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内江法治文化更浓

内江法治文化更浓

发布时间: 2022-12-16 08:33:13

Ⅰ 内江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公民文明行为,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内江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内江市行政区域内文明行为促进工作,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应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协同推进、群众共同参与的格局。第四条市、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统筹推进本区域内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负责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规划实施、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和评估通报。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依法设立的管理机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加强文明行为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协助做好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积极支持、参与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第二章倡导与鼓励第六条弘扬优秀文化:

(一)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挥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罗世文烈士史料陈列馆、范长江纪念馆、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等红色资源的作用;

(二)传播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大千书画艺术、糖业历史文化、牌坊文化,保护和传承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盘破门武术、石坪山歌、牛灯舞等优秀传统地域文化。第七条弘扬传统美德:

(一)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培塑优良家风;

(二)尊师重教,涵养师德,注重学生美德教育;

(三)恪守医德,关爱患者,尊重和配合医务人员;

(四)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树立社会正气。第八条培育文明乡风:

(一)美化、净化乡村,保持房前屋后卫生整洁;

(二)文明祭祀,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等事宜;

(三)遵守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抵制陈规陋习;

(四)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五)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和谐相处。第九条参加公益慈善活动:

(一)为户外劳动者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员提供便利服务;

(二)参与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生态环保、赛会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

(三)参与扶贫、济困、扶老、助残、救孤、助学、赈灾、医疗救助等公益活动;

(四)无偿献血,依法捐献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第十条崇尚绿色健康生活:

(一)节约资源,优先使用节能和可循环利用的产品,推行“光盘行动”,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二)讲究卫生,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使用公筷公勺;

(三)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培育乐观向上良好心态。第三章规范与治理第十一条公民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及其他文明行为规范,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第十二条公民应当维护公共场所秩序,遵守下列行为规范:

(一)静候服务,依次排队,不得插队、拥挤、抢行;

(二)维护学校、医院、文化场馆、政务办事大厅等场所(场馆)秩序,服从管理规定,不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

(三)衣着整洁、举止得体、语言文明,不得大声喧哗、争吵谩骂、躺卧公共座椅;

(四)规范经营,不得违规占道、堆物、设摊;

(五)合理选择时间、场地开展营销宣传、广场舞、露天表演及棋牌娱乐等活动,控制音量,不得噪音扰民;

(六)其他应当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规范。第十三条公民应当维护公共交通秩序,遵守下列行为规范:

(一)驾驶机动车时有序通行,礼让行人,规范使用灯光,不以手持方式使用移动电子设备,不以改装车辆、瞬间提速等方式制造噪声,不向车外抛掷物品;

(二)驾驶非机动车按道行驶,遵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不违规载人、载物;

(三)文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主动排队、购票、让座,不得干扰驾驶员正常驾驶,自觉维护车内环境卫生;

(四)自觉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等过街设施;

(五)使用机动车、非机动车,应当停放在划定的停车位内,车头按规定保持同一朝向;

(六)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应当爱护车辆及设施,有序停放在划定的区域内,不得丢弃毁坏;

(七)其他应当维护公共交通秩序的行为规范。

Ⅱ 社区法治文化活动方案

政治是法治的灵魂,文化是法治的生命,道德是法治的血脉,完善的法治化体制机制,是建设法治社区的坚实基础。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社区法治文化活动方案,希望大家喜欢。

社区法治文化活动方案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局,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直接面向社区、面对群众,普及有关社区管理、居民生活方面的法律法规,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按照全街“法律六进”活动安排,大力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坚持法制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把依法治街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使各项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保障和促进城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加强社区法制宣传,营造良好法制氛围。法制宣传应做到“七个一”:

1、必备一套法律书籍。各街道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每人要有一套(10本以上)与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书籍,并开展经常性的学法活动。

2、设置一个法制宣传栏(橱窗)2017社区开展世界法律日活动方案2017社区开展世界法律日活动方案。各社区要在所辖每个社区设置一个法制宣传栏,将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定期载入专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漫画,结合具体事例“说”法。

3、社区要建立一个法律图书室。在社区开辟场所,并配备一些法律书籍,定期对居民开放,做到有“法律明白人”进行讲解,使社区居民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习惯

4、制作一部法律专题片。各社区要以区域法治创建为内容,着重反映司法、执法、依法行政、普法宣传等方面,制作一部法律专题片,在各级媒体播放。

5、编撰一册法律故事精选

各社区要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现象及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改编和加工,以法律故事的形式,阐释法治精神。

6、开辟一栏法制宣传专版2017社区开展世界法律日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各社区要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开辟法制宣传专版(栏),宣传“六五”普法、法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相关内容,不断打造法治文化建设新平台。

7、组织一场法制文艺演出。各社区要组建法制文艺队伍,编排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法制文艺节目,深入农村和社区,开展法制文化社区和法治文化村创建活动,把法治文化渗透到各个领域。

(二)开展社区法律服务,居民增强法制观念。社区法律服务要做好两方面工作:每个社区设一个法律咨询点,每季度确定一天为“社区法律咨询日”;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社区家庭法律顾问制度,引导社区家庭聘请法律顾问,培养遇事找法习惯。

(三)完善社区法律保障,积极维护社区稳定。在社区建立“一岗、一室、一组织”三个阵地,形成社会法律保障体系。每个社区设一个法律维权岗,开展法律援助,积极维护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及残疾人合法权益;每个社区建立纠纷调解室,及时调处社区居民的纠纷;每个社区成立一个帮教小组,落实帮教对象和帮教措施。

社区法治文化活动方案篇二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兰江街道党工委关于法治建设工作部署,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区树立宪法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为助力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 活动主题: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三、 活动时间:

2014年12月3日

四、 活动地点:

兰墅公园

五、 活动对象:

社区居民和社区综治线工作人员

六、 活动内容:

⑴社区工作人员向居民发放法制宣传资料。

⑵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开展法制有奖竞答活动。

⑶百人签名活动。

七、 经费预算: 宣传资料、横幅、纪念品、签名横幅等,具体经费按照实际活动情况计算后,用清晰明了的形式列出。

八、活动中注意的问题和细节:

⑴注意活动中安全问题。

⑵注意活动中居民抢纪念品的问题。

⑶活动后场地卫生问题。

九、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活动负责人:***

活动参与者:***、***、**、***

**社区

2014年11月28日

社区法治文化活动方案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城市创建”为主旨,科学筹划,整体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

二、组织领导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社区充分认识到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的重要手段,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施我社区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落实工作经费投入,确保社区法治文化建设持续推进。

(二)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积极营造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动员和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法治文化建设。

三、工作目标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充分社区利用公益、公用文化设施,在流动人口聚集散地、主要巷道、交通车站等醒目位置,摆放法制宣传板报,建设法制文化景观。在辖区内全面开展法制宣传、树立法制风尚,努力将本社区建设成为具有浓厚法制文化氛围的法制社区。

四、具体做法:

(一)法治文化墙:

在二巷路边防护栏上制作一面长15米的法制文化墙。宣传内容有《民法》、《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常用法律。制作费用(1500元)

(二)固定法治宣传栏:

在红山路北十二巷社区门前制作一面宣传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辖区居民随时都能接受法律知识教育。制作费用(4500元)

(三)法律图书角:

建立社区“法律图书角”将有关婚姻、继承、工伤和医疗纠纷、合同等内容的法律书籍,免费向居民开放,让更多的居民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图书柜费用(1000元) 购买图书费用(3000元)

Ⅲ 什么是法治思维 有什么含义

你知道什么是法治思维呢?法治思维就是按照法律规则来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下面我为你整理什么是法治思维,希望能帮到你。

法治思维是什么 法治思维的含义

何为法治思维?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因此,法治思维需以法治概念为前设。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至今,于法治概念之认知尽管不完全一致,但对其核心内涵包括精神、实体、形式等层面诸要件已经有基本共识存在。就中国当下而言,经过30多年砥砺耕耘,在法治概念上的初步共识也已基本具备。这是之所以提出法治思维命题的前提。

法治思维是一个文化范畴。广义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质等不同方面,而法治思维则属于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这是最低最基本的层面。

全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观念,才能够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对于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权利意识,又要有自觉遵守法律的义务观念;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除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则要有法治的权力观,以及带头守法、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的职责意识。二是法治思维和理念的层面,表现在法治意识和观念上升到思维、理念的层面,对制度建构和具体实践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法治的价值与态度层面,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态度上对于法治的内在认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层面。由此可见,法治思维是在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运用法治思维则是对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层面的要求。

法治思维的范畴层次

法治思维的三个范畴

法治思维是一个文化范畴。广义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质等不同方面,而法治思维则属于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一是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这是最低最基本的层面。全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观念,才能够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对于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权利意识,又要有自觉遵守法律的义务观念;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除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则要有法治的权力观,以及带头守法、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的职责意识。

二是法治思维和理念的层面,表现在法治意识和观念上升到思维、理念的层面,对制度建构和具体实践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法治的价值与态度层面,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态度上对于法治的内在认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层面。由此可见,法治思维是在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运用法治思维则是对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层面的要求。

法治思维与学术界常讲的法律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治思维与法律思维都是根据法律的思考,以法律规范为逻辑基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二。其一在于法治思维蕴含着价值意义上的思考判断,即在法律思维中必须贯穿以人为本或者人权的基本价值标准。二是法律思维往往更侧重于强调一种职业化的思维方式,为法律职业者所掌握运用,而法治思维更侧重于强调一种治国理政的思维方式,是为执政者或者公权力的执掌者掌握运用的思维方式。所以,与法治思维所对立的是人治思维、特权思维,后者将权力置于法律之上,视法律为虚有之物。

法治思维的四个层次

法治思维在不同问题和领域的运用包含了不同的层次。概括而言,法治思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认知判断层次,即运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认识并得出初步判断的层次。人们可以根据法律对社会中的一些行为或现象得出是否合法的判断,例如饮酒驾车是违法行为。这种层次的法治思维,是普通社会成员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具备的。

二是逻辑推理层次,即运用法治原则、规范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并得出结论乃至解决办法的层次。法律职业者的思维多为这一层次。这一层次的思维是以通过法律解决个案为主要特征。

三是综合决策层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认知判断、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性衡量,并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决策。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法治思维更多地体现在这一层次上。

四是建构制度层次,即在前面三个层次的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抽象,从而能够通过建构或改革法律制度对更宏观的问题提出长远的解决方案。这是最高层次的法治思维,也是高层级的领导干部所应当具备的。因此,考察法治思维能力的高低,应当按照对象和主体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标准。

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简单地说,法治方式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法治方式与法治思维是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维实际作用于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可以说,法治思维影响和决定着法治方式。法治方式与原来人们常用的法律手段一词,在意义上相近。但,手段一词过于工具化,而方式则是更恰当更中性的描述。

与法治思维相应的法治方式,其外延更为宽泛。通常人们所说的“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都是属于法治方式的范畴。凡作决策、处理问题,都要先找法律依据。有法律依据的,看看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所提出的处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没有法律的具体依据的,看看上位法、宪法中有没有原则性的规定,有原则性规定,要按照法律原则进行办理。有些事情可能是全新的,也要按照法律的基本原理进行比照处理,使之符合法律精神、合乎法理。有些情况下,出现法律规则之间相互冲突的情况,则要按照下位法服从与上位法的原则,依照法定程序来处理。

Ⅳ 法治文化公益广告词

培育法治文化,丰富法宣内涵,是我们每个公民都需要做的。下面请欣赏我带来的法治文化公益广告词,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法治文化公益广告词大全:

1、城市是我家,法制靠大家,人人皆有责,幸福你我他。

2、城市之梦城,以法为基石,享受法制之下的品质生活,谱写和谐乐章。

3、持法制之剑,斩罪恶之源;行正义之路,走人生之巅。

4、创法制城市以德为首要,建和谐新城需友善当先。

5、创新城文明,建和谐城市,以法制天下,你我齐关心。

6、创意新城展现和谐风采,活力城市营造法制环境。

7、创建法制城市,崇尚文明道德,坚持严律精神,迎接和谐生活。

8、创建法制城市,共建美好未来,一切从我做起。

9、爱有多深,法制就有多真,幸福有多久,法制就有多悠久。

10、安全在新城,温暖在我心,法制在城市,幸福伴全家。

11、保持稳定,促进发展,法制建设乃源泉;普及宣传,保障治安,人民群众是靠山。

12、不绷紧法制城市的弦,就弹不出和谐新城的调。

13、不要把人生当成一场赌注,不要让法制成为你的筹码。

14、倡导法制文明建设,商业文明开启大城市的高端文明之窗。

15、诚信是生活的通行证,法制是社会的安全网。

16、城市,我们的家;法制,扞卫家园的武器。

17、城市法制攸关你我他,齐心协力建和谐社会。

18、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共建和谐友好(友爱)城市。

19、顶风搏浪,与法制同行;继往开来,创品质城市。

20、懂法,守法,严格执法,法制城市,我们的家。

21、懂法、守法,以法维权;违纪、违法,由法制裁。

22、发展科学让城市更进步,弘扬法制让城市更和谐。

23、法制城市,裁出社会文明锦;和谐城市,亮彩科学发展观。

24、法制城市,德满新城;天堂学府,情系你我。

25、法制城市,和谐城市,经济城市,发展城市。

26、法制城市,和谐城市;携手共建国际化城市,齐心共创高端化企业。

27、法制城市,虎步龙骧酬大业;和谐城市,科学发展展宏图。

28、法制城市,靠你靠我靠他;和谐新城,为你为我为他。

29、法制,让城市更美好;和谐,让城市更温馨。

30、法在心中,幸福在手中,法制城市,和谐你我他。

31、法制,和谐——创造美好城市,创法制城市,建和谐城市。

32、法制城市,人人守法和谐城市,事事和谐品质城市,国际接轨

33、法制城市,人人有责;和谐城市,人人享福。

34、法制城市,人人有责;和谐校园,人人参与。

35、法制城市,系情于民,谋利为民,用权在民。

36、法制城市,由“我”做起,和谐社会,你我共创。

37、和谐城市靠大家,法制社会为人民,共建平安城市。

38、和谐凝聚众人心血,法制铸造城市辉煌。

39、和谐闪耀温暖照大地,法制维持社安护大家。

40、和谐社会,法制氛围;安居生活,平安你我。

法治文化公益广告词精选:

1、和谐社会源于一点一滴,法制城市始于一言一行。

2、法制社会,品质生活,和谐城市,利人利己。

3、法制社会,人人守法,和谐城市,人人爱它。

4、法制面前人人平等,知法,懂法,绝不犯法。

5、法制乃国家昌盛的根本,和谐是城市繁荣的前提。

6、法制先锋,城市先行;人人守法,共创和谐。

7、构建法制城市——便民,利民,创造为民。

8、国以民为本,民以法治国,共建和谐法制城市新区。

9、和谐城市,法制城市,建设家园,共你我他。

10、共守法制,和谐城市;齐创文明,造福新城。

看过法治文化公益广告词的人还看过:

1. 各种公益广告语欣赏

2. 公益广告语

3. 爱护动物公益广告词

4. 校园公益广告

Ⅳ 法治文化建设文章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 文化 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要求。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法治文化建设 文章 ,希望大家喜欢。

法治文化建设文章篇一: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要求。所谓法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崇尚法治、服从法治、遵循法治、维护法治的文化状态和精神面貌。所谓法治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中所具有的法治观念、法治原则、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精神之舟、沟通之桥、立国之基,人们的法治文化素质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法治观念能否得到树立、法治原则能否得到遵从、法治精神能否得到弘扬。领导干部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法治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能否落到实处,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我们要看到,经过多年的法治文化建设,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有了明显增强,知法、懂法、守法正逐渐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准则。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不少党政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增强。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要消除认识误区

领导干部认识上的误区是制约其法治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虽然大多数领导干部都十分重视 法律知识 的学习和掌握,但是现实当中仍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对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文化素质缺乏应有的重视,认为法律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这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认为懂业务是硬条件,学法律是软要求。有的领导干部只重视经济工作,看重业务工作,认为在业务上要多下些工夫,学通弄懂,这样有利于出成绩、出政绩,对职业发展有利。法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平时用不上,不学法、不懂法照样可以把工作做好,需要法律时再学也来得及,不行可以请律师及懂法律的人来帮忙。二是认为学法、懂法是法律部门领导干部的大事,是其他部门领导干部的额外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认为法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学法、懂法是法律部门干部的工作需要,对他们来说,学法、懂法、用法是一项很关键、很重要的事情,而其他部门的干部职工有自己的专业及本职工作,不从事实际的法律工作,学不学法,懂不懂法不是什么紧要的事情。三是认为领导干部从事的是日常的管理工作,学法、守法是群众的事。不少领导干部认为,党政部门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政部门的工作是日常的工作,不必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有的领导干部将法治视为管理者的特权,仅仅当作治理老百姓的工具,对自己有利时就搬出来用一用,对自己不利时就搁在一边。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缺乏信任,认为老百姓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秩序,滥用法律条例,与政府“作对”,与官员“捣乱”,应该多学法,自觉守法,把普法工作看作是对老百姓的单向的法制 教育 。四是没有从正面认识和理解法律普及工作的重要意义,反而认为通过多年的普法,使得老百姓动辄上法院去告政府或官员,“不那么好管了”。这些认识误区如果不及时消除,不仅影响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提高,还会影响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进程,也损害了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要把握三大要素

在法治文化素质中,有三个要素尤为重要——法律信仰、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三者相互衔接、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法治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法治文化素质的高低。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必须把法律信仰、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培育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的一种尊重、信赖和认同感。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说:“法若不信仰,则形同虚设。”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灵魂。一个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足够的社会公众尊重、认可和接受法律。否则,法律就会没有权威,犹如一纸空文。对领导干部而言,依法办事,公正执法不仅需要知识、观念,更需要信仰。信仰是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根本。领导干部如果缺乏坚定的法律信仰,势必会因为各种原因放弃法治原则,最终使党、国家、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树立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是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是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核心。当前,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法治观念还相对淡薄,仍然习惯于传统的“人治” 思维方式 。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在决策时没有切实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没有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凭主观意志以权代法、以权决策,造成了大量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再比如,有的领导干部遇到本该由法律调整和解决的问题,却不愿用甚至反对用法律手段,习惯于用个人职权和关系“打招呼”、“写条子”、“走路子”,甚至认为用“权”解决不了的问题“法”更解决不了,等等。这表明,一些领导干部还在以“依法治人”代替“依法治国”,还在以人治的眼光看待法治、以人治的思维研判法治、以人治的方式实施法治。这显然不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作为新时期肩负使命、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法治观念,包括宪法和法律有极大权威的观念、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法大于权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观念、权力必须受到制约的观念等。这些观念是促成现代法治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依法治国要求把各项工作都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善于掌握和应用法律手段来做好工作。领导干部这种通过法律的形式和途径达到预期目标的本领就是法治能力,如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等能力。工作当中,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法律意义,并及时做出正确的法律判断和评价;二是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手段、遵循法律程序顺利实现工作目标;三是能够在遵守法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法律解决复杂问题。法治能力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能否依法履行职责,是评价干部法制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领导干部法制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要构建保障机制

领导干部法制文化素质的提高,除了教育和培养外,还有赖于良好的保障机制。一是要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 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不受制约、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导致法治的缺失。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文化素质,必须加强对其手中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测评等各种制度,通过健全的制度监督保障领导干部做到依法执政、公正执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要将法制文化素质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条件。在我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今天,法律规范越来越多地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社会关系的主要调节器。不懂法的人难以适应社会的生活,更难以胜任党政机关的领导工作。因此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除了考察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外,也应考察其法制文化素质,通过这一要求促使领导干部自觉提高法治文化素质,切实增强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三是要拓展领导干部参与法治实践的平台。参与法治实践,是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不可能都是法律科班出身,也不可能都在法律部门工作,这就需要各级组织为领导干部参与法治实践创造条件。如组织参与人大立法工作及法律监督实施工作,开展普法教育活动等有效途径,加强领导干部法治实践锻炼。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拓宽思路、大胆创新,参照公务员轮岗制度的要求,结合干部日常调配和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政法机关之间搞好领导干部的横向交流,使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不断优化领导干部队伍的法治文化素质。
法治文化建设文章篇二: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5月16日人民网理论频道转载了《吉林日报》发表的《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文章:只有在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培育出当代中国的法治文化,为真正实现法治社会创造条件。

法治是一个社会综合运行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运转都必须以法律为标准,但规则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法律如何运行,不能告诉我们法律规则是如何制定,为什么这样制定,以及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而法律文化则贯穿法治过程的始终。无论是法治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还是法律运行的立法、执法和守法诸环节,都离不开人。人的发展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事业发展的中心,离开了人的发展,法治事业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正确目标和检验标准。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实现了人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完成和完善现代化的制度和经济。要实现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的现代化,培育法治文化,就必须实现人的现代化。因为实现法律调整的主体是人,所以,只有具有较高法律意识水平的广泛的人民群体,才能实现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从我国法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当务之急是促使法治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协调发展。作为现代化的主体,人既是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力,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承担者,更是所有上层建筑的体现者。因此,只有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培育法治文化的出发点和真正动力。何谓人的现代化?一般的观点是,人的现代化关键是赋予内心世界的能动性,现代化的人必须头脑开放而富有弹性,办事注重实效,敢于冒险,具有开拓的气质。人的现代化的根本,就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并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建设路径应该是:在不断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以及社会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法治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加强公民的法律文化心理和法律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使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协调,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
法治文化建设文章篇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是树立法律的权威的源泉。而法治文化的作用之一就是要奠定尊崇法治的社会文化基础,让全体社会成员对已有法律规范体系中所蕴含和追求的价值理念产生认同和坚守。所以,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一、我国公民的法治行为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普及的现状

(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博弈现代法治理念

中国传统社会法治文化薄弱,人治文化根深蒂固。特别是我国古代的法制体系属于德主刑辅的伦理法,法的执行过程中掺杂了许多情的成分。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就是情与法的冲突——民众现代法治观念淡泊,情与法界限模糊,取舍不清,常常以情理推法理,导致对司法期望值下降。

(二)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有些存在侥幸心理

传统文化 的影响及公民现代法治教育的滞后造成公民法治意识淡薄,加之执法不严或者法律漏洞等问题,造成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惩罚,一些公民面对法律的时候存在侥幸心理。

(三)法律权威大打折扣,法治信仰难以建立

实践中,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依法行政,甚至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损害群众利益;部分执法人员执法不文明、不规范、不公正,或是束手无策,或是定性不准、处罚失当;法制漏洞存在,导致一些轰动性的冤假错案出现,造成司法的公信力下降,法律的权威大打折扣,公民法治信仰难以形成。

(四)依法维权成本过高,有法不依现象存在

法律诉讼过程烦琐复杂,时间长,费用高昂,令群众望而却步;司法腐败,权力干扰,以及某些执法机构工作效率低下和办事不公,导致法治信用丧失。公民高成本的依法维权不能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就会放弃法律途径,转而寻求“人治”方式,如信访,出现大量有法不依现象。

(五)法治舆论环境不佳,公民易受误导

首先,媒体日益市场化,有偿新闻的出现更让一些媒体人“节操失守”,造成一些法制事件报道失实,影响了大众的感情走向、 理性思维 甚至司法的公正。其次,不少媒体人自身法律素养不高,造成法治舆论缺乏专业性。这些使得法治舆论环境不佳,公民容易受到误导,阻碍了法治文化的建设进程。

二、公民要结合自己的社会角色参与到法治文化的建设中

(一)政府要成为法治文化建设的忠实维护者

首先,政府要守法。用法治的力量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权力,将政府的行为严格限制在法律的明确规定之下,“把公权力关进笼子里”。其次,政府要积极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核心理念。通过积极、有效地宣传,让以自由、正义、平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再次,政府要为法治文化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良法的公正实施实现社会公平,让民众感受到法治的力量,从而信法、尊法、用法,最终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二)执法、司法要提供健康的法治文化建设环境

首先,要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建立公平正义、法律至上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在培育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通过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高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在法治实践过程中,要让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果切实起到安民、富民、惠民的效果。

(三)媒体要营造法治文化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首先,做到公平正义。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做到正心术、端行为、办事公、处事明,积极塑造现代媒体工作者良好形象。其次,做到客观真实。媒体人要深入实地真查、实报,不偏听偏信,不歪曲事实,切实担负起明辨是非、传播正能量的职责。再次,提高自身法治素养。针对法治实践当中的种种现象要有能力以法治思维去思考、评论、传播,积极传播正能量。

(四)公民要积极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

首先,要认真学法。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学法并非要深知熟识每部法律的具体内容,而是在学法中知法懂法,理解并铭记法治精神、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从而真正地拥护和信仰法治。其次,要自觉守法。公民要自觉依据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再次,要敢于护法。公民不仅要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还要做法治的坚定捍卫者。

(五)青少年要主动融入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

首先,自身要增强法治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树立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分辨能力,增加抵御犯罪侵蚀的定力和能力。其次,家庭要培养法治思维。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法治素养,强化自己的法治思维,通过以身示范,逐步建立孩子的法治思维。再次,学校要抓好法治教育。各级学校要把法制课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教师授课,经常性开展法治教育活动,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做到“心中有法,警钟长鸣”。

以上就是我为你整理的法治文化建设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Ⅵ 加快建设什么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人们只有信仰法治,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内化为行动自觉,公民的法治素养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仰来源于自身的法治实践。

相关信息:

要把人民群众是否获得实惠作为检验法治建设实效的标准,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一要多举措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让法律更好的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如:打造覆盖城乡的法治文化阵地。在主题公园、广场、街区等的建设中融入法治文化元素,将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法律知识与公园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接受法治。

Ⅶ 法治文化建设口号

1、城市,用法制说话。

2、城市城,让教育与法制共存。

3、城市法制,法制城市。

4、城市人间天堂,城市平安吉祥。

5、城市是我家,法制和谐靠大家。

6、城市文明,法制先行。

7、城市我的家,法制靠大家。

8、城市要发展,法制要先行。

9、崇尚法律规范,打造法制城市。

10、创法制城市,建和谐家园。

11、创法制城市,我们在行动。

12、创法制城市,扬时代精神。

13、创法制社会,建和谐城市。

14、创建法制城市,靠你靠我靠他。

15、创建法制社会,共享和谐社区。

16、创建和谐社会,构筑法制城市。

17、打造城市人的法制城市。

18、打造法制城市,责任你我他。

19、法律无处不在,法制给您关爱。

20、法在心中,治在行动。

21、法制,让城市更精彩。

22、法制,让和谐走进城市。

23、法制,人类心灵的净化器。

24、法制城市,安全你我。

25、法制城市,不容微瑕。

26、法制城市,不容糟蹋。

27、法制城市,处处盛开文明花。

28、法制城市,共创和谐。

29、法制城市,共建共享。

30、法制城市,和美人家。

31、法制城市,和谐社会。

32、法制城市,和谐一家。

33、法制城市,和谐永恒。

34、法制城市,和谐有序。

35、法制城市,美丽如画。

36、法制城市,你我共参与。

37、法制城市,你我共创。

38、法制城市,品质生活。

39、法制城市,平安大家。

40、法制城市,天堂学府。

41、法制城市,文(闻)明中国。

42、法制城市,我爱我家。

43、法制城市,我们的家。

44、法制城市,我们共同的家。

45、法制城市,幸福保障。

46、法制城市,需要你我守法。

47、法制城市,有你有我。

48、法制城市是金,和谐城市是福。

49、法制创造和谐,和谐更需法治。

50、法制的城市,更好的明天。

51、法制多份学习,社会多份安宁。

52、法制观念常有,和谐城市常在。

53、法制护大家,安全你我他。

54、法制建设,人人有责。

55、法制进万家,和谐你我他。

56、法制进万家,惠及你我他。

57、法制靠大家,和谐在城市。

58、法制可依,守法由心。

59、法制你我,幸福大家。

60、法制你我他,和谐城市靠大家。

61、法制你我他,和谐靠大家。

62、法制你我他,遵守靠大家。

63、法制你我他,安全护大家。

64、法制潜伏城市,城市征服天下。

65、法制让城市更美好。

66、法制人人抓,幸福千万家。

67、法制人生路,常亮红绿灯。

68、法制赏心,城市悦目。

69、法制社会共建,和谐生活同享。

70、法制社会同创,和谐城市共享。

71、法制塑造新城,城市开拓未来。

72、法制为您保家护航。

73、法制相伴,畅游城市。

74、法制相伴,和谐城市。

75、法制新城,魅力城市。

76、法制新城市,和谐新天堂。

77、法制行城市,城市则兴盛。

78、法制秀新城,和谐美城市。

79、法制中共享和谐城市。

80、法治促进和谐,和谐维护法制。

81、公平才有正义,法制方能文明。

82、共创法制城市,共享和谐新城。

83、共建法制城市,共享美好家园。

84、共建法制城市,同享和谐生活。

85、共建法制城市,同享文明和谐。

86、共建法制城市,同筑和谐家园。

87、共建法制社会,同沐和谐城市。

88、共建法制社会,同享品质生活。

89、共建和谐、美好、法制城市。

90、共建和谐家园,法制为你护航。

91、共守法制,共创和谐。

92、共享和谐社会,共建法制城市。

93、构建法制城市,促进科学发展。

94、构建法制城市,和谐万户千家。

95、构建和谐城市,共创法制社会。

96、和谐城市,法制护航。

97、和谐城市,法制家园。

98、和谐城市,法制领航。

99、和谐城市,法制你我他。

100、和谐城市,法制先行。

101、和谐城市,法制新区。

102、和谐城市,源于法制。

103、和谐城市靠大家,法制你我他。

104、和谐更加精彩,法制成就未来。

105、和谐路千条,法制第一条。

106、和谐社会,法制城市。

107、和谐始于心,法制践于行。

108、和谐新城,法制先行。

109、和谐新城市,盛开法制花。

110、和谐需保障,法制来护航。

111、和谐之旅,法制城市。

112、弘扬法制精神,共建和谐城市。

113、弘扬法制精神,构建和谐城市。

114、弘扬法制理念,营造法治环境。

115、加强法制建设,共建和谐城市。

116、加强法制宣传,建设法制城市。

117、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118、建法制城市,做四有新人。

119、建设法制城市,共享和谐家园。

120、金沙银沙,不如法制城市。

121、金山银山,法制城市是靠山。

122、开启法制明灯,照亮人生前程。

123、科学发展,法制先行。

124、科学和谐社会,法制是其精髓。

125、理拘君子,法制小人。

126、美好靠它,法制城市。

127、美丽西子,法制城市。

128、平安城市,法制为基。

129、亲善产生幸福,法制带来和谐。

130、日忙夜忙,法制不忘。

131、社会法制化,和谐你我他。

132、生活在城市,法制记心中。

133、树法制意识,建和谐城市。

134、同创法制城市,共享和谐新家。

135、同绘城市美景,共筑法制长城。

136、同筑法制长城,共享法治阳光。

137、推进法制建设,共建平安城市。

138、维护法制从我做起。

139、心牵法制文明,情筑平安长城。

140、幸福人生,与法制同行。

141、宣传法制,人人有责。

142、要想城市好,法制是法宝。

143、衣食住行,法制先行。

144、以法制为基,建和谐大厦。

145、用法制为城市树立起新的风尚。

146、与城市握手,和法制拥抱。

147、增强法制观念,减少违法犯罪。

148、争做良好公民,共建法制城市。

149、知法守法,共治法制城市。

150、抓经济促发展,抓法制保平安。

151、走进法制时代,共创美好未来。

Ⅷ 怎样弘扬法治文化

一是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弘扬法治文化,重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指针,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的核心内容.要通过普法活动,教育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内容,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 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法治建设的实践,在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 特别是在立法、执法、等部门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把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作 为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 二是要强化普法宣传教育,着力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 素质为前提,法制宣传教育应以切实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为中心目标,将法治"口号"内化为公民自愿自觉的行动,培养公民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敬,形成法治文化 和法律观念的现代化.普法的功能和目的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而是法治理念的渗透和法治文化的深入,更重要的是在于法律信仰的建立.强化普法宣传教育, 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要坚持做到三个结合:法治文化与机关文化有机结合.加强机关法治文化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要以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为普法教育的龙 头,着力建设以"法治、民本、廉政、阳光"为核心的机关法治文化.法治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深化校园普法,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 工程和战略任务,要深入开展法治文化进校园活动,创新校园普法载体,增强校园普法效果.法治文化与文化有机结合.市场经济要求依法诚信经营, 文化需要融入法治文化,法治文化与文化有机结合,实现普法效果一效益同步增长,法治理念与法人理念同步增强,从而提升诚信守法的形象. 三是推进公正、依法行政,着力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提高公民的法治素质,促进全社会知法、守法、用法、尊法,依靠法制宣传教育可以 实现.但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文化观的真正形成,从根本上讲要通过公正和严格执法,提高公信度,而逐步培育形成."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 次不公正的举动祸害尤烈,因为后者不过是弄脏了水流,前者却破坏了水源."法律只有在实施中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正义和秩序的需要,使损害得到救济,利益分 配的扭曲得以矫正,其威信才能树立,其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公正起到了公平正义法治价值体系形成的巨大潜在作用.法治文化的建立 不但要以良法存在为前提,更要以良法的公正实施为目的、为保证、为重点.

热点内容
司法考试粉笔 发布:2025-01-16 07:23:31 浏览:77
依法治企自查 发布:2025-01-16 06:57:55 浏览:509
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6 06:12:31 浏览:303
武大国际经济法研究生 发布:2025-01-16 06:00:44 浏览:559
国家和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5-01-16 05:57:13 浏览:423
国际经济法判断题 发布:2025-01-16 05:29:31 浏览:739
两会民法典草案 发布:2025-01-16 05:25:29 浏览:542
刑事诉讼法对应的实体法是 发布:2025-01-16 04:38:02 浏览:286
武进法院拍卖公告 发布:2025-01-16 04:28:07 浏览:760
中介收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16 04:05:03 浏览: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