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

发布时间: 2020-12-28 05:04:17

1. 实现“法治”的前提是 A.法制 B.德治

实行法治的前提是保证有法可依,,不是法制或者德治。

法治中国,立法为先。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说:“法治通常包含两重含义,即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首先必须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在立法先行的同时,注重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完善法律部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大法律部门组成的统一整体。

在立法实践中,各个法律部门的发展并不平衡。有的比较完备,有的相对薄弱,有的还有空白,如行政程序法、机构编制法、部门组织法、财产申报法、预防腐败法等规范公权力的法律尚未出台。即便较为充实的法律部门,也需要根据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立、改、废。

(1)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扩展阅读:

健全立法体制。充分发挥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主导作用,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法律化倾向,必须健全立法体制。

要充分发挥宪法赋予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立法职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人大立法工作更加繁重。与外国议会不同,全国人大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会期较短,间隔较长。

而专门委员会作为常设委员会,可以在人大及其常委会闭会或休会期间,不间断地开展法案的研究、拟定和审议工作,故国外学者又称其为“行动中的议会”。同时,专门委员会长期联系“一府两院”对口部门工作,由专门委员会牵头起草法律,更有针对性

2. 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法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

2、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

3、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4、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建设法制中国为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针对法律制度缺乏的问题,中国的法制建设首先从立法开始。现在,中国已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可以说依法治国的基础已经具备。辅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制度要求则可落实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针,实现——法治中国的奋斗目的。

(2)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折射出社会和谐发展对法治的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党面对新形势的郑重宣示。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人民的期待为导向,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中,把法治精神融入规范社会行为的核心价值观,为建设法治中国打牢群众基础,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澎湃动力。

3. 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4. 德治是法治实现的前提这句话对不对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着力于发挥好法律与道德各自的独特功能与作用,取长补短而达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终实现法律与道德同频共振的社会善治。德润心,法治行,心主行。

国家对社会利益关系的有效协调,需要法律与道德无缝衔接,内外兼治、刚柔相济,以促进社会成员既有德心又有法行。

(4)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扩展阅读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根本问题在于寻求法律与道德如何有机结合而实现融通互补,以避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一旦法律规定与道德倡导的原则和精神相悖,就会模糊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标准,瓦解社会成员的道德信念,削弱社会成员的道德意志,引发道德混乱,加剧道德冲突。

对于社会上一些违背道德的恶行,一旦道德自身难以遏制,法律就要及时给予严厉惩处,以实现“矫正性公正”,否则,恶行就会产生消极示范而蔓延。这无不表明,在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中,只有在法治框架下才能讲好德治。

与此同时,加强法治建设,也不能忽视道德的教化作用,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吗

前提是民主。
不管如何法制和法治,如果我一个人能软控硬控规则制定,那法制是我的法制,我来制你而已。你觉得这样的法制对人类发展进步,对民族发展进步,有多大意义?

6.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我前几天就做了这个题,哈哈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纠

答案是---有法可依专 .因为我国的社会法制还不够健属全,碰到有些特殊的问题,没有法律条例来这样解决或者说法律条例没有解决这样案件的成文规定.只有法律制度健全了,碰到什么问题都有成文的条例了,事情就好解决!

7.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条件,法治是法制的实现保障"

法治是 动态的,是 治理国家和 社会事务的方法和 原则
而法制是 静态的 ,是指一个国版家的 法律和制度。我权 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法学家董必武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 法律和制度就是 法制”

法治是 与人治相对应的治国方略。而法制强调的 是 完善法律体系,
所以法制不是 法治的 前提。

8. 一般的说,实行法制的社会必须具有一些前提条件

民主。
否则法制也好法治也好没区别,都是我来治你。
只有民主,才是共管共制的基础。否则要法律干什么?

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前提和基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备的法律法规推动宪法实施,是立法工作的重要任务。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自觉把宪法的基本精神贯彻到立法的全过程,坚持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遵循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也是道德与法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贯彻到立法的各个具体环节。

在制定立法规划时,应保证立法思路在整体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具体立法实践中,应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通过立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如通过立法确立相应的国家荣誉、国家奖励等制度,有针对性地弘扬爱国、诚信、敬业等价值观。运用科学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对多种利益、多种价值进行取舍。

选择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立法策略,充分发挥立法的指引、宣示作用。

热点内容
学生会小组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30 13:24:06 浏览:689
修改法律责任年龄 发布:2025-04-30 13:22:13 浏览:7
人大法律硕士招生简章 发布:2025-04-30 13:12:33 浏览:380
闽侯上街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5-04-30 13:04:21 浏览:413
国家法律规定什么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发布:2025-04-30 13:01:37 浏览:471
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实施意见 发布:2025-04-30 12:47:16 浏览:665
道德经讲离别 发布:2025-04-30 12:38:48 浏览:365
律师王宏周 发布:2025-04-30 12:36:50 浏览:891
广西拆迁律师 发布:2025-04-30 12:35:08 浏览:326
安泽司法 发布:2025-04-30 12:23:11 浏览: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