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鲍叔牙

道德经鲍叔牙

发布时间: 2022-11-07 14:46:40

1. 东周列国故事第7章一一鲍叔牙仁义至交,管夷吾修谈治国

人生在世,难免交友,友分多种,莫逆之父,生死之交,酒肉之交,凡此种种,名利义气,都含一个我字在里面,古今交有典故事例,枚不胜举,但无一能出管鲍之交。

连称,管至父弑襄公立公孙无忌为新君,招贤纳士,管至父推荐同族管夷吾应召入朝。

管夷吾字仲,人称管仲,此人不仅相貌伟岸,精气神俱佳,且博通古今,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管仲与鲍叔牙认识,两人一起做生意,赚了钱分利润时,按理同等投入应该平分,但管仲总是要多拿几份。鲍叔牙的随从看不惯,常替主人抱不平,鲍叔牙对他们讲,管仲并不是心贪那几份钱,他家里贫穷吃上顿没下顿的,是我心甘情愿让给他的。

又有人给鲍叔牙说,管仲在随军顾队打仗时,到了阵地,总是缩到队伍后面,当打完仗回营时,又在前成先头队伍返回,大家都耻笑他是个胆小鬼,这样的人又怎能是可交之人?鲍叔牙笑道,管仲家里有老母尚健,他知自己不能死,若死了谁来孝养?你们以为管仲是真的怕死吗?

鲍叔牙也常常与管仲探讨许多事情,俩人往往意见不统一。鲍叔牙常感叹道,人这一生都是有机遇的,一旦管仲有了好的机遇,没有什么事办不成的。

管仲听到鲍叔牙的这些说法后,心生感慨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唯鲍叔牙。于是俩人结为生死之交。

襄公诸儿在位时,有2个弟弟,(2个儿子之说纯属演义类)大弟叫纠,鲁国女所生,小弟叫小白,莒国女所生,当时准备传位给这2人,管仲和鲍叔牙各辅教一人,但因襄公以淫乱出名,鲍担心日后因淫生祸,建议公子小白到别的国家生活成长,等以后再找机会回国一展宏图。二人便逃到小白舅家莒国去了。公孙无忌篡位召入管仲,管仲料无忌也当不了几天君王,便和召忽商量,带公子纠跑到其舅家鲁国去了。

齐公孙无忌元年春二月,百官集聚朝中祝贺新君,连称,管至父自恃功高位压群臣。当时有位襄公时的大夫叫雍廪,见大家心有怨愤,假说在鲁国的公子纠准备攻打齐国,问大家听说了没?众大夫都说未有所闻,雍廪神神秘秘沉默不语。退朝后,大家相约去雍廪家,雍廪纵说大家杀掉公孙无忌以解屈膝之气, 众人响应共谋。

雍廪设计拖住连,管二人,又以国事为由率诸大夫叩见公孙无知,无知不防,还未坐稳,诸大夫一拥而上,雍廪用匕首从后刺之,当时飞绝而亡。可悲公孙无忌在位才一个多月,也足见管仲预事之远。

公子纠和小白得知无忌被杀,争先恐后要回齐国继位,各自借舅家兵力暗地较劲,小白入齐早先一步,被拥为君,是为桓公。

鲁庄公听说小白当了齐君,以长幼之名大怒誓伐齐国,然伐齐未成,反遭惨败。子纠,管仲皆又随败军鲁庄么逃回鲁国。鲍叔牙心念管仲之才,游说齐桓公小白以武力威协鲁交出公子纠,鲁庄公无奈杀纠。鲍叔牙又设计以仲负罪而暗通相救,以管仲为天下奇才及各种比方说法,让小白不但没杀管仲反而为其后用。

齐桓公欲拜鲍叔牙为上卿,把国家大事委任于他,鲍叔牙说,自己只是做事小心敬慎,循礼守法的人而己,并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桓公说:“你办事,我放心,你不要推辞。鲍叔牙又给小白讲了一些治理国家要达到什么高度的道道行行,小白听话里有话,便问鲍叔牙难道世间还有比你更有治国之才的能人?鲍叔牙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几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鲍叔牙又把桓公和管仲之间的矛盾调解开了,又把如何解救管仲的办法给小白说了,还好,这小白是个惜贤的明白人,便卜了吉日亲迎管仲入朝。

君臣寒宣以礼,互致问候,直奔主题。

桓公问,齐国是个大国,威服诸侯,自从襄公政令无常,发生了变化,我才主社稷,人心未定,国势不张,现在想修整国政,立规定纪,应先怎么做?

管仲答,要先治理好百姓。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

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是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

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

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

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

桓公说:很好,点头竖指。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时于天下,可以做到么?”

管子回答说:“可以。”

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

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

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

管子回答说:“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宽放旧罪,救助旧宗,为无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出令不改,人民就务正了。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说:“人民富裕而又团结了,该如何使用他们呢?”

管子说:“开发财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们的需用;贡献才力而尊崇贤士,以奖励人们求知;施刑罚不要苛刻,以有利于百姓。实行这些措施没有私心,就能够团结众人;说话一定算数,法令就不会失灵。这就是役使人民的办法。”

桓又问,人民富裕了,怎样才能稳定不生乱?

管仲答,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也会带来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现象。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话,就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富人太富了,钱太多了,他不听你使唤。而一个人太穷的话,一无所有,一贫如洗,他就不怕你处罚他。这样的话,国家的法律、条令就得不到贯彻和实施,国家的秩序就会受到影响。我提出十六字方针: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



    最后,桓公问:民富国强,可以号召天下诸侯了吗?

管仲说:还不行,主公想称霸诸侯的话,不如尊周而亲邻国。

桓公问:具体怎么办呢?

管仲答:看下我们的国土,把侵占邻国的土地还给他们,再送给他们重礼,则周围的国家都和我们好了。再派人带着钱财,周游四方,到处去搜罗人才。然后找那些有问题的诸侯攻打他,可以扩大国土,找那些淫乱篡弑者杀了他,可以树立威信。这样,诸侯们都听我们的了。然后主公再率领诸侯拥护周王,那么王室就受尊敬礼了,主公也就更受尊敬了。

      管仲与齐桓公长谈三日三夜,从兴国先兴民心,先让民富,强国先建民生,稳国要平贫富等多方面,把他的见解和措施给齐桓公讲了一遍。

    齐桓公采纳管仲之谋,最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

当然我们谈历史,肯定佩服管仲的治国之治,但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敬佩齐桓公小白,做为君王,不计射勾之仇,虚心听取见议,有一颗强国爱民之心。如果他像他哥一样混蛋,你管夷吾纵有天大的本领,也早就死于槛车之下了。至于鲍叔牙,无语,自古及今,仅此一人。

2. 谁有古代礼貌待人250——300字小故事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3. 善恶转化这件事,在刘邦等人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道德经》有云: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善和恶可以转化吗?我们来看几个小故事。

兄弟之情:

兄弟之情最好的榜样自然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虞舜是长子,但是失去母亲。父亲瞽叟又娶了一个老婆,生了一个儿子象。父亲,后母,异母弟三个人联合成一个整体共同对付虞舜。打骂都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想要虞舜的财产和妻子。

他们不断想办法害虞舜,包括趁修粮食亭时放火烧,趁虞舜挖井时,三人合力把土填回井里,他们以为这样虞舜总该死了吧,于是他们就开始分财产。

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史记·十二本纪·五帝本纪》

结果虞舜回来了。



很多人不是这样想的,比如刘邦,韩信,本来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这是善,但最后结果的果却是恶。因为他们习惯性地站在很高的地方要求别人,要求高了,那善就少了,善少了,恶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

4. 以直报怨or以德报怨

以直报怨or以德报怨

《论语》中记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提出的以直报怨包含两重意思,一是要用正直的方式对待破坏规则的人,二是要直率地告诉对方,你什么地方办错了事。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首先,“以德报怨”与“报怨以德”两句的含义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其次,《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又言“和大怨,必有余怨”。为什么“和大怨,必有余怨”?王弼点评说:“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伤不复,故有余怨也。”——王弼此说正合“报怨以德,必有余怨”之理。为什么“有余怨”?“天道”施之未尽,怨未尽泄。“天道”不以“和大怨”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伤痕犹在,其伤虽复,其痕犹存。余怨是旧伤疤,很容易复发。和解大的怨恨之后,没有新的摩擦还可以,一旦出现新的摩擦,很容易勾起旧怨,新仇旧恨叠加还好吗?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以德回报怨恨的态度怎么能算作善?《道德经》中的“德”是循道之德。既然“报怨以德”不算作上善之举,什么是上善之举呢?上善之举是积德不结怨。这和《黄帝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以及《易经·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是一个道理。

防患于未然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然而,如果“怨”已形成,又该则么办呢?

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公正,泄一时之愤,大可以以直报怨。如果只是为了搏得他人的貌似一点点同情怜悯,甚至可以以怨报怨。

问题是,泄愤了之后呢?变成怨妇之后呢?这个过程中自己究竟得到了什么?

其实什么也没有,不是被貌似强大的自我吞噬就是被可怜的诉求吞噬,淹没在了情绪当中,一点也没有成长。这真的是最好的结果?

不是,真正的强者是最后才笑的那个人,这样所有的痛苦都是值得的,所以也最开怀。

所以,其实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暂时的妥协才能赢得成长的时空,强大自我;才能绝地反击,后发制人。

忍是为了不忍,以德报怨不是大度到消弭怨恨,只是不被怨恨吞噬,赢在最后。

以史为鉴,时空旷远,宜放眼量,举几个例子。

一、李世民与魏征。

李渊的二儿子,战功赫赫。在战斗的过程中,网罗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当然希望李世民能够登上皇帝宝座,他们才可以发达,便不停地有意无意地撩拨他,啰嗦皇帝的种种好处,暗合李世民的心意。

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才是正宗的接班人,他的手下也有一帮押宝的人,等着他发达之后帮助治理国家,享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待遇。眼看李世民越来越危险,手下一个叫做魏征的要李建成提前动手,灭了李世民。

奈何李建成是一个温良无毒的丈夫,不忍心对亲弟弟开刀。这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仅灭了哥哥弟弟,而且将他们的儿子家眷全部消灭,婴儿也不能幸免。

按说这样的人对魏征,应该更是仇恨的。结果因为爱才,以德报怨,竟然成就了一段君臣配合无邪的千古佳话。

二、林肯

林肯竞选总统前夕,在参议院演。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林肯说,“他已经去世了。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众人不约而同地为林肯鼓起了掌。 林肯转过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 “据我所知,我的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

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技术。” 接着,林肯又对所有的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帮忙。

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及的。” 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都化为真诚的掌声。

三、齐桓公与管仲

他在与公子纠争位时曾挨过政敌管仲的一箭,差点要了他的性命。应该说齐桓公与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当他登上国君之位后,却以政治家的敏锐,桓公意识到齐国的发展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

听从了师傅鲍叔牙的劝说,以博大的胸襟宽容并重用了管仲。由于齐桓公以毫无芥蒂的重用回报当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动了管仲。

从此,管仲便尽心效力国事,鞠躬尽瘁,最终助齐桓公实现富国强兵,成功进行了“尊王攘夷”,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

四、蔺相如与廉颇

蔺相如也是一个以德报怨的楷模。他以超人的勇气和智慧,让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在秦王眼皮下遛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了赵国,功盖朝廷。

后来,在秦赵两国的渑池之会上,当赵王处境非常尴尬的之时,他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胆略,帮助赵王摆脱了受辱的困境,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由于其功劳显赫,得到赵王的重用和封赏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可是,生性刚直粗犷的廉颇却偏偏对蔺相如很不服气,扬言一定要找个机会羞辱居自己之上的蔺相如。

而蔺相如听说后,不但没有嫉恨和报复,反而为了避免发生不愉快,宁愿一直躲着廉颇,即使是两人的马车在路上不巧相逢,蔺相如也让车夫退避以礼让廉颇。

蔺相如以如此忍让的宽厚和仁义回报廉颇的盛气凌人,最终感动了廉颇,使廉颇意识到自己的小肚鸡肠和无理取闹的不仁。

后来,惭愧难当的廉颇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请求蔺相如的原谅和惩罚,原来不睦的文武二臣终于消除了仇隙和误解,从此结为生死之交,在战国后期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共同支撑和维护着赵国的江山社稷。

5. 智慧如眼目,虽明察秋毫,却见不到睫毛

就是说:什么都会有自己的盲点,就像眼目看不到自己的睫毛一样,一个力拔千钧的力士也不能抓着头发将自己提离地面。什么都有其局限性。

出处:
史海拾壳

文等 原创首发于 2005-10-25 9:00:23 人气:16214



三皇五帝,人类精神王国里那个遥远的梦,依然能够点亮现代人久久的怀念。周武王礼遇“三仁”,不知不觉的收买了读书人的心。如果天下的人都像其周公那样,何愁一个小岛不能收回。

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齐桓公怎能与诸候争霸。忘记介子推吧,假如男人都死光了,孙武训练的女兵也能上阵。写在墙上的耻辱能保留多久呢?“卧薪”是穷人的生活,“尝胆”是富人的游戏。

2.

差点被赶尽杀绝的赵氏孤儿,在历史的烟尘里逃荒。那个走到西部关口的人,留下一本《道德经》,扬长而去。好一部《春秋》,成就了帝王,愚弄了人民。

苏秦、张仪“合纵”“联横”演绎着现代的战争格局,有个叫商鞅的人说:“谁把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两金子”。治病救人的神医扁鹊,面对剌客的刀却不能救自己。



谁还记得赵武灵王的那句话:“靠书本驾车的,不能尽晓马的脾性,拿古法治今的,不能通晓事物的变化”。富国强兵,只可惜屈原生不逢时,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报国无门,何必去投什么江嘛?还说是受什么小人排挤,偶看根本就是不负责任的逃避。

孟尝君是个聪明人,他明白什么叫“士为知已者死”。蔺相如的那张嘴能敌百万兵,所以后来称得上“贤相”的都不是能征善战的将军。危急存亡的关头,站出来,有人在出卖自己的国家,还担着美名。



荆轲渡过的易水在几千年后,仍然寒彻透骨。谁说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许多人做了裱子,还可立牌坊,你即使踏过乌江,仍然还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刘邦对群臣说:“朝堂上定好计谋,就能指挥千里之外的军队打胜仗。在这方面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保证前方军队的粮食供养,在这方面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这方面我不如韩信。他们三个都是出类拔萃的英雄豪杰,我能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能,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被处以阉割生殖器的“腐刑”。王莽背上篡汉的名声,还没过足黄帝的瘾就被跺成了肉泥。28岁驾宛举兵的刘秀,轻而易举夺得了天下。秦汉的宫殿那么雄伟,终就抵不过一把火。



智慧如眼目,虽明察秋毫,却见不到睫毛。能自己认识和纠正自己错误的人是很少的,生活苦的人很少顾虑安全,享受安逸生活的人,处处怕发生危险。曹军士兵活捉了吕布,把他紧紧地捆绑起来。吕布说:“绑得太紧了,稍微绑松一点吧。”曹操说:“捆绑老虎不能不紧呀”。

建安七子是指鲁国的孔融,广陵的陈琳,山阳的王粲,北海的徐斡,陈留的阮瑀,汝南的应玚,东平的刘桢等七人。他们学问广博,无所不学;文辞创新,从不因袭,像驰骋千里的骏马,在文坛上并驾齐驱。



徐元直见了刘备,他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呀!将军愿意见见他吗?刘备说:“请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应该去拜访,不应当无礼地将他招来,将军应该屈尊去看望他才是。”刘备三顾茅庐,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五虎上将,火烧赤壁,六出祁山,奈何魏军有个司马懿。

诸葛亮从斜谷出祁山,驻军在渭河以南,几次向魏军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相持一百多日,诸葛亮病重,死于军中。等到蜀军退去,视察蜀军住过的营地,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曲有误,周郎顾。孙策临终前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当时周瑜才24岁。会稽人嵇康,陈留人阮籍,河内人山涛、向秀,沛国人刘伶,阮籍的的侄儿阮威,琅邪人王戎。这些人常在竹林聚会。

清谈误国,养虎为患,改过自新,八王之乱,看死卫玠,陈寿写了六十五篇《三国志》。顾恺之作人物画,人体形象画成,眼睛却常常几年不点,有人问:“这是什么缘故?”顾恺之说:“人体四肢美丑,对于人物画而言,本来无关宏旨,而真正体现人物精神的东西,恰恰正是在人们的两眼上”。



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偏爱至极,赞赏备至。因狂热地喜爱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下令将其作为自已的陪葬品,于是这部被褚遂良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精品失传于世。桓温说“既不流芳百世,何不遗臭万年呢”?

一位老乡来拜访,谢安问他有没有钱回家。老乡说,有蒲葵扇五万柄。谢安便拿一把蒲葵扇出入于朝野,京师士庶人见了,争相购买,一时扇价暴涨。孝武帝35岁因为一句玩笑被自己的女人用被子活活给闷死了,好笑的是没人追究这弑君大罪。



《五柳先生传》中这样写道:“有一位先生,不知其姓名,也不知道是怎样一位人。他不羡慕名利,不爱说话,喜欢清静,喜爱读书,又不穷究书的旨义,然每当领会书中乐趣时,便高兴得忘记吃饭。天性嗜酒。由于家里穷不能常喝,所以亲朋好友知道这种情况后,常常摆酒款待他。先生家徒四壁,房子破漏,吃的常常顾了上顿没下顿,虽然如此,先生还是经常写点文章,自得其乐,抒发自己的志向报负。并以此忘怀世事人情之得失,

武帝对刘穆之说:“我刚刚发起义兵来,急需一名军吏,你看谁能充任?”穆之回答说:“没有人比我更适合了。”武帝笑道:“卿能自屈,那么大事可以成功了!”元善见禅位让国,也难逃一死。



一个清操自守,一个自毁长城;一个怀情而死,一个垂帘听政。武帝对杨素说:“好好的自相勉励,不要发愁得不到富贵”。炀帝在他卧病在床的时候,每次都令名医去诊治,却又唯恐他不死。

谁有“运筹帷幄之策,安邦定国之功”。谁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玄武门的那枝箭,射进了岁月的长河。还好意思质问魏征“你挑拔离间我们亲兄弟,是什么意思?”一把胡须,赚得李绩以死效命。

10·

虞世南死的时候,太宗写诗一首,搁笔之后叹道:“钟子期死,俞伯牙不再弹琴。我写此诗,又给谁看呢?”他让褚遂良拿着诗稿到虞世南的灵前吟诵一番,然后烧掉。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过早夭折的诗人在藤王阁上吟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走出史官唾沫的红颜,只因为圆了女人们不敢想的梦。

注:近来读史,知高人得壳,粗人拾贝,偶乃粗人,故名。

网址:http://www.up2c.com/book/article/y2005m10/2005102590022153752.asp

6. 道德的历史典故

道德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dào dé
基本释义:
1.一种社会意识形态;2.合乎道德的。
详细解回释:答
1.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2.社会意识形态之一;3.老子《道德经》的省称;4.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7. 列出你喜欢十位的古代英雄人物(名人)

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古属亳州谯城)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注:《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屈原
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旧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风、雨、雷、电、云、月以及凤凰和龙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以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武则天 则天大圣皇后武曌(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李治皇后,后改国号武周,定都洛阳。690—705年在位。名曌(zhào),世人据其封号称之为武则天。性巧慧,多权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huò)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氏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氏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但相同时期徐贤妃聪慧过人,武氏失宠,一直在最低才人档次徘徊,后结识李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忠贞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且太宗崩时,曾言“佳儿佳妇”,不应废王皇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等一些朝中奸佞的支持。后武则天亲自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迫使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册立皇后后,武则天歹毒至极,将王皇后,萧淑妃手脚砍断,醉骨。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 “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广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结束。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 “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武则天为了扫清自己最后障碍,先杀长子,后谋杀次子,废三子,软禁四子。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这并没有改变门阀观念,只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个表现。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恐怖的斩杀,广泛的株连,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断。

公元69O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O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曌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宫,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功过参半。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武则天年谱

1岁,武德七年(624年),生于长安。父,武士彟,年48岁,任工部尚书,判六曹尚书事。母,杨氏,年46岁。异母兄元庆、元爽稍长,姐一人尚幼。
2岁,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建成、弟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初八,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为太宗。封武士彟为豫州都督。
5岁,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诞生。本年,袁天罡为武相面,在当地留下了朝天关、望云埔等传说。
12岁,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于长安大安宫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岁。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于陕西三原献陵,庙号高祖,与太穆皇后合葬。之后,与母亲杨氏回文水葬父。
14岁,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之女美丽聪明有才华,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娘”。
16岁,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有州府358,县1551。高丽、新罗、西突厥、吐火罗、康国、安国、波斯、疏勒、于阗、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长相继遣使朝贡。
20岁,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为太子。
23岁,贞观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诏军国机务并委太子李治处理。此后,太子隔日听政,朝罢,入侍药膳,武与太子开始接触,两人同在太宗身边侍疾。
25岁,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赐太子李治。
26岁,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诏长孙无忌、褚遂良辅佐太子李治。太宗驾崩。按当时的法律,皇上死后,没给皇上生皇子的妃子,要去做尼姑。二十八日,武在感业寺出家为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为高宗,时年22岁。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于昭陵,与长孙皇后合葬。
27岁,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为皇后。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业寺行香,见到武。武氏哭泣,高宗伤感落泪。王皇后暗示武氏留长发,并劝皇上接其回宫。
28岁,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入宫,为一般宫女,在王皇后身边。
29岁,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即陈王忠)为太子。十二日,户部奏:全国有户380万。本年冬,武生长子李弘。
31岁,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封武为昭仪。三月十四日,唐高宗应武之请求,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后的舅父看出皇后宠衰的现实,自请罢官,改封为吏部尚书。十二月十七日,高宗离京师谒昭陵,武从行,生次子李贤于途中。
32岁,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著《内训》一篇。六月,王皇后与其母柳氏为“厌胜”事发,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宫,后舅罢知政事。此时,在皇后废立问题上朝臣分为两派:长孙无忌、褚遂良、朝瑗、来济等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袁公瑜等拥护立武则天为后。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诏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初一,举行隆重的册立皇后仪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长朝皇后于肃仪门。初七,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空。本月,武后处死王皇后、萧淑妃。
33岁,显庆元年(656)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后子李弘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徒,赐爵周国公。三月十七日,武后祀先蚕于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与武后在安福门楼观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晋以来,佛事活动从无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后制《外戚诫》献于朝。十一月初五,武后生第三子李显于长安。
34岁,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二日,封李显为周王。
36岁,显庆四年(659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以皇族与后族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杀长孙无忌及柳奭。九月,高宗下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127个,全国疆域进一步扩大。
37岁,显庆五年(660年)正月,高宗与武后及太子在东都洛阳过春节。二十三日,离洛阳到并州。二月初十、至并州。十五日,会见随从官员、诸亲及并州官属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后宴请亲戚故旧邻里于朝堂,宴妇人于内殿。初八,高宗讲武于并州城西,引群臣阅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后一行离并回东都。十月九日,改封武后母代国夫人杨氏为荣国夫人,品第一。本月,高宗初患风眩病,委武后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后参与朝政,处事都符合高宗旨意。
38岁,龙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后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古代指演滑稽戏的艺人),高宗采纳并下诏。四月,高宗欲亲率大军进攻高丽,武后抗表进谏以为不可,被采纳。
39岁,龙朔二年(662年)六月初一,武后生第四子李旦于蓬莱宫含凉殿,于殿内作佛事,供玉像。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满月,大赦天下,赐宴三日。
41岁,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西台侍郎上官仪谋废皇后失败下狱。十三日,杀上官仪等,赐废太子忠死。此后,高宗视朝,武后垂帘于后,中外称之为“二圣”。约于本年,武后生太平公主。
42岁,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后与太子去泰山封禅,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东自高丽,西尽波斯,各国朝会者随从。本年,又获丰收。
43岁,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于泰山之南。初二,封于泰山之上。初三,禅于社首山,武后为亚献。初五,礼毕,高宗御朝觐坛受朝贺,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十九日,离泰山。二十四日,至曲阜,赠孔子为太师。二月二十二日,还至亳州,高宗等祭老君庙,尊之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后回东都洛阳。令刻《登封记号文》,立于泰山。
44岁,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监国,改封殷王李旦为相王。
45岁,总章元年(668年)闰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长安、万年二县置乾封、明堂二县,以明志。九月十二日,李绩攻克平壤,擒高丽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丽。
46岁,总章二年(669年)正月,封诸王嫡子皆为郡王。十二月初三,李绩病死。
47岁,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七,刘仁轨因年老辞官。三月十九日,许敬宗退休养老。八月初二,武后母杨氏病死于九成宫,享年92岁。
48岁,咸亨二年(671年)正月初七,高宗与武后离京师长安到东都,留太子李弘监国,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辅政。
49岁,咸亨三年(672年)正月,以梁积寿为帅,发兵讨叛“蛮”。昆明蛮14姓3万户归顺,设殷、敦、总三州。
50岁,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患疟疾,病重,令太子李弘于延福殿受诸司奏事。十一月,高宗监制乐章,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官》、《十洲》、《得一》、《庆云》等曲。
51岁,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为神尧皇帝,太宗为文武圣皇帝,高宗自称天皇,武后称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九月初七,高宗下诏复长孙无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后上意见十二条,高宗赞同,令施行。
52岁,上元二年(675年)三月十三日,武后祀先蚕于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风眩病加重,不能听政,政事皆由武后处理。高宗欲逊位于武后,宰相郝处俊谏止。武后引文学之士于宫中著书,参决表奏,被人们称为“北门学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被杀。五月初五,追谥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贤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于河偃师恭陵,高宗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
53岁,仪风元年(676年)二月初七,武后劝高宗封禅中岳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诏今冬有事于嵩山。闰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诏停封禅,遣相王李旦等率军抵御吐蕃。
55岁,仪风三年(678年)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长朝武后于光顺门。
56岁,调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贤监国。
57岁,永隆元年(680年)正月十九日,武后登洛阳城门楼,宴请诸王诸司三品以上及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编《六合还淳》舞。八月二十二日,废太子李贤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显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58岁,开耀元年(681年)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请百官及命妇于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诏免雍、岐、华、同四州两年地税。河南、河北遭水灾处免税一年。二月,武后表请赦杞王上金、鄱阳王素节之罪,乃以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刺史,仍不许朝集。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绍。闰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显监国。十一月初八,令废太子贤迁巴州。
59岁,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十九日,皇孙重照满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
60岁,弘道元年(683年)正月初五,武后随高宗至少林寺,见其母旧营之所未偿完功,倍感凄凉,作诗并序,令武三思资金绢等物续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诏今年十一月有事于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为来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诏罢来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则天门楼宣诏,气逆不能上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诏。当夜,高宗崩于洛阳宫贞观殿,终年56岁。遗诏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辅政,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武后进止。十一日,太子李显即位,为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
61岁,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圣,大赦天下,中宗立韦氏为皇后。武太后撰写《高宗天皇大帝溢议》及《述圣记》。二月六日,武太后与裴炎等废中宗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七日,立相王李旦为皇帝,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后处理。八日,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流韦玄贞于钦州。九日,令丘神绩往巴州监视废太子李贤,以备外虞。以韦待价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营造乾陵。三月初五,废太子李贤在巴州自杀。四月二十二日,迁庐陵王李显于房州,二十六日迁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灵柩运往长安,武太后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留镇洛阳。八月十一日,葬高宗于乾陵,庙号高宗,刻述圣记碑立于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后改元光宅,改东都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后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为鲁靖公,高祖居常为太尉、北平恭肃王,曾祖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华为太原安成王,父士彟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于文水。二

8. 中国历史每个朝代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一、春秋:齐桓公(小白)、管仲、隰朋、鲍叔牙、易牙、竖刁、郑庄公(寤生)、太叔段、祭足、颍考叔、公子纠、宫之奇、公孙无知、晋文公(重耳)、狐突、狐偃、狐毛、介子推、里克、邳郑、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石碏、石厚、州吁、郑突、郑忽、老子、孔子、孙武、左丘明、伍子胥、范蠡、西施、勾践、阖闾、夫差、文种、专诸、要离、庆忌、吴王僚、伊尹、烛之武、公子光、魏舒、晏婴、庆父

二、战国:乐毅、吴起、孙膑、庞涓、廉颇、赵牧、赵奢、赵括、项燕、田单、韩非、荀子、庄子、墨子、惠子、孟子、燕丹、荆轲、高渐离、樊於期、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邹忌、白起、商鞅、李悝、蔺相如、屈原、魏斯、乐羊、西门豹、孔伋、杨朱、聂政、申不害、尸佼、赵武灵王、匡章、淳于髡、张仪、苏秦、田辟疆、田忌、鬼谷子、甘德、石申、李冰、扁鹊、范雎、蔡泽、郭隗、唐蔑、宋玉、触龙、毛遂、鲁仲连、公孙龙

三、秦:嬴政、吕不韦、李斯、尉缭、王翦、王贲、李信、蒙骜、蒙武、蒙恬、嬴扶苏、嬴胡亥、赵高、章邯、司马欣、董翳、李由、甘罗、嫪毐、阳泉君、嬴子婴、嬴成矫、徐福、卢生、陈胜、吴广、项梁、项羽、张良、韩信、萧何、刘邦、陈平、周勃、夏侯婴、曹参、范增、项伯、项庄、樊哙、英布、彭越、熊心(楚怀王)、龙且、郦食其、钟离昧、周殷、灌婴、周章、魏咎、赵歇、田儋、田臧、李归、邓说、伍徐、张贺、庄贾、朱鸡石、余樊君、王离、陈余、张耳、宋义、涉间、苏角、李左车、田荣、殷通

四、汉:刘邦、萧何、曹参、韩信、张良、英布、周勃、周亚夫、吕雉、吕禄、吕产、陈平、灌婴、灌夫、郅都、宁成、张汤、东方朔、刘彻、刘启、刘安、卫青、卫子夫、霍去病、霍光、刘贺、田蚡、窦婴、苏建、苏武、司马相如、卓文君、司马谈、司马迁、扬雄、李广、李陵、王莽、赵飞燕、赵合德、刘秀、马援、邓禹、吴汉、盖延、赵破奴、张骞、刘细君、王昭君、梁冀、陈蕃、窦武、何进、卢植、皇甫嵩、朱隽、班超、班固、班昭、董卓、蔡邕、袁绍、袁术、郑玄、张衡、贾谊、晁错、郭解、剧孟

五、三国: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马超、魏延、法正、庞统、周瑜、司马懿、徐庶、曹丕、曹植、曹彰、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满宠、蒋济、韩浩、陈群、张辽、徐晃、许褚、典韦、张郃、于禁、乐进、李典、曹仁、文聘、张燕、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敦、夏侯渊、夏侯霸、夏侯威、姜维、鲁肃、吕蒙、陆逊、张昭、张纮、虞翻、丁奉、徐盛、陈武、潘璋、甘宁、太史慈、蒋钦、周泰、董袭、骆统、廖化、马谡、王平、蒋琬、刘禅、孙亮、凌统、费祎、诸葛瑾、公孙渊、邓艾、钟会、诸葛恪、司马师、司马昭、孙皓、曹髦

六、晋:司马炎、司马衷、贾充、贾南风、王祥、羊祜、王浑、王浚、陆机、陆云、周处、刘琨、谢逖、陶侃、孙秀、刘渊、石勒、石虎、王弥、苟晞、潘岳、石崇、左思、王览、王导、嵇康、阮籍、阮咸、刘伶、王戎、杜预、荀勖、何曾、张华、司马攸、司马玮、司马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颖、司马颙、司马乂、司马越、段匹磾、张寔、刘曜、刘聪、司马睿、王羲之、王献之、桓温、谢安、谢玄、谢道韫、桓玄、苻坚、姚苌、慕容垂、陶渊明、王敦、司马道子、孙恩、谢琰、王恭、殷仲堪、瘐楷、卢循、徐道覆、王猛

热点内容
法网狙击法官 发布:2024-11-20 13:35:47 浏览:726
法官老婆 发布:2024-11-20 13:11:51 浏览:125
保全的司法解释 发布:2024-11-20 13:10:29 浏览:676
道德的性指 发布:2024-11-20 12:53:44 浏览:866
法律和行政法规适用 发布:2024-11-20 12:01:39 浏览:902
荣成法院王 发布:2024-11-20 11:38:27 浏览:759
法律援助经济困难 发布:2024-11-20 10:58:15 浏览:889
基层法律服务所变更流程图 发布:2024-11-20 10:33:50 浏览:444
婚姻法2018年2月新规定 发布:2024-11-20 10:15:30 浏览:580
交通协议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20 10:04:34 浏览: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