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 2023-01-23 06:32:57

『壹』 2014年《立法法》修改需解决哪些根本问题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2014年《立法法》修改需解决哪些根本问题?


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立法权:国家立法权、地方立法权、行政立法权、军事立法权和授权立法。但是,关于不同立法权之间的权限划分,尤其是国家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行政立法权之间的权限划分仍然存在不够明确的问题。


2014年8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这是该法自2000年颁布施行14年来的首次修正。该草案有很多亮点,但从理论上看,应该厘清几个根本性问题。


“立法”中“法”的范围


我国享有立法权的地方最低只到较大的市,较大的市以下的地方(比如县级、乡级)没有立法权,但是这些地方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仍然可以针对不特定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能够反复适用的规范性文件(俗称“红头文件”)。同时,即使那些享有立法权的机关也可以在立法之外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那么,这些规范性文件与立法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由于《立法法》并未对“什么是立法”以及“授予立法权的标准是什么”给出一个答案,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对各类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的认定出现了困难。虽然2007年的《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第五章规定了对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规定了“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理由中对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合理或适当进行评述”,但现实中规范性文件的数量远远超过立法,如果《立法法》不解决“立法与非立法”的实质区别问题,“依法治国”还是“依文件治国”的困惑势必长期存在。


准确划分立法权限


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立法权:国家立法权、地方立法权、行政立法权、军事立法权和授权立法。但是,关于不同立法权之间的权限划分,尤其是国家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行政立法权之间的权限划分仍然存在不够明确的问题。


根据立法部门的观点,解决上述两种立法权限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立法法》第8条。学界普遍将本条规定称为法律保留,即它主要用来横向划分国家立法权与行政立法权,而非用来纵向划分国家立法权与地方立法权,因为后者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并非“管辖范围”的大小不同——涉及全国范围的中央管、涉及地方范围的地方管,而是“管辖事务”的内容不同——某些需要统筹规划的事务,比如外交、国防只能由中央管辖,而某些需要因地制宜的事务,比如教育福利、环境卫生只能由地方管辖,当然,也还存在中央与地方共管的事务,比如《立法法》第64条第2款的规定。


此次《立法法》修改草案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作了具体规定,但问题在于,国务院根据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数量很少(目前主要在税收领域),而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是国务院违反法律保留的情形。另外,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的内容限于城市建设、市容卫生、环境保护等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项。这虽然具有了事务划分的意味,但范围未免太小,而且与《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8条的“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三)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以及第44条的“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四)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也不尽一致。所以,当务之急是对《立法法》第64条第1款第2项的“地方性事务”作出具体规定。


立法效力位阶影响立法冲突


由于我国立法种类众多,立法之间的效力位阶对于民众守法、国家机关执法、司法都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现行《立法法》第78—82条虽然规定了部分立法之间的效力关系,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明确之处,比如省级的地方性法规与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之间、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与省级的地方政府规章之间,以及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之间等的效力位阶关系。同时,也缺乏判断立法效力位阶的实质标准,从而给立法冲突的认定带来很大困难。


目前,立法冲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纵向的上下位阶的立法冲突,另一个是横向的同一位阶的立法冲突。对于前者,我国通过改变或撤销制度(《立法法》第88条)予以解决;对于后者,则通过裁决制度(《立法法》第86条)予以解决。


前者的问题在于,2000年以前,改变或撤销以审查机关主动审查为主,但审查机关发现下位法存在问题的几率较小,所以主动审查往往处于闲置状态。《立法法》第90、91条规定了被动审查方式,即由某些主体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申请对违反上位法的下位法进行审查。


但是,被动审查的范围仅限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且根据《立法法》第88条第1项,有权审查自治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是全国人大,而非全国人大常委会),其他一些立法,比如法律、规章并没有被纳入被动审查的范围。该两条规定在《立法法》第五章“适用与备案”中,尤其是规定在第89条的备案制度之后,似乎被动式的审查要以该立法提请备案为前提,但实际上,《立法法》并未将备案作为立法机关的一项义务也未规定不备案的后果,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并非自治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备案机关。


被动审查虽然部分解决了审查机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也产生了申请主体过泛、申请条件过宽的问题。《立法法》第90条规定的申请主体几乎涵盖了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另外,《立法法》第90条第1款虽然规定“一府两院两委”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审查要求,但实践中“一府两院两委”申请的情形几乎没有。这些问题亟待在本次《立法法》修改中予以解决。


当前,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立法法》修改不宜局限于小问题,而要着力解决那些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更多关于财经资讯,可以点击高顿网校财经资讯查看详情。


作为全球领先的财经证书网络教育领导品牌,高顿财经集财经教育核心资源于一身,旗下拥有高顿网校、公开课、在线直播、网站联盟、财经题库、高顿部落会计论坛、APP客户端等平台资源,为全球财经界人士提供优质的服务及全面的解决方案。


高顿网校将始终秉承"成就年轻梦想,开创新商业文明"的企业使命,加快国际化进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财经网络学习平台!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问,欢迎向高顿企业知道平台提问!

『贰』 2014年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做了哪些事情

1、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厉行法治、依法治国的决心和勇气。《决定》的出台,意味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2014年8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这是立法法实施14年后首次修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立法法是规范立法工作的基本法,也是关于国家立法制度的一部重要法律。本次大修对地方立法权的“放”和对授权立法的“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3、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于11月1日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明确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4、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新的《行政诉讼法》将从2015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行政诉讼法》实施24年来的首次修改。修改后的新行政诉讼法对立案、审理、判决、执行等机制的改进和完善,有望破解“民告官”制度长期存在的“三难”问题,进一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激活“民告官”的司法正能量。

5、死❤刑罪❤名大减,彰显司法文明。2014年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拟对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等9个罪名取消死❤刑适用。减少死刑罪名、促进人权保障以及加大对腐败犯罪的惩处力度是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突出亮点。

另外,还有司法改革试点、干预司法问责、跨境追逃追赃等。

『叁』 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一、着力抓好中央确定的重点立法项目。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明确了需中央研究的重大立法事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和《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2015年工作要点》也提出了一批重要立法项目。要把这些立法项目摆在常委会立法工作重要位置抓紧抓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依法按程序认真做好法律草案起草和审议工作,保证顺利出台。立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重要情况,由常委会党组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按照中央决策依法认真做好相关立法工作。
二、及时调整常委会立法规划。
本届常委会立法规划是2013年确定的。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及时对常委会立法规划作出必要的调整。凡需要在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任期内完成或启动的立法项目,一般应列入常委会立法规划,由常委会党组报请党中央批准后组织实施。每年的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要根据立法规划作出具体安排,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使常委会立法工作更好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修改后的立法法对此已作出明确规定。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健全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本次会议初次审议的证券法修订草案、种子法修订草案,就是由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分别牵头组织起草并依法提请审议的。今后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做法。立法规划调整后,有关委员会牵头组织起草的任务增加了,责任也就越大。
四、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立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坚持求真务实、有效管用,切实增强法律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注意防止产生法律“好看不管用”的现象。认真贯彻实施修改后的立法法,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坚持并健全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机制,更加注重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继续做好立法评估工作,努力做到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

『肆』 《慈善法》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

从2014年4月26日到12月1日,由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明德公益研究中心承办的“慈善立法半月谈”总共举办了13期,开展了关于慈善立法的开放学术讨论。

今天下午,在这13期沙龙讨论和研讨的基础上,首部慈善立法专家建议稿公布。

从2005年民政部提出慈善法立法建议开始,《慈善法》已经在漫长的立法道路上踯躅了近十年。

立法步伐明显加快出现在2013年11月,慈善法被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并最终确定由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牵头起草。

2014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召开慈善事业立法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列出了立法时间表和路线图。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曾经介绍说,根据初步计划,2014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广泛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在充分调研与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慈善事业发展的经验,争取在年底形成正式的法律草案稿。如果进展顺利,预计2015年上半年可以提交审议,即进入正式立法程序。

目前,已经至少有五个版本的立法建议稿在起草中。据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慈善法》出台一再推迟,是因为各界对慈善问题的看法还存在很多分歧和争论。

据了解,我国现行慈善方面的立法已经有1999年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和规范我国三种社会组织—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注册和基本行为的三个行政法规。

在今天的专家建议稿发布会上,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现在要制定的《慈善法》应该超越这些,成为一部基本法,对慈善的组织、行为,以及如何培育、扶持和监督慈善组织,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真正大发展,作出明晰准确的法律规定。谁来筹集慈善资源

目前,我国有很多筹募善款的主体,第一就是政府,遇到重大灾害,民政部门和有政府背景的机构筹集的资源较多。其次是人民团体如工青妇组织,还有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包括相关的事业单位。第三是有政府背景的正式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在这些之后,才是那些登记注册的民间社会组织。第三和第四项加起来,据2013年的统计,为54.1万个。而第一、二项有很多基层组织,总量据测算有近千万个。第五是企业,包括国企和民企。最后,还有未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及个人。

『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的草案说明

航道是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我国现有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近13万公里,沿海航道通航里程8000多公里,作为水路运输的基础,这些航道承载着约占社会货运总量11%和货物周转总量47%的货运量。但是相比于美国、德国等航运发达国家,我国航道的利用率还比较低,水路运输的效能还有待进一步发挥。实践中,我国航道保护和利用面临着航道规划科学化水平不足,航道建设等级和网络化程度较低,以及建设拦、跨、临航道建筑和进行非法采砂取土等活动造成碍航、断航等突出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航道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示,要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强航道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将有限的航道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对于促进具有运量大、能耗小、成本低、污染少等优势的水路运输业发展,进而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1987年制定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对航道的保护和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一些规定过于原则、约束力不强,对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缺乏规范,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航道保护和利用的要求,有必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相关制度,并与公路、铁路、机场、管道等重要基础设施的专门法律相配套,制定航道法。2011年1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出台航道法”的意见。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出抓紧制定航道法的建议或提案。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选择航道法进行了立法项目论证,并将该项目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
2006年9月,原交通部向国务院报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送审稿)》。法制办收到此件后,多次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部分地方人民政府、企业和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实地调研,召开了座谈会、论证会,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会同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对送审稿进行了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草案已经2014年4月2日国务院第4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一)完善了航道规划的规定。航道规划是航道保护、利用的具体依据。草案一是规定航道规划分为全国航道规划、流域航道规划、区域航道规划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航道规划(第六条第一款)。二是按照利用的需要,明确了航道规划应当包括的具体内容(第六条第二款)。三是注重航道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要求航道规划应当符合依法制定的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水资源规划、防洪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并与涉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依法制定的其他相关规划和军事设施保护区划相协调(第六条第三款)。
(二)充实了航道建设、养护的规定。航道建设质量安全和规范的养护作业是保障航道安全、畅通的基础。草案一是针对保障航道建设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问题,设专章对航道建设作了规定,要求航道工程建设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规定,符合航道规划,执行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明确了航道建设各参与方的质量安全责任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第三章)。二是从强化政府和航道管理部门责任着手充实了航道养护的相关规定,要求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制定航道养护技术规范;负责航道管理的部门应当按照航道养护技术规范进行航道养护,保证航道处于良好技术状态;并对航道的巡查、维修、抢修等主要养护制度以及疏浚、清障等养护作业的相关要求作了明确规定(第四章)。
(三)强化了航道保护制度。针对拦、跨、临航道建筑物选址和建设对航道通航条件的要求保障不够,导致航道通航条件恶化的问题,草案明确和强化了航道保护的相关制度:一是建设跨越、穿越航道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该航道发展规划技术等级对通航净高、净宽、埋设深度等通航条件的要求(第二十四条)。二是在通航河流上建设永久性拦河闸坝,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航道发展规划技术等级建设通航建筑物,并实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五同步”(第二十五条)。三是在航道保护范围内建设临河、临湖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应当符合该航道通航条件的要求(第二十六条)。四是对在航道内和航道保护范围内破坏航道通航条件的一些行为作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
草案还对违反本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第六章) 实践中,拦、跨、临航道工程造成碍航、断航的问题较为突出。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建国初期全国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约为17万公里,由于一些拦截航道的工程没有相应建设过船设施,造成航道中断4万余公里。在我国现有的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中,三级及以上航道(可通航1000吨级以上船舶)仅占7.9%,与美国占61%、德国占68%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同时,有关普查数据显示,全国航道上的拦河建筑物共4186座,其中建有过船设施的仅有908座,能正常使用过船设施的仅621座;桥梁共40972座,其中不满足通航标准的占70%。
现行航道管理条例规定,修建与通航有关的设施或者治理河道、引水灌溉应当事先征求交通主管部门的意见。但是,由于征求意见制度约束力较弱,航道保护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对不符合通航标准的拦、跨、临航道工程,如果没有必要的事前预防把关制度,一旦建成,事后再要拆除或改建,必然代价巨大。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突出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和一些地方开始对桥梁等与通航有关的工程建设探索实施航道影响审查制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国外经验看,美国、俄罗斯、德国等航运发达国家也都设定了独立的通航条件论证、审查制度,有效促进和保障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航道的发展。根据航道保护的实际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并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草案设定了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制度。
根据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草案将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作为工程项目审批、核准的条件,并最大限度缩小了需要进行航道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的范围。草案规定:建设与航道有关的工程,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建设项目对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作出评价,并送有审核权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核。通过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进行的审核是建设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条件,未进行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或者审核认为建设项目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部门不予批准、核准,建设单位不得建设。同时,明确了不需要进行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的法定范围。(第二十八条)

『陆』 刑法修正九什么时候

目前正在征求社会意见的阶段,这个时间是到今年的12月3日前。估计下次常委会开会就能通过了。

『柒』 如何完善立法体制

(一)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立法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是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应有之义。立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人大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法律法规的立项、起草、审议、修改、表决等各个环节。《决定》要求,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一是,通过每届任期的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人大常委会在编制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时,应当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通过立法推动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立法,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评估,对各方面提出的立法需求进行通盘考虑、总体设计,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积极督促、推动有关方面落实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二是,加强和改进法律起草机制。《决定》指出,对涉及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法律草案的起草,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探索和逐步形成立法机关主导,有关部门参加,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起草法律法规草案的工作机制,有利于使各方面的意见和关切得到充分表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社会共识,防止部门利益,也有利于加快立法进度、提高立法质量。同时,由有关部门起草的法律草案,全国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提前参与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对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还可以探索委托有关专业单位研究提出方案。三是,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立法工作队伍。《决定》对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包括立法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立法是一项政治性、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高素质的立法工作队伍是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气力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等方面加强立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立法工作人才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机制,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为优秀立法工作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制度环境。
《决定》提出,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这是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织举措,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的客观要求。《决定》还提出,依法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制度。这也是加强立法队伍建设、增强立法能力的重要措施,全国人大组织法对此作了专门规定,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曾任命了若干专门委员会的顾问,对专门委员会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作用,还要增加代表大会审议法律案的次数,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职能,要创新和完善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
(二)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
一是,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民参与政府立法机制。行政法规、规章是保证法律正确实施的重要方面。我国立法法对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权限和程序作了原则性规定,国务院制定了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要按照《决定》要求,不断完善有关程序。要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增强政府立法的公开性、透明性,行政法规和规章草案一般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涉及重大意见分歧、达不成一致意见的,要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积极探索开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实施情况后评估工作。二是,建立由专门的法制机构组织起草法律法规的工作机制。《决定》提出,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起草过程中,应当把握和处理好权力与权利、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既要注意赋予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必要的权力和手段,又要明晰法定责任,防止部门争权推责,加强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制约和监督,促使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正确行使权力,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三)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为了防止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部门利益法制化、地方保护法律化的问题,《决定》提出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起草制定,要严格依照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和立法权限进行,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国家机关的权力和责任。下一步,还要通过立法法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不同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国务院部门制定规章,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不得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不得扩大本部门的权力、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还要完善授权立法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的方式和应当遵循的原则。
(四)完善立法协调沟通机制
立法涉及权利利益关系的调整,立法过程也是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博弈过程,不同部门、行业、群体都会以不同方式参与和影响立法。因此,必须加强立法协调沟通,理顺各部门、各工作环节之间的关系,及时解决立法中的重大分歧。在法律的立项、起草和审议的各环节,起草单位和立法机关要广泛听取并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对于立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部门间分歧意见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牵头起草单位要在深人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协商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努力取得共识;必要时,由决策机关邀请有关专家或者委托社会机构对有关问题进行第三方评估,也可以对一些有重大分歧意见的问题,提出若干解决方案,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及时作出决定,不能为部门之间的分歧所掣肘而久拖不决。
(五)加强法律解释工作
《决定》要求,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解释法律是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也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内容。制定、修改、解释、废止法律,是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的不同形式。法律解释具有针对性强、反应及时、便于操作的特点,可以根据改革要求和法律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法律规定的含义和适用予以明确,保证重大改革依法有序进行。例如,201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司法实践中的情况和改革的需要,通过了关于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7个法律解释,对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予以明确。法律解释出台后,各方面普遍给予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六)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
立法权限划分是立法体制的核心内容。对立法权限进行划分,明确立法权力边界,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确定立法事项的范围及不同归属,明确各立法主体在立法体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制定的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和立法法规定,有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具体包括: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的事项;属于地方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国家专属立法权之外的事项,在法律、行政法规尚未制定的情况下,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同时,我国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强制法对地方立法的相关设定权也作了规定。近年来,一些地方提出赋予地方更大的立法权。对此,要总结经验,认真研究。总的精神是,要进一步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地方立法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在本地区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七)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随着各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设区的市在城市建设、市容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普遍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客观需求。近年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多次提出议案、建议,要求增加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的数量。一些设区的市向国务院提出申请,要求批准为较大的市,享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除了立法法规定的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己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还有233个其他设区的市没有地方立法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就要求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通过修改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同时,这项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可以考虑在界定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加强立法监督的前提下,有步骤地实施。具体步骤和时间可由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根据所辖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其立法工作机构能力等因素确定。

『捌』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以立法形式将9月3日确定

D 【解析】题中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使我们版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权爱和平,开创未来,说明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牢记历史,总结过去的教训,预防未来的错误, ①④ 适合题意; ② 不符合现实; ③ 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本题答案选 D 。

『玖』 中国有什么法律将采用或修改,以实施2011-2015年五年计划和中国面临哪些挑战呢

2008年10月,出台了5年立法规划,规划制定或修改64件法律。其中,列为一类项目,任期内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49件;列为二类项目,研究起草、条件成熟时安排审议的法律草案15件。本届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立法规划坚持立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在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立法等方面,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继续加强社会立法,规划的社会立法有社会保险法、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法、精神卫生法、社会救助法、慈善事业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等6项。这些法律出台后,我国社会领域的立法将更加健全,尤其是关系民生的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将比较完善,人民的社会权利将得到更好保护。三是制定法律与修改法律并重,立法项目总数下降为64件,修改法律的比例上升为28件。 补充: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 2010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的法律案14件: 2月: 行政监察法 (修改); 4月:预备役军官法(修改)、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 6月: 水土保持法 (修改)、人民调解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法 (修改); 8月: 职业病防治法 (修改)、 预算法 (修改)、车船税法; 10月:自然保护区法(自然遗产保护法)、 增值税法 、 刑法修正案 (八); 12月: 森林法 (修改)、 土地管理法 (修改)。 以上项目初次审议时间,可以视情适当调整。 预备项目12件: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法、社会救助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组织法 (修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改)、出境入境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 能源法 、考试法、 电信法 、资产评估法、 兵役法 (修改)、慈善事业法。 追问: 你好,这个是十一五出台的。我需要的是 十二五 回答: 还没制定出来啊,就这个也是在2010年7月份出来的

『拾』 请问,资产评估师取消注册对从业人员有什么影响

27号文决定取消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认定和许可事项,并非取消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更不是取消资产评估行业,而是通过对职业资格管理方式的改革,赋予了行业协会更多的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了行业自律管理。

目前,《资产评估法(草案)》已经经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并且继续列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资产评估法》的立法宗旨充分体现了简政放权、强化行业自律管理的精神,它的出台有利于明确资产评估行业的法律地位,促进资产评估行业科学健康发展。全行业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资产评估立法工作,积极推动《资产评估法》早日出台。

热点内容
关于心道德事的心得 发布:2024-11-19 17:14:24 浏览:202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七条规定 发布:2024-11-19 16:51:51 浏览:748
经济法中半数以上是含半数吗 发布:2024-11-19 16:38:46 浏览:741
劳动合同法中以上以下 发布:2024-11-19 16:29:35 浏览:735
合同法的第59条 发布:2024-11-19 16:29:34 浏览:296
公司培训合同法的通知怎么写 发布:2024-11-19 15:59:01 浏览:513
法院职工编制 发布:2024-11-19 15:23:49 浏览:202
民法典取姓 发布:2024-11-19 14:51:27 浏览:461
湖南法律硕士报考点的选择 发布:2024-11-19 14:21:19 浏览:512
司法考搜狐 发布:2024-11-19 14:19:01 浏览: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