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新中国婚姻法学奠基人巫昌祯逝世

新中国婚姻法学奠基人巫昌祯逝世

发布时间: 2020-12-28 10:50:21

❶ 求关于婚姻家庭继承法方面的著作推荐。。。

全国司法院校法学教材:中国婚姻法 [平装]
~ 巫昌祯 (编者)
婚姻家庭法(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 杨大文

❷ 中国婚姻法代表性学者

陈苇、巫昌祯、杨大文、夏吟兰。

❸ 巫昌祯的学术成就

1955年曾参与《民法》起草。
1979年、1997年两次参与《婚姻法》修改。
1989年参与《妇女权益保障法》起草,任起草小组副组长。
2002年参与《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改,任《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专家组组长。 中国婚姻家庭法学四十年(上) 政法论坛 1989年4期
中国婚姻家庭法学四十年(下) 政法论坛 1989年5期
离婚新探 中国法学 1989年2期 与夏吟兰合著
弘扬家庭美德建设文明家庭 中国法学 1996 06
中国妇女儿童的法律地位 中国法学 1984年1期 与王德意、巫昌祯合著
个体户家庭财产问题初探 政法丛刊 1988年1期 与夏吟兰合著
完善离婚制度的几点设想 法学杂志 1989年1期 与夏吟兰合著 中国婚姻法/巫昌祯主编.--3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60页
婚姻与继承法学/巫昌祯主编.--2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0,409页
新婚姻法学习读本/巫昌祯,丁露主编.--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182页
新婚姻法百问/巫昌祯,丁露主编.--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144页
我与婚姻法/巫昌祯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35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释义与实证研究/巫昌祯等主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226页.--(法律法规释义系列)
新婚姻法指南/巫昌祯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8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讲话/巫昌祯主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83页
婚姻与继承法学/巫昌祯主编;田岚等撰稿.--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0,397页
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问答/巫昌祯主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5.--125页

❹ 用婚姻法写一篇2000字论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关我国《婚姻法》中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看法

内容摘要:《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确定了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使法律对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更进一步,使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进行裁判有了法律的依据,使我国婚姻家庭立法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该制度在实践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对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显得不足。本文就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基础,确立的意义,损害赔偿的要件,适用条件,赔偿义务主体的范围,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归责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及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 婚姻的契约本质 损害赔偿 婚内损害赔偿 举证责任
(一)确立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
有学者认为确立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的依据源于民法上的侵权损害赔偿。对破坏婚姻关系的行为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责任,依照侵害名誉权的法律处理。也有观点认为应将破坏婚姻关系认定为侵害配偶权的民事责任,实行精神损害赔偿。
本文认为:确立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的依据在于婚姻的契约本质。
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采用婚姻契约理论,传统认为“婚姻是男女双方精神上的结合”,“爱情是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的”,更有反对确立婚姻损害赔偿的人士认为:损害赔偿制度违反了婚姻的伦理本质,并使婚姻关系商业化,法律解决道德的问题是不妥当的等等。总之,这是因为对婚姻的本质存在不同看法而导致的不同结论。婚姻是男女双方为共同生活的目的而依法结成的以人身和财产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种民事契约。就是说,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契约,而契约不仅强调权利,更强调自由。因此,我们可以说,婚姻意味着自由。法律上的婚姻自由制度的根据就是契约自由,包括结婚自由与离婚自由。我国采取结婚登记主义,这说明,婚姻契约的缔结必须严格依照婚姻法进行。它的内容就是夫妻双方各自所享有的婚姻权利和各自所应履行的婚姻义务。这种权利义务包含了人身和财产两个方面;而且婚姻当事人可以选择离婚来解除这种权利义务,即婚姻契约的解除。以上内容均可反映出婚姻的契约本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就是从婚姻救助措施的角度来反映婚姻的“契约”本质的。我国修改前的婚姻法并无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而国外立法却早在几百年前就确立了这项制度。如1791年法国《宪法》、法国民法典、墨西哥民法典均确立了这项制度。
婚姻的“契约”本质在我国长期受到禁锢,在封建社会,夫妻双方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是极不平等,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长期以来,人们似乎承认婚姻是一种契约,仿佛就是把婚姻看成了一种可耻的交易。所以应当说,这种理念回避了婚姻关系的本来面目,也限制了婚姻自由原则的贯彻和实现。所以妇女在婚姻关系中基本没有什么合法权益,当婚姻关系破裂时,更谈不上合法权益的保障。近年来,随着民众“契约”理念的渐趋深入,有关婚姻本质的认识也越来越明晰。并且,这种认识已经反映到婚姻立法上来。我国现行的婚姻法正是基于婚姻的契约本质而确立了损害赔偿制度。尤其是《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过错方已经严重违反了婚姻契约之义务,理应承担损害赔偿之责任。
(二) 《婚姻法》确立损害赔偿制度的意义
2001年,我国《婚姻法》确立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1)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目前社会形势下保护婚姻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有利于警示、惩罚重婚,姘居,通奸,婚外恋,家庭暴力等过错当事人的行为。
(2)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公序良俗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人们对包二奶,通奸,姘居等行为日渐麻木漠然 ,社会风气日渐沦下的今日,用法律的手段,来提高道德的认识是必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树立崇尚法治婚姻,道德家庭的理念。
(3)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完善婚姻家庭法,加强民事法律制度的需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4)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司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需要,也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从以往的司法实践看,由于我国原婚姻法没有规定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只能按照分割共同财产时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来操作。但是在财产很少甚至没有财产的情况下,该照顾原则根本无法适用,无法给予无过错的受害方以公平合理的保护;同时使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和制裁。因此,让司法有法必依,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确至关重要。
有反对该项制度建立者认为:损害赔偿制度违反婚姻的伦理本质,而惩罚第三者是用法律干涉私人的感情世界,道德问题不能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并且容易造成侵犯他人隐私,捉奸成风的不良风气,司法介入婚姻过错的调查,取证困难,诉讼成本高,操作难等等。笔者认为,婚姻关系是建立在夫妻双方感情的基础上的,但婚姻关系的维护除了需要感情的积极因素,也需要法律制度的介入。婚姻法有伦理道德方面,但更多的确实法律制度。如前所述,我国采用结婚登记主义,婚姻这项契约必须严格依照婚姻法缔结。它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巨大利益,更涉及社会利益,理应受法律的严格保护。调查难,诉讼成本高不能成为反对立法的理由。三峡大坝水利工程难、成本高,为什么国家还要建设?因为它建成后的社会效益可观。那么建立婚姻法上的损害赔偿,其社会效益,也具有长远的精神效益!
(三) 损害赔偿的要件
根据婚姻法的立法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成要件有以下几点:
行为人具有主观上的过错。这是损害赔偿的主观方面要件,即要求一方主观有过错。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无过错,则不承担赔偿责任。
行为具有违法性。这是损害赔偿的客观行为要件,即过错方的行为违反了婚姻法的规定或婚姻契约对婚姻义务的要求。
请求权人有受损害的事实。这是损害赔偿的客观后果要件,即享有请求权的一方当事人必须具有损害事实,包括财产损害与精神损害。事实上,也只有当无过错一方有损害事实时,才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需要强调和补充的是:通说精神损害赔偿要有精神损害的事实。因为精神本身是抽象的,又要求它用法律所要求下的事实状态表现出来更难。在学理上为了解决精神损害存在的客观性,有学者和实务者将精神损害分为“名义上的精神损害”和“证实的精神损害”。所谓“名义上的精神损害”又称“形式上的精神损害”,只要受害人有举证侵害人的侵权行为明确存在的表现形式,依一般的认识水平,相信受害人确实存在遭受精神损害的事实,法律则推定这个损害的真实性。所谓“证实的精神损害”也称“实证的精神损害”,法律不能推定受害人是否存在精神损害的真实性,受害人必须举出证据加以证明是否存在心理上,身体上,精神上受到损害。笔者认为:通说要件所述的精神损害的事实应理解为是“名义上的精神损害”。只要有侵害婚姻家庭的危害行为的存在,即推定受害方存在有精神损害而无须再辅以证据加以证明。
过错行为与损害事实具有因果关系。这是损害赔偿的因果关系要件,即违法行为与无过错一方的损害事实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四) 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
文中在阐述中一直强调婚姻的损害赔偿,而非离婚的损害赔偿。这正是本文的重要观点之一——确立独立的婚姻损害赔偿制度,支持婚内损害赔偿。
《婚姻法》第46条适用的条件是“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这应该理解为对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提起确定了一个前提条件吧?
那么,如果婚姻一方当事人不要求离婚就不能提出损害赔偿的请求么?难道说无过错方要想得到赔偿就必须以离婚为代价么?笔者认为,这种规定,无疑使离婚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形成了一种“强行配售关系”,如果婚姻一方当事人想主张损害赔偿,那么离婚便成为了一种“强制搭配品”,否则损害赔偿就无从提起。然而离婚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是两种本质截然不同的权利。离婚请求权是基于婚姻关系的破裂而主张夫妻关系的解除,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基于违背婚姻法所规定的义务的违法行为而主张受损权益的法律保护。因此,应将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作为一项独立的请求权,取消以离婚为前提的限制,支持婚内损害赔偿的请求。也许有人认为这种赔偿没有什么意义?判来判去都是一家人的财产。但笔者认为,这样界定是有意义的。它可以整体提高人们对家庭、对婚姻义务的重视,起到警示的作用,而对有过错一方进行惩罚和教育,即体现了法律的威力所在,又有利于过错方悔悟,使其“回头是岸”,促进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如果一定要以离婚为代价,对无过错一方也是不公平的。并且对于这种因婚内赔偿无过错方所取得的财产或财产权利亦应认定为其个人财产。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其稳定与否,在一定因素上关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果确立这种独立的赔偿请求权,从长远的角度看,其社会效益,精神效益都是可观的。
(五) 损害赔偿义务主体范围的界定
《婚姻法》第46条,在责任主体上界定模糊。从条文分析,损害赔偿义务人限制在夫妻双方的范围之内,这使得受害人在权利保护上受到影响。实际上,是免除了有过错的第三方的连带责任。无过错方可否向“第三者”主张赔偿呢?笔者认为可以。第三者介入他人的婚姻,是对现行法律保护的婚姻制度的破坏,同其他的违法行为的本质是相同的,而不仅仅只是道德问题,法律必须做出否定的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制止,制裁。因为配偶一方与婚外第三人重婚、姘居、通奸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过错方有错的同时,第三者也大都有过错,理应承担赔偿责任。不过,无过错方不应在离婚诉讼中向第三者主张权利而应另行提起侵权之诉;如果像本文第四点所述的,允许婚内赔偿的话,无过错方则可以以有过错的配偶和第三人为共同侵权人提起侵权之诉。有的专家、学者称“惩罚第三者有可能导致捉奸成风,司法上难以操作。”笔者认为:只要第三人插足于他人家庭并有重大过错,如重婚、姘居、长期通奸,及导致他人离婚的就应受到民事制裁,即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亦不免除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追究第三人责任体现了一种立法价值取向,维护公序良俗。当由道德约束的问题超越了社会文明的底线,则需要法律来维持它的正义和标准。如果法律对第三者的重大过错视而不管,仅对离婚过错方进行惩罚,将达不到法律所预期的预防,警示及教育,惩戒作用。而且设立向婚姻损害第三方主张损害赔偿的制度也是多数国家法律的通例。
(六)婚姻损害赔偿制度在举证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有权主张损害赔偿的是“无过错方”。其意味着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制度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以过错为归责的最终要件。这样举证的责任就落在了无过错的受害一方。在单纯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形下,对提出损害赔偿请求者要求其承担举证责任,对这一证据的采集要求在婚姻家庭领域存有相当的难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为若干解释)第二条规定:“婚姻法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权利主张者如何来证明配偶与婚外异性该种关系的持续性、稳定性呢?有些权利主张者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雇佣私家侦探或干脆自己充当起私家侦探的角色,期望借助这些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权利请求。但往往会由于收集证据材料及运用证据不当而引发权益之间的冲突。譬如,将捉奸照公布于众,可能引发配偶一方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法律保护与第三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的冲突;将同居的事实大肆渲染,可能引发配偶一方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法律保护与第三者名誉权的法律保护的冲突等等。当然,有相当一部分权利主张者根本无法提供此方面的证据材料。在种种状况下,一味地实行谁主张谁举证,便可能导致该种局面:由于证据的不足或缺乏证据,权利主张方的请求权实现不了,应承担责任的一方则可逃脱法律的惩处。法院的法官明知存有侵权的事实却苦于证据的缺乏而无法对被侵犯的民事权益给予相应的民事救济。在该种局面下,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立法价值,其所透析的立法精神便荡然无存。
笔者认为:适当适时适地地采用过错推定,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会加大受害方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如果可以这样操作,那么有相当一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我们主张,无过错责任或者特殊侵权场合,我国民法应借鉴法国的经验,侵权人侵害自然人物质性人格权,无论侵权人有无过错,均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换言之,在受害人之物质性人格权遭受侵害,受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场合,可以适用过错责任,也可以适用无过错责任。正由于过错推定是从保护受害人利益考虑而产生的,其主要目的是对受害人提供救济,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也应该将过错推定原则引入到婚姻家庭领域中的损害赔偿制度中。例如在重婚、与婚外异性同居等情况下,无过错方要求给予精神损害赔偿,应采用过错推定的原则,由过错方对其对精神损害的后果没有过错进行举证。
正如本文前面所述,“法律视婚姻仅为民事契约”, 确立婚姻法的损害赔偿制度源于婚姻的“契约”本质,更何况婚姻家庭关系是感情色彩非常浓厚的民事法律关系,它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性,复杂性,会使婚姻家庭领域随时可能出现法律所预料未及的新情况、新问题。过错推定原则也会有助于对此类婚姻家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也加大了对无过错受害方的保护力度。
综合前六方面的论述,笔者在婚姻损害赔偿制度方面存在了以下的看法及建议: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源于婚姻的“契约”本质;确立这项制度是我国目前婚姻家庭观念“世风日下”,恢复道德伦理的公序良俗的需要;对于婚姻法中的精神损害应理解为“名义的精神损害”为宜;损害赔偿不应局限在离婚条件之下,亦应及于婚姻持续的过程中;损害赔偿的义务人应包括有过错的配偶一方和第三人(权利主张者以何名义诉之在所不问);适当适时适地的采用过错推定原则来加大无过错受害方的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1)王利明 主编 《民法侵权行为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王利明 主编 《民商法研究》
(3)林秀雄《婚姻家庭法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李银河 马忆男 主编《婚姻法修改论争》光明日报出版社
(5)关今华 主编 《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与评算》
(6)杨遂全《新婚姻家庭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7)杨大文主编:《亲属法》,法律出版社
(8)李绍章:《点评新婚姻法》

❺ 中国婚姻的发展趋向

我觉得中国人,不,可能这是一种世界趋势,----的婚姻,将会成为一种版“速食”婚姻,爱情权没有了感情基础,被物质玷污,于是,婚姻也就成了一种交易,或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尝试,爱情,成了速食的罐装食品,随手拿来开启,不喜欢就丢在一边。可悲啊!
仅代表个人意见。

❻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步基本法律

1950年4月13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婚姻法通过颁布。
--废除强迫包办婚姻、男尊女卑、漠视子女权利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短短几行字句,阐明了新中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也从法律上宣告了一种旧制度的灭亡和一种新体制的诞生。这些基本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婚姻法中的精髓。

从此,我国婚姻家庭的面貌日新月异。1957年的统计,全国有90%的家庭,开始实行婚姻自由、自主,100多万个旧制度下建立的不幸家庭宣告解体。

“让中国人民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得到了解放,这就是第一部婚姻法完成的神圣使命”,巫教授的评述简炼而深刻。

1950年婚姻法:废旧立新的革命性标志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要素,治理国家先要治理好家庭秩序,安定社会首先要安定家庭”。

在中国政法大学一座半旧红砖楼的单元房里,巫教授一语中的。

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虽然在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但千百年来腐朽、落后和摧残人性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依然广泛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沉重锁链,也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不废除这些旧的制度,就无法开始新的生活,无法实现社会的文明进步。”巫教授说,党和国家在百废待兴的时刻,首先把家庭婚姻领域的废旧立新提上日程。
1980年婚姻法:拨乱反正、回归法制轨道的迫切需要

十年“文革”给整个国家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破坏,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无情践踏,婚姻家庭领域也无可避免地遭到波及。许多公民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合法权益被侵犯,一些被废除的陈规陋习死灰复燃。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十分普遍。

亲历这次婚姻法修改的巫教授认为,1980年修改婚姻法,“是拨乱反正、加强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迫切需求,也是保障公民权益、维护法律威严的必然选择。它使我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在经历了重大曲折后,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这次修法,再次重申了1950年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和许多行之有效的规定,同时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增加了保护老人合法权益和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则。

“那时,计划生育已经被列为基本国策,普遍推行贯彻,作为婚姻家庭关系基本法律的婚姻法当然要体现这点。”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这次修法,使我国的婚姻家庭秩序重新回到法制轨道。”

2001婚姻法:新体制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保证

毫无疑问,近2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连带引起的社会变化可说是前所未有,因此引发和积累的家庭婚姻领域的新问题也更为复杂、多样,所以本次婚姻法的修订显得力度更大、调整更多。

巫教授认为,虽然一些方面还有待完善,但这次修改迈出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婚姻家庭立法的可喜一步,可以说是新世纪婚姻家庭立法的新篇章。

她将新婚姻法的“新”归纳为5点。

首先是依据宪法精神,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的建设方向。如在第4条新加的“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这在道德上是一种倡导,在法律上是一种宣言。

第二,强化了5项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补充了禁止条款。如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等。

第三,增设了无效婚姻制度,填补了以往立法的空白,保证了法律的威严和严肃性。

第四,设立了离婚过错赔偿制,加大了对破坏婚姻家庭行为的制裁力度。

巫昌祯说,这些都是针对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破坏婚姻家庭、造成社会家庭矛盾的各种不良倾向而设立的。

最后,完善了夫妻财产制度,充实了薄弱环节。巫教授说,这在过去很多年也许没引起重视,因为家庭财产的数量和种类都有十分有限。但随着经济的发达,体制的变革,家庭财产越来越多已是大势所趋,离婚案件中争议最多最大的也往往是财产分割问题。这次修改使夫妻财产的规定更加细致、具体,便于操作。

“应该说,这次修改最突出的特点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家庭婚姻的各种新形态、新问题,保证新体制下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与巫教授一起回顾50多年我国婚姻法走过的历程,清晰地体会到一部婚姻法对国计民生具有的意义,也鲜明地映照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

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每个家庭的幸福和美满加起来,就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所在,追求所在。“家和国睦万事兴”,而要实现这点,道德的规范和法制的健全,缺一不可。

❼ 中国婚姻法的作者简介

巫昌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名誉会回长。研答究领域:亲属法、继承法、妇女与法律。代表作:《我与婚姻法》、《婚姻法执行状况调查》、《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法理论》、《离婚新探》。

❽ 修改新婚姻法的专家有哪些

婚姻法做了以下修改:

总的来说,新婚姻法第一加大了对重婚等行为遏制力度;第二增设了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第三规定了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第四规定夫妻婚姻存续期工资应共有;第五严厉禁止实施家庭暴力犯罪。 一、新婚姻法在总则中增加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将法律第三条第二款修改为: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二、在法律责任一章,修改后的婚姻法规定,对重婚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新修改的婚姻法与以前的婚姻法相比,增设了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一)重婚的;(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四)未到法定婚龄的。修改后的婚姻法还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 四、新修改的婚姻法确立了离婚的过错赔偿原则。今后因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原因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五、新修改的婚姻法确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财产如工资、奖金,生产、经营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除婚姻法另有规定以外的继承或赠予所得的财产等,归夫妻共同所有。 六、修改后的婚姻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对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❾ 关于第三者的法律法规(请专业人士回答,2小时内选答案)谢谢!

9.当事人以《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对与自己配偶重婚、同居的第三者提起民事诉讼或者以自己配偶和第三者为共同被告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第三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42009

应负的责任——关于婚姻法修改系列述评之四

本报记者吴兢柳晓森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婚姻法被称为“软法”。而婚姻法的“软”并不是它缺乏硬性的规定,而是它就算有“不许”、“不得”等禁止性规定,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惩处后果,一些条文形同虚设。

法律责任,是法律的“宝剑”,对一部法律至关重要。它是一部法律最迫切的需要、最有力的威慑、最强劲的保障,是一部法律真正完善的标志。“软法”如今变“硬”了!在本次婚姻法修改中,针对当今婚姻家庭关系中存在的家庭暴力、虐待、遗弃、重婚、侵害配偶财产权益和第三人合法债权等行为,新增了整整一个章节的“法律责任”,被誉为“中国婚姻法的一个创举”。一位社会学家说,它更明确地提醒我们的公民:婚姻的责任,是不可逃避的。

在这一章中,第三者的法律责任、离婚赔偿责任、假离婚真逃债等问题,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第三者———应否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是否追究第三者的责任呢?这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刑事责任;二是民事责任。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三者除非犯了重婚罪,否则是不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这里,我们暂不多论第三者的刑事责任问题,而主要来探讨一下与婚姻法修改密切相关的民事责任问题。

婚姻法修改草案第四十七条规定:“因一方重婚、实施家庭暴力或以其他行为虐待家庭成员、或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的,无过失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有人对此提出疑问:对于因重婚导致的离婚,无过失方能否向“第三者”要求损害赔偿呢?

一些人认为,无过失方不但有权向构成重婚罪的第三者要求损害赔偿,而且也应该有权向未构成重婚罪的第三者要求赔偿。因为第三者插足实质上是一种侵权行为。它违背了《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等有关保护婚姻家庭关系方面的法律规定,对合法婚姻另一方当事人造成了损害。

一些人则认为,第三者插足属于道德范畴,法律不应管也管不了婚外情。如果法律对道德过度干预,就会偏离法治的精神。

一位资深律师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如果追究第三者的法律责任,将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对隐私权的随意践踏、私人侦探行业的兴起等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王胜明,是承担修改婚姻法具体工作的负责人。他说,法律是否要追究第三者的责任,必须先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法律如何界定“第三者”。与夫妻一方有较为密切关系的是否就是第三者?街头巷议的第三者是一个社会现象,法律上至今并未对其作出规定。男女异性一起出去喝喝茶、看看电影、吃顿饭,这算不算第三者?是否发生一次性行为就是第三者?

其次,应该弄清楚第三者是不是一定有过错?过错到底有多大?有的第三者是玩弄异性;有的却也是重婚罪的受害者,本身并无过错……王胜明说:“从现实生活中来看,第三者的情况非常复杂,对第三者的认定较为困难,追究第三者的责任,可能会引发一些问题。法律究竟应该如何规定,需要听取更多人的意见,进一步认真进行研究。”

那么,婚姻法是否要用“责任”套住“第三者”呢?我们拭目以待。

离婚———无过失方可要求赔偿

在草案“法律责任”这一章中,第四十七条关于离婚赔偿责任的规定受到了最多的关注。按照这一条规定,因重婚、家庭暴力、虐待、遗弃4种情形导致离婚的,无过失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这一条规定,几乎得到了一致认可。

婚姻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巫昌祯女士,研究婚姻法已有20余年了。她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东北一对夫妇,生有两个孩子。不幸的是,丈夫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对妻子拳脚相加。妻子忍了一次又一次,忍了一年又一年,最终忍无可忍向法院要求离婚。法院将两个孩子判给母亲抚养,并本着“在财产分割时照顾无过错一方”的处理原则,将财产的绝大多数,包括房子,判给了母亲一方。

一年后,这位母亲长胖了,变得愉快而自信:“现在我有足够的能力抚养好孩子和平静地生活。”

巫教授说:“在离婚时,财产分割对于弱小的妇女一方相当重要。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判给母亲抚养的比例高达80%。所以,从司法部门现行的‘在财产分割时照顾无过错一方’的处理原则,到如今婚姻法修改明确提出的离婚过错赔偿制度,是一个巨大的、令人高兴的飞跃。”

在赞同婚姻法修改草案第四十七条规定的同时,巫教授认为这条规定还存在不足:只列举了4种可以提起损害赔偿的过错情况,范围相对太窄了。

她说,婚姻法修改草案第四条规定:“禁止重婚和其他违反一夫一妻制的行为。”重婚者,不但要受到刑法制裁,而且在离婚时要承担赔偿责任。那么,姘居等其他违反一夫一妻制的行为所造成的离婚,无过失方却不能要求损害赔偿。这未免太不公平。所以,她建议将第四十七条改为原则一些的规定:“一方因重大过错而造成离婚的,无过错方有要求赔偿的权利。”同时用司法解释对“重大过错”予以认定:重婚;姘居;通奸,情节恶劣的;遗弃;虐待;其他家庭暴力。

巫教授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扩大过错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的吴晓芳认为,如果按照某些专家的观点,婚外性行为就算“过错”,就可以“索赔”,那么,我国的婚姻法在世界上恐怕就要算得上数一数二的严厉了。她认为,感情问题是很复杂的。夫妻的相互忠贞应属私人契约,法律管不了、也不应该管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假离婚真逃债———此路不通

如果说几年前“假离婚真逃债”还鲜为人知的话,如今这类现象已不再是新闻。

山东省的张某欠一公司原料款13万元。法院多次通知张某履行债务,张某就是赖着不还钱。等到法院执行人员到张某家中扣押财产时,张某的妻子却堂而皇之拿出一份盖有人民法院大印的离婚调解书,声称家中所有财产都归她和孩子所有;要钱,直接去找张某本人要。

这正是一起典型的利用假离婚逃避债务的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助审员韩延斌说,像这样的假离婚真逃债的案例,近年来呈逐步上升趋势。债务人往往将所有财产归另一方或子女所有,而将所有债务都由自己一人承担,造成了他自己欠债却没有一分财产可供执行的被动局面,致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假离婚、真逃债,不但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利益,而且极大地破坏了法律的严肃和公正,危害甚大。针对假离婚真逃债的猖獗,本次婚姻法修改在第四十八条特作出专门规定:“夫妻对婚前财产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归属的约定,逃避债务的,该约定无效。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确认该约定无效。”韩延斌说,这一条规定正是针对夫妻利用对婚前和婚姻存续期间的财产进行约定,以逃避债务的制裁规定。把它特别规定在婚姻法中,可以有效地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假借约定或离婚而侵害债权人合法债权的问题,以有效地维护市场经济合法有序的交易关系。

《人民日报》(2000年12月20日第十一版)

http://www.wsjk.com.cn/gb/paper7/5/class000700002/
http://www.wsjk.com.cn/gb/paper7/5/class000700002/hwz55557.htm

❿ 求一篇关于婚姻法的论文.3000字左右.

你可以找度娘,在这里没有人会愿意帮你写论文的。网络里面多的是,自己找下然后再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就差不多了,注意格式,其他一般没有什么问题。

热点内容
劳动法辞职延期 发布:2025-04-30 16:45:02 浏览:49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考题 发布:2025-04-30 16:30:19 浏览:109
企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存在的问题 发布:2025-04-30 16:27:04 浏览:719
合同法第54条的相关案例 发布:2025-04-30 16:25:40 浏览:737
山东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 发布:2025-04-30 16:20:51 浏览:826
劳动工伤赔偿劳动法 发布:2025-04-30 16:11:25 浏览:313
员工手册超越劳动法 发布:2025-04-30 16:00:57 浏览:985
开公司的基本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30 15:59:25 浏览:167
行政法以上包含本数 发布:2025-04-30 15:49:45 浏览:807
合同法英文案例分析 发布:2025-04-30 15:43:33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