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

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

发布时间: 2022-12-20 06:57:19

法治与思维的基本特征

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
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 方式,它是将法律规定、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付诸实施的认识过程。法治思维首 先表现为根据法律来进行思维。 如果说, 政治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利与弊的权衡, 经济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道德思维方式的重心在于善与恶的 评价,那么,法治思维方式的重心则在于依据法律来进行合法与非法的预判,即 把合法性当作思考问题的前提。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要求国家工作人员,特 别是领导干部,在行使国家公权力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都应始终关注五 个方面的内容,即目的是否合法、权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合法、手段是否合法 以及程序是否合法。其次,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法治思维方式应当具有 优先的位次, 意味着包括治国者在内的一切人都应首先按照法律的指引来行动和 思考。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言,即使它被认为在政治上是有利的、在经 济上是有收益的、在道德上是善的,只要它不具备合法性基础,就必须将其排除 在选择范围之外。可以说,法治思维优先和合法性优先,是依法治国和法治原则 所必然要求的一种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的培育,不仅是观念养成,而且需要实践制度的保障。法治理念是 培育法治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法治理念根植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 方面必然性要求之中,它是法治的灵魂,体现了法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在 法治国家里,法治思维的主要特征就是要用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和以 人为本的理念去思考和评判一切涉法性社会争议问题。 法律至上体现了对法律的 信仰。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 在公民们的内心里。”伯尔曼也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没有对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础, 任何社会都不能迈进法治社会的门槛。建设法治社 会必须建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对于领导干部而言, 依法办事,公正执法不仅需要知识、观念,更需要信仰。信仰不仅是领导干部法 律素质中内在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意识、观念表现为外显 素质的桥梁。 法治思维的培育和确立, 离不开良好法治环境的保障。法治环境包括民主政 治、市场经济、理性文化等各种要素以及法律运行环境。法治环境与法治思维是 辩证的和互动的关系。法治思维增强了,自然会改善法治环境,而法治环境改善 了,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公权力执
掌者的法治思维。这正是法治的良性循环。 但现实社会中, 由于缺乏法治的历史传统, 民主政治建设相对滞后, 一言堂做法、 家长制派头、官本位思想等人治的阴影和残余依然挥之不去,权大于法、以权压
法和权钱交易等不良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法行为得不到追究,这不仅亵 渎了法律的尊严, 而且也对法律信仰和法治思维的形成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调 查显示,不少领导干部对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心不足,因而对于法律往往是“讲起 来重要,做起来次要,遇到问题干脆不要”,依然固守“领导的看法是最大的法” 这样一种人治论的观念。改善法治环境,就要从胡锦涛同志 2011 年 3 月 28 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的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四个“更加注重”着手,即 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更加注重行政执法和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更加注重行政 监督和问责,更加注重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建立 起良好法治环境,才有助于领导干部在实践工作中形成和运用法治思维。 培育法治思维, 必须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将法治指标 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现行政绩考核体系多重视经济、 社会、 人文、 环境等诸方面, 唯独缺少法治考核标准的指引。 各级政府和官员为了谋求政绩,考虑较多的是经 济指标的增长,缺少对法治建设的关注。更严重的是,法治被视为阻碍经济发展 的力量,不少领导干部认为在现行体制、机制和制度下强调法治思维,本地区、 本部门就会吃亏。一部分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企业屡封不闭、屡 关不停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的违法行政。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谋求财政收入, 对野蛮暴力拆迁视而不见,土地违法屡禁不止,引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究其内 在根源, 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对领导干部的评价激励机制密切相关。衡量各项工作 的优劣、成败都是围绕着各种硬性的、具体的发展指标、任务,很少审视干部的 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及其所领导的地区、部门的法治生态和法治环境。今后,应 探讨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法治内在要求的干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只有综合法 治、经济、人文、社会、环境等多个指标的评价体系,才能成为一个科学、完善 的政绩评价体系, 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 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才能促使法治思维成 为领导干部主动、自觉的惯性思维方式。

❷ 法治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法治思维的特点是:它以合法性为底线,以公平正义为核心,重证据和依据,强调职权法定和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尊重和保护人权,坚持正当程序,等等。

1、守住合法性底线——凡事要问是否合法。“合法性”是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行为合法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从“是否合法”作为出发点来思考和处理问题,无疑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2、凡事要有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就是一种规则;法治就是规则之治。法治思维也是一种规则思维,即要善于运用规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3、以公平正义为标准——良法之治。法治是规则之治,更应当是良法之治。而“良法”的标准就是“公平正义”。法治只有通过立法公正、执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才能真正实现。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一是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这是最低最基本的层面。全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观念,才能够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对于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权利意识,又要有自觉遵守法律的义务观念。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除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则要有法治的权力观,以及带头守法、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的职责意识。

二是法治思维和理念的层面,表现在法治意识和观念上升到思维、理念的层面,对制度建构和具体实践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法治的价值与态度层面,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态度上对于法治的内在认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层面。由此可见,法治思维是在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运用法治思维则是对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层面的要求。

❸ 法律思维有哪些特征

法律思维的基本特征:

1、法律思维是主体认知客体的一种方法

法律思维的主体是指法律职业者,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客体是指法律规范和客观现实。主体和客体相分而结成认识关系,认识的方法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思维。法律是人类思维创造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性,徒法不能自行,法律理论为法律介入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法律思维则为法律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互动提供了方法。

2、法律思维是主体从现象到本质以达至法律真实为最低标准的一个思考过程

进入法律视野的客观事实经常呈现纷繁杂陈、杂乱无章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法律思维作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分析加工,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

但是,由于法律思维的对象一般都是发生过的事实,法律职业者只能根据符合程序要件的当事人的主张和举证,以及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的信息和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只能达到程序要求的法律真实,而不可能完全再现客观真实。因此,法律思维虽然是主体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但这种思考以达至法律真实为标准,即所谓的合法性优于客观性。

3、法律思维以法律职业者的法律知识和经验阅历为前提

与法律职业者相关联的不仅是法律规范整体,还涉及到具体的事实构成。法律思维不可能凭空产生,其必然以对事物的“先见”为前提。所谓“先见”是指个人在评价事物时所必备的平台,其先前的生活阅历、知识等构成理解倾向的基础因素,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

法律职业者运用法律思维,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底蕴,否则思考法律问题就会没有依据和方向;同时,法律职业者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否则就无法认识事实构成。因此,只有具备了法律知识与“先见”这两个前提,法律思维才可能发生。

4、法律思维以法律规范和客观事实为思考质料

法律思维的逻辑起点是进入法律视野的自然事实或者说案件,这些自然事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行为、动机等等。法律思维通过法律规范要求,区分出自然事实和法律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区分出法律事实的性质。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将法律研究和事实研究结合起来的过程,法律规范和客观事实则是这个思考过程的质料。

用简图可以表示为:自然事实→初步法律研究→法律事实及其性质→法律事实和证据研究→深入法律研究→裁判事实。

5、法律思维以法治理念为价值指引,以停止纷争为目的

如前所述,法律思维是一种法律方法,其既是实现法治的条件也是法治自身的固有要求。关于法律思维以法治理念为价值指引的问题,将在下文论述。多数情况下,法律思维表现为一个判断过程,以得出结论并给出理由为结果,其现实意义就是定分止争,即案件的审结。

定分是对争执问题是与非的判断,止争是在判断的基础上据法裁断,给出法律结论和理由。在此,法律的目的与法律思维的结果形成了契合。

(3)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扩展阅读

法律思维基本规则

法律思维在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律师这三种人中表现得最典型,因而在分析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时,主要就是以法官的法律思维为参照对象。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可归纳为6条:

1、法律思维必须以权利义务的分析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

2、形式合理性优先于实质合理性

3、程序公正优先于实体公正

4、普遍正义优先于个案正义

5、理由优先于结论

6、合法性优于客观性

❹ 法律思维有什么特征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工作者自身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思维结构的框架性、思维内容的精确性、思维过程的逻辑性、思维取位的客观性、思维立场的中立性、思维适用的中介性、思维运作的技术性和思维基础的经验性等八大特征。探索法律思维特征原理的意义在于对培养合格法律工作者、法学研究、法律实践、法治化目标诸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功能。
其特征有:
第一,通过程序进行思考,运用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
第二,遵循向过去看的习惯,表现得较为稳妥,甚至保守;
第三,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即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四,法律思维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
第五,判断结论总是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特点。

❺ 法治思维的特点

法治思维的特点1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规则具有确定性、可预期、可执行等特点,是人们对事物理性期待的体现。规则思维的逻辑起点是:既定的规则告诉人们哪些可为(权利)、哪些不可为(义务),以及如何行为(程序);人们的行为后果是可预期的。对政法机关来说,维护社会稳定,首先要严守规则,维护规则的稳定,否则就会破坏人们的预期,理性就变成感性、心安就变成恐惧、有序就变成无序。

法治思维的特点2法治思维是权利义务思维。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法治思维的实质就是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运行,实现法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

法治思维的特点3法治思维是程序性思维。程序的基本含义: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同等关注;三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中行使;四是执法司法者不能从当事人那里牟利,否则会出现偏私。程序的本质是一种形式合理性、可实践的理性。借助程序这个“形式性操作杠杆”,就把利益的博弈和价值衡量转化为在法治规程上表达的诉求,人情、关系、偏见、恣意才会被消除,相应纠纷和问题最后都会在法治轨道上得以解决。

法治思维的特点4法治思维是权衡思维。法治作为定纷止争的实践理性,突出特征在于对各种价值和正当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维必然体现着权衡利弊、瞻前顾后、兼顾各方的思维特征。它所要求的是,看问题、作决策,要依法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尽可能把事情考虑得更周全,把方案设计得更缜密,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法治思维的特点5法治思维是建设性思维。建设性思维以建设社会、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为目的。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法治作为治国理政方式,从来都是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法治思维以建设性思路确定制度,修复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❻ 法治思维的四个特点

基本含义:
“法治”已被普遍地接受为社会的理想治理方式。对于法治理想的实现,有两种途径,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构建法治所需要具备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二是靠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地培养法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后者往往是法治的目标和归宿,只有在官员和民众法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常态时,我们才能说法治真正地实现了。
2:具体特征:
法治思维方式或称法律思维方式有下几个特点:以权利与义务为分析线索、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合法性优于客观性、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理由优于结论。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有:

第一,通过程序进行思考,运用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 第

二,遵循向过去看的习惯,表现得较为稳妥,甚至保守; 第

三,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即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四,法律思维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

第五,判断结论总是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特点

❼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法律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1、法律思维是主体认知客体的一种方法。

法律思维的主体是指法律职业者,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客体是指法律规范和客观现实。

2、法律思维是主体从现象到本质以达至法律真实为最低标准的一个思考过程。

进入法律视野的客观事实经常呈现纷繁杂陈、杂乱无章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法律思维作为理性的思考方式,需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分析加工,法律思维虽然是主体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但这种思考以达至法律真实为标准,即所谓的合法性优于客观性。

3、法律思维以法律职业者的法律知识和经验阅历为前提。

与法律职业者相关联的不仅是法律规范整体,还涉及到具体的事实构成。法律思维不可能凭空产生,其必然以对事物的“先见”为前提。法律职业者运用法律思维,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底蕴,否则思考法律问题就会没有依据和方向。

4、法律思维以法律规范和客观事实为思考质料。

法律思维的逻辑起点是进入法律视野的自然事实或者说案件,这些自然事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行为、动机等等。法律思维通过法律规范要求,区分出自然事实和法律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区分出法律事实的性质。

5、法律思维以法治理念为价值指引,以停止纷争为目的。

如前所述,法律思维是一种法律方法,其既是实现法治的条件也是法治自身的固有要求。关于法律思维以法治理念为价值指引的问题,将在下文论述。

多数情况下,法律思维表现为一个判断过程,以得出结论并给出理由为结果,其现实意义就是定分止争,即案件的审结。定分是对争执问题是与非的判断,止争是在判断的基础上据法裁断,给出法律结论和理由。在此,法律的目的与法律思维的结果形成了契合。

(7)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扩展阅读:

法律思维方式的步骤:

1、程序先序,即认为程序优于实体;

2、掌握运用法律术语,对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判断;

3、保持溯及既往的习惯,中正稳重;

4、逻辑严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5、对事物的探求过程多作事实判断,尽量少作价值判断;

6、追求程序正义,在程序正义前提下追寻事物本质;

7、判断结论总有单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确界限并要求作出判断。

法治首先要求法律人具有专业的法律思维。然而这种法律思维常常不能被普通人理解,有时法官的话还容易惹起众怒。这里存在多种原因,比如有的法官会违法裁判,又是纠纷的最后裁判者,并且是终极裁判者,所有现在许多社会矛盾都集中到法官身上,这是大家可以观察得到的原因。

法官的话易惹众怒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容易被察觉的,这是一个职业技术的因素,即法律人独特的职业思维因素。近年来发生的很多法律热点案件或事件引起争议,除了个别法官违法裁判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法律人士和非法律人士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

所以大众在监督司法的同时,还需要了解法官正常的职业思维,最好能给予理解和尊重

❽ 简述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的特征:

一、法律至上。

指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规则治理与民主治理相辅相成。法治本身也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反映民众期望,符合民众利益,体现了共同信念,共同理想,故法治应当受到尊重遵从。国家行为和公民行为都应在法治框架下进行,法不阿贵,法不阿权,法律是平衡器。

无论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还是社团组织、中介机构和公民个人在做决策、解决问题时,都要遵从法律、依法办事,如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科学立法。

指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换言之,立法机关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必须由法律进行调整的社会关系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并形成法律规范的活动。

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立法,体现良法之治。只有良法之治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效力。

三、严格执法。

它包含权由法定,权责相等,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说细一点,无权不执法,标准要一样,不能放松,不能走样,要严厉,要公平,要公正,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凭好恶执法,不凭关系执法,不凭人情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如随意执法,则会秩序混乱,就等于人治。

四、公正司法,或称司法公正。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付诸于实践,即使写在纸上,也形同虚设。公正司法指弘扬法治,惩恶扬善,匡正压邪,要公开,要公平,要公正,无罪推定,罪由法定,罪行相当,公正裁判,禁止刑讯逼供这些现代法治原则,也是公正司法的重要标志。

当然公正司法,还靠独立司法做支撑。司法不公永远是司法腐败之源。

五、保障人权。

以人为本,保护人权,实则是保障公民个人人权,规范公权,有效防止政府的侵害。人权的本质特征是自由与平等相统一。

这人权有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之分。前者指公民的生命、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通信、宗教等诸方面的自由与平等权;后者指种族平等权,民族平等权、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法治必然要以保护人权作为重要内容,才能成为法治国家与非法国家的重要标志。

六、全民守法。

守法是全民的责任,也是全民的福祉。全民守法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实现公民权利的保障。守法是应尽的义务,是维权的有力保证。维权是权利的使用,但维权必须依法进行。非法维权不受法律保护。全民守法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全民守法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它包括公民平等的政治权、平等的经济权、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劳动休息权、男女平等权、违法平等地受到追究,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8)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扩展阅读:

法律思维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利益分歧、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张力、化解各种冲突,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根基。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治国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❾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有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的特定从业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的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一、程序先序,即认为程序优于实体;

第二、掌握运用法律术语,对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判断;

第三、保持溯及既往的习惯,中正稳重;

第四、逻辑严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五、对事物的探求过程多作事实判断,尽量少作价值判断;

第六、追求程序正义,在程序正义前提下追寻事物本质;

第七、判断结论总有单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确界限并要求作出判断。

热点内容
连云港司法拍卖公告 发布:2024-11-20 01:34:54 浏览:417
餐饮部服务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20 00:38:31 浏览:46
王优银律师 发布:2024-11-20 00:07:08 浏览:7
劳动合同法上班期限 发布:2024-11-20 00:00:45 浏览:470
下列属于旅游法律责任特点的有 发布:2024-11-19 23:29:54 浏览:28
周末条例 发布:2024-11-19 22:50:11 浏览:312
红章对账单彩色打印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19 22:37:40 浏览:450
胶权认购承诺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9 22:35:50 浏览:602
公证全国统一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9 21:43:05 浏览: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结婚证吗 发布:2024-11-19 21:28:30 浏览: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