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论述立法保障女权

论述立法保障女权

发布时间: 2022-11-07 07:50:44

『壹』 如何看待女权主义法学,法律如何保护女性权利

  • 女权主义法学是必不可少且正当的,为此国家颁布了《女权主义法》来保护女性权利。


  • 以下是《女权主义法》的总纲:

  • 第一条为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宪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 第二条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 国家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 禁止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妇女。

  • 第三条国务院制定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妇女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第四条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保障妇女的权益。 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为妇女依法行使权利提供必要的条件。

  • 第五条国家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妇女应当遵守国家法律,尊重社会公德,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和加强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

  • 第七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和地方各级妇女联合会依照法律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代表和维护各族各界妇女的利益,做好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

  • 第八条对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贰』 《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立法依据是什么

立法依据是宪法规定。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一条“为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宪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宪法相关条文:
第四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第四十九条 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叁』 我国保障女性权利的法律体系有哪些

中国女性权利保障的规范依据
1.宪法依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保护女性权利的政策、原则和规范。主要包括:(1)第4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2)第49条:“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夫妻双方均有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儿童。”
2.宪法性法律依据。我国对女性权利的法律保护主要集中在立法上。人大一直将保护女性权利的立法放在重要地位。我国的立法机关制定了不少宪法性法律来保障女性的权利,主要包括:(1)200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它是我国第一部以妇女为主体、以全面综合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法。该法从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各方面对女性的合法权益进行具体详细的规定与保障。(2)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其第6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应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年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3)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法》。其第59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九)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建立健全保障女性权利的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方位部门法体系,就是要以《宪法》为核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干,健全并完善相关保护女性权利的部门法体系。2005年12月1日,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修正案》)是我国第一部以妇女为主体,以全面综合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法。可以说,它不仅是一部具有宪法性法律性质的特别法,也是新时期保护女性权益的宣言书。但是,该法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影响其执行。为此,《妇女权益保障法》就应明确具体规定保障妇女权益的救济机构,以及没有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另外,还要健全并完善国家的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各部门行政法规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和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体系,比如《刑法》、《民法》》、《婚姻法》、《儿童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等。
中国女性权利的宪法保障:回顾、检讨与推进
王圭宇(1985-),男,河南禹州人

『肆』 女性主义的发展简史

西方女权主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女权主义 (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提出17条有关妇女权利的要求。宣言后来成为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1792年,英国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为女权辩护》一书,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直至1920年,美国通过法案,保障女性享有选举权。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目标明确,妇女要求与男子有相同的经济、政治权力;以行动、实践为主,侧重于推动立法。最为典型的是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运动与各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一系列运动。这一阶段奠定了女权运动的奋斗目标,也形成了女权运动是一场社会实践运动的基调。教育、就业及政治权利的诉求归根结底是最求女性追求平等的社会角色地位,而不健全、非理性的劳动力市场是女权运动的最大障碍。可以说,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视为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就是这一阶段形成的。尽管其后女权主义思想理论有了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环境背景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这种观念还是在女权主义者中根深蒂固。
第二代女权主义(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女权主义,这一阶段是女权主义在西方最重要的阶段。女权主义者发现,尽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例如,得到选举权的妇女群体在政治依然处于从属地位,同工同酬、平等就业基本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职业隔离与职业发展前景不佳的问题凸现。这种矛盾的情况促使女权主义者向纵深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女权主义理论,主要有三派: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朱丽叶忒.米切尔,她最著名的“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就明白地亮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号。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他们所重视的是妇女的经济地位与物质生活。虽然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重要理论渊源。把无交换价值、无报酬的家庭劳动视为阶级压迫,积极地投身社会的生产劳动。在重视生产经济领域的问题上,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是第一代女权主义的直接继承者。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为19世纪英国的米尔、当代美国的傅瑞丹。米尔是英国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健将,他在他的代表作——《女性的屈服》一书中,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女性权益的观点。米尔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里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现代社会就是人们有迁徙的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以及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是对已婚妇女而言,她却没有这些现代男人享有的自由。傅瑞丹继承了18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同时又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因此,傅瑞丹在其名著《女性迷思》一书中,首先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傅瑞丹指出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尽所能地塑造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女性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然而这个理想形象,只是个迷思。为了发挥自我潜能,妇女必须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故此,傅瑞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作为自我认同,不过,她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自由主义女权者认为家庭束缚是一种强有力的干扰因素,必须依靠国家立法干预,形成介入机制。因此,自由主义女权运动继承了自由主义运动的衣钵,以争取立法保障为主要诉求,积极维护妇女政治权利。
激进主义女权主义:这一派诞生最晚,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严格地说,这一派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派别,而是前两种思想流派极端理念的集中表现。以美国的凯特.米丽特为代表,以她的著作《性政治学》为思想典范。这一派把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家庭私人生产剥削解读为“性剥削”,把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家庭束缚解读为“性束缚”,他们把女性和男性完全对立起来:男人是敌人,女人是朋友;男人是暴躁,女人是温柔;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男人是压迫者,女人是被压迫者……实际上,他们将女权运动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诉求改造成了从根本上消除男女差异,直至女权至上。对女权运动的传统领域——社会政治与经济,他们抱着轻蔑的态度,他们把女性解放运动解读为“性解放”,要求从根本上消解传统家庭模式。他们的激进主张与“性解放运动”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争议。
第三代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面对“性解放运动”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保守主义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有力质疑,离婚率明显上升,爱滋病泛滥等等,女权主义者开始反思。特别是在消除男女二元对立方面,形成了“温柔的女权主义”“绿色女权主义”。他们一方面肯定了女权运动保护女性社会权益的成果,另一方面对女权主义者试图颠覆传统家庭模式提出了质疑。后现代女权主义还在成长阶段,分为唯本论与构成论两个主要派别。唯本论继承了传统女权主义的男女二元分界,试图在承认男女差异的基础上消除男女不平等。构成论则从根本上否定男女二元分界,强调性别角色的社会性,把男女平等的主张看成父权制的产物。虽然两者理论出发点不同,但是都在认同传统家庭模式基础上完成妇女解放的目标。

『伍』 举例说明女权主义法学对法律实践的影响。

权主义法学产生于世纪70年代。它是女权主义运动及理论在法学领域的表现。女权主义法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术风潮和一种新模式新视角的法理学,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立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女权主义法学概述

女权主义法学(Feminist Jurisprudence)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the Critical Studies Movement,英文缩写CLS)中分离出来的法学思潮。它与种族批判法学(Critical Racial Legal Studies)共同构成了批判法学的新的发展阶段,即:“后批判法学”(Post CLS)。虽然女权主义法学才出现不久,但其理论研究范围和深度已近于同性恋、黑人妇女权利和第三世界妇女权利、国际社会妇女权利保护、女权法律方法论和认识论等诸多领域,并在美国的立法和司法中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立的法学派别。

女性作为人类群体的一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她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方面中的作用往往是被忽视、被贬低的,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一直处于屈从低位,因此越来越多的女权主义学者提出男女平等。所以女权主义就是基于天赋人权而产生的,以追求男女平等为核心的一种思想和理论。女权主义法学就是追求男女在法律上的平等,呼吁提高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要求在保障女性权益的基础之上建立真正公正的法律。

二、女权主义法学产生

(一)女权主义运动推动了女权主义法学产生

女权主义法学士伴随着女权主义运动产生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妇女运动主要是指19世纪下半叶以来到20世纪初在法、英、美等国开展的妇女运动。

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她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对以后的女权主义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权运动有很大影响。在1948年7月19日,没过召开第一届妇女权利大会,通过了《权利和意见宣言》,标志着第一次大规模妇女运动的开始。并且以1920年美国妇女和1928年英国独女获得选举权而落下帷幕。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制度瓦解,各种矛盾从新排队,女权主义在这个大动荡的时期也各树大旗,风起云涌。第二次女权运动除了延续第一次的内容外,主要目标在于反对一切看不见的再思想文化方面对妇女的奴役和歧视,深入批判传统的性别文化。这次女权运动比第一次的女权运动范围更大,影响更为深刻。在这次运动中,废除禁止人工流产的法律成为这次运动的重要内容。

最后,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兴起,开始于上个世纪60—80年代,她的产生大概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由于60年代的"性解放"和将男女对立起来的女权思想,带来了无数的家庭破裂,单亲母亲,问题儿童和艾滋病流行,于是人们反思:社会值不值得为性解放和女权主义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另一个因素则是,80年代以后女性在政府、企业等领域渐渐地占有了领导地位。这就产生了对女性附属于男人的“第二性”的说法的的怀疑。如果说第二代的"现代女权主义"重实践,那么第三代的"后现代女权主义"更重视超出女性范围的哲学思考,社会主义和性自由的色彩更浓厚。

(二)各种理论为女权法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在第二次妇女运动的过程中,妇女研究开始普遍化,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学里出现系统的关于妇女的课程。妇女研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尤其是妇女学的体制化为女权主义法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作为美国70、80年代兴起的一股批判美国乃至西方法律传统的左翼思潮,批判对妇女的歧视和压迫一直是它的一个主要内容。女权主义法学批判男性法律制度时所用的许多概念、原理和方法都源于批判法学。其实,女权法学因从批判法学分离而来,两者的渊源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再次,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女权主义法学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有许多派别,如以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为代表的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以霍克海默、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等等。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特别强调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批判和被统治阶级意识觉醒的重要性。这些观点被女权主义法学所吸收和借鉴,认为男女之间的关系也为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关系;女性获得解放的首要任务是先打破男性在意识形态上的统治权,而这又需要女性本身的意识觉醒。可以说,女权主义法学被深深打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烙印。

最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也为女权主义法学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60、70年代起源于法国的解构主义力求反转“言语中心主义”所支持的诸如言语与文字、男人和女人、文化和自然等等的等级对立关系,同时也反对任何新的等级化。自50年代末期逐渐形成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以破除界限为特征,对以往的男主人公叙事和现存的等级制度提出挑战,抵制一成不变的各种定义,主张文化多元化,这两种思潮为女权主义解构男性为中心的法律制度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途径和方法,对女权主义法学产生极大影响。

三、女权主义法学的主要内容

(一)对性别歧视的批判

女权主义法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各种性别歧视。它区分了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认为“自然性别是男女的自然属性,即两性先天的差异;社会性别是指社会造成的基于性别之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是后天习得的社会性角色。”它反对的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关注的是性别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其中,在关于就业方面的性别歧视的批判是重要标志。在当今社会,妇女就业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就业领域也已经深入到科学界、律师界、政府部门等原先属男性独占的领域,并渐渐地有妇女登上各个领域的领导职位。但是,在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在仍然比比皆是。女权主义者指出,今天的劳动分工依旧是基于性别的分工,即基于想象的不同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特点而作出的劳动分工。这种想象的观念往往偏见地把妇女看成弱不禁风、没有理性、没有竞争力和被家庭所拖累的群体。这些想象的特点,常被雇主当作排斥妇女的借口。这种性别歧视一方面反映了公私领域划分的观点,同时反映出男性力图维护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行业的思想。有些女权学者指出,女性就业没有摆脱受压迫和歧视的束缚,劳动妇女在今天还承担外面工作和家务劳动两重角色,男性对家务劳动的忽视,造成对妇女在家庭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

(二)对妇女暴力的批判

对妇女暴力包括强奸、家庭暴力、性骚扰等表现形式。

强奸作为对妇女家庭暴力最严重的一种,是女权主义法学批判男性压迫的一个着力点。它被认为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安全的社会现象不仅是因为它的普遍性,而且还因为它严重侵犯了女性性权利的自主性。女权主义学者对这方面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对强奸罪的界定上。传统迷失的强奸罪的界定将大量的犯罪行为如:约会、熟人及婚内强奸等情况排除在外。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被信任的人侵犯的行为更加伤害女性的人格独立和权利。女权主义法学者认为,强奸法给人的感觉不是旨在制止强奸行为,而是在指引男性采取怎样的行为强奸则不会犯法。除此之外,在人们的认知里普遍有这样一种思想:男性的性行为不被认为是羞耻的,然而对女性而言,则意味着失去了某些东西。在这种情形下,女性则成为客体,她的权力必然遭到贬值。所以这就要求,强奸法要改变男性立场,采取中立的、客观的眼光来处理,保护女性的独立性、自主性。

家庭是体现男人和女人社会关系的重要场所,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关注。家庭暴力是指恐吓和内肉体虐待家庭成员的一种行为。在这里我们主要看男性一方对女性的暴力。女权主义认为家庭暴力是男性对女性压迫的重要手段。这种不公平又来已久。在旧社会,由于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身人格,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来源,使得女性对家庭暴力的反抗不够强烈。针对家庭暴力是私人范围内的事的观点,女权主义法学对公私领域的划分及公私法的划分展开尖锐批判。他们希望改变传统刑法以男性经验为标准,忽视女性特殊社会经验和感受的立场。希望法院处理案件时能够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是受虐女性的要求被法院所接受,面对家庭暴力可以得到需要的防卫和保护。

(三)对色情物品和场所的批判

这主要是卖淫以及一些暴力文化作品。在这中间,女权主义者认识到这些作品对妇女的压迫和骑士,应该坚决反对这些作品的泛滥。她们认为,这些作品起到贬低和侮辱作为一个群体的女性的人格的作用,色情图像构成对妇女的暴力。它们使妇女成为可供所有男人虐待和侮辱的驯服物品。对于卖淫这种行为,女权主义者没有将其放在主要位置。对这个方面的论述也很少,并且在卖淫的问题上,女权主义者的观点不一,但是都不同意对性工作者采取刑事措施。

四、女权主义法学对我国的启示

(一)中国立法现状

虽然中国的妇女在新中国成立后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以妇女为主体的色情暴力影视作品及文学、家庭暴力、妇女工作中遭受的歧视、性骚扰问题仍然存在。而且,我国现行法律虽然有保障妇女权益的立法,但是不够全面,仍有疏漏。因此,法律界应加强法律关怀妇女的意识,实现男女实质上的平等。

(二)加强惩治对妇女性骚扰方面的立法

性骚扰,从广义上来说可以包括强奸,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可以包括无形的对妇女的语言强奸和目光强奸。目前涉及这方面的法律条款主要是刑法,但是刑法定罪条件要求严格,且一旦定罪科刑较为重,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制定保护妇女权益的社会法,同时加强妇女在宪法中的地位,以此保护妇女的权利不受侵害。

(三)加强对色情传播品的禁止和相关人员的惩处

色情视频、文学在性的角度上对女性的侮辱,更加强了女性是性的接受者和被动者这一歪曲的事实。因此,为提升女性的合法性权利,提升女性在社会中、法律中地位,笔者呼吁加强对色情作品的禁止和对相关人员的惩罚。

『陆』 如何维护女性合法权益

如何维护女性合法权益

如何维护女性合法权益,法律是我们的保护罩,但很多的人都不懂得使用,想要维护自己的利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懂得法律,用好法律这个保护伞,以下是关于如何维护女性合法权益。

如何维护女性合法权益1

妇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方式主要有:

(1)要求公安机关、劳动行政部门、民政部门、基层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2)有权依法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3)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如诉讼困难,可以申请获得法律救助;

(4)向妇女组织投诉。妇女联合会或者相关妇女组织可以向大众媒介披露并批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予以依法查处。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对有经济困难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妇女,当地法律援助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应当给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如何维护女性合法权益2

1、分清敌友,统一战线。诚然现在对女性仍有很大的刻板印象,女生和身边人讲述时也会遭受不理解,那么正确做法是从明事理的角度,让对方了解到不公,而不是输出情绪,让本应支持自己的亲人、恋人远离自己。(因为女权吵架的父女、情侣可不在少数,本来他们都可能支持你们的,一但输出情绪就会在你们之间筑起一道墙)

2、理论高度,逻辑闭环。要从理论高度提出说法,并且形成逻辑自洽。比如生孩子问题,这是夫妻两人共同决定的,自己出于某种考虑不愿意要孩子可以从情理、法理,以及别的角度表达自己想法,但是“要孩子难道是你家有皇位继承吗”这种说法极为低级

因为这么说的时候就彻底把自己物化了,换个角度,如果男的真的是达官显贵,你就愿意一生再生?显然不对,不能从物质角度反驳男权,不然自己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还有那个“普通且自信”的言论,本来就是个喜剧包袱,达不到被引用当做原理的高度,用得越多,矛盾越激化。所以,一定要加强哲学原理思考和认知,从理论高度提出问题。

3、内部因素,决定成败。我们都知道决定事物发展的因素是内部因素,内部因素是主要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从某方面来讲,争取女性权益需要女性付出大量努力提高自己,才有机会改变现状。

目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女性一直在呼吁,但不具备实现的能力和条件,那么呼吁就收效甚微。那么,一定要提高自身能力,地位和力量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只有当你有了地位和能力后,才能将你所在群体的诉求付诸实践。

写在最后:导致女性输出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男性的不理解加之讽刺挖苦,我觉得,不理解很正常,但讽刺挖苦就是人品问题了

这类人是导致男女问题激化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希望男性朋友们能多换位思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自身觉悟,当自己身边女性说出类似问题时,能站在对方角度看待问题,想想女生提出此类问题的背景和原因。

如何维护女性合法权益3

造成维权难的影响因素

(一)法律知识匮乏

女性自身的文化程度低,权利意识欠缺,对法律不了解,使一些女性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些什么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自知,知道了也不懂该怎样通过法律途径正确维护自身权益,不知不觉从受害人成为侵权行为人甚至犯罪嫌疑人;加之我国的律师及法律援助

目前多集中于城市,使农村受害女性往往得不到方便的、专业的法律帮助。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既不懂守法,也缺乏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之,维权途径的有限性,女性在权益受侵害后,凭感觉采取以暴制暴方式,从而走上侵权道路。

(二)高额维权成本

处于社会及家庭弱势地位,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也是造成女性维权被动主要的原因。所有的救济手段中诉讼的经济及时问成本最高,时间长、花费大。维权的高成本导致有些女性在权益受侵害时为避免诉讼,选择了“自行解决”方式,从而引发侵权行为的发生,甚至犯罪发生。

对已进入诉讼程序的女性也往往因经济困难造成诉讼困难。据统计,因经济困难等原因,面对相对复杂的诉讼程序,没有律师参与诉讼,女性也很难正确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

(三)女性自身心理缺陷

见诸报端的这些事件,矛盾双方本完全可心平气和协商解决,但由于女性易受情感支配,遇事不冷静,往往采取一些过激行为,结果由受害者转变为侵权者

由于先天心理特征及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的影响,相对偏激、敏感、不自信,缺乏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法律不信任,对诉讼恐惧,这些心理因素既是女性}侵权行为的原因,也限制了其应诉能力,决定了她们在诉讼中处于弱势地位。

(四)传统思想习惯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集体主义

忽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民众本身又极为“厌诉”,遇到侵权事件大多选择找亲友调解这种比较温情的方式,只有少数人想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例如因家庭暴力造成对女性本身的合法权益的侵犯时,大多数受害女性受“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想影响,往往最终选择忍气吞声。

(五)社会维权体系不足

目前,社会对女性的权利救济状况不尽人意,缺乏健全的社会化维权格局;较重视司法救助,社会救助薄弱,有许多受害女性的投诉得不到解决,直接诱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及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

诉讼中,打击重于保护,强调对加害人的制裁,而缺乏对受害女性保护的实际措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其他法律赋予保护妇女权益的国家强制力作用有限,女性想通过法律真正实现权利救济并不容易。

『柒』 女性是怎么取得政治权利的

西方女权主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女权主义 (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西方女权主义起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第一代,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1789年10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群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揭开了女权运动的序幕。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提出17条有关妇女权利的要求。宣言后来成为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1792年,英国女作家M.沃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为女权辩护》一书,提出妇女应当在教育、就业和政治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待遇。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直至1920年,美国通过法案,保障女性享有选举权。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目标明确,妇女要求与男子有相同的经济、政治权力;以行动、实践为主,侧重于推动立法。最为典型的是拉拉.蔡特金领导的妇女同工同酬运动与各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一系列运动。这一阶段奠定了女权运动的奋斗目标,也形成了女权运动是一场社会实践运动的基调。教育、就业及政治权利的诉求归根结底是最求女性追求平等的社会角色地位,而不健全、非理性的劳动力市场是女权运动的最大障碍。可以说,把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视为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就是这一阶段形成的。尽管其后女权主义思想理论有了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环境背景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这种观念还是在女权主义者中根深蒂固。 第二代女权主义(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女权主义,这一阶段是女权主义在西方最重要的阶段。女权主义者发现,尽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例如,得到选举权的妇女群体在政治依然处于从属地位,同工同酬、平等就业基本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职业隔离与职业发展前景不佳的问题凸现。这种矛盾的情况促使女权主义者向纵深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女权主义理论,主要有三派: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朱丽叶忒.米切尔,她最著名的“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就明白地亮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号。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他们所重视的是妇女的经济地位与物质生活。虽然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重要理论渊源。把无交换价值、无报酬的家庭劳动视为阶级压迫,积极地投身社会的生产劳动。在重视生产经济领域的问题上,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是第一代女权主义的直接继承者。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为19世纪英国的米尔、当代美国的傅瑞丹。米尔是英国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健将,他在他的代表作——《女性的屈服》一书中,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女性权益的观点。米尔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里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现代社会就是人们有迁徙的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以及改善生活的机会。但是对已婚妇女而言,她却没有这些现代男人享有的自由。傅瑞丹继承了18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同时又更加强调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因此,傅瑞丹在其名著《女性迷思》一书中,首先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傅瑞丹指出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尽所能地塑造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女性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然而这个理想形象,只是个迷思。为了发挥自我潜能,妇女必须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故此,傅瑞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作为自我认同,不过,她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自由主义女权者认为家庭束缚是一种强有力的干扰因素,必须依靠国家立法干预,形成介入机制。因此,自由主义女权运动继承了自由主义运动的衣钵,以争取立法保障为主要诉求,积极维护妇女政治权利。 激进主义女权主义:这一派诞生最晚,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严格地说,这一派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派别,而是前两种思想流派极端理念的集中表现。以美国的凯特.米丽特为代表,以她的著作《性政治学》为思想典范。这一派把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家庭私人生产剥削解读为“性剥削”,把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家庭束缚解读为“性束缚”,他们把女性和男性完全对立起来:男人是敌人,女人是朋友;男人是暴躁,女人是温柔;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男人是压迫者,女人是被压迫者……实际上,他们将女权运动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诉求改造成了从根本上消除男女差异,直至女权至上。对女权运动的传统领域——社会政治与经济,他们抱着轻蔑的态度,他们把女性解放运动解读为“性解放”,要求从根本上消解传统家庭模式。他们的激进主张与“性解放运动”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争议。 第三代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面对“性解放运动”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保守主义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有力质疑,离婚率明显上升,爱滋病泛滥等等,女权主义者开始反思。特别是在消除男女二元对立方面,形成了“温柔的女权主义”“绿色女权主义”。他们一方面肯定了女权运动保护女性社会权益的成果,另一方面对女权主义者试图颠覆传统家庭模式提出了质疑。后现代女权主义还在成长阶段,分为唯本论与构成论两个主要派别。唯本论继承了传统女权主义的男女二元分界,试图在承认男女差异的基础上消除男女不平等。构成论则从根本上否定男女二元分界,强调性别角色的社会性,把男女平等的主张看成父权制的产物。虽然两者理论出发点不同,但是都在认同传统家庭模式基础上完成妇女解放的目标

『捌』 女性主义的历史

人类社会史上,人权的概念已有了200多年的历史,但人权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包括女权 。早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法语:Olympe de Gouges)发表《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或称《女权宣言》的时候,女性主义运动就已经拉开序幕。《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开宗明义,认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两年后这个宣言的作者就被她过去的男性同党推上了断头台。
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中,“人权”(rights of man)的含义只是男人的权利,不包含女人(women)。 女权运动即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意为女人的人权,推动女人的做人之权从边缘进入主流,使女权成为整个人权的重要内容。
女性主义批评,作为一种文本批评或话语批评的时尚,则迟至1960年末的政治动荡时期才在西方出现。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启蒙者之一,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就已经注意到,在主流话语中缺乏妇女的声音,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其实都只是说着男性作家要她们说的话,做着男性作家要她们做的事。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于1949年提出“人造女性”(即女性是人为建构的)的著名论点,催生了一批女性主义批评家,后者开始关注大众传媒如何与父权制“合谋”建构一个软弱无能的小女人,这些话语批评家相信,对父权制度的批评不能离开对父权制话语的批评。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请见父权条目)。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Seneca Falls, New York)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

热点内容
海商法第五十六条 发布:2025-01-16 20:02:11 浏览:39
易制爆化学品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6 19:47:58 浏览:256
公民法形成 发布:2025-01-16 19:39:06 浏览:750
著有道德经为道家始祖的是 发布:2025-01-16 19:29:13 浏览:187
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4 发布:2025-01-16 18:35:23 浏览:965
天津劳动法赔偿金额 发布:2025-01-16 18:01:14 浏览:262
法院ems骗 发布:2025-01-16 17:45:38 浏览:291
2018年道德与法治全集 发布:2025-01-16 16:55:08 浏览:455
幼儿园孩子事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6 16:27:53 浏览:590
公司法律制度归纳 发布:2025-01-16 16:22:06 浏览: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