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

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

发布时间: 2023-01-09 19:29:14

A. 如何理解法治、宪治之间的关系

法治:由统治者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来治理国政,管理社会。
(一)法治的涵义
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就是说,所谓法治,即良法与守法的结合。
(二)法治的具体体现
1.立法方面:亚氏强调立法必须遵守以下原则:一是反映中产阶级的利益;二是研究国家的情况;三是考虑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强教育;四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2.执法思想。国家执政人员要严格执行法律。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应严格依法执行;法律规定不同详的或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法律的原则来公正地处理和裁决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关键。国家必须加强对公民守法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三)法治的优越性
法治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而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法律是集体智慧和审慎考虑的产物;第二,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会说话,不能象人那样信口开河;第四,法律借助规范形式,具有明确性;第五,实行人治容易贻误国家大事,特别是世袭制更是如此;第六,时代要求实行法治,不能实行人治;第七,实行一人之治较为困难,君主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剥夺了大家轮流执政的权利。
(四)法治缺陷的弥补
在法律有所不及的地方可以采取三种补救措施:以个人的权力或若干人联合组成的权力“作为补助”;对某些不完善的法律进行适当的变更;加强法律解释。主要是指法律的精神(法意)来对案件作出公正的处理和裁决。
---------------------------------------------------------------------------
法治是指在某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国家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需是法律或法规许可的,而这些法律或法规本身是经过某一特定程序产生的。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组织机构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治的重要性
现代大部份国家都认同法治的重要,虽然他们产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处在于能防止有特定的个人凌驾法律而伤害其他大多数人的利益。
法治,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理性原则,表现为良好的法律秩序,并包含着内在价值规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种治国方略。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清末的宪政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实行宪政之前,慈禧太后为保证其权力捏造出了“预备立宪”这一过程,理由是大清臣民不具备民主意识,需要用很长时间培养。显示出宪政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2宪法极其保守:a宪法由封建统治者制定,从名称《钦定宪法大纲》就可看出。
b钦定宪法大纲是参照当时世界上最保守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的。
c从内容上看,宪法完全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制定的。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前十四 条是君上大权,后面的是臣民的义务。将人民称为臣民,就是封建残余,而且竟然没有规 定人民的权利。
3建立内阁制后,第一届内阁大多数是皇室贵族,被称为“皇族内阁”,政权完全被清朝皇室把持。
清末实行的宪政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民主思潮的传播,但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可以看作清王朝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手段。

B. 宪政的观点

有人认为宪政是私有制度的产物,否定社会主义宪政基础。论据如下:
1. 宪政以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在自由主义革命时期响亮的口号,革命胜利之后的政府都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这一基本原则。该原则虽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批判,主流观点认为政府为了公共利益在进行合理补偿的前提下可以对私有财产进行征收、征用和限制,但其作为西方社会的根本基础并没有被动摇。
2. 宪政实行议会民主政治。宪政理念中不经过这种多党竞选而上台执政则没有“合法性”。而人民民主制度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中,没有议会党团,不按照党派分配席位,各政党都无法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3. 宪政实行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国家政权体制。宪政国家的宪法规定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使,“三权”相互独立并相互制衡。宪政的根本作用在于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维护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权利。“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琛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美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行使。国会的立法要由总统批准才能生效,总统提名的大法官要由国会批准才能上任,国会和大法官有权弹劾总统,最高法院可以对国会的立法和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违宪审查,以达到“三权”互相制衡。人民民主制度下的国家政权体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议行合一”,由各级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一府两院” 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我国国家性质的最好形式。保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性和代表性才能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向着良性发展。
4. 宪政实行“司法独立”及司法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中,立法机关最易受多数意志的左右,有可能利用其“多数决”的机制制定侵犯和剥夺少数人权利的法律,从而形成所谓“多数人的暴政”。为了对这种“多数人的意志”形成约束,从而尊重和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在西方宪政国家,一般赋予司法机关或独立的宪法法院行使对国会的立法和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违宪审查的权力。例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权通过审理具体案件审查联邦立法或各州宪法和立法是否符合联邦宪法。美国是判例法国家,其司法审查制度在宪法本文及其后来的修正案中并无明文规定,它是通过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审理一个案件时由首席大法官马歇尔首创的,该案的判决成为判例(法律)。西方宪政国家一般还奉行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将司法机关设计成为“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在资产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由最高司法机关的投票决定胜负。例如,2001年小布什与科尔竞选总统的最终结果,是由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以5票比4票决定小布什胜选。而人民民主制度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涉,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和罢免。据此,我国司法机关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应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职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坚持“依法治国、司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这种宪法和法律实施、适用、监督的制度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设计,行之有效,符合我国国情。“司法独立”是宪政体制中的原则,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人民民主专政体制中的原则。二者在根本上是一种含义。都是对法治的具体实践。
5. 宪政实行军队“中立化、国家化”。依据宪政理念,军队或一切武装力量均应为国家所有而不能听命于某一政党。为保证军队在宪政体制中保持中立,避免军人干政,在西方宪政国家一般规定军队的最高控制权应由文职机关或文职官员掌握,即对军队实行“文职控制”。如根据美国《国防改组法》,国防部长及其领导下的陆海空三军部长均由文官担任。由军职人员担任的各军种参谋长仅作为文职官员的军事顾问。参谋长联席会议也在国防部长领导下工作。多党竞选,轮流执政,军队不予干涉。

C. 简述行政与宪政的关系

宪政的核心在于限制国家权力,是通过宪法确立的分权制衡机制限制国家权力的滥用。
因此,宪政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有限的权力,宪政国家的政府是有限政府,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
现代国家中,行政权力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相对于立法权和司法权而言,其对于公民的影响更大,所以,宪政中所谓的限权的核心就是限制行政权力。

D. 怎样理解宪政与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

法治与人权
狭义的法治认为法治本身并不提供“公正”,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寻求公正的法律框架和程序;而实质的法治扩展了狭义的概念,包括某些与此相关的个人的实质性权利。这个扩展则在法理上承认天赋人权,也为宪政国家的宪法最终包括了人权法案建立了法理依据。也因此,只有在有法治的国家,人权才能获得保障。就人权保障而言,法治则使普世价值的人权和各国宪法或基本法上的基本权利不受来自他人或政府的非法侵犯。目前,狭义法治比实质法治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法治与宪政
宪政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种主张以宪法体系约束国家权力、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理念和政治实践。这种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使政治运作进入法律化理想状态。宪政是民主制度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对民主政治的制衡,在宪政国家,政府和公民的行为都是有边界的,不能互相僭越,政府所代表的行为世界是公共部门,相对来说公民的行为世界称作公民社会。宪政的根本作用在于防止政府(包括民主政府)权力的滥用(即有限政府),维护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权利;传统上,宪政本身并不直接涉及到政府是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但现代宪政理论往往与民主的概念密不可分。
宪法强调法律具有凌驾于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的法治的必要性。没有法治也就没有宪政。
法治与民主
法治原则要求法律对政府权力与对人民具有普遍拘束力,要求政府权力与人民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因为如果不是透过民主机制所制定的法律,往往沦为政府权力对人民的统治工具,不能有效拘束政府权力,这并不符合完整、正确的法治。因此民主也可说是法治的必要前提和实质内涵之一。
民主制度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在人民能直接或间接(透过民选的议员、代表)制定各种法律,如果法律不被尊重或遵守(特别是不被政府所尊重或遵守),民主制度也形同虚设。因此民主制度的内涵也包含了落实法治原则。
法治对民主的保障与人权一样是通过实质法治体现的。狭义法治并不包括民主内涵。
就民主制度而言,法治是使民主制度能发生实际效力的方法。

E. 宪政与法治的关系

宪政是一切来以政权利益为自导向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阶级是一个政党或者一个组织,是少部分人,他们是管理者,犯错没有罪,被统治阶级是广大老百姓,只要犯错就要治罪。法治的概念就是人人当家做主,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国家管理,每个人犯了错误都要依照法律进行惩罚。

F. 刘飞宇的发表论文

1、刘飞宇:《从档案公开看我国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法学评论,2005年6月
2、刘飞宇:《进入诊所抢劫能否构成入户抢劫》人民检察,2005年6月
3、刘飞宇:《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是否享有许可权》,检察日报,2005年8月
4、刘飞宇、武丰:《重起炉灶 不如挖掘已有资源》,工人日报,2005年10月
5、刘飞宇、张步峰:《自由主义抑或是决策主义——1954年宪法制定权分析》,《1954年宪法研究》
6、刘飞宇、石俊:《语言权的限制与保护——从地方方言译制片被禁说起》,《法学论坛》2005年12月
7、刘飞宇:《“黄碟”案的法律分析》,公法评论,2005年12月;
8、胡锦光、刘飞宇:《2005年行政法学研究综述》,法学家,2006年1月
9、刘飞宇、张步峰:《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性质论析》,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10、刘飞宇:《行政信息公开与个人资料保护的衔接——以我国行政公开第一案为视角》,法学,2005年第4期;
11、刘飞宇:《对于“河南地域歧视案”的规范分析》,法制日报,2005年4月28日
12、刘飞宇:《对于刑法中剥夺政治权利的宪法学思考》,法学家,2005年第1期
13、刘飞宇:《死刑犯接受采访的背后》,方圆法治,2005年2月,总第144期
14、胡锦光、刘飞宇:《2004年行政法学学术研究回顾》,2005年第1期,法学家
15、刘飞宇:《论知情权的请求权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6、刘飞宇:《论知情权的请求权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05年第1期;
17、胡锦光、刘飞宇:《从行政许可法看办学许可制度的完善》,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15、16期
18、刘飞宇:《新东方》,《对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的思考——兼论国家赔偿法的修改》,2004年第9期;
19、刘飞宇:《论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在当代中国的价值——沿着韦伯的思路》,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创刊号),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编,2004年第一版
20、胡锦光、刘飞宇:《2003年行政法学研究综述》,法学家,2004年第1期;
21、胡锦光、刘飞宇:《行政法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3年10月;
22、刘飞宇、张步峰:《从一个案例看行政公开制度的缺陷》,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3、胡锦光、刘飞宇:《国家行为的判断标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约七千字。
24、胡锦光、刘飞宇:《2001年行政法学研究综述》,法学家,约九千字
25、胡锦光、刘飞宇:《“规定”及其行政复议探析》,法学研究,约九千字
26、刘飞宇:《县级行政组织法论》,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约三万字
27、赵奇、刘飞宇:《知情权初探》,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约九千字
28、皮纯协、刘飞宇:《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法学杂志,约九千字。
29、皮纯协、刘飞宇:《The question and solution of FOIA of China》,,约九千字
30、刘飞宇:《知情权基本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庆论文集,约四万字
31、刘飞宇:《内地、澳门情报公开制度比较研究》,澳门公共论从,约一万字
32、刘飞宇:《论听证当事人》,浙江行政学院学报,约八千字
33、鄂振辉、刘飞宇:《商业性言论的法律保护》,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约九千字

G. 法治,宪政的区别

法治可以是一切以政权利益为导向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阶级是一个政党或者一个组织,是少部分人,他们是管理者,犯错没有罪,被统治阶级是广大老百姓,只要犯错就要治罪。宪政的概念就是排除特权阶级的概念,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国家管理,每个人犯了错误都要依照法律进行惩罚。
以此同时宪政与法治具有双重关系。一方面,法治是宪政的一部分,也是宪政的必要基础,并捍卫着宪政体制的生存和稳定;另一方面,宪政反过来又保证了法律的内容和形式的公正,维持法治与人治之间的平衡。
宪政是建立在宪法至上、分权、制衡、司法独立、宪法司法、司法审查及保障个人权利基础上的政府体制,而法治则是以法律的至上性和公正性为基础的一种法律体系;在一个法治国家,法律对政府权力构成透明的、稳定的和理性的约束。

H. 什么是宪法与宪政它们与法治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1、关系不同

宪政含义是指导宪法制定或推动宪法实施的实践,所以宪政是制定宪法的基础。

2、含义不同

宪政含义是建立并推动特定类型政治制度的实践,这类制度一般包含了有限政府、权力分立、代议民主、司法独立等政治原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8)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扩展阅读: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后,将宪政从政治口号变成了政治制度,但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英国推崇议会至上,拥有不成文宪法,到2010年才设立最高法院;美国在1787年即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具有成文宪法、刚性宪法等特点,突出总统权力,是较彻底的“三权分立”国家。

长期以来,某些西方国家为实现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目的,单方面将自己的政治模式宣布为宪政典范,将自己的民主形式包装为宪政民主,据此指责、攻击与其政治制度存在差异的国家,并试图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传导和价值输入。

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能简单套用“宪政”这一概念。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并长期执政,不能用所谓“宪政”架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我国,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同西方所谓“宪政”有着本质区别。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I. 林鸿潮的学术成果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保障”子课题(2009);
2.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行政紧急程序研究”(2008)。 以时间为序:
1.《行政许可法条文精析与案例解析》(参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2.《应急法制论》(参编),法律出版社,2005;
3.《法治视野中的行政指导》(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释义》(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5.《行政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参编),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释义》(副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8.《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
9.《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指南》(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0.《领导干部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讲座读本》(合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1.《大城市应急法制建设探索》(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2.《案例行政法教程》(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应急管理案例研究》(副主编),研究出版社,2009;
14.《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度解析与案例指导》(参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15.《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行政法卷)(参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16.《地方层面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规制》(参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17.《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法治化》(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以时间为序:
1.《论当代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法商研究》2004第5期;
2.《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报告》,《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人权入宪后我国行政法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人权入宪后我国行政法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将“拍违照片”选作处罚证据何过之有?》,《法制日报》2005-1-13;
6.《行政机关借助市民力量取证,证据是否有效》,《人民检察》2005年第4期;
7.《试论信访的功能收缩与制度重构》,《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8.《2003年中国行政法治发展报告导言》,《宪政与行政法治发展报告》第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9.《美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述评》,《行政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0.《对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宪法学思考》,《时代法学》200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辑录;
11.《试论行政机关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的可能性》,《判解研究》2005年第4辑;
12.《论限制人身自由行政诉讼案件的管辖》,《法学教育》2005年第11期;
13.《论民事责任在国家赔偿中的适用——扩大国家赔偿范围的一种可能途径》,《南都学坛》2006年第1期;
14.《行政诉讼制度改革中的焦点问题——目标、方案与理由》,《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5.《行政许可与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经济法学评论》(第六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6月;
16.《人权入宪对中国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影响》,《宪政与行政法治发展报告》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我国公共应急法制及其研究的最新进展》,《宪政与行政法治发展报告》第3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8.《对出租车业政府管制政策的若干思考》,《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9期;
19.《“执行难”就可以“不执行”吗?》,《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11-8;
20.《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尚需跨越多重门槛》,《法制日报》2007-12-27;
21.《启动地方执行立法 促进应急法治建设》,《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1期;
22.《通往阳光政府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法制日报》2008-2-13;
23.《论公民的社会保障权与突发事件中的国家救助》,《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6期转载;
24.《论重大突发事件国家救助的制度完善》,《中国应急管理》2008年第6期;
25.《公共应急“二次立法”应有所不为》,《法制日报》2008-3-27;
26.《论公共应急领域的地方“二次立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7.《<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准备调研报告》,《法学》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8年第10期转载;
28.《信息公开地方准备不足——从苏闽川滇数省考察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国改革》2008年第6期;
29.《政府信息公开,个别地方置若罔闻》,《改革内参》2008年第17期;
30.《反腐五年规划18次提及“公开”的深层含义》,《法制日报》2008-6-29;
31.《消除观念误区和制度漏洞——法学专家专题研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检察日报》2007-7-1;
32.《抗震救灾中的公共应急法制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应急管理》2008年第7期;
33.《回顾雪灾与反思公共应急“一案三制”》,《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9期;
34.《公共应急“一案三制”反思》,《中国改革》2008年第8期;
35.《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地方立法创新:对北京范本的解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6.《试论危机预控的概念、功能与具体措施》,《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37.《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理想与误区》,《政法论丛》2008年第5期;
38.《法治政府建设三十年回眸》,《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9-25;
39.《私车“尾号限行”合法性不足》,《中国青年报》2008-10-16;
40.《“地方政府出手拯救楼市”的法治底线》,《法制日报》2008-10-19;
41.《“尾号限行”,权从何来》,《中国改革》2008年第12期;
42.《政府信息公开的诉讼之路堵在何处》,《法制日报》2008-12-4;
43.《政府应急能力建设及其自我认知调查》,《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44.《论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的证明责任》,《证据科学》2009年第1期;
45.《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理想与误区》,《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1期;
46.《由自然灾害频发反思公共应急体制》,《法制日报》2009-2-19;
47.《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公共应急体制的建议》,《中国行政管理内刊 》2009年2月,清华大学《危机管理研究通讯》2009年3月(第52期)转载;
48.《论应急预案的性质和效力》,《法学家》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9年第7期转载;
49.《安置+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4-9;
50.《经营自主权在我国的公法确认与保障》,《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51.《我国应急预案特点及建设方针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7期;
52.《论应急预案的异化与我国预案体系的建设方针》,《中国应急管理》2009年第7期;
53.《金融危机是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绝好契机》,《法制日报》2009-6-11;
54.《行政罚款信息应予公开》,《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5-28;
55.《罚款信息公开应避免损害被处罚人社会声誉》,《法制日报》2009-5-28;
56.《论公共应急管理机制的法治化》,《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J. 行政法与民主政治,宪政之间的关系

行政法制建设的历史连续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治、经济与社会条件基于一定规律的发展变化。在我看来,推动我国现代行政法制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五方面: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现代行政法制发展的最基本动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对既有政治体制和行政法制产生较大冲击。第二,民主政治的建设。民主政治是平等、权利等价值观念在制度层面的反映。行政法与民主政治的联系非常密切,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必然要全面回应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第三,法治理念的确立。法制建设,法治理念先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与展开,直接推动了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快速发展。第四,信息化、网络化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对行政法制提出新的挑战;网络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的公开化和迅速传播,这对于行政行为接受公众的监督,促进行政管理公正、公平、公开有很大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将促进特定领域法律规范的全球化,中国尤其要正视wto规则与具体行政法制度之间的对接问题。第五,行政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化。如果说,前四个动因是决定行政法制现代化发展趋势的"硬件",那么,行政法学理论则是影响行政法制现代化的"软件",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不可能不受到我国行政法学理论的影响。
http://cache..com/c?word=%D0%D0%D5%FE%3B%B7%A8%3B%D3%EB%3B%C3%F1%D6%F7%3B%D5%FE%D6%CE&url=http%3A//www%2Edaima%2Ecom%2Ecn/LW/4/daima2945/&b=0&a=2&user=

热点内容
杨文案交法院 发布:2025-01-15 23:26:41 浏览:568
温州市城市市容和卫生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5 23:04:53 浏览:128
汕尾市城区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5-01-15 22:49:34 浏览:880
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名称 发布:2025-01-15 22:43:35 浏览:786
山东省商品房预售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5 22:18:23 浏览:480
司法棺材 发布:2025-01-15 21:56:51 浏览:811
小学生法律知识的小论文五百字 发布:2025-01-15 21:21:26 浏览:126
酒驾法官 发布:2025-01-15 21:10:57 浏览:59
法官弄丢关键证据 发布:2025-01-15 21:07:21 浏览:323
未成年生子的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1-15 21:06:39 浏览: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