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章朗诵
❶ 道德经全文朗诵(道德经全书)
1.5162字。
2.《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3.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4.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
5.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6.主题思想:《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7.“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
8.“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
9.“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和表现。
10.“道”和“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
11.“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12.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和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13.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14.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和暴力。
15.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和治理之道。
16.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❷ 【回味经典】《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
今晚和孩子们分享《道德经》第四章。
【原文再现】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 文】
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创新讲解】
《道德经》第四章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需要回答哪几个问题呢?
1.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3.说明对象有什么属性、功能、用途?
4.作者采用什么顺序介绍?
联系说明文的学习思路,第四章提出的问题如下:
1.道是什么?
2.道有什么特点?
3.道有什么属性?
4.道对我们做人处事有什么启示?
【道】道是谁?
似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万物祖宗、天地祖先)
【道·特征】道有什么特征?
1.冲——空虚无形
2.渊——无穷无尽
3.湛——深远辽阔
4.若隐若现——似或存
【道·属性】道有什么属性?
1.锉其锐
消磨自己的锐气。一个人有棱角可以显得与众不同,但棱角越多必然会伤着他人,刺痛他人,同时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磨难和挫折。你看河里的石头,在与众多石头的打磨中,逐渐变得没有棱角,之至圆滑。做人品行得方正,但处事要圆滑,这是生存之本。
2.解其纷
化解自己的纠纷。这纠纷可以是自己与他人的纠纷,也指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纠结。一个人只有解决了自己与他人的矛盾,解决了自己内心的矛盾,这人才会平和淡泊,格律和眼界才能够打开,才能成就大事业。
3.和其光
隐藏自己的光芒。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古诗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优秀点,有长处固然与众不同,固然处处优秀,但如果光太强了,势必刺痛了别人的眼睛,让人不舒服,人家不舒服了,一定会反作用回来,结果自己也不舒服,但竟不知道这不舒服产生的原因来自自己不会“和光”啊!所以,光太强了,就隐藏点吧,让人舒服,自己舒服。
4.同其尘
和普通的尘垢融为一起。一个人磨灭了自己的锐气,化解了自己的矛盾纠纷,隐藏了自己的光芒,如果特立独行,还是不能完好的保护自己,要想真正在道上,做个有道之人,必须和周围的人融为一体,毫无差别,这样才和谐安宁。
由此,想到了李白、苏轼,这两位中国文坛的巨星成也“独特”,挫也“不驯”,兀自活着,召开更多的羡慕嫉妒恨,无端增添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如果,李苏皆在道上,言谈举止皆在状态,可能我们今天就读不到那旷世不羁的诗词,感受不到那恒久不变的魅力了!
❸ 道德经的全文朗诵谁有
http://www.zxuew.cn/dejingmp3/
这个网站有,不过貌似不是粤回语版答的
❹ 和光同尘
分享《道德经》第四章
【自我解读】
道虽空空且无形,但实际上,它发挥的作用却广泛到人们无穷无尽地无时不在使用着它。
道是万物的内在本质,也是万物发源的根源。
道能使事物的形态由尖锐变柔和,还能分解困扰纷争。
道能融合各种观点和光辉,将众人的观点沉淀整合,形成精华的最终观点。
道,它不露锋芒,是与世无争的一种处事态度存在着,但却又深奥莫测。
请问,道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在先帝之前就辩证唯物地存在了。
感悟:
和光同尘出自以上《道德经》第四章。最好的例子就是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关系转变过程。
左宗棠和曾国藩一向是好朋友。靖港惨败时左宗棠硬是活生生的把曾国藩给骂醒了,最终曾国藩才不至于再去自杀。
虽然左宗棠和曾国藩是好朋友,两人意见也是常有分歧的时候。
那一年,曾国藩没经皇上批准就回乡奔丧,致使左宗棠耿耿于怀,大骂曾国藩自私,临阵脱逃。
在荷叶塘守丧的曾国藩非常气恼,发誓再也不跟左宗棠讲话,再也不回长沙官场。
在荷叶塘守丧期间的曾国藩,仔仔细细的阅读了《道德经》,其中“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让曾国藩思想顿悟,想起从前自己做事风格力压地方官场,认为自己是皇帝朝廷派来的官员,说的算的不应该是地方政府官场。
左宗棠劝说曾国藩打仗不仅要“结硬寨,打呆仗”还要,审时度势,出奇制胜。
曾国藩再回湘军时,与左宗棠见面,态度极其诚恳、谦卑。
拜见长沙官场,表明自己谦虚谨慎的态度,诚恳待人之心,展现了曾国藩在做重大决定之前,广听八方意见,集大家智慧于一体,取其精华,制定最终决策,这些完全得益于曾国藩从道德经中感悟到的老子所称道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真谛。
现实生活中本章感悟:
①要将事业做大,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势力,甚至反对方的力量(就是“尘“的引导)。
一个人只有具有这样的胸怀、气度和手腕,才能成就大业。
②要尊重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与万物和谐相处,只有和其光,才能使负阴与正阳融为一体。
③宇宙中存在着众多的“尘”,这些“尘”纷扰着人们的心灵,只有因势利导引领这些“尘”向人们期待它去的方向去转变,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④现实处事,要柔中带刚,刚中予柔。这样做事才不至于死板,不讲情面,不懂圆滑。
在迂回婉转中求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关键。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指正。
❺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原文:第四章:不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❻ 谁有月下泛舟朗读的《道德经》全文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教,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chén,通假字“沉”) 戴颖涛篆刻“不如守中”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tuán)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jiàn),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mǐn mǐ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lěilěi) 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德经》44章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❼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四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四章》
作者:李耳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翻译: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道德经·第四章》注释:
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兑(rui):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道德经·第四章》解读:
把“道”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秘性、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譬喻。哲理的揭示,只有扎根于形象,才会使蕴含的丰富性、概括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动和富于 想象力 的发挥,老子对道的这种不拘常规的描述方式,给予后来道家人物自由放荡的思想和行为以先导和启迪意义。
最引人深思的例子,是对庄子作品中深邃的哲理发挥和艺术形象想象力的极度夸张的影响。《庄子·德充符》写了好几个奇丑无比的得道之士,如断脚的叔山无趾,生着瘤子的瓮大瘿,弯腰驼背又没有嘴唇的支离无胯,等等。可这样的人,偏偏国君看其顺眼,男人们乐于相处,女人们甚至争着相嫁。究其缘由,就因为这些人悟道天然,形显而德美,内在的道德美胜过了外在的形体丑。《庄子》一书中,像这样用放荡的思维和古怪的事例来阐说道理的篇章,可谓比比皆是。他说厉鬼与西施“道通为一”,说中央之帝浑地被人为凿出“七窍“而丢了命,诸如此类,都体现出这种特征。
这种超常规的 思维方式 ,对于后来魏晋时期玄学的自由发挥,也有其直接的承袭关系。玄学在残酷的政治高压下,以真对世俗礼教的束缚,主张人性的解放、服膺于自然为其宗旨。号称付林七贤的刘伶,佯狂纵酒,放荡形骸。一次,他饮酒大醉,脱衣裸形在屋里。有人因此而嘲笑他,刘伶却回答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房屋当作衣裤,你又为什么走到我的裤子中来呢?”这种看似怪诞的言行,却真实反映了清谈人物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对道的特性的理解。老子说:“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关系的谐合,追求个人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与道 、自然、天地相契合的最高境界。刘伶的这种惊世骇俗的言行,正是对世俗和礼教的唾弃,正是把自己的精神、肉体融合到自然广大深厚怀抱里的一种实践。
“越名教而任自然”,这是魏晋名士的 名言 。对现实礼教的鄙弃,对自然天性的追求,使得思想放荡、性格不羁的他们,在世俗的眼中总是显得那么奇异怪诞、格格不入。那个临刑前还要弹奏一曲《广陵散》的嵇康,就是一个敢于怀疑和批判的思想放荡者。他竟然对一向被视为“凶逆”的管叔、蔡叔给予新评价,认为其“未为不贤”,只是“不达圣权”而已;不仅如此,他还无法无天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诸如此类,他都表现出一种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千载而后,仍让人不能不感叹敬佩。
❽ 《道德经》第四章解析 问道于心,为生命负起责任
————————四章—————————
道冲【1】,而用之或不盈。渊【2】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3】。湛【4】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1.冲: 古字为盅,指器物虚空,比喻“道”虚空而没有形体
2.渊:深远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在第56章出现,且上句‘渊兮,似万物之宗’;与下句‘湛兮,似或存’,正好相对,陈彭应教授疑为56章错简重出,此说有理,供读者参考。
4.湛: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今译:
道是虚无而没有形体的,但是它却用之不竭。它是那样的渊深,就像是万物的宗主。【它收敛锋芒,解除纷乱,隐蔽光芒,混同尘埃。】它是那么幽隐,像是没有又好像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虚空的道并非是一无所有,它蕴含着无尽的创造因子,有不穷竭的力量。它似有若无的存在着,是万物的起始和根源。
本章重要的一个思想是老子的无神论。在众生都景仰天帝,认为万物皆神造时,老子却认为道是先天帝而存在的,宇宙万物都由道而生成,天帝也不例外。
这一章描述道的无形无象,辽阔深远又难以捉摸,很难形容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无法用肉眼去看到它的具体形状,但它仍然真实的存在着,不仅存在,它是万物生发的源头,并掌握着万物运行的规律。
道是这么玄乎的东西,我们一听就晕菜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我们喜欢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东西,我们喜欢做选择题不喜欢做问答思考题,从现有的答案中给出自己的判断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然而这种思考方式的弊病是我们极容易关注细枝末节,而系统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常常陷于问题之中去寻找答案,往往是不得其门而入。
老子带我们领略道之浩瀚无边,实则也是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具备宇宙观,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为眼前的问题所困。
并不需要完全弄明白《道德经》究竟在讲些什么,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就像宇宙对于人类而言,有很多的未知,人类探索到的宇宙知识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大到宇宙,小到我们的人体,都有一套精密的运行系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精妙无比又恰如其分。不管我们是在思考还是在放松,在劳作还是在休闲,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都自如地运行着,就象太阳每天会升起落下一样,这其中的玄妙,就是道。尽管我们对此所知甚少,但却福泽于道的无所不在。
常读《道德经》,不管你了悟多少,你的眼界和格局一定会大不一样。青蛙坐在井里,觉得天只有井口大,站在青蛙的角度,它没有说谎,所以它坚信自己是对的。老子则带我们进入了一个闻所未闻的辽阔空间,我们既看到自己作为个体之于宇宙的渺小,又体悟到我们的内在空间跟宇宙连接成为一体的广大无边。
懂得了自己一直在”道“里,你的心就定下来了,你的生活也许仍然平凡,但不再为鸡毛蒜皮耗费心力,因为你已经知道自己是更重要的存在。
做父母,有了道,对孩子你会有更多的允许,你明白孩子是跟你一样独一无二的存在,他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性,你无权操控他的人生。
人际交往中,有了道,你对他人会有更多的包容,你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皆因囿于眼界、不在大道,如果你卷入纷争,就是背“道”而驰。
做自己,有了道,对自己你会有全新的认识。失意时,与更广阔的内在连接,重新寻回力量;得意时,了知自己在宇宙间的微不足道,就不会自以为是忘乎所以。
老子告诉我们,“道”看似虚空,却取用不尽,我们只需要保持敬畏,就可以安住于当下的丰盛富足。这种敬畏,具体的表现就是臣服。知名作家,身心灵导师张德芬老师曾经写过一篇博文《臣服于“道”是灵魂和解之路》,谈到了德国心理学家、家排系统创始人海宁格,海爷爷非常推崇老子,他提到的“推动一切的一股力量”就是“道”。德芬老师对臣服的描述是:尊重那股不知名但却在推动一切的力量,尊重团体的能量律动和整体性,尊重我们的源头,并且为自己的生命负起一切的责任。
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而不是寄托于天帝或神灵。老子说“道”是“象帝之先”的存在,所以命运的钥匙在我们手中,我们在那股神奇的力量之中,只需要时时回到源头,就会创造奇迹。“道”,就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
如何得“道”?
很简单,每天5分钟,诵读《道德经》。我曾经在《何当共读道德经》那篇文章里提及,也许你的头脑不懂,但你的基因里已经有智慧的传承和烙印,读经,不过是与失联已久的智慧再次连接。
我们已经走进了老子为我们打开的玄妙之门中,这是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的第四章,相信进入这扇门中的每一个人,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智慧珍宝,期待我们接下来的奇妙学习之旅。
注:原文部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特此说明。
❾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朗读
老子四章翻译及原文朗读如下: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
❿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及译文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翻译】: 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 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