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77

道德经77

发布时间: 2020-12-28 12:39:30

道德经 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 全文 译文 .txt

道德经.txt

求点赞,o(* ̄︶ ̄*)o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

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

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

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

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

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

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

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

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

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

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

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

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

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

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

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

此。

8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

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

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⑵ 百思不解《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抄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⑶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的感悟

下面的来自网络,你自己阅读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②,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③,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④。
[译文]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注释]
1、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为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2、受国之垢:垢,屈辱。意为承担全国的屈辱。
3、受国不祥:不祥,灾难,祸害。意为承担全国的祸难。
4、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引语]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阅读。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评析]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对水的赞美;二是“正言若反”。张松如说:“在世界上,弱能胜强,柔能制刚的事例是不乏见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他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许多大变化,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盛到衰的演变,这不能不对他的思想发生重大影响;同时,在这个时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斗争中,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在更远的时代,水的特点还没有为人们所了解,保留《山海经》中禹治洪水的传说,和老子书中对于水的柔性和作用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再说“正言若反”。老子所说“正言若反”是老子对全书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例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等等。孙中原说:“这里连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他们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中的话也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

⑷ 道德经七十一到七十七讲的是什么问题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几章主要讲的是治民要术,第七十一章是说统治者要实事求是对老百姓要诚相待,第七十二章是说要尊重民俗,所谓不干涉,干涉太甚则民反矣,第七十三章是讲治民行为以天道为标准。第七十四章世上常有不得已而为之事,即便如此仍应遵循道,第七十五章是奉劝统治者应爱民体恤民情。第七十六章是说治民手段应以柔为主以刚为辅刚柔并济,第七十七章是说爱国治民应以天道为最高准绳

⑸ 道德经里关于为人处世的部分三观正吗,如何读懂第七十二章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文学著作,也是契迄今为止在国外被翻译成诸多文字最多的一本书。《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名人老子所作,在这本书中包含了道德,文化,修养,宗教,哲学,政治等等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说《道德经》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在这本书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为人之道,为臣之道,为君之道。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其精湛的道理,所以这本书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想要读懂第72章,就要设身处地的把自己代入到文章当中。因为第72章讲述的是君王的治国之道,所以,就要把自己当成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百姓,或者把自己当成是这个国家的君主。读这本书不能光看其表面意思,要往深了追究它更深层的含义。

⑹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译文

天之来道,其犹张弓欤?高自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的法则,不是像拉开弓弦一样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抬高;过满了就减小一些,不够满就补足一些。自然的法则,是减去有余的并且补上不足的。人世的作风就不是如此,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人?只有悟道的人能够如此。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仗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他不愿表现自己的过人之处。

⑺ 解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②;善数,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④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⑤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⑥;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⑦。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⑧。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⑨。 〖注释〗: ①辙迹:车子在泥土的路上走过,车轮辗过留下的痕迹。②善言,无瑕谪:善言,顺物之性。瑕谪,缺点、毛病。③筹策:古代运算所用的竹制筹码。④关楗:古代门户的关楗是木制的,横的叫关,即栓,竖的叫楗。⑤约:捆的意思。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有救人,就有弃人。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⑦袭明:承袭了聪明。⑧资:借鉴、帮助。⑨要妙:要,通“杳”。要妙,无影无声的妙。〖译文〗:善于行事,不留痕迹,无迹可寻;善于谈话,不留破绽,无瑕可指;善于运算,不用筹码,心中有数;善于闭门,不用门闩而不可开,以道自守,坚不可破;关于团结,不用绳索捆绑而不可解,同心相结,密不可分,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拯救物,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就叫袭用了道的聪明。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也是善人借鉴。不重视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虽绝顶聪明也会做下糊涂之事。这就叫做无影无声的妙。 【读后题解】: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论。先提出五善。“善行”,就是指善于行“无为”之政,“善言”就是指善于行“不言”之教。“善数”、“善闭”、“善结”各句,也都是以自然为道,无所着迹之意。其次指出,圣人常善于救人救物,了解人各有才,物各有用,所以废人废物都转为有用的人物器材,如巨匠之无弃材,视凡材无不可用。此种“袭明”,即因人之明,因袭乃道家之一术。最后指出,善人与不善人有互补的关系。本章不仅写出有道者乃任自然的待人接物,也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弃物的自然心怀。

⑻ 求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的全文翻译

第七十四复章
原文:民不畏制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为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意译:
当人民到了连死都不畏惧的时候,(统治者)用死来威吓他们又有何用?为使人民畏死,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指统治者)把他捉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
人的生死有天道(自然规律)司管。代天道行事,犹如代高明的木匠削砍木头,代木匠削砍木头很少有不自伤其手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_^

⑼ 解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老子》第二抄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遐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驾车的人,不会在路上留下丝毫的车轮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的破绽;善于记数的人,不要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不需要机关,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打绳结的人,不需捆起,别人也无法解脱。 所以圣人总想拯救每一个人,所以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圣人总想爱惜每一件物品,所以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这叫做内藏的绝顶的聪明。 所以,聪明的人是不聪明的人的老师,不聪明的人也可以成为聪明人的后事之师。如果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后事之师,即使绝顶聪明也会办下糊涂之事,这叫做为人处世的诀窍。 大意: 本章阐述了“无为”的妙处。“无为”之人,做事能恰到好处,待人接物也能使人尽其才,物尽所用。因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以偏见对外界事物。

⑽ 《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的歌曲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白话文:

道是所有事物的运行规律,这个运行规律人类是可以探索并按照它去生活的;这个运行规律非常重要。事物的本质德性用名字表现出来,这个本质德性人类是可以根据他的不同性质分别认识的,名字表示的本质德性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大道的运行规律是:事物在没有产生以前称“空无 没有”阶段,这个“无”的本质其实是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内部已经开始运作了。也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孕育新生事物的过程。一旦条件成熟,孕育完成就产生延续性新生事物,就是我们认为的“有”,这个“有”的本质其实是:所有事物都是由他们的母体产生以后的结果。因为这个运行规律,我们就应该经常保持没有太多的欲望,把人体能量节省下来,让能量在体内部转化,这样我们可以观察、感觉人体能量在体内转化的奇妙反应;如果经常有“这样那样”的欲望,能量都转化成劳动、工作、学习以及娱乐了,我们观察到的就是平常的人的“生老病死”的表象变化。(徼:jiao意:边沿,边界)“常无欲”和“常有欲”这两个意识行为同时出现在人的大脑意识之中,只是他们的本质德性完全相反(无欲是养生;有欲是消耗)。我们同时称他们为玄妙的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的玄妙是伴随人类整个过程的玄妙科学,也是最玄妙的科学,也是符合所有事物运行规律的科学。因此称玄之又玄。这个事物共同遵循的运行规律是所有玄妙的总门径,不管是物理、化学、“事”和“物”以及是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者是已知世界、未知世界,宏观的有形世界、微观的无形世界,都遵循这个“万能”的运行规律。因此,自然界所有事物的玄妙问题都可以运用道的这个运行规律加以解释的,因此都在道的这个“众妙之门”中。

热点内容
民法典是法律 发布:2025-03-31 10:35:27 浏览:699
淄博法院王 发布:2025-03-31 10:33:57 浏览:832
公司法人继受 发布:2025-03-31 10:30:58 浏览:872
政策法规进农家 发布:2025-03-31 10:30:12 浏览:640
迁江法院电话 发布:2025-03-31 10:21:49 浏览:7
杞县司法局 发布:2025-03-31 10:13:52 浏览:188
依法治军史 发布:2025-03-31 10:12:36 浏览:113
扣分交通法规 发布:2025-03-31 10:12:34 浏览:820
维修基金管理条例 发布:2025-03-31 10:12:32 浏览:174
皮城执法官打野刀 发布:2025-03-31 10:03:05 浏览: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