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哲学史讲义

道德哲学史讲义

发布时间: 2022-11-05 18:13:31

道德经 历代注本

一、先秦至六朝

1.李零:郭店竹简校读记

2.马王维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刊行本)

3.韩非《解老、喻老》

4.河上公《老子章句》(四部丛刊)本

5.河上公《老子道德经》(四部丛刊)本

6.严遵《道德真经指归》(《道藏》本)

7.王弼《道德真经注》

8.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诸子集成》本)

9.谷神子《老子微旨例略》

10.谷神子《道德指归论注》

11.王羲之《道德经贴》

12.葛玄《老子节解》

13.顾欢《道德真经注疏》

14.无名氏《道德真经次解》(遂州龙兴观刻经碑木)

15.《六朝写本残卷》(敦煌庚本)

有关古籍《庄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

二、初唐至五代

1.陆德明《老子音义》

2.魏征《老子治要》

3.傅奕《道德经古木篇》

4.颜师古《玄言新记明老部》

5.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诀议疏》

6.李荣《道德真经注》

7.李约《老子道德真经新注》

8.景龙《道德经碑》

9.开元《御注道德经幢》

10.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11.唐玄宗《道德真经疏》

12.广明《道德经幢》

13.景福《道德经碑》

14.马总《老子意林》

15.王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

16.陆希声《道德真经传》

17.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疏》

18.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

19.乔讽《道德经疏义节》

20.唐人《唐人写本残卷》

三、两宋至元代

1.宋鸾《道德篇章玄颂》

2.王安石《老子注》

3.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篡微篇》

4.吕惠卿《道德真经传》

5.司马光《道德真经论》

6.苏辙《老子解》

7.陈象古《道德真经解》

8.邵若愚《道德真经直解》

9.程俱《老子论》

10.叶梦得《老子解》

11.时雍《道德真经全解》

12.程大蛙《易老通言》

13.员兴宗《老子略解》

14.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

15.黄茂材《老子解》

16.寇质才《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17.吕祖谦《音注老子道德经》

18.葛长庚《道德宝章》

19.彭耜《道德真经集注》

20.赵秉文《道德真经集解》

21.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

22.李嘉谋《道德真经义解》

23.林希逸《老子口义》

24.龚土呙《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

25.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26.刘骥《老子通论语》

27.曹道冲《老子注》

28.宋徽宗《御制道德真经》(《道藏》本)

29.李荣《荣道德真经义解》(《道藏》本)

30.赵至坚《道德真经疏义》

31.李道纯《道德会元》

32.刘辰翁《老子道德经评点》

33.邓琦《道德真经三解》

34.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

35.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

36.景礻右《甘肃天真观道德经幢》(《石本》)

37.麻沙本《老子道德经》(《刻本》)

38.赵孟兆页《老子道德经》

39.张嗣成《道德真经章句训颂》

40.陈致虚《道德经转语》

41.吴澄《道德真经注》

42.林至坚《道德真经注》

43.何道全《老子道德经述注》

44.蒋融庵《道德真经颂》

45.陶宗仪《老子》

四、明代

1.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

2.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

3.薛蕙《老子集解》

4.张洪阳《道德经注解》

5.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

6.朱得之《老子通义》

7.王道《老子亿》

8.陆长庚《老子道德经玄览》

9.沈律《老子道德经类纂》

10.王樵《老子解》

11.李贽《老子解》

12.张登云《老子道德经参补》

13.沈一贯《老子通》

14.林兆恩《道德经释略》

15.陈深《老子品节》

16.徐学漠《老子解》

17.王一清《道德经释辞》

18.彭好古《道德经评点》

19.归有光《道德经评点》

20.祝世禄《老子奇评》

21.陈继典《老子道德经参补》

22.孙《老子评注》

23.钟惺《老子文归》

24.钟惺《老子文归》

25.陶望《梅阁望老子解》

26.赵亮《老子译注》

27.洪应绍《道德经篇》

28.龚修默《老子或问》

29.潘基庆《道德经解》

30.郭良鞠《老子道德经斋解》

31.陈仁汤《老子奇赏》

32.程以宁《太士道德宝》

33.颐汤畴《道德经解》

34.吴勉学《校老子道德经》

35.方宇惠《南宁惠王弼注老子道德经》

五、清代

1.王夫之《老子衍》

2.顾如毕、孙承择《道德经参补注释》

3.张尔鼓《老子战略》

4.马马肃《老子》

5.德玉《道德经顺石朱》

6.传山《老子解》

7.宋常星《道德经讲义》

8.花尚《道德经眼》

9.徐永祐《道德经集注》

10.郭乾泗《老子元翼》

11.徐大椿《道德经注》

12.纪昀《老子道德经校订》

13.黄文运《道德经订注》

14.卢文绍《老子音义考证》

15.毕沅《老子道德经考考异》

16.姚鼐《老子章义》

17.郑环《老子本义》

18.倪元坦《道德经参注》

19.纪大奎《老子约说》

20.任兆麟《老子述记》

21.吴鼐《老子解》

22.潘静观《道德经妙门约》

23.汪中《老子考异》

24.王昶《校老子》

25.邓日亘《道德经辑注》

26.江有诰《老子韵读》

27.严可均《老子唐本考异》

28.洪颐煊《读老子丛录》

29.清阳子《道德经注义》

30.王念孙《老子杂志》(《读书杂志》内)

31.李涵虚《道德经注释》

32.魏源《老子本义》

33.宋翔凤《老子章义》

34.吴云《老子道德经幢残石校记》

35.陈澧《老子注》

36.俞桓越《老子平议》(《诸子平议》)

37.高延第《老子证义》

38.陶鸿庆《读老子札冖》

39.易顺鼎《读老札记》

40.吴汝纶《点勘老子读本》

41.郭谐《老子识小》

42.滕云山《道德经浅注》

43.严复《老子道德经评点》

44.孙诒让《老子校语》

45.文廷式《老子校语》

46.陶邵学《校老子》

47.于累《老子校书》

48.邓延桢《从砚斋笔记》(卷三)

49.徐鼎《读老子杂释》(读书杂释本卷十二)

50.易佩绅《老子解》

六、民国以来

1.刘鼎和《新解老》

2.张之纯《评注老子菁华》

3.张其淦《老子约》

4.故薇元《道德经达话》

5.区大典《老子讲义》

6.马其昶《老子故》

7.田潜《篆文老子》

8.杨树达《老子古义》

9.罗振玉《老子道德经故事异附补遗》

10.罗振玉《老子残卷六种》

11.罗振玉《敦煌本老子义残卷

12.蔡廷干《老解老》

13.吴承仕《老子音义辩证》

14.马叙伦《老子校诂》

15.江希张《道德经白话解说》

16.徐绍祯《道德经述义》

17.支伟成《老子道德经》

18.程辟金《老子哲学研究和批评》

19.郎擎霄《老子集解》

20.奚侗《老子集解》

21.罗运贤《老子余谊》

22.曹聚仁《老子集注》

23.高岳岱《新式标点老子道德经》

24.陈柱《老学八篇》

25.陈柱《老子》

26.陈柱《老子集训》

27.丁福保《老子道德经笺注》

28.李继煌《新解老》

29.王重民《老子考》

30.钱基博《老子道德经解题及其读法》

31.王力《老子研究》

32.陈登氵解《老子今见》

33.李翘《老子古注》

34.高亨《老子正诂》

35.孙思日方《老子政治思想概论》

36.蔡尚思《老墨哲学人生观》

37.江侠奄《译老子原始》

38.缪尔舒《老子新注》

39.胡怀琛《老子学辨》

40.丁惟鲁《道德经》

41.胡哲敷《老庄哲学》

42.汪桂年《老子通注》

43.钱穆《庄老通辨》

44.于省吾《老子新证》(在《诸子新言》内)

45.何士骥《古本道德经校刊》

46.余嘉锡《四库提要老子注辨证》

47.蒋锡昌《老子校诘》

48.王恩洋《老子学案》

49.劳健《老子古本考》

50.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

51.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

52.严灵峰《老子众说纠缪》

53.严灵峰《老庄研究》

54.严灵峰《老子知见书目》(合在《老列庄三子》内)

55.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

56.严灵峰《老子达解》

57.叶玉麟《白话句解老子道德经》

58.肖天石《老子哲学阐微》

59.陆世鸿《老子现代语解》

60.张纯一《老子通释》

61.许大同《老子哲学》

62.张起钧《老子》

63.谭正璧《老子读本》

64.朱谦之《老子校释》

65.任继愈《老子今译》

66.吴康《老子哲学》

67.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

68.杨兴顺《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

69.王寒生《老子道德经注》

70.何钅监宗《老子新绎》

71.梁容岩《老子的流传与注解》

72.杨柳桥《老子译话》

73.罗根泽《老子选注》

74.车载《论老子》

75.程兆熊《老子讲义》

76.徐复观《老子的道德思想之成立》

77.李慈铭《订老子》

78.吴静宇《老子义疏注》

79.钟应梅《老子新诠》

80.赵文秀《老子研究》

81.唐子长《老子重编》

82.田干吾《老子》

83.吴常熙熙攘攘《老子正义》

84.肖纯伯《老子道德经语释》

85.葛连祥《老子会通》

86.纪敦诗《老子正解》

87.封思毅《老子述解》

88.龚乐群《老庄异同》

89.王淮《老子探义》

90.余培林《新译老子读本》

91.周绍贤《老子要义》

92.蔡明田《老子的政治思想》

93.胡寄窗《道家的经济思想》

94.童书业《老子思想研究》

95.钱钟书《老子王弼注》(在《管锥编》内)

96.金容活《老子自然哲学中无为之功能》

97.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辑本》

98.严灵峰《老子崇宁王注》

99.严灵峰《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

100.严一萍《帛书竹简》

101.郑良树《竹简帛书论文集》

102.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

103.张松如《老子校读》

104.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

105.哲学研究编辑部《老子哲学讨论集》

106.梁启超《老子哲学》

107.高明《帛书老子校正》

10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

109.胡适《老子校》

110.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111、陈鼓应《老子注释与评价》

112、朱谦之《老子校释》

七、国外学者

1.大田晴轩《老子全解》(日本刊本)

2.东条一堂《老子王注标识》

3.武内义雄《老子原始》

4.武内义雄《老子之研究》

5.武内义雄《译注老子》

6.狩野直喜《老子河上公注跋》

7.福永光司《老子》

8.木村英一《老子之新研究》

八、有关资料

1.钱学森《人体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部门》(见《当代科学新天地》)

2.李之楠《气功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3.刘仲宇《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人文丛书》

4.《道教文化面面观》

5.《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代表大会论文专囝》

6.《永乐大典》等等。

九、资料参考

1.《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刊行本)

2.《六朝写本残卷》(敦煌庚本)

3.《敦煌古号本太上玄元道德经残卷》

4.《敦煌唐写本老子残卷》

5.《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景龙碑)

6.《唐景福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景福碑)

7.《遂州道德经碑》(遂州碑)

8.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

9.哲学研究编辑部《老子哲学讨论集》

10.《中国道教文化透视人文丛书》

11.《道教文化面面观》

12.《永乐大典》

13.《道教大辞典》

14.《道藏》

15.四川省乐至县老君山玄妙宫藏《道德经》古

16.四川省乐至县仙鹤道院《道德经》碑文

——内容来自网络

⑵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善”

从古希腊哲学到近现代哲学,从苏格拉底到康德,对“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一问题的解答形成了对伦理学的研究。其中,关于善的问题成为伦理学思想探讨的重心所在,在古希腊伦理学中尤为如是。梯利在《伦理学导论》中谈到,“至善是人类认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它具有绝对的价值,正是由于它的缘故,其他一切被意欲的东西才被意欲”。虽然不同的道德哲学关于善的概念、遵循的规则、评判的标准、以及实现路径之间会存在某些区别,甚至是完全相反。但正如麦金太尔在《伦理学简史》中所提到的,伦理思想一方面有历史上的承继性,另一方面要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因此,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必然会存在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的印迹,不论是赞成或否定,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如对当时希腊社会环境的回应,当然也会有亚里士多德个人的特色,如基于其所在阶层的特色而在哲学思想中处处倡导的那种平静和优雅。

一、不彻底的实践哲学

1.至善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伦理学领域中最为经典和重要的著作之一。亚里士多德在其开篇便直接指出“各种技艺,各门学科,并且同样,每个行为和计划,似乎其目的都在于某种善,因此,善已经清楚地表达在一切事物所求的目的中”。亚里士多德一开始就把善定义为某物或某人活动的目标、意图或目的。称某物为善,就是说,它是一定条件下被人所追求的目的所在。有无数的活动,有无数的目标,因而也就有无数的种类杂多的善。而且,亚里士多德所言的善,即活动的目的乃至于终极目标,可以通过人类自身的活动来实现。

如此,亚里士多德对善的观念便与其师柏拉图形成了鲜明对比。柏拉图致力于消除公民和城邦中的恶,并且将善的根源赋予现实之外的理念中。在柏拉图看来,“至善是对本质的关照、知觉和对美的理念的静观,是善良的生活,和谐的生活,也就是理性的生活,理性的生活要靠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来支持,是以正义和智慧为中心形成的和谐生活”。对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不存在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里,他认为普遍的善和个别的、特殊的善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的了特殊的、个别的善,就不能实现绝对的、普遍的至善。亚里士多德评论道“就算有某种善是述说着所有的善事物的,或者说是一种分离的绝对的存在,也显然是无法实行和获得的善。而我们研究的是人可以实行的和获得的善”。

因此,类似于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扯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相较于柏拉图的善理念说,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无疑是将外在于人的善拉回到了人的内在中去,至少从其论及善的出发点来说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成为善,而不是为了懂得美德是什么,否则这样的研究就没有意义了”。巴恩斯在其著作——《亚里士多德》中这样评价《尼各马可伦理学》和通常被认为是《伦理学》后续篇的《政治学》,“都是实践哲学的作品。这些著作之所以是实践的。并非因为他们是像手册、指南之类的东西。相反的,他们之中充满了分析和论证,并以丰富的理论研究和科学研究为基础。他们乃是实践哲学的著作;说他们是实践的,是指他们的宗旨或目的并不仅在于提出理论,而且也在于影响行为”。

2.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于善的论述的区别的根源

伦理学作为哲学体系中对人的行为和现实生活进行探讨的领域,深受其他哲学问题的影响,如认识论、本体论,等等。而柏拉图哲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础,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存在着诸多柏拉图的印记,但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伦理学方面产生差异的根源更多地在于前者对后者的外在于个体的理念说的怀疑和批判,具体而言则是二者在研究方法和观点上的根本不同,使得在对道德问题这一实践哲学范畴问题的探讨上表现地更为明显。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当亚里士多德阐释中道哲学时,使用了在日常生活中更易觉察到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得出更具有普遍性的观点。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对此讥讽道“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哲学性,只不过是观察人事的结果罢了”,汪子嵩则认为罗素只不过是站在了柏拉图的立场上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加以批判,只能说这是罗素自己的偏见罢了(《希腊哲学史》)。事实上,无论从柏拉图的立场上审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或者采取相反的途径即站在亚里士多德的立场上,应该说都是极为不妥的。二者之间的差别更多的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区别,是归纳和演绎这两种路径上的区别。奥康诺在《批评的西方哲学史》中提到,“柏拉图是理性主义的,是独断的、轻视感官世界的,而亚里士多德却是经验主义的,在下判断前总是小心翼翼,迫切参考所有有关的事实和看法”。

3.重归柏拉图

不过,如果从更为宽阔的视野对亚氏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加以更为审慎的思考,其实践哲学的特征却会褪色不少。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亚里士多德受到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乃至更早之前的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毕竟自苏格拉底开始追问什么是善好的生活时,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在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虽然亚里士多德并未像他的老师那样明确提出存在某种先验性的超感觉的善的形式,反而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但实际上他的推论过程并非如他最开始所期盼的那样。

在《伦理学》的最后一章,亚里士多德认为善的方式在于实行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能力——即属于哲学家的沉思活动。而且只有体现于这种活动中的善才是真正的善。相应地,只有追寻这种善的人才是好人,否则就是坏人。所以,在预设了善的存在之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规定了人的行为方式和目标。那么从中也可以认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在对善的论述上,其本质实际上并无多大的差异,仍然是将善分为了两种形式:一种是更高形式的,真正的和完全的以及自给自足的善,另一种则是较低层级善,是以实现至善为目标的手段。 麦金太尔曾评价道“里士多德生硬的说,沉思就是自足,它没有实际的结果,所以它不能是达到任何目的的手段。沉思涉及到了永恒和不变。因此,这种形而上学的对真理的沉思就成了人类生活的目的。亚里士多德的议论是从攻击柏拉图的善的形式概念开始,但却以对人间世事的轻蔑态度而结束”(《伦理学简史》)。

二、实现善的关键——德性

1.至善与幸福

作为以回答如何达到善这一实践哲学问题为目标的亚里士多德,绝不会停留在对善这一概念的空洞描述中。即便他最终回到脱离现实的更为超然的善的存在中去,但亚里士多德在这一过程中仍推出了一个与善相比更为具体或者是更易于为人所理解的概念,即幸福(Eudaimonia)。“把幸福称为最高的善,看来是种同语反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幸福和善存在着一种等价的关系,幸福成为了至善的代名词(《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我们永远只是因它自身而从不因他物而选择它”的善,“不论我们选择的是荣誉、是快乐,是理智,还是所有的德性,我们是为幸福而选择他们,通过它们我们得到幸福”。而在将如何实现善,转换成如何达到幸福这一终极目标后,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阐述被一些学者称为理性幸福主义。

幸福是理性的行为,因为幸福是为人所有的,而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的标志,即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在于具有理性和理智思维的能力,“不论是牛,还是马,以及其他动物,我们都不能称之为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一种能分有这种现实活动”。幸福是一切人因其本身所追求的东西。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主义的起点建构在对人性的本质解说之上,而且无疑是在“理性人”的基础上。“人就是具有逻各斯的生物”,而且“对每一事物是本己的东西,自然是最强大、最使其快乐的东西。对人来说就是合于理智的生命,如若以人的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东西就是最高的幸福”。 “本性——理性——幸福(至善)”,三者虽然未必完全等同,但有着相通之处。而且,此处的理性,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主要体现在了对道德德性的践履上,如此,艾伦在《哲学的盛宴》中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可以看做是一种德性幸福观。

2.在德性践行上的幸福的自我实现

 “善是人所过的全部的最好的生活。而在这种生活中,德性的践行是其必要和中心的部分”(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德性是实现幸福的前提所在,乔纳逊·伯内斯在《亚里士多德》中认为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幸福观是一种合乎德性的活动,即是指做起事情来超群出众、出色务必。这里对德性的阐释和古希腊对“职责”的看重有着密切的关,正如刀子的德性便是做刀子应该做的事,人的德性也就是做人应该做的事,如此,德性的原因回归于人的内在中,向内求而不是向外去追寻原因所在使得德性伦理学的目标在于达到一种在自我驱动、规范和约束下的幸福的实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学说一般被认为是现代德性伦理学的来源,希尔兹转述了这一观点,同时认为“当开始攻击源自于密尔和康德的主流伦理学理论时,他往往也就在支持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释的那种人类自我实现的概念”。

不过,德性并非是亚里士多德的首创,虽然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达到了顶峰。但作为古希腊的传统,从梭伦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对德性作出各自的阐释。苏格拉底认为追求德性和追求知识是一致的,柏拉图继承了这一观点,将德性和明智相结合,并进一步提出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这四种德性。亚里士多德同样也不例外,德性由此成为了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具有德性能够使我们能够成为完整的人。斯勒扎克在《欧洲要感谢希腊人》中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学说同样根源于柏拉图的思想之中。不过在继承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对希腊的德性传统进行了深刻反思,开启了更为深刻的德性伦理学,如在柏拉图四德性说的基础上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并进行了新的分析。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德性进行了分类,从而推动了德性伦理学对行为层面的关注。“一类是理智的,一类是伦理的。理智德性大多是由教导而生成、培养起来的,所以需要经验和实践,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仅是德性经由实践而获得,他还同时认为德性是一种品格状态,“幸福需要完满的德性,并终其一生。”。同样的,我们有时认为我们是道德的,只是因为我们相信道德原则。但仅仅相信德性这一原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德性的活动。“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追求知识,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若不然这种辛劳就全无益处了。所以,我们所探讨的必然是行动,是应该怎么样去行动”。

3.中道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既非通过禁欲、也非在于享乐,而是通过客观的德性标准,即遵循德性的一大特点——中道原则来实现。“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间。……适度是两种欠缺的品质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适度之所以是适度,在于他在感情与行动中,发现并选择了中道,而在这一关系中错误就在于,要么达不到正确,要么超过正确”(《尼各马可伦理学》)。莫尔由此将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称为道德中间法(《亚里士多德十讲》)。因此,对“本性——理性——幸福(至善)”的完整的解读便是,幸福或至善作为人的终极追求,达到这一目标便需要遵循中道的原则,中道是德性的特点,而德性则在于唯属于人的理性,这正是内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的。

不过,中道学说的实现却是存在困难的。即便相对于柏拉图的德性观而言,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哲学已经更富于现实色彩。威尔·杜兰特在《哲学的故事》中这样评论道“具有宗教倾向的人(当然不仅只是这些人)可能会觉得柏拉图的方法更有说服力,而更务实、更世故、更注重实际的人可能会采用亚里士多德的方法”。但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所承认的,“在一切可称赞的情感和行为中,都有着中道,不过有时很可能是偏于过度,有时又要偏于不及。我们很难命中中间,行为优良”。不过,困难不单单在于如何在“过度”和“不及”中把握适度,更在于如何去辨析“过度”和“不及”这两种极端状况。麦金太尔在《伦理学简史》中指出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提出用何种客观准则来进行评判。而且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是相对意义上的中道,是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处理情感和行为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强调个体的主观判断和客观实际的统一,而这无疑是极为困难。不过,至少中道学说为我们指出了应该怎么做。

三、管理与德性伦理

在现代社会转型中,道德危机在企业内部的表现尤为明显。企业作为由人、财、物和信息等诸多要素组合成的群体,一方面具有人的部分特质、目标和追求等特征,因为企业的出现便是为了实现单个人无法达成的目标;而另一方面,由人聚集而成的企业组织,对个体层面的成员来说也是一种超越的存在,企业在具有人的某些特征的同时,作为一种独立的实体,也在不断地修正处于其中的个体,毕竟企业的存在便是为获取最大的利润。更较为抽象的表述是,企业和个体虽有交集,因为企业来源于个体,但二者同样有着彼此独立的特质,否则也不会出现组织和员工间的冲突。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似乎可以落脚于个体的即人的本质和组织本质间的冲突。真实的组织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以及真实的个体是什么存在,企业的本质和人的本性间又如何达成一种契合?或许这些问题就像千百年来对人性的争论一般也会继续持续下去。

在繁杂的人性假设中,从理性人、经济人、文化人到复杂人,我们所能得到的仅仅是一种对于人性的假设,但对这种假设的验证却是极为困难的。而在不断提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所获得的新型组织行为理论,以及经由这些理论所衍生的现实企业经营中的管理实践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中更是日益复杂化。此时,如何在组织中进行管理,以何种态度和行为模式对待组织的成员和整个组织?是将在家庭中的行为逻辑移植于企业之中,还是以一种更为理性化得方式来进行思考?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似乎也是极为简单的,毕竟只有两种路径的存在,一是以外在的规范来约束个体的行为;一是强调内在的驱动。就第一种路径而言,更容易具现化,毕竟当前的组织管理机制就像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中所描绘的。第二种路径便是当前的德性伦理主义所推崇的,麦金太尔认为当前道德实践和道德文化出现危机的根源在于德性伦理传统的衰落,重拾德性伦理传统,才是唯一的出路。

不过,麦金太尔所描绘的是社会层面的,或许在复杂化的组织环境中对个体内在的关注正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会具有诸多优势,但遵从德性的行为是否会带来让人满意的结果?或者说,即便个体在此之中能够寻求到自我的满足,企业是否又能够接受呢?毕竟德性伦理学强调的是动机,并非结果。读完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作者试图表达的其一是道德德性或其幸福观的合理性,从而让读者或者其听众相信应当是如何的;其二便是应将所相信的德性付诸于实践中,并且遵循中道的原则。当然其中试图宣扬的还包括亚里士多德,以及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希腊先哲和之后的诸多哲学家对沉思这种活动或者生活状态的念念不忘。实际上,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和管理结合起来,其最大的作用在于作为一种应然层面的哲学基础,即回答关于“为什么”(why)的问题,以及“应该做什么”。但真正的关于“怎么做”(how)和“真正是什么”的问题,说实话,确实不如全景敞视塔那般所描绘的具有实用性。

⑶ 张国清的主要学术著译作:

1、《社会治理研究》,专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2、《意识形态的终结》(修订版),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罗尔斯》,译著,华夏出版社,2013。
4、《智慧与正义》,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文化政治哲学》(罗蒂),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杜威全集》(第一卷),合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和谐社会研究》,专著,人民出版社,2006。
8、《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9、《海德格尔的弟子》,合译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0、《原则问题》,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1、《道德哲学史讲演录》,译著,台北左岸出版社,2004。
12、《道德哲学史讲义》,译著,上海三联书店,2003。
13、《罗蒂和实用主义》,译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4、《后形而上学希望》,译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009。
15、《黑格尔》,合译著,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2009。
16、《意识形态的终结》,译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7、《文化批评的观念》,译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8、《后现代情境》,专著,台北扬智文化出版公司,2000。
19、《无根基时代的精神状况:罗蒂哲学思想研究》,专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0、《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译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1、《中心与边缘》,专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2、《后弗洛伊德主义》,专著,台北生智文化出版公司,1996。
23、《罗蒂》,专著,台北扬智文化出版公司,1995。

⑷ 想读政治哲学要看哪些书呢

个人建议的阅读顺序是这样的:

首先看一本比较好的《政治哲学史》如施特劳斯或萨拜因写的,这本书肯定是看不懂吃不透的,但是可以对政治哲学史有一个概要性的了解和大体的源流了解。接下来应该读政治哲学的原典,按照时间顺序,或者按照兴趣一个一个读就可以了。我个人还有一个自己整的阅读顺序,可能会比较循序渐进一点。

首先阅读的五本书是:
柏拉图《申辩篇/克里同篇》、洛克《政府论·下篇》、卢梭《社会契约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密尔《论自由》,这五本书都非常薄,而且文笔都不错,比较有可读性,如果这五本都看不下去么,别的也就算了。

其次的五本书是: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霍布斯《利维坦》、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罗尔斯《正义论》。这五本书的重要性绝不逊于前五本,但是厚度都比较客观,需要耐着性子慢慢看。
这十本是我个人认为政治哲学领域最具有重要性的典籍(当没有提到的然阿奎那、马基雅维利、黑格尔、边沁等人的重要性是丝毫不差的。此外,@曲校提醒的对,马克思也是非常重要的,惭愧表示我只看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非常有意思),第一遍看能够读懂一成恐怕都不太容易,但我觉得原典即使看不懂,仍然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比看二手的材料有收获的多。如果这十本书都有所了解,有所体会的话,我觉得已经能够完胜全中国绝大多数公知了。

最后补一句,如果真的想要学习政治哲学,那么个人建议请不要首先阅读任何当代中国人写的作品。林达、刘瑜这些人的书虽然名气大,和原典相比实在是差太多了。但另一方面,同样强烈推荐阅读《论语》《中庸》《大学》《孟子》《荀子》《礼记》《韩非子》《商君书》等真正中国思想家的作品。

⑸ 道德哲学是怎样诞生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泰勒斯被称为自然哲学之父,苏格拉底则被认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苏格拉底号召人们把目光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如果说对人的身体的认识导致了神学目的论,那么对人的心灵的认识则导致了道德哲学。

⑹ 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详解及深意

圣人治理的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回,增强百姓的筋骨体答魄,经常使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以上是书面解释。我再加一句:没有欲望,就回归自己的本性,所以人民安居乐业,终享天年。想更好的理解《道德经》,最好看看《庄子》。另一个角度,可以看清代黄元吉(黄裳)写的《道德经讲义》,他是从修炼角度讲的,非常好。摘其文曰:圣人摒除耳目,斩断邪私,抱一以空心,心空则炼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灵阳之气以化阴精,日积月累,自然阴精消灭而阳气滋长,则实腹以全其形,以道凝身,以术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

⑺ 想读政治哲学要看哪些书呢

这本《政治哲学》是从政治哲学问题入手进行写作的,而非观念史或者思想史的作品。分为政治权威、权利与美德、分配正义三大部分,我认为基本上涵盖了政治哲学最重要的问题。讨论质量也很高,作者曾在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目前则在担任哈佛燕京访问学者。现在政治哲学入门我一定会推荐本书。缺点就是定价太贵了。虽然顾肃翻译的那本《政治哲学导论》也是类似的框架,但我对该书评价只是尚可以用、不够好,翻译也有地阿里磕磕巴巴的。

政治哲学可以说是一门政治学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那么政治哲学应当在政治学和伦理学两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当代政治哲学逐渐将自己定位于规范理论的情况下,伦理学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学推荐海伍德的《政治学》。伦理学方面,我推荐程炼老师的《伦理学导论》,程炼有一流的分析头脑;如果有硕士的学力的话那么还可以推荐徐向东老师的《自我、他人与道德》(这本书据说有写作规范性的问题,在此不考究)。

有了这些基础,就可以读以上各位朋友推荐的金里卡的《当代政治哲学》了。我只读过老版的,新版的译文有没有作修改不清楚。
同时适当补一点思想史基础,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也可以推荐,但是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史》就不推荐了。一是译文不好,二是窃以为本书做教材有点大胆了。罗尔斯的《道德哲学史讲义》和《政治哲学史讲义》也被翻译出版了,可以一并推荐。《政治哲学史讲义》我曾对照英文翻过一遍,译文有些问题。但这两本书的英文电子版都很容易找到对照阅读就好了。
如果对中国政治哲学感兴趣,可以入手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并兼推荐劳思光先生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不过这本身是一本思想史著作,但是找一本问题分析式的中国政治哲学著作并不容易,稍有不慎就会走歪。所以先推荐白彤东老师的《旧邦新命》和张千帆老师的《为了人的尊严》。这两本书并不是教材,但是可以让大家理解一下:哦,中国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也可以很学术的讨论而非神神叨叨的东西。陈祖为(Joseph Chan)也有一些英文的中国政治哲学论文和著作,如果读者的英文不差的话也是非常推荐的。

以上都是导论式的阅读,读完他们之后,我认为就有了足够好的知识储备读原著了。相信这时不用推荐大家也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理论方向。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题主的问题很简略,但我相信他的意思是入门该读哪些书,貌似大家都是这么理解的。好像类似问题好多了,下次再看到就复制粘贴。

此外,当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编的“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读本”也可以推荐,这是一套刘训练老师等人组织编选的外国学者论文为主的论文集,按问题编选,还是不错的。分门别类的包括:《政治义务:证成与反驳》《实践理性》《公共理性》《马克思与诺齐克之间》《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全球正义》《运气均等主义》《美德伦理与道德要求》《宪政与民主》。大概就是这几本,不能全部记得了。

⑻ 《政治哲学史讲义》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政治哲学史讲义》((美)罗尔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nDE_uaEPGvMNqvgwhlwCOA

提取码:d2ak

书名:政治哲学史讲义

作者:(美)罗尔斯

译者:杨通进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6

页数:513

内容简介:本书是罗尔斯(1921-2002)逝世后出版的第一本(也许是最后一本)罗尔斯自己的专著。该书是编者萨缪尔.弗里曼依据罗尔斯在哈佛大学开设的“现代政治哲学”课程的相关讲义、录音和笔记整理而成。本书的主体内容是关于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密尔和马克思之政治哲学的讲座,另外,还有罗尔斯关于“政治哲学之功能与特征”的导论、以及两个附录(即关于西季维克和巴特勒的讲座)。

作者简介: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1921-2002),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1921年生于马里兰州,就学于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在该校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相继在普林斯顿大学(1950—1952年)、康奈尔大学(1953—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1960—1962年)任教,1962年以后则一直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1991年荣休,2002年11月24日去世。罗尔斯自50年代起便潜心于社会正义问题的研究,《正义论》(1971)是他集其论文之精粹并经过重新思考而形成的一部完整而一贯的理论著作。罗尔斯还出版了其他专著:《政治自由主义》(1993)、《万民法》(1999)、《道德哲学史讲义》(2000)以及《政治哲学史讲义》等。

热点内容
海商法第五十六条 发布:2025-01-16 20:02:11 浏览:39
易制爆化学品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6 19:47:58 浏览:256
公民法形成 发布:2025-01-16 19:39:06 浏览:750
著有道德经为道家始祖的是 发布:2025-01-16 19:29:13 浏览:187
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4 发布:2025-01-16 18:35:23 浏览:965
天津劳动法赔偿金额 发布:2025-01-16 18:01:14 浏览:262
法院ems骗 发布:2025-01-16 17:45:38 浏览:291
2018年道德与法治全集 发布:2025-01-16 16:55:08 浏览:455
幼儿园孩子事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6 16:27:53 浏览:590
公司法律制度归纳 发布:2025-01-16 16:22:06 浏览: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