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
① 全国第一部省级区域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省率先颁布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
法律分析:江苏省
法律依据:《法治江苏建设指标体系(试行)》 第三条 法治政府建设共包含6项单项考核指标,其中政府职能依法全面履行、政府依法决策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严格规范公证文明三项各占总分的4%。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健全方面,指标体系要求各地各部门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重大决策实施后评估制度全面落实。
② 法治政府建设1211是指什么
7月21日,走进卫东区政务服务大厅,“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等宣传展板格外醒目,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着建设法治政府的宣传标语。
卫东区司法局局长苏胜利介绍,该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主任的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以区长为组长的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扛牢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领导干部尊法守法、依法办事能力作为
“
硬指标
”
,列为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职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压紧压实各街道、各部门
“
一把手
”
法治建设责任。
该区建立了以
“
一平台、两抓手、一带动、一考核
”
为主体的
“1211”
依法行政体系。
“
一平台
”
即卫东区政府门户网站平台,推进行政权力清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审计公开、重大行政决策公开等全过程全领域公开;
“
两抓手
”
即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
一带动
”
即以我市开展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为带动,推进依法治区全面提升;
“
一考核
”
即纳入全年高质量目标考核体系。
“1211”
依法行政体系的建立,为卫东区强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区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
“
三重一大
”
事项一律由集体决策。深入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等机制,在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实施法律顾问制度,确保重大行政决定事项合法合规。截至目前,政府常务会会议审议表决重大决策事项
30
余项,法律顾问列席会议
14
次,把关文件
170
余份。
该区强力打造
“
卫您办
”
服务品牌,持续深化
“
一次办妥
”
改革,在全市率先投用企业开办服务专厅,全面推广应用
“
豫事办
”
和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212
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
“
指尖办理
”
,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2021
年,该区各类主体达到
35668
户,同比增长
其中企业同比增长
个体户同比增长
为提高辖区群众对建设法治政府的知晓率、满意度,该区印制了
5
万份《致辖区群众的一封信》,各单位部门和辖区商户电子显示屏实现建设法治政府宣传全覆盖。辖区广场、公园、长廊、专栏悬挂横幅
400
余条,主干道、人口密集区设置大型宣传牌
30
余个,发放宣传彩页、宣传册
10000
余册,各单位累计组织宣传活动
200
余场次。
“
下一步,卫东区将以法治政府建设为引领,站位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切实改进行政执法方式方法,努力实现行政执法与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机统一,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卫东区高质量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样板区保驾护航。
”
卫东区区长宋建立说。
③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内容解读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是指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应当坚持依法规范、执法为民、务实高效、改革创新、统筹协调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本地区、本部门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组织领导和推动落实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司法行政、编制管理、公务员管理、信息公开、电子政务、发展改革、财政、市场监管等单位参加的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协调机制,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工作推进情况。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和年度效能目标考核体系,建立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将执法装备需求报本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
法律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规定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按照依法有序、科学规范、便捷高效的原则,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问题导向,积极稳妥实施,探索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促进行政执法公开透明、合法规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④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加快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的决定
一、加快推进“五个湖北”建设是全省人大工作的重要职责
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实现富民强省宏伟目标,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和热切期盼,是我省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责。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行动,不辱使命,勇于担当。省人大常委会要紧紧围绕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的目标任务,按照“全省工作大局中有作为、全国人大系统中有地位”的要求,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各项职权;市(州)、县(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乡(镇)人大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工作实效。坚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五个湖北”建设。二、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进富强湖北建设
充分利用“黄金十年”战略机遇期,大力实施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富强湖北,是全省上下的首要任务。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督促和支持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要加强经济领域立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维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障和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立法在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工业强省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三农”立法,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护耕地资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制定发展规划条例,修订城乡规划条例,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保障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监督工作。通过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方式,推动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条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条例、企业负担监督条例、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等法规的有效实施,促进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大对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建设情况监督力度,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强化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督促和支持政府有效化解经济运行风险,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适时作出决议决定,及时将党委对国家事务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不断推进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三、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进创新湖北建设
湖北是科教大省,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最大的潜力是创新潜力。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湖北建设开展各项工作,着力推进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研究制定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创新发展文化,营造创新社会环境;研究制定实施专利法办法,加强专利保护,推进专利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开展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促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听取和审议政府关于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人才工作等方面的专项工作报告,支持政府实施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工程,大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培育创新型企业,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加快科技优势转化。听取和审议政府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专项工作报告,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保障能力。四、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进法治湖北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新途径,加快建设法治湖北,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适应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加快推进法治湖北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强立法组织协调,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立法,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和克服部门利益倾向,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坚持立、改、废并举,适应湖北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及时修改、废止有关法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针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实际和薄弱环节,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多种形式,监督和支持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公共服务,推进信息公开,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听取和审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监督和支持“两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推进“五个湖北”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务;进一步健全司法监督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方式方法,增强对司法机关工作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⑤ 如何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部署,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和着力点,也是依法治国的重心。陕西省要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上实现新突破。
一、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
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改革发展也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社会利益调整更加复杂困难,这些都对建设法治政府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也是解决新时期各类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行政事务,把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全面准确落实到位,就能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从根本上减少矛盾纠纷,保障和促进改革发展进一步深化。
建设法治政府是提高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政府要不负人民的重托,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至关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建设法治政府,是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能的必要前提,是增强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维护好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从根本上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三个陕西”的基础和保障。赵正永书记在“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建设法治陕西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必须要法治陕西,要确立“前提是法,关键在治,基础靠法制宣传教育”的理念。法治是实现“三个陕西”的有力保障。法治陕西是建设“三个陕西”的根本要求。因此,建设法治政府是陕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备条件和现实需要。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必须着力抓住六个重点
着力提高全省依法行政水平。依法行政既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也是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抓好依法行政各项工作落实。各级法制机构必须积极履行依法行政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等职能,并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要持续抓好依法行政示范创建活动,适度扩大范围,发挥好典型引领作用,推进全省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新成效。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法律学习培训和法律知识测试等制度,县级以上政府每年要组织3次以上领导集体学法,把依法行政纳入各级干部培训的教学内容,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各级干部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着力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政府治理始于决策,决策是否科学民主,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有重大影响。要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凡作出的决策不得与法律及其精神相抵触。凡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容易引触社会稳定问题的,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强化决策责任,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跟踪反馈评估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减少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对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责任,而且要终身追究。
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完备的法制是依法行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前提。按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要求,要把立法重点转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上来,立经济社会急需之法,立人民群众期盼之法。同时,健全定期清理机制,及时修订和废止不适应形势、有碍发展的法规规章。要掌握真实情况,不盲目追求数量,制定真正管用的措施,使法规规章反映客观规律,符合省情实际,切实解决问题。要将群众路线贯穿于立项、调研、起草、审议等各环节,通过征集民意、专家咨询、座谈论证等方式,拓展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使立法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体现民情。要严格立法程序,更加注重利益的协调平衡,重视立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执行性。法制机构在立法工作中要坚持原则、加强协调,坚决克服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化”倾向,多立高质量的法,提高立法的生命力。
着力规范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群众对政府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效。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在纵向上,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职权,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在横向上,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和综合执法工作,着力解决多头执法、交叉执法和重复执法的问题。要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细化自由裁量权,最大限度地压缩执法“弹性”。不断创新执法方式,严格执法人员管理制度,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落实县级行政执法部门编制和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行政执法经费要向基层倾斜,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罚缴分离制度,杜绝乱收费、乱罚款,决不允许无资格人员从事执法活动。
着力强化行政监督。要继续简政放权,大力推行权力清单制,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审批、一个窗口集中办理等,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审批服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创新公开方式,扎实开展“邀请公民代表走进政府”等活动,扩大重大决策、公共资源配置、部门财政预算等公开内容,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要依法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司法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行政行为进行曝光,积极回应网络舆论监督。要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作为重点,加强对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法和不当的执法行为。加强法制监督与行政监察的协调配合,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强化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在全省推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制度。坚持好规范性文件“逢文必审”制度,加大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力度,从源头上防止行政行为违法。
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切实发挥行政复议的主渠道作用,畅通复议受理渠道,改革和完善审理方式,提高行政复议的公信力。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建设,在总结渭南、延安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推进行政复议机制创新。把行政调解作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积极引导当事人采用行政调解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加强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系。
三、发挥好三个作用,确保法治政府建设落到实处
发挥好各级领导的“领头雁”作用。建设法治政府,关键在领导。各级行政首长作为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应亲自研究部署,每年至少听取2次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分管领导应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协调、督促和指导;其他领导也应坚持抓好依法行政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发挥好依法行政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依法行政纳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建立科学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不断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使法治政府建设真正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
发挥好法制机构的“参谋部”作用。重视和依靠法制机构推进依法行政,应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明智选择。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法制机构特别是县市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其充分履行职能。各级法制机构也要准确把握法治政府建设的内在规律和任务要求,担负起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重担,振奋精神、强化素质,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法治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
⑥ 全国第一部省级区域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省率先发布的
法律分析:湖北省。湖北省是全国率先提出并起草制定省级法治建设纲领性文件的省份之一。2009年7月17日,湖北省政府印发关于《法治湖北建设纲要》的文件通知。
法律依据:《法治湖北建设纲要》 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稳步扎实地推进法治湖北建设,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结合湖北实际,制定本纲要。
⑦ 根据《湖北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谈谈对法治政府的"行政执法"有哪些要求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⑧ 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建设包括哪些
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标准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地控制和约束国家权力,法治的功能首先是“治官”。
近现代法治实践告诉我们,法治的意义在于有效地控制和约束国家权力,法治的功能首先是“治官”。通过宪法和法律有效地约束国家机关的权力,保护公民、企业和社团的合法权利,是近现代以来法治活动的核心目标。
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这一论断体现和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规律,更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根本要求。
1、依法行政是政府机关发挥职能作用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
实践证明,离开了依法行政,就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行政务,不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实现公共管理的有序高效。依法行政问题是当前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大课题。
根据法治国家理论,依法行政是指政府机关在其职能活动过程中,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依法行政要求政府机关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和承担责任,以实现管理国家、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职能。在现代社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的标准,也是公民及社会对行政机关职能表现评判的重要标尺。依法行政作为法治政府的基石,反映了行政机关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政府机关发挥职能作用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法治政府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依法行政在法治政府的建设过程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2、依法行政是政府正确贯彻执行法律的重要保障
据统计,我国的法律约有80%规定政府机关作为执法部门。可想而知,如果政府自身做不到有法必依,出现大量的有法不依行为,就会直接阻碍法律的贯彻执行。
为了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必须首先推行和加强依法行政的进程,使各级政府在公共管理中严格做到依法办事,在行政执法中有法必依,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真正贯彻执行。
法治资源初步具备后,执法的问题便凸显出来。因为法律定得再好,若得不到正确和有力的执行,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强化政府部门严格依法办事,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成为当前比立法更为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3、依法行政是树立和保持法律权威和政府权威的前提
政府活动依法进行,特别是政府领导人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仅在全社会起到良好的遵法、信法、守法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而且能使国家法制在全社会得到全面落实和普遍遵守,促进法律权威的树立和提高。
依法行政是树立和维护法制权威的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提高政府权威的有效途径。政府依法办事,规范地行使权力,才能取信于民。促进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法定义务,促进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切实的遵守。
法制的效力得到了保证,政府的效能自然就会提升,从而进一步强化和提高法制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关键还在于依法行政。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行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一整套依法行政的制度和体制,才能促进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普遍而切实的遵守。
4、依法行政是监督控制政府权力的重要手段
在国家权力体系中,行政权力的适用范围是最广的,行政机关所管理的领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行政权的强大及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使得行政机关成为国家机关中最为活跃的权力部门。
由于承担的职责范围面广量大,使得行政权成为最易于膨胀和越权的力量。行政机关可以为被管理者设定义务,可以独立实施行政处罚,特别是大量的行政机关在处理社会事务时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如果这些权力被滥用,则必然给公民和社会团体造成严重的侵害。尤其是在政府部门中发生权力腐败,危害后果更为严重。
近现代法治实践告诉我们,法治的意义在于有效地控制和约束国家权力,法治的功能首先是“治官”。通过宪法和法律有效地约束国家机关的权力,保护公民、企业和社团的合法权利,是近现代以来法治活动的核心目标。为防止行政权力的膨胀和越轨,就需要采取有力手段约束行政权力的行使,使其在有序规范的轨道上使用。通过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使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在处理社会事务时,能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运行。从而达到以法律控制权力,防止权力滥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