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中进食

道德经中进食

发布时间: 2023-01-21 05:24:17

① 修德的三个方面白话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生而为人,少不了学习、工作,向自然学习,感悟世界,探索自然,就是“悟道”。然后依“道”工作,就是“行道”“修德”。所以《道德经》只说了两件事,“道”是什么,“德”怎么修。

这一章老子总结了“修德”的三个方面:其一在于生理上的修养,如养生,传统上称为修“命”;其二在于心性的修正,如“养心”,传统上称为修“性”,“性”与“命”同修,就是“性命双修”,两者同为出世法,重在修身养德;其三在于行为上的修行,重在自然社会中的实践活动,为身修之后的入世法。儒家也好,道家佛家也罢,乃至当代的教育,都是按照这个次序进行的:出世修身然后入世修行。如:年幼在家、在校学习,年长立志步入社会。

在生理上的修养,就是老子说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句话重在“雄”、“雌”、“溪”三个字。“雄”为阳,在于发散;“雌”为阴,在于收敛,一收一发,一来一去,犹如绵延不绝的“溪流”,流走了,又通过大气降水、地下泉涌流回来,这就是“溪”,有来有往,绵延不绝。

所以生理上的修养就是要有来有往、有收有发。阴阳平衡了,方能生生不息。吃进去的要排出去,吸进来的要呼出去,只进不出就要出问题,粪便排不出去便秘,汗水排不出去发热,气排不出去胀气;排出去了还要给补回来,饿了要进食,渴了要喝水,累了要休息;身体内部也一样,心血管在舒张收缩,神经在紧张放松,肺在一呼一吸……所以,人太紧张了,肌肉一紧,就束缚了筋膜肌肉的活动,就像紧张的呼吸都急促,外界的能量进不来,就闭塞了;人太放松了,肌肉一散,力量感就没了,能量就释放不出去了,就怠惰了。所以,太松散了,就要紧一紧,就要约束一下,就像大肚腩,松松垮垮,缺少饮食的节制;太紧张了,就要松一松,就像四肢的疙瘩肉,肌肉紧张难以放松。

所以,身体上的修养讲究的是有进有出、有松有紧,张合有度、收发自如,如此,方可身如“婴儿”般,身体柔软、皮肤白嫩、气力不绝、富有生气……这便是养生之“德”。(详见“复归于婴儿 人生修与行 白话道德经第十章(中)”)

在心性上的修正,就是老子说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白”为阳,为清明,“黑”为阴,为浑浊。“泾渭分明”即为清明,“泾渭不分”则为浑浊。世界本就浑然一体,清明让人们知“泾渭”,了根源,明细节;浑浊让人们知“泾渭之汇合”,了方向,明整体。一时一刻、一点一面的细节,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之整体,都是为了洞悉世界之变化,就像微观的物理学终将回归宏观的宇宙学上,就像微观的细胞学终将回到生物学上。

所以,事儿分得越清,人看得越明“白”,越要守住“黑”这个整体,越要明了整体的运作,越把细节放在整体中体悟,这就是合“黑白”之“天下式”,就如我们常说的“难得糊涂”,真“糊涂”么?不是。“糊涂”是从更宽广更长远的角度去看待万事万物,从而看淡了一时一刻的得失。如此,以整体为整体,以“天下式”为“天下式”,曲折也好,失败也罢,只是世界流转的一角一隅,故“复归于无极”。“无极”,无有四至,循环往复,故而无所极。

当我们把“心”与“身”结合起来,以“性命双修”的角度来看:

“心”为阳,代表心思之发散,发散则可区分,则可理清曲直黑白,但是发散大了,便成了妄想,就如我们的念头,一会儿一个样儿,本来认认真真地工作,一不小心就想到了烦心事,一不留神就做起了白日梦,所以说“天马行空”,“心猿意马”,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念转瞬即逝,想抓住这个“心念”的时候就变成“想抓”这个心思上了。想的多了,心性收敛的就少了,心性的阴阳平衡就破坏了。

“身”为阴,代表身体之收敛,我们需要吸收外在的能量,以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如喝水、呼吸、进食,但是,喝着喝着就想来点酒水饮料,吸着吸着就想来点香水香烟,吃着吃着就想尝遍世间美食,敛着敛着,就想敛财敛物敛天下,收着收着,就想收名收利收民心……感官本是认识世界、感悟世界的,却成了口腹之快的工具,身体是本分做事行事的,却成了满足野心、肆意妄为的用具。如此,妄为的多了,行为的规矩就少了,身体的阴阳平衡就破坏了。

心里想得多了,专心做事的时间就少了,就要收收心了,想想自己的理想是不是好高骛远了?看看自己能力能否胜任自己的想法?瞧瞧自己的身体能不能支撑下去?让心里想法回归于自然本分、回归于客观实在,如此,心便成了“本心”,当发散的心思与周身的客观实在紧密结合在一起,“身”与“心”便合一了,阴与阳就平衡了。

同样,身体不易满足了,就被眼耳鼻舌身困住了,身体“实腹”的本分就忘了,人就不清净了,身子就成了外物情欲的奴隶了,五劳七伤就来了,肆意妄为就多了,就需要收敛下言行了。想想自己的初心,看看自己的身体,瞧瞧自己的行为,再瞅瞅自己的周遭环境,当初赚钱养家的“初心”是不是变成了单纯的“拼命赚钱”而忽视了自己的家?曾经立志报国的“初心”是不是变成了“得过且过”的散漫嬉闹而忘了自己的国?所以找到自己的真心、初心,用“心”约束住身体欲望,如此,“身”与“心”便合而为一了,阴与阳便平衡了。

当发散的“心”,被自身的环境约束时,心便凝实客观了,便形成了“意”,心之务实为之“意”,;当身体的肆意妄为,得到了“心”的方向时,行动便有了目标,便形成了“志”,行之所向即为“志”。然后,心往一处用,力往一处使,心之阳与身之阴平衡合一,便成了“意志”。

而这意志,便是进入社会、行本分事的关键,就是老子讲的行为上的修行,他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谷”同前文的“溪”。当一个人克服了身体于外物的欲望,克服了心性于情念的遐想,自然克服了荣辱得失。荣辱又当如何?得失又当怎样?我“意”不改,我“志”力行,荣辱得失只是我矢志不渝的插曲,又何须在意?阴阳往复,自有循环,荣则荣,辱则辱,我心所向,我意所在,我志所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荣辱不惊,自得始终。就像俗话说的“治病不问钱财”,目的在治病,钱财这些身外之物自当放下。

当身体、心性和行为都能收发自如,阴阳平衡时,德行就修满了,所以老子总结说“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未经雕琢的木头,自然本来的样子,如果把“朴”分散开来,就是“阴阳”,就是前面讲的修身、修心、修行的方法,就是“器”。我们说一个人“器量”好,无非就是心性平衡,能通过一阴一阳化解开来;我们说一个人大器晚成,无非就是这个人通晓了阴阳之道。所以,修德的方法千千万,都是在“阴阳”之中,所以“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不割”不把阴阳割裂开来。

② 老子 道德经 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什么意思

意思是: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该句出自《老子》第二十四章 ,原文如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2)道德经中进食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③ 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什么意思

  • 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意思是,只要饭可以吃饱吃的好,就不要可取去追求美味珍馐。吃的健康就是好。“美其服”只要穿的暖和舒服,就不要刻意追求名牌或者奢侈品。“安其居”只要住所能够遮风挡雨,就不刻意追求大房子或是铺张浪费。“乐其俗”按照自己的习俗过节日,不要吃着中餐想着可以吃西餐,过着春节就想着过国外的节日。

  • 出处:出自《老子道德经》

  • 原文:

老子《道德经》:“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释义:

老子《道德经》:“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热点内容
经济法中半数以上是含半数吗 发布:2024-11-19 16:38:46 浏览:741
劳动合同法中以上以下 发布:2024-11-19 16:29:35 浏览:735
合同法的第59条 发布:2024-11-19 16:29:34 浏览:296
公司培训合同法的通知怎么写 发布:2024-11-19 15:59:01 浏览:513
法院职工编制 发布:2024-11-19 15:23:49 浏览:202
民法典取姓 发布:2024-11-19 14:51:27 浏览:461
湖南法律硕士报考点的选择 发布:2024-11-19 14:21:19 浏览:512
司法考搜狐 发布:2024-11-19 14:19:01 浏览:93
劳动合同法教程 发布:2024-11-19 14:12:48 浏览:669
大几能考司法考试 发布:2024-11-19 14:06:33 浏览: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