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依法治国课外知识

依法治国课外知识

发布时间: 2023-01-25 01:29:13

A. 幼儿园中班安全法制教育教案

幼儿园里幼儿伤害事故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法制意识提高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关于学校方面的立法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如何提高幼儿的法制知识呢?为帮助各位老师加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我为大家分享幼儿园安全法制教育教案范文如下:

幼儿园中班安全法制教育教案

活动内容:预防陌生人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教育幼儿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给陌生人开门、不跟陌生人走。

活动准备

1.图片1幅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图片内容

一这是谁?你认识他吗?我们把自己不认识、不熟悉的人称为陌生人。

二观看课件,提问幼儿:一画面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小姐姐为什么摆手?

三教师进行小结:小姐姐不要陌生人的东西,她怕陌生人会伤害她。

二、学习儿歌《陌生人》

一告诉幼儿老师有一首关于《陌生人》的儿歌,请大家一起欣赏。

二教幼儿学习这首儿歌,鼓励小朋友把这首儿歌说给小弟弟、小妹妹听。

三、引导幼儿讨论:陌生人为什么会送礼物个小朋友?我们为什么不要陌生人的东西?

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知道陌生人给小朋友礼物是有目的的,有的想骗小朋友离开妈妈、爸爸;有的想骗小朋友到他家里去偷他家的东西。教育幼儿不要被陌生人送的礼物迷惑,而上当受骗。

附:儿歌: 陌生人

陌生人给吃的,我不要

陌生人领我走,我不去,

陌生人送礼物,我不要,

陌生人来敲们,我不开。

幼儿园法制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高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水平,采用课堂教育为主,课外、园外活动为辅的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法律知识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坚持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根据幼儿的特点,广泛开展形式活泼、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教育。

二、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幼儿园网络、宣传画廊、墙报等各种宣传阵地的作用,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及基本道德规范,加强幼儿的法制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必要性,增强他们自觉守法、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

(1)对全园幼儿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专题讲座——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使幼儿充分认识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必要性,增强自觉守法、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

(2)利用班级课堂对幼儿进行一些法律常识教育,同时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强化法律意识。

(3)对幼儿进行法制、安全专题教育。

(4)组织幼儿开展“交通安全伴我行”的幼儿园门口值勤活动,通过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幼儿的交通安全意识。

2、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把心理教育作为当前德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都应注重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利用晨间谈话时间,对本班幼儿进行加强心理辅导,使幼儿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幼儿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同时和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帮助幼儿解除心理障碍。

(3)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班主任要注重资料的积累,学期结束要从实践中总结 经验 ,写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进行交流评比,推广成功 经验 。

3、整合教育力量,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健全家长学校制度,把法制教育作为家长学校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提供平台。班主任可通过家访、电话联络、网上沟通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以形成教育合力。

B. 参与法治相关实践活动后有什么感想

参与法治相关实践活动后的感想:主要就是围绕法治实践活动以后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呀怎么做,这样的主题展开。

正文

在过去的半年中,在学院团委老师的指导和我们部门自身的努力下,实践部取得一定成绩。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增强学校德育工作时效性的对策。

如何把社会、家庭、学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等四个议题进行了集中学习和研讨。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醒目的位置制作了永久性的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大型宣传板块。各小学也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手抄报、宣传栏等阵地进行宣传教育。

结合爱国教育,进行了热爱家乡“弘扬望台精神”主题班会活动,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家乡、长大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建立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教师能做到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至少家访一次,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学生在校表现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对后进生或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及时进行家访,建立了后进生转化档案,及时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各种问题。

总之,通过开展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教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确辨别真、善、美,使学生增长了知识,纯洁了思想,陶冶了情操。

(2)依法治国课外知识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在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法治建设推进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会成倍放大。

2、政法机关是党领导下的执法司法力量,行使的是国家权力,服务的是人民群众,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进程中发挥着特殊重要作用。

C. 法宣在线用户名登录入口:http://www.faxuan.net/

法宣在线用户名登录入口: http://www.faxuan.net/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主要目标

教育系统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大力弘扬精神,切实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推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教育系统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围绕“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法治理念为重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良好法治基础。

——坚持分类指导,学用结合。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学校和对象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分类实施,统筹推进,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切实增强教育系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坚持系统规划,全面推进。科学规划法治教育内容,大力弘扬精神,全面宣传宪法等法律知识,全面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坚持开拓创新,注重实效。创新工作理念,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载体和方式方法创新,深入开展参与式、实践式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系统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教育系统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健全,载体和形式不断丰富创新,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与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员工的观念明显增强,教育系统依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教育系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基本形成。

二、主要任务

教育系统七五普法的主要任务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七五普法规划任务要求,全面提升教育系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按照国家七五普法规划要求,在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使教育系统深入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深刻领会讲话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不断增强走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教育系统宪法学习日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健全完善宪法日教育仪式和内容,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不断提高教育系统的宪法意识。深入宣传法律体系,大力宣传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环保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法规。坚持结合教育实际和需要,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教育系统践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突出学习宣传党章,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教育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内法规。深入开展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鼓励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推广,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与熏陶作用。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弘扬中华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健全守法信用记录,完善教育领域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二)切实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统筹规划各学段法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在中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发挥法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以培育和践行为主线,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积极探索法育的规律与特点,以宪法教育和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将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教育内容、教育重点和方法途径,坚持落细落小落实,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方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部门协调机制,充分利用整合各部门和社会的法治教育资源,建立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调配合开展法治教育的机制,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格局。

(三)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系统依法治理水平

以宣传贯彻实施《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系统依法治教。深入开展依法治教示范区创建,将法治知识普及、法治观念养成与法治实践进展紧密关联,作为示范区的创建内容和评价指标。在教育部门、学校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发挥法律顾问在普法宣传、依法治理方面的作用。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依法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体制,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制定并公布教育行政部门权责清单。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完成学校章程建设,发挥章程在学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健全校内民主管理体制,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权益保护和救济机制。

三、工作举措

(一)大力实施教育系统法治观念提升工程

——落实教育行政部门日常学法用法制度。坚持将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教育系统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学法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领导干部学法规划,健全评测机制。将法治教育纳入教育部门公务员培训总体规划,在其他各类公务员培训中融入法治教育内容,保证法治培训课时数量和培训质量。要把学法用法情况列入公务员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创新培训考核方式,探索建立依法治教案例库和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法治能力评测工具。

——大力提高校长的依法治校能力。制定中小学校长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校长任职应知会用的基本法律原则、常识及规定。建立国家及省级校长依法治校能力培训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法治思维和擅于运用法治方式管理学校的管理者,并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学校管理队伍的法律素质。把校长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校能力作为校长任职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全面提升教师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结合学校依法治理需要,贴近教师工作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依法参与学校管理、依法维护自身和学生合法权益的能力。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深入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全员法治培训,培养一批法治观念强、法律素养高、法律技能强的优秀教师。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教师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教学观摩、法治演讲等活动,提升教师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专题培训、报告会、研讨会、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位中小学教师每年接受一定课时的法治教育培训。

(二)统筹推进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

——坚持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中小学设立道德与法治课,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开设法治教育相关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深入推进法治教育“四落实”,着力解决法治教育在课时安排、教材建设、师资配备与培训、教研科研、经费保障、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有关学科课程、学校活动和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法育理念和法治教育内容。在小学普及宪法基本常识,逐步使青少年树立宪法意识、巩固国家观念。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不断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将理念、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中。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法治教育,重点加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不断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在开学第一课、班队会、社会实践、毕业仪式等活动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举办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治夏令营等活动,结合安全、禁毒、国防和防止学生欺凌等专题教育,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根据青少年学生需求,有条件的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一次法治讲座,开展一次法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服务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建设,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法治教育力量。

——加强对学校法治教育的评价与考核。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保证法治教育时间。把学生法治教育综合情况作为对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与校长任期考核、教师业绩考核、学生操行评定等挂钩。积极创建法治校园,鼓励和指导学校完善校内法治教育的宣传栏、张贴画等,营造良好的体现法治文化的校园环境。

(三)切实加强教育普法队伍建设

——提升法治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配齐法治教育课教师,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中小学要配备1至2名专任或兼任法治教育课教师。不具备条件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多校联合聘用法治教育课专任教师。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育工程,通过国家和省级选拔培训,在七五期间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师。建立国家或省级法治课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培训基地,加强中小学校法治教育教师的专项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录用法学专业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担任法治教育专任教师。

——加强兼职法治教育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从司法、消防、公安、医护、环保等部门聘请兼职法治教育教师的制度,进一步增加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内容。畅通服务渠道,完善聘任管理与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分管法治教育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培训,鼓励引导高等学校法律专业师生、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法律工作者等加入教育普法志愿者、法治辅导员队伍,不断提高教育普法水平。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法治教育宣传的积极性。健全普法联络员制度,组织引导法学专家、法律工作者、司法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组建教育普法顾问团、普法讲师团等,建立完善普法人才资源库,健全普法表彰激励措施。

(四)不断创新丰富法治教育资源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相对集中的方式为区域内中小学校提供法治教育服务和支持。以国家或省级示范性基地为引领,研制实践基地建设运营的相关标准、教育活动内容和管理办法等,逐步加以推广。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服务提供方式,积极推动实践基地成为集实践性、参与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外法治教育场所。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组织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实践基地学习掌握法治知识。到2020年,在各地统筹建设60所左右的国家级实践基地,各地争取在中等以上城市建立至少1所符合标准的省级实践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利用实践基地的资源,在中小学设立具备一定实践性、互动性教学功能的“法治教育教室”。

——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体系。加强以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为核心的网络建设,争取在七五期间实现大部分中小学都能通过教育部青少年普法网共享优质法治教育资源,实现数字化、情景化、生动化的法治教育。开发多种形式的网络法治教育课件,探索建立法治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持续开展青少年法治知识网络大赛。鼓励师范院校、政法院校等高等学校设立法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学位。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设立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创办青少年法治教育专业期刊,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课件大赛、青少年法治知识网络大赛等活动,大力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资源开发与交流宣传。积极与相关单位或组织联系沟通,共同搭建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作机制。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立教育公益普法制度。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广告栏等载体,积极推动新闻媒体参与教育系统公益法治宣传教育,培育教育法治宣传优秀品牌。鼓励高等学校开展便民法律咨询,在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宣传法律知识。

——建立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和特殊群体学生的专项普法工程。支持法治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推进远程法治教育发展,使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能接受必要的法治教育。重视加强对留守儿童、随迁子女、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群体的法治教育和服务支持,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五)深入开展依法治理创建活动

——开展依法治教示范区域创建活动。根据《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和《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要求,研究制定依法治教评估指标和工作标准,推动在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依法治教示范区,以法治为基础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新型关系。建立权责统一的教育行政执法体制,不断提高教育系统依法治理能力。

——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制定发布依法治校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健全章程核准后的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依法治理水平。

——建立学校法律服务支持体系。健全学校法律顾问制度,高等学校要有机构专门负责依法治理和法律相关事务工作,聘请专任法律顾问。鼓励中小学视情况配备法律顾问。地方教育部门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律师协会合作、借助高校和研究机构力量等方式,搭建区域内中小学校法律顾问资源共享平台。

四、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教育普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将法治宣传教育,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学生普法,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抓紧抓好。

(二)健全教育普法的领导工作机制。继续设立教育部全国教育普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部机关及全国教育系统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本部门、本单位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并指定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教育普法责任清单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律需求开展普法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加强与综治办、司法行政、公安、法院、检察院、团中央、妇联等部门组织的联系沟通,共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

(三)强化普法经费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法治宣传教育相关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部门预算,切实予以保障,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统筹安排经费,积极支持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普法网站建设,深入推进教师法治教育培训、教育教学研究,大力开展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示范单位表彰等工作。要将法治宣传教育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创新工作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支持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学校要将法治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

(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的考核评估。探索将法治教育内容纳入教育专项督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法治教育的第三方评价,及时了解普法工作成效、社会公众对教育普法的工作满意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为改进普法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激励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 ;

D. 请求人教版初三政治知识点总结 谢谢!!!

九年级政治基本知识点(表格)

1.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有哪些? ①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三个代表”的含义及意义?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是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③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我国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其根本依据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根本目的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国各族人民的分配利益”
2.根本途径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3.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
5.主体 全国各族人民
6.核心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7.最重要内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9.其意义是什么 只有……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10.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意义 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

12.什么叫改革 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3.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就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是 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九年级思想品德基础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 认识国情 了解制度

1.1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1.为什么说我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P6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什么?P6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哪两层含义?P6
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4.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哪些重要意义? P6
基本国情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是我们以后走向社会,参与国家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
5.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P7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的根本任务是什么?P7
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是什么?P7
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P7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9.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P7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简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0.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P7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说,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11.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P7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12.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P7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13.改革的性质和重要性分别是什么?
(1)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重要性: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14.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3)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5.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意义)P8
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16.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参考《随堂训练》P8)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

1.2富有活力的经济制度
1.我国公有制经济包括的内容有哪些?P15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什么是国有经济?其地位如何? P15
(1)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我们称之为国有经济。
(2)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3.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占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6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如何?)P16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
5.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的经济成分、地位、作用以及国家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方针分别是什么?P16-17
经济成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对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政策方针:国家正在完善政策法规,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P17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要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还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7.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分配制度?P17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为实行这种分配制度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状况相适应。
8.合理的分配制度是什么的重要体现?在分配中要注意什么问题?P17
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分配中,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悬殊,体现公平正义。

1. 3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25
(1)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2)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人民不可能直接在一起讨论决定国家大事。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又能解决由人民一起直接决定国家大事引起的困难。
2.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什么? P25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如何(或地位)?其职权有哪些? P2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主要职权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是什么?又具有怎样的地位?P26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又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什么样的民族关系?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1)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7.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意义或作用)P26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作用: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各少数民族人民依法行使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是人民民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体现。
8.我国的基层群众制度包括哪些制度? P26
包括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职工代表大会等。
9.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作用如何?) P26 --- P27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人民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等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10.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是什么?P27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1.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必须坚持什么原则?为什么?P27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因为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12.我国的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分别是什么?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单元 全面建设 实现小康

2.1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重要意义?P3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经济就越有生机和活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也越大。
2.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党和国家提出了怎样的方针?P35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3.为什么要实行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P36
(1)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帮带后富,才能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4.我国目前的小康水平是怎样的?P36
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5.我国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P36
国家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关键目标是什么?P36—37
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7.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是什么?P44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P45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哪里?P45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如何?坚持党的领导有什么重要意义?P45
(1)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
5.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P45
我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P45
人民当家作主
7.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8.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P45
依法治国
9.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45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0.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P46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11.公民如何将依法治国落到实处?P46
每一个公民都要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12.我国的政府的性质是什么?P46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
13.政府依法行政有什么重要意义。P46
政府依法行政,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社会事务,行使职权,才能成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才能切实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14.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有哪些?P46
(1)通过信访、电子邮件、电话反映情况;
(2)找人大代表反映情况;
(3)通过媒体舆论监督。
15.公民应怎样正确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P46
公民不论采取哪种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都必须是合法的、有序的。行使监督权利时,我们要出于公心、实事求是、理智行事,不可妨碍公务。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
1.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P53
2.判断先进文化的标准是什么?P54
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
3.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含义是什么?P54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有哪些?P54
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这关系到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5.发展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如何?P54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的内容有哪些?P54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7.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和地位如何?P54
(1)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2)地位:它体现了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8.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P5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就是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3)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P54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5)社会主义荣辱观。
10.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作用如何?P54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11.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哪些?P55
分为二个方面:一是教育和科学 ;二是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卫生等事业。
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P55
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13.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P55
(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2)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
1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或基本特征)有哪些?P55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5.我们怎样构建和谐社会?P55
(1)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要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16.构建和谐社会对我们青少年的要求:(参考《随堂优化训练》P64)

E. 青少年法制教育有那些内容

小学低年级(1-2年级):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

小学高年级(3-6年级):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认知主要国家机构,国家主权与领土,认知国防的意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初中阶段(7-9年级):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5)依法治国课外知识扩展阅读

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年轻后代,使他们从小就受到民主的训练和守法的教育,懂得和善于履行社会主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是德育的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而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又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结合。

对学生,通过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和大学的法律常识课和宪法讲座、少先队和共青团的班级活动,以及课外、校外活动等进行民主与法制的教育。

F. 有关法律的知识

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法律和民法相关比较多,另外比较重要的就是工作中涉及的劳动法

如果是非上述原因解除合同,公司必须提供赔偿,赔偿标准如下: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而女性员工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间,还享有三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61条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G. 如何有效开展"法律六进"活动

”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简称为法律六进。
(一)积极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1、适用范围及对象:办事处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纳入公务员序列的事业单位人员。
2、学习宣传的法律法规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理论,和谐社会理论,宪法、重要法律法规以及与机关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参考教材:全国五五普法教材《干部法律知识读本》、《郑州市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理论学习参考》等。
3、方式方法
(1)继续坚持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法律知识年度考核制度、以进一步发挥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带头示范作用。
(2)加强机关公务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广大公务员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带头学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忠实执行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概念。
(3)加强公务员学法制度建设,把法律知识纳入日常学习计划,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工作,逐步实现机关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工作规范化。
(4)积极参加全省评选100名“学法用法模范公务员”和建立100个“学法用法示范机关”的“双百”工程活动,在全辖区开展学法用法模范和学法用法示范单位评选活。
4、活动目标
(1)办事处各科室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风气,参学率达到100%,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到带头学法用法。
(2)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法律素质显著增强,实现三个提高一个具备:即各级领导干部普遍提高依法执政、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公职人员普遍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组织普遍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行政执法和司法人员普遍具备履行职务所需要的职业法律知识和职业法律素质。
(3)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不发生集体或个人重大违法犯罪案件。
(二)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适用范围及对象:农村干部、农民、外出务工的农民。
2、学习宣传的法律法规
宪法、刑法、民法、物权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婚姻法、农业法、农村合作医疗章程等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参考教材:全国五五普法教材《农民法律知识读本》,全省五五普法教材《农民法律知识简明读本》和《农村党员干部法律知识问答》、《农民进城务工法律知识问答》等。
3、方式方法
(1)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投入 , 达到“五个一”,即建立一个法制辅导站,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一个法律学习室(农民夜校),每个村民小组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栏,每户家庭每年新增一本法律学习书籍。
(2)开展“法律五进乡村”活动和“一村一师(律师)”活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送法下乡宣传活动,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工作者每季度要参加一次农村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活动,每位村民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有组织的法律知识学习教育。
(3)“五五”普法期间,对农村党员干部分期、分批进行集中教育培训,每年集中培训率达到20%。
(4)开展农村学法考核测验活动,检验农村学法效果,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书面测验、案例讨论分析、法律知识竞赛、学法演讲比赛等,以激发广大农民学法热情。
(5)根据辖区实际情况,针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进行农村法纪教育整顿活动。
(6)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要规划建设农村法治文化景观景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基层法治文化活动,组织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为农民演出法制文艺节目。
(7)利用现代宣传工具向农民进行法制教育,区广播电视台开办学法专栏,引导农民收听收看中央、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法制节目。
(8)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把法律进乡村活动与依法治村相结合,依法解决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4、基本目标
(1)辖区农村初步形成学法用法的氛围,农民群众学法用法的兴趣逐渐增强。
(2)农民群众普遍了解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树立基本的法制观念,每户家庭有一名法律明白人。
(3)农村基层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守法,较好地树立以宪法意识为核心的法律意识,逐渐学会依法管理农村各项事务,依法解决农村的矛盾问题。
(4)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农村各项事物逐渐纳入依法管理轨道,农民的各种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护,农村法治环境不断优化,保持农村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三)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促进和谐法治社区建设
1、适用范围及对象: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社区流动人口、社区单位。
2、学习宣传的法律法规
宪法、刑法、民法、物权法、婚姻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参考教材:全国五五普法教材《社区居民法律知识读本》等。
3、方式方法
(1)加强社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达到五个一,即:每个社区建立一个法制工作站(设在调解委员会)、一个法制宣传橱窗、一个法律图书角、一个法制学习室(社区居民学校)、每个居民家庭每年新增一本法律学习书籍。
(2)抓好社区干部、社区管理人员带头学法,对社区干部进行法律知识集中培训,社区干部、管理人员坚持每季度集体学法制度。
(3)开展有组织的社区居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办事处每季度、社区每半年举行一次公益性法制讲座或社区论坛,社区每年组织一次社区居民法律知识学习测验答题活动,适时举办社区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演讲比赛等。
(4)加强城市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1支志愿者队伍,人数不少于3人;鼓励并支持志愿者经常深入社区,结合各个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发生在居民身边的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为居民开展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5)开展社区法律服务活动,组织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工作者和法律服务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
(6)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建立1个普法广场和1个普法长廊等融标志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固定性普法设施,逐步建立一些社区法治文化景观景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法治文化活动。
(7)加强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组织闲散青少年进行集中法律知识学习,组织好中小学生暑假、寒假期间的课外法制教育活动。
(8)协调抓好社区单位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9)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推进社区依法治理,把社区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4、基本目标
(1)辖区各社区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增强,普遍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
(2)社区干部、管理人员做到带头学法用法,逐步学会依法管理社区事务、依法处理社区出现的矛盾和纠纷。
(3)社区居民家庭家家都有法律明白人,居民家庭成员依法办事的能力普遍提高。
(4)社区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70%的社区达到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标准,城区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促进和保障城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1、适用范围及对象:辖区内在校学生、教师、员工。
2、学习宣传的法律法规
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物权法等。参考教材:全国五五普法教材《五五普法公民读本》,全国青少年学法教材《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等。
3、方式方法
(1)要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结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律、知荣辱、明是非,使广大青少年从小懂得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养成学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2)要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采用有效措施确实推进学校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的落实。
(3)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各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依托家庭、社区、村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4)要积极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形成一定宣传教育规模。
4、基本目标
(1)辖区内学校形成学习法律知识的氛围,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起尊重法制、学习法律的兴趣。
(2)中小学生受到法律启蒙和法律常识教育,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养成守法习惯。
(3)大中专学生学习掌握法律基础理论知识,树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基本具备现代社会必需的法律素质。
(4)学校教师、员工带头学法用法守法,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做到依法执教育人。
(5)学校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违法犯罪现象减少。
(五)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
1、适用范围及对象:辖区内各类企业、企业领导层、经营管理人员、职工及农民工。
2、学习宣传的法律法规
宪法、刑法、物权法、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工会法、产品质量法、税收征收管理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参考教材:全国五五普法教材《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读本》、《社区居民法律知识读本》、《农民进城务工法律知识问答》等。
3、方式方法
(1)建立健全企业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各个企业要制定年度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建立企业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学法制度(每半年1次);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并参加全区年度法律知识学习考试活动;对企业职工每年进行一次有组织的法律知识学习培训,并参加全区年度法律知识学习测验答题活动。
(2)加强对企业领导层的法制培训。
(3)加强企业职工学法阵地建设,建立职工法制学习室或园地,在个体经营者集中的市场联合建立职工法制教育阵地,为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配备必要的法律学习书籍。
(4)加强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建设,五五期间,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中型私营企业都建立起法律顾问制度。
(5)加强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常年使用农民工的企业普遍达到“五个一”要求:每个用工单位有一个法制宣传教育兼管机构,每个农民工有一本法律学习书籍(参考书《农民进城务工法律知识问答》),每个用工单位每年度为农民工集中讲一次法制课,每个农民工每年参加一次法律知识书面答题活动,每个用工单位的管理人员每半年进行一次集中法律知识学习活动。
(6)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企业职工法制文艺演出、法制书画展览、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漫画、法制宣传橱窗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
(7)加强企业职工及农民工维权工作,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8)开展“依法治企”、“依法经营、诚信服务”教育活动和“争创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进企业民主法制建设。
4、基本目标
(1)辖区各类企业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得到普遍重视和加强。
(2)企业领导层和经营管理人员带头学法用法,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
(3)企业职工及农民工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参与企业管理、依法表达诉求的能力显著提高。
(4)企业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基本纳入法治化轨道,职工及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80%以上的企业达到“诚信守法企业”标准。
(六)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1、适用范围及对象:辖区内科学研究机构、公益性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未能涵盖的单位、单位管理人员、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医疗卫生人员、服务人员及职工。
2、学习宣传的法律法规
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物权法及与本单位业务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参考教材:全国五五普法教材《五五普法公民读本》、《医疗卫生人员法律必读》等。
3、方式方法
(1)规范单位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六有,即有组织、有计划、有教材、有阵地、有学习、有考试考核。
(2)建立单位领导干部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每半年要集体学习法律知识1次。
(3)采取上法制课、法制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单位职工学习法律知识,并积极参加全区年度法律知识学习考试测验活动。
(4)公共服务单位要结合服务工作,向社会宣传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公园、车站等管理单位在人员流动密集地点设立固定法制宣传设施。
(5)组织丰富多彩的单位法治文化活动,让群众享受法治氛围,感悟法治文化,培养法律信仰。
(6)深入开展基层依法治理,积极参加全省“依法办事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单位民主法制建设,把单位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4、基本目标
(1)各个单位形成学法用法的氛围,普遍建立法律知识学习考试考核制度。
(2)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管理人员带头学法用法,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显著提高。
(3)科技人员及广大职工掌握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普遍增强。
(4)各个单位的民主法制建设普遍得到加强,法治化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显著提高,五五期间,30%以上的单位达到全省“依法办事示范单位”创建标准。

H. 宪法里有哪些条款与我们小学生有

宪法中有关青少年的条款

及其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录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

第十九条 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四十九条 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

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一、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他一切法律、法规必须以宪法规定为依据,不得与宪法内容相抵触。我国的青少年法规也必须以宪法为总的纲领和指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就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青少年法规是宪法有关规定的具体化。

二、宪法的作用与意义

我国现行宪法1982年宪法的制定,为我国各项工作包括青少年问题纳入法治化进程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处于国家统一和完整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宪法的有关规定是处理青少年问题的原则和依据。

首先,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它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实行社会自治的总契约,或者说宪法是规定人民权利的契约。其次,宪法为青少年权利的实现提供最根本的保障。最后,宪法是青少年法规制定、实施的依据和指针。

三、宪法对青少年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规定

我国宪法中有关青少年教育、保护的规定在第一章总纲和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都有体现,归纳起来有以下内容:

(一)关于发展教育事业及其具体措施的规定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我们国家正进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化也有赖于中华民族的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才能使社会获得持久的动力,才能使经济繁荣获得可靠的保障。宪法不仅从原则上提出国家要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同时还规定了各种具体措施,包括:①通过兴办各类学校和实行正规教育来发展教育事业。在这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是考虑到我们国家目前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受教育者的承受能力,因而是现实和可行的;②加强成人教育。这主要是为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提供受教育的机会,鼓励他们自学成才;③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的办学方针。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各种教育事业,并以此作为国家办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④推广普通话。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也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现行宪法修改过程中,许多人指出,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所以方言土语繁杂,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因此,要在宪法中规定推广普通话,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关于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1.“受教育的权利”是指公民有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接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其中主要形式有学校、社会教育、成人教育、自学等形式。教育的内容包括:学龄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对于青少年来说,它有3方面的含义:①学习的权利。即以适龄儿童和少年为主体的权利主体享有接受教育并通过学习在智力和品德等方面得到发展的权利。这是受教育权利的核心内容。保障学习的权利,则必然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合理的教育制度以及适当的教育设施等条件。②义务教育的无偿化。为了切实保障受教育的权利,现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并实行一定的义务教育的无偿化,以确保义务教育制度的现实可行性。与许多国家一样,我国目前也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根据义务教育法第10条的规定,国家对接受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③教育的机会均等。这一内容要求任何权利主体均不得在教育上受到不平等的对待。然而,从机会均等的原义上说,这并不妨碍允许根据不同的权利主体的不同适应性和能力施以不同内容的教育,否则,将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当然,这同时便要求根据权利主体身心机能的具体状况予以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第9条第2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此外,第10条还明确规定国家扶持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以及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2.受教育的义务是指公民在一定形式下依法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的义务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国家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入学。在义务教育期间,国家免费为公民提供教育,这些费用包括一切教学场所、设施和教学费用。公民只承担书本费和学杂费。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各地都出现了一些收费生,这种情况一是民办学校实行高收费,二是公办学校计划外招收本校招生地区以外的学生。这两种情况在性质上属于家长为使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而采取的一种自愿行为。

为什么说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接受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以人的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而人的文化素质又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来形成的,所以说,教育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必须以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教育不仅是公民个人的事,同时也是为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所应尽的义务。第二,接受教育是公民个人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都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生存需要,二是发展需要。发展需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它包括智力、体能、品格、修养、情操等多方面的因素。每个公民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我,其社会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这就要求公民能自觉接受教育,通过受教育来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第三,接受教育是公民享受权利的需要。宪法和法律为公民规定了许多权利,而这些权利最终能否实现,往往取决于公民的文化素质。

(三)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

儿童因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维护其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剥夺,创造一个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我国《宪法》除了对一切公民所应普遍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做出全面规定外,还对具有特殊情况的儿童设置专条,进行详细说明。综合有关规定,具体有以下几项措施:①享受社会安全的权利。父母应用心照料和保护儿童,国家保证儿童有足够的营养、住宅、娱乐和医院设施。儿童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虐待和剥削,更不能成为任何形式的买卖对象;②享有特殊保护的权利。儿童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应得到充分保障;社会对无家可归和难以生活的儿童应给予特殊照顾;儿童若生活困难,有权获得社会救济;③独立的人格权。由于儿童是未成年人,在行使权利时要受到一些生理、心理条件的限制。虽然有些权利是通过其监护人活动来实现的,但少年儿童的人格是独立的,任何侵犯儿童人格权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

I. 大学生如何加强法治意识的论文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法治宣传工作力度,创新法治宣传平台,强化集中宣传教育,积极探索法治文化推广、宣传、传播新手段,深化“法律七进”活动。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加强法治意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加强法治意识的论文一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就是要使他们树立法治观念,培养其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使他们能够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成为满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社会现实的需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直线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思。据统计,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5年到2007年大学生犯罪增长率在18%以上。因此,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了中国当前面对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毫无疑问,大学生违法犯罪对社会,对高校的影响力和危害力都是极大的,因此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这无疑成为预防大学生犯罪,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和谐的主要手段之一。(三)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我国提出的教育改革目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加强法律教育特别是宪法的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变革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认识定位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同属于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相关部门应将法制教育放置于与道德教育同等高度,加大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关注力度。首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将法律基础知识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独立出来,专门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并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同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高校实施的法制教育进行监管,通过规定课时、学分以及师资力量等方式督促高校的法制教育正规化。

(二)高校应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高校作为国家接班人的培养基地,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首先,高校应专门开设法律基础课,使其与计算机基础、大学生英语等公共必修课一同作为大学生的必修科目;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开设相关的法律选修课,如此才能使学生在理解法律框架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满足学生所学专业的发展要求。其次,高校在开设一系列法律课程的基础上应该注重教学内容,在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设置上主要偏向于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加强学生宪政理念,使学生对我国的各个部门法有基本的认识;而在相关专业的法律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上,要注意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开始相关的法律课程,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所涉及的具体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为其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法律基础。

(三)学生社团应开设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开设课外实践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的各类学生社团应积极组织各类法制教育活动,努力创设法制的校园环境,将法制教育由课堂推行的课外,由校内推行到校外,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造机会推动学生下基层进行普法教育活动等等。对于学生社团推行的这一系列活动,学校要给予大力支持,鼓励以学生社团牵头,创办各种实践活动以开辟学生法制教育的新途径。

大学生加强法治意识的论文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共和国走过了五十六年的风雨历程,在这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民真正得到了公平和正义的法律保护,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翻阅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里,千百年来人们呼唤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公平和正义的司法主题!能否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关系到国家命运、人民命运的严肃话题。在人生的考场,面对这张人生的试卷,我们能否交上令人满意的答案,对我们是严峻的考验!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正是应时代呼唤而出,它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没有正确的行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正确理解法治精髓,把握法律本义,正确执法的关键,它关系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性质与地位,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人心的向背。没有正确的法治理念,就难以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没有先进的法治理念,就难以在改革开放中做好人民的公仆。

在这个小小的演讲台上我曾无数次地赞美过身边的兄弟姐妹们,一次次为战友们的优秀事迹而感动,之所以总是这样被感动着是因为他们身上特有的一种精神。可曾记得?为了不延误开庭,撇下待产的妻子与辩护人唇枪舌战的公诉人;可曾记得?为了保证严打需要认真审核证据,把幼小的孩子独自遗忘在学校门口的批捕干警;可曾记得?迎风踏雪追捕逃犯,夜行11个小时不休息的反贪战士;可曾记得?一年四季一身汗埋头苦干,为干警做好服务的后勤人员……这些发生在身边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却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不平凡。不畏惧恐吓的刘道军;带着钢卡审讯的王立新;扎着吊瓶整理案卷的杨献伟;事无巨细的管家人邓冠军……

他们都是新时期我院检察干警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都是新时代我院检察队伍的精英,他们的事迹感人肺腑,摧人奋进;他们的行动体现了“公平正义、拼搏苦干、和谐共进、创新争先”的曹检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不顾干扰,公正办案;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不惜身体,加班加点;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不顾蚊虫叮咬,夜行潜伏;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不畏压力,奋勇当先。他们---就是检察官职业道德的遵循者,他们---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践行人。带病工作,他们用生命铸就忠诚;拒礼拒贿,他们用无私捍卫公正;秉公办案,他们用奉献锻造清廉;公正执法,他们用威严塑造严明!他们以对党、对人民、对检察事业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我们有这样的兄弟姐妹,怎能不为他们骄傲?我们有这样的兄弟姐妹,如何不为他们而自豪?

低头看看胸前神圣的检徽,感到自己的心是和人民一起跳动,做为一名检察官,我在时刻在告诉自己,人民检察为人民。只有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运用到工作中,以依法治国为核心;以执法为民为本质;以公平正义为追求;以服务大局为使命;以党的领导为保证,才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觉的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才能用实际行动弘扬公平和正义的司法主题!

在全面建设平安XX县的进程中,检察机关担负着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神圣使命,这份使命是要通过严历打击各种犯罪,促进反腐倡廉来实现;这份使命是要通过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来实现!我骄傲,我能够成为检察队伍中的一员!我自豪,我可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镌刻对检察事业的挚爱!我奋进,我将用汗水与生命铸造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把我们的力量聚集在一起,这力量就是无限的,让我们做一块砖、一片瓦、一粒沙,共同筑起一道法治的长城!

大学生加强法治意识的论文三

大学生法治观念之培养

“法治观念是社会中的法律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人们的法治观念又能够反作用于人们的行为。良好的法治观念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对待法律实践,但是错误的法治观念就会阻碍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应该成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首先,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但实践又检验着理论的正确与否,再精致的理论如果不能通过实践加以检验,也难以为人所信服。“法治”观念应该是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完美结合后必然生发的一种信仰的力量。

1.课堂讲解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法制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突破口在于法治理论的阐述与法律运作方式对其具体的体现。课堂讲解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即是将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运作方式的四个方面设立四个专题。每个方面涉及的法治理论知识由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同时通过联系学校驻地的人大、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在当地建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基地,有针对性地将以上课堂知识和实务部门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直观的方式让大学生将学习到的有限的法治理论知识和整个法律体系实际的运作相结合,通过大学生的感同身受培养起基本的法治观念。

2.理论讲解与案例评析相结合

限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时空条件,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在极其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理论讲解即使再为精致,也难以承担起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任务,最多也只能引起大学生对法律这种行为规范的兴趣而已。因此,理论知识寄于说教不如寓于案例,通过一个个直观而现实的案例引发大学生的思考,激发大学生求真求实的欲望,春风化雨、水到渠成。应当注意的是,案例教学中选用的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历史性。其次,要通过塑造从课堂到学校多位一体的社会生态环境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一个人的意识往往与自己生活的环境相关,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规范行为、陶冶情操、教育矫正等诸多功能,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于潜移默化中形成恒定且趋同的心理意识。建构多位一体的校园微生态法治环境,其最大功效在于,让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法治带来的益处与不同,让他们坚信法治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能够自觉地形成法治观念。因此,高校在自身管理过程中应贯彻校园民主和依法治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这样可以取得比课堂教学更好的法制教育效果。

四、结论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步伐,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能否实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的法制教育,对培养具有全面法律素质的现代合格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加强和改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必然要求以“法治”观念为引导,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进行全面的反思与重构。高校要从国家的高度重视“法治”观念的普及,要从社会的广度重视“法治”观念的弘扬,要从个人成长与成才的角度重视“法治”观念的领会。另外,在大学生中普及“法治”观念,不能仅仅从口号到口号,从理论到理论,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需要塑造从课堂到校园多位一体的社会生态环境,让“法治”如阳关雨露般成为生活之一部分。惟有如此,才能将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也惟有如此才能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落到实处。

热点内容
国家电网法律法规 发布:2025-01-15 13:27:12 浏览:903
民法典规定的家事代理权 发布:2025-01-15 12:58:48 浏览:609
劳动法劳务派遣人数规定 发布:2025-01-15 12:46:04 浏览:909
孙国祥行政法违法性判断 发布:2025-01-15 12:35:34 浏览:44
新编行政法理论与实务 发布:2025-01-15 12:31:38 浏览:463
最新行政法不定项选择 发布:2025-01-15 12:31:37 浏览:660
奥地利民法典pdf 发布:2025-01-15 12:29:15 浏览:649
个人外汇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5 12:13:50 浏览:951
如何讲道德 发布:2025-01-15 11:55:36 浏览:142
让我们用法律知识 发布:2025-01-15 11:35:34 浏览: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