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来源
Ⅰ 论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内,社会关系的形容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应该看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Ⅱ 道德的起源...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内论语·述而》)这里容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韩非认为:“德者道之功”,把“德”释为道的功用。北宋张载提出:“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正蒙·神化》)认为“德”是气之体,“道”是气之用。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Ⅲ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起源于什么作用是什么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道德来源扩展阅读: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
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Ⅳ "道德"这个词最早是哪出现的
道德一词在汉文中最早是分开使用的。中国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义广泛。西周版初权年的大盂鼎铭文的“德”字,是按礼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
道德
读音:[ dào dé ]
释义: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 之服务。
出处:《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白话译文:我听说仁义兴起时,道德也会昌盛起来,道德昌盛起来,政治也会圣明,政治圣明百姓就会安康。
(4)道德来源扩展阅读
道德的近义词:德行、品德
一、德行
读音:[ dé xing ]
释义:道德和品行。
出处:巴金 《寒夜》二六:“她虽然自夸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龄,却还来做一个二等老妈,做饭、洗衣服、打扫房屋,哪一样她做得出色!”
二、品德
读音:[ pǐn dé ]
释义:品质道德。
出处: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和平与刚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Ⅳ 道德是如何产生的
道德是老子在道抄德经中的阐述,道袭德一词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
(5)道德来源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Ⅵ 道德起源的说法
#先谈谈道德起源的问题,一个事物的起源无非有两种:一个是大自然中原生的,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的;另一个是来自人类的,在人类生存发展当中创造出来的。对于道德起源的考察也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道德源于世界本身:
超自然论:讨论道德肯定绕不开宗教,道德行为准则一直是各种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的道德观认为:道德来源于某个更高级的存在物:神,上帝,阿拉,佛陀等等。这些存在本身就体现了至善,启示人民什么事公正或善,什么是不公或恶。如果人们要有道德就得奉行这些原则或者这些存在物的教导,否则即是不道德的有罪的,并且通常因其罪过受到现世或永恒的惩罚。
超自然论存在的问题:宗教是基于信仰的,仅仅是一种信念,从古至今无数的神学家对神进行过论证,但至今也没有任何确定性的证据表明超自然存在物的存在。此外,各宗教信仰的神和道德原则也各不相同,即使确证神的存在,那人们应该接受和遵循哪一种呢?
自然法则论:道德总是以某种形式蕴含于自然界当中,存在着物理定律般的道德“自然法则”,如果人们有道德就会从自然当中发现并坚守这些法则。
自然法则存在的问题:仔细考察物理自然法则,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它们同我们有关道德的法则是大不相同的。向空中抛出物体,物体总要落回地面,受万有引力定律支配。牛顿描述了这种不断发生的物理现象,并称之为“自然法则”。这一过程的关键词为“描述”,因为所谓的自然法则是描述性的,而道德法则是规定性的,规定人们“应该”或“应当”怎么做。我们不能说空中的球应该落下,如同我们说人应该行善一样。万有引力定律说的是球将要落下,从而描述而不是规定了球的动作。
道德源于人类创造:
考察我们所知的道德命题几乎都是关于人的,人应该怎么做,人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和行为准则等等。设想有一天世界上如果没有了人,那么还有道德的存在吗?当且仅当有了能够评价事物的有意识的人在场时,事物才有了本身的道德价值,能被分为善,恶,正当或不正当。换句话说,若没有人就没有道德。
那么道德如何在人类文明的过程当中产生呢?
人拥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去做有利自己的事,避开对自己有伤害的不利因素,从人类这个物种诞生以来都是人类的生存策略。我们可以合乎逻辑的设想,在远古时代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很早就发现他们团结在一起比相互隔绝能做更多的事。无论是狩猎,耕种,抵御外敌,繁衍下一代,在结为团体的环境中比作为孤立的个人更能顺利的完成这些生存任务。所以结群而居成为了人类最重要的生活方式,最符合人类自身利益的生存手段。
群居生活有其优势,但也随即产生了一些问题。许多个体结为一个团体,虽然团体符合绝大多数成员的生存利益,但也无法完全避免团体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团体整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若每个成员都为一己私利与其他成员发生争斗,就会陷入“一个人与每个人的战争”,结果就是个体与种群都走向衰落。所以当这些冲突与矛盾发生之时,团体需要有一个评判标准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牺牲一部分非必要的个人利益,换取更基本更必要的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所谓道德也就此确立。人类依靠确定和遵循道德原则,鼓励人们相互合作,使人们免于恐惧,不必担心自己被残害,被杀死,被欺骗,被偷窃等等。
道德规范即已产生,那么保证其得以实行的社会手段也应运而生。人固有的一些原始的,自私的冲动有些必定会道德规范的实施起阻遏作用,此时道德就借助团体中全体成员的舆论,宗教先知或政治领袖而施行。遵循道德得到社会舆论的赞赏与支持。违背道德的行动,必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与排斥。宗教由于鼓吹道德规范的背后有全知全能之神的赏罚权力支持,“行善进天堂,作恶入地狱”成为一股强大的制裁力量鞭策人们按照道德规范行动。而政治领袖也将道德同他们的政治权威相联系,颁布各种道德律令,告诉人们需要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遵守可得到相应奖赏,违背将得到严重处罚,这也是法律的起源。这时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懂得:“要做好事不做坏事符合我的自身利益,因为这样做我就受益,不这样做就会被排出团体或受到惩罚。”
综上,道德起源于人类的需要,由于认识到以合作和有意义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的重大价值,所以依靠生活经验和理性,制定了一套社会生活中共同遵守与维护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宣布善与恶的内容,鼓励人们行善,禁止人们做恶,以促进共同的福利与发展,使得人们尽可能一起生活得和平幸福。
Ⅶ 道德的起源及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专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属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应该看到,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Ⅷ 道德产生的来源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
Ⅸ 简述道德的起源和特征。
道德的起源:
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
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
道德的特征:
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
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9)道德来源扩展阅读: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
Ⅹ 人类的道德是怎么起源和发展的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10)道德来源扩展阅读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