倾向或朴素的利已主义的定向)。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6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外界的权威和规则。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①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注意,这一阶段的儿童刻板遵守法律法规,认为只要违反了某种法规都是错误的行为。
(3)后习俗水平(16岁之后)
主要表现为对于道德的判断不再是刻板遵守法律法规,并认识到了应以普遍的伦理和道德原则作为判断标准。
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他们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和种种可考虑的事情相比,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生命更有价值。

⑨ 科尔伯格在德育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如何评价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阶段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中具有切实深远的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文章就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结合我国德育工作展开现状进行了反思和对比,以期对一线的德育实践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现代德育;启示
美国现代教育家及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作为当代最为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之一,在大体上继承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亲自对儿童行为的研究和道德认知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时至今日,该理论依然被很多学校和德育工作者所采用。其中“三水平六阶段”的论述,是其在认知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贡献。本文通过对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分析与整理,结合现代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的实际情况,试图探析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反思与启示。
科尔伯格理论的思想来源及内涵
思想来源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是建立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学术观点之上的。皮亚杰的学术观点从头至尾都贯穿着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通往‘自律’的过程”。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而“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皮亚杰将品德的发展即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显而易见存在局限性。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从道德判断能力的角度切入,研究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也是皮亚杰学术观点的一个先进之处。科尔伯格继承皮亚杰学术观点特点的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理论。
有学者称科尔伯格的理论思想来源十分丰富,包含了诸多宏大的理论,其中包括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产婆术”,柏拉图的“公正至上原则”,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康德的道德学说“道德自律原则”,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涂尔干的“团体和集体意识”等。

⑩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为哪几个阶段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分类的)如下:
1.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这以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热点内容
劳动法里月工资怎么算 发布:2025-01-16 21:54:23 浏览:898
环保的规章制度有哪些 发布:2025-01-16 21:43:31 浏览:32
商场垃圾房管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6 21:16:38 浏览:68
网上转发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6 21:13:26 浏览:931
代表两会传达民法典 发布:2025-01-16 21:06:52 浏览:848
消防法治警营心得体会 发布:2025-01-16 21:03:28 浏览:267
民法典的全程 发布:2025-01-16 20:25:58 浏览:348
法院公告的形式 发布:2025-01-16 20:16:53 浏览:999
海商法第五十六条 发布:2025-01-16 20:02:11 浏览:39
易制爆化学品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6 19:47:58 浏览: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