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圣人讲道德

圣人讲道德

发布时间: 2022-12-25 05:43:07

道德是圣人之德吗

不仅是。道德既是圣人之德,也是凡人(普通人)之德。
1、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①关于道德的本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调整个人和他人之间关系的劝导性的行为规范,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
②关于道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2、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①个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②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③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④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② 圣人的人品

《道德经》对于“道”,进行了四个层面的描述,一个是大道,即宇宙之道;第二个是天之道;第三个是地之道;第四个是人之道。这四个层面的按序列来说是大道-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上一层地道规范但并不支配下一层地道。就是老子说的“人法地,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之道在《道德经》中实际上就是圣人之道。圣人,按老子的意思是一种帮助,教化,引领万民的人。那圣人的品德,为人及处世是怎么样的呢?
圣人的品德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圣人不积,圣人亦不伤人-《道德经》
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圣人的心中所想是百姓所想,而帮助了人,立了功却不求回报。对自己的权利才华也不会去而不炫耀,不伤害别人。
这是非常高尚的情操,圣人只是为了别人着想而不求自己的利益。对于这种人,民间都膜拜的。就像海瑞,也是一生清廉,为民着想,打击权贵,在民间的威望极高。又像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
圣人不单单这些,还有教化之功。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教化之功,在中国来说最有名的当属孔子,为千秋万代之师。 只是老子的教化与孔子的教化不同,老子的教化是不言之教,而孔子的教化是开章名义。

③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出自哪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著,共有七篇。内容是有关辨别王道和霸道,宣传以仁义道德的著作。

④ 儒家的圣人观是怎样的什么是圣人观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圣人观上具有开创性的价值,同时也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存在,这也为后世儒家的圣人果然奠定了基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圣人,但是孔子并不以圣人自居。因为孔子对圣人的标准要求非常高,所以从孔子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当时没有一个人能够称得上是圣人,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得上圣人的标准。所以想要成为圣人,一定要有高标准、高要求。

圣人要有极高的个人道德修为,同时也要积极出仕,还要有所作为。而圣人也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也含有着不同的含义,但是这也能够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发展,在儒家中的圣人其实饱含三个层次:有功、有仁、神话。意思是说要给天下带来利益,要能博施济众,要仁者爱人,要如同天命一般神圣。这也能够表现出孔子的价值观、气度和非凡性。

⑤ 《道德经》—“圣人之道”<一>

《道德经》里说:

意思是说:

真实可信的话并不好听,好听的话反而不可信。

善良的人并不善辩,善辩的人反而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无私,总是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

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拥有更多。

天道利于众生而不伤害它们。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惠济大众而与世无争。

本章表达了老子对于“讲话真诚与否”、“善辩与善良”、“博学之人”以及“自私与富有”的看法。这些看法都很经典,可是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实际去看时,又有一些拓展延伸。具体如下:

关于第一条和第三条,这两条可以说是“绝对的”真理,在现代生活里依旧很适用。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叫做“捧杀”,当我第一次听到时觉得不以为然,可是后来仔细思考,却发现它的可怕之处。

让一个人长期沉浸在“自己很好”的谎言里,然后逐渐扼杀TA判断的能力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随后这个人便不能进步,与社会脱节。捧杀的力量如此之大,但它确实在无形中进行的,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好听的话”无限信任。所以说,当我们听到好听的话时就要仔细思考这些话的意义:到底是真心赞美还是有求于我们?亦或是想要让我们陷入捧杀的境地?

我始终认为,世界上一切的好处都是有原因的。自己奋斗来的能力、知识、财富都来源于那些奋斗和坚持;除父母之外(甚至不太包括父母)的所有来自他人的好都需要回报,这些回报即使不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比如感谢或内疚。

关于第三条,我认为也是非常正确的。

真正博学的人不会特意表露自己的知识,因为知识不是炫耀品,理解知识的人也不会那么庸俗。我非常佩服我的哲学老师和毛概老师,他们都很博学,也都很低调。

哲学老师性格有些“腼腆”,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谦逊又深邃;毛概老师不仅学术能力很强,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不畏强权,对学校里的一些事也能幽默风趣地讽刺。毛概老师对学生也很亲和,他能体会到我们的辛苦,甚至还能体会到女生的弱势(例如学校附近有男变态、女生例假时不要坐在空调下)。除了哲学老师和毛概老师,学校里还有其他许多博学的老师,他们都让我明白了真正博学之人的样子,也是他们让我坚定了要成为一个像他们一样博学且博爱的人,博学的人真是太有魅力啦。

今天先暂时写到这里,明天继续写我对另外两条的想法~

⑥ 老子的道德经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有什么深远的含义没有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含义]
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评析]

这一章从反对“有为”的角度出发,老子仍谈论的是“无为”的道理。天地不仁,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这一见解,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是值得重视的进步思想。从“无为”推论下去,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

老子对此问题,通过生活中的两件事加以解说。一是人们祭祀时使用的以草扎制而成的狗,祈祷时用它,用完后随手就把它扔掉了。同样,圣人无所偏爱,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即圣明的统治者对老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二是使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不会竭尽。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

老子通过这两个比喻要想说明的问题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政令烦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儒家讲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老子讲的这个“中”,还含有“无数”的意思。即用很多强制性的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万物反能够生化不竭。有为,总不会有好的结果,这是老子在本章最后所提出的警告。

总之,本章的主旨仍是宣传“虚用”,同前两章相连,犹在宣传“无为”,所使用的方法,仍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

[解读] “天”的新发现

不讲仁慈,不安发议论,听任事物的自生自灭。这就是老子在对自然界的客观唯物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无为之治”的大体原则。

“天”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范畴。

古人惯于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并往往赋予天以人格和宗教方面的涵义,先秦诸子们也大多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天命观。夏王朝的建立,由于有了统一的君主专制政权,反映到宗教上,在多神之上便出现了众神之长,即上帝,又叫做“天”。从此,“天”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性,而成为天神。这种人格化的主宰者式的天神观念,到了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丰富。春秋时期,传统的天命神学并未完全解体,依然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孔子关于“天”的理解是有矛盾的,就其思想的主导方面而言,仍是坚持了殷周以来的天神观念,肯定天是有意志的,并且肯定天命,鼓吹“生死有个,富贵在天”;而墨子则提出“天志”、“天意”,宣扬天有意志,认为天能赏善罚恶,并有“兼爱 ”精神;孟子更以人性的义理推及天道,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时至今天,人们还常说 “天理难容”这样的话,可见,传统天命观是如何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我们思想方法。

老子是一个勇敢的批判者,他具备了他同时代和以后诸多哲学家、学者所不具备的睿智和胆识。正是他第一个讲出了天不讲仁慈这样的真理,并用哲学的推理,把自然界的原理转向人世。在老子的眼中,天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感情,它有自己客观运行的方式。天虽然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特意对万物施暴。而它的滋生万物,给世界以蓬勃的生机,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社会文明得以昌明。因此,“圣人”也不对百姓讲仁慈,他应仿效自然运行的样子,治理社会。如果治理者发的议论多了,人为的干预多了,各种矛盾也就会激化,更何况个人的意见往往带有片面性或谬误。

老子在关于“天”的问题上,既不同于孔子的“天命”,又区别于墨子的“天志”,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是由“道”产生的,它没有意志,没有好恶,更不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之天。老子的功绩,就在于他否定了有人格的天神,重新恢复和提出自然之天。

⑦ 圣人的标准是什么,好人呢

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等同于“佛”的境界,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却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其实将儒家和诸子百家对圣人的理解汇总起来,也就是圣人的真容了,因为并没有矛盾,不过儒学强调的是整体,诸子百家强调的是某个特征。在《孔子家语·五仪》中,提到了孔子对“圣人”的描述,虽然此书真伪有辨,但这段话却对“圣人”一词的真实意涵做出了最详尽,最贴切的解释:
“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明如日月,却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众生,凡夫俗子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了解一点,也无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边际到底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

按照上述这段话理解,基于“圣人”一词原始的儒学立场,中国古典中记载的、著名的、比较受认可的圣人主要有:
伏羲、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皋陶、舜、禹、伊尹、傅说、商汤、伯夷、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柳下惠、孔子……
到孔子之后,中国文化就没有公认的严格意义上的圣人了。但还有许多专业领域的精英被后人尊称为“某圣”,犹如今人呼为“股神”之类,但这些世俗之圣都已经与“圣人”的本意无关:
代表
酒圣:杜康
书圣:王羲之
草圣:张旭
史圣:司马迁
文圣:欧阳修
医圣:张仲景
武圣:项羽 岳飞 关羽
乐圣:李龟年
茶圣:陆羽
棋圣:黄龙士
诗圣:杜甫
画圣:吴道子
词圣:苏轼
曲圣:关汉卿
药圣:孙思邈
兵圣:孙武 吴起
谋圣:张良
木圣(科圣):张衡
智圣:诸葛亮
剑圣:裴旻
塑圣(雕圣):杨惠之
字圣:许慎
情圣(诗人):徐志摩
鬼圣:蒲松龄
二、即混元无极大罗金仙,历万劫而不磨的至高存在,均为鸿钧弟子、加上鸿钧,共计有七人:鸿钧老祖、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入室弟子)、女娲、接引、准提(记名弟子)。
三、古代臣民尊称君主为“圣上”。
四、由于受到儒学的影响,有些人会把道家讲的达到返璞归真而无名(无碍,不被世间一切所累)之人称为“圣人”,但其实老子推崇“绝圣弃智”(这里的圣人指儒家推崇的圣人,但也说明了圣人一词是专门指向儒家的),所以这种称呼违背了道家的初衷。道家对应于儒家“圣贤”的境界是“仙真”。但道教修炼中有“结圣胎”的说法,某些道教神祇也被称为“圣”。
五、天主教的“圣人”,学术考证认为大多源于《旧约》与古代欧洲各地的“异教信仰”的融合,还有梵蒂冈对一些有功的已故教徒的册封追认。另根据天主教教义,“圣人”未被梵蒂冈封圣时已经是“圣人”。
六、佛教有时也会将“佛”称为圣人,这是受到儒学的影响。
七、剑圣有时也用于称呼日本历史上最富盛名的剑客冢原卜传与上泉信纲
八、《神异经·西南荒经》载:西南大荒中有人,长一丈,腹围九尺,践龟蛇,戴朱鸟,左手凭白虎。知河海水斗斛,识山石多少,知天下鸟兽言语,土地上人民所道,知百谷可食,识草木咸苦。名曰圣,一名哲,一名贤,一名无不达。凡人见而拜之,令人神智。此为天下圣人也,一名先通。由此载可以知道,在没有将孔子等诸圣流传认知以前,古代人民生活中很多代表上天、土地、自然等的代表或有着超于凡人智慧、力量的人都可以称为圣人,也可以说圣人是上帝、如来、真主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是各种教派中最强的境界。
诸子的圣人观
圣人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在儒生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出自《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庄子 胠 箧中的圣人观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攊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 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注释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遥遥相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鱼网所撒布的水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里。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宗庙、社稷的地方,所有用来建置邑、屋、州、闾、乡、里各级行政机构的地方,何尝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作法!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杀了齐国的国君也就窃据了整个齐国。他所盗窃夺取的难道又仅仅只是那样一个齐国吗?连同那里各种圣明的法规与制度也一块儿劫夺去了。而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却仍处于尧舜那样安稳的地位,小的国家不敢非议他,大的国家不敢讨伐他,世世代代窃据齐国。那么,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盗贼之身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的所谓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防守财物的吗?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胸,苌弘被掏肚,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腐烂。即使象上面四个人那样的贤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杀戮。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祸患也就多。所以说:嘴唇向外翻开牙齿就会外露受寒,鲁侯奉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抨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方才能太平无事。
溪水干涸山谷显得格外空旷,山丘夷平深潭显得格外充实。圣人死了,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中止。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那么这也是让盗跖获得最大的好处。给天下人制定斗、斛来计量物品的多少,那么就连同斗斛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秤锤、秤杆来计量物品的轻重,那么就连同秤锤、秤杆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符、玺来取信于人,那么就连同符、玺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行为,那么就连同仁义一道盗窃走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不可能禁止。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都是圣人的过错。因此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的。
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因此说:“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削除曾参、史�6�9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那曾参、史�6�9、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的原因。
老子的圣人观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
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
去。

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
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是以圣人抱一为
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
谓袭明。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
迷,此谓要妙。
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
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
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
欲,人自朴。”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
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
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
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
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民不畏威,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
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
而不争。

⑧ 什么叫做道德圣人

有本书叫《道德经》是老子写的
老子就是圣人。
道,指的是宇宙运行的一规律。
德,指的是按照道去做。
圣人,指的是参透了道,了悟了宇宙人生的人。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对应的实体法是 发布:2025-01-16 04:38:02 浏览:286
武进法院拍卖公告 发布:2025-01-16 04:28:07 浏览:760
中介收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1-16 04:05:03 浏览:413
司法解释的效力等级 发布:2025-01-16 03:59:08 浏览:624
民法典生态破坏责任 发布:2025-01-16 03:40:05 浏览:460
基层党员组织条例 发布:2025-01-16 03:40:04 浏览:271
公司注销法律依据 发布:2025-01-16 03:02:42 浏览:282
高级人民法院书记员 发布:2025-01-16 02:54:26 浏览:441
劳动法对合同工的工龄计算 发布:2025-01-16 02:53:53 浏览:117
法治文化道德 发布:2025-01-16 01:26:16 浏览: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