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立法的特点
① 立法制度三个特点
三个结合”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鲜明特点。体现了立足现有法治基础与全面深化法治改革的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秉承三中全会的务实改革作风,通篇每一个字都透着改革的气息。与其说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不如说是全面深化法治改革的战略部署。我们应该以改革的精神和视角看待四中全会。
体现了法治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的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既提出了长远的法治目标,又扎扎实实立足于当前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法治建设任务举措。长远目标和具体任务相结合,既给人鼓舞,又给人信心。
体现了立足中国国情实际与遵循法治发展规律的结合。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争论法治的本土化问题,争论法治向国外借鉴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的问题,怎么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四中全会实现了立足国情实际和遵循法治规律的很好结合。
全会对立法工作提出“一个体系,两个作用”的紧迫任务。四中全会对立法工作提出很多要求,比如,“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值得认真解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虽是白话,却是实话,这是本届中央执政团队一贯的风格。这次特别强调“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立高质量的法,立的法要站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在“立良法”前提下,我认为四中全会针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个体系,两个作用”的紧迫任务。
首先,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了实现这个任务,提出了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
在提出一个体系同时,四中全会特别强调了“两个作用”:
第一,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可以说是新时期立法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对立法工作的崭新定位和高度概括。四中全会提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法治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龙头作用,引领推动改革和发展。
第二,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越来越突出,有必要发挥人大的立法主导作用。过去,各方面的立法积极性高,现在很多法律项目出不来,原因在于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阻力比较大,立法协调任务十分艰巨。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很多立法项目的推进,立法当中很多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需要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大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立法机关的作用,更加积极地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包括立项、起草、决策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② 简述立法的特征
立法活动具有如下的特征:
第一,立法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
第二,立法是专依据一定的职权进属行的活动。
第三,立法是依照法定程序所进行的活动。
第四,立法是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活动。
第五,立法是制定、修改、废止或认可法律规范的活动。
(2)国家立法的特点扩展阅读:
在现代社会,各国的立法权一般由议会行使,各国的议会制度也不尽相同。三权分离立法机关。除了立法权之外,议会通常有权使用税收。在两院制的议会制中,下议院通常具有最基本的税收权力,并且可以通过否决政府预算来控制税收的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仅是立法机关,而且是最高权力机关。它拥有任命行政长官、首相和首席法官的权力,但并不单独拥有所有的立法权力。行政机关和政府也有一定的立法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单独颁布,具有法律效力。规则。
③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特征是什么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与全国人大立法共同构成中国国家立法的整体,是中国中央立法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在中国立法体制中,以地位高、范围广、任务重、经常化和具有相当完整性、独立性为其主要特征。 第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地位仅次于全国人大立法。其一,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也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和变动除应当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它的立法地位自然高于除全国人大以外的其他所有立法主体的立法。它的立法权在中国立法权限划分体制中高于除全国人大立法权以外的其他任何立法主体的立法权。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效力可以及于全国,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要遵守。除全国人大外,其他立法主体未经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其所立之法都要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为立法依据,或不得与其相抵触,否则无效。 第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范围最广、任务繁重、并处于经常化状态。其一,全国人大常委会除了可以制定和变动法律以外,还有权解释宪法,有权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作部分补充和修改,有权解释全国人大制定的和自己制定的法律,还有权撤销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省级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这样广泛的立法权,在中国立法体制中是仅有的。其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各有关方面的基本事项、重要事项,其调整对象比全国人大立法的调整对象相对具体、广泛。其三,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比全国人大更多地行使国家立法权。其四,由于这些原因,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任务比全国人大的立法任务繁重得多。全国人大常委会一般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每次会议都可以有立法议程,从而使国家立法处于经常化的状态。 第三,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具有相当完整性、独立性。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其所立法律既有制定、修改、补充和废止权,也有提案、审议、表决和决定公布权;既有权自己立法,也有权监督其他有关立法主体立法,还有权授权其他国家机关立法;它的立法不需要向有关立法主体备案或经有关立法主体批准。这些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具有完整性、独立性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它无权制定和变动宪法,无权制定基本法律,它行使补充和修改全国人大法律的权力要以不同被修改法律的基本相抵触为前提,全国人大有权对它的不适当的决定和法律予以撤销。既有完整性、独立性,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就使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呈现出具有相当完整性、独立性的特征。
④ 立法的特征
法律分析:立法具有如下特征:1、立法由特定主体进行2、立法依据一定的职权进行3、立法依照法定程序所进行4、立法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5、立法是制定、修改、废止或认可法律规范的活动。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二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
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条 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第五条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第六条 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⑤ 我国法律的定制有哪些特点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正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它向人们提供的行为模式具有一般性的特征,即在相同的条件下,一项法律规范可以对任何人反复适用。法律所具有的规范性及其规范的一般性特征,使人们在实施某种行为之前就有可能测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以及这种行为将会给行为人带来何种后果。这就是法律的可预测性。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由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法律规范成立的两种不同方式,也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之一。法律的制定,就是通常所说的立法。国家按照实际需要,通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创立具有不同形式和不同效力的法律规范。法律的认可指国家对于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某些规范加以确认,赋予它们以法律效力。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实施法律是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社会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从而使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要保证法律真正得到实施,就要有一整套统一的、强大的暴力手段,它既能够迫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又能够对违反法律的人们进行有效的惩罚。这种暴力手段,正是国家机器本身。任何社会规范都要有一定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否则它就不会存在。但是,惟有法律的实施,才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国家把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现实社会关系加以规范化,概括为人们必须遵守的一般准则即行为模式,这就是法律。一般地说,凡是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通常表现为法律上的权利;凡是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或者不得做什么的,通常表现为法律上的义务。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国家确认并受到国家强制力保障的。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国家是全社会的正式代表,因而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法律的效力也必然遍及全社会,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任何人都有约束力。相反,一国之内,所有别的社会规范都不具有像法律这样普遍的约束力。
⑥ 立法有什么样的特征
第一,立法是国家履行职能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国家的一项专门活动。
第二,立法既包括有立法权的专门国家机关进行的立法活动,也包括经授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的立法活动。
第三,立法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第四,立法是一项包括多种法律变动的专门活动。
⑦ 立法体制的基本特征
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统一的单一制国家是历史形成的传统,这些因素决定中国的立法权限必须相对集中,不能过于分散,以利于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国家的统一。同时,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很不相同,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需要不断完善法制,等等,这些因素又决定中国的立法权限不能过于集中,必须适应各种不同情况,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宪法、立法法和有关法律确立的立法体制既是统一的,又是分层次的。所谓统一,一是所有立法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下位法不得同上位法相抵触。二是国家立法权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统一行使,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所谓分层次,就是在保证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国务院、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自治地方人大、国务院各部委、省级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分别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实践证明,这样一个立法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⑧ 简答题 立法的定义与特征
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活动,是将一定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立法是对个人行为自由与行为限制的界定,个体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最优化统一。
立法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的立法概念与法律制定的涵义是相同的,泛指一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它既包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的活动,也包括有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还包括国务院和有权的地方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狭义上的立法是国家立法权意义上的概念,仅指享有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即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法制定、修改和废止宪法和法律的活动。
立法是国家机关的专有活动和基本职能,是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并且日益完善和制度化。在古代的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一般实行君主专制,国家最高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立法权也完全由君主一人代表国家来行使,君主一言可以立法,一言又可以废法,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国家一般也没有独立于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专门立法机关及法定的、不可违背的立法程序。资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确立了代议民主制度,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使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相互独立和制衡,从而出现了专门的立法机关、明确的立法权和严格的立法程序,实现了立法的制度化、法律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立法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国家机关,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愿望进行的活动,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立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立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活动;第二,立法是一项国家职能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调控;第三,立法是以一定的客观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主观意志活动,并且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第四,立法是产生具有规范性、国家强制性的普遍行为规则的活动;
第五,立法是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的专门活动;第六,立法是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制度性的分配,是对社会资源的第一次分配,反映了社会的利益倾向性。立法是对社会进行权威的、有效的资源分配、财富分配,通过权利义务的分配,从而实现社会控制、社会调整、实现社会动态平衡。
立法是法治的重要内容,制定完备而良善的法律是进行法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依法治国,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当高度重视立法丁作。
特征:立法活动具有如下的特征:
第一,立法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活动。
第二,立法是依据一定的职权进行的活动。
第三,立法是依照法定程序所进行的活动。
第四,立法是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活动。
第五,立法是制定、修改、废止或认可法律规范的活动。
⑨ 中国的立法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A B C D
中国的立法过程的主要特点:
其一,在立法过程中,也客观地存在着不同回的意见答,但没有为此而产生不同的政治派别。
其二,立法过程总体上是谨慎的。(“双层结构” ;三次以上的审议 )
其三,立法过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
其四,立法进程正在加快。
⑩ 我国立法的特征有哪些(法理学复习题)
我国立法的特征:
1、立法主体多元、两级、多层次、多类别;
2、立法权限的划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上的分权;
3、在立法权限运行上,奉行效力位阶原则,并有一系列制度保障。
这些主要是立法制度、立法行为上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