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践行法治

践行法治

发布时间: 2020-12-28 06:02:44

⑴ 大学生如何践行新时代法治思想

当代的大学生怎样进行新时代的法制思想,首先就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易恶小而为之。

⑵ 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践行法治的意义要求从个人和国家社会三个角度阐述

每个人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因为你只有遵守国家的法律,这个社会才能够有序地运版转,国家才能权够呢,秩序正常,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如果都不遵守法律的话,践踏法律的话,那么出门之后,大家就无法生活,整天生活在水深火热,植物

⑶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成为法治精神的践行者(思修考试题)

(一)进行普法教育:学校应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学校的《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老师也应该改善教育手法,多举一些案例,通过实际案例来教育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二)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学校可以组织“模拟法庭”一类的活动来,让学生在假设的环境中了解并利用法律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或者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在竞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还应该在假期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三)社会和学校应加强法制氛围的制造:社会应该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法制观念,进行普法教育。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让互联网同样也成为法律宣传的一个新平台。摒弃网络弊端,发扬网络平台的广泛性。
加强社会注意荣辱观的教育,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氛围,进而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大学是一个学术重镇,要有活跃而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宽松而自由的创新环境,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最后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从而让大学生成为法治精神的践行者。

⑷ 如何践行 "知法于心,守法于行

1、树立全员法律至上、法律先行、依法合规和风险防范的观念,增强全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坚持诚信做人、规矩做事,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和依法办事,主动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格,外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

2、知法于心是态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之在全体干部员工中入脑入心,培养干部员工敬畏法律、崇尚法律的法治思想观念,培养近法一尺、远险一丈的法律风险意识,营造尊法为荣、违法为耻的法治道德氛围,是南网法治文化建设的境界。

3、 守法于行是实践。使法律入言入行,形成自觉践行、严于自律、风险预防的行为习惯,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是南网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

(4)践行法治扩展阅读:

遵纪守法的具体要求:

一、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1、学法、知法,增强法律法制意识2、遵纪守法,做个文明公民3、用法护法,维护正当权益,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每年的3.15日是消费者权益日。

二、遵守单位、行业纪律和规范

1、遵守劳动纪律;2、遵守财经纪律;3、遵守保密纪律;4、遵守组织纪律,其主要内容是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5、遵守群众纪律。

三、遵纪守法是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1、遵纪守法是从业人员的基本义务和必备素质之一;

2、遵守职业纪律是每个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四、遵纪守法是从业的必要保证。

1、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不仅一个企业部门分工细,一环紧扣一环,而且社会协作越来越广,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2、当代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席卷全球,正如我们在科技发展史中所看到的,一种新的科学发明或技术手段的应用往往具有双重效应,它既能给社会带来好处,又可能产生新的祸害。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进行正常的经济生活,就必须建立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否则社会就会处于混乱状况。

4、中国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眼下面临新的转折。

5、邓小平说:“我们这样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组织起来呢?一靠思想,二靠纪律。”

⑸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如何践行法治核心价值观

我觉得当代大学生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做好自己安分守己,不触犯法律,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基本上就能够践行法制和因价值观了,其他的也和你没啥关系

⑹ 树立法治理念,践行法律规范500字征文稿

法律伴我成长
生活越来越注视法律了,我不知道没有法制的社会会是回什么样子,今天我们放眼答看去我们的社会有正常的秩序,我们有若干的法律法规,保护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说要学文化,要遵纪守法,那时不知什么是纪什么是法,后来上学了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法律法规的很多知识,知道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它的法律,那么就会乱作一团,矛盾和战争不断。妈妈告诉我,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典是《汉穆拉比法典》,因为有了这部法典,希腊成为最早的文明古国。许多的国家参照了这部法典制定了他们自家的法律。法律应该是约束我们行为的一种规矩吧,我想就是因为有了法律,我们的社会才能得以和平吧,经过我一直的观察,我的结论是正确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尊重法律。

最近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少年犯罪总数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这是一组多么可怕的数据啊!

⑺ 作为一名大学生,该怎样践行法治信仰

当“中国梦”成为一个民族的理想被屡屡提及时,许多人会思考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其实,中国梦不只是民族复兴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人对未来、对生活的期待和愿望。青年的中国梦就是在一个法治社会里,能够预期自己的未来,能够平等地参与竞争,通过自身的勤勉奋斗,实现人生目标。
法治不仅是国家的治理方式,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公民要追求自由与平等,离不开法制的保障;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要有效协调社会矛盾,必须依法履行职能;法治还是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这一切都与青年息息相关。一方面,青年要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离不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它是维护个人权益与实现理想的“护身符”;另一方面,青年是否懂法、守法,能否以法治思维推动社会进步,影响着法治社会的前景。
很多人认为这一代青年是有知识的一代,他们从小接受了较为健全的学校教育,高等教育也逐步走向大众。但是,通过课堂学习获得一张文凭,并不意味着理解法律的约束力。即使是为公众所熟知的青年精英,也难免因“不懂法”而逾越边界,受到法律制裁。所以,法治的前提是知法懂法。
熟悉了法律条文,还要对法律形成真正的敬畏之心。否则,也可能出现对法律知识了如指掌,而对法律执行心存侥幸的现象。前不久,某名校法学院硕士生因疯狂盗窃被判刑两年半的新闻成为热点。或许这只是偶然事件,但通过观察此类现象,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要让文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规则,不光与储备的知识有关,更与人的思维密切相联。
法治精神其实就是一种规则意识,它拒绝“双重标准”。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别人守规则,自己却可以例外。比如,我们时常抱怨就业中的不公平,但在自己找工作时,不免托关系走后门;我们嘲笑“中国式过马路”,却时常随着人流一起闯红灯;当提出合理利益诉求时,我们显得理直气壮;自己的不当行为触犯了他人的利益,我们又习惯沉默无声。法律厘清了青年的行为边界,“法无禁止即可为”确立了“为”与“不为”的规则。
公平正义是全体公民对法治社会的呼唤。权力的扩张,金钱的收买,都可能在走向社会公平的道路上制造陷阱。为公平正义扫清障碍的,正是不计较出身、不因权贵而扭曲的法治。
对青年来说,法律这一强有力的武器构建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每一个年轻人都渴望享有自己的“黄金时代”,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财富实现梦想,而这一切如果没有法律来兜底,是难以真正实现的。
前些年,一篇题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网文广泛流传,说的是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都会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虽然故事细节令人唏嘘,却让人看到向前进的希望。而这些年,有关 “土豪二代”等强调出身的段子越来越多,以至于有人感慨,奋斗了18年,能坐在一起喝咖啡又能怎么样?这种社会结构“板结化”的苗头,只能靠法治来协调解决。只有法律能打破权力与金钱制造的无形藩篱,让奋斗的社会环境更加公平与包容。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氛围的确立基于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青年参与到法治社会的建设中,既是法治的践行者,身体力行地扮演遵守法律的角色,也是构建法治体系的积极力量。一个法治的社会,将护佑青年实现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法治精神也应该成为青年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让我们共同信仰、遵守和捍卫法律的尊严。

⑻ 如何认真践行依法治国

法治是治国理政复的基本方式。制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热点内容
司法所统招 发布:2025-04-30 13:39:36 浏览:109
2016中级经济法考试真题 发布:2025-04-30 13:34:14 浏览:793
学生会小组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30 13:24:06 浏览:689
修改法律责任年龄 发布:2025-04-30 13:22:13 浏览:7
人大法律硕士招生简章 发布:2025-04-30 13:12:33 浏览:380
闽侯上街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5-04-30 13:04:21 浏览:413
国家法律规定什么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发布:2025-04-30 13:01:37 浏览:471
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实施意见 发布:2025-04-30 12:47:16 浏览:665
道德经讲离别 发布:2025-04-30 12:38:48 浏览:365
律师王宏周 发布:2025-04-30 12:36:50 浏览: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