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信仰企业

法治信仰企业

发布时间: 2022-11-20 12:17:21

❶ 公司守法诚信承诺书

公司守法诚信承诺书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承诺书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承诺书是承诺人对要约人的要约完全同意的意思,表示以书面形式。你写承诺书时总是没有文字可写?以下是我整理的公司守法诚信承诺书,欢迎大家分享。

公司守法诚信承诺书1

本公司近两年无下列违法违规行为:

(一)超越本公司资质等级或以其他公司的名义承揽工程,或允许其他公司或个人以本公司的名义承揽工程的;

(二)与建设单位或公司之间相互串通投标,或以行hui等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的;

(三)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的;

(四)将承包的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的;

(五)违反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

(六)发生过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或者发生过两起以上一般生产安全事故;

(七)恶意拖欠分包公司工程款或者农民工工资的;

(八)隐瞒或谎报、拖延报告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破坏事故现场、阻碍对事故调查的;

(九)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需要持证上岗的技术工种的作业人员未取得证书上岗,情节严重的;

(十)未依法履行工程质量保修义务或拖延履行保修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一)涂改、复制、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建筑业公司资质证书;

(十二)其它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为维护西安市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本公司郑重承诺:我们严格遵守国家、陕西省和西安市建筑市场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全面履行各项应尽的义务,自觉接受西安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我们提供的一切材料都是真实、有效、合法的,如有弄虚作假及以上十二项违法违规行为,本公司愿意接受陕西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的处罚(处理),承诺自处罚(处理)之日起两年内不再参与西安市建筑市场招投标和承接工程业务,同意陕西市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公开有关事实和进行不良行为评价。

承诺单位(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印章)

公司守法诚信承诺书2

一、 公司守法诚信承诺书模板

本人以法定代表人的身份郑重声明并承诺:本企业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及其数据内容真实有效;本企业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守法经营、诚实信用,接受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监管。如有违反,本企业愿承担相应责任。

二、公司守法诚信承诺书的意义

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好以诚信守法为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努力营造诚信守法的法治环境,我们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接受监督的优秀企业家。

尊法,争做法治信仰的崇尚者。尊重法治,敬畏法治,增强法治信仰,高悬法治利剑,自觉把自己的言行纳入法治轨道,时时刻刻铭记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触法承受的惩罚,常修守法之德、常思违法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争做有法治素养的企业家。

学法,争做法治学习的垂范者。带头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带头认真学习《宪法》、《劳动法》、《环保法》、《税法》、《知识产权保护法》、《民法典》(自20xx年1月1日起实施)等法律法规,自觉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坚持守法光荣、违法可耻、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理念,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争做依法治市的积极拥护者和法治学习的垂范者。

守法,争做诚信守法的守卫者。在经营活动中,把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结合起来,严格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纳税,不偷税漏税,严格履行合同、契约和承诺,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开展公平竞争和互利合作,建立和改善互信关系。杜绝并抵制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窃取商业秘密、进行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诚信守法经营,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从业行为,严格行业自律,争做法治建设的忠实守卫者。

用法,争做依法治企的践行者。自觉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治规范、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和法治逻辑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内依法治企,符合法治要求,对外依法保护合法权益,坚决做到遇到纠纷“不找市长找律师,不用关系用法律”,事事以法治为准绳,处处用法治来保障。自觉用法治来营造环境和打造文化,争做受人尊敬的企业家。

自觉接受监督,争做有责任的企业家。自觉接受工商、税务、质监、环保、安全、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监督,认真整改相关部门检查出来的问题,虚心接受新闻媒体批评,切实解决消费者合理投诉,决不采取不正当手段规避检查监督,争做有责任、敢担当的企业家。

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名)(企业公章)

x年 x月 x日

;

❷ 如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一项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工作。今年是开展“六五”普法的第一年,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全市各地、各部门要围绕深入推进“法治湖州”建设,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以抓好第十一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为契机,突出“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法制宣传教育理念和手段与全社会学法用法需求相适应,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与人民群众对法治社会的期望相适应,为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作用。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风尚,是法治建设的核心。普法既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更要注重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体现于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之中。当前,在少数地方和领域中,法律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树立法治精神,导致有的人对法律缺乏敬畏、有法不依,甚至知法犯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向社会传播信仰和崇尚法律的理念,使全社会都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坚持主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充分发挥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从而主动服务、自觉融入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特别是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医疗纠纷、劳动就业、安全生产、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社会热点问题,法制宣传教育要及早介入、有效预防,着力提高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护权益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切实强化重点对象学法守法。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在对象和内容上既要重视普及,更要突出重点。要积极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乡村、进社区、进课堂、进企业、进单位、进机关,有针对性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法律、讲权利、尽义务、明责任。要突出加强对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以全社会各类人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实际成果来检验我们的法制宣传教育成效。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培育建设。培育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法治成为全社会普遍遵循的规则和普遍实现的一种生活方式。要强化与我市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积极挖掘、整理和利用好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治文化资源。要强化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法治县区、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村(社区)、诚信守法企业、依法治校示范校、依法行政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要强化与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以身边人身边事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创作活动,努力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法制宣传教育要取得新实效,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采取新举措、创造新方法。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以案说法”、“娘舅来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要多用生动具体的案例来“以案说法”,多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来普及法律,多用优质的法律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使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远程教育等传媒的优势,构建起多形式传播、立体式覆盖的普法网络,不断增强普法工作的实效性。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充分动员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投入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来。要加强专兼结合的法制宣传队伍建设,不断充实法制宣传教育人才资源库,发挥好我市各类普法讲师团的作用。要大力支持志愿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鼓励支持律师、法律职业者加入志愿者队伍,推进法律志愿者活动规范化发展。要积极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调动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一切社会力量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❸ 浅谈如何建设企业法治文化

(一)在树立法治文化理念上取得新进展
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核心内容。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及法治文化建设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用它来指导法治文化建设实践。
二是要强化服务群众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的充分肯定。法治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导人,以法治实践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最终达到提高人的法律素质,确立法治精神意识。
(二)在法治文化培育阵地上要有新进展
一是要发挥电视专栏的普及作用。电视等大众媒体是面向百姓进行宣传最有效、最节约社会成本的方式,可快捷地传播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群众接受信息最快的方式和渠道更多的不是在课堂里,而是在网络上、电视里、报纸杂志上。
二是发挥法制书刊的引导作用。法治文化具有先导作用,唯有能够满足领导干部依法决策的需求、公务员依法行政的需求、青少年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需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防范法律风险的需求、农民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需求及流动人口依法维权的需求,才能有效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在法治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一是要完善组织领导责任机制。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依托法治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法治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要尽早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相关实施意见,以构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框架。
二是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在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还应采用财政支持与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保障法治文化建设所需费用。要积极鼓励运用社会化、市场化办法筹集法治文化活动经费,将法治文化宣传过程自然生成的各种产业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起来。

❹ 如何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

法治抄信仰,是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没有精神的法治,犹如没有灵魂的人体,再刚性的法条也难免沦为摆设。一旦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人们就会长期持续、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深入,我们的法律条文越来越完善,人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越来越丰富,但为什么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中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法律悬空、制度空转现象依然存在?原因就在于对法治的信仰没有真正树立。对于执政者来说,法治信仰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础。只有对法治有着发自内心的信仰,才有可能形成法治思维,才能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对于一般公民来说,法治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力量在于人民真诚的信仰。只有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规则的正能量。

❺ 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坚守法律信仰 实现法治中国一文,博学教育解读咋样

“法律要被全社会的人信仰”,意在指明法律信仰的的重要意义。然而,中国式过马路,行政权力没有有效的规范和制约,人治大于法治的错误思想;企业诚信意识缺乏;法制宣传不到位等事件屡屡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公民没有法律意识,未形成法律信仰。这样不仅会导致个人权利受损之后没有合法的维权途径,还会影响社会的法治建设的进程,甚至会影响法治中国的建设。因此,唯有树立法律信仰,才能实现法治中国。

个人需要树立法律信仰。法律信仰对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现今出现的“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走,管他红灯绿灯,体现的是国人规则意识的缺乏。中国式过马路既交通治安和交通环境,还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其根源在于人们心中没有规则意识,没有法律信仰。在法治社会,加强个人法律信仰意义重大,可以通过法治宣传,向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用喜闻乐见或创新的方式宣传法律,同时建立诚信档案或失信人名单,以此更好的规范个人行为,帮助其树立法律信仰。

企业需要树立法律信仰。企业是法律执行的重要一环,而企业为了实现短期利益将全局和长远利益抛之脑后,进行违法违纪的生产和经营。其根源在于,一方面是企业的法律观念薄弱,存在短视行为;另一方面是,企业主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敬畏法律的威严性,这样会导致破坏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企业树立法律信仰,需要加强企业诚信意识,建立企业信用体系,让企业更加自律;还需要增加违法成本,加大惩戒,从外部迫使企业形成法律意识。

政府需要树立法律信仰。党的是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在2020年基本健身法治政府,但是法治政府的建设情况还存在问题。行政权力没有有效的制约和规范,究其原因,是部分官员不尊重法律,缺乏法律信仰。法律信仰难以形成不仅会损害政府公信力,不利于政府形象的树立;还会导致人治大于法治,影响法律的权威性,甚至会阻碍法治政府的建设。因此,政府官员严格守法,形成法治思维,同时也可以建立监督机制和完善相关的基本法,做到政府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树立法律信仰需个人,企业,政府三者共同完成,让法治成为国人的共识,建立全民的法治信仰,最终实现法治中国。

想要了解更多可以访问:公务员考试

❻ 为什么信仰法律

要实现法治,必须让公民和政府都信仰法律,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公民的民主政治参与。只有让公民充分参与立法,法律才能切实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才能迫使政府带头守法并成为公民的表率,才能促进反对者对法律的尊重和认同 □张千帆 理性人面临的“囚犯困境” 众所周知,法治要求我们不仅制定和执行法律,而且也得信仰法律;否则,法律规定得再好,也只是停留在纸上的“画饼充饥”,法治还是实现不了,我们也得不到良法所许诺的种种实惠。没有信仰,制度实践就无法展开;纵然是良法,人们也有N种理由规避其执行,因为良法虽然对社会最有利,但是在具体适用过程中规避很可能会给特定当事人带来更大的好处。环境保护法不是对社会很好吗?事实上,良好的环境即便对于污染企业的老板来说也是好的,谁不愿意呼吸更新鲜的空气、饮用更纯净的水呢?问题是如果老板要为环保埋单,那么他在权衡个人得失之后很可能就不干了。更何况环保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许许多多的污染企业都同样处在一种“囚犯困境”之中:如果只是他一个人不污染,那么他的工厂要花大成本更新生产设备,但是大家还是照样排污,环境质量并没有改善;反之,如果大家都不污染,那么他一家企业污染也不足以破坏环境,那样的话他又何不“搭便车”——免费享受别人自觉守法的成果,自己继续维持低成本生产和排污?因此,无论别人怎么做,规避法律对于自己都是最有利的;所有老板都这么想,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做自觉守法的“傻瓜”,个个都想方设法规避法律实施所带来的成本。 不错,我们是有执法的,纳税人供养政府执法部门的目的也正在于强制执行那些个人不愿意自觉遵守的法律。然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环保部门前来执法,污染企业自有全身而退之道。老板请客美餐一顿,再送上一定数量的“红包”,很可能就能“摆平”执法者。要知道,执法者也不是铁面无私的机器,而是有七情六欲的人,他为什么要一丝不苟地秉公执法?只要单位不知道、领导不追究,他经办的事情不出引起社会关注的大事,他又何不多得一点好处,对执法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便上升到职业道德层次,执法者多少也处于和老板同样的“囚犯困境”:大家都这么做,难道靠你一个人就能把社会管好吗?既然一次秉公执法救不了环境,一次不执法也毁不了环境,那么又何必跟别人和自己较真呢? 由此可见,纯粹的理性人是不会自觉守法或执法的,法律信仰正是让我们变成不那么“理性”的守法者或执法者。如果我们的企业老板信仰法律,那么环境保护和劳工保护问题自然都迎刃而解了;如果我们的执法者信仰法律,那么即便理性自私的老板们不自觉守法,也可以通过严厉惩罚使违法变得不“理性”,从而迫使他们就范。非理性的信仰帮助我们打破理性人面临的“囚犯困境”,最后实现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劳工保障、禁用童工等理性的社会价值。 如何培育法律信仰 问题在于,如何才能让我们这些理性人信仰法律呢?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就和宗教一样,信仰几乎是“天生”的,我们从小受过的教育、目睹的环境乃至家庭传统都对我们的信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逐渐形成了可能伴随自己终身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价值观是很难改变的。因此,一个法治环境显然更有利于培养守法习惯,人治传统则正好相反。但是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鸡和蛋谁先谁后的两难问题:在一个人治传统深厚的社会向法治转型的时候,法治环境还不存在,公民还没有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自私逃避的行为普遍存在,每个人都套牢在不守法的“囚犯困境”中;法治环境需要守法的公民去缔造,而守法的公民则需要在法治土壤里培育出来。这是否意味着人治社会将永远停留在人治,不可能过渡到法治时代?我们当然也没有必要那么悲观。 如果存在先天的法治环境,法治信仰固然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但是即便这种信仰先天不存在,也不是说后天不可能培养出来;否则,世界上第一个法治社会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我们不接受“血统论”、“宿命论”或“上帝选民论”的话,那么我们就得探讨如何培育法律信仰。为此,我们首先要问法律信仰是如何形成的。既然已经脱离了信仰形成阶段,成年人是不会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而改变基本成型的价值观的;无论在道德上如何强调守法的重要性,每个理性人在轮到自己的时候还是照样感受到规避法律的自然冲动。要克服这种冲动,只有依靠每个人内在的道德力量,让守法成为个人道德戒条的一部分,让个人在面临违法冲动的时候产生愧疚、耻辱和不安。久之,个人在面临法律成本的时候就不会在守法和违法之间摇摆不定;只要法律并不违背自己认同的基本价值与原则,那么即便法律对自己不利,每个人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遵守法律。 然而,我们呢?或者说,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才可能信仰法律?我们会信仰纳粹时期通过的迫害犹太人的法律吗?当然不会,因为这些法律在我们看来是非正义的;既然我们的道德观念从根本上排斥这类不合法的“法律”,信仰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法律信仰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法律本身的实质正义,也只有公正的法律才值得信仰。如果不公正的法律规定并不是偶然个案,而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常见现象,那么公民压根不会对整个法律体系产生信任和信仰,我们也没有理由信仰或要求别人信仰这样的法律。 更重要的是,实体正义是以程序正义为前提的,不公正的立法程序往往产生不公正的法律。如果立法机构不是经过选举产生的,或选举过程存在致命缺陷,或候选人和选民之间不能进行自由和充分的交流,以至立法者不能代表选民的基本利益、不知道选民需要他做什么或因为欠缺合理机制而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那么这样的“立法机构”所制定的法律往往不符合社会需要,而社会需要它制定的法律则往往不能及时出台。这样的法律体系也很难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尊重、服从和信仰,法律条文将形同虚设,违法和规避行为比比皆是、防不胜防。 公正的程序本身就带有巨大的道德威力,而这种力量远超过政府的强制执行力;一旦法律有广泛的民意和舆论作为后盾,其道德正当性是任何自上而下的政府命令所不能比拟的。 最后需要有公正的民主立法程序,也就意味着政府的其他权力也受到人民的有效约束。代表民意的立法机构不仅会更有效地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法律,而且也会更卖力地监督行政执法。在民意监督下,政府的任何部门都不敢贪赃枉法、为所欲为,而争先恐后地抢着做依法守法的表率,为人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中国老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其实在任何国家,政府都发挥着一种表率作用。如果负责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政府本身都不守法,普通公民对政府行为乃至重要法律缺乏基本信任,那么我们又如何让公民信仰法律呢? 总之,要实现法治,必须让公民和政府都信仰法律,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公民的民主政治参与。只有让公民充分参与立法,法律才能切实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才能迫使政府带头守法并成为公民的表率,才能促进反对者对法律的尊重和认同——一言以蔽之,才能使法律成为我们尊重和信仰的对象。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立法进步不小,但是法治进步却因为执法不力、司法不公而遇到了瓶颈。原因在于我们并不真正信仰法律,而根源则在于民主政治参与仍然受制于种种制度局限。只有消除制度障碍,中国法治才能进步,我们才会真正信仰法律。 (本文摘自《宪在:生活中的宪法踪迹》,张千帆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❼ 如何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认识和全面推进依法治企

依法治企就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企业,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违版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权
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 依法治企是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正当合法权益。依法治企是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举措,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科学管理、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争创一流企业、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依法治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方向,是现代企业进入市场的保护伞。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从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到职工都应当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处理企业在改革、改制等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涉法事务。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走依法治企之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坚持走依法治企之路。

❽ 法治信仰的本质是什么

法治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律治理现象的一种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版依法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的经权验凝结,是社会主体在对法治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一种认同感、皈依感和神圣体验,是调整社会关系进行社会秩序安排的主流意识形态。

首先,法治信仰是一种思想情感和精神寄托。信仰法治意味着法律不是与自己无关的外在强制力量,而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法律不仅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模式,而且是人们进行价值评价和思想情感交流的载体。
其次,法治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信仰处于社会意识的最高层次,统摄其他意识形态。法律不仅是一套行为规则,而且还是自由、民主、正义、安全的制度化价值体系。法治信仰的本质是对法律价值和法治功能的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任,是对法律所确立的价值目标和法治所蕴涵的功用效能的始终不渝的追求。
再次,法治信仰是社会治理的经验凝结和理性选择。法治信仰建立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组织方面的经验基础上,在人类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历史活动中逐渐地转化成一种法治文化传统。人们对法治的信服和尊重,是人类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组织方面的经验凝结和理性选择。

❾ 如何树立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一、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整体法制观念。推进法治建设,首先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学法用法,使公民在参与法制实践中坚定法治信仰,学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国家和个人的合法权利。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等法治文化建设,广大公民的法制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是法治理念的具体精神还没有深入骨髓、深入民心。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文化层次低、公民法治理念旧的传统模式,固有观念限制了公民只注重“守法”,而忽略了“维权”,加上一些法律法规和执法部门工作的严重滞后,导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使人们对法律的公正性和可行性产生了片面消极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在做好普法宣传的前提下,兼顾抓好法治文化建设,既要抓公务员队伍,又要抓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范围,通过法律讲堂、模拟乡村法庭等宣传教育载体,搭建法律直通车、法律宣传周等渠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公务员和人民群众在参与法制实践中学会法律,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根据不同对象、人群的需求,大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的法律“六进”活动,建立“城市法治顾问团”、“农村法律援助站”等机制,进一步拓展法律知识普及的覆盖面,提高整体法制观念。
二、改进形式方法,完善执法法治意识。公务员队伍的法治理念、法制方式的改进,是解决当前“民事纠纷、社会治安”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公务员队伍不懂法、工作方式因循守旧、知法犯法者不在少数,一些执法者在行政执法中主观臆断、方式简单粗暴,面对这样的窘境,法治建设这张大网如何发挥实效,值得我们广大公务员共勉。一是要加强执法队伍,培养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能力。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广大公务员执法队伍学法制度。通过集中学习、法制讲座、区别指导等形式组织学习行政法规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知识,定期开设执法培训班、执法知识竞赛、执法专题讨论会,并将学习成绩作为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切实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法治素养。二是要做到以法治法,完善领导干部执法法治意识。通过强化法治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切实使群众“信法不信权”、“信法不信访”、“信法不信关系”,杜绝社会上轻视、无视法治和 “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等无理情况的滋长,真正做到政府懂法、公平执法,百姓知法、自觉守法,形成法律至上的良好氛围。
三、推动管理创新,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法规和机制是政府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的可靠保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推动管理创新改革,建立健全有效机制。一是强化行政监督与问责,促进行政公开透明。推行政务公开,把政府的决策、立法、行政和执法过程向公众开放,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网络、广大人民群众和纪委进行监督和制约,建立与民联系沟通的公共事务平台,尤其是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所关心环保、医疗、养老、拆迁等热点问题,积极推动公民参与,使他们的合理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法诉求得到充分体现。二是规范工作机制与流程,深化执法行政问责。通过实践,完善政府决策运行的法规体系,及时修正与实际不符的政策法规,维护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越权行政引起的不合理现象”和“粗暴执法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对违法行政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从严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❿ 什么是法治观念如何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的定义:所谓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回看法也就是依靠法答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

法治观念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意识与精神,在西方哲学中,“超越”虽然在不同哲学流派、不同哲学家语境下,内涵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哲学家都把它看成是超出某种界限之意,而不是将其全盘否定。

(10)法治信仰企业扩展阅读

“法律浪漫主义”认为,法律无所不能,解决任何中国一切问题的良方。在遇到社会问题,他们几乎都会情不自禁地提出要制定相关法律,既有法律不能满足治理期望时,总是希冀于修改法律。

赋予法律功能过高期望和过于理想化的思维,属于典型的法律浪漫主义情结。法律浪漫主义者忽视了社会关系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法律调整对象和介入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有限性。

将法律的功能无限夸大,偏离法律的本性和国家建立法律制度的初衷,也忽视其他非法律社会控制措施的意义和作用,法律浪漫主义必然会面临现实困境。

热点内容
银行告知书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6 15:38:42 浏览:101
旅游行政法规是由什么制定的 发布:2025-01-16 14:44:49 浏览:306
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 发布:2025-01-16 14:40:37 浏览:788
法庭与法院的区别 发布:2025-01-16 14:29:40 浏览:536
资产转让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6 14:28:11 浏览:59
劳动法2017全文哺乳期 发布:2025-01-16 14:24:56 浏览:693
劳动法里出差发烧算什么 发布:2025-01-16 14:06:42 浏览:252
天桥法院地址 发布:2025-01-16 13:05:15 浏览:960
受贿最新司法解释 发布:2025-01-16 12:56:01 浏览:516
发票失控会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1-16 11:41:49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