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认为为己利他具有正道德

认为为己利他具有正道德

发布时间: 2022-12-20 01:43:18

A.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是什么关系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存在不是纯粹或绝对的,极端的利己主义是不能生存和持久的,比如强奸罪、杀人犯、垄断经济、侵略战争等这些危害他人、损人利己的事物都是短命的。舍己救人、散财救济危难、无偿劳作等这些事物由于它代表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代表着人们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社会前进的向前进步方向,尽管英雄本体可能殉身,但其精神永存。
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当中的,当我们懂事那天起,我们的生存没有谁是为自己活着的,都是为了自己的亲人、自己的群体、自己的国家而努力劳作和奋斗。否则自己也就不能存在于他们之中了。为此我们每时每刻也在同自己的利己主义斗争着,也就是亲人、群体、国家在则我在,即首先是利他才利我。当然,无我也不会有利他。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取舍二者谁为先罢了。
历史上资产阶级一直追求高额利己利益,追求性和人行为的绝对自由,压迫和剥削大多数穷人,甚至蒙骗人们发动侵略战争,从诸侯王朝到老板资本家,哪一个不是被共产主义的利他斗争而最终消灭了,只有利他主义的人民大众永生,只有共产主义 永存。

B. 道德是自私利己还是无私利他

为什么会有道德,人们为什么会行善?

第一种解释,相信你怎么对别人,别人就怎么对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别人好,是在希望别人也能对自己好。
第二种解释,行善是为了回报。比如,获得满足感,获得荣誉,获得支持等等。
第三种解释,行善是为了积德,为了取悦神,为了来生的幸福等等。
第四种解释,基因中有利他倾向,但往往本能地用于家人和族群中,较少用于其他人。这种利他本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下去。

总的来说,道德的出发点是利己的,造成的结果是利他的。可以说,道德是一种更明智的利己。

C. 商业伦理学分析“利己就是利他”

一方面,“利己”的动机是被“利他”的过程所制约,所谓主观为己,客观为人;另一方面,每个经济活动主体只有适当地抑制“利己”的目标,在各方认可的规则下进行竞争,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各方才能各自“利己”,所谓各方共赢 今年是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出版250周年。《道德情操论》在亚当·斯密生前共出了六个版本。1790年斯密去世那年出的最后版本中的道德观是和《国富论》的市场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考察的,他认为,人的道德情操是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同样,人的经济行为的合理性也要在社会道德环境中分析。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斯密肯定个人私欲的合理性,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蒙昧主义。斯密认为社会经济活动是一种社会各阶层的理性的契约行为,反对中世纪的专制主义。他将启蒙运动的思想具体化为经济行为和社会道德的分析。这正是这两本伟大著作的共同的基本出发点。斯密强调“利己”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原动力,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但是他又明确指出“利己”的目的只有在“利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斯密在《国富论》中举了面包师的例子说明了经济活动的“利己”本质,但是只有面包卖出去了,面包师才能得利。面包能否卖出根本取决于面包能否为消费者接受,满足其需求。如果面包是劣质的,甚至是有毒的,那么面包肯定卖不出去,面包师也就无法获利,面包师追求自己利益的经济行为也就是无效劳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利己”是在“利他”的过程中实现的。斯密强调经济活动的“利己”,就是要激发每个社会成员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竞争,使社会经济充满活力,主张由竞争产生的“市场力量”来优化配置经济资源和获取最佳经济结果。这种经济的自由竞争有否界限?“利己”的经济行为有否道德约束?斯密从提出道德上的“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进一步强调市场公正规则的内在化。也就是说,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每个经济活动主体的道德情操是被市场经济的规则所强行约束的。因为,一方面,“利己”的动机是被“利他”的过程所制约,所谓主观为己,客观为人;另一方面,每个经济活动主体只有适当地抑制“利己”的目标,在各方认可的规则下进行竞争,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各方才能各自“利己”,所谓各方共赢。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道德标准和情操水平就是在市场规则制约下的“利己”经济行为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和自觉遵守的程度。所以斯密认为,“对于社会存在,美德没有公正重要。”公正就是合理的市场规则和社会法制。重温斯密市场经济理论的“利他”原则,对如何健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秩序和构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社会道德规范仍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经济转型期间,由于法制的不健全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一些企业“利己”的私欲无限膨胀,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有毒有害的食品、药品屡禁不止,权钱交易,坑蒙拐骗成为一种常态,使得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同样,也使得企业的诚信度,社会的道德水平急剧下滑。总理在广东视察时,曾语重心长地对广东企业家说:“企业家的血管里要流淌道德的血液。”市场经济的道德就是如何在法规的基础上达到“利己”和“利他”的合一。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使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把遵守法规成为一种内在的强制规范,仍将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规矩与诚信是社会和谐的两个核心内涵。只有社会规则的有效运行,社会的诚信才有坚实的基础;同样,社会各成员的诚信度,特别是企业家和社会公权的诚信度的不断提高,社会规则才会发挥出更大的有效性。

D. 道德最基本的任务是为己利他还是无私奉献(1500字左右论文)

爱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他又如何爱人呢。古人也说过对自己的伤害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在保护其他人。好好的爱自己,在爱你所爱的人吧。

E. 出于同情的非利己的利他行为就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叔本华语),那么都可以说是为了消除自己同情心和内疚感啊

有点意思~
一句话戳疼你:你只关注他那一瞬控制住了自己是美德,却忽视了他以往恶行造成的伤害。

想想看吧,一个恶棍抓了个幼女折磨了她十年,某一刻他控制住了自己不要剪断她的手指,难道你还要作出“这是善人”的评价?

一个以伤害他人为毕生志愿的人控制住了自己一次,将来必然会控制住自己更多次,但是在他未来控制住自己的过程里,他又要伤害他人多少次?

F. 论述:为什么说为己利他是最重要的善、基本善

伦理学有“功利主义”“快乐主义”“道义论”等,道德是有利总体就是合道德的,你也是总体的一部分。谁说道德一定要只利他不利己。哪怕利己但不损害他人,也是合乎道德的。我们日常状态都是合乎道德的状态,只有做出损害他人时才进入不道德状态。

G. 如何理解利他就是利己

利他主义就是彻底的利己主义,这种理论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有一种理论叫舍得,意思是要想得就得舍,舍就是为了得,这种理论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利他。

真正的伦理是从动机开始的,利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就决定着是否真利他。真心实意地为他人谋利益,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荣辱,把利他当作自己的价值观。这种利他就与哪种自私性的利己毫无关系了。

利己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纯自私性的利己,这种利己是坏的是恶的。另一种就是不为自己但却能在利他中正用自己从而为自己积成美好根基的利己,这种利己是正用自己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不为己但却能最好对待自己的利己,这是好的是善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利他的话,那纯正的利他就是彻底的利己了。我在对你好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我自己的最佳状态,这正是人存在的一大意义所在。

坏的利他和坏的利己是统一的,好的利他和好的利己也是统一的。坏的利他是为己,好的利他是为他;坏的利他最终败坏了你我他,好的利他最终成全你我他。

H. 《道德经》第七章 利他即是利己

原文

————————— 七章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1】,故能长生【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3】。

【注释】

1.以其不自生:指天地的运作不为自己。

2.长生:长久存在。

3.成其私:成就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今译:天长存,地久在。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摆在众人之后的位置,反而赢得拥戴;将自己的身体与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因为它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引述

本章由天道推论人道,老子用天地运作的自然规律来阐释圣人退身忘私,最终成就其理想的处世智慧。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曾有人说老子是最大的阴谋家和功利主义者,教世人处心积虑为达成目的采取虚伪的手段,比如本章中“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被解读成为了获得拥戴、保全自己(“身先、身存”),就要做出“后其身、外其身”的姿态,甚至有人讥讽说这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谋略,认为老子说的意思是想要达到目的,就要敢于付出代价。这种只看现象不问因果逻辑的误读让老子背了很大的黑锅。老子所倡导的利他行为,是取法天地、顺任自然的表现,而“身先、身存”,不过是这些行为所致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并非刻意为了某个结果而做出利他行为,这样的解读显然与老子的“无为”思想是相悖离的。

由天道推论人道,老子倡导的是一种大格局。格局决定了发展机会,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怀天下,公而忘私,方能容纳万物,海阔天空。若是心胸狭窄,只为一已之私,则必然眼界受限,顺境尚好,一旦陷入困局,则难以自拔。

无论贫富贵贱,胸怀天下之士,皆载入史册为世人称道。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玉壶冰心,天下景仰。杜甫,身居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孤苦凄寒中,却心念天下寒士,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圣对天祷告,若能达此目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能被尊为诗圣,不仅因为诗作,更因为胸襟与气度!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公瑾,被赞人中龙凤,却因气量太小,被诸葛孔明“三气”而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害死周瑜的,不是孔明,其实是他自己。试想当年周公瑾若能更大气豁达,以其过人的智谋才能外加孙权为其提供的良好平台,且有白富美小乔厮守相伴,必然是人生赢家,羡煞旁人啊。

格局并不一定是天生的,外在的修炼可以拓展格局。越利他,格局越大。保持对自身的觉察和对世间万物的敏感,懂得自己既是一个个体,又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心底无私,行为接地气,从点滴利他的小事做起,存一颗悲悯之心,处处点亮他人,人生的价值,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平凡而又伟大的特蕾莎修女,一生都在为最底层的平民服务奔波,完全的利他,让特蕾莎修女为千万人而活,她忘记了自己,世界却记住了她。她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获得了整个世界的尊敬。一个伟大无私的灵魂,让世人看到人性的光芒,给处于绝境的人以勇气和希望。

若要利他,先让自己有爱的能力,懂得爱自己,让自身获得满满的爱,才能更爱他人。这与某些邪教所蛊惑的完全无私奉献有本质的区别。邪教通常利用人们的利他之心和对死亡的恐惧,树立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格神,打着无私奉献的旗号,搜刮信众财物,扰乱信众心智,对信众从肉体到精神进行控制,对社会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识别是否邪教的边界线,是了解其所倡导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有无伤害。

真正的利他,一定是内心安全感俱足才能实现的。特蕾莎修女感受到了来自上帝的爱,她心甘情愿成为上帝的使者和仆人,信仰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力量,所以她的给予,从未匮乏。学习《道德经》,我们感受到天地之爱,我们呼吸着天地间无限供应的氧气,享受着阳光普照和雨露滋养,我们顶天立地与广袤相连接,在大地的怀抱中让内心的力量逐渐充盈。作为人类,地球上万物之灵长,在获取天地丰沛赐予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周围的人、事、物更好一些,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这个万物共同的大家园。这样的相互给予,便是相互成就,越付出,越充足。

利他便是利已。心中有爱, 我已忘我。

注:原文部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特此说明。

I. 为什么说为己利他是最重要的善

单纯为别人好的人,都是伪君子,一个不懂爱自己的人,爱别人是没有力量的,所以都是虚伪的好人。

J. 【26】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真正的道德从来是在‘利他’中实现精神的‘利己’、在‘立人’中完成真正的‘自立’,是‘利己’与‘利他’的和谐统一。”

        道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无处不在。我们有时“亲近”它,有时“疏远”它,也有时对它“忽冷忽热”,但无论如何,都能看到他,感受得到它,就看你搭不搭理它。

        有些人很苦恼,对道德也有误解,认为道德旨在“利他”、排斥“利己”,就出现在上述的“疏远”现象,怕自己因此而失去什么。其实大可不必,“利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只要你不“损人”,那么“利己”便是合乎道德的。

        陈果老师说,“真正的‘道德’,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利他’。”孔子对底子说过,“汝安,则为之。”其实我们在践行美德时的“利他”便是最高境界的“利己”,因为它会让你问心无愧,让你心安理得。

        陈果老师说“不要把道德误以为是人性的束缚,它不压抑人性,恰恰相反,它内在于人性,是人性最古老、最原始的‘善端’(善的种子)。”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用道德“绑架”自己,也不要去“绑架”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善恶的天平,自会衡量。而你需要做的便是,事事无愧,光明磊落,心安理得。

热点内容
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6 06:12:31 浏览:303
武大国际经济法研究生 发布:2025-01-16 06:00:44 浏览:559
国家和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5-01-16 05:57:13 浏览:423
国际经济法判断题 发布:2025-01-16 05:29:31 浏览:739
两会民法典草案 发布:2025-01-16 05:25:29 浏览:542
刑事诉讼法对应的实体法是 发布:2025-01-16 04:38:02 浏览:286
武进法院拍卖公告 发布:2025-01-16 04:28:07 浏览:760
中介收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16 04:05:03 浏览:413
司法解释的效力等级 发布:2025-01-16 03:59:08 浏览:624
民法典生态破坏责任 发布:2025-01-16 03:40:05 浏览: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