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陈鼓应PDF

道德经陈鼓应PDF

发布时间: 2022-12-15 10:00:04

Ⅰ 《道德经》第十九章 心之归属:本真质朴

原文

十九章

绝智弃辩【1】,民利百倍;绝伪弃诈【2】,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3】,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4】,少私寡欲【5】。

【注释】

1 .绝智弃辩:大多数版本作“绝圣弃智”,郭店简本作“绝智弃辩”,陈鼓应教授据古本改之。全书“圣人”一词共32处,老子以圣喻最高人格修养境界,“绝圣”与老子主张不符。“绝圣弃智”一词,见于庄子,疑是传钞者据以妄改。

2.绝伪弃诈:现世通行本多作“绝仁弃义”,陈老据郭店简本改之。

3.文:陈老注释为文饰、巧饰。个人觉得,也可以理解为“公文”、“口号”,类似于宣传标语之意,因为后文老子已经提到,前面提到的这三点,还不足以治理天下。

4.见素抱朴:指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没有染色的丝,引申为单纯。朴,没有雕琢的木,引申为质朴。

5.少私寡欲:有版本此章“少私寡欲”之后,还有一句“绝学无忧”,陈老据简本将“绝学无忧”调整至下一章句首。

今译: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弃绝伪诈,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自然会消失。这三者皆是巧饰,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质朴、减少私欲。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陈鼓应教授《老子》第二版校诂出书时,郭店简本尚未出土,因此该版本前面两句仍然是“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当时结合上一章“大道废,有仁义”理解,觉得老子之所以提倡“绝仁弃义”,可能是因为老子认为“仁、义”是“大道废”的结果,所以该当摒弃,而现在看到陈老据郭店简本修订后的本章,也觉得不无道理。看来人的自洽系统相当强大,只要是自己相信的,总能自圆其说,呵呵。不过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陈老治学的严谨和胸襟的开阔,勇于否定和修正自己的著述,的确是大家风范,所以至今追捧其校诂和注译。

《道德经》流传至今,现世版本与老子当初留下的真迹相去几何,已是无人知晓,后人从自身角度出发所理解的“道”,也许仅仅就是自己的理解了。就像几年前的第一节心理学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那句现在已忘记了出处的话:我们眼中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它只是我们眼中的世界。所以争论对《道德经》的理解谁对谁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手中的这本《道德经》还是当年老子的真传么?如果是真传,争论就失了道,因为老子反复强调“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你要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其它跟你不一致的理解是错的并予以抨击,那明显未得老子真义,别说“善利万物”了,老子教你的“不自见”、“不自是”、善下”、“不争”去哪儿了?如果不是真传,那争论就更没有意义了,所以信自己愿意信的,在践行中去验证和证伪,去悟得属于自己的“道”,好过无休止地纠结着想得出一个孰是孰非的肯定结论,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本身也背离了老子对立统一的哲学观。

“ 绝智弃辩 ”,不自以为聪明,少与人争论,节省了自己的宝贵时间,也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工作效率提高,生活和谐指数上升,“民利百倍”是必然结果。

“ 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虚伪巧诈盛行,人们陷于对他人的防范,总是怕自己上当受骗,于是给自己戴上了厚厚的面具,因为我们怕被人看穿,这是危险的暴露,我们得想办法保护自己。长此以往,天性中良善的一面就被湮没了。如果没有伪诈,人人坦诚以待,彼此间放下了防御,原有的孝慈等美德就流露出来了。

之前带孩子参加一个公益活动,看到义工老师无私的付出,所有参与者都被感化,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真诚的微笑,大家都愿意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感受到自我价值被充分肯定的成就与喜悦。在这种氛围之下,流动着宁静安全的暖流,彼此内心充分敞开、坦诚以待,那样的真、善、美,恍惚间会让你觉得来到了世外桃源。

“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人总是有欲望的,古人讲“食、色,性也”,孔子也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欲望是人的天性,只有像颜回那样的贤人才做得到连最基本的生活所需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还可以自得其乐,普通人的正常欲望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应该予以肯定。只是,如果欲望过度膨胀,不能获得满足时,有人就想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盗贼就产生了。所以盗贼并非天生,老子在第三章也说过“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所谓的巧与利,就是“贵难得之货”,这样的浮华风气下,人心难以保持定静,嫉妒与贪婪会诱惑人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焦虑和浮躁几乎成为社会的普遍症候。

前面三句,从营造社会良好生态的高度提出了治世的主张,然后老子接着说了,光有主张那是不够的,口号喊得再响,也要落到实处才有用。接下来需要从个人做起,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个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在了首位,讲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换成大白话就是:你若有实力,那就要利益众生为天下人造福,你若确实过得不咋地,那就顾好自个儿,别给人添乱。老子也以人为本,整部《道德经》,亦可称为指导个人修为之宝典,道理很明显,处于微观的个人好了,宏观上组织和社会才可能好。老子主张的个人修为,是要回归本真,减少私欲,保持质朴。

如何才能做到本真质朴?

回到内在,回归自然。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皆是圆满完整的整体,圆满完整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完美,而是平衡与和谐。保持与内在的连接,体验无比的丰盛。人是宇宙自然的一分子,用“心”去感受自然,进入浩瀚中,就如一滴水融入了大海,这滴水也成了大海,当心回归宁静时,便能知觉花的芬芳、鸟的鸣唱,便能感受雨水润泽、微风轻凉,我们与自然发生着连接,我们就是自然。内心的自在与满足,又岂是外物可以比拟?心田的辽阔与平静,又岂是物欲可以扰动?自我丰富了,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方式就会更加的恰如其分,他人也会经由这种良性的连接而获得滋养,这便是正面能量的传递,会形成一个能量的场域,惠泽彼此。

我用的最简单的回归方式,就是正念,也曾不止一次的分享过收获。正念的练习可谓是《道德经》的实操功课,不论是正念静坐观呼吸还是身体扫描还是正念瑜伽,都是从觉察身体开始,建立与自己的连接,回到无边无垠的内在。一旦体会到内在的宽广丰足,那些所谓的智辩巧利,就不足以让人动心了。

让自己这一点星星之火,先点亮起来。不奢望顿悟得“道”,相信积累的力量,从迈出脚下这一步开始,走起!

注:原文部分参考书目为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

Ⅱ 《中信国学大典:老子》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信国学大典:老子》(陈鼓应 蒋丽梅 导读及译注)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oia4pLgcWysktKbEOEwMSQ

密码:lrc8

书名:中信国学大典:老子

作者:陈鼓应 蒋丽梅 导读及译注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3-8-15

页数:240

内容简介:

中信国学大典(50种)是中信出版社+香港中华书局强强联合推出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丛书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港台知名学者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分为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作者简介:

陈鼓应,1935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编诠释》及《耶稣新画像》等书。

蒋丽梅,女,汉族,1980年11月生,江苏靖江人,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老庄思想,魏晋玄学。1997.09 —2001.07,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士;2001.09 —2004.07,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2004.09 —2008.07,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讲授课程:(本科课程)中国哲学、现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生课程)中国哲学专题。

Ⅲ 《道德经》全文-陈鼓应校诂第三版

曾经为喜欢《道德经》的朋友推荐过陈鼓应教授的《老子注释及评介》。个人认为这个版本有广泛的证据学支持,以王弼本、帛书和郭店竹简为主要依据,参照了历代解老名家的见解,可谓是较为严谨的《老子》校诂本,值得老学爱好者借鉴。但由于是繁体竖排,不少同好表示读起来颇感费劲,由此将陈教授校诂的全文录入,供大家参考。

此为陈教授校诂的第三版封面

全文如下 ——

老子校定文:

老子书,错简、衍文、脱字及误字不少,今依王弼本为蓝本,参看简本、帛书本及傅奕本等古本,根据历代校诂学者可取的见解,加以订正。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 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 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 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六 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 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八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 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 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十一 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 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 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 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 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 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十七 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八 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九 章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二十 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 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二十二 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 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吾将得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 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里面的内容,为历来有争议的内容,陈教授疑为错简或衍文,照实录入,仅供参考。

Ⅳ 哪个版本的道德经是原文求原文。

目前最早的就是郭店楚简版的了,不过残缺不全。
其次是马王堆汉墓帛书本的,回甲乙版,答算是比较全备的。
近世通行的应该算是王弼的注本,还有种种唐朝之后的版本也算是古本了。
一般来说现在勘定老子时都是以王弼的版本为母本,然后结合楚简版和帛书版在有争议的地方做一下修改和整理。但其中作者个人的理解还是占主要地位的。有些地方与帛书本相矛盾却与楚简版吻合,有些地方反之。很难说到底哪个才是老子本意。
高明的《帛书老子校注》算是考据的比较细致的,把王弼本、帛书本和各种古本进行了细致的考据。(网上有pdf的,可以下来感受下)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过很多次,最新的修订版参考了简本和帛书本,感觉是理解的比较好的一个版本。
但以上俩家在一些意义和理解上还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自己去判断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那个啥,老子差不多也这样,多看看然后自己理解吧,选个自己喜欢的当自己的原版吧。

Ⅳ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贵身以济天下

原文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1】。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2】,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3】?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1.贵大患若身:重视身体一如重视大患。本句本是“贵身若大患”,因“身”与上句“惊”协韵,故倒其文,古语多类如此者。

2.宠为下:得宠是不光荣的,下指卑下的意思。

3.吾所以有大患者..... 吾有何患:这是说大患来自身体,所以防大患,应先贵身。司马温公说:有身斯有患也,然则,既有此身,则当贵之,爱之,循自然之理,以应事物,不纵情欲,俾之无可患也。

今译: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重视身体好像重视大患一样。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呢?得宠是卑下的,得到恩惠感到心惊不安,失去恩惠也觉得惊恐慌乱,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什么叫做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我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呢?所以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托给他。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初读本章,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老子会把“宠与辱”、“身与患”相提并论。两者之间看似并无严格的逻辑关系啊?是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让老子把两者放到一起来讨论呢?

关于“宠与辱”

老子说: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一般人的理解则是,宠为上,辱为下,认为得宠是一件人人向往的好事,有无数的福利,受辱才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坏事,才是卑下的。殊不知,视“宠”为贵者,已经将自己摆在卑下的位置。所谓宠,应该是位高者予以位卑者的各种恩赐,本身已经存在一个地位的不平等,施宠者为上,而受宠者为下。

另则,得宠者,得到了会担心失去,所以得之惶恐,而真正失宠了,则更是惊慌失措,不知所以;而相比于“宠”,若是“得”辱,可能会惊,但若是辱去之,则可心安了。所以说,宠连辱都不如,老子当然将其归为“下”。

老子在第三章已经明确了观点: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若是大家都以宠为贵,世人为了争宠,会何等处心积虑?“受宠”若成为人心所欲,人人趋之,得了宠,战战兢兢不想失宠,以施宠之人的意志为转移,失却了自我,心就乱了,就可能做出违背人性违背天理的事,常有因争宠而致纷争杀戮的事件,宫斗计想必大家不会陌生。

需要注意的是,老子说“宠为下”,并不表示“辱为上”。老子认为“宠与辱”都是牵动心神,耗损意志力的,只不过相对辱而言,宠更不可取。老子的意思是要让人宠辱不惊,面对加之于身的宠辱,保持“不动心”的淡然之态,才不会患得患失,不受私欲和情绪的影响,保持独立完整的自我。

关于身与患

人之所以有患,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没有这个肉身,患就没有存在的依附。但我们的所有生命活动,都必须依靠这个身体,若是为了去除“患”而不要这个身体,显然如同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的荒谬。我们只能重视我们的身体,对待这个身体就像防范大患一样不能掉以轻心。

关于患从何来的问题值得在此探讨。虽然疾病是通过身体表现出来,但疾病因何而来呢?除了遗传与环境,心理和情绪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致患原因。

古人非常重视情绪与身体的关系,常将情绪与身体反应联系起来,比如思虑过重,会说“牵肠挂肚”、“愁肠百结”;如果害怕或恐惧,则有“胆战心惊”、“肝胆俱裂”。而本章提到的“惊”,轻者“大惊失色”,重者“惊心动魄”,受惊“失色”倒也罢了,若是惊得“魄”都动了,就完全违背了自然之道,应该尽量避免了。

现代心理学早就有“身心一体”的科学论据。心身医学科,已经成为大型三级综合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心身疾病,就是源于心理问题在身体上的症状体现,所以很多心理治疗技术也以身作为切入点,引导患者觉察身体反应,通过找回身体反应的记忆,找到心理问题的症结,从而修复心理创伤。这种将潜意识意识化的心理治疗技术,身体是极为重要的载体,而身体反应则是打开问题之门的钥匙。

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老子为什么把“宠与辱”这个话题,与“身与患”相提并论了,两者实际上是有深刻关联的。老子认为“宠辱若惊”,而“惊”会直接对身带来影响,通过“身”体现出来。如果能时刻觉察这个“身”,像重视大患一样的细心去体察呵护,我们就能保持警醒,超然于物外,不为外物所动。

修道者,爱惜和呵护这个身体,对身体有深刻的觉察,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洞若观火,既对身体的细节了然于心,又能使整个身体协调一致,只有贵身和爱身之士才能做到这一点啊!所以,以爱身和贵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既又全局观,又能体察如微,天下交给这样的人,当然可以放心了。

爱自己,才能爱他人、爱天下。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步步拓展自己的格局,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

宠辱不惊是智者的生活态度,体察身心是智者的行为模式,我还相去甚远,边行边悟吧。

注:《道德经》原文部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特此说明。

Ⅵ 求分享《老子今注今译 》全集电子版免费百度云资源

《老子今注今译 》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eOrAMunqDy8GycucUg2AOQ

提取码: jpj1

老子今注今译(道典诠释书系)-陈鼓应-.mobi

Ⅶ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于尘世喧嚣中,修清静心

原文

十二章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聋【4】,五味【5】令人口爽【6】,驰骋【7】畋猎【8】,令人心发狂【9】,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0】。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11】,故去彼取此。

【注释】

1.五色:青、赤、黄、白、黑为五色,此指色彩多样。

2.目盲:喻眼花缭乱。

3.五音:角、徵、宫、商、羽为五音,这里指多种多 样的音乐声。

4.耳聋:比喻听觉不灵。

5.五味: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口感丰富的美味。

6.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7.驰骋:维权奔走,喻纵情放荡。

8.畋猎:打猎获取动物。

9.心发狂:心放荡而不可制止。

10.行妨:伤害操行。

11.为腹不为目:只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

今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丰饫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陈鼓应教授对此章的解读引人深思,引用如下:

陈老并非杞人忧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建设没有同步跟上,物欲的满足成了很多人衡量生活品质的唯一标准,人们越来越富有,灵性之泉却越来越干涸!

调查发现,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越低。人们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被朋友圈晒幸福的图文刺激着,眼中五光十色,心中蠢蠢欲动,很难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

我爱好心理学,又愿意倾听,信任我的朋友也就愿意向我倒倒心底的苦水,比如:我们隔壁那个炒房发财的周大姐,前两天刚从欧州旅游回来,跟人讲话动不动人家国外如何如何,言谈中间或还夹杂几个英文单词。唉,有钱真是好啊,就她那水平也可以在我面前秀英文,情何以堪啊。或者:我们初中班上成绩倒数的女生因为嫁了土豪,天天朋友圈晒奢侈品,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啊!又比如:之前的同事一年不到又换了部新车,我还开着现在这部三年前的小破车,好丢份.......

我们的这颗心,很容易受外界所扰,我们并不关心自己到底要什么,我们更关心身边的人有什么,心中想的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如果比他们的多就更好了,至少吧,不能比别人差太多。

但是,你眼中别人的生活,真是你想要的幸福么?你愿意同他们交换么?

我很快又从这些朋友口中听到了他们所羡慕的上述“幸福”人士的另一面:周大姐是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人群,前段时间饮食没控制好,突发胰腺炎,差点要了命。这位朋友一改往常提到周大姐时一脸的羡慕嫉妒恨,悻悻地说:还是健康最重要,身体没了啥都没了。/晒奢侈品的女生,老公常年夜不归宿,能给他的只有钱,她常常半夜哭醒,有一次实在痛苦得受不了,吞了半瓶安眠药,幸好她儿子报了警,才及时洗胃没有酿成悲剧。末了,讲故事的那位朋友感叹一句:唉,要是我,宁可要一份实在的温暖。/那个换新车的同事,工作强度老大了,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上周焦虑发作去医院住院了。朋友若有所思地说: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看看吧,我们痛苦着别人的幸福,而那些让我们觉得痛苦的、得不到的所谓幸福,无非是各种能令感官愉悦的物质享受。仅仅从别人真实发生的痛苦中,我们才会猛然惊觉,也许我们曾经羡慕又求之不得的那些东西,并没有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重要!如果我们能回到内在,修一颗清静心,懂得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么,守住一份淡泊从容,也许就不那么患得患失了。

知名学者严灵峰说:“腹易厌足,目好无穷”。意思是我们的肚子吃饱了,就不会想再吃东西,而我们的眼睛,却是永不满足的想看到更多更好的东西。如果我们任由我们的眼睛去不停地搜索各种声色物欲和难得之货,我们的心,就永远静不下来。所以修行人在打坐时,总是将眼睛轻轻的闭上,暂时关闭了外界五光十色的纷扰,才能更好的跟心灵对话。佛祖为悟道,也是抛弃了皇宫的一切享乐,从苦行开始。老子深谙人性,为防世人偏离太远,劝诫人们取法圣人,不受外物所扰,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林语堂解析本章时说:“腹”指内在自我,“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觉世界。大多数心理的痛苦缘于与内在自我失去连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屏蔽外在的干扰回到内在,否则人就如无根的浮萍,迷茫而无助,哪里会有实实在在的幸福?老子提出的“为腹不为目”,即是强调内修,而不要耽溺于外在的物欲追求。

古今中外先贤哲人,对我们这个内在的精神世界,也是越来越重视了。哲学家西塞罗说:严肃的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风流、娱乐与欢笑这种种轻佻的伴侣,而在于坚忍与刚毅。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精神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他说: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他认为,人和牛以及其他动物不同,人是不会以肉体的快感、物质的享受为满足的。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人们尊为“复圣”,可谓修得清静心的典范。连孔子也连连称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大概也只有心灵富足带来的强大力量,才可以让颜回安于如此简陋的生活却自得其乐吧?

观察佛像时,心常被那种沉静安宁慈悲殊胜的面相所触动,有一次仰视佛祖像,禁不住落下泪来,我并非佛教徒,那一刻却感受到了佛的大爱,也许只有证悟了生死、获得大解脱的佛祖,才有如此殊胜的功力吧?

我们普通人,面对尘世喧嚣,也许做不到心无挂碍,但仍然可以时时坐下来,轻闭双眼,回到内在,修一颗清静心。

注:《道德经》原文部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特此说明。

Ⅷ 求《老子今注今译》电子书免费百度云网盘下载地址

《老子今注今译》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ddAAurpMESKeIG2Vs5BRgw

提取码:xydz

《老子今注今译》是2003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图书,作者是陈鼓应。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Ⅸ 《道德经》第十八章 透过现象看本质

原文

十八章

大道【1】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2】六亲【3】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4】。

【注释】

1.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道,在此指一种准则。

2.智慧出,有大伪:聪明智巧出现了,伪诈才盛行。据陈鼓应教授考证,郭店简本无此句,陈老疑为战国中后期受庄子后学激进派思想影响所妄增,建议删之。此说供参考。

3.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这里指家人之间的关系。

4.忠臣:郭店简本作“正臣”,帛书及傅奕本作“贞臣”,均不影响文义。

今译: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 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孝慈才彰显出来;国政昏乱,忠臣才见出。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陈鼓应教授评述本章:

就像陈老所说,环境污染危及到人类生存,人们才开始重视环保;食物不安全成了常态,大家热烈追捧生态有机食品;野生动物种类日益减少,生态链遭到破坏,有识之士站出来呼吁保护野生动物。当拥有时,我们觉得是那么理所当然,失去时,才明白它的可贵。

老子是一位悲观的智者,透过我们看起来喜人的外在表象,如“仁义”、“孝慈”、“忠臣”,他看到了背后的深层原因。正如反腐倡廉成绩喜人,全民欢欣鼓舞,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腐败猖獗才会有那么多贪吃的“老虎”?某地发现天然氧吧,空气洁净清新,城市的人们趋之若鹜,恰是因为城市的上空,已难见蓝天白云?老子对万事万物,始终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他并不为一已私利而忧,他悲天下而悯世人,大慈才大悲,圣人莫不如是。

从老子本章的简洁论述中,也可以看到,事物的推演,不会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大道废、六亲不和、国家昏乱,并不会人类灭亡世界末日,正如腐败中孕育新生,仁义、孝慈、忠臣会出现,会为社会生态系统带来新的平衡,这便是系统的制衡力量,也就是道的力量。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该绝望,极端引发变革,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邀请自己在最黑暗的时候等待光明,不是鸡汤不是阿Q,那是在道中了。而人生得意时,也需警惕不要离心太远,避免乐极生悲。

事物总在动态的调整中,最终走向平衡,而这个平衡,就是一种自然和谐状态。儒家的中庸思想也教导:叩其两端而执中。“中”不是中间,不是平均,不是折中,它是平衡点。叩其两端,是指要全面的了解事物,因为事物阴阳合和、对立统一,不可执一端而行事,而要执中,要把握这个平衡点。

作为个体,要学习穿过现象,多维度思考问题,看清问题的全貌,看懂背后的因缘。掌握了平衡的智慧,我们既不会盲目乐观,也不会妄自菲薄,以一颗定静之心,处事行云流水,待人慈悲宽容。

把外在表象,作为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在事中去洞察,在事中去修炼。

老子的哲学中,深藏“无”之智慧,没有成见,没有预设标准,没有分别心,所以更能看清本质,洞悉真相。它不仅可以解释如大道废、六亲不合等宏观的社会现象,对于微观的个体行为,以“无”去因应,往往也会带来更加成熟稳定的人际关系。

比如你身边最亲密的人跟你吵架,有了一些不可爱的言行刺激到了你,这时候我们往往很容易被对方的情绪带跑,我们会指责或争辩,甚至会愤而发动攻击,陷入纷争之中。如果我们能懂得,那些不可爱的现象后面,是因为爱的匮乏,是以这样让人不舒服的姿态在呼唤爱,也许我们就能找正确面对的方法。可能就只是上去紧紧拥抱他/ 她,在对方狂风骤雨的爆发中,坚定又轻柔的在他/她耳边说:我明白你现在觉得很不好受,我和你一起面对!当然这只是举例,也许你有更好的方式,我是想说,除了针锋相对,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方式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理解和爱,让你们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当“看不惯”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无意识去抨击这个人身上我们不喜欢的言行或特点,如果此时有人附合,我们会更加坚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这时可以回观下,抨击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是因为我们不接受这样的自己吗?是因为我们害怕这些不喜欢的特点会从自己身上跑将出来,才想去攻击和抑制它吗?作家张德芬老师说过,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王阳明先生也说,心外无它。下一次,当下意识想要评判时,试试去觉察和思考,我们评判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小孩子看电视剧时,才喜欢进行这样简单的区分,抛开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就会有更多维度的视角,也可以看到更多的真实。

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事物的整体性,处事不偏颇,待人能客观,得意时保持一份警觉,失意时存一分真诚盼望。自然之道,动能守恒,因势利导,保持平衡。

注:《道德经》原文部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特此说明。

Ⅹ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依道而为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1】。虽小【2】,天下莫能臣【3】。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4】。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5】。

始制有名【6】,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7】,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8】。

【注释】

1.朴:木之未成器者,谓之朴,这里用来比喻道。

2.小:道是隐而不可见的,所以用“小”来形容。

3.臣:名词作动词,使......臣服。

4.宾:宾服、服从。

5.民莫之令而自均:宾语前置,即“民莫令之”,人民没有令它均匀,它却自然均匀。

6.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始,万物的开始。制,作的意思。本句与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意思相近。

7.知止:知道行事的限度。

8.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此句倒文,正文当作“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于川谷”。以江海譬道,以川谷譬天下万物。

今译:道永远都是处于无名而质朴的状态。它幽微不可见,即使如此,天下却没有人能够支配它。候王如果能守住它,万物将会自然地归从。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了甘露,人们不须指使它而自然润泽均匀。

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有了各种名称,就会清楚它们各自的限度,知道各自的限度,就会适可而止,这样可以避免危险。

道存在于天下,犹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

大道至简。看似复杂的现象背后,是极为简洁的规律。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

本章虽然没有提到“无为”,但字里行间,莫不渗透着“为无为“的思想。

老子讲“候王守道,万物自宾”、“民莫之令而自均”。

守 就是保持、遵循的意思,因为守道,万物 自宾 ,自宾说的是万物单纯自然、各得其所的一种状态;守的反面是背离、破坏、失常。

莫之令 就是不横加干预,结果就是 自均 ,万物自然和谐。

“守”与“莫之令”带来“自宾”和“自均”, “守”与“莫之令”就是 为无为 ,尊重万物的属性和规律,万物以最自然生动的方式生长呈现,达到老子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境界。

一般理解无为,很容易想到的是无所事事的葛优躺,或是消极被动的坐以待毙。比如遇到一件事难度太大,我们可能会想:唉,好难,不搞了,爱咋咋,“无为而治”吧。“无为”被等同于“不为”,老子被斥责为消极思想的代表,这个锅,一背就是2000多年,那叫一个冤。

老子的“ 无为 ”,是顺应规律,不自作聪明,不胡作妄为。因为老子倡导的行事方法论是 “为无为” ,前面的“为”是动词,表示老子并不反对大家撸起袖子加油 干 ,后面的“无为”是副词,为前面的动词设定了界限和边框,教人以“无为”的智慧去“为”,通俗说就是教你聪明的干,而不是傻干、蛮干。

所以说,学老子,要学的是 怎么为 的智慧,如果学老子学到不食人间烟火,越学越消极无力,最后彻底“ 不为 ”了,那《道德经》还是赶紧扔掉的好。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小时候就听过。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成功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治水 就是“为”, 疏导的方式 就是一种掌握了水性后的“无为”智慧。

再举个例子。优秀的管理者总是善于发现下属的优势特长,敢于授权,激励下属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绩效,以成就他人来更好的成就自己。“将能而君不御”,越是能力突出干劲十足的下属,越要少些束缚,这也是一种 “为无为 ”,在把控大局的前提下,尽量给下属足够的施展空间,以授权的方式(无为)去管理(为)。

有人会担心,无为这个度,不好把握啊,说无为是顺应规律,那什么样的规律是对的呢?要是都顺其自然了,授权了,就像孙猴子一样,无法无天,大闹天宫了怎么办?会不会一切不可收拾?

没错,不懂得“无为”的精髓,无为就会被错误地理解成放任,轻者被批不作为,严重者就是渎职了。

老子笑曰:别害怕,我有招。我老人家给你一个锦囊。

众人打开一看,上书两字:知止。

众人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无为不是不管不顾,凡事都有度,一切事物都是要有边界的。

原文中“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名就是指代事物的名称,比如我们把屹立在那的高高土堆叫做山,把从高到低流动的液体叫做水,山和水也就有了不同的属性。既然叫山,它肯定有它的局限,它不能像水一样的跑来跑去;而水也不能像山一样稳坐不动。每一样事物,都有它不可为的边界,懂得了这个边界,就不会乱来,这就叫做“知止不殆”。

知止,就是孙悟空的紧箍咒,平日里可以给你足够的自由度,一旦触碰底线,立刻喊停。

一个公司,有自己的组织架构,有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基层员工,每一个人在组织中,都有各自的职责范围,这些职责由管理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实施。管理者是边界的捍卫者,既要身先士卒遵守规则,也要明确告诉下属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不同岗位各司其职,不跨越边界,企业就会呈现良好的生态,蓬勃健康发展。

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者的管理模式,就大有学问了。太紧,员工感到窒息,离职率会增加,企业难以发展;太松,管理会有无数漏洞,就有人钻空子,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说到底,考验的还是管理者的修为和能力。

道在天下,垂手可得,依道而行,百事可为。

注:1、原文部分参考书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2、文中

热点内容
段波民法讲的怎么样 发布:2024-11-20 04:42:20 浏览:637
基层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演讲 发布:2024-11-20 04:39:41 浏览:221
侵权责任赔偿法律规定 发布:2024-11-20 04:39:03 浏览:51
启东法律咨询 发布:2024-11-20 04:23:17 浏览:702
民法学包括哪些内容 发布:2024-11-20 04:07:19 浏览:902
河南律师查询 发布:2024-11-20 04:00:46 浏览:360
青海省法律援助个人工作总结 发布:2024-11-20 03:42:46 浏览:271
连云港司法拍卖公告 发布:2024-11-20 01:34:54 浏览:417
餐饮部服务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20 00:38:31 浏览:46
王优银律师 发布:2024-11-20 00:07:08 浏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