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太上感应篇与道德经

太上感应篇与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12-30 03:02:46

① 太上感应篇详细资料大全

《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承负法则,道经中系统的提出承负论的观点,是在东汉的《太平经》中。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门至尊之称也,“太上”是 无上之上 的意思,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

“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基本介绍

  • 书名 :太上感应篇
  • 又名 :《感应篇》
  • 类别 :古籍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现时间 :宋代
  • 宗派 :道教
介绍,太上,主旨,理论,观念,内容,原文,思想,内涵,历史,补遗,现实意义,

介绍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 《宋史·艺文志》收录“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正统道藏》太清部有《感应篇》三十卷,题“李昌龄传,郑清之赞。”《重刊道藏辑要》有《太上感应篇集注》等,《道藏精华录百种》有《太上感应篇樾义》二卷。该文思想可上溯至天师道的《赤松子章历》等书。《太上感应篇》篇幅不长,计一千二百多字。主要借太上之名,阐述“天人感应”和“道教承负思想”。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

太上

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门至尊之称也,“太上”二字是至高无上之义,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也就是说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了。 鸿蒙未分,化元光一道,乃太上先天原始之祖炁也,称名曰道 第一化先天教主,元始天尊; 第二化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第三化太清圣主,道德天尊。 太上体自然而然,在乎三清之前,象帝之先。即道也。 道祖为万法之王,玄之又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即是先天一点真阳之光。以道心观天心,真阳发动处,当用之时,元神,元炁,同称谓玄元气,谓玄元神,谓玄又玄。静者为性,动为元神。 《老子想尔注》:道者,一也。散为气,聚为太上老君。

主旨

《太上感应篇集注》云:“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意即所谓“感应”指善恶报应,由天地神鬼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以相应的奖惩。因此,开篇即以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接着指出人要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二十六条善行和一百七十条恶行,作趋善避恶的标准,最后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作结。

理论

《太上感应篇》认为,“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于是人们的作为通过天地鬼神来裁决。当人非义而动、背理而行时,就会“大则夺纪、小则夺算”,而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最终“算尽则死”,人就离开了人世;如果死有余辜,还将殃及子孙。所谓“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则“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避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若改恶从善,则将转祸为福。

观念

该书中的承负观念,虽然与佛教因果报应有些相似,但又与佛教观念有一定的不同。佛教认为因果通前世、今世、后世三世,该书则更强调现世与人对环境的蝴蝶效应,作恶有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学,现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视现世,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所以“欲求长生者”,就必须回避大大小小“有数百事”的过错,而与避恶相统一的是趋善,“善”能使人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得道成仙。因此,《感应篇》大谈行善的好处,它在道教宣扬的人生最高境界——得道成仙的理想下,竖起了一架可以登临的梯子,即现实的行善心态与落实。

内容

在西汉刘向的《列仙记》中以及各类道书中,成仙术多是外炼丹药、服食神果仙花、苦诵经文,甚至有朝一日骑龙乘鹤飞升,或是内练真气。这些成仙途径或空虚,或玄妙,都那么令人难以捉摸。而在《感应篇》中,“行善”成为成仙唯一的、现实的手段。“夫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这里的“善”,不再是《列仙传》中马师皇拯救神龙、子英善待金鲤的那种具有神话色彩的善,而是从家庭、社会人际伦理关系出发的生活准则。“不履邪径,不欺暗室”、“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等等。

原文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 *** ,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縠,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 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牴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 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馁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 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 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 *** ,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直。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思想

《太上感应篇》 它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则体现了儒家伦理。在儒家学说中,尤其强调五伦纲常,认为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应篇》中亦以“扰乱国政”,“违逆上命”、“用妻妾语”、“违父母训”、“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事,不敬其夫”作为恶行的准则。可以说,《太上感应篇》实际上建立的是,以儒家道德规范和佛教因果为标准的立身处世准则。

内涵

《太上感应篇》充分体现了对鬼神权威的敬畏 。该书认为天上、地上和人体内都有录人罪过、降祸福于人的神或鬼,如大地上的司过之神,天上的三台北斗神君和人身上的三尸神,它们对人的规范和约束是时刻存在的,人应该敬畏他们,对象征神鬼的日、月等物皆不可不敬,故而把“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都视作恶行;而“无故杀龟打蛇”也会引起“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历史

《太上感应篇》最初只在民间流传,南宋时始获官方重视,历经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它以儒家现实的封建伦理准则,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言行,特别是有助于保证国家、社会、家庭的严谨秩序,故而博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同时,那些诚心修道者也推崇它,因为它不同于一味要求人们凝神思道,清心静虑的心灵修炼术,而是具体、现实地提出了行善得道的方式,这使得世俗道教从精神道教中分离出来,满足了人们渴望通过现实的生活方式也能到达得道成仙的人生境界的愿望。 宋理宗在卷首亲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此后,为之作序、作注者代不乏人,影响十分广泛,乃至日本、朝鲜等国,皆有此书的流布。书中大义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若想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书中还列举了诸善与众恶条文,作为趋善避恶的准绳。 但在元代,《太上感应篇》既当过宠儿也当过弃儿。这就是元世祖在位前后有一场佛道论辩闹剧波及到对“伪道书”的禁毁。开始还没将它列入禁书目录,后来由于扩大了禁目范围才无从幸免。

补遗

成书时间和作者 《太上感应篇》的成书时间和作者,自古迄今说法甚多。有人认为《太上感应篇》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如清光绪年间许越身在《太上宝筏序》中说:“《感应篇》与《道德经》同出于道祖李伯阳手笔。”也有人认为其书汉代就有,毛金兰在清同治年间叙述道:“尝考洪楚产云:“《感应》一书,历汉而唐,自宋而明,敬奉已久。’”还有人认为其书成于魏晋,作者是葛洪或慕容皝。征诸史籍,这些说法或为市井侈谈,或为臆测之说,无法令人相信其真实性。 正史记载 最早着录《太上感应篇》的正史是《宋史》。《宋史·艺文志》记载:“李昌龄《感应篇》一卷”,许多人据此认定《太上感应篇》成书于宋代,作者是李昌龄,清朝人惠栋、俞樾都持此说。 在宋代,至少有两位叫李昌龄的人。 一是北宋初年做过右拾遗、字天锡的李昌龄,《宋史》卷287 有他的本传; 一是南宋初年被称为“蜀士”或“汉嘉夹江隐者”的李昌龄。 惠栋等人认为是李天锡,也就是说,《太上感应篇》成于北宋初年。当今的一些学者则认为是南宋的李昌龄,即该书成于南宋初年。事实上,这两种意见均失于考订,为史书所误,因为《宋史·艺文志》的记载是不准确的,无论是北宋初的还是南宋初的李昌龄都不曾作过《太上感应篇》。 要弄清这一点,只要注意以下的史实就行了; 一是北宋末年被宋徽宗赐封为虚静先生的正乙道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为《太上感应篇》作颂,其颂文讲:“人之一性,湛然圆寂。涉境对动,种种皆妄。一念失正,即是地狱。敬诵斯文,发立汗下。煨烬心火,驯服气马。既以自镜,且告来者。”这篇颂文收录在《道藏》中,题为《虚静天师颂》。 二是《太上感应篇》在北宋末年已被收录在《政和万寿道藏》中,这部《道藏》在南宋淳熙年间被太乙宫全部抄录,宋孝宗赐名为《琼章宝藏》,后来太乙宫道士胡莹微曾在《琼章宝藏》中读过《太上感应篇》。以上两点表明,在南宋之前《太上感应篇》即已成书。 三是《太上感应篇》的广泛流传是从南宋初年开始的,当时的官修和私修的目录之书也开始着录此书。而北宋的史籍中却寻不到《太上感应篇》的任何踪迹,如果此书真的成于北宋初年,以北宋统治者对道教典籍的重视及李天锡的地位,《感应篇》是不会没有影响的。这说明《太上感应篇》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可能性极小,甚至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因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太上感应篇》成书于北宋末年,在南宋初年开始广为流传。 在《红楼梦》中提及 《红楼梦》中"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回中提到贾迎春翻阅《太上感应篇》,恰好准确点出了贾迎春的为人和性格。 在《子夜》中提及 《子夜》中"吴老太爷进城"一回中提到吴老太爷以《太上感应篇》为行为准则,恰好准确点出了吴老太爷与旧社会的为人和性格。

现实意义

《太上感应篇》作为一部道教经典,它所阐扬的入世行善以求长生乃至成仙的理论,使积善成仙这一修持法门得以流行推广,从而便利民众修道。该典籍含摄了儒、道两家的主流思想,最大限度地扩充社会的行善群体,促进了人间善业的发展。《太上感应篇》作为 *** 德行为手册,加之其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提倡,更是对当今创和谐社会的实践与完成有积极明确的指导作用。 《太上感应篇》,又称《感应篇》,它成书于我国北宋末年,其作者不详。它是一部篇幅很短的道教典籍,全文仅1274个字。该道经由道教基本理念、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善恶报应说这三大素材结合而成,是三教合流较为成熟的产物。《太上感应篇》因其知名度倍受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的评注,然而他们多为考究该经的形成渊源或文本特征。为此,鄙文尝试性地对《太上感应篇》的现实意义作一探讨,望大家指正。 一. 推广积善法门便利民众修道 纵观宋以前的修仙法门大致有以下情形:先秦时期主要以“养神”、“服气”、“炼气”、“饵药”、“祀祷”方法求“羽化而登仙”。至秦始皇及汉武帝,人们既贵长生不死药,亦重坛场祷祀。其后《太平经》主要推介守一存神法门。东汉张陵五斗米道重视符箓咒语。东晋《上清经》则重存守人身三丹田之三一,及存守脑部九宫之“雄一”、“雌一”。先秦至唐,人们多重视外丹,即以矿物、植物等为材料,炼化成上、中、下三种药物(多以黄白为大药),欲借外在药物来改变自身体质,去除肉质凡胎而达长生、成仙。但因服食外丹有较大副作用,唐末人们改而修炼内丹。内丹即用导引吐纳、避谷食气等方法,以人身上、中、下丹田为鼎炉,炼化后天的精、气、神,使其转与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合为一体,以求长生、升仙。 《太上感应篇》当然也谈长生求仙,然绝口不提修炼、服食、导引、符箓,而只言:“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1]11“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1]12虽然早在《太平经》就认为,天地之间,寿最为善,积德行善乃长寿升天的要道。也尽管积善成仙说是先由西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提出进而被《太上感应篇》所吸收的,但积善成仙的修道法门却是随着《太上感应篇》的问世与流行,才逐渐受人们重视并践行的。宋代以降,在凡俗生活中成仙了道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取向,行善积德也演变成为一种必须的宗教实践,与其它修持方式相得益彰。如明清时期的道教修炼以行善积德为外功,认为只有多积外功,才能最终使内丹修炼有所成就。再如清末民初出现于四川西部的飞鸾教,其修持方法也是以静坐炼丹,彻悟至道为内功,而以力行善事、广积阴功为外功。[2]26-32或许是因为《太上感应篇》出现之前的积善成仙说犹如一缕轻烟般若隐若现,而其之后该修炼法门便如熊熊烈火般一览无余,方才有学者将今日道教的行善法门归始于《太上感应篇》,而无视《太平经》抑或《抱朴子内篇》。确切地说,《太上感应篇》对积善成仙的修道法门起到推广的作用,而并非其首创。该经对积善成仙法门的发扬与推广,一定程度上使道教的长生修仙术不再专属于贵族,也使修道之人可以摆脱以往服食炼养、斋醮科仪的繁缛礼节,为广大普通民众开启了相对便利的修道方式。 二. 融汇儒道思想广促人间善业 《太上感应篇》含有儒道两家思想。 第一,道之求长生、成仙,齐物畏神的思想。如经中提到道教的司功过之神:三台北斗神灵、三尸神、灶神,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人的表现,记录人们的罪过,以让天曹依此对恶者进行处罚。 第二,儒之伦理道德规范。占有该经最大篇幅的众善诸恶之说,共列出26条善行和170条恶行,多以儒家“三纲”、“五常”之义理为判断标准,如称“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衿孤恤寡,敬老怀幼”、“不彰人短,不炫己长”等为善举,而判“阴贼良善,暗侮君亲”、“虚诬诈伪,攻讦宗亲”、“轻蔑天民、扰乱国政”等为恶行。俞樾评价该书说:“此篇虽道家之书,实不悖乎儒家之旨”。 第三,道家三缄其口,三善、三恶、古之慎言之说。因而《太上感应篇》所言“吉人语善、视善、行善”、“凶人语恶、视恶、行恶”等。众善诸恶中的“纵暴杀伤”、“口是心非”、“造作恶语,谗毁平人”、“贪婪无厌”、“每好矜夸,常行妒忌”等,也多来自儒道。 《太上感应篇》不仅只简单地兼容了儒道思想,更是“突出了传统宗法性宗教的宗教思想——天道承负。大大缩小了宗教界限,得以劝化更多不同社会背景的群体行善积德。 再之,《太上感应篇》流传之广,从帝王将相到渔樵耕牧,各阶级各阶层几乎都有它的信奉者。当时许多世代书香人家,尽管门口贴著“僧道无缘”的标语,但在他们的案头大都放著教导子孙的教育范本,如《太上感应篇》与《文昌孝经》等。 其次,《太上感应篇》流传之久,从北宋真宗开始,赐钱刊刻,大显于世,历代受到推崇。半个世纪以前,佛家重印了《太上感应篇》,印光法师还亲自作序褒扬。而在七八年前,福建省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又将其加以大量影印。一千多年来,这种善思想的传播也渐渐形成了以慈善为荣的社会风气。回顾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在官办慈善事业鼎盛的宋元时期,私人慈善活动开始零星出现,如范仲俺的“义田”、刘宰的“粥局”、朱熹的社仓等。至明清时期,社会慈善事业处于巅峰状态,诸如育婴社、普济堂、同善会、清节堂等大量的民间慈善团体组织也开始涌现。素有“古今第一善书”之称的《太上感应篇》,凭其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力,对人间善业的兴起、发展、普及自当功劳不小吧。 三. 倡导除恶行善助创和谐社会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及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则再次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然而创和谐社会的实践已达数年之久了,社会各个领域的诸多不和谐现象仍屡见不鲜,如奢靡浪费、家庭纠纷、盗窃抢劫、巧取豪夺、贪赃枉法、毁坏生态等等。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课题。胡 *** 总书记曾对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作过全面阐述: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5]。从该阐述中,我们可推知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两个内涵: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所以若能促使这些关系趋于和谐,即是在创和谐社会了,而《太上感应篇》里所竭力提倡的行善去恶思想对此有导向作用。 《太上感应篇》首先宣劝了25个善举,如:“不履邪径,不欺暗室”、“忠孝友悌,正人化己”、“济人之急,救人之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积功累德,慈心于物”等等,实则教导我们树立善信念,并以慈善之心为人处世。倘若人人之心皆慈,人间之举皆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有什么理由不和谐呢?“行善积德”当属化解一切不和谐因素的良方。接着《太上感应篇》所竭力主张去除的170个恶行涉及世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有关个人品行、家庭、经济、政治和对自然界的态度等,林林总总,面面俱到。该作者认为,在个人品行方面的恶行有:“以恶为能,忍作残害”、“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讪谤圣贤,侵凌道德”、“耗人货材,离人骨肉”、“乘危迫胁,纵暴杀伤”、“斗合争讼”、“贪冒于财,欺罔其上”等等;在家庭方面的恶行主要有:“牴触父兄”、“用妻妾语,违父母训”、“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等等;经商的恶行有:“短尺狭度,轻称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等等。为官的恶行有:“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妄逐朋党”等等;对待自然所犯的恶行如:“用药杀树”、“诃风骂雨”、“无故杀龟打蛇”等等。世人但凡自省,在这物欲横流、钱权至上的社会里,此中有多少恶行是我们司空见惯并且习以为常了的 呢?诸恶不除,和谐社会永远只可能存在我们口头上,或在来世的彼岸里。所以,在当今邪恶已经累行的社会时期,“惩恶除恶”必然该是创和谐的一大手段。只要人人力除身上的种种恶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则将逐渐趋于和谐。若每个人都积极回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和谐社会离我们还会远吗? 综上所述,《太上感应篇》虽生于中古,但对当时及现今广大民众修道成仙,对人间善业的发展,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都有不匪的现实意义,是一部极具生命活力的不老道典。

② 太上老君有那些经书

太上老君是公认的道教教祖,即太清道德天尊。又称道祖、太上道祖、开皇末劫天尊、道德天尊、降生天尊、混元上帝、师宝天尊。全称一炁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气所成日神宝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简称太上老君。
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干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按道教说老子为其八十一化之一,著有震古烁今的道教祖经——《道德经》五千余言。
代表作品:道德经、化胡经、妙真经、报恩经、清静经、太上感应篇、太上老君开天经、北斗经,《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太上老君内观经》、《混元皇帝圣纪》、《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经》、《太清金液神丹经》、《北斗经》、《太上老君说了心经》、《太上老君内丹经》、《太上老君养生诀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经》、《太上老君说五厨经》、《太上九要心印妙经》等。

③ 请教老子还有其它著作吗太上感应篇是老子作的吗

道教的创始人并不是老子,老子只是创立了道家学说,与儒家,墨家等一样,到了东汉,张道陵创专立了道教,后又分属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道教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

④ 谁有《太上感应篇》今解 (全文)

面是原文和语体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太上感应篇》白话译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太上老君说:‘人的祸福,本来就没有一定的门路,全都是自己招来的啊!’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善恶的报应,就如同影子跟着身体一样;人到那里,影子也就跟随到那里,永远都不分离啊!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因为人的一生,无论是白天夜晚,时时刻刻,上下四旁,都有主管人间过恶的神明在鉴察着;依照各人所犯过恶的轻重,来夺除人的寿算。(人活一百天叫一算,犯轻的就少夺,犯重的就多夺。)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人的寿命,既然已经因为犯过而被减少,而且还要被惩罚生活贫苦,家庭破碎;又经常的遭逢到忧愁灾难啊!
●人皆恶之。
人人都讨厌造作恶事的人啊!
●刑祸随之。
刑罚和灾祸,也就跟随而来。
●吉庆避之。
吉祥和喜庆,都远远的避他而去。
●恶星灾之。
恶煞凶星,也同时降下了灾殃给做恶的人。
●算尽则死。
使恶人的寿算减尽之后,恶人也就死了!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这是说人的一身,行住坐卧,都有星神在鉴察着。三台星神、北斗星君,常在人的头上盘旋,记录各人所犯的罪恶,并且依照他所犯过恶的轻重,来夺除他的寿命。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又有三尸神,住在人的身体里面,凡是人的心、口、意、语,总是瞒不过三尸神的;每到了庚申日,也就是天神决断人善恶的这一天,三尸神就上到天帝的衙门,据实的报告人的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到了阴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灶神也是一样啊!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凡是人犯了罪过,都难逃神明的鉴察;罪过大的,就被夺除寿命十二年,过失小的,就被减去寿命一百天,这是决定不会错的。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这些大的小的罪过恶业的事情,有几百种之多,凡是想求长生的人,必须先要避免这些罪过恶业啊!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凡是要做一件事,先要想一想,合不合道理;合道理的,就前进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退避不做。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凡是不正经的地方,例如赌场、妓院、舞厅、鸦片烟馆等,都要视为邪径,决定是退避不去。就是在阴暗的房间,别人所看不见听不到的处所,也就是善恶才分的界限;都能够正心诚意,丝毫都不愿意欺骗人。
●积德累功。
积德就要像积钱一样,渐渐的积,就渐渐的多了;累功就要像筑墙一样,渐渐的筑,就渐渐的高了。
●慈心于物。
凡是积功累德的善人,不但是亲亲而仁民,尤其是他的慈心,遍及到了万物啊!
●忠孝。
为人臣子的,必须要尽忠;为人子女的,必须要尽孝。
●友悌。
做人家哥哥的,必定要友爱弟弟;做人家弟弟的,必定要尊敬哥哥。
●正己化人。
先要端正自己,还要去劝化别人,共同存着善心,共同去作善事。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矜哀怜悯孤儿,要尽力的教养他,成就他终身的事业;抚恤寡妇,要尽力的保护她,成就她一生的贞节;尊敬老人,使他们得到尊养和安宁;爱护年幼的孩子,使他们得到抚育和保护。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虽然是细小的昆虫,无情的草木,也不可以伤害啊!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凶狠的人,常常作恶而招来灾祸,应该要怜悯他、劝导他、感化他,使他能够改恶向善,转祸为福。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来福报,应该要为他欢喜赞叹,鼓励他、成就他,使他更能积极的行善,后福无量啊!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遇到他人急切的需用,例如生病的时候,急需用医药,死丧则急需要殓葬,饥寒则急需要衣食等等;我们应该要慷慨的解囊,及时的帮助,以应急需;遇到他人发生灾难,例如水灾、火灾、车祸、家破人亡等等,我们应该要随著自己的力量,去救护、解除他人的危难,使其能够转危为安。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看见别人运气好得意时,就如同自己得意一样,而且还要尽力的去扶持;看见他人运气不好失意时,就如同自己失意一般,应该要多方的救护。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不要彰扬别人的短处,应该要为他极力的隐瞒;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更要韬光养晦,涵养自己的德性。
●遏恶扬善。
我们应该遏阻人去做恶,以免得他渐渐的横行,那么别人就会受到他的毒害;另外应该要赞扬人的善行,使他更能够为善不倦,那么别人也都会受到他的导引。
●推多取少。
无论是兄弟分财产,或是朋友通钱财,都应该要推让,把多的部份,分给兄弟或朋友,自己则拿取那少的部份,让给别人便宜,自己甘愿吃亏。
●受辱不怨。
虽然受到了别人的侮辱,也只是责备自己的德行薄、功德浅,不能够感动他人;因此更应该要积德累功,决不会去怨恨别人。
●受宠若惊。
凡是在受到升迁奖赏等荣宠的时候,应该要有不克负荷,若惊若惧的想法,怕自己的德薄功浅福报不够,不能够长久的保持啊!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布施给他人的恩惠,绝对不求回报;赠送给他人的财物,也绝对不后悔。
●所谓善人。
把前面所说的众善,都能够奉行的,才叫做善人。
●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善人一生所行的善事,下顺人心,所以世间的人都恭敬他;上合天理,所以天道的神都保佑他;使富贵长寿康宁的福报,和居官受职的财禄,都跟随着他;使他能够不用去求自然就有;许多的邪神厉鬼,都远离他、避开他,不敢侵犯他;而聪明正直的神灵,冥冥之中都在保卫他、帮助他。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使善人所作的事业,必定会成功,而且永垂不朽;并且还可以冀望成神仙,名登天府呢!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想求天仙的人,应当要积一千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只要四年就能成功;想求地仙的人,应当要积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只要一年就能成功。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如果有人违反道义而动了恶念;违背天理而做了恶事。
●以恶为能。
反而以作恶,认为是能干。
●忍作残害。
忍心去作伤人害物的事情。
●阴贼良善。
对于忠厚善良的好人,应该要爱护他、推荐他、赞扬他,却反而阴谋的加以贼害。
●暗侮君亲。
对于君王、国家元首、和父母亲,应该要忠诚、要孝顺、要尊敬;却反而暗中的欺瞒君亲,去做不忠不孝的事情。
●慢其先生。
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应该要恭敬的受教,却反而轻慢,真是大大的有失弟子事奉老师的道理啊!
●叛其所事。
对于所应服事的长官或主人,不能够效忠,就是背叛啊!
●诳诸无识。
对于许多没有知识不明事理的人,反而说些假话来诳骗他们,使他们误信为真而害事。
●谤诸同学。
对于许多同学朋友,反而妄加的毁谤,破坏他们的名誉。
●虚诬诈伪。
用虚伪、诬陷、诈骗、欺伪种种的手段,来指责攻击他人的隐私和过失。
●攻讦宗亲。
指斥宗族和亲戚的隐私或过失,而加以攻击。
●刚强不仁。
气质刚强性情火爆的人,他的待人接物,就不能够仁慈温和厚道啊!
●狠戾自用。
性情凶狠暴戾,而且又喜欢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是非不当。
对于恶人做坏事,反而说他是对的;对于善人做好事,反而说他不对,这样的认定是非,就显得太不允当了啊!
●向背乖宜。
对于恶人,应该要远避,反而要心向他;对于善人,应该要亲近,反而要违背他;这样的向背,实在是很不适宜啊!
●虐下取功。
有的做官的,竟然胆敢施行暴政,虐待百姓,以贪取功劳奖赏。
●谄上希旨。
奉承在上位的长官,以迎合他的意旨。
●受恩不感。
受到人家的恩惠,不但不思感恩图报,竟然还忘恩负义。
●念怨不休。
对有仇怨的人,不思以德报怨,却要怀恨报复;而且还念念不忘,不肯罢休呢!
●轻蔑天民。
恶人做了官,不但不会爱国爱民;而且竟然还敢任意的轻视欺侮天下的人民。
●扰乱国政。
恶人做了官,不但不能爱国爱民,却扰乱了国家的政务,破坏了社会的秩序!
●赏及非义。
不能够赏善罚恶,以彰显劝善惩恶的功能,竟然却奖赏到不义的恶人。
●刑及无辜。
刑罚到无辜的好人,使他们含冤受屈。
●杀人取财。
故意把人杀害,以夺取他的钱财。
●倾人取位。
陷害别人,以夺取他人的官位。
●诛降戮服。
贼寇若是已经投诚降服,反而把他们杀死,最是大大的违逆天理。
●贬正排贤。
贬谪正直的官吏,到边远的地方;排挤贤良的同僚,使他失去官位。
●凌孤逼寡。
欺凌孤儿,逼迫寡妇。
●弃法受赂。
做官的竟然敢抛弃法律,接受人家的贿赂。
●以直为曲,以曲为直。
把理直的变成理曲,把理曲的反认为是理直。
●入轻为重。
把应该判轻刑的,却把他判了重刑。
●见杀加怒。
看见有人被判死刑执行死刑的时候,不替他哀怜,反而加以嗔怒,这种人实在是太残忍了!
●知过不改。
明明知道自己的过失,却是不肯悔改。
●见善不为。
明明看见善事就在眼前,却是不肯勇敢的去做。
●自罪引他。
自己犯了罪,不肯承认;反而牵引他人,希望脱卸自己犯罪的责任。
●壅塞方术。
故意阻挠医卜星相或是一技一艺等类的方术,使他们不能够用所学的方术,来养家活口济助世人。
●讪谤圣贤。
对于古圣先贤,不能够恭敬的崇奉,竟然敢任意的毁谤。
●侵凌道德。
遇到有道有德的人,不尊敬他、不亲近他,反而侵犯他、欺凌他。
●射飞逐走。
射杀飞禽,逐捕走兽。
●发蛰惊栖。
发掘蛰伏在土里的虫,惊扰栖息在树上的鸟。
●填穴覆巢。
填塞虫蚁居住的洞穴,翻倒禽鸟栖息的鸟巢。
●伤胎破卵。
伤害了动物的胞胎,破坏了它们的蛋,都是杀生的行为。
●愿人有失。
常常愿人失败而幸灾乐祸。
●毁人成功。
毁坏别人成功,使他功败垂成。
●危人自安。
使人承当危险,只求自己安稳。
●减人自益。
克减别人的利益,只图自己的利益。
●以恶易好。
货物交易的时候,竟然把坏的东西,暗中换了好的东西。
●以私废公。
以自己的私心而废弃了公理。
●窃人之能。
窃取他人的技能,据为己有。
●蔽人之善。
隐蔽他人的善行,不使别人知道。
●形人之丑。
形容他人的丑事,并且还广为宣扬。
●讦人之私。
揭发他人的隐私,而且还到处的传播。
●耗人货财。
消耗别人的货财,从中谋取利益。
●离人骨肉。
使别人的骨肉至亲分离或是不和。
●侵人所爱。
侵夺别人所喜爱的东西。
●助人为非。
帮助他人为非作歹,共同去做坏事。
●逞志作威。
任意的自作威势欺凌别人。
●辱人求胜。
侮辱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胜利。
●败人苗稼。
毁坏别人所种植的秧苗稻谷。
●破人婚姻。
破坏别人的婚姻。
●苟富而骄。
苟且致富,侥幸的得到财富,就骄傲自大。
●苟免无耻。
不当免而求幸免,毫无羞耻之心。
●认恩推过。
把别人的恩,冒认为是自己所施的恩,企图讨好;把自己的过,反而推在别人的身上,企图卸责。
●嫁祸卖恶。
把自己的灾祸,转嫁给别人;把自己的罪恶,推卸给别人。
●沽买虚誉。
沽买虚假的名誉,使得别人赞扬自己。
●包贮险心。
表面上装出了一幅笑脸迎人和善的样子,但是骨子里,却包藏著阴险害人的心。
●挫人所长。
挫折别人的长处,使他不能发挥所长。
●护己所短。
掩护自己的短处,不知道要悔改。
●乘威迫胁。
利用威势,逼迫胁制。
●纵暴杀伤。
放纵暴行,杀伤人命。
●无故剪裁。
无缘无故的剪裁布帛,或是绸缎。
●非礼烹宰。
违背了礼法而烹宰牲畜。
●散弃五谷。
任意的浪费散弃五谷粮食。
●劳扰众生。
劳扰百姓,将百姓视同牛马一般的驱使而不爱惜。
●破人之家,取其财宝。
破坏有钱人的家,以夺取他的财宝。
●决水放火,以害民居。
决水冲毁,或是放火焚烧,以毁害人民居住的房屋。
●紊乱规模,以败人功。
紊乱他人策划的规模,以破坏他人事业的成功。
●损人器物,以穷人用。
故意把别人所使用的工具器物损坏,使别人要用的时候,无法使用。
●见他荣贵,愿他流贬。
小人看到别人荣华富贵,就愿意他被流放,或是被贬官谪放到边远的地方充军。
●见他富有,愿他破散。
看见别人家里多钱富有,就愿意他人破家散财穷哈哈。
●见她色美,起心私之。
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
●负他货财,愿他身死。
负欠他人的货物钱财,不想偿还;反而愿他死掉,就可以不用还了。
●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凡是向别人恳求拜托的事情,若是不能够遂心如意,就发生了咒骂怨恨。
●见他失便,便说他过。
看见他人有失便不得意的事情,便说这是他平日的过恶,所召来的恶报。
●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
见到他人四体残缺,或是形象丑陋,不哀怜矜愍保护,反而加以讥笑。
●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见到他人的才能,可以称赞宣扬,不但不称赞不宣扬,反而却阻止压抑他。
●埋蛊厌人。
刻了木头人像,在上面书写符咒,然后埋在地下,用来魇魅害人。
●用药杀树。
就是用毒药来杀死树木。
●恚怒师傅。
因为师傅的教训责备,而对师傅产生了恚恨愤怒。
●抵触父兄。
冲撞触犯了父亲兄长。
●强取强求,好侵好夺。
用强迫的方式取得财物,或用强求的方法要别人供给;或是喜欢用侵占的方式,或是喜欢用抢夺的方法。
●掳掠致富。
用强力抢夺别人的财物以致富。
●巧诈求迁。
用奸巧诈伪的手段,来求取自己的升迁。
●赏罚不平。
赏罚若是失于轻,或是失于重,就是不公平了。
●逸乐过节。
安逸快乐,应该要有节制,不可以过度。
●苛虐其下。
苛薄虐待自己的部属或奴婢。
●恐吓于他。
恐吓他人,使他人心生害怕。
●怨天尤人。
不能够安分守己,反而怪天怪地恨别人。
●呵风骂雨。
因为风雨的失时不调,而去呵斥风咒骂雨。
●斗合争讼。
唆使他人斗争,撮合别人诉讼。
●妄逐朋党。
不问是非可否,就随便的追逐,分朋立党,或是附社结义。
●用妻妾语,违父母训。
听信妻妾的话语,而违背父母的训示。
●得新忘故。
得到了新的,就忘记了旧的。
●口是心非。
就是心口不一。
●贪冒于财,欺罔其上。
因为贪图利益而冒领钱财,竟然敢欺瞒了君王长官。
●造作恶语,谗毁平人。
编造了坏话,捏作了恶事,任意的谗毁好人。
●毁人称直。
毁谤好人,却称自己为正直。
●骂神称正。
辱骂神明,却称自己有正气。
●弃顺效逆。
放弃应该遵行的六顺,而去学习六逆。
●背亲向疏。
背离了自己的家亲骨肉,而厚待或心向着异姓的亲戚朋友。
●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
为了要表白自己没过失,竟敢把卑鄙的心怀,指天地做见证;为了要坚固期约,竟敢把猥亵的事情,请神明来鉴察。
●施与后悔。
施与之后,感觉后悔。
●假借不还。
借人家的钱财物品,据为己有而不肯还。
●分外营求。
不依本分,分外的去钻营求取。
●力上施设。
极尽自己力量之所能,而尽意的施威设法。
●淫欲过度。
夫妇间的房事频繁,超过了正常的限制。
●心毒貌慈。
心意恶毒却又面貌慈祥。
●秽食餧人。
用污秽的食物卖人或给人吃。
●左道惑众。
用旁门左道来蛊惑众人。
●短尺狭度,轻秤小升。
私自非法使用短尺狭度,轻秤小升,来贪利占便宜。
●以伪杂真。
把假的货物,杂在真的里面。
●采取奸利。
采取奸诈的暴利。
●压良为贱。
用势力压迫良家子女,使他们成为卑贱的婢妾奴仆。
●谩蓦愚人。
使用诡计来欺骗愚人上当。
●贪婪无厌。
贪得无厌而不知足。
●咒诅求直。
在神明前告状、发誓或诅咒,求神马上证明他的道理是对的。
●嗜酒悖乱。
嗜好饮酒而常醉,违背情理而乱性。
●骨肉忿争。
父子兄弟骨肉至亲,在忿怒的争吵。
●男不忠良。
男的不忠厚善良。
●女不柔顺。
女的不温柔和顺。
●不和其室。
丈夫与妻子不和。
●不敬其夫。
妻子不尊敬丈夫。
●每好矜夸。
每每喜欢骄傲自夸。
●常行妒忌。
经常争宠妒忌。
●无行于妻子。
丈夫对待妻子不义不慈。
●失礼于舅姑。
媳妇对待公婆,不孝顺不恭敬。
●轻慢先灵。
轻视怠慢祖先之灵。
●违逆上命。
违背了上面的命令。
●作为无益。
所作所为对自己毫无益处。
●怀挟外心。
暗中怀藏着外心。
●自咒咒他。
自己诅咒自己,而又诅咒他人。
●偏憎偏爱。
所憎所爱,有了偏差。
●越井越灶。
跨越了井灶。
●跳食跳人。
跳过食物和跳过人的身体。
●损子堕胎。
损害已经生下来的小孩,堕掉仍在胎中的胎儿。
●行多隐僻。
行为多是不光明不正大。
●晦腊歌舞。
在晦腊之日,唱歌跳舞演戏。
●朔旦号怒。
在每月初一和每天清晨的时候,大声的呼号,忿怒的叫骂。
●对北涕唾及溺。
对着北方擤鼻涕、吐痰、吐口水、小便。
●对灶吟咏及哭。
对着灶歌唱和哭泣。
●又以灶火烧香。
又用灶火来点香。
●秽柴作食。
用污秽的木柴来煮饭烧菜。
●夜起裸露。
夜间起来的时候,裸露着身体。
●八节行刑。
在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日)的日子里,执行死刑徒刑,或是对犯人用刑拷打。
●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
向流星吐口水,用手指虹霓,常常用手指着太阳、月亮、星星,用眼睛久视著太阳和月亮。
●春月燎猎。
春天的时候,焚烧山林而打猎。
●对北恶骂。
对着北方恶骂。
●无故杀龟打蛇。
无缘无故的杀乌龟打死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如前面所说种种的罪过,司命之神就会随着这个人所犯罪业的轻重,而夺除他的寿命;罪重的夺除寿命十二年,罪轻的夺除寿命一百天,一个人寿算若是夺除尽了,那么他的死期也就到了;而且死有余辜的话,就要殃及子孙了啊!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还有许多利用自己的威势而横取他人钱财的,也多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和家人在计算;然而司命之神,也正在计算他的妻子和家人,以报应他的贪恶,使得罪报能够相当,若是渐渐到了恶贯满盈寿命尽了的时候,自身也就不免死丧;若是幸而罪恶稍轻,尚不至于死丧,就会有水灾火灾、盗贼偷抢、遗失器物、疾病医药、口舌官司等等许多的祸事发生,以当原来妄取他人钱财的总数。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
又有冤枉而杀人的,就象换刀相杀一样啊!
●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凡是贪取不义之财的人,就象是去吃那屋漏水浸到的肉,去喝那鸩鸟毛浸过的酒一样;这种的漏脯鸩酒都是含有剧毒,不但不能够获得暂时的醉饱,而且死期也马上就到了啊!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这个心起了善念,善虽然还没有去做,就已经感动了吉神,跟随着护卫,希望他善行圆满而多方的赐福;或是心中起了恶念,恶虽然还没有去做,就已经感动了凶神,跟随着监察,等待他恶贯满盈而多方的降祸。
●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悔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若是有人曾经做过恶事,后来自己忏悔改过,并且必须要断除一切的恶事,奉行一切的善事,这样行之久久,必定就能够获得吉祥喜庆,也就是所谓的转祸为福啊!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所以勉励力行众善的吉人,因为他的语言善,视善,行为善,在一天之中,就有了三件的善行;等到三年满了,他的善行也就圆满了;上天必定会赐福给他,增长他的寿命;而常做诸恶的凶人,因为他的语言恶、视恶,行为恶;在一天之中,就做了三件的恶行;等到三年满了,他所造的恶也到了恶贯满盈的时候,上天必定会降祸于他,减除他的寿命啊!所以人为什么不肯勉励力行众善,以转祸为福呢?

⑤ 不学佛的人可以看道德经和太上感应篇吗

学不学佛都可以看道德经和太上感应篇,尤其是太上感应篇,对一切人都有专大利益.因为记载的属就是佛法里的"诸恶莫作,终善奉行"和"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是做一个人的道德准则.遵从感应篇修行,你就能消灾积福,健康安乐,甚至造福后代.
学佛人也要学习和落实,学佛,先要把人做好,断恶向善就是第一步.认真学佛,最起码来世可以享受人天两道福报.太上老君就是在天道享福,所以他把修成天人的智慧传授给世人学习.

⑥ 老子的《道德经》又称为什么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书中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称“太上老君”。在道教中,《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列子》又称《冲虚真经》,与《道德真经》合称三真经,被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⑦ 宣化上人谈道家书籍<<道德经》《太上感应篇》算外道吗

一个开悟的人,知道整个宇宙无非是心。
无论有无宗教信仰,都在此心内。

所以和尚讲道德经也好,讲圣经也罢,都不是外道。
对于未见道者,即使读佛经仍是外道。
见道才是内道,未见道前都是外道。

⑧ 《道德经》终极解读第58章——【福祸都是人心招,预知剧情顺天道 】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如果治理国*时随和一些,那么人*就会变得忠厚淳朴;

如果治理国*太过于严酷,那么人*就会变得缺德狡诈。

灾祸啊,幸福就伴随在旁边;

幸福啊,灾祸就潜伏在其中。

谁能知道福和祸究竟是怎么反转的?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

正会转变为邪,善会转变为恶。

世人不懂以上现象背后的原因,十分困惑,已经迷失了很长时间了。

因此,圣人处事方正而不显得生硬,虽然性格有棱角但是也不会伤到他人,直率而不是放肆,明亮而不刺眼。

解读

      福祸都是人心招,预知剧情顺天道

本章前两句说明人*变成什么样子和国*的政策是大有关系的。让人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政策会让忠厚淳朴的人活不下去?又是什么样的政策让缺德狡诈的人如鱼得水?也许下面的案例可以让人有所借鉴:

在疫情刚开始肆虐的时候,美国各地暴发了各种规模的抢劫事件,简直就是天下大乱,颇具明末李自成起义前的气势。有一州赶紧出台了一项政策,马上就让乱糟糟的社会局面变得规范起来。美国加州法律规定:盗窃抢劫950美元以下是轻罪,不判刑。于是很多人去商店“零元购”(抢劫)时会拿个计算器,拿够949美元的东西,不付款就走了。店家等着保险赔钱就行。这样真正活不下去的人就能活下去了。店家和正常的顾客也不会出现人员伤亡。犯罪组织也变得规矩了,规划了作案路线、购物目标,对特定掠夺货物进行“批量采购”,全过程除了象征性往店员脸上喷点水(低浓度辣椒水)外不伤害一草一木,做到了绿色低碳环保。

本章中间讲人们很困惑,为什么会出现福祸反转、善恶反转的现象?后来有人感应到太上老君以后写出了《太上感应篇》,里面就有答案:“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意思就是祸福并不会自己找上门来,而是由人心自己吸引来的。善和恶的报应,就像人的影子一样紧跟着人……《太上感应篇》强调了现世报,现世的人对环境产生的蝴蝶效应会招来报应。《太上感应篇》 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书里讲宇宙、神和人之间关联着一套录人罪过、降祸福于人的系统,对缺德之人扣功德、扣完就降灾现世报,严重时直接扣减当世的寿命。从这里也可以知道《道德经》里的德就是指“功德”。功德是通用于所有世界(“现实”世界和其他世界)的货币,可以兑换福报(下一世的时空、种族、长相、装备、金钱、地位、寿命等)。

以前有很多影视作品就是哄小孩子的(甚至是愚弄百姓的),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善恶分明,其实哪有这么简单?现在有很多电影大片,就是给认知高的人看的,里面体现出了剧情反转、人设反转。好人好事有可能变成坏人坏事,坏人坏事有可能变成好人好事。认知高的圣人当然懂这些道理,因此就不会过多的要求别人,管好自己就行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如果非要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么就要站在上帝视角、宇宙层面来看问题。宇宙层面的善恶并不完全等同于人类层面的善恶,凡是顺应天道、能给宇宙提供有用数据的都是善,凡是违逆天道、能产生蝴蝶效应导致宇宙系统崩溃的都是恶。

唐朝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诗,提到:“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很多人认可“盖棺定论”,一个人是好是坏,要死了以后才能定。其实,一个生命是善是恶,不能只看一生一世,而是要看他在所有时空轮回的数据,看这些数据对宇宙有用还是有害,是会升级宇宙系统还是会引起宇宙系统崩溃。

人们一般都认为大灰狼是可恶的,兔子是可爱的,可澳大利亚的兔子成环境灾难了!严重影响了其他动物和人的生存环境。还有兔子型员工,是企业的重大隐患,会导致企业倒闭,让更多的人断了生计,因此很多大企业要清理这类员工。普通人不理解,因为他们不会从更高的层面去想问题,不会多角度、系统地想问题。

在漫威电影最新的两部电影里,都出现过这样对话:凡人不解地问:“我是你的朋友(或我是一个好人),为什么要杀我。”英雄痛心地回答:“因为在宇宙层面的计算下,你的牺牲更有价值。而且这是阻止大灾难的唯一办法。”奇异博士掌握着时间宝石,他说的话、做的事,非常符合他的人物设定,基于宇宙级别的计算,只能这么做……是为了一个人去毁灭整个宇宙(而最终都会毁灭),还是为了宇宙去毁灭一个人,这种抉择不是一般人能做的,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站在人类的角度,而站在其他角度的人绝对会被误解。这些哲理在中华圣贤文化里都有,进了美国电影就变成了美国的文化输出了。

依据预言中讲的天道剧情和黄帝推算的天道参数(三元九运),随着离火运的到来,中国必然会重视文化输出、依靠文化软实力和平崛起。很快就会有伯乐出现,和我们合作共赢、替天行道,把真正的中华圣贤文化输出到全世界,让世人领略正统的中国文化!

最后附诗一首:

地球大戏台

无道无德群魔舞,

你方唱罢我登台,

观众全都在昏睡,

觉醒之人万中一。

福祸都是人心招,

天人感应有果报。

读书明理自然懂,

预知剧情顺天道。

⑨ 太上感应,和道德经有什么区别

原文:复道可道也,非恒制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原来传世本为避讳汉文帝刘恒,将恒字改为了常字,这个朗朗上口千年的一段话居然是错的!

1973年马王堆西汉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经2000多年前道德经版本,一时震惊世界!没想到的是,经过对比发现,发现道德经被后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出土的道德经抄写在帛书的,距老子时代仅二百多年,被称为帛书老子。当年根本不叫道德经,名称就是老子,是后世封为道德经。更重要的是,老子上下两篇,居然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其实要叫应该叫德道经才对!

2.
传世本: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帛书本: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
没错,居然把情字改为了静,一字之差,千差万别。真正的大道修炼,是守于情中的,归根就是情,情,就是复命,返还本命,而并不是安静。
真正的大道修炼,是在逍遥自在随风而去的真性情中,洒脱啊!

更幸运的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战国时的竹简,距离老子的时代仅仅100多年,真实性绝对一流!楚简老子更是证实了后世对道德经的篡改。

⑩ 太上感应篇成书于哪个时代

《太上感应篇》的成书时间和作者,自古迄今说法甚多。有人认为《太上感应篇》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如清光绪年间许越身在《太上宝筏序》中说:“《感应篇》与《道德经》同出于道祖李伯阳手笔。”也有人认为其书汉代就有,毛金兰在清同治年间叙述道:“尝考洪楚产云:“《感应》一书,历汉而唐,自宋而明,敬奉已久。’”还有人认为其书成于魏晋,作者是葛洪或慕容皝。征诸史籍,这些说法或为市井侈谈,或为臆测之说,无法令人相信其真实性。

不知对你是否有帮助!!!

热点内容
红章对账单彩色打印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19 22:37:40 浏览:450
胶权认购承诺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9 22:35:50 浏览:602
公证全国统一法律效力 发布:2024-11-19 21:43:05 浏览:263
在新婚姻法之前结婚证吗 发布:2024-11-19 21:28:30 浏览:821
婚姻法21这条属于 发布:2024-11-19 20:42:30 浏览:938
瑞达行政法补充讲义 发布:2024-11-19 20:36:23 浏览:551
新合同法以什么为指导制定 发布:2024-11-19 20:34:37 浏览:295
女法官p 发布:2024-11-19 20:11:24 浏览:269
新郑律师援助 发布:2024-11-19 19:04:40 浏览:708
印刷厂装订车间规章制度 发布:2024-11-19 19:03:11 浏览: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