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江苏的建议

法治江苏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1-21 02:03:07

1. 春风行动工作总结

春风行动工作总结模板

春风行动工作总结的进行能使相关人员及时进行春风行动工作经验的积累,下面春风行动工作总结模板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春风行动工作总结模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市司法局《关于开展“法润徐州春风行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和“四个全覆盖”推进情况,集中开展“法润徐州春风行动”,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法制文化需求。贾汪区司法局根据市司法局的部署安排,从20xx年3月上旬至5月底在全区统一组织开展“法润徐州春风行动”。经过贾汪区司法局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活动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部署安排求到位

贾汪区司法局领导班子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市司法局关于开展“法润徐州春风行动”的文件要求,成立以局长牛建钧同志为组长、副局长和纪检组长为副组长,局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法润徐州春风行动”活动领导小组,并结合我区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制定《关于在全区开展“法润贾汪春风行动”系列普法活动的实施方案》,将四个专项行动分解为18项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并逐一确定任务节点和责任部门、责任人,强力推进“法润徐州春风行动”在贾汪深入开展。同时,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对开展“法润贾汪春风行动”进行动员部署,动员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法润贾汪春风行动”,确保“法润贾汪春风行动”活动取得扎实成效。

二、法润徐州,扎实推进求实效

(一)积极筹建村(社区)法制宣传工作站,深入开展“法律服务1+3”普法行动

依托全区2家律师事务所、8家法律服务所与基层村(社区),积极筹建法制宣传工作站。整合资源,发挥各业务科室各自职责、职能、特点等方面的优势,发动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力量,深入开展了“法律服务1+3”普法行动。各村居与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签订共建法制宣传工作站结对协议。3月份以来,法律服务人员走进结对村(社区)开展法制宣传活动40次、解答群众咨询650人次、进行矛盾调解120余起。指导农村产业发展,引导村民通过法律途径行使权利。

(二)以“18”法律广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普法宣传

一是开展“法治文艺演出百村行”活动,制定了《贾汪区法治文艺演出百村行活动方案》,从3月下旬开始,持续到年底,依托贾汪区马庄法治文艺演出团,计划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法治文艺村村行”巡演活动,并确定全年完成100场法治文艺专场演出的目标计划。3月以来,在青山泉镇、潘安湖风景管理处举行了18场法治文艺演出,每场演出200余人观看,群众反响热烈。

二是积极开展“18”广场活动。为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结合“法润贾汪春风行动”,贾汪区司法局从3月起,每月18日举行集中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工作人员走村串巷,在群众中普法宣传,倾听群众心声,不断提高司法行政的知晓率和认可率,满足基层群众的基本法制需求。3月18日,在贾汪区中央百大门前组织开展了“法润贾汪”春风行动18大型广场法制宣传活动,组织30名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普法宣传员现场参与活动。4月18日上午,贾汪区司法局组织工作人员步行街路口开展了“法润贾汪春风行动”送法服务活动。送法内容主要包括《婚姻法》、《法律援助手册》、《合同法》、《劳动法》等多部法律。活动当天,全区各镇、街道也分别设立活动分会场,同步开展“18”广场法制宣传活动,重点宣传群众的实际法律需求及关心的热点法律问题。两月来,全区累计发放法制宣传资料4000余份,现场解答群众咨询160余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积极开展“法律十进”活动,拓宽普法触角

以“送法进工地、进企业、进社区”为主要载体,以发放宣传资料、举办法制讲座为主要形式,发放《村居民法律知识100问》等宣传资料8000余份,提高了进城务工人员法治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

在全区组织开展了“送法进机关、进校园、进村、进看守所、进劳务市场、进老幼病残家庭、进敬老院”等系列活动。积极为机关领导干部送法律书籍360余册;组织法制副校长为中小学生讲授法制课;汴塘镇司法所联合镇妇联、民政、综治等部门积极开展“法律赶大集”活动;联合法律援助中心开展“法律援助春风行动”,为老幼病残家庭免费义务撰写法律诉状、提供法律咨询;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联合开展招聘会前学法活动3场次,为广大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怎样与用人单位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怎样预防劳资纠纷及工伤认定等涉及打工者切身利益的相关内容提供咨询,为他们送去“法律护身符”,受到热烈欢迎。

(四)开辟“绿色通道”,满足弱势群体需求

贾汪区法律援助中心设立进城务工人员维权“绿色通道”,对进城务工人员维权求助实行“零等待”服务,并且免予经济困难证明审查,及时为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深入鸿福一号工地、金彭车业有限公司以及夏桥公园、世纪广场、交通运输站点等进城务工人员聚集的区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12场次,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服务点1个,开展法律援助进工地3次,免费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法律援助宣传3次,解答法律咨询600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申请7件。

联合区民政区、老龄委、残联等建立老年人、残疾人等应援特殊人群数据库,组建流动法律援助服务队1个,每月和区民政局的相关工作人员一起到养老院、社会福利机构开展一次法律援助宣传活动,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年人、特殊病患者等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实行电话预约服务1次,提供上门服务1次。

(五)开展帮扶特殊人群、困难家庭社区服刑人员活动

一是深入了解困难,有针对性帮助

针对因家庭经济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发起了一系列帮扶活动。贾汪区司法局积极主动与当地的乡镇政府、团委等相关部门联系,对符合低保或临时救助政策的社区服刑人员家庭,积极落实低保政策;对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社区服刑人员子女,一方面积极主动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使他们获得重新就学的机会,另一方面,我局积极发动捐款活动,为家庭困难的未成年子女送去了助学金。针对社区服刑人员无法实现就业的'情况,通过协调了联系,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让他们获得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与相关的工厂联系,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为特殊人群家庭提供帮扶59人次,为刑释人员、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就业培48人次,落实低保12人次,解决就业3人次。举办服刑、戒毒人员就业指导和推介1场次,落实就业意向12人。

二是倾听诉求,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

充分发挥社会帮教组织作用,多措并举关爱特殊人群困难家庭和子女。成立帮教志愿者队伍,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积极开展走访活动,为特殊人群送上一份法律宣传资料和寻求法律援助的电话,同时,邀请律师参与走访,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解答他们困惑,同时提供相关的法律建议。对社区服刑人员有法律诉求的,及时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通过律师的讲解,社区服刑人员深刻感受到法律的作用,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打开了一扇法律的大门。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贾汪区司法局将继续立足司法行政职能,扎实有效的推进“四个全覆”工程,在开展“法润徐州春风行动”中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干部职工参与春风行动的意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对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心不够,解决不力。

针对上述问题,贾汪区司法局将立足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继续深入推进“四个全覆盖”工程,扎实推进“六五”普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新期待,全力以赴把司法行政工作做好、做实,为建设“法治江苏”做出新的贡献。

篇二:春风行动工作总结模板

昌平东小口镇社保所在党的十八大精神鼓舞下,在区人力社保局的精心指导及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工作,积极有序推进职业介绍工作的进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就“春风行动”专项活动汇报如下:

一、企业招聘会场情况

根据昌平区职介开展“春风行动”的文件精神,为真正发挥社保所职业介绍职能作用,为满足用工单位和求职者需求,东小口镇社保所定于2015年3月18日上午9时至11时,在东小口镇社保所四层(天通西苑一区北门西侧)举办2015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洽谈暨政策咨询大型宣传活动·东小口专场招聘会。服务对象包括来京务工人员;本市有转移就业或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其他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拆迁地区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各类有用人需求的用人单位,重点是辖区内的“用工规范诚信企业”。

上午九点,招聘会现场人潮涌动,不少得知消息的中年,青年都前来寻找心意的岗位。也有不少父母替子女咨询相关事宜。“孩子在那看呢,我也看看别的怎么样?”家住天通苑的张阿姨拿着孩子的简历在招聘会现场踱着步。据了解,阿姨的孩子有两个求职意向,1个是中宇汽车的客户关怀员1职,薪资待遇2500元;另一个是润丰物业的人事专员1职,薪资待遇2500元。这两个都投了简历,并咨询相关就业条件和福利待遇。“我觉得挺好的,这两家福利待遇和薪金都不错,离家也比较近。”张阿姨笑着说,我说了也不算,还要看孩子的意思。现场不少招聘者在心仪的岗位前写着招聘信息。

招聘会既有东小口本地企业也有来自朝阳区、西城区和昌平城区的企业共20家。包括明珠百货、拉斐特城堡酒店、中宇汽车、翠微大厦、暖立得、东方慧博、润丰物业、希杰多乐之日,雅可乳特等。

二、功能区服务很贴心

“今天来的匆忙没准备简历,让我没想到现场就能提供简历。”魏窑村的张先生说,一早他的父亲告诉他这里有招聘会,来的匆忙没有准备简历,让他一时不知所措。当得知招聘会设有职业指导区后,张先生便制作了一份简历。“真挺人性化的,让我受宠若惊。”张先生的求职意向是司机,虽然司机招的不多,还要求驾龄等条件,招聘不理。,但张先生仍旧感觉此次招聘会非常人性化,以后举办还会来。

招聘会期间,对外来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匹配推荐等服务。招聘会设有政策咨询区和职业指导区,各个区域的设置给求职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三、基层岗位缺口大

“过完春节就忙着招聘,到现在都招不上人来。”一家餐饮企业的招聘人员介绍说,餐饮类的服务员始终都不好招。“现在人们选择岗位更看中工作性质,一不能太累,二不能太晚,三要有双休日。“我们是个服务企业,越到节假日、周末越忙,肯定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这位单位的招聘人员诉说着。除此之外,像森林公园却吸引大批人员驻足咨询。“五险一金,福利待遇还不错,司机一职要求90后,年轻的小伙子,对于年轻人来说,门槛算比较低。”森林公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根据统计,此次招聘会上企业提供管理岗、收银员、维修工、电梯工、电工、前台、防损员、保安、大车司机、导购、餐厅服务员等岗位46个,岗位空缺367个,90%都是基层岗位,这个东小口镇的农民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比较大的选择空间。此次参会到场近150人,前来面试登记的求职者有87人,初步达成意向46人。现场发放北京市求职地图、北京市人才市场报、职来职往专刊等宣传册210份。当场政策咨询解答近60人次。

篇三:春风行动工作总结模板

根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妇女联合会关于开展20xx年春风行动的通知》(柳人社发〔20xx〕26号)文件精神,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适应新形势下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新特点,扎实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更好地满足我县进城务工人员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我县开展了“搭建供需平台 促进转移就业”为主题的春风行动。这是进一步推进我县的就业创业工作,搭建全民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促进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一次活动。经过精心组织和认真实施,此次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成效

活动期间,在县城和乡镇分别召开了专场招聘会或务工政策宣传活动,共计12场。1月25日,我县首场“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在东泉镇举行,当天进场招聘单位13家,总入场人数2824人次,咨询服务1000多人次,发放资料3500份;发布就业岗位1000多个;达成用工意向145人。同时充分利用“就业通”短信平台以及室外电子彩屏发送企业用工信息21402条。

同时,各个乡镇也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劳务洽谈和信息政策的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利用街日到人员集中、流动性大的公共场合,主动宣传就业再就业政策,努力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活动,使广大农民朋友在家门口参加招聘会,人人知晓并参与“春风行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树立了我县关注就业、心系农民工的良好形象。

二、主要措施

(一)部门协力,精心组织。此次“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及时成立了专门的筹备领导小组,组长由县人社局分管就业工作的党组书记担任,成员由县就业中心领导及股室成员组成。同时及时制定并下发了《**县20xx年“春风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任务和分工,要求乡镇同步开展“春风行动”招聘宣传活动,分管领导亲自抓,落实专人负责,部门联动,取得良好成效。

(二)多举并措,宣传到位。为确保广大进城务工人员能及时知晓“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的有关信息,搭建起用人单位和务工者的交流平台,我们多形式宣传招聘会信息,一是利用就业信息宣传栏、广场背投屏幕、电视新闻、广播方式提前发布招聘会信息;二是由乡镇所工作人员分发宣传单,进村入户将招聘会的时间、内容等信息宣传出去;三是充分利用“就业通”短信服务平台,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招聘会有关信息;四是组织工作人员到车站等人口流动大的地方发放“春风卡”等宣传资料,使广大农民工了解到务工常识、求职门路、培训信息和相关政策。通过多渠道宣传,造大了“春风行动”声势,将“岗位、政策、服务”送到家,落实到位。

(三)摸清情况,整顿市场。为全面掌握劳动者的求职需求和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我们以乡镇劳保所为依托,深入企业了解用工状况,走村入户了解农民工返乡及外出情况,并建立外出人员台账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表,做到基础台账明、动态数据清、就业状况准、招聘需求实。同时,为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我会与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联合行动,走访县城内的用工单位和中介结构,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到推荐的服务机构求职。

三、存在问题

(一)我县12个乡镇120多个村民委,部分村屯距离乡镇或县城较远,交通不便,虽然我县已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加强宣传力度,但仍然难以达到及时、全面。

(二)劳动力市场缺乏规范管理,虽无非法固定中介存在,但有些企业招聘、招工未经登记审核信息乱张贴,求职者难辩真伪。

四、建议

(一)巩固此次活动效果,并整理好有关资料归档,对于进行求职登记的劳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对于有创业意愿的群众,及时组织他们参加创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做好跟踪服务。

(二)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强化务工者的求职意识。要求就业的求职者到合法化的职业介绍所获得就业信息,同时,加快我县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平台建设速度和宣传力度,便于更好地为求职者服务。

;

2. 如何做好我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意见与建议

如何在法治新常态下探索、实践出法治宣传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纵深开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是当前摆在各级普法主管机关和广大普法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和现实问题。为此,笔者就余江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从中探寻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高位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比较完善
我县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四套班子分管和联系的副县级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普法教育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各司其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机制落实到位,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完善考评机制,把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纳入了综治考核体系,把普法“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精心打造了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员、法制副校长和法律服务团等四支普法队伍,形成了一支由人民调解员、村“两委”干部、老教师、老干部、大学生村官等组成的庞大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队伍,覆盖全县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形成。
(二)分类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初步显现
我县坚持以“法律六进”为载体,以普法重点对象为突破口,分类推进,整体推动“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在领导干部层面,建立健全了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和科级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知识纳入刚性学习和考试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在农村群众层面,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各新农村建设点建成了一批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路和法治文化苑,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内涵和途径。在学校学生层面,全面建立和完善了法制副校长聘任制度,为全县34所中、小学校选聘了40名法制副校长,明确要求每名法制副校长为学校师生上法制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2堂(次)。同时,把法治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文化学习课程,逐步形成了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在企业管理及务工人员层面,定期组织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者深入企业和工厂,为广大的经营管理和务工人员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律咨询服务,有效提升了管理人员依法经营和务工人员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营造了浓厚的企业法治文化;组建了县工商联(总商会)法律服务中心,为全县各企业提供“法律体检”服务,帮助预防和规避法律风险和漏洞,为企业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突出特色,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亮点纷呈
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法治余江、平安余江为目标,结合县情和群众群众法律需求,积极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和载体,丰富法治宣传教育内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水平,2014年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工作先进县”称号。全方位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在县城精心打造了一条百米法制宣传长廊,各乡(镇)30米以上法制宣传栏普遍建成;依托县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增添法治名言警句、古今中外法治故事宣传碑、法治雕塑和法治人物长廊,打造了集廉政、法治、休闲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公园;以农村普遍建成的农民书屋为平台,积极介入、指导农民书屋设立法律图书角,强化各类法律书籍的管理和分类,法律书屋工程建设逐步推进;在《余江报》开辟法治宣传专栏,搭建普法短信平台,宣传和推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亮点和特色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采取“试点先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原则,在全县树立 “法治余江”建设示范点60个,覆盖乡镇、机关单位、学校、企业、村、社区等8钟不同类型单位,培育出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1个,命名表彰第一批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依法治县和民主法治创建工作初见成效。
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今年已是“六五”普法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回首近30年来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问题也是仍然存在的,有长期以来沿袭的共性老问题,有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同时也有思想认识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无论是什么问题,都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
(一)思想认识上还有偏差
历经30余年遗留下来的“重经济建设、轻法治教育”的惯性思维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少数领导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缺乏自觉性,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了30来年,普及的法律法规已经够了,没有必要再开展下去了,再搞也是过形式,不会有什么效果;还有的学法、用法意识不强,这在普法考试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代考、替考现象普遍存在,考试纪律观念淡化;少数基层干部甚至存在错误思想倾向,认为群众学习的法律知识已经够多的了,如果学的太多,反而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展开,群众工作将会越来越难做,所以送法、送政策的积极性不高,更多是敷衍了事。
(二)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
总体上来讲,在县级层面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保障机制还是比较健全完善的,但是具体到各乡镇、机关单位和部门,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不同程度的存在,必要的保障机制和措施普遍缺乏。比如:有的普法经费落实不到位,印发法治宣传材料都没有钱;有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具体工作无人做;有的印发文件了事,不检查、不落实,工作流于形式,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持续和深入发展。另外,法治宣传教育考评机制还不够科学,往往是以开了多少会、开展了多少活动、做了多少资料为依据,对于形式与效果是否能达到有机统一,效能最大化的问题考虑欠缺。同时,在年度综治考评总分中所占分值过小,难以引起主要领导的重视,导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够。
(三)宣传模式还比较陈旧
当前我江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方式还比较落后,主要采取制作宣传栏、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传统媒介,必要的法治宣传设施配备还不够齐全,现代化和新型的宣传方式运用还不够广泛。在法治宣传教育内容学习上,主要是学习省、市编印的普法读本,其中多为法治理论知识,条条框框,空洞单调无味,不便于记忆、理解,学法的积极性不高,从领导干部和一般公务员来看,很多人甚至连“六五”普法普及哪些法律都不清楚,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少之又少;在农民工、外来务工和流动人员等特殊群众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宣传方式,盲点和死角多,因不学法、不懂法而发生上访、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四)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
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是全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办公室设在县司法局。由于其是一个临时性的组织机构,所以真正具体从事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只有县司法局法宣股工作人员,人员偏少,力量单薄,其指导、协调、检查和监督等职能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深陷“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处境。另外,从乡镇来看,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点多、面广,承担该项任务的基层司法所普遍面临人员不足,在11个基层司法所中,仍然有4个1人所,7个2人所,而且兼职过多,任务重、压力大,因此往往是疲于奔波、穷于应付,工作难以深入开展。从机关机关单位和部门来看,虽然大部分都有分管领导和联络员,但是基本没有专门从事法治宣传教育教育工作的人员,而且人员变动频繁,工作没有连续性,甚至少部分连分管领导和联络员都没有,遇到检查就手忙脚乱,临时抱佛脚,应付了事。从村、社区等基层组织来看,村(居)委干部室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主体,但由于基层事务繁琐,而且人数不多,精力有限,再加上自身法律素质不高,所以大部分基层干部都不愿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就是开展也只是过形式、走过场,收效甚微。
三、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工作理念,主动适应法治宣传教育新形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由“法制”置换为 “法治”的这一重要表述,经历了3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将从法律知识普及向培育法治信仰迈进,法治宣传教育不仅要对法律体系和法律知识进行宣传,还要对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法治教育实践进行宣传,更要加强对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突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上街咨询、发放材料、设立展板等过于陈旧的“老三样”宣传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法治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要转变工作理念,在深刻理解法治宣传教育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和使命,注重以人为本,从维护好、保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拓展到全县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全过程,创造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全民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 更好地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教育保障机制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败,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普法工作者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努力适应法治建设新常态。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大普法”工作格局。二是要健全普法责任机制,扎实落实“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机制,推动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和律师以案释法制度。三是要明确纳入“一把手”工程,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经费和人员落实到位。四是要强化考核评估机制,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纳入年度个人考核内容,对普法考试连续两年未达到合格以上的不得提拔重用;建立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和公务员专业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普遍提升,现有的法治宣传教育手段和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陈出新,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探索出一条适合县情实际的特色发展路子。一是要积极拓展新型载体。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是当前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可以在这些新型媒介上开辟法制宣传专栏,办成系列、办出特色,把单向式的灌输过程变为互动式的融合过程。比如:在《余江报》开辟法治专栏,定期刊发全县各地、各单位、各部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动态;在余江电视台开办法治讲座栏目,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进行教育警示;开通普法手机短信平台,定期编撰法治小信息向全县广大手机用户发送,等等。二是要巩固深化基础阵地。发挥好法治宣传栏、橱窗、LED显示屏、法治文化公园和法律图书角等传统型基础阵地作用,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氛围;创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把法治纳入文化教育的必修课成,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长效机制;把法治宣传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点总体规划,在各新农村建设点普遍建立法治文化路、法治文化墙,寓法治宣传教育于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三是要注重群众法律需求。在坚持开展各类法律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的同时,积极深入基层一线,注重听取群众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意见和了解群众对法律的需求,落实“菜单式普法”模式,群众需要什么法律就宣传什么法律,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要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要把着力推进法治余江创建工作作为深化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途径,积极构建法治余江的综合评价体系,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以及法治环境、法治意识和民生保障等内容纳入考核内容,开展“法治单位”、“法治乡镇”、“法治村(社区)”、“法治学校”、“诚信守法企业”等“法治细胞”创建,加快法治余江建设进程。
(四)坚持固本强基,持续强化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法治宣传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工作难度大。因此必须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不断壮大法治宣传教育队伍,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为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一是要打造各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队伍,比如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元队伍、法制副校长队伍、法律服务团,等等,充分发挥这些人员的专业法律优势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法律讲座和法治培训等活动,把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运用参透到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要提升法治宣传教育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创造性地把法治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执法司法和文化建设等相结合,全面占领法治宣传阵地,引导法治舆论导向,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三是要加强执法、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严明工作纪律,改善执法、司法环境,传递社会法治正能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治阳光的温暖,自觉做到学法、守法、用法。

3. 您对本市/本区的法治宣传教育(普法)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如何在法治新常态下探索、实践出法治宣传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纵深开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是当前摆在各级普法主管机关和广大普法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和现实问题。为此,笔者就余江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从中探寻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高位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比较完善
我县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四套班子分管和联系的副县级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普法教育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各司其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机制落实到位,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完善考评机制,把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纳入了综治考核体系,把普法“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精心打造了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员、法制副校长和法律服务团等四支普法队伍,形成了一支由人民调解员、村“两委”干部、老教师、老干部、大学生村官等组成的庞大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队伍,覆盖全县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形成。
(二)分类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初步显现
我县坚持以“法律六进”为载体,以普法重点对象为突破口,分类推进,整体推动“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在领导干部层面,建立健全了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和科级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知识纳入刚性学习和考试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在农村群众层面,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各新农村建设点建成了一批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路和法治文化苑,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内涵和途径。在学校学生层面,全面建立和完善了法制副校长聘任制度,为全县34所中、小学校选聘了40名法制副校长,明确要求每名法制副校长为学校师生上法制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2堂(次)。同时,把法治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文化学习课程,逐步形成了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在企业管理及务工人员层面,定期组织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者深入企业和工厂,为广大的经营管理和务工人员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律咨询服务,有效提升了管理人员依法经营和务工人员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营造了浓厚的企业法治文化;组建了县工商联(总商会)法律服务中心,为全县各企业提供“法律体检”服务,帮助预防和规避法律风险和漏洞,为企业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突出特色,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亮点纷呈
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法治余江、平安余江为目标,结合县情和群众群众法律需求,积极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和载体,丰富法治宣传教育内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水平,2014年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工作先进县”称号。全方位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在县城精心打造了一条百米法制宣传长廊,各乡(镇)30米以上法制宣传栏普遍建成;依托县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增添法治名言警句、古今中外法治故事宣传碑、法治雕塑和法治人物长廊,打造了集廉政、法治、休闲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公园;以农村普遍建成的农民书屋为平台,积极介入、指导农民书屋设立法律图书角,强化各类法律书籍的管理和分类,法律书屋工程建设逐步推进;在《余江报》开辟法治宣传专栏,搭建普法短信平台,宣传和推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亮点和特色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采取“试点先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原则,在全县树立 “法治余江”建设示范点60个,覆盖乡镇、机关单位

4. 法治江苏建设纲要 ,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劳动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如何翻译

1.《法来治江苏建设纲要》
Development Outline of Law Ruling in Jiangsu

2.《江自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
Jiangsu Provincial Regulations of Publicity & Ecation as for Legal System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mployment Contracts

4.《(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Proper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5.《(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Tort Liabili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供参

5. 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

第一条 为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省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法制宣传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普及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推进依法治理,提高全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第四条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当全面规划,统一组织,分类实施,突出重点,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实行普及法律知识和依法治理工作相结合。第五条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第六条 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的人员、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第七条 法制宣传教育的基本要求是:
一、全体公民应当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守法,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 二、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的人员应当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 三、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 四、青少年应当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常识;
 五、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当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经营管理水平。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并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对法制宣传教育经费的投入。第九条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制宣传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决议、决定;
二、拟定和组织实施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协调、指导、督促和检查本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四、协调、组织法制宣传教育的培训、考试、考核;
五、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六、决定或者建议实施奖惩;
七、办理法制宣传教育的其他事项。第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将法制宣传教育列入工作计划,确定相应的机构或者人员负责组织实施。
各单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所需经费,由所在单位予以保证。第十一条 国家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结合各自的职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和宣传法律知识。第十二条 人事行政部门应当结合对国家公务员的管理,会同政府法制部门加强国家公务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考核工作。
各级各类国家工作人员培训机构,应当将基本的法律知识和与业务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教育列入培训课程。第十三条 新闻媒体的主管部门和文化、出版行政部门应当发挥大众传播媒介、文艺演出团体和图书音像出版单位的作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公益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第十四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列入教学大纲,并组织实施。
学校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自身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当对学生进行基本法律常识的普及教育。第十五条 负责经济贸易管理的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对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组织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第十六条 公安、民政、劳动保障等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对流动人口、失业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第十七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确定人员负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向本辖区居住人员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第十八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将法制宣传教育列入在押罪犯和劳动教养人员的教育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6. 加强法治治理工作好的建议

(一)切实加强基层政府法治建设
1.加强干部法治教育、完善政绩考评机制。要把对基层干部的法治理念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紧紧围绕基层工作实际,不断充实和完善法治教育培训内容;树立法治导向,完善政绩考评机制,把是否学法用法作为基层干部实绩评定、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标准,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2.深入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将依法行政纳入基层政府目标管理;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积极开展县级综合执法试点,推进行政执法权向乡镇延伸。
3.加强对行政权的规范和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加快推进覆盖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完善纠错问责、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党内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二)切实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队伍建设
1.加强县(市)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随着新《行政诉讼法》的实施,为适应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数量的快速增长,必须加强基层政府法制机构建设。要按照人员力量应与机构所承担的职能职责相匹配的原则,配齐配强基层政府法制办人员,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供机构支撑和人才保障。
2.加强基层政法机构建设。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加强基层法院、检察室、派出所、司法所等派出机构建设,扩大编制、充实人员;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立基层权、责、事、财相匹配的法治装备和财政保障制度,使之与目前承担的繁重任务相适应。
3.加强基层政法队伍建设。要适应司法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加强基层法官、检察官职业保障和培训,拓宽法官、检察官的遴选渠道,注重司法辅助力量建设;要适应平安合肥建设的新任务,加强基层警力建设,特别要按照有关规定,提高待遇保障,配齐配强社会治安辅助力量,缓解当前基层一线警力紧缺的矛盾;要适应社区矫正的新特点,加强基层司法所执法力量建设,着力解决责权不匹配的问题。
(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引领基层依法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注重新兴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要选拔培养政治素质高、法治意识强的人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努力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为依托,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加强居(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建设。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厘清基层政府与自治组织责权边界,让社居委回归自治本位;要突出重点,对社区“综合减负”,更好的发挥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功能。
3.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在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基层社会组织是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培育、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同时,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指导,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基层依法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深化法治宣传、培育法治文化
1.创新普法教育方式。要继续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注重创新“法律六进”、“江淮普法行”等载体,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进重点普法教育对象学法用法和新市民等社会群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治校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创建活动,促进普法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在法治建设中,要注重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发挥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深入贯彻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和《合肥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传播正能量、提升精气神,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深化法治合肥建设为目标,以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为导向,有效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提升法律服务质量;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要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方式,完善固化律师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律师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职业优势。
(五)深化科学立法,提升法治水平
1.加强立法调研,深化立法协商。科学立法是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关键。在制定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要通过完善立法协商机制,深化立法协商,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2.尽快理顺开发区法治关系。政府职能转移与下沉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关键对下放职能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要有科学的论证和评估。开发区是我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目前执法主体资格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应按照依法行政的思路,通过地方立法或政府规章的形式,理顺法治关系、明晰执法主体,促进开发区加快发展。
3.积极推进“五小”行业治理法治化。“小餐馆、小发廊、小旅店、小网吧、小歌厅”,一直以来是我市城市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虽经多年探索,仍有诸多困扰,基层反映强烈。应加强对“五小”行业的立法研究,通过完善法规规章实现“五小”行业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不断提升我市文明创建水平。

7. 您对海安法治建设还有什么建议

1、加强公职人员法治培训,强化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依法行政理念。
2、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利用上融入法治基因,结合现有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等阵地打造法治宣传实践场所。

8. 江苏出台全国首部省级法治交通五年规划

晨报讯(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陈彦)近日,全国首部省级法治交通五年规划——《江苏省“十四五”法治交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规划》明确到2025年,我省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迈出新步伐,法治行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法治交通建设取得新成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规划》部署了健全综合交通法规制度体系、提高行政决策行政执法水平、强化交通运输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交通运输法治行业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法治监督效能、夯实交通运输法治建设基础、全面加强党对法治交通领导等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为确保任务落到实处,《规划》确定了法规制度融合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提升、执法队伍素质提升、法治行业服务提升、综合执法强基提升等五提升的法治交通专项工程,以及“十四五”期间37件地方交通运输法规规章立法项目、58件厅规范性文件项目和25项事中事后监管试点示范项目。
来源:南京晨报

9. 2019年江苏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奋斗目标来制定。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国内外环境新变化和江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全省“十三五”发展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江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了江苏发展的总要求总命题总纲领,必须贯穿于“十三五”和未来更长时期发展的全过程,锲而不舍抓落实,奋力攀登新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把******为我们勾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一)“十二五”时期江苏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转型发展进展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扎实推进“八项工程”,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创造了江苏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连续突破5万亿元、6万亿元,今年可达7万亿元左右,迈上三个大台阶,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跨越,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备,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有序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方位开放布局全面展开,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在国家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方面发展更加协调,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取得重大突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沿海地区发展步入爱扬道,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成效明显,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民生“六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新增就业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今年可全面完成人均年纯收入低于4000元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和中国梦深入人心,广为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富有成效。依法治省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水平保持全国领先,社会安定有序、团结和谐、充满活力。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贯彻落实*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实现良好开局,“两个率先”取得新的重大成果,“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迈出坚实步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十二五”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中央精神为指针,紧密结合江苏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中央有要求、江苏有行动、落实有成效。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坚决贯彻十八大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按照******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全面审视、认真梳理发展思路,及时调整和完善工作部署,把“两个率先”放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中来定位,扎扎实实抓好“三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全面展开“五个迈上新台阶”的部署。同时,树立并不断强化清醒理性务实的工作导向,咬定目标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凝心聚力、接续奋斗,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经过“十二五”的实践,我们进一步形成了鲜明的工作特色,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一是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调结构、转方式,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二是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组织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发展动力转换,推进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江苏转型发展的鲜明特征。三是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大框架下和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抓机遇先起步快行动,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四是始终坚持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为重要取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重大关系,特别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着力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五是始终坚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省人民。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在“十三五”发展中予以坚持和发扬。

(二)“十三五”时期江苏发展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江苏发展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上升,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既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也形成了倒逼的压力。

江苏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奋斗,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有了一个大提升,发展动力正在加快转换,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优化,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资源、市场两头在外的江苏经济的影响更为直接,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新增长点支撑作用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风险隐患有所凸显,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繁重,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

我们必须明大势、看大局,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趋势,准确把握江苏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作为,不断开辟江苏发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时期江苏发展的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记“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以“五个迈上新台阶”为重点任务,以“八项工程”为主抓手,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按照*对江苏发展的明确定位,根据中央确定的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目标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要求,今后五年,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有条件的地方在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子上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展露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一步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进入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行列。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创对内对外开放新优势,努力保持开放型经济位次不后移、份额不减少、质量有提升。

——百姓富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就业,创业致富蔚为风气。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省域教育总体现代化,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结构更加优化、教育公平有效保障。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健康江苏建设加快推进,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居住品质提升,人居环境舒适,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努力建设比较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公共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持续提升。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活家园更加美好。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建设用地逐步实现减量化。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绿色江苏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环境意识显著增强。

——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加快建成文化强省,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中国梦和更加深入人心,“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文化国际影响持续扩大。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法治江苏建设扎实推进,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五)“十三五”时期江苏发展的基本理念和重大战略。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六个坚持”原则,丰富拓展和优化调整我省的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作为江苏发展的最大法宝,进一步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让创新贯穿江苏一切工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江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强劲的动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总体布局,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不断增强全省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江苏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总布局,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并举,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在扩大开放中增创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

共享是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积极探索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子,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使全省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发展战略是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要按照*对江苏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发展新理念和发展阶段新变化,丰富完善发展战略,深化拓展战略内涵。实施“七大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其在全省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使创新这个推动发展的主引擎释放更为强劲的动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更好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结合江苏不同区域实际,加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全省三大区域发展与全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紧密结合,在更高平台上加快区域发展,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坚定不移推进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开放格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化。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导向,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创业致富、勤劳致富,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增强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实施新的发展战略,需要强有力的工作抓手。要坚持把“八项工程”作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主抓手,围绕******对江苏工作的明确要求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对标对号,按照省委已经作出的新部署,对已有思路举措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化拓展,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使之常抓常新,更加务实有效。

1 2 3

10. 法制玉溪创建工作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一、当前我市法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十分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重点,把加强法治建设作为优化发展软环境、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各项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地方性法规章体系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法律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法律服务市场进一步成熟,全社会法律素质进一步提升。2005年,我市在全省先行一步,组织开展了法治区市创建活动试点。2008年,根据司法部、全国和省普法办部署,在全市全面开展了法治城市、法治区市创建活动,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工作机构设在市普法办,制定下发了《玉溪市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区(市)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并相继出台了目标责任分解、自测评估体系、检查考核办法及细则等一系列文件。我市的“法治区(市)”创建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法治城市的创建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但是,与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相比,与国内其他先进城市相比,与建设宜居玉溪、打造幸福城市的目标相比,我市在建设法治城市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许多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从2008年至今,我市开展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已有三年,但是与同一时期开始法治城市创建的深圳以及稍后一年开始的成都相比,取得的成果不可同日而语。这两个城市经过三年的创建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在全国赫赫有名;而玉溪的法治建设在国内缺少影响力,无甚知名度。我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认识上存在差距,法治城市创建领导体制层次较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法治建设刚刚起步,因此工作重心主要在普法上。这种现象延续至今,许多同志仍然把普法依法治理视为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未能充分认识到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举措,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目前我市把法治城市创建工作放在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实践证明,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作为设在市司法局内的二级单位,难以承担组织、指导全市的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以及社会管理等工作,明显存在执行力不强、协调力度不够、联动机制难以形成的问题。

(二)法治政府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基层依法行政问题较多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上紧下松的局面。从行政投诉情况方面的行政机关败诉率和调解撤诉率仍占较大比重。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依法行政的诉求逐年提高,同时也反映出我市还不同程度存在不依法行政的问题。

从了解的情况看,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一是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有的领域实施行政管理还存在制度缺失,制度建设的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制度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亟需增强。二是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管理部门不严格依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办事的问题依然存在,重大行政决策广泛听取意见、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估等各项制度在落实中时有疏忽,行政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还比较薄弱。三是基层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扰民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行政监督的制度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行政问责落到实处的问题亟待解决。四是许多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不主动、不充分、不及时,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还没有真正得到保障。

(三)社会对法院公正司法期望值较大,司法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市两级法院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全面加强审判执行工作和自身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法官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为民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当前进入诉讼程序的纠纷,往往呈现出法律问题与社会问题交织、个体权益与公共利益交织的特点,对广大法官增强做调解工作的能力、把握大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少数法官、特别是基层法官通过司法手段化解矛盾、罢诉止讼的能力不高,个别的甚至因适用法律有瑕疵而激化矛盾。二是有的案件仍然存在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的问题。三是基层基础仍需进一步夯实。基层法院的审判质量效率不高,案件上诉率、申诉率、发改率和信访率仍占一定比率。基层法院有些法官政治观念淡薄,个别干警素质作风较差仍是社会反映的重点问题。四是案多人少的矛盾仍未缓解,特别是执行案件仍居高不下。

(四)普法工作流于形式,法治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经过二十年的时间,虽然我市的普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许多群众“信访不信法”,许多社会上的不文明、不守法陋习得不到及时有效纠正,与此有很大关系。问题主要是:一是部分单位对普法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单位对普法工作有厌倦和松劲情绪,存在着普法工作措施不落实,工作无部署、无检查的状况;有些单位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发挥不够,带头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法制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普法教育形式僵化,不少单位仍限于“摆(摆摊法律咨询)、讲(讲法制课)、赛(法律知识竞赛)、考(法律知识考试)”等形式,满足于分发了多少宣传资料,组织了多少次活动,而对公民法律意识的树立、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律知识的运用研究不够、方法不多;经常性宣传工作不到位,部分单位的法制宣传工作往往以法制宣传日为主,突击开展,虽然营造了良好的气氛,但只有一日效应,缺乏持久性;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群众迫切需要了解的民事、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许多群众看不到、听不到;法制教育和法制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未能结合实际建立和推行有效的学用结合的普法机制,缺乏对群众日常应用的指导和教育,普法教育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教育流于形式。三是普法工作在区域、人群、行业上发展不平衡,存在薄弱环节。从区域上看,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存在人员难集中、时间难安排、资金难保障、效果难体现等问题;从人群分布看,外来务工人员、青少年仍然是普法的难点,特别是在青务工人员,普法教育基本上是盲区,该人群中违法犯罪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从行业上看,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企业职工普法难度较大,存在问题较多。

(五)法治城市创建的氛围不够浓厚

我市创建法治城市以来,一直没有抓住有利时机在全社会迅速掀起法治建设的高潮,形成浩大的声势。一是创建主体有限。法治创建的主体仅限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甚至是各级普法依法治理机构的相关人员,未能在社会上全面铺开,没有激起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二是创建手段单一。当前一些法治创建活动停留在用文件贯彻文件,用会议落实会议上,形式也往往局限于散发宣传单、制作广告牌、普法考试等传统的普法形式上,法治创建的覆盖面有限,影响力和感染力不足。三是法治城市创建的成果未能惠及于民。我市的法治城市创建,没有很好地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城市发展、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没有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法治创建的实惠,因此市民对法治建设的认识有限,感受不深,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建设法治城市的对策建议

市委提出建设的城市发展目标,体现了玉溪的优势、特色和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明确了玉溪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法治”作为一个城市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价值追求和衡量标准没有体现出来。建议市委在“五个玉溪”建设上再增加“法治玉溪”这个目标;或者以“法治玉溪”取代“和谐玉溪”。因为“和谐”与“宜居”有相同之处,“宜居”城市必然是“和谐”城市,“宜居”比“和谐”在内涵与外延上更宽泛;一个城市要从根本上实现“和谐”,必须以法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法治为边界(即社会秩序的有序与规范)。而且,从国家到地方的实践来看,“宜居城市”、“法治城市”已经有权威的或成熟的评价指标系统,国家有关部委或国内外一些权威专业机构已经开展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宜居城市”、“法治城市”评比,与此相比,“和谐城市”评比并不多见。按照李群书记提出的“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要求,我们应该把“法治城市”建设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加以推进。

(一)切实解决好认识问题

要突破把法治城市建设等同于普法、依法治理的过时认识,从思想上提高对建设法治城市重要性的认识。

1、要认识到建设法治城市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建设法治城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体现了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地方民主法治建设相结合的具体实践活动。

2、要认识到建设法治城市是建设宜居玉溪、打造幸福城市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城市的法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宜居指数和市民幸福指数,法治不仅构成宜居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重要指标,也是提升其他各项指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于民众来讲,一个城市是否宜居、是否有幸福感,不仅来自品质化的生活,更来自法治建设的水平。经过对2007年以来我国评选宜居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情况分析,我们发现法治城市建设比较成功的城市如杭州、长沙、成都、南京、深圳、无锡等均跻身于宜居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前列。

3、要认识到建设法治城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应对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形势,中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考察各地实践,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化法治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加快全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

4、要认识到建设法治城市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除了经济社会发展等指标之外,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生活与发展环境。在全球化时代,法治已成为衡量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指标,如政府治理绩效、市场环境、吸引外资能力、安全与秩序等,都同一个城市的法治化程度密切相关。我们必须把玉溪的发展放在国际平台上,以法治推动玉溪市综合竞争力的新跃升,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市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进一步明确法治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思路

我市建设法治城市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总体要求,将我市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全面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在全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我市各项工作法治化,把我市建设成为地方立法特色鲜明、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平正义、法治环境健全、法治保障有力、法律服务优质、社会安定和谐的法治社会。到2015年,进入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工作先进行列;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法治城市创建成果,实现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

我市建设法治城市的总体思路是:以法治政府(阳光司法、阳光检察)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政府和司法公信力;以法治环境建设为关键,努力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诚信守法的经营环境、文明有序的公共环境和具有较高安全感的治安环境;以法治社区(村庄、企业)建设为基础,大力培养恪法守法、平安和谐、文明规范的社会风气。充分发挥法治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建设宜居玉溪,打造幸福城市。

(三)积极推进法治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1、理顺体制,提升法治城市建设的层次。当前我国法治城市创建较为成功的工作体制主要有三种模式:工作机构设在人大的广东模式,设在党委政法委的江苏模式,设在党委办公厅的浙江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应当明确,各级党委是法治城市建设的领导核心,法治城市建设所涉及的立法、执法、司法、普法、依法治理、社会治安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按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各方依法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建议我市采取江苏模式,将建设法治城市工作机构设在党委政法委。

2、创新机制,增强法治城市建设活力。法治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创新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与党政机关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结合起来,与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与创新社会管理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形成各要素有机结合,特色突出、注重实效的工作机制。为了保证法治城市建设落到实处,建议借鉴无锡市制定法治城市创建评估体系的经验,把法治城市创建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测评体系,既要让各责任单位易于接受,又能客观评价法治建设成果,推进法治建设。

3、突出抓好“三大机关”(政府、法院、检察院)建设和“四大环境”(市场环境、经营环境、公共环境、治安环境)建设,形成“法治城市”建设的亮点。

——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执政。倾力打造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和责任政府,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的根本性转变。要更加注重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行政监督和问责,完善监督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更加注重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完善行政调解制度,提高行政调解效能,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完善信访制度。

——推进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综合素质,严格依法办案,规范司法行为,确保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尊重司法独立,维护司法权威,逐步降低涉诉涉法信访比率。加强对立案、侦查、批捕、起诉、审判、执行等重要环节及人财物等关键岗位的权力行使的监督,严格执行过错责任追究、问责和案件评查制度,落实执法监督巡视制度和涉法涉诉信访源头倒查整改制度。

——完善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牢固树立平等保护的理念,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共同发展。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依法规范各类市场主体行为。

——营造诚信守法的经营环境。努力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加快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推动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假贩假等犯罪行为,加大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等工作力度,营造“以诚为本、以信为誉”的良好社会氛围。

——构建和谐的公共环境。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营造人人遵法、守法、维护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加强公共场所管理,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整顿交通秩序、旅游景点秩序,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创建稳定的治安环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大力整治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和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4、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树立法治先行权威。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精心组织实施普法活动,特别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切实增强公民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培育尊重法律、依靠法律的基本素养,倡导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为法治城市建设打下深厚的思想根基。一是要不断创新和丰富法制宣传教育的方法,不断改进普法形式,创新普法载体。二是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三是要培养全社会的法治精神,形成法治文化。

5、加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地方性法规规章执行的效力。要从创建法治城市的全局高度出发,着手地方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不断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要着力抓好有关完善经济体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以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所急需法规规章的制定或修改工作,力求体现规律要求、适应时代需要、符合人民意愿、解决实际问题。一是加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力度,增加立法的透明化、公开化,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完善立法调研、专家咨询论证、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等工作机制。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通过书面征求意见、网上征求意见或者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可以借鉴成都的做法,使各博弈主体自立法活动伊始便有机会广泛参与加入到利益诉求的表达过程之中。二是加强立法跟踪监督和立法后评估,努力提高地方性法规规章施行的有效性。

6、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一是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二是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拓宽监督渠道,切实强化监督力度。三是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认真解决群众投诉反映的问题。四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监督体系建设,确保公共权力始终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

7、健全法律服务机制,提高法律服务水平。一是依法合理设置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人员无违纪和违法犯罪现象。二是各种法律服务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无,没有不正当竞争现象。三是法律服务优质高效,每名法律工作者每年度进行一件法律援助。四是法律服务市场管理规范,定期进行有效整顿,切实提高法律服务水平。

热点内容
榆次免费法律咨询 发布:2025-01-15 15:49:54 浏览:163
法官考察材料 发布:2025-01-15 14:58:25 浏览:475
合同法违反合同 发布:2025-01-15 14:48:08 浏览:825
北京资深拆迁律师 发布:2025-01-15 14:26:40 浏览:975
疫情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5 13:55:13 浏览:882
国家电网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5 13:27:12 浏览:903
民法典规定的家事代理权 发布:2025-01-15 12:58:48 浏览:609
劳动法劳务派遣人数规定 发布:2025-01-15 12:46:04 浏览:909
孙国祥行政法违法性判断 发布:2025-01-15 12:35:34 浏览:44
新编行政法理论与实务 发布:2025-01-15 12:31:38 浏览: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