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生命

道德经生命

发布时间: 2023-01-30 17:08:16

1. 托马斯·希伯尔:《道德经》蕴含了生命所有可能

《道德经》是一本超越时间的书,

其中的每个字句所蕴含的深意,

远远超过了其字面的意思。

这些超越时间之上、

凝结着智慧的经典之所以神圣,

是因为它们的文字是开放性的,

它们包含了生命的所有可能。

《道德经》蕴含了生命所有可能|梁冬&托马斯

精 彩 对 话

NO.1

《道德经》是一本超越时间的书

梁冬 :

欢迎收看《生命·觉者》系列,我是梁冬。

一直以来,我都知道《道德经》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大。在德国了解和研究《道德经》的人口密度有可能比中国还高。可能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相信的话我们今天可以做一个了解和讨论。

托马斯·希伯尔老师一直以来,都在集体创伤以及个人的自我成长和修复、疗愈的领域进行探索。 他的工具和抓手,居然来自于《道德经》。

今天我向希伯尔先生请教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是:他作为一个德国学者,是如何看待和研究《道德经》的?我也很希望他跟我们分享,他们是如何把《道德经》应用到个人的成长、自我创伤的疗愈上的?

****托马斯·希伯尔:****

在我19岁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在一天当中,需要有特定的时间让我安静下来、去冥想。

当时我正在学医,也没有去读任何关于冥想的书籍,只是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跟随这种感觉。从那以后,我开始每天练习。

我发现在那种寂静和静止之中,当我进一步向内探索时,人生的一些启发就涌现出来了, 因此我持续地向内探索。一两年之后,我开始接触太极和瑜伽,并开始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其中有一本书,让我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本书就是《道德经》。

那时候我会随身携带这本书,每天读两到三行,然后就把这两三行融入到我的生活当中。因为对我而言, 《道德经》是一本超越时间的书,所以读《道德经》并不仅仅是读它字面的意思,它其实是一种高度精炼的智慧之流。

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背后所蕴含的深意,远远超过了字面本身的意思。 所以它总是在给我提供各种信息,哪怕在理性层面并不理解,但在更深层面却能够了悟。

26岁时,我决定进行一个为期四年的冥想和修行,期间我不断深化自己的意识。我并没有携带很多书,但我随身携带了《道德经》。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发现像《道德经》这样的书,我们需要通过和这本书建立联系来学习,我们可以和它背后更高的意识相联结,如此一来,书的教导便可以越来越深入。

《道德经》里面体现的普世性原则,其实时刻都在给我们启示。 对我而言,这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在前进的道途上,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四年之后我受到邀请,去举办工作坊,因为我去上另外一个老师的课,在课上他说了一些关于我的事情。

之后我到全球各地,给成千上万的人进行授课和演讲,我都会随身携带《道德经》。我总是会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非常精准地提炼出了在精神层面精进的要义。

NO.2

两个原则——空间与流动

我很想知道您在课堂上,是如何向你的听众们去分享《道德经》里的故事的?

在我们当今的时代,其实我们给自己打造出了一个外在的“大脑”、一个全球性的“大脑”——互联网。在我们这一代,数据的速度呈指数级增长。这产生了两大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全球学习速度的高速增长,高速的数据交换;第二个影响是 我们让自己的神经系统暴露在越来越多的数据之下,多到大部分人无法完全消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信息过载了。

我们发现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同时也看到了它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副作用——人们普遍压力很大,难以入睡、难以体味生命,并且遇到越来越多健康问题。

所以 我们是需要空间的,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创造出一些空间,让我们内在的空间更大,在这个空间当中我们会有洞察、觉知、领悟。 我相信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这个空间,来维持我们最基本的健康。就好像我们身体需要洗澡一样,通过 静思、冥想所创造出来的空间,可以让我们在精神层面保持纯净,让我们的内在世界保持纯净。

我认为,另外一个原则也非常有威力——当我们进入很深的精神层面练习时,我们会看到实际上 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运动中,我们身上发生的每件事,我们的身体、情感、想法,以及感知到的整个世界。

运动与变化是我们自然的状态。“我”不是固定的,“我”是(生命的)一种流动。而且我们的灵魂也非固定的,而是动态的。 当我们把更高层级的意识上的练习,与创伤疗愈的整合练习相结合,我看到, 人类的疾病和痛苦,是对生命原始运动的一种削减,因此疗愈其实就是要重新恢复原初的运动状态。

我经常会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手的速度和河里水流的速度是一样的,你就会感觉不到水在流动,因为你的手感受不到来自任何方向的压力。所以, 始终活在当下的能力。我不会推着生命向前,我让自己和生命保持同样的速度。

这两个原则,也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让我们能在生命最原初的运动中感受彼此,这样就能够创造出有意义的关系,但是这需要一种能够 始终活在当下的能力。 这样我们就会创造出一个以潜力为导向的文化。

因此 你所达到的最活跃的状态,也正是我最感兴趣的。****但只有在我充满慷慨时,我才能活出这样的状态。****而慷慨来源于能量的丰盛,当人、本源、道,三者是分离的时候,他们总觉得生命中缺少了点什么。

在很多有家庭创伤的家庭里,孩子原本的丰盛的100%的能量被减弱了,因为家长不能将能量充分传递给他们,这样,孩子的能量就会很少。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足够多的肢体接触、没有足够多的感情的温暖;孩子没有得到足够多的保护;也没有做到大家一起来解决问题,没有腾出足够多去爱和关注彼此的时间。

很多人长大之后在他们的生命里,总是会感觉到缺失点什么,我们小心翼翼地抓住已有的东西,我们怕别人可能会把它拿走,哪怕拥有的人已非常富有。

尽管他们什么都有了,但是他们还是很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即使他们已经拥有很多,但是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因为他们总是担心还有什么东西不足够。

这样也会创造一种文化,互相之间的协作减少了,因为人们太害怕失去,他们总是感觉到嫉妒、不够。因此我们也不能够慷慨地支持彼此达到更高的层级,因为我们还在互相觊觎。

如果很多人都有这种“不够”的感觉,那么这个世界呈现出来的感觉就是资源紧缺,这就是导致很多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人们因为感觉资源紧缺而产生冲突和矛盾,所以我相信 “道”是丰盛之所在,因为“道”中孕育着万物,它天然就具有充足的能量。

这就是慷慨和丰盛的基础,是“给予和付出”的基础,是“给予文化”的基础,“给予”才是快乐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工作坊中所做的,就是尽量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与这个丰盛的能量建立联结。

NO.3

让从空无中产生的能量结晶化

梁冬 :

太棒了,非常有意义。请问你的这一系列感知,是从逻辑来的,还是从内在自然地涌现出来的?

****托马斯·希伯尔:****

是从内在涌现出来的。

在这里,我举个关于天才的例子,很多人会说“这个人是个天才”,其实我认为每一个天才,他们的发明创造不是计划好的,而是自然呈现的、是内生性的,那个天才自己也无法事先知道,这些发明创造从空无当中涌现出来,而非自已之物。正因为这些发明创造并非源于线性的逻辑,才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所以我相信 在生活当中的各个领域的卓越人才,他们需要学会让这部分从空无中产生的能量结晶化(实体化)。 但是他们的突破不是独属于他们的,那些突破是从空无中经由他们显化出来的。

人们会说只要有了父亲和母亲,就会有孩子。但其实上,除了父母之外,这对父母之间还得有空间,这样才会有孩子,这个空间超越了两者之间的夫妻关系,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运作方式。

有一次我想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当我们阅读书籍时,通常读了几分钟之后,就会完全沉浸在文字的内容之中,而忘了我们一直在看着的其实是一张纸。

我们忘记了“空间”,而正是这些“空间”承载了文字,因为我们过多地沉浸在文字意义当中,我们在尝试弄清楚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们在想作者讲述的意义是什么。《道德经》则在提醒我们,不要忘了那个空间,不要忘了那张让文字得以呈现的纸。所以我认为 真知****总是来自于空间之上,经由这个空间(那张纸)才来到我们这里。

NO.4

向更宏大的意识学习

你知道吗?你幸好是个德国人,如果你是个中国人,说这些话,你会被认为是一个神棍。我认为德国有很好的逻辑学的教育,所以我觉得在您身上,您知道了一种突破逻辑的方法和力量,是很神奇的体验。

不过,你是否担心你们所看到的经过翻译的《道德经》可能不是《道德经》的本意?

托马斯·希伯尔:

这是真的,我当然想读它的原文。因为我认为那会更精确一些,在我的理解当中 精确就是爱,所以精确是很需要的。

但同时我不是特别担心这一点, 我认为当我们在读一些神圣的文字时,读到其本质时,如果你感到有谁在教你一些东西,其实是“本质”在教你。 否则它们就只是一些普通的文字,只是我们希望用逻辑去理解的字句,那些尝试去咬文嚼字的人可能会一无所获。他们想的是《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我能不能去验证它,他们可能真的需要原始版本。

但是我并不是在这个层面去听《道德经》的, 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我如何能够****建立****与《道德经》本源的关系,让我自己向那个流淌出《道德经》的更宏大的意识学习。

我在思考这些神圣的书与其他书的区别。你看那些超越时间的书籍,例如《道德经》,很神奇的是,人们上千年来都在阅读像《道德经》这样的经典。而有的书,可能五十年之后就不会有人再去看了。

所以这两种书区别到底在哪里? 这些超越时间之上、凝结着智慧的经典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们的文字是开放性的,它不是透过某一个视角写出来的。 而普通书籍中所呈现的想法或观念,只是人们看待生命的某一个视角。

神圣的书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们邀请我们进入更高维、更宏大的意识。如果它们真的神圣的话, 它们就会包含生命的所有可能 。所以迄今为止,《道德经》就已经涵盖了它的各种阐释和译本中的意涵,因为它是开放的。

2.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一章

昨天细读了路西法殿下创建的【圣贤书友】中的《道德经》,一时没能忍住,便写了一文。谁知,这文一写,竟忍不住萌发了全本读《道德经》的欲望。

今早起床,什么也没有做,就拿着《道德经》捧读。结果,诵来诵去,神清气爽。那时,我就想,这寺庙里的和尚为什么伴着晨钟暮鼓,孜孜不倦读经了。原来,读经本身也是一种修身养性。我不当和尚,不念佛经,那么,晨钟暮鼓,读一读这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不是对以后生活学习有帮助呢?

所以,就学学这些和尚们,天天念一念《道德经》,悟一悟道,指不定悟出点名堂。因此,从《道德经》第一章开始反复读,一直读下去。我想,待到读完整本《道德经》,也算是在路西法殿下的引导下,系统读完了一本书,那真是快莫大焉。

之所以快莫大焉,是因为殿下还有贝的奖励读下去,并引导着思考写文。那就索性读,写,既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提升写文水平,何乐而不为?因此,每天作为必读书目,并为此更一篇文。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直译: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这个叫出来名字的道的名字,不是真正的名字。(真正的道)无名是万物的本始;(被定义的道)有名,是解读万物的根源。

因此,用无欲的心态(不带任何欲望)可以了解、观察到道的玄妙,用有欲的心态(怀着各样目的)能了解、观察到道的效果。无名和有名,是同一来源而不同的名称。它们都是玄妙的东西。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大门,

我的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是整部书的总纲,在全书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该章搞懂了,领悟相对透彻了,其它各章节就容易看懂并深入理解得了。

何谓道?没有结论。反而读来读去有些绕。说得出来的道,不是通常意义的道。给这个道命名,却又不是真正的名。也就是说,你所悟的道,只要说出来,就走了样。正因道之无名,它才是万物的本源。有了名,便成了了解万物的根本。

它揭示了宇宙的起源。因为老子是道学的鼻祖,我们不妨从道教的阴阳图形中来进行直观感悟。

阴阳太极图,是一个圆圈里面有两个黑白标志,各占一半。如果将整个大圆圈看着是道且无名的话,那里,里面的两个黑白阴阳部分就是有名和万物之母。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可归结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再生东西南北中,诞生了万事万物。

同时,黑白阴阳还表明,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它们本来是平衡存在的,在大圆圈中各自均衡对半。如果打破这个平衡,那么,有可能阴多一些,也有可能阳多一些。

因此,它体现了老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平衡中和,辨证思维,探幽寻微,生生不息。

.这章讲道、名、有、无、妙、玄等基本概念,它引导人们去积极思考。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将这个道精准描述出来。你费尽心思描摹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那怎么办?继续去找。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大家都去找,一时找到了自认为是真道的道,但却不是。便又寻找。在不断的寻找过程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力求与真正的道接近。如此,个人就进步,社会就发展。

道是很美的东西,全在于去悟。用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描述。余秋雨先生说: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让它们留住一点虎虎生气,交给人们一点生涩和敬畏,远比抱着一部《康熙字典》把它们一一收纳,有意思得多了。

这个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以框范的部分,就是道。人们不仅要用心去感悟,更要对它有所敬畏。不要以为人定胜天,吼了吼,大地也要抖三抖。那都是偏离了道的正确方向,会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我们现在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治理环境,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体现阴阳太极中的平衡。不能偏颇太大。只有如此,才能在寻道的路上探幽寻微。

我国古代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就有一股执着精神。他当年对着竹子苦苦格物,寻求道的真谛。竟一连格了好几天茶饭不思,夜不安寝。最后终于格出了道: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当然,他把这个道悟出了,虽然能引导人们解决一些哲学问题,但又不是真道。人们还得不断地格,以致无穷。

因为,自然之道,是玄之又玄,是奥妙无穷的,终其人类,不一定能悟出老子所说的这个“道”。

而无名与有名,体现了世界的对立统一和辨证思维。太极上的阴阳两极,相互对立,但它们统一存在于这个大圆圈内。一切事物的对立发展,此消彼长,都是在这个大圆圈中进行的。这就从直观上显现了世界的对立统一。在对立统一中体现辨证思维。

阴到极致,便转化为阳;阳到极致,便转化为阴。所谓否极泰来,日中而仄。红得发紫,也是如此。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可顶满格去干。功成要身退,居安要思危。

不过,在我们写文,尤其是写小说、故事设计情节和人物时,一定要体现这种辨证手法。一个人物,其个人命运,要将其不断打入谷底,惨得不能再惨。在惨到极点时,进行阴阳转化,峰回路转,让人心情随故事情节,随人物命运而迭宕起伏,扣人心弦。如果没有波澜,阴阳反差不大,那这篇小说或故事,注定是失败的。

在克制自己的欲望上,用有与无辨证去约束,对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尤为关键。

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二者相伴而生,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你今天位居高位,有大把的权力可以挥霍,有享不尽的荣华,但那无,却悄悄蔓枝展开。当你的贪欲达到阴阳转换的临界点,无,就訇然而至,将你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多少腐败分子尽管犯罪手段千变万化,但终逃不脱因为心中的有(欲),才换来了个人的无(身败名裂)。

相反,你虽然身处逆境,处于全无的的状态,只要心中有梦想,有渴盼,并切实可行去进行人生的规划,全力以赴去落实,那么,你的“无”可转化为”有“,实现人生的逆袭。

为了更深入更透彻地解读《道德经》,今天翻了翻资料。无意发现了央视原主持人白岩松也在读《道德经》。并且,还开有讲座。饶有兴趣听了会儿,很受启发。

白岩松从24岁初步读《道德经》,读过一遍后,就搁置那儿了。据他讲,虽然搁置了,但其书中的价值观却深深印入脑海中,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无意识加以运用。

随着事业的蓬勃发展,他到36岁名声大噪。但接二连三的困惑也来了。声名远播,一时有些承受不住。在随后而来的采访和编辑中,总是感到不顺手。效果很不理想。那时,他很苦闷。后来,又重拾《道德经》从中找到了答案,彻底解决了问题。

他说,之所以采访和编辑不顺,是因为心中牵挂着“两老”。老领导,老百姓。总是揣摩着他们的心思和反应。在些状态下,就前怕狼,后虑虎。战战兢兢,不得要领,方寸很容易乱套。他看了《道德经》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原来,他在工作时,首先心中就有一个私,所以,表现于外在行动上,就受这个私所左右,那么,干的活就非常糟糕了。

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后来再去工作时,就完全放下心里的负担,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效果出奇的好。

我听了他讲的亲身体会后,以为,其实,他的这个困惑在第一章里就可以找到答案: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欲,心里没有任何负担,静心观察事物,才能发现其精妙之处。常有欲,心里有多样的假设去观察事物,肯定会带着各式各样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难免看问题,处理问题会偏颇。不能达到准确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效果。

真没想到,这么个大腕,对于《道德经》研读得这么深透。他开的有一系列讲座,在喜玛拉雅上有专题。我订阅了下来,作为以后深研《道德经》的辅助材料。

清心寡欲,淡然宁静研读《道德经》吧。白岩松把它称为“我生命中必读之书。”我后来想了想,把古文化的儒、释、道,三者作了一个比较,儒家力求人们积极入世,而释家则想方设法使人们出世,比如遁入空门,六根清净,也就是现实生活中一遇挫折,就皈依佛门。而道学却介于这两者之间。既要入世,也要在入世时保持一种宁静致远的心态。

如果说,儒家是主张进行人生加法的话,那么释家却是让人抛开一切,遁入空灵。而道家是既做加法,也有空灵,更是不断做减法,从这个侧面来看,是融三者之优。

形象比喻来说,你往人生路上不断飞奔的时候,该丢弃的必须丢弃,该吸收的必须勇于吸收,该静止时必须如和尚念经般从容念经。在不断地动与静的交错中,感悟人生,修正方向,才不致于迷路,才不致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

愿这生命必读之书,伴随左右,如一盏指路灯,驱散阴霾,时时有光明。

3.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37章:道常无为

《道德经》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道经,下半部分为德经。本章是道经的最后一章。

以前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种”顿悟“的境界。

我读完这上半部却不是“不知其所止”,而是心灵澄澈透明,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处于什么位置,怎样去过活,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羽化登仙“倒是有那么点味道。

比如,以前我动辄好生气,见着看不惯的事情,好多嘴多舌,引得领导们不高兴。现在“希言自然”,沉默寡言,遇事一副超脱的大仙模样,咦,真是“水深流缓,语迟人贵”。博得大家的一派欣喜。

他们常常一副狐疑的眼神看着我:这小子怎么了?以前爱叽喳,现在换了个人?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西边出太阳倒是未必,跳出是非圈子,以一种达人的眼光,神仙的姿态看待世俗凡尘,自可如老苏游赤壁那样,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超然,却是千真万确的。

我觉得,我几乎修道成功了。但是且慢,还有这最后一章痛加感悟,方可大功初成。

我读我解:

《道德经》前37章,主要是描述”道“的概念、形态、意义、功用、价值和规律,在前36章中,老子用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东西,从各个角度来加以阐述,使我们对于”道“有个基本清晰的认识。

老子随后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到本章,终于卒章显义:道常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他始终在渲染最完美的治世法则和人类理想的社会是”无为“,也就是顺着”道“的法则自然而为,万事万物,包括万物之灵的人,只要顺道而为,就会自然走上正轨,就会出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的理想境界。

“道”有如此大的功效,它把万事万物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又神龙不见首尾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不是与宗教里万能的神相同呢?猛一看起来,是有点相同。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神,是人们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杜撰出来的,既然是人们想象出来的,那么,它就被赋予了一种人格的力量,有意志,有欲望,民间逢年过节时,常常在供桌上摆上猪头、鸡、鱼和时令鲜果,并烧些纸钱给他花,就是一种对神的人格的赋予,寄托着人们的想象。

而道在老子看来,则不具备这种人格,它是客观存在的。你摆不摆供品,给不给它烧纸钱,喜欢或憎恨它,都没关系,它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创造万物,主宰万物,并顺应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一句话,它就是这样。

打个比方来说,男女结婚,是天经地义,而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都是“道”安排好的。没听见女人与女人、男人与男人结婚并生孩子的。前些年,有一种科学尝试是单体繁育,并成功单亲繁育了一只羊,遭到全世界的痛斥。设想,如果男女不结婚就单亲生孩子,那么,这个人类世界将变得多么恐怖,是一种完全的违道行为,当然遭到严厉禁止。人们对于“道常无为”认知的蔑视,常常干出一些蠢事,屡遭大自然的惩罚。让高山让路,河水倒流,围湖造田,屠戮生命,海吃胡喝,导致现在地球的千苍百孔,疲惫不堪。如今世界又受困于来历不明的疫情,种种迹象表明,人们是应该遏制野心勃勃的“有为”而逐渐回归“无为”的时候了。

既然“道”在自然界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那么,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怎样去遵道而搞好自身的运作呢?

老子认为要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运行。大道无为,始终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可使整个宇宙和谐有序;

正因为它有这个本质属性,因此,作为社会关系构成的基本个体的人,自我无为,始终遵守自然之道和人生法则,可使自己清心寡欲,修身养性,健康长寿;治国者无为,始终遵守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可使国家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在这一系列的关系中,宇宙、社会、人生是“实”和“有”;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人生法则是“虚”和“无”,实与虚,有和无,是永远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交错互动,共同推动万事万物纷繁涌动地变幻。要获“实”与“有”,必先守“虚”与“无”。

在这里,自然法则起主导作用,它又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无为”的目的在于寻求“朴”,这个“朴”,就是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和人生法则。治国以法,治身以朴,如此才能够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界。

上面的这些话有些绕,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自觉不自觉进行运用。俗话说,有心插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是不是这个道理?你刻意去求的,未必能求得到,顺其自然的,反而会给你大大的惊喜。

有一个高中生,连续参加两年高考,心情过于紧张,屡考屡败。第三次参加时,眼一闭,心一横,爱咋地咋地,考上考不上无所谓了。这样一想,浑身轻松,说来也怪,答题时非常顺利,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终于上了心仪的大学。

个人是这样,用来治理国家,依然是如此。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即位。

不久,开国丞相萧何也去世了。临终前推荐曹参接任相位。萧何以前与曹参有矛盾,别人怎么也想不到萧何推荐了他。待到曹参走马上任之后,许多人认为曹参该捋起袖子大干一场,展示自己的宏伟蓝图了。

但奇怪的是,老曹整天朝九晚五,按部就班,打卡上班喝茶,下班关门走人。没见有什么重大举措。所有的事务都没有任何改变,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

而且还有个特点,选拔官员,专挑那些呆板和说话钝拙、忠厚的年纪大的;油嘴滑舌,滔滔不绝、严酷苛刻,追名逐利的,一律斥退。老曹是天天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在外人看来,根本就嘛事也不干。有人便想来劝谏,话还未说,曹参就把他们灌得大醉。

曹参的儿子是汉惠帝的近臣,责怪相国不治理国事,老曹的儿子趁休假回家时,按照惠帝的话来规劝,谁知曹参一听勃然大怒,打了儿子二百竹板,边打边:“兔崽子,天下大事岂是你辈应当谈论的吗?”儿子抱头鼠窜而去。

第二天朝拜时,汉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笞责你儿子呢?是我让他劝谏你的哈。”

曹参一听,赶紧摘下帽子谢罪道:“陛下自己掂量掂量和高皇帝(刘邦)哪一个圣武英明?”

惠帝:“我怎么敢于高皇帝比啊!”

曹参:“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

惠帝翻翻眼:“嗯,你好像赶不上萧何。”

曹参:“这不就对了?您比不上高皇帝,我比不上萧何,他们平定天下,法令等国家制度和政策都很完备,陛下您垂衣拱手,我这类人恪尽职守,遵循前代法令制度不丢失,不也可以达到天下大治吗?”

惠帝一时有些懵圈,沉思良久,想想也是这么个道理,嗯嗯哈哈说:“好,你歇着去吧。”

曹参在丞相位三年,坚决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的既定方针治理国家,带来了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成语故事。

其实,西汉初年包括后来的汉文帝汉景帝,都奉行清静无为治国的理念,带来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不论历史还是现实,只要人们的野心超出“道”所允许的范围,野心勃勃“有为”,无不带来社会生活的动荡和灾难。一句话,就是瞎折腾,烙烧饼。

当然,老子所提倡的“无为”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干,这里的“无为”,就是要遵重自然法则,顺道而行,不能反向为之。在道允许的范围内,可以积极有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至善至美的境界。

4.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九章:名遂身退

公元前208年,炎夏。大秦帝国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京城咸阳。两个五大三粗的刽子手将宰相李斯,押上行刑台。周边是人头攒动海浪一般的看客。

李斯伏在高台上,泪眼汪汪看着他儿子道:“儿啊,爹还想牵着大黄狗和你去上蔡东门打野兔,这样的日子还会再有吗?”但是,还未等到儿子的回话,刽子手利斧落下,他变成了两截。

这位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令》、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害死自己同学韩非子的一代英豪,就这样走上了黄泉路。只能到阴间去牵着大黄狗到上蔡东门溜哒了。

李斯的悲剧告诉我们:功成,一定要身退。其实,老子在那个时代,早就反复在《道德经》里论述过。但人们大都被无穷的欲望迷住了双眼,只到临死时才想起“到上蔡东门溜大黄狗,打野免"。但已悔之晚矣。

我们再来重温《道德经》,看看它揭示了什么道理,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道德经》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直译:

贪得无厌的人,不如适可而止;

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满堂,没有能守得住的。

有钱有势且骄横跋扈的人,就会种下恶果。

功成名就,激流勇退,这是顺应天道的行为。

我的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号召大家都向水学习,以期在人生的旅程中做更好的自己。那么,通过学习水,在现实生活中获取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名遂身退!它精辟的论述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法:物极必反。

我们从道家的太极阴阳图中,可以把这抽象的思维直观化。那个大圆圈内里面分为黑白两部分。而黑的那部分,中间又有一个小圆圈,白的里面也有一个小圆圈。

这就意味着,万事万物由一而为二,为阴阳,阴中含阳,阳中包阴。每一个阴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小阳伴随。每一个阳的发展过程中,都孕育着阴。

当条件成熟时,阴阳就会转换。阴变为阳,阳变为阴。正所谓否极泰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它所揭示的人生意义是:当你处于狼狈不堪境地时,不要悲愤,不要失望,不要放弃,坚持坚持再坚持。

当你处于人生的顶峰时,不要得意,不要自满,不要骄傲,丢掉丢掉再丢掉。

坚持你的初心,坚持你的理想,坚持你的方向;丢掉你的极度澎涨,丢掉你的贪婪,丢掉你已取得的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东西。

我前几年在杭州灵隐寺游玩时,在山上没走几步,看见就有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的尽是人生格言。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一条是: 世间万物,唯我所用,非我所有。

是呀,人,赤条条来,赤条条走。从起点,再回到起点。划了一个圆。中间所经历的一切,无非就是一个过程而已。其间的所有事物,难道不是为我所用,却并不为我所有么?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从古代的英雄豪杰,到现在的贪官污吏,以致于平民百姓,怎么依然孜孜不倦穷心尽力不放手呢?源于一个字:贪!

世上有两样东西填不满,一个是大海,一个是欲望。可是,大海填不满,是因为它博大而包容;欲望填不满,是因为人性的贪婪。

大海填不满,有私去占有一切,是因为它要成就无私。无偿为世人提供它所拥有的东西。而人的无穷尽索取有私,还是不断成就自己的有私,还想得到更多更大的有私。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持而盈之,揣而锐之,金玉满堂,富贵而骄,功成、名遂,而身不退。 岂不是违背天道?

违背天道,必遭天缱。

我看过一个报道:说是某地一个副厅级干部,收受了巨额钱物,专门在京城买了一幢楼存放这些东西。每礼拜五的下午,自己开着车来到京城,一不会友,二不逛街,三不嫖娼,干什么?躲在屋里数钱。

这哥儿们将成捆的百元大钞,搬过来搬过去,几千万的钱啊,也不嫌累,当天数不完,作好记号,然后,第二天第三天依然数。到星期天下午数完后,再简单吃点饭,然后开车回到距离100多公里的单位上班。

如果说仅有一次也不算惊讶。但令人拍案惊奇的是:这老哥长年如一日,并乐此不疲。

我以前读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时,为葛朗台老在地窖里数金币所讶然,以为那不过是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可谁曾想,在现实生活中,果然还有这样的人。

难怪经办此案的纪委同志喟然长叹:人,如果活到这个份上,这人生还有嘛意义呢?

确实没有意义。这位数钱的哥儿们最后事发,所有的一切都予以追缴,充入国库,其本人也蹲了无期徒刑的大牢,后半生在一无所有的痛悔中走向寂灭。

如果说,数钱的仁兄是一个至死也不丢钱财的模范的话,那么,另外一个民营企业家却是一个富贵而骄的反面典型。他身家上百亿,竟然为了一己之私愤,雇凶杀人。

案件发生后,这位大哥通过其当歌唱家的妻子四处活动,以期延续一命。要知道,人命关天,只要出了人命,按照现在命案必破、命案必紧盯的原则,那是杀人要偿命的。

可这位仁兄还以为金钱能通天。竟提出无偿为国家捐出自己的百亿财产,只为求得生命的苟延残喘。

想想就觉得很搞笑。人常说,用钱搞定的事,那都不是个事。但用钱搞不定的事,那可真是个事。

人命,是能用钱搞定的么?他可能在社会上混久了,自以为金钱能使鬼推磨,就能按他的设想来践踏世间的公理。结果,肯定要碰得头破血流的。

最终,一声正义的枪响,结束了他罪恶的生涯。钱,是个什么东西?在大道面前,它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他的结局,与李斯的下场是一样,待到即将灰飞烟灭时,才想起”到上蔡东门,牵大黄狗,追野兔“,过最朴实的生活,但,上帝却不给任何机会了。

那么,上帝依然在给我们各种机会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怎样才能善始善终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呢?

多读《道德经》,多研读第九章,并达到熟背的程度。把它当作生活中的座右铭,刻在心里,融进骨里。正着理解,反着研读,重一声,轻一声,在你日常生活中敲响警钟。

其中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不攀比,不羡慕,纵向比,往下看,你的贪心方能得到片刻的或者永久的宁静。

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总是喜欢攀比,艳羡别人的豪华宝马,奔驰;艳羡别人的海景房,大别墅;艳羡别人的一掷千金,艳羡别人的小三小四小五,艳羡····  ·····无穷无尽地艳羡下去,把自己成天搞得心力憔悴、疲惫不堪。自己难受,周边的人也跟着难受。

反正,我是看不起这号人的。一见到微信群里、人堆里见这样的话题,我是扭头就走。

如果,一个人永远去看着富人,永远去盯着位高权重的人,那么,你的生活和生命,真的是一钱不值的。

那么,要看看哪些人呢?

西晋时的石崇,富可敌国。在洛阳还建了一个金谷园,成天在里面与别人斗富嘚瑟。到后来,巨额钱财终被人掂记,搞了个家破人亡。

当他被砍头时,破口大骂:”你们这简直是谋财害命”。行刑的刽子手也很幽默,说道:“你既然知道,那为什么不提前散财保命呢”?说完,一刀下去,身首分离。

文种与范蠡同时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王夫差。功勋卓著。但老范却知急流勇退,拐带着西施到江湖上去做大款逍遥自在去了。文种却依然贪恋权位,最终为勾践所杀。

按说文种的谋略和智慧不比范蠡弱,但老范《道德经》学得好,用得活,故而能善始善终。

名遂身退,它不仅指英雄豪杰要名遂身退。富人也是如此,普通人更是如此。

获得了高位,拥有了财富,或者正在进行人生的奋斗,都要牢记此四字真言,方能将已成就的人生辉煌留存下来,未成就的人生辉煌也能得以实现。

美国总统华盛顿,指挥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在当时享有崇高威望。但是,功成名就的他不久,就交出了军权,解散了它的军队,发表了告别宣言。引退到自家庄园里种地去了。

但美国制宪会议依然邀他来主持制定宪法。凭他的巨大威望,《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宪法)得以顺利通过,奠定了美国立国基础。但制宪完毕,华盛顿又引退回去种地了。

可是,越是这样不争的人,大家越是掂记着他。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并于1793年连任。在任期间政绩斐然。待到两届任期结束后,民众依然支持他蝉联第三届总统。

此时,华盛顿绝然而然放弃了。他说,他不能违背宪法,纵然有天大的才能,也不能破坏这个制度。他愉快的放弃了所有的权力,第三次跑回庄园种地了。

正是他的率先模范作用,美国除了二战时罗斯福因为战时需要连任三届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破坏这个制度。但是,罗斯福却没有得到善终,他是死于第三届任期之内。

顺应天道,能成其伟大;背天道而逆行,不管是人道也好,天道也好,都会遭到无情的惩罚。

这是《道德经》第九章给我们昭示的大道。愿我们每一个人捺住贪欲无度的心,质朴生活,淡定处世,过完平安的一生。

5.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十八章:大忠大义

老子的这一章总共只有26个字,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着巨大的影响。

前十七章分歧都不大,是因为那仅仅涉及天道以及个体的人,讲得有些玄和虚。

这一章,老子直接提出四有,反向推论四无,直斥世人所推崇的仁义、智慧、孝慈和忠臣,让大家惊掉了下巴,也由此拉开了几千年来儒道之争的大幕。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德;国家昏乱,有忠臣;

直译:

大道被抛弃了,才彰显仁义。智巧出现了,才会产生虚伪狡诈;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时候,才会显出孝慈;国家昏乱的时候,才会出现忠臣。

我的解读:

解读这一章,别看只有26个字,确实是比较吃力的。我是反复看来看去,又查了许多资料,冥思苦想,还是有些模糊。

其实,今天主要的时间都花这26个字上了。为了弄清这些概念以及儒道之争,我特地翻看了高中时就学的韩愈的《原道》,又细细辨析了韩大文豪整个文章的意思。感觉到这儒道之争,端的是势同水火,针尖对麦芒。

韩愈是极力推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并把它作为天下万事万物,尤其是人们所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韩大文豪这篇文章完全是针对老子的这一章而言。

他颇有些贬斥写道:”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也就是说,老子的见识小,看的不够宏大。

又说:”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这是说,老子平日谈道德,总是想离开仁义,一味务虚,让人摸不着边,不知道德自仁义中生出,因此,他说的话,仅仅是狭隘的观点,不足取。

我今天是仔细玩味这二位大神的文章,越看越有些味道。老子仅26字,而韩愈洋洋洒洒一二千字,全力驳斥老子,笔力雄浑,论证有据,不得不佩服其文采。

记得当时学习这篇文章时就有些费劲。现在与老子的这第十八章对比着读,才多少明白 一些。

不过,在比较老子与韩愈的观点时,我有个疑问:为何中学课本中不厌其烦的把韩愈的文章收入课本,比如《原道》《原毁》等,而老子的文章收录的很少呢?还有儒家的孔子《论语》也不少?但老子的几乎没有?

我在苦苦思考,凭我自己的认知能力冥想,再反复读《道德经》第十八章这26个字,我终于明白了。

因为,老子,这位二千多年前的愤青,撕下了仁义道德的伪装,露出了那不该露出的地方。

就如我们学过的《皇帝新装》一样,本来那位仁兄是光着屁股在大街上嘚瑟,自以为穿上了骗子织就的非常漂亮的衣服,大家也都跟着赞美,看着他出丑而无人出来讲真话。

而老子,却挺身而出,大声喝道:“你是光着呢。”这一声断喝,让皇帝扫兴,众人也不高兴。

虽然是光着,但大家脑海里毕竟都有一层衣服给皇帝穿,没人认为有什么不好。因此,肯定会激起公愤,于是都会群起而攻之 。

那么,我们今天就仔细分析一下老子是如何断喝的。读懂这一章,必须先顺着读,再反过来读。正面理解,反向推测,正反比较,才能醍醐灌顶。

首先,大道废,有仁义 。过去的人们(比如上古时期)生活自然而然符合道的要求,所以,那时的人们是很快乐的,没有假丑恶,没有私心欲念,没有假仁假义,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仁义之说。

只是人们有了私欲,人们的行为偏离了大道,才有了与道相违的行为。但仍然有坚持道的人存在,因此,圣人就出现了,他引导人们再次回归大道,就有了仁与不仁、义与不义的对立,这样,仁义就产生了。

反向来理解,这个仁义,是人们迫不得已的副产品。它本来就不应该出现。越是把这个仁义讲得凶,那么,逆向推之,这个社会就是越不仁义。只有大家都不去讲仁义了,这个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

其次, 智慧出,有大伪 。 六亲不和,有孝德;国家昏乱,有忠臣; 按照上面的思路解读,我们就很容易搞清楚。正是人们有了假仁假义的遮掩,而且,还可利用这假仁假义获取巨大的好处,因此,就势必动用心机,来伪装自己,扛着行仁义的牌子达到自己的目的。

家庭也是如此,正是因为六亲不和(六亲是指父子,兄弟,夫妻),这孝慈才出现,才显得尤为珍贵。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才有忠臣出现。而反过来说,忠臣出现得越多,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非常遭糕的。

如果家庭和睦,国家稳定,政通人和,那就无所谓什么孝德和忠臣之类了。

是不是有点绕?有点,但如果我们用一些事例来佐证老子观点,就可以明白了。

比如汉武帝搞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面上是提倡儒家学说,实质上是利用儒家。他在后期发动的对外战争导致多少人家破人亡,民不聊生啊。

三国时曹操的奸诈尽人皆知。但他的奸诈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正因为他的智商超于常人,才得以在三国鼎立中独占鳌头。才想着”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后世效仿之典范。

东汉时的王莾,谦恭仁义,礼贤下士,满口仁义道德,父慈子孝,生活俭朴,可那都是表象,待到时机来临,他毫不犹豫就撕掉伪装,废汉自立,为后世的阴谋家所推崇并加以发扬光大。

更为人们所感同身受的是,如果一个时期将军多、元帅多,英雄豪杰多,那么反向推理,国家就是大灾大难多。

和平时期,幸福的岁月,绝对不会产生这么多将军和元帅及英雄豪杰。

老子所说忠臣,也可反向推理。忠臣的出现,是因为国君的昏聩。

昏聩得越狠,那么忠臣越多。对于忠臣而言,肯定流芳百世,为人所传诵,但是,对于那个时期的民众而言,一定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

因为君主偏离了大道,才有守道之人去劝谏。这种人就是忠臣。尽管是有识之士,但从现象上来说,这种统治下的百姓,一定是不快乐的,一定是非常不爽的。整个社会也是混乱和动荡不安的。

所以,老子的本意是正因为人们不守道,不学道,不遵道,才去动用德,德不行,再用仁,仁不行再用义,义如果再不行的话,那就是天下大乱了。

因此,正常的比较理想的是,社会上的仁义、智慧、慈孝、忠臣越少越好。它们的减少甚至绝迹,正是往道的方向迈进。

如果没有了这些,人类就大同了。就恢复上古时代百姓不欺不诈,不偷不抢,不攀不比,不贪不占的良好社会风气,那么,天下也就达到无为而治理想境界。

行文至此,我想,这颇有些我们为之奋斗终身的GCJY理想了。

老子在那个时代发出的惊世骇俗的断喝,就如一声声巨雷,在深秋的树林中炸响,震得仁义、慈孝、智慧和忠臣们如枯叶般纷纷飘落,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更让那些假借这些名义而行违道之事的人们惊恐万分。因此,招来一波又一波的滔天巨浪般的口诛笔伐。

因为,他扒下了华丽的外衣,露出了丑陋的本质,使几千年来的人们不敢直视,不忍目睹。你想一想,大家都在向英雄豪杰看齐,都在大讲仁义道德,都在父慈子孝,你却轻而蔑之,那不是另类么?

可是,我们从反向来看,越是讲仁义的社会,那么这个社会越不仁义。越是大力提倡道德,可违背道德的事情越多。

当然,老子也不是完全抛弃这些。从正向理解来看,他的本意是因为大道坏了,才有不仁义,那么,就去遵守大道,用一些社会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之重返大道。

总之,是用尽一切手段,迫使人们回归,社会健康了,那么这些仁义道德忠臣之类就少了,幸福安康的日子也就来了。

从本质上来说,老子的这些主张与儒家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达到天下大治,百姓生活稳定幸福之目的。只是在理解和表述上有分岐。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儒家会用一些蛊惑人心和漂亮的言辞,去进行粉饰,而老子却是一针见血一刀见骨进行揭示。

就如一个花花公子去撩美媚,一个粗野大汉去求爱一样,前者花言巧语,后者笨手笨脚,其获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肯定能抱得美人归,后者肯定是遭到所有的美媚们集体灭灯。

我忽然明白了老子为什么这么多年不受人待见的真正原因了。为什么孔子大行其道,为什么连那灭绝人性的程朱理学搞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都能风靡上千年?

为什么残害妇女的裹脚能经久不衰?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以“有私”取代了“无私“,还是背离了人的质朴和纯真,用一些畸型的规范框住了人的思维,从肉体上、精神上、行为上加以禁锢,以大多数人的牺牲,成就了个人之私,其实,是人类真正的悲哀。

因此,这《道德经》越读,越觉得老子的可贵。因为,他真正的能使人返朴归真,返老还童,让我们浸满功名利欲的身心回到婴孩时期。

我想,倘果能如此,这真是个人幸甚,社会幸甚,世界幸甚!

6.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六章:玄牝之门

我从决定读《道德经》开始,就是按照原先的计划,拿出81天时间,每天研读一篇。形成81篇文章,全面对《道德经》作一个较为感性的认知,以后再抽重点章节,细细研读。也就是白岩松主张的呆坐。

以前开篇时,已研读过第五章,所以,今天就从第六章开始。仔细读后,竟然有些骇然。

老子这第六章,竟然涉及到谈虎色变的性生殖。我又回味白岩松把这《道德经》列为生命必读之书,搞不好,他也从这一章中悟出了点什么。

本来我想越过这一章节,因为,有些内容,感悟起来多少让人有些脸红。但又细想,人家圣人和名人都这样堂而皇之读之研之,我等无名之辈,谈谈这些感悟又有何不可?于是,还是写吧,心要端正,见色不起意,也算正人君子。

《道德经》第六章

原文

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2.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3.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一章,其实包含三层意思。我用数字标注出来,以便于分清层次。

直译:

1.神秘的虚空之道,就如山谷里的泉水一样,永不停歇地变化着,永不消失。它就是神秘莫测的母体。

2.母体的生育之产门,就是天地生成的根源。

3.连绵不绝,它就是这样好象不断的永存,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我的解读:

本章仍是在强调道的“空、虚、无”和它的神、奇、妙。但却用比喻和借代将其形象化了。

“道”到底是什么样子?它就是一个母体,是一个伟大的母体。这个母体无形虚空,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具有伟大的生殖能力。它那神秘莫测的生殖之门,是天地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

有人考证说,老子某天游山玩水时,见到山谷里面溪水潺潺,驻足凝望良久,又联想到女性的生育,遂产生了这样的对道的比喻。

又有人说,谷,在甲骨文的象形字中,其实又似一个仰面而卧的女体,中下部正是那个神奇的“生殖之门”。

还有人解释说,谷,其实是欲。古人大多以谷物为主食。而谷的右边,是一个欠字,也就是说,人们的粮食很缺,总是谷物连年欠收。人们为了饱腹,总是对食物有一种先天的担忧,因此,便演化为欲字。

这种解释从字面上来说,也说得过去。谷神不死,人们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这种欲望是最基本的两种欲望,在原始社会表现得最为明显:食和色。

吃饱饭,有性欲。正是这两点欲望,才使人类得以繁衍生存延续下来。因此,孔子云:食、色,性也。这不仅是人类,而且也是一切有生命的万事万物得以延续的根源。

我打个比方,我们视若掌上明珠的大熊猫为什么濒于灭绝?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性生育力太差。

光吃不干活。据科学家考察,一年大熊猫的发情期,也就是那么几天,而且,配对之后,受孕率很低。如果不是人们帮助它去受孕,那么,估计这大熊猫早就成为一张张照片了。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可根据先贤的论述,对一些平时加以人为思想的遮掩,而羞于明示的一些科学规律理直气壮言之论之。

比如,女同胞们往往怒斥男同胞们什么色狼,色鬼,好色等等一些贬义词。

其实,要按照老子他老人家来解释,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正是由于谷神不灭 ,才演化成这样的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正是这个人类的好色,才使得人类在所有的动物种群中,脱颖而出。

恐龙之所以灭绝,有人说是地质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其实,我以为,那么庞大的身躯,交配一次就很艰难,必然导致生育能力的下降,久之,再加上外在环境的变化,其在地球上消失,绝对是滚滚长江东逝水。

有一个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问女人:在西天取经师徒四人中选一个做老公,选谁?绝大部分女人选猪八戒!这是为什么?

唐僧成天闭着眼睛念经,只会阿弥陀佛。孙猴子天天只顾玩耍,即使把摘蟠桃的漂亮的仙女定住了,也不去上下其手。沙僧只会挑着担子卖苦力。只有猪八戒对女人感兴趣。俗称好色。

设想一下,如果不选好色的猪八戒,我估计人类延续下来就成问题。所谓男人不好色,女人就发愁;男女不好色,上帝双泪流。

男女好色,是自然本性。只不过 ,这种自然本性受到社会属性的规范。不能胡乱去好色。只能对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好色。

在这个范围内,你五彩缤纷的好色,都没有问题。而且,也是应该大力提倡的。科学研究表明,男女只有在极度亢奋状态下的交合受孕,所生的孩子才最健康最聪明最可爱。

如果吃着碗里,看着锅里,那就与社会道德相违背了。这是绝对禁止的。

其实,研读《道德经》,一定要把自然、人类、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研究。不能割裂三者的关系。即人在这个道面前,是如何展示自己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

老子在论述“道”的属性和特征时,本章就是一个典范。他把道比喻成一个母体,而万事万物从这个母体的生殖之门化出,这就让人们对道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原先的玄之又玄的论述,变得清晰起来。

老子再伟大,他也是一个人,经历了从呱呱坠地,到长大,到结婚,再生子的一个生命周期的完成。所以,用生殖力来比喻无影无踪的道,是再自然不过了。

所以,对于本章的解释很多,我翻了翻资料,不下十好几种。但最根本的一条:绕不过去的阴阳交合,绕不过去的生殖之门。也就是玄牝之门。

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阴阳论,是他整部《道德经》的基石。实际上,是与“道”最为符合的理论。有阴阳,才生万物,才有玄牝之门的生生不息。

我们设想一下,动物是如此,人类更是如此,那么植物呢,植物也得有雌花与雄花的授粉,才结果。果子里面才有种子。

每到春天,就可看到许多放蜂人在花丛中养蜂。其间接的作用就是帮助植物授粉,以提高果实的产量。

这就是自然之道。前些年,一些脑洞开歪的人,搞什么单体繁育。从一根头发,一块皮肤,一根骨头上就可以提取细胞进行人工生殖。这就违反了天道,理应加应严厉禁止。好在人们都认识到这种违道行为,现在没人吱声了。

老子把道比喻成玄牝和玄牝之门孕育万物,在本章里最主要有两层重要思想。

其一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其二是对女性的尊重。

因为道是自然的,它是孕育万物之源,所以,它就如一个母亲一样,每一个从玄牝之门出来的人,都要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绝对不能残害她。

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就是一种牫害行为。把个大自然搞得千洞百孔,遍地疮痍。

前些年,有位狂妄的民营企业家,竟提出在喜玛拉雅炸出一个巨口,引入东南亚的暖风,融化冰山,解决西部地区缺水问题。尽管是妄言,但也表明人们时时遏止不住对自然过度索取的冲动的思想。这,对于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极为有害的。

这位母亲也不尽是仁爱和软弱的。如果你再过度触怒她,是会遭到天遣的。地震频发,洪水泛滥,瘟疫盛行这些利剑,是会时时悬在头顶上的。

所以,我们要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爱护她。

有人一直对西方国家男士对女士的尊重羡慕不已。其实,在几千年前,老子就在本章表述了这种思想。只不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知在哪个码头,被哪个蠢货抛弃掉了。

代之以对女性的残害和蔑视。诸如“三从四德‘,”七去七不去“,”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红颜祸水”等等轻视女性的东西。更有甚者,将女人缠足,损害女性的身体。

这种流毒,一直到现在依然存在。有些企业在招聘人员时,竟明确标注不录取女性。女性进入任何一个岗位,都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性规定。导致女性就业比男性要艰难得多。

我想,老子用玄牝之门来比喻道,虽然有些粗俗,但话糙理不糙。我也说句粗话,我们世上每个人,有哪一个不是从女人肚子里爬出来的呢?不是从这玄牝之门呱呱坠地的呢?

那么,为什么我们对产生我们生命的母体这样轻视这样无礼这样残害呢?

当然,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在呼吁。比如老子,比如曹雪芹。

我读《红楼梦》时,一直有个疑问:曹公为什么不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作为这部传世经典的开篇,而是用女娲补天神话开篇呢?

这个疑问一直盘桓在脑海中,翻翻各家研读红楼的靠红楼梦吃饭的专家著作,也没有见谁明确问答这个问题。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轻视女性的思想作怪。人们不愿在这上面下功夫,只去注意后面的风花雪月,缠绵爱情。二是研读红楼的片面性。

其实,这拿谁作红楼开篇,体现了曹公的最基本的思想,他是尊重女性,赞美女性。

想想吧,当天塌下来时,那些英雄豪杰,血气铮铮的须眉哪里去了?为何让柔弱的女娲来补天?正是这位柔美的女娲,在危难时刻补天,天才成为完整的天,世界才得以安全,免遭塌天大祸。

其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热爱母亲,尊重女性,是符合老子所谓的道的。事实证明,谁守这个道,谁就会走在历史的前头。谁违背了这个道,谁就会遭到道的无情的惩罚。甚至带来巨大的灾难。

说得更严重些,这是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的标志。

拥抱大自然,与它和谐相处,热爱母亲,尊重女性吧。我相信,聪明的我们,只要醒悟过来,做得绝对不会比别人差。

7. 人体奥秘:《道德经》中泄露的生命天机


1



太阳是七色光组成的,万物都是七色光组成的,我们人类身上有光吗?有!我们人类也是七色光组成的。


何为 “光” ?光者明也,我们的身体是远古的身体,是大自然的身体,是天下大众的身体,是为人民服务的身体。


当我们做事没有 贪婪、没有妄想、没有虚假 的时候,只有做事情全面周到, 大方向明确,小方向清楚 ,宇宙的智慧之光就在我们心中升起;一切言语、起心动念就 “复归其明” 了,就这么简单!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用其光” 的意思是,我们的生命是宇宙的生命,只要正确使用好自己的生命,就能 “复归于明”


所谓 “复归于明” 就是,宇宙之光皆在眼前。不仅中国禅宗第六代佛祖慧能说: 每个人都是道,都是光,就这么简单;


释迦牟尼佛也说: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俱有如来光明,只要不妄想,不执着,智慧圆满之光皆可现前



2



人类是大自然创造的宇宙信息接收机,人体是个小宇宙,人的内在构造本身就具备联接宇宙各个空间的智慧与力量的按钮。事实上大自然中有很多无形的高能量,需要我们人类去发现、去接收。


人体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到达这样的一个接收状态呢?就是老子所说的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的状态,即堵塞贪婪,关闭干扰,终身没有忧虑。而为什么有的人接收不到呢?


是因为人类往往被过度的欲望所制约,所以屏蔽了我们和宇宙整体性抱一的状态与信息交换。



这样的状态就是老子说的相反方面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意即打开通道,放纵无度,终身不可救药。这和佛法修行中说的持戒也是一个道理。


人与自然之间神奇的无形联系,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在逐步证实:如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人与自然界无形联系中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各类射线,比如无线电波、比如反物质……


科学工作者自从发现它们后,就逐步在电视、广播、通信、互联网等领域中进行广泛的实践与运用。


当然这些电波都是人为的,自然界中更存在着很多无形的物质能量信息,一定要我们人类处于宁静无欲的状态,也就是要在 “ 清静为天下正 ” “守母” 状态上才能接收。


那么什么是 “守母” 状态呢?正像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自我解脱》中告诉我们的: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贵食母” 表示什么?表示人的身体是远古的身体,人的身体是大自然母亲的身体,所以人的身体内也有一套软件系统,可以直接从大自然中得到营养。


所以我们可以说,只有知道自己是大自然的儿女,只有知道尊重大自然母亲,守护好大自然母亲,守护好我们这个属于天下大众的身体,我们才可以说 “守母” ,才能 “食母”


这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 ”思想一脉相承。




3



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正确使用身体的方法。


1 一般人只知道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的静心,是为了练内在之气。岂不知,宇宙中更高级的物质能量信息都是从“守母”那儿才能得到。


我们的身体不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是和宇宙天地一体的身体,仅仅修自己个体的内在之气,是有局限性的;


仅仅修自己个体的内在之气,没有把自己放在大道的整体中来,是没有把自己放在社会和谐的整体中来,是没有把自己放在服务大众的整体中来的,因此很难证悟大道。


就像佛教所说那样,只顾把自己关在自我的小房子里修个体清静的是小乘之道——小乘之道能修成自己的整体性,但不能修成  “与外界的一体性”;


而立愿为和谐社会、为大众服务的才是大乘之道,才能真正证悟大道。



2 关于“塞其兑,闭其门”的内修方法,为什么要强调“塞其兑,闭其门”?


因为《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这段话就是说: 世人啊,请您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外面乱搞,请您不要一天到晚向外求,人也需要回过头来重视自己生命的正确使用;如果忽略了对身体的正确使用,有时您再要想回头也来不及了!


所以,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 返观内照 。这也是佛法说的,我们的内心一切具足,不必外求。


“塞其兑,闭其门” 也是一个静心方法,我们的身体也需要静心,我们在忙于工作之余,也要让自己身体各个系统、各个器官注意放松。


这好比是一杯混浊的水那样,放在那里过一会儿,它就会自动澄清下来。


人在 “塞其兑,闭其门” 的静心状态下,会将人生旅途中所有的压力负荷慢慢卸下来了,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也将得于慢慢恢复,人体的一些垃圾也将得以清理,然后通过各种形式排出(出汗、排泄等),如此就保证了人体的健康。


3 睡眠也有“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的功效,那为什么还要静心呢?


睡眠,是自然母亲给予人类自我功能修复的特别神奇的方法。我们身体上很多不舒服、很多疲惫,甚至于很多伤害,都能在睡觉中不知不觉被消除。


但是现代不少人私欲贪婪,导致睡眠质量已经达不到那种应有的状态,因此要通过静心清理,来解决身心灵整体合一的问题。


一个人通过 “塞其兑,闭其门” 这个静心过程,可以使自己和自然母亲沟通,让自己的生命品质升华,来促进体内的气血和谐顺畅;


一个人通过放下自私贪婪,不被自私贪婪所牵引,懂得放下即成福地,懂得解脱即是新生,懂得心性提升即是接受更高层次空间的宇宙智慧对自己的加持,就可以使自己的身心灵逐渐达致天人合一的先天状态。


4 正像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即:“清静为天下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回归静心—— 让头脑得到静心,让身体得到静心。


当我们 身心合一、内外合一、天人合一 之时,宇宙集体智慧就会流经我们的头脑,这才是一种生命的完美体验。


如何正确使用好自己的生命呢?老子告诉我们,就是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我们人体里面什么宝藏都有,人体内联结宇宙高能量空间的什么按钮都有。


如果我们只是开放外在世界的名利地位、吃喝玩乐,你 “开其兑” 了,那你就与圆满的人生无缘了,那你就没救了,就将在人生最后的一刻带着迷茫、带着恐惧、带着痛苦离开美丽的地球。



4



《道德经》中说: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yāng),是为袭(xí)常。”


生命在宇宙的长河里只是一颗小小的干电池,有时候我们充电并不多,但消耗得却很快,所以人生几十年一晃,一下子就干涸了,就病了,就老了。


老子要让我们“见小”,就是减少能量消耗。老子让我们“曰明”,就是回到前面的“守母”,这样才能保持这个身体的长远存在。


“守母”就是我们要正确使用好自己的生命,正确发展好自己的生命,回到充满大光明的自然母亲那里。


当我们人的身体进入静心之时,当我们的感官不受欲望牵扯之时,当我们的身心达到高层次平衡之时,身体内的先天能量就会启动,此时清气就会上升,浊气就会自然下降排出。


此时我们最能够体会到的是身体柔和,神清气爽,甚至出现各种神奇而不可思议的境界,因此老子说“ 守柔曰强 ”。



5


当一个人的欲念贪念止息的时候,当我们身心灵合一的时候,我们的自性之光就会自然出现,这个自性之光会自动补充体内的各种不足。


如果自性之光持续不断和大道之光同频共振的话,就会源源不断,这就是 “道不可须臾离也” 。这样的生命就健康和谐了——这就是 “无遗身殃”


“无遗身殃” 的意思是,只要我们正确使用好自己的身体,只要我们 心地坦荡、光明磊落 的做人,我们自身就不会出现祸根或陷入死地。这和孟子所说的 “善养吾浩然之气” 很相似。



感恩自己神奇的身体吧!


它是天地自然赐予我们为众生服务的管道。我们要正确地使用好自己神奇的身体,不必向外求,只要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找本源的力量,只要我们按下接收宇宙高能量信息的 “确认键”——放下、接纳、感恩!


当我们真正意识到我们的身体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天下众生的身体,是为众生服务的身体时;


当我们做事没有 贪婪、没有妄想、没有虚假 的时候,那一刻我们就突破了自我的小房子,而走向了与生命整体合一的大光明中,那么内在的宁静和智慧就会流经我们。


健康与幸福就会伴随我们,我们就将活出自己真正的 生命、慧命,明白自己的使命。


放下,松开, 活出来,做自己!




热点内容
司法拍卖辅助机构管理办法 发布:2025-01-15 06:18:40 浏览:808
刑法的近亲属 发布:2025-01-15 06:16:25 浏览:355
2017经济法cpa难度 发布:2025-01-15 05:40:06 浏览:320
中级经济法金融法律制度 发布:2025-01-15 05:28:31 浏览:791
司法警察安全工作 发布:2025-01-15 05:13:31 浏览:917
社会与法完整版全集 发布:2025-01-15 05:10:59 浏览:449
北京司法考试的考点 发布:2025-01-15 05:08:18 浏览:351
舞者社会与法2 发布:2025-01-15 04:57:08 浏览:578
民法典是一部有关于 发布:2025-01-15 04:46:02 浏览:725
劳动法者权利 发布:2025-01-15 04:43:49 浏览: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