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育人

道德经育人

发布时间: 2022-11-12 14:27:35

① 老子眼中的善德一一《道德经》第八章赏析

《道德经》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但是他写得并不枯燥,常常用生动的比喻阐述深刻的道理,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美德,在天地万物中,他有尤其推崇水的美德。下面就以第八章为例来说明老子的深刻思想和智慧。

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一章老子用总分总的结构,用水的进行形象的比喻,生动的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下面分三层来进行解析。

一、老子总述: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在这一章,老子紧接上一章(第七章)内容,紧扣一个“善”字,讲述大公无私的精神: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向后又为第81章埋下伏笔:“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几句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大善之人,都利物利人而不争名夺利。

二、从七个方面具体阐述,说明我们应该向水学习的几种品质: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在这里,老子具体地阐述了为人处事需要的重要品德。这些品德是一个人做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要基础。在这一点上,道家跟儒家有相同之点,就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个人的自私的目的,而是为了修己治人,为国为民,为了天下国家的大目标。大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大的品德、大的能力作为支撑,所以老子除了提出了人生的大目标,同时还细致地提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的七种具体方法。从这一点上看老子给我们的人生规划,既有战略上的宏伟,也有战术上的细节。

三、老子再次强调了不争的重要性: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这个不争之德,老子在其他章也不厌其烦地强调。在【第六十六章】中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几句话之中,我们要透过文字辩证地看待老子的争与不争。老子一直都强调不争:因为他不争名不争利。同时,我们要看到,老子实际上也在争:他的争,是为国为民;他的争,是利物利人;他的争,是争做一个心怀天下,服务天下的圣人。因为他是在向天道学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的这一章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有深刻的启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无私奉献、利物利人教育情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即使处在众人所恶(有苦有累有委屈)的地方,也要默默的做着自己的贡献,不要困为争名夺利而失去了自己的初心使命。要善于找准自己的位置;要像深渊那样深沉,要像江海那样有广阔的胸怀,包容每一个学生;说话处事要言而有信;与同事与学生与家长交往,要有仁爱之心;教育学生要能严格要求,不放任自流;要努力学习,培养自能力,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教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好时机、抓准时机,做到教育教学有成效。按老子的观点:如果是做好了这几点,即使不争,也不会有什么忧患;这样做好了,不去争名夺利,天下没有人能跟你争夺去你的成绩。

② 《道德经》品读心得与感想【5篇】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品读心得与感想,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道德经》品读心得与感想1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 方法 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道德经》品读心得与感想2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着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地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 教育 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地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助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 学钢琴 ,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 文化 ,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伟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究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经》品读心得与感想3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得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得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的,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尺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道德经》品读心得与感想4

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接触老子《道德经》的机会并不多,相对而言,孔子的《论语》我们会更加熟悉,可能是因为没读过,我比较好奇,所以选择了它来写我的第一篇 读书心得 ,而没选《论语》。当我看到这本书第一章时,就觉得挺熟悉的,里面的 句子 常被作为电视剧的台词,为人所知。看《道德经》有的地方会觉得难懂,里面的句子很玄奥,就像在讲一些深奥的大道理一样。所以在读的时候,我有借助一些词语句子的注释,来帮我理解里面的资料。我曾听有人说道德经一经翻译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经了,确实,这样藏着老子这位伟大先贤智慧结晶的作品,里面的资料不是用来翻译,而是用来感悟的,你仅有用心去读了,你才会听到老子想说的那些,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去获得,这样的获微乎其微。可是如果翻译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老子,读懂《道德经》,这又何尝不可。

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本源。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树下,那块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映衬得挺好看。“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品性当如水一般,已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决不易做,仅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经》里讲的道理还有很多,虽然也有些在此刻已经失去了意义,但里面还有很多在今日仍有着重要进取的意义,仍值得我们去珍藏和学习。《道德经》教给我们的很多,如果真正用心地去读去体会,你会收获很多。

《道德经》品读心得与感想5

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 故事 。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 传说 ,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 网络 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修身为本的主张在《道德经》中有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细细体味一下老子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我觉得他的很多话语,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久愈香。做人修身处世,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每每与人细谈老子哲学时谈到修身处世这话题时,心中总会荡漾起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在立身处世这个主张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取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充满相反想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的命题,带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刚刚提到老子以水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东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坚硬的,天下谁都知道。可谓水滴石穿,柔软的水能够把坚强的石头穿透。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这一表面肤浅的认识而言,柔胜刚,弱胜强,无疑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的实例。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生的、弱小的、暂时处在劣势的事物,最终是要战胜旧的、暂时貌似很强大的事物的强有力的论证。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中大家最熟悉的当属“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应该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即守柔。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推及到人,若人能够做到“上善若水”,所赋予的精神和意义,那么他的心胸会像水那样曾经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真诚,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这样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说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的人呢?

《道德经》品读心得与感想【5篇】相关 文章 :

★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5篇

★ 精选10篇关于道德经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

★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 阅读老子道德经的感想与心得

★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心得5篇精选

★ 读完道德经后的心得感想

★ 道德经读后心得感悟

★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总结

★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想

★ 全国教师发展大会观后感个人心得5篇【精选】

③ 上善若水,厚德育人是什么意思

至高的品行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深厚的恩德能够教育、培养他人。

原文:

上善若水,厚德育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白话译文: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深厚的恩德能够教育、培养他人。。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此文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

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④ 通过讲师培训,谈谈你对道德经的传道授业解惑理解

摘要 亲,你好: 传道授业解惑”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不只是简单的传播知识的人,同时也是传授学生人生经验的传播者。 “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授业”要求老师要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惑”要求老师能有效地解决知识或者人生的困惑,并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为国家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只要每位教师能够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就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⑤ 老子为什么会写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又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 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厚德载物”的含义

“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⑥ 《道德经》第七十一讲 圣人病病,是以不病

          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      杨 磊

作业:作为普通人,我们都希望得道,而老子为什么认为一个时时“没有病”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地修得大道?怎样让自己做到时时没病?

老子本章所谓的“病”,我理解它是现实意义“病”的引申义。意思是,一个人病了,那不就是有毛病,不就是有缺点了吗?该“病”能够治愈则好,若是不治之症,那么作为病者,他宁愿求死也不愿拖累家人、亲人。其实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是“天之道利而不害”,是地之道“重于泰山”,是人之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这里的“病”解为“毛病,缺点”,就容易接受。一个人如果能够知道自己的毛病或者说缺点,这也叫“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弱点的人,也就自然呈现“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的淡然。

可是现实生活中,没有自知之明,反而自以为是者不在少数。这样的人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反而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就如同两个人闹矛盾,都在彼此找对方的过错,都觉得自己有理,看对方不顺眼儿的地方多。这不正是老子说的“不知,知,病”吗?其结果呢?让闹矛盾者双方“两败俱伤”。

有一次,一位老师上一年级体育课,一个学生因为贪玩离开了班集体,在校园的一个地方独自玩耍,不小心摔伤了胳膊,鲜血直流,哭着来找老师。体育老师见状需要送医院缝针。当时还要继续组织学生上课,只好把受伤的学生交给班主任处理,谁知班主任拒不接受,理由是体育老师课堂发生的事,由体育老师负责处理。为此两人争吵不休。邻班的李老师看不过去了,一边给学校领导打电话,一边准备送学生去医院。得知此情,我急忙开车追上,把学生送往医院,并及时处理完了学生的伤口。等家长赶到时,见学校对孩子的伤口处理的及时,又听医生说无大碍。这才舒展了紧皱的眉头。

我从医院回来,听说两位互相推诿的老师刚才来过,说是找校长评理来了,于是我让年级长给她们两人捎话:“诸事不顺,反求诸己。”各自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出这样的安全事故?把争吵变成彼此担责任,结果会怎样?想好了再一个一个的过来接受“评理”。

其实都很明白,这是校长让她们反省自己的错误。应该说遇到这样的事,本来很好处理,结果以推诿扯皮告终,责任担当何在?爱心哪里去了?这不就是老子说的“不知,知,病”吗?因此两人“各打五十大板”,当年评先评优一票否决的。邻班李老师,因在关键时刻主动出来关心学生,评优理当优先。

关于教师之间的争吵,我们学校有明文规定:凡有老师之间发生口角,同事之间争吵,本人当年以及年级组集体评选先进一票否决。这样的连带制约,的确很起作用。

但是对于这样无责任感的老师,光“打板子”是下策,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若要让老师彻底开启责任意识,就需要解决老师的良知问题。为此,我们除了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培训以外,还需要给予老师具体的指导,让她们明白如何错了?怎样改进?并把出错作为他们成长的历练。

一天过后,体育老师、班主任各自找到我,这次不是让我评理,而是各自认错。当时我不说话,更不批评,只是听她们如何理解“诸事不顺,反求诸己。”  让她自己讲明白为什么会出这样的安全事故?问问自己,把争吵变成彼此担责任,结果会怎样?

结果如我所料,她们各自都找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找到了发生这一事故的原因,以及学生安全教育不到位,看护不好学生安全,将会产生什么样严重的后果。由于她们各自反观自己,并表示彼此向对方承认错误,最后握手言和。还主动要求给本年级组老师道歉,为自己给年级组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忏悔。

其实这次事件,对全校教师也是一次警醒。打那以后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责任问题推诿扯皮现象。大家纷纷从内心里滋生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更重要的事,处理这件事让我也长了不少见识:遇到问题,“堵”毕竟不是办法,若要渠道畅通,要靠疏导才行。

而今有幸走进了《道德经》,找到了处理这件事的理论依据,那就是“柔软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吾不敢为主而为客”。我以老子教的方法处理两位老师之间的矛盾,她们口服心服,这才是老子的理论价值。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把所有的事当成事,才不至于有事。“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正因为她们把缺点当成缺点,以后才不会再有缺点,用孔子表扬颜回的话说:“不贰过”。这样,作为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不走偏,不反工,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才算是“没病”。

教育不能像冶铁,做的器具不好还可以回炉。也有人把教育学生比做乘坐高铁,上了车,就不可以再返回,因此只能以道而行“向前进”。教育之道就应该如孔子所言:“君子不器。”意思是说我们做教育的,不能按照一个模式育人,而应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在他们各自家庭学校里接受的是不同的教育,为此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教育。

做教育是这样需要走正道依规律而行,做其他行业也是如此。而且“没有病”的人,不论他处在哪一个层次,他做任何工作,只要懂得知行合一,懂得以道而行,都能够交出满意的答卷。“逝者如斯夫。”人生有限的时间为了不走弯路,那就要和于道。

其实和不和道,有时候不能只看表象,就像今天在群里看到了洪涛老师的肖像漫画。我看到的是老师的儒雅与学识,而一见惊鸿看到的是老师的一幅憨厚福相,是心相,是胸怀,是以德润身。不过这并不矛盾,只是角度不同。就像一则资料,因为看的角度不同,因此做出的判断就不一样。

一艘游轮遭遇海难,船上有对夫妻,好不容易来到救生艇前,艇上只剩一个位子,这时,男人把女人推向身后,自己跳上了救生艇。

女人站在渐沉的大船上,向男人喊出了一句话……

讲到这里,老师问学生:“你们猜,女人会喊出什么话?”

学生们群情激愤,都说:“我恨你、我瞎了眼!”

这时老师注意到有个学生一直没发言,就向他提问,这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女人会喊——照顾好我们的孩子!”

老师一惊,问:“你听过这个故事?”

学生摇头:“没有,但我母亲生病去世前,就是对我父亲这样说的!”

老师感慨道:“回答正确。”

轮船沉没了,男人回到家乡,独自带大女儿。

多年后,男人病故,女儿整理遗物时,发现了父亲的日记。

原来,父亲和母亲乘坐游轮时,母亲已患了绝症,关键时刻,父亲冲向了那唯一的生机,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多想和你一起沉入海底,可是我不能。为了女儿,我只能让你一个人长眠在深深的海底。”

故事讲完,教室里沉默了,老师知道,学生们已经听懂了这个故事:世间的善与恶,有时错综复杂,难以分辨,所以凡事不要只看表面,不可轻易论断他人。

文中妻子患病,亦非“病”。但是她有自知之明,为了不拖累女儿,她只说了一句话“照顾好我们的孩子”把爱和责任交给了丈夫,因此说,她是“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如果反之,那才是“不知,知”,才是“病”呢。

⑦ 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出自哪里

《道德经》。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青年只有立德,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出自春秋著名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其名“道”,是对宇宙本源的概括,属于智育;其名“德”,是对人们符合“道”要求的行为规范的高度概括,指人的自然本性,包括思想、道德、行为等,属于德育。

⑧ 8字短句道德经

1.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

解 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

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1]

通俗一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 老子的名言三句5个字

老子的名言警句 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第九章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1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6、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1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9、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2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1、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22、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5、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27、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2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3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1、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3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3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3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35、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3.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八个字什么意思阿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 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厚德载物”的含义

“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还有一个比较不错“天道酬勤”

中国有句古话:天道酬勤。意思是:上天一定会让那些勤勉的人,有所收获。其实,这句话只不过是安慰人的。。那么,纵使“天道酬勤”只是一个注定落空的梦想,也让我们满怀热情地去期望。因为,有梦的人,才有希望。。

天道酬勤,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出自 《论语》

“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即勤奋、敬业的意思,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所以总的意思是说: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

4. 老子说的有哪些4个字的名言警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酣抚丰幌莶呵奉童斧阔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世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6.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根源游学罗浮山养身之行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 8个字的人生格言有哪些

1、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2、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5、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8、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9、与其轻人,不如重我。

10、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11、谈泊明志,宁静致远。

12、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1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5、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16、井底之蛙,所见太小。 17、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18、勤学苦练,永争上游。 19、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2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22、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23、东隅已逝,桑隅非晚。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5、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26、知识无底,学海无涯。 27、竹贵有节,人贵有志。

28、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29、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30、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31、默默无言,冉冉上升。

32、囫囵吞枣,不辨滋味。 33、力求有功,方能无过。

34、学海无涯,心存高远。 35、好事多做,恶事莫为。

3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8、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39、时光如水,总是无言。

40、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41、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4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4、火要空心,人要实心。 4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6、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4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8、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49、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50、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⑨ 《道德经》读书心得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心得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心得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道德经》读书心得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道德经》读书心得1

老子,道德经,区区五千字,涵盖了众生所求的一切真谛,斗胆牵强附会一下:

好多的社会现象,让人看起来很无奈,有时你要陪着悲怜几许、愤慨几许,但放下一切,静心而论,大抵是因为看不开所致。看开了就超脱了,就安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个字,细想来,它包涵了人生处事的一切,包涵了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剖开来看。

宇宙观:从黄帝内经内容里看,它的本质就要求人与宇宙的轮回同一。顺者猖,违者亡。12字关系中,天地代表了宇宙。宇宙中,人如何去按规律行事,就象孙悟空永远要在如来的手掌心一样,无论你有多少变数,均在这一涵盖之中。

人生观:一言一敝之:人法地。地为何物?地势坤,要求人仁厚、宽容。象大地承载一切一样去融合同化一切。豁达飘逸的形神,如佛一样立在我们的面前。

方法论:它就要求人处事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违反了之后,可能一时得呈,久而久之,必遭报应。

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健词叫”上善若水”。

它的字面含义很清楚,就是:最好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

细分析起来,水有三种特质:利万物不求回报、居众恶而谦下、柔弱而不争。

这些特质与我们今天的时事相暗合,它会影射出许多不合规律的行为。

我们经常打交道的水,相信都不陌生。细细品味之品性,感悟道之真谛,会对人对己均有裨益。

摒弃眼前,放眼长远;丢开功利,自在于心。

《道德经》读书心得2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可以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终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直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应该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现在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符合民众的利益,符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3

老庄之说是为中华民族千年哲思。无争故无尤,行大道以致天下士,风骨高洁,令人心折。读《道德经》八十一篇,选其某章,略述吾粗浅看法。

国学之博,致远而学,此番仅是漫谈,诸君见笑。

——题记

【养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是“无为”。但我认为,有些人虽表面上是游离世间,但肯定抑制不住人性中“善”、“恶”等因素的影响而去插手世间之事,且受儒家文化中“积极入世”的影响,导致这些“游离之人”不可能去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

既然说到“无为”原则,便不得不提起汉朝。虽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此之前,道家一直被汉王室所看重,为汉王室信奉,汉朝开国丞相张良便是道家中人。然而汉朝前期积弱,汉高祖刘邦甚至有被匈奴围困之辱,那时百姓的生产及生活水平确实无法达到一个王朝强盛所需要达到的水准。

那么一个强大的王朝要达到的最高准则又是什么?无非是国家强盛,不被外来者侵略,军队可以打胜仗,让百姓安居乐业等等,这种准则必需要求经济基础能够支持住上层建筑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经秦王朝覆灭、楚汉争霸等诸多战火洗礼,统一之后,汉朝前期的经济基础是明显达不到要求的,因此汉惠帝之后,汉文帝将道家的“无为原则”充分运用以治国,使得国家的生产力以及百姓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至于汉文帝的继承人汉景帝同样施行相差无几的政策,事实证明那时“无为”是对的,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短时间之内得到了提高,迎来了华夏历史上国家大统一之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如今我们中华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什么民族呢?无疑是汉族。汉族又是从何时开始有此称呼的?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在此之后的历史舞台上,汉族,这个伟大豪迈而又命运多舛的民族,一次又一次的担任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主角。这也与两汉时期打下的文化、政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

现代中国人大多只记得千古一帝汉武帝封狼居胥的赫赫威名,却少有人记得为汉武帝铺垫之前道路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穷兵黩武之后的“轮台罪己诏”。是以儒家的“有为而治”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究竟哪个要更好,在此先不展开,但可以肯定的是,默默贡献又不愿居功的人,才是最应该受其他人尊重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4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 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 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这是道家哲学 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 篇,原文上 篇《德经》、下 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 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因此学习《道德经》对我们探索 中国古代最本质的 思想道德品格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理科生,直接通读原版的《老子》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我选择了从阅读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开始慢慢感悟,在阅读中,我发现《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主要是讲什么是道,后四十四章主要讲德,简单说来,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是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并不相同。

首先说一说前面讲到的“道”,即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在我看来,主要就是指无为之道。第一句就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这一句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 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 思想。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 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 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前面的章节中中,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对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 篇里也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所以对于当代的我们这些大学生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例如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 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薄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德,是物化之为,是“道”于宇宙间的布施,是对万物的呵护。道生万物,万物应“德”而得存,万事应“德”而生运化。德,是“道”呵护事、物,沿规律与法则演化之显现。德,是“道”布施于万物生化的永恒“工程主体”。所以说:德行道从。

我认为后文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查阅资料分析后得出这三件事件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从此可以推出,“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所以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道德经》的一个主要重要的内涵。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岂是我们区区几千字便能概括的。总之,《道德经》是一部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我们只要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会对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至少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5

也许是年龄大些了,阅历多些了,再读到《道德经》的时候,感触挺多的,尤其会自然不自然地和自己的工作———教育联系起来。感觉老子的《道德经》简直就是一部教育论著,只要你思考,总是可以为你的教育工作做出宏观方向的指导,微观方法的帮助!《道德经》,五千字,蕴涵着了不起的治国之道、悟不尽的人生哲学。老子的深奥着实让人佩服,若想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初步的研读却让我感到老子的哲学 思想与教育理念息息相通。

初识《道德经》,是从港台片中听到的台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读完了《道德经》,才对此有了一些体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部《道德经》。每个人阅读《道德经》,都会因为自身的经历不同得出不同的感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道德经》,心如何,经便如何,人生也便如何?我读到的《道德经》就是一部教育理论的著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的开 篇第一章,老子的道,不是道理,而是指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内在的,是可以解释出来的,然而规律却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名,则指的是虚的事物,是理论,是虚名,可以说出来的,但却也不是不变的事物。正如给我们教育者指出了教育总纲:教育规律是可以 总结归纳的,但是,教育规律会随着社会制度、生产力等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教有法而无定法!

第二章中,老子说“行不言之教。”,这是洞悉教育的哲学!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对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多少教师都把说教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将孩子的个性差异进行了流水线式的管理,产出了一模一样的产品———高分低能的毕业生。从知识传授中课堂上的大量讲述,到品德教育时频频的所谓“讲道理”,似乎教师职业就是以语言为主的工作。而老子却在两千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学。“不言”怎样去“教”?这里的“不言”自然不是不说话,而是反对空洞的说教,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身教重于言教”。在他的眼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独立、自由、值得尊重。圣人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更何况教师教育的是独立个体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虽然肩负着教育的职责,却不该将学生占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种要求,每日喋喋不休。学生又怎能真正地快乐成长呢?两千年前的老子已经指出了我们现代教育的弊端。

有位哲人说:“要想毁灭你们的孩子,就对他们千依百顺吧!”这是多么深刻的经验教训啊!而我们 中国两千年前的《道德经》早就道破了这个教育规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第36章)这是说你想封锁他吗,就先让他张扬张扬;你想削弱他吗,就让他逞强骄纵;你想毁灭他吗,就让他事事得偿所愿,为所欲为;你想夺取他吗,就要先给他甜头。教育学生也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要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纳入教育过程,切忌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要教育学生淡泊的心态,不断的自我丰富,才可以长久的成功。教弟子切莫让他们太过得意,为所欲为,否则得意之时,便生失意之悲;张扬逞强之时,必致将来毁灭之哀。

《道德经》里还有很多能给我们教师启迪的句子。例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告诫我们不能对学生发脾气,不得已发了火,训学生的措辞要恰当。教育工作是神圣的工作,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他指导我们教师就是要教书育人,所以不要放弃任何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如果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而道德经就像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水,让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为教师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的泉水!

《道德经》读书心得6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传统教育讲座,并阅读了《道德经》这本书,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道的理解和认识

书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这个特有的名词,阐述了他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应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二、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要不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联系到现实生活,我们在集体工作时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都一心为工作。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事业,我们个人的财富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

四、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

第九章,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其基本态度是“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一切物质的诱惑,回归到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忘了道。既然事物的发展是变化循环的,所以要不变以应万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方面,他认为无为就能不遇到危险。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学习了《道德经》,能体会到的道理很多,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希望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⑩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本意是取自然界的水来比喻“道”,但绝非是真正的道,就像本章第一段的“几于道”只是接近于“道”。本章可分为三个小段,下面看看第一段话。
原文: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译文:高尚的品行好象水。水利于万物生长,而且安静处于低地,居处众人都很厌恶的低洼的地方,所以接近“道”的特性啊!
简析:
水的本性是静,是处于低下而不动的。水的流动是因势而行,是自然而动,这种自然的静,是不争、处于低下而接近于“道”。“静”与“低下”正合老子所讲的“道”。通行本记录的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里的“不争”与“处众人之所恶”相近。“处众人之所恶”,本意就是不争,两者意义相近,可作为“低下”。但是通行本记录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并不能代表“静”,所以说通行本中当是后学者篡改的。
大家不能从字的表面来解读这段,有很多人对这段话的注释为“德行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而老子为什么取水作为比喻,难道就是说水润养了万物吗?难道水处于卑下就接近于道吗?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因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就象近年来我国南方发生洪水一样,摧毁众多万物。老子在第一章已经讲过,“有”为万物之母,天地间各种元素的结合,才能养育万物,这一点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天地间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存在的,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在解读这段经文时,思想意识不要外流,要内守,要参悟老子的本意,不要认为自己读了《道德经》之后,就懂了一些道理,去给人讲。如果去讲,你就脱离了道的本意,你就不懂什么是“道”了。我注释这部经文,不是为了讲“道”给大家听,只是从大家不愿再看以往注释老子的精美华丽语言中,返回到简单而朴实的“道”中来,还给老子“道”的本义。这也是我注释《道经》的目的。
老子这段话主要讲“水”的本性,水的本性接近于道。大家在前几章已经了解,“道”在老子的笔下,“或不盈,不如守中”,“外其身而身存”,达到忘我的境界。前面七章处处讲“虚”,句句讲“空”,而这些都是讲“道”的原理及所用。那有人会问,本章的水也是在讲这个道理吗?我说过,老子在《道经》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在讲“道”。这一章是接近于道,还不是真正的“道”,而是老子取水其性所阐发,因为水的性质是自然流动,“因势而行”。在四、五、六章,老子都在讲虚空的“道”,大家想一想,其实再简单不过了,水的所过、所停之处,都是虚空之地,如水库、江河等都是虚空之地。如果水的所过之处遇到高山等障碍物,水只能绕其而行,这种行径是自然所为,所以“水”接近于道。老子这句话,是取水的“静”与“低下”来论述“道”的本义。
原文: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译文:居住要处于低下,心地要像深渊,赋予要像天道,说话要讲信用,中正的处理事物,做事看的是能力,行动要看准时机。
简析:
本句的“政”应该改为“正”。如果用“政”,容易使人误解为政治,认为老子讲述的是治国之道。如第五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并不是推崇仁、义、理,老子只讲无为而无不为。这七句从字面上看得出,他非常准确地把人们在社会中与名利包括衣、食、住、行等相关的事物最根本的道理讲了出来。作为追求名、利、情的人,可以把这句话作为育己、育人的人生准则。但作为老子或者修道之人来说,这些表面的东西都不是老子所讲“道”的内在含义。这七句讲的是水的行为理论,水居低下,处空、虚之地,老子把它比做“善地”,体现了“道”的虚空。
“心善渊”,“渊”在这里再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第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以“道”比水,以水比心,以心比“渊”,把心看作像“渊”一样深远而难以预知。“渊”符合“道”的深远。
“予善天”,通行本为“予善仁”。老子不提倡仁学,假如本句是“予善仁”,那“仁”也是指效法于天道的“不仁”,所以将“仁”注释为“仁爱”是错误的。因为老子在第五章已经讲过,“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本句的“仁”如果是指“仁爱”,那就与“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自相矛盾了。帛书乙本的“予善天”应该是“道”的本意,因为天地与圣人效法于自然之道,并不讲仁、义、礼等。所以“予善仁”的“仁”当是后人所染指。“予善天”是赋予要像天道,效法于天道。
“言善信”。这句虽然可以引申为说话要讲信誉,但是“道”的本意是“不言之教”。本句的“言”是指“无言”。因为水只能因势而行,不以言表,这才接近于“道”。不言之教是最佳的信誉,或解释为言词要自然的流露。
“正善治”。本句老子以水比“正”。水,不偏不移;正,平也。水是最为平整的,如现在测量时都以水平面为标准。所以老子用水的“平正”来喻“道”的冲气与平衡,内在五行之气达到“阴平阳谧”,也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了。
“事善能”。老子把水的所行喻为办事能力游刃有余。水的性质是能圆能方,能随形而变,处无为之事,无事不能。
“动善时”。水会自然的根据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如冬天结冻,夏天流动,随其自然,应时而变,接近于道的自然状态。
以上把水的空虚、深远、无事、无言、平正、能力、应时比做“道”。接下来老子总结两个字:不争。

热点内容
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4 发布:2025-01-16 18:35:23 浏览:965
天津劳动法赔偿金额 发布:2025-01-16 18:01:14 浏览:262
法院ems骗 发布:2025-01-16 17:45:38 浏览:291
2018年道德与法治全集 发布:2025-01-16 16:55:08 浏览:455
幼儿园孩子事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6 16:27:53 浏览:590
公司法律制度归纳 发布:2025-01-16 16:22:06 浏览:767
法院文书质检 发布:2025-01-16 16:15:58 浏览:563
婚姻法同姓 发布:2025-01-16 16:00:55 浏览:955
结婚离婚适用于合同法 发布:2025-01-16 15:58:42 浏览:694
废止婚姻法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1-16 15:58:39 浏览: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