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伦理号
1.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有哪些
一般说来,具有实践特性的学科都以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为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圈定相对稳定的知识范围。所以,理解一门学科,关键要看它研究的社会生活领域究竟是什么,而不能单从名称出发去简单理解。
应该说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己的伦理学,只是它的表述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有关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明白的表达,即“人伦之理”。汉代开设的“大学”“小学”教育,虽然是按适学年龄划分教育阶段,但就其教育内容和宗旨来说,它不仅是祖传的伦理道德礼仪教育之学,而且作为“治国理政和育人之道”就是学习并践行伦理、道德、礼仪的伦理学或品德学。朱熹在作《经筵讲义》时,确切说明:“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所谓“大人之学”,主要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谓“小子之学”,就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前者是学道,即穷理治世,后者是学文字和应对礼节。虽然所学内容和学问层次颇为悬殊,但都在伦理、道德和礼仪的范围之内。古代设立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则要培养如荀子所说的“成人”——“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成人”就是有觉悟能担当的成熟的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除去偏于个人物欲之蔽的脾性,复其善性而尽其人伦之理的理性。不难理解,所谓“大学之道”,其主旨就是使人从小到大,逐步通晓并践行“人伦之理和为人之道”。这“人伦之理和为人之道”,就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宋明时期的伦理道德之学已成熟为独特的中国哲学)。
在古代中国,我们的先贤曾把圣人的言论、所学汇集起来称之为经典,如早期由孔子、孟子讲学记录汇编而成的《论语》和《孟子》。在他们之后出现的许多传世经典,也都有这个特色。如战国时代荀子的著作,就是结合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本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对治国理政、人伦道德和礼仪文明分别讨论。这种把伦理道德和礼仪融入现实的社会生活领域展开讨论,是中国特有的探讨“道”的一种方式。
荀子在《解蔽篇》中对“道”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于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曲解地论道,限于一隅之见,便不能提高对道的认识。不仅自己思虑会乱,若是用来处事还会蛊惑别人,危害事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荀子接着就强调“衡”的作用:“何谓衡?曰:道。”(注:道,谓礼义)这个“衡”既指恒定的价值目标,又指根本的判断标准,而用“衡”的关键在于“治心”。“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那么,“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有所谓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一而静”。所以,中心在于“治心之道”。对心应导之以理,养之以情,不为物所引,则能定是非,决疑惑。而“治心之道”就在于“辟耳目之欲”,做到自强、自忍、自律。
2. 伦理和道德有什么区别
亲,您好,伦理和道德的区别:①伦理是指人与人在交往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是所应遵循的准则。 ②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以及将这些外在的原则和规范内化而形成的品质、情感和精神境界。 ③伦理与道德在内涵上是有一些共通之处。伦理与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的作用。它们都涉及人 们行为品质的善恶正邪,乃至生活方式、生命意义和终极关切等。伦生理成道化德 ④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伦理强调关系,道德强调个体;伦理是双向性的义务;道德是单向性的义务;伦理是对行为应当理由的说明,道德是行为应当的表达和实现;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伦理”则似乎是有些不随时间和空间漂移的东西在里面。比如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是兄妹通婚,虽说太古洪荒年代,兄妹通婚没有太多道德非议,但终究是违背伦理的。 道德是随着社会所处的阶段乃至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规范的。例如在中国,问别人的年龄和薪水是很正常的, 似乎还隐隐有点人文主义关怀的味道;而在西方某些国家,打听年龄和薪水是不太道德的。伦理是道德与法律中间的宽阔地带,介于自律与他律之间。道德对应该与否非常宽容,其劝说留有一定余地,不是命令,而是靠高度的自觉和醒 悟来选择自己的行动。
3. 道德伦理提问5
法西斯主义的五个
基本理论
法西斯主义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初,曾经风行一时,与美英法的民主自由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并立,形成当时世界三大主要思潮。这说明法西斯主义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蛊惑性,否则不会有那末多人迷信它,追随它,为它牺牲性命。
法西斯主义的欺骗性在于它的五个理论:
1,种族优秀论。希特勒鼓吹,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其他种族都应当接受日耳曼民族的领导和统治;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低劣”的种族,应当对之实行种族灭绝。
希特勒引用当时的一种社会学说--社会达尔文主义(注:这种学说同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毫无关系,而是歪曲了达尔文的生物学说)作为依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同动物社会一样,服从“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定律,优秀种族必然越来越强大,成为世界统治者;低劣种族必然被淘汰,趋于灭亡,就好像自然界的某些物种必然被淘汰一样。这种披着“生物科学”外衣的谬论,为发动侵略战争、进行民族压迫奴役以及种族灭绝制造借口,是极其反动的。
日本军国主义鼓吹,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只有大和民族才能统帅亚洲各民族,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一同对抗欧美民族,与西方平分世界。日本军国主义不是引用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而是引用日本的神话传说。这种传说称,日本民族是天造大神创造的,特别优秀,应当领导和统治其他民族。中日韩学者合著《东亚三国近现代史》(又名《开创未来的历史》)中方作者之一步平,接受记者采访,谈及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的危害性时说:“教科书的体系和日本战前军国主义教科书的体系是一致的,这是个最大的危险”。“战前旧的日本教科书,一开始讲日本是神的国家。日本的国土是神的化身,日本天皇是神的化身.神的后代。日本国人也和神有联系”;由于日本民族特别优秀,所以中国和朝鲜相继被日本打败;只有日本能国打败西方,标志就是日本能够打败比自己强大得多的俄国(指日俄战争)。据媒体报道,最近日本右翼势力又在借庆祝日俄战争胜利100周年大做文章,鼓吹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事实证明,日本军国主义从来没有承认失败和灭亡,天天都在伺机而动,梦想卷土重来。
2,国家至上论。希特勒把它的主义叫做“国家社会主义”,其中“社会主义”是骗人的幌子,其实只是“国家至上主义”。法西斯主义反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民主思想,主张“国家高于一切”。爱国本来是一种美德,但是任何真理诠释过头,都会变成“歪理”。“爱国主义”的正确理解应当是,热爱自己的国家,同时尊重别的国家,而不歧视和侵犯别的国家,因为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利热爱、保卫和治理自己的国家。法西斯主义则把“爱国主义”变成“国家沙文主义”,鼓吹只应当爱自己的国家,并且鼓吹日耳曼民族的国家既优秀又强大,理应实行扩张主义,侵略和占领别的国家。
日本军国主义除了同样鼓吹国家至上主义,还加上日本特色,那就是把尊神(尊崇神道教)、忠君(效忠天皇)和爱国(为“大日本国”作贡献和牺牲)三者合为一体。所以日本军国主义比德国法西斯主义更具有“迷信狂热”和“封建色彩”,这是中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人,比中了希特勒思想毒害的人更难醒悟悔改的一个重要原因。
3,领袖至上论。希特勒极力推崇当时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超人”学说。尼采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少有的具有天才的“超人”,一类是占绝大多数庸庸碌碌、盲目服从的“庸人”。“超人”具有非凡的智慧和能力,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权力领导和驱使“庸人”;“庸人”则应服从“超人”的命令和指挥,充当“超人”创造历史的工具。希特勒利用这种学说,自诩为唯一能够“拯救德意志”的领袖,通过纳粹党和“党卫军”大肆鼓吹对“领袖”(希特勒)的狂热信仰.绝对崇拜和绝对服从,在纳粹党内和德国军队内实行“铁的纪律”,对人民实行极端独裁专制的法西斯统治。
日本军国主义同样鼓吹“领袖至上”。不同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把“天皇“奉为天照大神赐给大和民族“万世一系”世代继承的“神圣领袖”。鼓吹对天皇的狂热信仰、绝对崇拜和绝对服从。另一个不同是,日本军国主义把等级森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军事专制制度,推广到国内和殖民地统治的各个方面,形成日本军部享有“一人(天皇)之下,亿万人之上”的绝对权力,强迫一切民众对日本军国主义“绝对服从”,任其宰割。
4,意志至上论。希特勒还极力推崇尼采的“唯意志论”。尼采认为意志就是力量,只要意志坚强,具有“主观奋斗精神”,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志,就必须握有权力。他创造了“权力意志”的概念,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掌握和发挥权力,“扩张自我”。这是一种极端自大狂妄,权力欲薰心;只要个人意志,不要理性思维;只凭个人奋斗,蔑视广大民众;不顾客观现实,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荒谬邪说。希特勒深受尼采学说影响,写了自传体的《我的奋斗》一书,鼓吹坚强意志和主观奋斗精神可以战胜一切。这本书的毒害作用很深,使得许多希特勒信徒追随“领袖”,甘当侵略战争的炮灰。
日本军国主义也极力鼓吹“意志至上”。他们不是引用德国的尼采哲学,而是鼓吹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这种“精神”的首要信条是绝对效忠天皇和自己的主人(日本古代的武士是由封建主豢养的);其次是勇敢作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再次是坚忍不拔,恩仇必报;等。日本军国主义用这种精神对其追随者和日军官兵进行“洗脑”。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若干日本官兵面向天皇所在方向,下跪剖腹自杀,以示“效忠天皇,宁为玉碎”,正是中武士道精神毒害太深的表现。
5,暴力和强权就是真理论。墨索里尼鼓吹,罗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罗马大帝国灭亡以后一直未能复兴,是因为缺乏杰出的英明领袖,以钢铁意志实行“铁腕”统治。他和希特勒、东条英机一样,坚决反对民主自由、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认为,这些学说使人心浮动,社会动荡,国家涣散软弱。他们认为,武力能战胜一切,“强权就是公理”,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社会,都必须实行强权统治,进行武力征服。
日本军国主义奉行的也是“强权政治,武力征服”。这种遗毒至今犹存。日本厚生劳动省政务官森冈正宏,推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14名甲级战犯的判决的理由是:“该法庭是由美国等战胜国单方面主持”的“违法审判”。按照他的逻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不是根据14名甲级战犯发动侵略战争,屠杀数千万人民的滔天罪行进行判决,只是因为反法西斯盟国取得了胜利,于是“失败者(日本战犯)就成了罪人”。这表明“强权就是公理”的阴魂还盘据着森冈正宏这类人的头脑。
2.因为只有知道自己不应该做的,该引以为耻.不能做的,才会去遵守它,朝好的目标奋斗.
3.周恩来有一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是他一生刻苦进行党性修养和人格修养的生动写照。 ... 而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改造.因为“只有能自我改造的人,才能改造别人。”
4. 什么是伦理道德
简单讲,伦是类别、次序,伦理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文化中将其总结为五大类,即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其中相处应该遵循的方法就叫伦理。这些关系都是自然形成的,也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道德,道是道路,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中庸》说: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顺应自性的意思,就是顺应宇宙万物本体的运行规律。道包括宇宙人生方方面面,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存在其自然的运行规律,因此说“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德,是达到万物本体的方法。华夏文化中将其归纳为八条,称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修养这八种品德,就能回归“道”。因此“道德”其实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以及我们应当如何通达这种自然规律的方法,它是自然存在的,而不是人为规律的。
5. 请问“道德”和“伦理”有什么具体区别
伦理和道德的含义基本相同,都与行为准则有关,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伦理主要指客观的道德法则,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而道德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法,主要指称个人的道德修养及其结果。
,“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但二者长期处于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状态,导致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顺”。作者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以词源学为基础的三重比较:汉语言文化中的比较、英语文化中的比较、中西文化中的比较,进而得出结
论: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目前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