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前习俗道德

前习俗道德

发布时间: 2020-12-28 17:31:38

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如下:

一、法律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二、法律是道德的非法律化。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三、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1)前习俗道德扩展阅读:

正确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

同时应该看到,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这个促成不是代替,而是为道德提供一个制度环境。

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望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社会。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齐的草地,法治犹如一个农夫,用猎枪抵御强权的侵夺,用镰刀去除蔓生的杂草。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才会芬芳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磊专栏:道德与法律

② 道德的前习俗水平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好孩子定向
服从惩罚定向

③ 简述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阶段理论是道德认知发展论的理论核心。劳伦斯·科尔伯格自1958年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对其作了首次阐释后,不断修正,直到1983年他把所有研究成果整理为三大文集时还在进行修改,可见其治学之严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虽沿用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却不像皮亚杰那样旨在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道德判断,而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希望了解儿童作出行为是非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

科尔伯格的研究目的不在于了解儿童对行为是非的认知行为表现,而在于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科尔伯格当时采用的道德两难(moraldilemma)问题情境,是要儿童们对"海因茨题"(Heinz'sDilemma)的故事作出判断并陈述自己判断的理由。该故事大意为:"欧洲某地的一妇女海太太罹患严重癌症,医师诊断只有一种新制镭锭药物可治。海先生奔赴药店时,店主将成本仅200美元的药物,提高为2000美元。海先生为妻子久病已用尽所有积蓄,向亲友借贷只能凑得1000美元。他恳求店主允许其先付此数取药回去救他妻子一命,余款保证稍后补足。店主拒绝并称卖药目的只求赚钱,不考虑其他问题。海太太性命危在旦夕,海先生走投无路,就在当天夜间撬开药店窗户偷得药物,救了妻子一命"。在这则故事之后,科尔伯格要被试回答:"你认为海先生偷药救妻的行为对不对?如果说他对,为什么?如果说他错,为什么?"
他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折叠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能辨识有关是非好坏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是从行动的物质后果或是能否引起快乐(如奖励、惩罚、博取欢心等)的角度,或是从提出这些要求的人们的权威方面去理解这些要求的。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行动的物质后果决定这一行动的好坏,不理会这些后果所涉及的人的意义或价值。他们凭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关心的是置身于苦恼和避免痛苦、自由限制和忧虑。这个阶段相当于皮亚杰的"客观责任感"。
阶段2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正当的行动就是满足自己需要的行动,偶尔也包括满足别人需要的行动。人际关系被看作犹如交易场中的关系。他们相互之间也有公正、对等和公平的因素,但往往是从物质的、实用的途径去对待。所谓对等,实际上就是"你对我好,我也就对你好",谈不上什么忠诚、感恩或公平合理。儿童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也能体会到别人也有正当的需要。从而,他有时愿意为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以平等的方式去"作出妥协"。
折叠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能理解维护自己的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会那些直接的和表面的后果。儿童的态度不只是遵从个人的期望和社会的要求,而且是忠于这种要求,积极地维护和支持这种要求,并为它辩护。对与这种要求有关的个人和集体也一视同仁。这一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
人际关系和谐协调的或(愿做一个)"好孩子"的定向阶段。好的行为就是帮助别人、使别人愉快、受他人赞许的行为。这很大程度上是遵从一种老看法,即遵从大多数人的或是"惯常如此的"行为。皮亚杰的"主观责任感"是在本阶段出现的。
阶段2
"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倾向于权威、法则来维护社会秩序。正当的行为就是克尽厥职、尊重权威以及维护社会自身的安宁。儿童认识到社会秩序依赖个人乐于去"尽本分"和尊重适当建立的权威。
折叠后习俗的、自主的或原则的水平
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管当局或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也不管他自己与这些集体的关系。这一水平也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1
社会契约的、墨守成法的定向阶段。一般说来,这一阶段带有功利的意义。正当的行为被看作是与个人的一般权利有关的行为,被看作是为全社会所认可、其标准经严格检验过的行为。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个人价值和个人看法的相对性,同时相应地强调为有影响的舆论而规定的那些准则。除了按规章和民主商定的以外,所谓权利,实际上就是个人的"价值"和"看法"。这样就形成一种倾向于"法定的观点",所不同的是可以根据合理的社会功利的理由改变法律与秩序(不是像阶段4那样固定在法律与秩序上)。在法定范围以外,双方应尽义务的约束因素即自由协议和口头默契。这就是美国政府和宪法的"官方品德"。
阶段2
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公正被看作是与自我选择的伦理原则(要求在逻辑上全面、普遍和一致相符的、由良心作出的决断),这些原则是抽象的、伦理的,如金箴(基督)、绝对命令(康德的)等;它们不是像圣经上的"十诫"那样的具体的道德准则。这些实质上都是普遍的公正原则,人的权利的公平和对等原则,尊重全人类每个人的尊严的原则。

④ 17.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

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伦斯·科尔伯格60年代通过研究儿童和成人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反应而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式。它描述了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如何进行道德推理的。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具有固定顺序的六阶段,这些阶段分属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在前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由外在的要求而定。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和权威,重视实际后果,力避自己受惩罚和苦恼。第二阶段的道德判断以朴素的利己主义为定向,凡正确的行为都被视为满足自己和偶然满足他人需要的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看成是互惠和平等分享的关系。在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它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三、第四阶段)。首先,道德判断和推理以使人愉快和帮助他人为定向,这一定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其次,道德判断以尽个人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为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期望。在后习俗水平,自觉遵守公共规则,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被认为具有道德价值。它包括第五、六阶段。第五阶段:道德判断和推理以墨守法规和契约为定向。为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和权利、责任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第六阶段:道德推理以良心或原则为定向,不仅遵循规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起指导作用。科尔伯格认为,在这六个阶段中,后续阶段高于前面阶段,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逐渐由低到高,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阶段。阶段转换过程的实现依赖于道德判断早期形式的重组。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这些阶段的发展。

⑤ 科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在多少岁前大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阶段是
“好孩子”定向阶段、权威定向阶段

热点内容
论网络个人信息的行政法保护 发布:2025-04-30 04:36:05 浏览:349
行政法四十二 发布:2025-04-30 04:35:55 浏览:836
王成律师 发布:2025-04-30 04:10:18 浏览:962
新婚姻法心得体会 发布:2025-04-30 04:08:03 浏览:902
司法所的权力 发布:2025-04-30 03:55:59 浏览:517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破局五 发布:2025-04-30 03:25:38 浏览:620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深山香医 发布:2025-04-30 03:16:57 浏览:957
党建改革新党纪条例 发布:2025-04-30 03:15:33 浏览:207
法律顾问求职信 发布:2025-04-30 03:14:55 浏览:647
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2016 发布:2025-04-30 03:04:09 浏览: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