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权力
A. 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
1. 权力制约,顾名思义是值利用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对人民的行为进行约束;
道德制约是指专利用人们长期共同属生活及其行为所产生的准则和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道德制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自觉行为,虽然制约力度不及权力制约,但能“治本”。道德来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生产的规则的提炼,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道德制约的主体比权力制约的主体广泛,且制约的程序相对比较简单。道德制约产生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制约,这有时比冷冰冰的权力要奏效,能更“人性化”。比如,在法庭审判中,法官就案件的处理都有一个调解程序,基于的很多是社会的公序良俗;在监狱执行中,现在很多监狱推出了“亲情感化”、“道德感化”,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3.但是这两者并不绝对排斥:道德制约是基础,权力制约是提高;权力制约来源于道德制约,道德制约有时需要权力制约做补充。创造和谐社会,应当以道德制约为主,以权力制约为辅。
B. 权利与道德的高中作文
什么是财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外乎有如下观点,财富就是金钱,财富就是知识,财富就是阅历………严格来说这些观点没有问题,但笔者认为高尚的职业道德也是宝贵的财富。
比如这个船主和漆工的故事,船主交代给漆工的任务是刷漆,所以漆工只要能认真完成刷漆任务即可,但职业道德告诉这个漆工,这个洞可能会让这艘船沉没,所以道德的力量让他但这个漆工却在刷完漆之后补上这个漏洞。而正是这个不经意举动使漆工不仅赢得了船主大量的额外奖励,而且还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德国哲学家康德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灿烂的星空就是我们的理想,而实现理想的途径就是要具备崇高的道德。
西汉名相张良在椎击亲王未遂几近穷途末路之时,不厌其烦为一老人穿鞋,而正是陷入绝境的张良依然保持的这份恭敬,让他最终获得绝世才学,成为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一代名相。而在张良的成功其实就是道德力量的再现。而当今社会,因何18路人会面对受伤的2岁小依依而见死不救生,因何号称世界一流的动车故障频出,因何会有那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贪官落马,根本原因在于道德缺失。因为道德缺失,所以缺少了同情心,因为道德缺失,所以忘却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因为道德缺失,所以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所谓道之不存,德将焉附?
吴斌,一个最普通的客车司机,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途中,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吴斌用尽最后力气,换挡、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拯救全车乘客,而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吴斌倒下了。吴玉兰,一个普通的老师,面对无耻的劫匪,虽头破血流依然,保护659张考生准考证。从这些人身,我似乎看到道德的力量在中华这块大地上茁壮生长。
吴斌走了,但省委书记为他留下了眼泪,数万群众自愿去为护送他的灵车,整个中国为吴斌而感动,中国最美的司机的称号将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财富。吴玉兰老师受伤了,但她面对凶残劫匪依然想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她的行为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职业道德。
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我们这个社会需要高尚的道德去支撑,建设民主、文明、和谐的未来中国需要高尚的道德,让我们一起呼唤,期待高尚的道德能占据每一个的心灵,高尚的道德能够在中华大地上茁壮成长。
C. 权利的道德权利与法定权利
一般说来,正如法律规则通常表示道德规则那样,法定权利通常可以看作道德权利在法律上的体现。例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身体、贞操应该享有不被专横侵犯的权利首先是一种道德原则,然后才由法律规定,以便借助国家的强制力来支持和保护。法律规则、法定权利通过国家意志来表现,但其背后的主要是道德原则、道德权利,而不能看作主要是统治者的任意安排。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道德观念不同,法律规则和权利配置也不同。
不过,道德权利与法定权利之间的许多差别也值得注意。一个人可能享有做某事的法定权利,但做某事是不道德的;反之,一个人可能享有某种道德权利,但该权利却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因此,有些权利是道德的,而非法定的;有些权利是法定的,而非道德的;有些权利则既是道德的,又是法定的。法定权利由于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因而也可以通过立法来改变或取消,道德权利则不仅不可能为国家权力和立法所取消,而且还是确证或批判国家权力和法定权利的根据。尽管一个处于不利境况中的人或者诉讼中的人所关心的、所需要的是法定权利,而不是宽泛的道德权利,但法定权利并不像某些现代法律理论甚至道德理论所希望的那样能够自证其身,它必须得到道德原理的支持。尤其明显的是,法官在遇到疑难案件时常常要求助于道德原理或道德权利概念。
道德权利与法定权利的区别还体现在效力上。“甲对乙享有一项法定权利”,这意味着乙对甲负有一项可以依靠法庭来履行的义务,甲对乙享有一项由实在法所确认的要求权。所以,某人享有法定权利就是享有对特定的法律个人(legal person)提出要求并由法律保障实施的权利。“甲对乙享有一项道德权利”,虽然也意味着乙对甲负有某种义务,但这种义务不是必然具有法律效力的义务。如,在道德上甲有权要求乙讲真话,乙对甲负有讲真话的义务,但除了法律规定的特殊场合(如订立契约)之外,甲无权借助国家强制力迫使乙讲真话。
道德权利与法定权利的划分与法的应然与实然的区分是相适应的。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对于理解法律的原则和规则、立法者和法官的角色和任务,以及人权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人权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与道德权利与法定权利的关系同理。人权是人之作为人所享有的权利。“人之作为人”是一个道德判断,不是一个法律判断,因此,人权在本质上是道德权利。也就是说,人权并不依赖国家的法律而存在。即便法律剥夺公民权利,也不可能剥夺人权。因为每个人之享有人权是凭据人之作为人的道德资格,而不是凭据公民资格。没有公民资格的人(如无国籍的人)不享有公民权利但享有人权。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利与人权的根本区别在于,公民权利是依赖主权国家的法律而存在的。当然,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政治里,绝大多数人在身份上都是归属于某一国家的公民,国家主权仍然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因此,人权在一个国家里得到尊重和实施应主要通过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公民权利按根据的不同,又可分为法律权利和宪法权利。法律权利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设定的权利,可由立法机关根据一般法律程序创设、制和废止。宪法权利乃是由制宪会议制定的宪法所创设的权利,是限制和制约国家立法机关的权利。立法机关不得侵犯此种权利。宪法权利是公民提起违宪审查的根据,是有限政府的保障,体现了公民和国家的对峙。
应有权利、法有权利和实有权利,是按照权利的存在形态所作的划分。这一划分的意义在于揭示理想的、道德的权利对于实在法权利的指导和限定作用,尤其是揭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权利的实际享有构成了权利的一种独立存在形态。
基本权利与派生权利、宪法性权利与非宪法性权利,是按照权利的种属关系和效力层次所作的划分。这一划分,对于规设权利体系,规制立法机关的权限,以及在处理立法和司法过程中不同权利发生冲突时决定哪一种权利应占据优势,都有着重要意义。
个人权利与群体权利、私人权利与公共权利或社会权利是按照权利主体所作的划分,公法权利与私法权利、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公民和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则是按照权利的具体内容所作的划分,这些划分的意义主要在于立法和教育。
根据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纷繁复杂的关系,还可以作更多的分类。分类的价值,不在于叙述事实,而在于分类所支持的理论预设。权利的定义和分类都只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只具有语词上的意义。究竟如何解释权利和义务,权利从何而来,如何能够享有权利,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权利与权利、义务与义务发生冲突后如何解决,不同的权利理论有着不尽相同的回答。
D. 道德与法治中如何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台是我们道德与法治的正确率。
E. 权力制约和道德制约哪个好为什么
我认为两种制约模式各有利弊,但是道德制约更好。
理由:
1. 权力制约,顾名思义是专值利用政治上的强属制力量对人民的行为进行约束;
道德制约是指利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及其行为所产生的准则和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道德制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自觉行为,虽然制约力度不及权力制约,但能“治本”。道德来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生产的规则的提炼,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道德制约的主体比权力制约的主体广泛,且制约的程序相对比较简单。道德制约产生社会舆论的监督和制约,这有时比冷冰冰的权力要奏效,能更“人性化”。比如,在法庭审判中,法官就案件的处理都有一个调解程序,基于的很多是社会的公序良俗;在监狱执行中,现在很多监狱推出了“亲情感化”、“道德感化”,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3.但是这两者并不绝对排斥:道德制约是基础,权力制约是提高;权力制约来源于道德制约,道德制约有时需要权力制约做补充。创造和谐社会,应当以道德制约为主,以权力制约为辅。
F. 全方面编织干部权力笼子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的哪些观点
感觉干不长利隆得符合道德法与法律。
G. 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的区别
这两个概念是不同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法律权利是法律赋予的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而道德权利没有
H. 在常见的讨论中,权利一般被分为什么权利和道德权利
一、道德权利是来指人们源在道德生活中应当享有的特殊的社会权利,即由一定的道德体系所赋予人们的,并通过道德手段(主要是道德评价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加以保障的实行某些道德行为的权利。它以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后所享有的尊严、荣誉和权利等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我国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老年人享有“尊老”的权利;幼童享有“爱幼”的权利。二、法定权利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而享有的包括民事、行政、诉讼等方面的权利。具体而言, 由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权利。与法定义务相对应,与自然权利、道德权利相区别。例如,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I. 什么是权力
社会学认为,权力是指产生某种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潜力;许多心理学家视权版力为人们行权动和互相作用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动机;还有人认为,权力就是一种与理解的预测行为特别有联系的动机。这些定义均没有揭示权力的真正本质。人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有效地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并充分地利用各种价值资源,这就需要人对自己的价值资源和他人的价值资源进行有效地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权力的根本目的。总之,权力的本质就是主体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