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汉代的主要立法活动

汉代的主要立法活动

发布时间: 2022-11-18 13:43:39

⑴ 汉代法律制度

汉朝的主要立法
1.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俱去秦法。”公开宣布废秦苛法,是汉朝法制的开端。
2.《九章律》,相国萧何在《法经》六篇基础上,吸收奉律部分内容,增加户、厩、兴三篇,合为九篇,故称《九章律》。《九章律》构成汉律的核心和骨干。
3.《傍章》,它是汉高祖时叔孙通奉命制定的有关宫廷礼仪方面的法规。高祖还命“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
4.《越宫律》《朝律》是汉武帝时制定的法律。前者是关于宫廷警卫方面专门法规,后者是关于朝贺制度方面的法规。
(三)汉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
“律”是国家的常规法典,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的适用性;而“令”是皇帝随时颁布的诏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令”的法律效力高于“律”,它可以代替,更改甚至取消“律”的有关规定,也可弥补“律”的不足。科即科条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比”是指典型的案例,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采用可以比照判决的典型例进行司法审判,它是较“律”更为灵活的一种法律形式。
汉代文景帝时期刑制改革的内容

汉代司法制度
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中央设廷尉专理司法,审理诏狱和疑狱。丞相、御史大夫参与司法。地方州为最高司法机关,州牧审理郡县上诉案件。郡由郡守兼理司法.设决曹掾吏专理司法。县由县令兼理司法.并设县丞佐理司法。
诉讼制度主要的有录囚制,即虑囚,对已经判决但尚未执行的囚犯,由皇帝或其派员定期查讯,对有冤枉或可宽大之处予以平反或宽大的司法制度。春秋决狱是汉代司法制度的特点。它是指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的,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判案根据的司法活动,实质是“论心定罪”.始创于董仲舒。
西汉初年,中央监察权由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大夫有权监督丞相,西汉末年.设御史台,作为中央监察机关,其长官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主管监察百官,纠察不法。汉武帝时设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及其临近各郡,因受皇帝倚重,每逢朝会,独居一席,同御史中丞、尚书一起被当时人称为“三独坐”。地方监察体系方面, 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十部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刺史成为固定的监察官。刺史监察内容主要是词讼、盗贼、铸伪钱、狱不直等等

⑵ 汉朝有哪些法律思想

与民休息,宽省刑法
汉朝统治初期,统治者深刻反思法家思想,严厉批判“专任刑罚”、“重刑轻罪”的主张,确立了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宽省刑法”的指导思想。

礼法并用,德主刑辅
汉初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已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决心改“无为而治”为“有为而治”,采纳了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将“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作为法制指导思想。汉代的刑罚适用原则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确定了“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等刑罚适用原则。

⑶ 汉朝的诉讼与审判制度有哪些

(一)诉讼的限制

根据汉律,有两种诉讼方式:一是由封建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二是由当事人自己直接向封建官府控告。

汉律一方面强迫人们告奸,另一方面又对诉讼权加以限制。在下列情况下不准告诉:

第一,禁止越诉或直接告诉,必须按司法管辖逐级告诉。

第二,禁止卑告尊、奴告主。根据“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除大逆谋反外,一般不准卑幼告尊亲长,否则按“干名犯义”论处。

(二)审判制度

根据汉律对被告进行审讯,称为“鞫狱”。两汉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基本方法,即《周官》所说的“五听”之法。在审讯过程中,把被告的口供看做是进行判决的根据,因此进一步确立了刑讯逼供的制度。

汉朝还规定了请求复审的制度,汉律称之为“乞鞫”。官吏判决以后,如果当事人不服,可以请求重新审理。但复审须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据史籍记载,汉时乞鞫期限是三个月,如果犯人在三个月内不提出复审的要求,过三个月以后即不得再行提出。

必须指出,在汉代虽有“读鞫”和“乞鞫”的规定,但官吏并不立即复审,经常无限制地拖延时日,以至“有罪者久而不论,无罪者久系不决。”读鞫和乞鞫虽为必经的程序,但经常流于形式,封建诉讼制度的本质和封建官僚主观武断的审判作风,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实事求是地查明案情,改变错误的判决。

汉代地方司法机关享有很大的审判权,对于一般刑事案件都可以自行判决而不必请示上级司法机关。但对于死刑案件和疑难案件,地方司法机关判决后,则必须上报廷尉转呈皇帝批准后才能执行。

(三)录囚与行刑制度

1.录囚

录囚,是封建时代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囚犯的审理,检查下级司法机关审判的案件是否合法,以及有无差错,以便发现冤狱随时平反的一种制度。这是封建统治者恤刑省刑、宽待囚犯的一种表示。自汉代开始,录囚即成为常制,作为封建国家“恤刑”的重要措施而代代相传。

2.行刑

汉代除录囚制度以外,还对断狱和行刑的时间作出限制。即凡被判处死刑的,立春不能执行,须等到秋后处决。

封建统治者制定这样的法律规定,主要有两点理由:第一,春天万物生长,秋季草木凋零,所以秋季执行死刑,是顺应时节,“敬顺天时”,表现出宗教上的迷信色彩:第二,秋季判案行刑,不耽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汉代统治者关于立秋断狱与行刑的立法,虽然夹杂有许多迷信的成分,但基本上还是有关司法审判与农业生产关系的正确总结,因而一直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承用。

(四)司法官吏的法律责任

两汉王朝的统治者为了保证法律的正确执行,防止治狱官吏贪赃枉法,对官吏在审判方面的法律责任也有明确的规定。汉律“出罪为故纵,人罪为故不直”。出罪与人罪都分为全部或一部分,并且根据罪行的性质,规定了不同的刑罚。

西汉初年,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实行轻罚省刑的政策。及至汉武帝以后,由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加强了司法镇压,于是“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凡被认定为故纵人罪的,尤其是故纵谋反罪的,必定要加重处理。纵放死罪的,均要以死罪相抵。

汉律虽然对故纵的处罚很重,但对故不直的处理则不同。西汉时期,对于故意人人死罪的,也不一定都处以死刑。例如汉宣帝时郡太守故人罪达十人,错判他人以死刑,仅给以免官的处分,这不就是以事实告诉治狱的官吏:宁肯错杀,也不能错放吗?

东汉接受了西汉时期“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而造成大量冤狱的教训,对故人人罪杀无辜者,也予以严厉处理。但是由于汉后期政治腐败,其司法冤狱比西汉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封建专制时代,若想达到治狱的公平,即使是在法律限度的公平,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⑷ 汉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先后发生哪些变化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摘要 汉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主要有两个阶段。

⑸ 汉朝的几部主要法典的总称,包括哪些

总称是《汉律六十篇》,包括 《九章律》九篇,《傍章律》十八篇,《越宫律》二十七篇,《朝律》六篇。

1、《九章律》的基本内容源于《秦律》,但在秦律六篇《盗律》、《贼律》、《网律》(又称《囚律》)、《捕律》、《杂律》、《具律》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jiu)》三篇,合为九篇。因此称为《九章律》。

2、《越宫律》西汉中期立法活动成果之一。武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地位,又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其中汉武帝时,张汤制定的《越宫律》27篇,以规范警卫、宫禁事项。

3、《朝律》西汉中期立法活动成果之一。汉武帝时期赵禹制定的《朝律》6篇,又名《朝贺律》,主要是朝贺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它进一步规范了臣子朝见君主的礼仪。

4、《傍章律》西汉初期的立法活动的成果之一。 实际是叔孙通为补充《九章律》所未涉及的官秩、仪品之制,兼采先秦古礼及秦仪所撰《汉仪》,属于朝觐、宗庙、婚丧等方面的礼仪制度。

(5)汉代的主要立法活动扩展阅读:

西汉初年贯彻“无为而治”方针,法律较为省简,较为稳定,至汉武帝前无大变化。汉武帝即位后,连年对外战争,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为了巩固政权,开始大规模增修法律。汉武帝命张汤制定了《越宫律》27篇,宫廷警卫方面的专门法律。命赵禹制定了《朝律》6篇,朝贺制度的专门法律。这两部法规连同《九章律》《傍章律》,总计60篇,史称汉律,亦称汉律六十篇。

自汉武帝到东汉灭,虽有一些增删,但汉律六十篇基本上无大变化,对维护汉朝的统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⑹ 汉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立法活动

公元前2o6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布废秦苛法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这是西汉立法的开端“约法三章”。
建立西汉王朝以后,面对新的形势,刘邦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命丞相萧何参照秦律制定汉律.萧何在秦六律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称《九章律》。《九章律》是汉朝的一部重要法典,是整个汉律的核心和主干部分.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补充《九章律》的不足,刘邦还命令叔孙通制定了有关朝仪方面的专律《傍章律》十八篇。此外韩信制定“军法”,张苍定“章程”。汉初的立法,直到汉武帝即位时,没有大的变化,法律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贯彻了“无为而治”的方针,法律相对较为省简。也比较稳定,自刘邦至汉武帝期间法律无大变化。汉武帝即位以后,连年对外战争,从而使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为了加强司法镇压,开始大规模增修法律。汉武帝命张汤制定了《越宫律》27篇,这是有关宫廷警卫方面的专门法律。又命赵禹制定了《朝律》6篇,这是有关朝贺制度的专门法律。这两部法规连同《九章律》,《旁章律》总计60篇,后人统称为汉律。
为了加强对农民起义的镇压,汉武帝时期还制定了《沈命法》和《通行饮食法》。为削弱和打击诸侯王的势,,又制定了《左官律》和《附益之法》,还制定了《腹非之法》,以加强对思想言论的控制。至此,汉律的内容大量增加,体系庞杂,刑罚也相当严苛。
自汉武帝以后直到西汉灭亡,西汉的法律基本上无大变化。后因“律令烦多”典者不能遍睹,元帝、成帝等朝曾有约简法律之举,但也只是稍加删节,没有大的变化。 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托古改制,全面废除了西汉的法律,但并没有改变法律的烦苛状况。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以后,废止王莽政权的法律,恢复了西汉的旧律,所谓“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同时发布了许多释奴法令和弛刑诏书,想以此缓和社会矛盾。但由于西汉旧律的庞杂,烦苛,再加以东汉历代君主不断增加新的律令。因此,东汉的法律仍是科条无限,庞杂烦苛。章帝在廷尉陈宠的建议下,准备对律令进行一次大的删改,但旋即陈宠被免职,此事也未施行。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使旧律湮灭。应劭于建安六年对汉律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整理与修订。但具体内容,无从考察。
从两汉的立法活动中可以看出,西汉初年,刘邦废秦苛法,法律呈现由繁入简,由苛转轻的趋势,汉武帝时改变了这种发展趋势,后来虽有要求约简法律的呼声,但基本没有实现,东汉以后的法律又出现出烦苛入轻简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是法律自身的要,,但也直接受制于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和立法思想的影响。

⑺ 汉代法律制度发展进程的表现是什么

汉朝法律制度
汉朝法律制度是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秦灭以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夺取全国政权的斗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定都长安,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政权仅存17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以刘秀为代表的豪强地主集团夺取了农民起义的果实,于公元25年重新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两汉历经四百余年的统治,封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与此相适应,封建法制也进一步完备,在秦律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发展。

中文名
汉朝法律制度
指导思想1
与民休息,宽省刑法
指导思想2
礼法并用,德主刑辅
原因
秦末农民大起义
法律内容
刑事法律 民事法律
快速
导航
法律形式

立法活动

刑制改革

法律内容

司法制度
指导思想
与民休息,宽省刑法
汉朝统治初期,统治者深刻反思法家思想,严厉批判“专任刑罚”、“重刑轻罪”的主张,确立了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宽省刑法”的指导思想。
礼法并用,德主刑辅
汉初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已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决心改“无为而治”为“有为而治”,采纳了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将“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作为法制指导思想。汉代的刑罚适用原则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确定了“上请”、“恤刑”、“亲亲得相首匿”等刑罚适用原则。
法律形式
⒈律(基本法律):即法典,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法律形式,主要调整重要和基本的法律关系。汉律六十篇指的是萧何所定的《九章律》(九篇),叔孙通所定《傍章律》(十八篇),张汤所定的《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所定的《朝律》(六篇),加在一起共六十篇。汉律还有一个名称,“三尺法”,因为汉律是用三尺竹简书写的。
⒉令(临时发面的诏令):又叫做“诏”,是皇帝根据形式变化及时发布的。“令”可以用于补充法律,解释法律,甚至可以代替法律,“令”往往又可以成为以后修订法律的根据。
⒊科(单行刑事条例):又叫做“科条”或“事条”,是从秦朝的“课”发展而来的,据刘熙的《释名》记载:“科,课也,课其不如法者罪责之也。”科是关于考核,以及处刑标准的具体的法律形式。据《后汉书》记载:“汉兴以来,三百二年,宪令稍增,科条无限。”可见,汉朝的“科”作为法律形式已经被广泛使用。
⒋比(决事比,又叫决事比,即可以用来比照判案的典型判例。作为一种灵活的法律形式,“比”可以补充法、令的不足,在汉朝的时候被广泛使用。可以比照的断案成例。律无正条规定时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条文或同类型案件)。
.⒌《春秋》经是汉代的“宪法”,具有凌驾于各种法律形式之上的最高法律效力。
立法活动
西汉初期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布废秦苛法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这是西汉立法的开端“约法三章”。
建立西汉王朝以后,面对新的形势,刘邦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命丞相萧何参照秦律制定汉律.萧何在秦六律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合为九章,称《九章律》。《九章律》是汉朝的一部重要法典,是整个汉律的核心和主干部分.

⑻ 两汉的法律主要有哪四种形式

律,令,科,比。
1、律,是汉朝经常适用的基本法律形式,即通 常所说的“法典”。
2、令,是皇帝所发布的诏令,这是汉朝主要的 法律形式之一。令是汉代仅次于律的重要的法律 载体,皇权的至高无上赋予它独立的法律品格, 使之直接成为法律的渊源。
3、科,也是汉朝的一种法律形式,是关于规定 犯罪与刑罚的一种条文,叫作“事条”, 也叫“科 条”。关于科的立法形态,尚有待进一步详考。
4、比,是以典型案例作为判决的依据。又叫“决 事比”, 是秦朝“廷行事” 的演变与发展。比是汉代 常见的法律术语,也是汉代的法律载体之一。比 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则例、故事。《礼记•王 制》:“众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郑玄 注:“小大犹轻重,已行故事曰比。”法律意义上 的比,即指既定律令、判例成案,是法律载体之 一。

⑼ 汉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⑽ 简述汉朝的立法成就

汉初由于战乱,人口锐减,政府提倡黄老的“无为而治”不过多的去骚扰人民,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法制也教为宽松,对积蓄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后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书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采纳,至此儒家在中国思想上的统治地位正式确立,但对内还是采用法家的思想的来治国,故有“外儒内法”的之说.

热点内容
婚姻法同姓 发布:2025-01-16 16:00:55 浏览:955
结婚离婚适用于合同法 发布:2025-01-16 15:58:42 浏览:694
废止婚姻法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1-16 15:58:39 浏览:203
新婚姻法的原文 发布:2025-01-16 15:58:34 浏览:412
银行告知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6 15:38:42 浏览:101
旅游行政法规是由什么制定的 发布:2025-01-16 14:44:49 浏览:306
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 发布:2025-01-16 14:40:37 浏览:788
法庭与法院的区别 发布:2025-01-16 14:29:40 浏览:536
资产转让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6 14:28:11 浏览:59
劳动法2017全文哺乳期 发布:2025-01-16 14:24:56 浏览: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