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讲气场

道德经讲气场

发布时间: 2023-01-15 05:50:26

❶ 道教有没有简短的经文,念了能强大内心,增强气场的

目有,有些是针对身体某一部位的,有针对的念,有些是针对自己亦怒的,有些是制止飞神的,也有的念玉皇心印妙经、有的念白观音经、但和现在佛教的白观音经有些不一样,属于秘传,也可以念心经,因为道学的修心方面也参与了佛学。

❷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一、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道是一种永恒的规律、规则。能顺乎自然,不妄为、不多为、有所不为,这样,“无为”就能产生比“有为”更好的结果。诸侯王若能坚守这个道理,万事万物、人民百姓就能自我化育、自我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欲望、私心杂念膨胀时,得道的人将用朴实、厚道的理念来克制心中之贼。治理天下的人要做表率,少私寡欲,清静无为,天下自会安定。

2、南怀瑾《老子他说》

(1)“道常无为”,是讲“道”的体;“无不为”是讲“道”的用。宇宙万有就是“道”的用,所以它无所不为。到了最后归于静,归于空,所以是“无为”。道家做事的时候,有远见,有计划,事先准备妥当,所以临时不会慌乱。

“无所不为”并不是乱来。所以,老子接着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做大事业的人,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并把握住这个道理。其实,你看通了人生的道理,只要抓住了无为,真放下了,你不要的它偏来;你所希望的,它也归到无为里去了。那个就是万物的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化而欲作”,如果在这个清净无为之中,想起作用,就要晓得“用”的道理,在用的时候,如果要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镇之以无名之朴”,就要永远保持原始的状态。

老子接着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什么叫“无名之朴”呢?就是自己没欲望,无欲无依。所以,佛家叫做“空”,无所求。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不欲以静”这四个字很妙,可以做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完全无欲,自然静定,则“天下将自定”,所以“不欲”,没有欲望自然静。第二种解释是如何做到“不欲”,那就必须先做到静,才能真做到“无欲”。老庄的文章,就像禅宗的话头一样,八面玲珑,这面能说得通,那面也能通,都是一样的道理。

反正要做到“不欲以静”的话,先是自己能够清净无为,那么“天下将自定”。做人做事创业,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直急急忙忙,天天发疯一样,执意非要成功不可,对不起,到了最后算总账的时候,恰恰是不成功。这也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做事情能够勤劳,一念万年,细水长流,无所求,不求成果,亦不放弃努力,最后一定是成功的。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道于万物,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万物作焉而不辞,行不言之教,是谓常无为。

而无不为,道以神化之能,运化万物,任万物自然持存。虽不行言教,不加宰制,却无所不生,无所不化,无所不成,是谓无所不为。

(2)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人君所能笃守天道,行不言之教,奉自然之教,则万物将自化。万物皆宗于道而生,道之所载,万物自化。

(3)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道运天下,万物自化。君王功成事遂而不退身,守道不谨,离道以身自见,欲作欲为人道之教。吾,老子自称。我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去荣守辱,退身去名而全道,闭人之门,守道之出口,是谓镇之以无名之朴。

(4)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禁绝伪巧妄为之欲,只有从君王做起,行自然之教,以天治天下,天下人才会自然自化。君王知常,天下有和。君王不妄,百姓不乱。百姓之所以会成天想些歪门邪道的东西,根子上还是统治者的虚妄伪巧之教败坏了百姓天真淳朴的品德。

(5)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不欲,天之道不可违,故圣人不以人智伪巧的妄为教化天下。静,圣人守虚静之道,抱一不离,才能去人复天。天下将自正,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三、我之体悟——所谓生命就是一种能量流动

这一章是在讲放下内心的欲望,做到清净无为,顺应自然,若能做到,则万物将自然而然的向你靠拢,从而达到一种万事可为的状态。

这一段,让我想起一个词——“气场”。

我工作中,经常会邀请设备供应商来做技术交流,有时候一家单位会来很多人。但无论来多少人,基本不用等介绍,我就能分辨出谁是领导,谁是销售,谁是技术,谁是主讲人,谁是跟着学习的。我相信很多人也都有过这种经验,即单凭感觉就能判断一个人在团队里的角色。我们经常会用“气场”来形容这种感觉。有人气场强,有人气场弱,有人气场凛冽,有人气场温和。有人的气场让人很舒服,有人的气场让人很畏惧,有人的气场则让人浑身难受。

但这个“气场”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一周前我参加读书会,一个书友说:所谓生命其实就是一种能量流动。这句话一下点醒了我,对,这种“气场”就是生命流动状态的不同,有人清澈,有人浑浊,有人温润,有人尖锐,有人浑厚,有人寡淡。如果把这种生命流动状态比喻成一条河,有人像清澈明亮的山泉,有人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有人像一条宛转悠扬的小河,有人像翻滚奔腾的大江,有人则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但无论哪种状态,只要是自然流动的,就会让人感到舒服,即使有些人气场强到让人生畏,但不会觉得讨厌;相对的,如果是刻意拧巴的状态,无论是哪一种,都会让人觉得别扭,甚至会很讨厌,比如过分的谦虚,过分的客气,过分的热情,阿谀奉承,强人所难,情感威胁,乱发脾气等等。

我们会发现这种刻意拧巴,多数是内心想法太多,或者过于想得到什么,于是行为上就变了形,变形后的行为让人感到不适,自然会远离你。所以你内心的欲望越多,想法越多,你的生命状态就越不能自然流动,你的生命能量就越会减弱。

相反,如果我们想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就需要放下内心过多的欲望和杂念,让生命呈现自然流动的状态。

❸ 从《道德经》获得的人生智慧

上一次在武当山听于天罡教授讲《道德经》,当时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教授提到的道家对于入世修行和出世修行的不同方法。

修行那么多年以来,对于各种宗教也有过一些小小的研究,总感觉有的时候修行的内容跟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还是有脱节。  于教授说道家文化是中国本土长出来,历来对在家修和出世修是分得很清楚。 当代很多人整天嘴巴上叨咕着修行,但从一开始就没搞明白这两条路径的差别。于是乎,常常有人人在红尘,却生搬硬套出世法在自己身上,比如说工作没有心思恪守尽职,心不在焉,天天想着上山,这个其实就是把方向搞错了。对于还在红尘中的人,把工作做好,把家庭照顾好,把生活过好才是真修行。

上一次上武当山,云雾缭绕,仙气十足,也是第一次那么近距离了解道家文化。因为早到了几天,还在武当结缘了老子学院的两位院长,听他们讲养生,跟大家一起喝七碗茶,晚上还第一次体验了铜锣浴,当归院长说他们要在武当建一个幸福小镇的试点地,所以这里汇聚了各种身心灵课程的老师。

关于养生,让我学习到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会以一个更高维的角度去看局部问题,比如我肚子发热,可这并不是单纯肚子的问题,不能靠吃益生菌来解决。当归院长问了我身体其它方面的情况后,认为我的情况是因为气虚造成的。这么一点,就化开了我多年的疑惑,为什么我觉得心情好的时候特别容易瘦,但一有压力就会浮肿,并且越是动得厉害,似乎越肿,还有一熬夜就特别疲劳。悟道院长最后总结得好,身体的问题,你有办法把它弄成现在的样子,你就有办法恢复。关键是你得先知道你是怎么走到今天这步的。知晓了之后,走回去也就不难了。

这一次武当的体验,让我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感觉上国学课不同于技法类的课程,每一次的课程和游学可能就那么几句话,就能对人生产生莫大的影响。因此,第二次再开《道德经》的课程,因为上课的地点和老师都不同,很想来感受下这一次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尤其是这次龙虎山的课程的教授是一位女性,我相信会营造出不同的气场。

有的同学说寇方墀教授本身就有很强的道家气场,柔中带着坚定,特别能让人感受到柔性的力量。教授上课的时候也提到了,相比于儒家的入世和积极,道家相对而言会显得略有些冷淡和出世,同时呢,又更加具有阴性特质。

年轻的时候总是无所畏惧,一切都是以目标为导向,充满了斗志,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自己的节奏开始慢了下来,加上这几年修行,思维层面的很多想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当日,也就更能理解道家的这种人生智慧,所谓有不为而为之。

寇老师的课在体系梳理上特别清晰,把"道"分为三个层次,本源的道(大道),规律性的道和道在生活中道。

《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写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大道是没有办法单纯用语言来表达清楚的。

规律性的道,不会因为一些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它有两个特点,对立转换和循环往复。我们要把握大的规律,不要因为一时的喜忧而有太大的情绪波动,要知道这只是整体规律性的一个阶段。触底之后就会有反弹,当到了高位之后又必然要往下走。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之心,不盈满,也就不会走下坡。

生活中的道包含三点:

第一,自然无为,也就是说要顺其自然,嗯老天眷顾那些能够把握宇宙规律的人。

第二,致虚守静,这几年冥想打坐都渐渐流行,包括像Steve Jobs和Ray Dalio这些大咖都钟情于此。当我们处于完全安静的状态的时候即做到了心斋,那么自然光明就更容易照进心里。

第三,柔弱不争,有的时候啊我们喜欢争强好胜,换一个角度,当我们把自己柔软下来的时候,反倒更能够获得宇宙的帮持。中国有句古话,曲则直,很多时候不正面起冲突,而是绕一个弯,可能起到的效果更好。

除了道家思想系统的构建,寇教授还结合了企业管理和人际相处,将道的灵活运用做了分享。作为企业和组织的领导者,根据道家思想可以大致分为四类,太上型,儒商型,畏慎型和辱骂型。就目前自己的家办来说,因为都顾问团都是顶级人才,用一般的管理方法也不是特别适用,大致我平时也是用无为的方法多一些,目前来看影响力和凝聚力是可以,但有的时候确实显得过于佛系。通过老师的四层体系和跟其他企业家的探讨,找出灵活变动的方法,即我们以太乙型领导者为自我修身的标杆,但是在遇到不同层级的合伙人和客户,为了更好的沟通和推进事情发展,需要根据情况降维,好像水一样,根据环境和情况去调整自己。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加中层管理人来完善整个公司体系。

上善弱水这句话是这几年自己特别喜欢的,包括之前给女性大学做的关于示弱的分享,也是来自于第一次在武当学习《道德经》的感悟。这一次因为寇教授本身的女性角色,也是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这种特点。李厚德院长在一次线上分享曾经提到,女性企业家要成功比较困难,因为必须要具备一些男性特质,我想怎么更好的融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一种智慧。女性具有女性柔软细致的特点,比如自己目前所处的行业,因为女性的柔软和细腻,更容易处理好跟家族的关系,也更容易去化解一些矛盾,真正做到水润万物,利泽天下。

东方智慧博大而精深,这两天课程的内容特别密集,更多的人生智慧可能还得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去开启。

❹ “吸天地之灵气,收万物之精华”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把自己和天地融为一体。在采集的过程中,观想把天地日月精华之气,从天顶的百会穴进入体内,然后顺身体的主要穴道流通,最后进入小腹丹田中化为全身的力量。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4)道德经讲气场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❺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之茶汤的柔

老子《道德经·七十八章》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习茶(1)

老子《道德经》说:“故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陆羽《茶经》里说: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老子《道德经》说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地人三才是体,而茶水人是三才的用。理论与现实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都有了,牛B吧?

圣心缘茶庄的公益课,我参加也有小半年了,纪老师是国家高级茶艺师,每周末带大家学习品鉴茶叶,这不今天她又发资料供大家学习。题目与我要写的文章非常暗合,讲水柔软克刚强,读了学习材料后,也谈谈我对泡茶“柔”“硬”“软”认识。

同样茶叶,同样时间,同一个地点。不同的人,不同的手法,不同器形,泡出来的茶汤都不完全一样。往往会有“柔”与“硬”两种感觉。

恰好的“硬”会增强茶汤的“骨韵”,喝起来带给人劲健的感觉,过“硬”就不好了,带给人是不舒服的感觉,甚至有一种“卡”喉咙的感觉。

而“柔”是一种舒服的、优雅的、顺畅的、有内涵的感觉。就象冬天午后阳光带给你温暖的、慵懒的、呵护的充满爱意的享受。“汤香水柔”是形容“柔”的呈现状态。

说到汤“柔”就有三个层次的表现。第一层汤感丰富,行话叫沉香入水,汤水含在嘴里有弹性,有活性,富有层次变化。第二层汤感细润,平衡度高,即使淡淡的茶汤,也不会是白水的感觉。第三层回味悠长有甘味、有甜味、有苦涩转化、回甘、囗留余香等多样醇厚绵长口感。

“柔”出不感觉与茶叶的品质有关系,如这款茶含有的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益生霉,青霉属,咖啡碱等等内质物越丰富汤感会越“醇柔”,但内质物相对缺少,汤感会平淡会呈现“柔和”。

能否泡茶“柔”的感觉,与泡茶器的器型也有关系。受泡茶器型影响有时茶汤根本无法呈现出“柔”感觉,比如容器形体很深很直的器型,任你技术高起也很难泡出“柔”来。

“柔”到什么样程度与泡茶人也有关系,而且是从手法和气场两个方面表现出来。泡茶手法,注水高低,茶性了解成度等方面有关系。每个人都有磁场,磁场带动气场,气场决定性情,这样一来泡茶人不同,泡出来的茶汤“柔”的也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性情粗放的人泡出来茶汤,相对性情温和的人茶汤“硬”些。女人比男人泡出来茶汤相对“柔”些。

当然,心性是可以经过训练和培养而“平静”下来的,周末去读论语时,大家也讨论类似的话题,让人们由内向外散发平和心,有一种方法就是多读经典。心静下来茶汤泡出“柔”感会柔和的多。这就是所谓“以茶修心”了,也是所谓的禅茶。

有一个问题要搞明白,茶汤的“柔”和“软”不是一回事。很多人认为自己有信心茶泡“柔”,觉得只要注水细一点,轻一点,分汤也用很细的水流,慢慢的,轻轻的分出来茶汤就会很“柔”。其实这叫“软”,是茶汤无力的、乏味的感觉,其香气也会短促,打个比方就像一块烂泥摔在地上,立马瘪茄子了。“弱”表现为无滋、无味、无香、无韵。

“柔”,是茶汤柔中带刚。同时具有丰富的,有弹性的,有层次和力量的体验,香气会悠长持久,富有活性变化。

学习总结:

专家们说了,一杯好的茶汤,“柔”是必然的存在,它可以刚柔并济,可以柔中带刚,却不可以没有柔,任何风格茶汤呈现,柔的感觉都要不同层次感的呈现。柔,是有包容性的,它可以修复或者遮蔽茶汤里的很多缺点。

我说《道德经》不能白学,茶叶也不能白喝。要懂得上善若水,虚怀若谷。品茶就是品人生,学习就是生智慧。

                 

~~如果你觉得我写的不错,能够给你带来些许快乐,或对你有所帮助,记得点赞加关注哦,并在留言区留下你的赞赞赞赞美之词,哈!那会激励我今后写出更多好文章。

❻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赏析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是比较抽象的一章。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也是比较超前的一章。但是我们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来理解它,就比古时要好理解得多了。

我们先看一看它的原文。

一、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这一章的大意是:道这个东西,若隐若现,恍恍惚惚,看不清楚。如此恍惚,其中有具体的形象,有具体的实物。如此深远,忽明忽暗,其中有精微物质,这些精微物质是真实存在的,是符合规律可以相信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除,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初始来由,那么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是从“道”认识的。

三、赏析

(一)本章中提到“精”,可以解释为精微物质,可以理解为是物质和能量的最小颗粒。用现在科学的理论来说就是质子和电子组成的原子,虽然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这些微小的原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由这些一个个原子组成的分子以及组成的整体的大的形象。只是这里比较费解的事,老子用有形的事物来理解无形的道,老子是否想表达一个意思:无形的道含藏在有形的事物之中。

(二)又比如中医里面说精气神,精者可以理解为肾精,可以说是有型的物质,先天之精来自父母,婴儿出生时带来,后天之精来自饮食,食物、水、空气中的水谷精微。这些精华组成了人体,虽然肉眼看不到微观世界的DNA,但是它们按照化学和生物学的规律组合起来,形成宏观世界的身体的各种组织,各种系统是可以看到的。一个人的气和神,表面上看是无形的,但实际上也是物质,就像气场一样,抽象但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所以后来的道家讲修道就是修炼一个人的精气神,比如在《西游记》这部代表明代哲学思想的小说之中,菩提祖师传授给孙悟空的修炼秘诀就有这么几句: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从这里看来,在道家修炼家那里,修道与就是修炼精气神这些物质,道与物质就有某些相通之处。

(三)如果我们把道理解为规律,有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但是我们现在又可以用仪器来进行测量他们,只是老子的那个时代,他能够理解到这个层面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这个角度说,本章讲的道虽是看不见的,但是它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样看来,形而下的道就是物质,形而上的道就是规律。那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来理解:老子已经理解到了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形而下的物质世界决定着意识世界,意识世界反映着物质世界的一切,意识对物质世界有能动的作用。

在这里,我感觉到读书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一方面,我们可以读到作者的本意,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哲学知识,读出我们时代需要的意义或者说我们赋予它的更新的意义。

❼ 神话中说的“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是什么东西

意思就是天地之间充斥的各种能量,太阳和月亮辐射出来的能量。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之四十三章原文:天下之至柔,而修炼内功则以气为引,吸天地之灵气纳于己身。

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从道家来讲就是人和任何生灵都需要的赖以生存的能量有的传统练体方法就是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化虚,其中精在未能辟谷的阶段就是五谷之精即食物提供的能量,在辟谷后则采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由此得知,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就是能量。

(7)道德经讲气场扩展阅读:

“灵气”即天地精灵之气。《灵枢》中指出:“气者,天地之灵万物之精也”。

人生天地间,天地之灵即日、星、月、金、木、水、火、土。若采天地之灵,必于每日子、午、卯、酉四时行之。因子过阳生,午过阴生,卯时气旺,酉时气充,故采合阴阳之气于一体,尤得气之盛也。然除此四时,若任意行之,必无利益。要求行功之地宜无杂声、杂色。

天地灵气是万物的气场,如同人的气场一样。人的气场会随精神面貌、健康情况也会变化,天地也是如此,人类贪婪的消耗而不懂得珍惜的话,破坏大自然,气候变的恶劣,人为的大型土木建筑,破坏自然循环法则,都会使灵气变弱。天地如同病了的人一样,气场变弱了。

古人说:“位仙者,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为能长寿。”其实这句话是有根据的,所谓“天地只灵气”指的是天气(空气)和地气,天气属阳,地气属阴。天气与地气的交构,形成了万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

传说

相传春秋末年,老子骑一青牛,从洛阳向函谷关而来。函谷关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学,颇有些道根。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

当老子骑牛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这就是“紫气东来”的故事。后人因之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老子在函谷关住下后,见尹喜心慈人善,气质纯清,于是取其精华而为尹喜著书,名为《道德经》。

《道德经》写成后,老子对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为《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研习不止,苦修不懈,终有所成!”言罢,老子飘然而去。

在很多道观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执蒲扇,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

涡阳《老子传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刻画了老子从童年到暮年的成长过程;第二部分是有关老子和天静宫的传说。浓厚的神话色彩,亲切的地方口语叙述,描述了老子传奇的一生。

这些优美的故事反映出了涡阳深厚的文化积淀,传承了老子思想,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老子出生地的历史本源。

《老子传说》在涡阳代代相传,大多采用地方口语,语言通俗优美,有着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收集、挖掘和保护这些民间故事,对于考证老子生地,弘扬道家道教文化,传承老子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❽ “道德经”之“气”

“道德经”之“气”//”道德经”能治病,有人不相信!好吧,我们现在就开始![合十]闭上眼睛,意在呼吸!此刻,”呼吸”,是身体和外界交流的唯一通道。吸,即是“阳”,呼,即是”阴”,呼吸之间,”道”在其中!气有质,谓之“气质”,气有场,谓之“气场”,气有感,谓之“气韵”!呼吸,证明生命的存在!在身,为“宗气”,在心,为“中气”,在内,为“营气”,在肤,为“卫气”。好了,诊断完毕!开出药方:修得“正气”,则“邪气”不侵;“卫气”强大,则“寒气”不入;“营气”昌盛,则五脏得益;“中气”十足,则精神焕发!明道修德,则气韵飘逸;悟道养德,气质高贵;行道积德,气场化人![合十]有人,衰气相伴;有人,暮气沉沉;有人,邪气在身!一句话,能让有些人怒发冲冠;一句话,能让很多人,郁气在心;当然,一句话,真的能让人心情振奋[合十]你看,“道德经”能治病吗?其实,当我们走进了“道德经”,才知道,治病为下,预防疾病,才是真正的“道德经”![合十][玫瑰][玫瑰][玫瑰]

❾ 吸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这句话出自哪里

出自《道德经》之四十三章原文:天下之至柔,而修炼内功则以气为引,吸天地之灵气纳于己身。

意思是:把自己和天地融为一体。在采集的过程中,观想把天地日月精华之气,从天顶的百会穴进入体内,然后顺身体的主要穴道流通,最后进入小腹丹田中化为全身的力量。

古人说:“位仙者,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为能长寿。”其实这句话是有根据的,所谓“天地只灵气”指的是天气(空气)和地气,天气属阳,地气属阴。天气与地气的交构,形成了万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顺阴阳之气以尊民居”。

这句话本来是古人的一种养生方法,现在成为介绍一些滋补品的广告词。

(9)道德经讲气场扩展阅读:

“灵气”即天地精灵之气。《灵枢》中指出:“气者,天地之灵万物之精也”。人生天地间,天地之灵即日、星、月、金、木、水、火、土··一。若采天地之灵,必于每日子、午、卯、酉四时行之。因子过阳生,午过阴生,卯时气旺,酉时气充,故采合阴阳之气于一体,尤得气之盛也。然除此四时,若任意行之,必无利益。要求行功之地宜无杂声、杂色。

天地灵气是万物的气场,如同人的气场一样。人的气场会随精神面貌、健康情况也会变化,天地也是如此,人类贪婪的消耗而不懂得珍惜的话,破坏大自然,气候变的恶劣,人为的大型土木建筑,破坏自然循环法则,都会使灵气变弱。天地如同病了的人一样,气场变弱了。

❿ 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章是什么意思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释义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说,又不应常说,因为道不同可见的实物有模有样,它有说不清道不名的地方,道有的地方说不清道不名说就不方便,多说是自找麻烦,因为说不明白多说无益,因为说不明白多说是在添云里雾里的困惑,不可理解偏要一解再解只能是东绕西绕的乱扑腾,只能是狗咬风子瞎嚼嚼,不知意中的多说对他人无益。
〔名可名非常名〕道的内容有说不清道不名的地方,道的名可名又不宜常名,因为道中有玄在,道中有弄不明白的玄在,道里有迷在,道不同于勤劳节约孝敬父母那样意义明显,道虽大虽重要因意义不大明白就实用程度不高,不可常用。
〔无名天地之始〕道有不可名状处,这不可名状的道是万物最初,最初的道是混沌的是虚无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有名万物之母〕可以说明白的道是生万物的道,它是一是太极是生阴阳的。
〔故常无欲观其妙〕最初的道是玄着的,它象人无欲无求时的样子,人无欲无求时就可洞见些最初的道没样子没起色不见意只是浑浊不明,只是有明堂又不知其名堂,只是一个奇妙样。
〔常有欲以观其窍〕最初的道人探不明,人不知它的动向所为,对此人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欲望去理解这个道,这道是浑沌的,它能生天地,人想什么说不明就能印证什么,这是理解最初的道的一诀窍,今时有全息理论,最初的道也是全息的,人信什么在信息层面上就有什么,人想什么就有什么。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最初的道和生万物的道是一个道,它们同出一处,在先后上可分其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同称的道是不同的道又是一个道,这是道的玄妙之处,它一而二,二而一,它是一又可分为二,它是二又是一,今天看来老子已感受到道中有对立的又统一,众妙之门是说这既对立又统一的现象在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是天启之语,人的天性来自天地之性,它象百鸟和鸣,它象河中的成阵的鱼为游得自在而自然地归类并分了大小产生秩序,人情思舒畅时就有宇宙大律传导,也有天地之意授与。

热点内容
履行查对制度的规章制度和程序 发布:2024-11-19 18:19:19 浏览:18
阜平法院 发布:2024-11-19 18:18:19 浏览:951
法院体庭 发布:2024-11-19 18:17:35 浏览:896
关于心道德事的心得 发布:2024-11-19 17:14:24 浏览:202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七条规定 发布:2024-11-19 16:51:51 浏览:748
经济法中半数以上是含半数吗 发布:2024-11-19 16:38:46 浏览:741
劳动合同法中以上以下 发布:2024-11-19 16:29:35 浏览:735
合同法的第59条 发布:2024-11-19 16:29:34 浏览:296
公司培训合同法的通知怎么写 发布:2024-11-19 15:59:01 浏览:513
法院职工编制 发布:2024-11-19 15:23:49 浏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