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行政伦理立法

行政伦理立法

发布时间: 2022-12-30 15:23:49

❶ 行政伦理监督实现的途径是什么

确立合理的行政伦理道德标准。加强行政道德监督是促进行政道德建设的需要,是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保证行政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需要,是健全行政监督体系的需要加强行政道德监督的主要途径有:确立合理的行政伦理道德标准,建立独立的行政道德监督机构,构建完善的行政道德监督机制和推进相关的行政道德监督立法

❷ 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有哪些

法律分析:(1)必须确立合理、实用的行政伦理标准.(2)要推动行政伦理立法.(3)要多种形式完善行政伦理监督.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第三条 监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条 监察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

第五条 监察工作应当实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监督检查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❸ 试述如何加强中国行政伦理建设。

一、个人道德品质
1、强调行政伦理的重要性培养行政人员的伦理品质
2、行政伦理教育要规范化,制度化,要专门设置或选定行政伦理教育机构负责开展行政伦理教育
二、组织制度
1、转变政府职能,整合行政机构
2、建设责任行政的行政范式
3、完善行政伦理制度
三、组织文化
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政价值观建设服务型政府
2、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行政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四、社会期待
1、建立行政决策公众参与机制
2、重视政府形象建设构建透明政府

❹ 请问什么叫做行政伦理学

行政伦理是调控政府及公职人员行政行为的基本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构建合理的行政伦理规范并有效地实施,以增强对公职人员的激励,强化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现实课题。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新公共行政运动的不断高涨,对行政伦理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步深入和得以快速发展,行政伦理学已日益在公共行政学领域“站稳脚跟”并由边缘走向中心。在我国,行政伦理学研究方兴未艾,已出现一批研究成果,并随着学者们学术视野的不断拓宽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康之在其撰写的《在公共行政的演进中看行政伦理研究的实践意义》一文中提出:从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来看,特别是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行政伦理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就社会治理模式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变迁的历史趋势来看,行政伦理研究又具有过渡的性质。
一、行政伦理研究的兴起
近些年来,人们对行政伦理研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可以相信,行政伦理学将成为推动整个公共行政学科及其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力源”。行政伦理学将会成为公共行政学学科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分支学科,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将会为整个公共行政学科提供全新的理论支柱,并通过公共行政学理论范式的变革去作用于公共行政的实践,重塑公共行政的体系、制度、行为模式,以及为公共行政的实践确立起一个全新的方向。
自20世纪后期以来公共行政实践中的各种各样新的迹象都一再地向我们展示了行政伦理研究的意义:
第一,从控制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化。当公共行政走出控制导向的时候,即用服务导向取代控制导向的时候,它虽然还需要得到科学和技术的支持,伦理化的问题则被提了出来。
第二,从效率导向向公正导向转化。从19世纪80年代公共行政开始成为管理行政的主流以来,效率的问题渐渐掩盖了公正的问题。近一个时期以来,公共行政的公正责任又被人们提了出来,要求公共行政在政治的意义上担负公正责任,而且要求公共行政同时也要在伦理的意义上担负公正责任。
第三,在工具研究中引入价值的视角。20世纪的公共行政学沿着科学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突出了工具研究的意义。在20世纪后期,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人们越来越注意在研究工作中引入价值的视角。行政人员的思想观念、认识能力和道德素质等都是公共行政实践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正是由于价值视角的引入,突出了行政伦理研究的意义。
第四,确立合作和信任的整合机制。合作和信任这两个概念是近些年来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近些年来这种理念己经逐渐确立起来,但是,在实践中如何作出安排,还需要认真地探讨。而行政伦理研究恰恰是要落脚在探讨,如何确立起公共行政的合作和信任的整合机制上来。
第五,在治理方式上谋求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它需要得到德治的补充,这将是公共行政的重大转变。如何保证这一转变顺利地进行,如何把德治的愿望变成公共行政实践的现实,需要行政伦理研究来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六,用行政程序的灵活性取代合理性。20世纪后期,随着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启动,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日俱增。行政程序的合理性己经成了束缚行政人员手脚的制度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用行政程序的灵活性来取代行政程序的合理性已经势在必然。做到这一点同样需要行政伦理研究去开辟方向。
第七,用前瞻性取代回应性。政府在回应社会要求方面,往往会在较好地解决了某一方面的问题的时候,也造成了很大的消极效应,引发了一些更大的、更难于解决的问题。当前的“风险社会”特征以及危机事件的频发,都是由于政府圄于回应性思路而造成的,惟一的出路就是用前瞻性代替回应性。而政府的前瞻性则需要有新的科学思路,这一思路也应当由行政伦理研究来提供。
二、行政伦理研究的过渡性
行政伦理学将是一门过渡性的学科,就行政伦理研究以及行政伦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而言,它将会为一门更新的学科——公共管理伦理学所替代。
公共管理伦理学与行政伦理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行政伦理学主要集中在公共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方面的研究,而公共管理伦理学既是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学,又是伦理学的一种新的形态。一方面,公共管理伦理学在社会治理的普遍意义上思考伦理社会到来的历史必然性,试图发现伦理社会所应拥有的全新的社会伦理结构,探讨社会治理制度伦理化的基础和基本原则,不同于行政伦理学的职业伦理学定位;另一方面,公共管理伦理学又把重心放在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研究上,对行政伦理学又有着继承关系。
对于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来说,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公共管理伦理学的首要任务是阐述公共管理的服务理念和活动原则,是在服务宗旨下探讨其实现的制度保障手段的可行性等等问题。服务理念是公共管理的精髓,而对这一精髓的解读恰恰是由公共管理伦理学来承担的。其实,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揭示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服务理念,思考这种服务理念转化为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发现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活动中贯彻和落实这种服务理念的现实途径。也就是说,对于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担负着为整个学科体系确立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的任务。
(资料来源:《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行政伦理学应关注的四个重大问题

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特里·L·库在《公共行政评论》(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上发表文章认为,行政伦理学的发展必须倡导对该领域内重大问题的关注,以及学者们在此类研究中的合作努力,作者提出四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公共行政伦理学研究的规范性基础、全球化、组织、设计、平等问题。以下是对该文的摘要:
一、公共行政伦理的规范性标准是什么
有人简单化地将这一问题表述为:“政府应该根据谁的道德标准进行道德抉择?”这种提问方式隐含了一种假设,即在面临道德选择时,我们只能向自身寻求个人的道德标准来进行判断。大多数人都不认可也不理解在个人自身的道德视角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道德视角,即“职业道德”的视角。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部分应归因于行政伦理学研究在某些方面的欠缺,即:未就该专业领域内具体有哪些规范性标准的问题形成清晰统一的认识,自然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公认的“公共行政的职业道德准则”。
而且,由于公共行政职业精神的内涵并不明确,使得大多数人的思维局限于职位责任和工作责任,而很少考虑到其作为公共行政从业者所应该承担的职业的责任。由于职业精神的缺乏,使得公共行政从业者很容易屈从于组织和政治命令的支配。所以我们在寻求“应该以谁的道德标准为准则”。
从过去30年有关行政伦理方面的学术著作中,可以提炼出5项规范性标准,为公共行政实践提供明确的道德指向,它们是政治价值、宪法理论及社会基本思想;公民理论;社会公平;品德,或者说是“以性格为基础的道德”;公共利益。
(一)政治价值、宪法理论及社会基本思想
约翰·罗尔提出,官僚的道德应该建立在美国宪政传统及该宪政传统所依存的政治价值之上,而这些政治价值则体现于美国的宪法及最高法院对宪法的解释之中。他认为,自由、平等和所有权是美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核心价值,而作为政治体系一员的公共行政管理者,更应该明确该体系的核心价值并确保自己能够遵守这些价值。
(二)公民理论
公共行政管理者的角色派生于公民的角色之中,他们是公民的代表,是职业化的公民,是受委托的公民。从这个角度出发,公共行政管理者的道德责任实际上跟美国社会中一个良善公民的道德责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公民理论将对以下一些问题的研究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公共行政应对公民具有回应性、要鼓励公民参与、公共行政机构对公民负有解释的义务,要将公民视为行政组织和个人忠诚的最终指向,要尊重公民个人的权利和尊严,行政决策和行为应力求审慎并足堪质询,提倡公民美德的养成,公共部门要致力于提供公共物品。公共行政人员在接受其所在的官僚组织层级节制的约束和责任的同时,亦需培养和加强他们作为全体公民代表所应遵守的基本的道德约束和责任。
(三)社会平等
行政伦理以社会平等为规范化视角并将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公共行政运动。约翰·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一书中指出:“公正(justice)”是政府的中心组织原则,为此,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实现社会平等(equity)所应遵循的一整套具体的标准。自此,“平等”成为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很显然,它已经成为了行政伦理主要的规范化标准之一。
(四)品德
品德显然是公共行政伦理标准化的基础之一。但是,在培养品德、对特定个人的品德进行评价以为录用和任命提供支持、以及创造有利于培养优秀品德的环境的过程中,行政伦理学者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或者是否应该在其中扮演某种角色,这都是有待我们研究解决的问题。
(五)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也许是行政伦理领域中认同程度最高的规范标准。我个人认为,公共利益应该在行政伦理学的规范性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它可以作为我们的道德指南并为我们提供基本的责任取向。它不断地提醒公共管理者要以共同利益而非有限的特殊利益作为自身行为的基础,并迫使我们不断地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
二、区域性的行政伦理准则如何与全球化的背景相适应
以上这些道德规范是针对美国的具体情况而提出来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关心的是,这些道德规范能否适用于其它国家?是否存在全球性的行政道德规范?
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签订的大量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国际协定、国际惯例和国际项目的文件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共有的核心价值,包括:自主、自由、诚信、信任及稳定(Cooper and Yoder, 2002)。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和组织间相互依存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世界范围内朝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府方向的努力,是这五项道德标准存在的基础和背景。
值得指出的是,在我们研究的这些文件中,有关社会公平的价值并不常见。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当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走向民主政府,如果市场主要由少数人支配,这种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会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产生紧张。如果缺乏对社会公平问题必要的关注,这种不平衡会导致严重的不稳定和动荡的局面。
三、如何设计组织,使其支持道德行为
自20世纪60年代,到行政伦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存在之前,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在道德取向上并非是中立的。总的说来,官僚组织不仅不能很好地鼓励其组织成员按公共道德规范行事,反而常常会设置障碍。
有研究发现,组织成员将大部分权利都让渡给了组织,大型组织日益成为“小政府”,而个人则日益成为“组织人”。组织通过对狭隘市场观的强调,使其成员热衷于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排除了所有道德和法律因素,以及组织之外其它各种重要因素的考量。组织日益支配着其成员的生活。
从我27年所搜集的各类例子中,反映出的最具普遍性的问题是:组织化的层级节制,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组织文化,往往会成为道德的阻碍,而且还会惩罚那些意欲按照道德规范行事的个体,有时候仅仅是提出类似的建议也会受到惩罚。
因此,行政伦理学能否通过研究,设计出一套能够允许并支持有关道德考量的意见存在的组织体系,制定鼓励道德行为实施的相应政策,对敢于直言批判和揭发不符合公共行政价值行为的人,还要考虑如何保护其不受打击报复。在现阶段我们可能很难明确这种组织设计的具体原则和措施,但l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渐进改革运动的实践证明,制度设计的路径的确是非常有力的改革工具。当时,美国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独立的市立研究机构作为改革智囊团。它们站在改革运动的最前沿,打碎了地方政府陈旧的政治机器,设计确立了促进效率的组织结构和过程。或许我们也需要成立类似的机构,把致力于公共组织伦理问题研究的行政伦理学家、组织发展学家和行政组织中有思想的从业者团结在一起,以创造出能够支持道德行为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
四、何时应平等对待所有的人,何时应区别对待
这个问题来自于无法消除的社会差别的存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所进行的美国的渐进改革假定:为了实现对每一个公民的公平对待,我们必须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公民。然而,20世纪中期后不久,美国社会的差异性不断增强,此时,“同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就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的公式己经显得过于简单化了。许多公民在面对大型的中心化的官僚组织提供的服务时,有时候反而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在这一对矛盾中,关键性的伦理问题在于我们有时候需要同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有时候,为了实现公平,我们又需要对不同的人加以区别对待。
六年前,洛杉矶进行城市宪章改革,计划成立一个官方的邻里委员会系统,以加强市民与政府的联系,同样出现了有关“区别对待还是同等对待”的问题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首先,关于委员会所辖区域,是进行标准化的划分,从而使每个邻里委员会都有相同的人口规模还是允许人们自己决定委员会的规模,后者所产生的委员会可能在规模上出现很大差异。其次,是统一制定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还是允许各邻里委员会自主决定。绝大多数城市行政管理机构都积极提倡标准化,原因不外乎是管理的需要——效率和秩序,而选举产生的城市政务官员似乎也持同样立场,但他们是出于未曾言明的原因:控制和效率。
争论的最终结果是采取标准化和差异化混合的形式。为了在社会异质性特征显著的洛杉矶实现平等,允许邻里社区自主决定其社区委员会的边界、自己制订规章制度、自主决定财政责任体系;但是同时又在新城市宪章中设立了一项要求所有邻里社区共同遵守的标准程序。该程序要求委员会与该区域内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积极而广泛的接触,要建立一套规章制度和具回应性的财政责任体系,以保证其工作的透明度。这套混合形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等地对待全体公民。
在一个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社会中围绕公平定义而产生的问题,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争论,这也是我们从事行政伦理研究中遇到的最为困难的问题之一,但也为研究工作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资料来源:转引自《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当代美国行政伦理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王正平教授在《当代美国行政伦理与实践》一文中对美国行政伦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当代美国行政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在个人价值上重视诫实和正义;在职业价值上重视专业和敬业;在组织价值上重视效率和规则;在合法价值上重视依法和守法;在公共利益价值上重视为公共利益服务。
一、美国行政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
美国社会在20世纪经历了公共服务改革,公民权利运动,1960年以“重塑政府”为主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1978年以美国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通过《美国政府行为伦理法案》为标志的“道德立法”行动,1989年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在华盛顿召开第一次“全国政府伦理学大会”,1992年美国政府颁布由政府伦理办公室制定的《美国行政官员伦理指导标准》等活动,使“行政伦理”、“官员道德”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
美国学者把公共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区分为许多方面,并试图从中找出主要的价值根源。蒙哥马利·范瓦特认为,有五种重要的价值理念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并成为美国公共管理者的基本价值理念,它们包括个人价值、职业价值、组织价值、合法价值和公共利益价值。
(一)个人价值:诚实和正义
与西方传统伦理价值理念相一致,美国行政伦理把诚实和正义看作是个人价值理念的基础。公务员所具有的正义感肯定可以带来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美国公共行政管理的正义中,包含一些重要的道德理念或文化价值:诚实;坚持原则;协调一致;互惠互利。
美国行政伦理通常鼓励政府工作人员为了表达个人的信念而大胆地讲权利。关键是要以公正、合理的方式来实现个人的权利,以诚实和正义来提升个人价值。
(二)职业价值:专业和敬业
美国行政伦理关于职业价值的理念,首先要求进入这一领域的人员具备较高的教育和实践标准。在美国公共管理领域,对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有较高的要求,有计划地接受继续教育,几乎是带有强制性的。蒙哥马利·范瓦特认为,从业人员的高教育标准会导致公共管理领域内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美国行政伦理关于职业价值的理念,把敬业、尽责作为其基本点。ASPA伦理准则,把“力争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员”作为其成员的基本伦理要求。
(三)组织价值:效率和规则
美国行政伦理关于组织价值的理念,把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放在首要的地位。为了提高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一方面应当以为公众服务作为管理系统的目标,使机构有好的声誉,吸引和留住高质量的人才,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规则,来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倾向。ASPA伦理准则明确提出:“鼓励组织成员运用伦理的手段提高组织的能力,为公众提供有效的服务。”
(四)合法价值:依法和守法
美国公共行政伦理中强调的合法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遵守宪法、地方法律、与法律有关的制度与规则、法律解棒、为人们的基本权利而设定的合理程序等方面。当管理决策出现道德两难时,人们都是运用法律及合法程序来处理问题的,法律通常是人们解决两难问题的重要方法。
合法是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道德理念。ASPA伦理准则把“遵守宪法和法规”作为公共管理者的重要道德职责,要求其成员遵守、支持、学习政府的宪法和法规,以明确公共机构、公职人员的依法、守法责任。
(五)公共利益价值:为公共利益服务
美国公共行政伦理通常倡导“民有价值观”,把维护公众普遍利益看作公共管理者最根本的道德职责,公共管理者应当成为那些已经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或正在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个体权利的保护者,保护公众的权利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ASPA伦理准则的第一部分开宗明义是“为公共利益服务”,明示公共管理领域的公务员,“为公众服务高于为自身服务”,它是光荣的。
二、美国行政伦理规范的制定、演进与实践
政府官员及其工作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是行政伦理建设的重点。美国行政伦理的上述基本价值理念,集中反映在美国政府行政伦理规范的制定、修改和实践的过程中。
(一)美国行政伦理规范的制定、修订和演进
美国政府部门行政伦理规范的制定,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7月,美国第85届国会通过了共同决议《美国政府部门伦理准则》。尽管这一伦理准则在当时并无法律约束力,但政府雇员和国会成员必须遵守这项决议中规定的行为标准。在此基础上,1965年,约翰逊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和雇员伦理行为准则》;1978年卡特总统签署了美国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通过的《政府行为伦理法案》;1984年,在美国98届国会官员行为标准委员会指导下,制定了《众议院官员行为准则》和《参议院职务行为规则》;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政府伦理改革法案》;1990年布什总统以“总统行政命令”的方式,颁布了《政府官员及其雇员的行政伦理行为准则》;1992年,美国政府又颁布了由政府伦理办公室制定的内容更详细、操作性更强的《美国行政官员伦理指导标准》。这些行政伦理准则和道德法案为判断公务人员的行为是非提供了具体标准,反映了美国行政伦理发展的历史进程。
1990年10月,美国政府在广大民众要求政府官员实行廉政的推动下,总结多年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的经验,以总统行政命令的方式发布了《政府官员及雇员的行政伦理行为准则》,不仅更加具体、全面地规定了公务人员的行政伦理行为准则,而且更加重视对政府官员和雇员行政伦理行为的监督,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政府伦理办公室”作为公务员行政伦理行为监督机构的责任和权力。
(二)美国行政伦理的管理与实践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和美国政府不仅制定了一系列公务员的行政伦理行为准则,并将道德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法律化,而且成立了相应的管理与监督机构,把“道德自律”与“道德他”结合起来,推动行政伦理的具体实践。
美国的行政伦理监督机构可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大系列。众议院在制定《官员行为准则和关于行为标准的规定》、《联邦众议员和众议院雇员伦理手册》等规范的同时,专门设有“众议院官员行为规范委员会”,负责对官员行为的道德监督,对有违纪行为的议员进行惩罚。联邦宪法规定,有三分之二议员的一致同意,有权驱逐议员。违反伦理准则的议员会受到开除、指责、训诫、罚款、谴责、暂停职务或要求道歉的处罚。参议院设有“参议院道德特别委员会”,负责管理、解释、强制执行《参议院公务行为规范》,明确规定,“议员从事违反道德的行为同样会受到开除、指责、申斥、罚款、定罪、停职或被要求道歉等处罚。”大法官会议设有“司法道德委员会”,负责监督司法伦理行为规范的执行。
手中握有实权的政府部门公务员行政伦理状况,是美国行政伦理监督的重点。美国联邦政府1979年7月成立了“政府伦理办公室”,最初隶属于人事管理局。1989年10月,美国“政府伦理办公室”进行了机构改革,升格为一个具有独立性的政府机构,直接向总统、国会和国务院负责。办公室负责的工作包括美国总统及3000名最高级公务员的财产收入的申报,参加高级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和廉政问题的听证会等等。
为了加强对公务员行为的伦理监督,美国不仅在国会和联邦政府设有“道德委员会”和“伦理办公室”等专门机构,而且许多州、市、地方的议会和政府也设有伦理办公室或伦理委员会。例如,德克萨斯州伦理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由8名委员组成,其中4人由州长委派,4人由州议会委派。又如,洛杉矶市伦理委员会成立于1990年,因为广大民众需要“强有力的伦理委员会,对政府进行监督”。该委员会奉行的宗旨是“公正、廉洁、不分党派”。参加委员会的成员首先都是志愿者,一旦当选,在5年任期内不能随意离开。该委员会保持对政府行为监督的独立性,对处理问题有相当大的决策权。
在美国,一些非营利的民间组织对政府的监督调查机构,在反映民众意志,加强对公务员行政伦理行为的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芝加哥的“改进政府工作协会”,华盛顿的“公仆廉政中心”,丹佛的“卡门考草根游说组织”等,活动经常由商界、慈善组织及民众自愿捐助,以调查和揭露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和不公正行为,维护公共利益为职责,在唤起民众对政府官员行为的监督意识,提高公务员行政道德水平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职能。
三、美国行政伦理建设的启示
(一)重视对公务员职能行为的“外部道德控制”。
(二)重视对公务员职能行为的“内部道德控制”,加强公共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伦理培训和道德自主意识培养。
(三)设立行政伦理的专门管理与研究机构,监督与促进行政伦理规范的贯彻。

❺ 1在库珀看来,实现行政理论行为的途径有哪些

美国行政伦理学家特里.库柏认为,人们实现行政理论行为的途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情感表达层次,就是对于伦理问题表明自己的情感倾向性。

第二个层次是道德规范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伦理分析层次。

第四个层次叫做“后伦理层次”。

库珀行政伦理思想及其启示

公共行政管理的主导思想和灵魂就是行政伦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伦理地位及作用也受到重视。在美国公共管理领域,库珀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认为在行政伦理中出现冲突无法避免。权力冲突、利益冲突以及角色冲突是行政理论冲突的典型形式。

外部控制包括建立官员问责制、健全行政伦理监督机制以及行政伦理立法和制度化;而内部控制包括了培养契约精神、保持公务员伦理自主性、整合行政部门组织伦理和规范。因而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是解决行政伦理冲突的主要途径。

在对库珀的行政伦理思想进行分析前提下,对行政伦理中的冲突产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以行政伦理视角深入探索了解决行政伦理冲突的两种方式,即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

❻ 13.行政伦理对行政权力的影响

随着“行政国家”观念的兴起,“谁来监督监督者”成为政府重新思考、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当然,这需要外部的控制与制裁,诸如立法控制、新闻舆论监督、公民监督,然而外部的控制和制裁毕竟是有的,它只能触及外部的行为,只能守住已获得的成果,况且外控制的代价是昂贵的,并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行政管理秩序。然而,传统行政伦理中的克己自律、廉洁勤政等伦理观念,对于形成良好的行政自律氛围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伦理必须导入行政管理。缺乏行政伦理文化的约束,行政权力的行使与运用难保其合理、高效,作为内在约束性的价值观,伦理性行政文化对行政发展,特别是行政权力具有一定的约束和影响。一、传统伦理型行政文化内涵1.以克己自律为出发点的道德完善作为传统行政伦理的践履模式。传统行政伦理文化以“亲亲”到“爱人”为出发点,强调官吏为官一任,要克明俊德,要以他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要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为他人着想,“已所不欲勿施予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伦理文化体现出突出的利他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又一个突出的特征。要达到这样的伦理目标,就要正人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正人正己就要严格自律,要独立不惧,立不易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说,中国传统行政伦理在伦理践履模式上独辟蹊径,形成了一整套浑然一体的行为理念和模式,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约束官员道德的主要行为标准。2.传统伦理型行政文化在社会治理方式上强调公忠正义,廉洁勤政,以民为本,实行德政。公忠正义,廉洁勤政也是从传统伦理文化的本体论出发而产生的行政伦理。传统伦理文化是家国一体的,家就是缩小的国,国就是扩大的家,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以作为官吏来讲,就要公而忘私,国而忘家,造福一方就是造福一家,因为有了这种理论的支撑,才有了勤政廉洁的道德要求。人为家本,民为邦本,勤政廉洁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国泰民安,是为了本固邦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实行德政,这要求官员在行使权力时要注重廉洁奉公,为政以德。二、现代行政伦理文化对行政权力的约束与影响表现在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中,行政伦理在行政管理领域是不可忽略的态度和标准。 行政伦理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和影响主要表现为下列方面:1.行政伦理的建设利于国家行政人员明确自己的行政权力的实质与特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行政伦理的主体也是行政权力的主体,既是行政权力的使者,也是行政伦理的规范对象和实践者,我认为这个主体既包括行政部门,也包括行政人员。加强行政伦理的建设,先要使行政部门及其人员明确自己的权力的意义,使他们识到自己掌握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责任,是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而不是用来为个人谋利的私权。行政人员与人民群众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只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这种责任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尊重和鼓励人民群众对家政治事务的参与,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民主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行政管理的价值,更是一种行政管理的方式。政治文明的核心正是在于发展民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也就在于公民有序地参与,诸如民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与管理。当然公民这些权利往往要通过国家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现出来,或通过公共权力的行使而得以保护。从行政权力的公性来说,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公共道德的原则。2.行政伦理的核心精神是公共利益至上,倡导行政伦理有利于促进反腐倡廉、维护社会安定由于国家行政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职位与知名度比高,其行为往往起到“上行下效”的示范作用,所以对整个会道德风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行政主体即行政人员缺乏基本的伦理制约,无视公共利益,把公共权力作为取私利的手段,任意处置事关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大事,不仅会造成社会物质利益的损失,而且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危及政权的稳定。腐败就是权力的腐败,主要是公共权力的非法公共运用,具体表现为以权谋私、生活腐化,这种现象源自人性中的自私与贪婪。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就是通过道德的内省和渗透,使行政人员自觉树立人民利益至上、国家利益至上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从而达到规范行政的目的,国家行政部门的存在具有崇高的社会目的,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决不能损害普遍的人类价值,而应促进公共利益满足人民合法合理的需求。近年来,反腐败问题已成为我党一项常抓不懈的重大任务,尽管严惩了一批贪官污吏,但一些权力部门和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仍时有发生,不仅严重破坏国民经济秩序,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而且严重伤害了国民心理,大大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法律这一外在强制力量并不能根除腐败、改善社会风气,而必须标本兼治,既要强调“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内外兼施,才能有效地治理腐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3.行政权力意味着责任与效能,行政伦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行政权力是依据国家法律管理国家政务的责任与能力。职权作为一种制度化了的权力,必然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行使职权也就是要有效和恰当地运用权力去完成法律规定的组织的任务,因而权力又体现着工作效能,这也是行使职权必须遵循的原则,这个原则既有法律意义上的,也有伦理意义上的。我们谈及的行政伦理不仅仅是指廉洁、诚实、公正的“善政”,还指负责与效率的“理性行政”。我们强调国家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要为人民群众负责,要敢于承担公共责任,要有义务感和责任意识,同时更要倡导他们在处理国家政务和公共事务时务实高效的原则,要求他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花样文章、不拖延时间、不推诿责任,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引入行政管理中来,以更经济、更有效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当然这一切都应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条件下,即行政人员必须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工作者,必须掌握公务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比如,他们应了解政府的政策、法律,并积极向人民群众解释和宣传,同时还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与要求,致力于建设政府与人民的信任关系。总之,要打破那种“无过即功”的行政观念,那些做天和尚撞天钟,甚至是不学无术、尸位素餐之辈应受到行政伦理道德的谴责。总之,加强行政伦理的建设,目的是普遍提高国家行政人员特别是重要岗位上的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增强其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公利至上的责任感,最大限度地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管理绩效,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从以上对行政伦理的功能分析中我们可以把行政伦理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权力公共意识、公共利益至上、责任与效率。由此可见,作为国家行政人员行使职权、管理公共事务的内化的价值观,其应用范围要比行政法规更宽泛。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已成为当今政治改革、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如何构建一套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行政伦理规范,近年来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热点问题,总的来看大家比较认同两点:一是强调要大力发展经济,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新秩序,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强调要有明确、稳定的行政道德尺度,避免在行使权力时陷入混乱与迷惘,在确立这两条基本途径的前提下,笔者认为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包括从制度建设层面、从决策过程层面、从行政管理方法等层面加强行政伦理的建设。三、如何加强伦理型行政文化建设1.通过制度建设加强行政伦理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国家机关行政人员行使公共权力,当然要依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其它规范性文件。同时行政责任和行政伦理也就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得以固定下来,只不过,行政伦理不如行政责任那样在立法环节体现得更明确、更细化罢了,当前我们有必要将行政伦理制度化,从立法、司法、行政三方面入手,进一步界定基本的行政伦理规范。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学者莫不强调行政伦理的实质就是为公众服务的精神,同时也承认道德是一种良知,它源于内心的价值与信仰,诸如正义、平等、良心实是出于高度自觉。然而这个世界毕竟不是天使管理的世界,管理公务不能完全依赖人性的自觉,行使公共权力涉及公众利益亦不能单纯依靠一己善念来支撑,其行为必须制度化、规范化。既然我们需要政府,就是需要政府所制定的一些列法律条文来规范我们的行为、调节我们的利益。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新的行政伦理信念尚未明确,行政伦理的价值尺度比较混乱的情况下,有必要将软性的价值、信仰、信念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硬性固定下来,并将伦理观念与利益相联,遵守德者获福,败德者获罪,切实保证行政伦理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约束。2.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就是要做到决策的民主化、公平性。 事实上行政伦理不仅体现在行政人员的观念中、行为中,还蕴含于政策或决策中。行政伦理对行政权力的约束与影响,也就表现在管理者制定政策或形成决策的过程中要遵守公平、正义的原则。政府是最大的公共权力拥有者,也是最大的政策输出者,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及时有效的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以及对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尽管市场机制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即通过合理的市场竞争能够追求效率目标,但市场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政府行使权力,通过政策干预,保证经济效率、维护社会公平。以往我们在评估政策时容易急功近利,政策分析的重点往往落在效率问题上,而忽略了政策的价值,事实上高效率而不道德的政策远比低效率的政策更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政府管理者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必须首先考虑公平、正义,然后才是效率。政策是对公共权力的运用,公众以及其它资源都要受到政策的影响,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公众利益,即从公众立场出发,保证政策或决策的公平、正义和道德。首先在政策或决策的形成过程中,应体现公众意志,尽可能让公众积极参与使政策或决策民主化,其次政策或决策的成果应确保公众利益,真正使政策成为分配和增加公共利益而制定的公平、正义的规则。政府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正是通过政策的“强制性”得以体现,同时政策中的伦理成份也构成了对权力的约束与影响。3.重视行政伦理的工具性特征,从管理方法和服务方法上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形成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约束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如何行使公共权力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技术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这一点决定了行政伦理必然在实现效率目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说行政伦理可以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渗透到权力行为中去。一个全球化步伐加快的时代呼唤着一个敏感的政府。传统的以行政人员为中心的价值观和科层体制已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以前的行政改革所要解决的是资源、体制、人员,而不是方法和结果,而今天无论是在政府机构和管理方法上都要确立行政管理只为公众存在,主权在民,服务是政府的本职这一理念。国家行政人员应该更多地考虑民众对行政服务的要求和期望,摒除行政管理中旧的僵化的思想,引入新的行政伦理规范,比如增加政策或决策的透明度,及时告知民众所拥有的权利和行政管理的程序,同时在行使职权时对民众应持谦恭有礼的态度,用热情和耐心同他们打交道,要废除行政管理中的繁文缛节,简化行政程序,这样既改善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又提高了行政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另外政府应在社会经济组织和公众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领域及时退出,应主要为社会提供服务和维持社会平衡。在中国古代就强调政府“不与民争利”的行政价值观,这一观念在今天提倡,可以在现有的公共消费的经济约束下改进行政质量。另外,在对国家行政人员自身的管理中,尽可能给予一个人带来满足和激励的任务,充分调动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我国不少部门和地区已开始采取一些新的方式以保证行政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更和谐。如增强工作时间的弹性、打破工作界限激励个人和组织完成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当然这都需要在计划阶段通盘考虑。总之,行政伦理的内涵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也同样要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因而行政伦理对行政权力的约束机制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需要我们既要从体制方面找原因,又要从个人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方面入手,确保公共权力运用的合理、有效。

❼ 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加强行政伦理的理论研究

1、设立行政伦理的研究与管理机构

2、遵循科学的研究路径进行行政伦理探索

3、加强行政伦理研究的学术交流和沟通

(二)加强行政伦理的制度建设

1、构建服务行政的管理模式

2、加快行政伦理的立法步伐

3、完善公务员行政伦理的监督机制

4、完善公务员行政伦理的评价机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❽ 行政伦理行为的实现途径有哪些

行政伦理源于行政权力的运用与实施。行政的目的是运用行政权力来规划和实现公共利益,行政伦理的目的是要运用伦理道德来限制和规范行政权力行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行政伦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行政学界和伦理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总的说来,我国对行政伦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行政伦理建设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无论是从价值观的层面,还是从实践科学发展的层面,都需要加快行政伦理建设,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实现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加强行政伦理的理论研究
1、设立行政伦理的研究与管理机构
2、遵循科学的研究路径进行行政伦理探索
3、加强行政伦理研究的学术交流和沟通
(二)加强行政伦理的制度建设
1、构建服务行政的管理模式
2、加快行政伦理的立法步伐
3、完善公务员行政伦理的监督机制
4、完善公务员行政伦理的评价机制

❾ 试结合现实论述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建设的方向

1 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建设研究 行政伦理建设关乎民心向背、国运治乱和国家兴衰,影响行政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的提高,关系到行政管理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和水平。目前,从全市和荣昌县来看,行政伦理存在失范的现象,需要从人员、体制、监督等方面加以完善。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就要加强整个政府公职体系和公职人员的伦理价值即行政伦理的重塑,加强监督机制建设。 一、当前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 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人员往往会臵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不顾,导致损害公共利益的现象时常发生,公共权力经常被用来满足私利,造成行政伦理失范。目前存在的行政伦理失范有经济类失范,如贪污挪用、行贿受贿、违规经商、隐匿财产等;政治类失范,如官僚主义、权力寻租等;以及组织人事类失范、失职类失范等。 (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从宏观范围上看,荣昌县及至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往计划体制时期形成的以突出政治为导向、以服从义务为标准、以自觉自律为主要形式的行政伦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受到挑战,旧的道德规范被怀疑和否定,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定型和完善,西方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乘虚而入,传统的宗法道德思想、等级特权思想沉渣泛起,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被严重扭曲,必然出现行政伦理的失范现象。 2 (二)行政人员自身素质方面原因。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行政人员是“经济人”, 他们会在政治市场上追求自己最大的效用,即权力、地位、待遇、名誉等,而把公共利益放在次要地位。行政人员虽然有私人生活和个人利益追求的自由,但因为其掌握着公共权力,就应当有维护公共生活健康的责任和义务。当公与私之间发生冲突,需要他做出选择时,如果其道德修养不高、自身素质较差,受个人利益的驱动,行政人员的行为就会失控,导致行政伦理失范现象发生。 (三)行政体制自身问题。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我国行政体制自身存在着许多弊端。诸如政企不分,政府职能泛化;机构叠床架屋,编制缺少立法;用人制度不公开,人浮于事,因人设事,人满为患;管理目标不明确,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执法重“实体” 、轻“程序”,行政监督无“法”、无“章”等。特别是目前我国处于转型期,新体制的建立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各种配套的法规、章程、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健全,无形中造成许多管理上的“空档”,成为产生行政伦理失范的隐患。 (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孟德斯鸠曾经说过: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当前的中国,虽然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层面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但与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相比,还远远滞后。一是人大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的地位偏低,无法有效行使监督权。二是民主渠道不畅,监督缺乏群 3 众性。在各种监督中,人民的监督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但受长期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今天我国国民素质虽有所提高,但大多数公民的主动监督意识不强,这样就谈不上监督了。三是舆论导向乏力,社会效益差。善不能尽扬,恶不能必惩。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政伦理失范的程度。 二、行政伦理规范建设思路 行政伦理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行政管理职业上的特殊表现,是行政人员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胡锦涛同志曾提出四项要求:一是发扬民主、依法办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和原则,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二是忠于祖国、一心为民,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人民的公仆。

三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发扬我国老一辈领导人的崇高品德,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开拓进取,不断前进。四是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国家和人民夙兴夜寐地勤奋工作。这应是关于行政伦理规范基本内容的准确、深刻的概括。 三、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建设建议 (一)要确定行政伦理准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发掘我国传统伦理美德的精髓,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行政伦理内涵,如掌权为公,从政为民;坚持正义,处事公平;厉行节俭,清正廉洁;忠于职守,敬业勤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其次,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公共 4 伦理,如,中国共产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奋斗,形成主要的公共伦理价值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言行一致,谦虚谨慎等。再次,要借鉴西方国家公共行政伦理建设的经验。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行政伦理立法,可以总结《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执行的经验,适时出台《公务员伦理法》。同时,为了保障《公务员伦理法》的实施,应当在政府内部建立专门审查监督公务员履行行政伦理义务的组织机构,推进政务公开和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在制裁措施方面,不仅要使用精神激励等“奖惩手段”,还要从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层面,将公务员履行行政伦理义务的表现与其职务升降、待遇调整等联系起来。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公务员信用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做法,就是将公务员的履职信用信息和个人生活信息等进行收集、整理,并组织评价,分为若干信用等级,与其职务升降、待遇奖惩等联系起来,起到了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 (二)要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教育。行政伦理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阐明行政伦理的概念内涵、价值取向、基本范畴和社会功能,更重要的是应当总结和推广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实践经验,介绍国外行政伦理立法、制度建设和实践等方面的经验,特别要在公务员行政伦理责任意识的培养、行政人格的塑造、行政伦理冲突问题的处理能力、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加强教育研究。 (三)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服务性行政模式。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而主要进行宏观调控,对市场进行监督和制约,克服市场经济天生的弊端,如 5 盲目性、无政府性、无计划性、非公平竞争及行业垄断等,保证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行。切实将政府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克服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法不分、政商不分的状态,尤其不应把社会团体政府化。杜绝官员介入经济活动、从事赢利活动等不良现象。要加快行政机构改革,对政府的规模与结构加以限制,有效防止机构臃肿、无限膨胀。其次,改革干部人事的“选拔” 制度,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实行竞争选举。适当提高干部薪给标准,使其符合养廉要求,以便彻底废除薪给以外的一切特权待遇。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督政的民主化、制度化渠道,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得以真正实现。二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服务行政模式。不仅要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一种行政观念,而且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其变成一种制度。将在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这一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内化为行政人员的内在规范,使其成为一种发自行政人员内心的行为准则。将建立社会主义服务性行政模式作为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使行政人员的道德自律获得客观保障,为行政伦理提供赖以生长的沃土。 (四)推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道德行为往往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外部社会压力下产生的。由于行政管理权是种公权力,社会转型期的行政伦理建设的突破点更应着眼于构筑有效的监督。只有让群众了解事实真相,才会形成道德评价的压力。政务公开的宗旨就在于使行政管理活动处于群众监督

之中,防止管理权的私化或虚假空化。政务公开应着重行政资讯公开、行政程序公开、行政依据公开、行政结果公开等。新时期的政务公开必 6 须进行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进入信息社会,电子政务正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现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有效的形式与途径。电子政务是未来政务管理的主导,为建构统一、公开、公正、高效、廉洁、规范的行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我国已开始了各级政府的“上网工程”,它的意义不仅仅在行政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而且还在于制度伦理的变革与行政伦理的变革。可以说,它是我国当前行政伦理建设的一个突破口、一个平台。政务公开与电子政务结合起来,能共同促进现代行政管理的实现,也能促进行政伦理建设发展。

❿ 实行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有哪些

法律分析:(1)必须确立合理、实用的行政伦理标准;(2)要推动行政伦理立法;(3)要多种形式完善行政伦理监督。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热点内容
法治文化道德 发布:2025-01-16 01:26:16 浏览:733
网络法院宣判 发布:2025-01-16 01:20:30 浏览:721
十八届四中全会一手抓法治 发布:2025-01-16 01:11:56 浏览:457
孙斌律师 发布:2025-01-16 01:06:55 浏览:432
法院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发布:2025-01-16 01:04:02 浏览:158
鸡情法院 发布:2025-01-16 00:07:58 浏览:104
杨文案交法院 发布:2025-01-15 23:26:41 浏览:568
温州市城市市容和卫生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5 23:04:53 浏览:128
汕尾市城区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5-01-15 22:49:34 浏览:880
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名称 发布:2025-01-15 22:43:35 浏览: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