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法学思想
『壹』 马克思恩格斯对法律的本质有哪些论断
马克思恩格斯对法律的本质论断
一 法的根源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科学地揭示了法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指出法的性质,内容和发展归根到底都是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法又对其经济基础有积极的反作用。
任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必然引起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发生变化,因而法律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法律还要受到其他社会现象的影响。
政治、哲学、宗教、伦理等观点,以及政治制度,阶级斗争状况。文化传统等等,都对法律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二 法的本质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深刻地揭示了法的本质,认为法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的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维护统治地位,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
三 法的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指出法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而是阶级社会里特有的产物。
它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消亡而消亡。法没有脱离开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史的本身独立的历史。
参考链接:网络——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贰』 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认识有何进步意义
马克思主义指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也指出了,法律与经济有关,并很大程度上由经济来决定;经
济的不同也必然会引出不同贫富阶级,而法学通常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阶层制定出来的巩固政权的上层建筑。
另外,马克思主义讲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法学同时承认,法学也是会被历史滚动过程中选择性的继承与抛弃。
以上这些,都是与以往的其他学说下的法学是有所区别,比如大多数剥削阶级都强调法是不分阶级而是超越于全民之上的共同法则。
『叁』 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历史唯心主义法学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以往法学的原则区别?
答: 1、以往法学主要以历史唯心主义为基础,否认经济因素对法的最终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掌握国家政权阶级意志的体现,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当然,法和经济以外的各种因素也相互作用。但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 2、以往的法学否认法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法学肯定法的阶级性,同时肯定法的继承性。马克思主义法学和社会主义法都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优秀法律文化遗产的同时创立和发展的。 3、以往的法学大都认为法是超历史的,永恒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则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那时当然还有具有某种强制力的行为规则,但已不是阶级意义上的法了。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政府《六法全书》的指示以及《共同纲领》关于废除旧法律创建新法律的规定 ,都表明一种新的法学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大陆的创立。但在相当长 时期内 , 这一法学的发 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978 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中国法学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成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服务的法学,它在当代中国的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
『肆』 马克是主义法学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主要特征:
1、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了社会的经济基础版与上层建权筑的关系,认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结柢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由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2、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法学分析了社会阶级的关系,认为一定阶级的国家和法都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有阶级性的,它所制定的法也是有阶级性的。
4、马克思主义则认为,法并不是超历史的,既不是永恒存在,也不是永久不变的。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当法存在的时代,它又随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政权性质的变迁而变迁。
『伍』 马克思主义法制观的内涵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吸取前人,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特别是法律现象,如法的产生、本质、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而形成的基本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工人阶级世界观的法律表现,是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服务的法律观,因而它是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法律观。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有丰富的内容,一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关于法和法律的观念、主张,都属于其列,但其最基本的部分是那些属于世界观性质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它们应是一切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观察法律问题的人们努力学习和把握的基本原理、出发点。我们认为,至少以下三个方面的原理应属此列。
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现象的法、法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上层建筑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但法不是消极地,而是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法与社会生活诸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对此,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这不仅揭示了社会结构的基本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规律性,也指出法、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这一原理为科学地观察法律现象奠定了最基本的方法论原理。
用这一原理分析法与经济的关系,可以得出:经济关系是法发挥影响的源泉,又是法影响、作用的结果。对经济关系考察必须充分估计到法律对这种关系的调整。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人们预见到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并为此制定出法律,就表现出利益(需要)首先在法中得到实现,后来依靠法而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其他领域,包括生产关系之中;但更多的情况是利益(需要)往往一开始体现于新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之中,后来才固定在法中。新的利益往往通过事实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为自己开辟道路,而且法律上的固定经常是始于个别的法律判决、审判实践。这无论在工业文明前,还是在工业文明后,都大量地存在。法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法具有超前性或滞后性。法是最接近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现象,民商法等法律表现为直接为经济生活服务,但刑法、行政法等也同样在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制约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又加上人的价值追求,形成法,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所以,法是人从实际关系出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发展,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重要环节。
我们后人在对法、法律现象的探讨中,不断细化了法的相对独立性、继承性,法与道德的联系,民族、宗教因素对法的影响,文化,特别是法律文化对法的发展的制约等等,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是上层建筑现象的原理。
法、法律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由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法的公正性最终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法同国家一样,本身也充满内在矛盾,它既履行社会公共职能,也实行阶级统治职能,既要代表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愿望和利益,同时也代表在社会上占优势地位的阶级、阶层的愿望和利益。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法、法律公开规定不平等,阶级统治职能相对明显,这是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但它同样也得顾及人民大众谋生存的起码要求,体现该社会对法律的共同需要,否则就是无休止的战乱或同归于尽,不可能建立统一的秩序。法对统治阶级内部及同盟者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协调,确能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并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要阶级或阶级残余还存在,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就会同时并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过在不同时代,法的矛盾的这两个方面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当一定阶级的统治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时,法的这两种职能就能比较好地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相反,如果社会矛盾尖锐化,法的这两种职能就会发生抵触,阶级统治职能就成了主要方面,社会公共职能往往就化为乌有。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繁荣,广大人民群众对权利要求的增强和民主的推进,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全人类面临的生存和生态危机等迫切问题的出现,要求法的阶级统治职能相对减弱,社会公共职能不断扩大。人类文明的发展要求超脱人民和民族的冲突,走向民主,走向协商、共处。无论对本国,还是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言,用非冲突、非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呼声日益强烈,法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也日益成为缓和、化解矛盾的手段。在国际方面,法的发展随着国际交流的紧密、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相互借鉴与吸收,在保留各自优秀文化的前提下,共识逐步增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成为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寻求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有力手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拒绝使用强制和暴力,也不否认法所固有的阶级职能,而是使强制、暴力的使用更加合理、更加文明。法是各种力量较量的结果,法所体现的公正也就是对各种力量较量所达成的妥协和一致的神圣化。法所建立和维持的秩序也是各种力量协商、妥协,达到一定平衡的反映。对内民主,对外协商,人的自由的扩大,都意味着法、法治价值的增加。
法、法律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的现象的内容不可能是法律自身,而只能是一种现实的关系。市民社会的一切要求,一定要通过国家的愿望,并以法律形式才能取得普遍效力。法律所体现的愿望的内容,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正义观、价值观,决定着人们意志的内容。法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法权要求的法律表现,是经济关系的意志化形态,它通过国家,借助于法律的形式,具有了人人必须遵守的普遍效力。我们由此得出:法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法中的正义、公平是相对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条件下,对社会各种利益的协调。法在斗争中表现出协调,在协调中存在着斗争。
法是“理”与“力”的结合。法中蕴涵的“理”,至少包括三个因素,即对一定事实或规律的承认;在一定事实状况基础上形成的公道观、价值观;人类积累的调整社会关系的知识、智慧、法律文化。从根本上说,法中的“理”来自社会生活,是当时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经济发展需要的反映。百姓触犯了法律,受到处罚,而他又能够接受,就反映了法中有让百姓服从的“理”;王子尽管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分子,但他犯了法,也应与庶民同罪。法中的“理”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尤为明显地表现在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中。王位世袭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被认为是正当的,篡位被认为是有悖于“理”;到工业文明时期,通过选举担任国家领导被认为合“理”。法中同样蕴涵着“力”,它来自国家权力,但“力”最终取决于物质生活条件,大家服从于强制力的基本原因是法中的“理”在起作用,这也是法的普遍约束力的可靠来源。“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必须是“理”与“力”统一。法中的“理”的内容与法中的国家强制力的形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推动着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和法律文化的积累,为人类向更高历史阶段的发展创造前提。
法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法的作用也随社会对其需要的逐步扩大而逐步增强。随着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的循环,法的发展呈现出趋同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我们正确认识法和法律的理论基础,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但绝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个别论断,否则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问题,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陆』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什么意志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人民意志意志的体现。
对任何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来说,基本原理支撑其法学形态的形成与存续。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来说,也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法学而言的社会主义法学,是相对于统治者法学而言的人民法学,是相对于资产阶级法学的无产阶级法学,主要关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法学问题,推动完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其根本使命。
为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法学需要梳理人类有史以来的法学观点,结合实践进而形成更为科学的法学观念体系。
因为其基础科学而且不需要掩饰阶级意志,与资产阶级法学观点迥异,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科学而且切实高效,能够充分解释法律的本质、作用及其各种运行。但学界一直存在一种声音,就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并未存在,因为没有专著论述和总结足够的基本原理。
此种论述提示出一个事实,即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迄今仍然没有被集中总结和明晰阐述。与之相应,马克思主义法学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促进作用仍然较小。可以说,明确总结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最终形成必要的逻辑一环。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关涉法律的根本来源、基本运转和一般指向。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来说,其基本原理体现自己强烈的价值取向。在其价值取向的统摄下,对法律本质、特征、运动和发展规律的一般思考,应该能成为法学一般原理。
在一般规律之外,其法学主要观察领域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法制形态,都构成总结基本原理的材料来源。
因此,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应该涉及法律本质、产生和运转的一般问题和具体制度中的基本态势。尤其需要强调,在社会形态替换中的法律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构成。
因此,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应该涉及法律本质、产生和运转的一般问题和具体制度中的基本态势。尤其需要强调,在社会形态替换中的法律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构成。
(6)马克思法学思想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改革开放中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是中国法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理论研究持续深化。继承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思想精髓,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内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通过学理研究提炼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本质特征和内容体系;
不断体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性、真理性和规律性,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提供理论支撑。
特别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精析原文原著,建立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的学术方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属性得到进一步确认。
『柒』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法的本质是法的内在联系,是决定法律存在的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具有三个层次的本质:
1.法的本质最初表现为法的正式性
2.法的本质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
3.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
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的内容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其最终也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捌』 与以往的法学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一)法的正式性
1、法的本质最初表现为法的正式性又称回法的官方性、国答家性
2、法的正式性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
3、法的正式性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
4、法的正式性表明法律是国家一=意志的体现
(二)法的阶级性(法的国家意志性和阶级意志性)
1、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有整体性
2、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
(三)法的社会性(法的物质制约性)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统治阶级赖以建立其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2、从根本上说,法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关系(经济基础)
3、法不是统治阶级任性、专横的表现,它不违背客观规律
4、法的社会性是法的本质的最终体现
『玖』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发的本质是法的内在联系,是决定法律存在的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具有三个层次的本质:
1、法的本质最初表现为法的正式性。
2、法的本质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3、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社会性)。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的内容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其最终也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9)马克思法学思想扩展阅读
法的本质所揭示的并不是某个惟一的、终极的要素,而是法内在的一种矛盾关系。这一矛盾关系包括两个相关的方面:
一、从主观方面看,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二、从客观方面看,法的内容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前者是法的国家意志性和阶级意志性,后者是法的物质制约性。
法的物质制约性和法的阶级意志性是法的不同层次的本质属性,法的这两个方面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截然对立起来。
若片面强调法的阶级意志性,则可能导致法律的“唯意志论”;若片面强调法的物质制约性,甚至以物质制约性否定阶级意志性,则将导致法律的“宿命论”。只有全面理解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才能正确理解法的本质。
『拾』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结柢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由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无产阶级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掩盖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偏见”。只有社会主义法制,才真正反映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总之,法同国家一样,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阶级社会中,它总是有阶级性的。到阶级消灭时,具有阶级性的法也就不存在了。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分析了社会阶级的关系,认为一定阶级的国家和法都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有阶级性的,它所制定的法也是有阶级性的。首先,取得政权、统治国家的阶级必须把它的胜利果实,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度。其次,法律由国家制定,还须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
四、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并不是超历史的,既不是永恒存在,也不是永久不变的。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当法存在的时代,它又随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政权性质的变迁而变迁。剥削阶级的法律都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可以相互模仿沿用,而无产阶级废除了剥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则必须创建自己的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