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道德
『壹』 如何理解文学中的道德原则和历史原则的冲突
道德是标准、底线;历史的意义是规律,判断未来发展的方向,文学中作为素材
但如果历史原则不符合道德标准,那么文学作品中两个原则也就相违背
『贰』 文学家是否都是有道德的人谈谈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如果没有道德,谈文学也是空谈,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不为接受,就像如果学艺术,要想学艺,先学做人。这是很重要的
『叁』 文学理论有关文学与道德的相关书籍
1.
《文学理论》,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
(Austin
Warren)
著,刘象愚、邢培明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09
出版
)
2.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
3.
《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王先霈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
《寻找权威
/
文学理论概论》,
(
加
)
史笛文·邦尼卡斯尔著
王晓群
,
王丽莉译
5.
《艺术原理》
,罗宾·乔治·科林伍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6.
《
文学经典的挑战》,孙康宜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7.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
英
)
特雷·伊格尔顿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8.
《叙事理论导论》【荷】米克。巴尔
/
著
谭君强
/
译
万千
/
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
《小说理论》,
(
苏
)
М
.
巴赫金著
白春仁,晓河译
石家庄
-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10.
《小说面面观》,
(
英
)E.M.
福斯特
(E.M.Forster)
著
朱乃长译
北京
-
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
2002
11.
《文学符号学》,赵毅衡著北京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0.9
12.
《女权主义理论读本》
,麦克拉肯
(
编者
),
艾晓明
(
编者
),
柯倩婷
(
编者
)
,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
13.
《神话
----
原型批评》
叶舒宪编选西安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14.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
英
)
伊格尔顿著
伍晓明译
西安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15.
《文学死了吗》
,希利斯·米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05
出版
)
16.
《文心雕龙》,刘勰
17.
《人间词话》,王国维
18.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H
·
R
·姚斯,
R
·
C
·霍拉勃,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
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19
.《抽象与移情》
,
W
·沃林格,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20.
《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21.
《诗化哲学》,刘小枫,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7
年版。
22
.《诗学·诗艺》,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罗念生,杨翰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23
.《拉奥孔》
,莱辛,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24
.《癫疯与文明》,米歇尔
・
福柯,刘北成
/
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
版,
2004-02-01
25
.《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26
.《野性的思维》,列维—斯特劳斯,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
27
.《批评的剖析》,诺思罗普·弗莱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01
出版
)
28
.《人论》恩斯特·卡西尔
(Cassirer Ernst)
、
甘阳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4
29.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
在北大的八堂课》,王德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09
出版
)
30.
《文艺对话集》,柏拉图,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
『肆』 文学与真理和道德的关系
道德和真理是两码事,
我坚信
道德是上帝放在人心里的准绳,俗称良心。是上帝起初造人放内在容里面的。
其实上帝放在人里面的有三样:
1.德性即道德属性,知道有尊贵与卑贱的,像楼主所说有高尚和可耻之分。
2.法性即法律、公义,知道这件事的对错,比如世上的立法者(宪法),立法人心里立法的标准心中的“法”。
3.理性即思维逻辑分析的推理能力,如可通过对事物的研究等手段作出判断(狄仁杰)。
还有一点,就是道德会丧失,死不是终结。
人死不是如灯灭。
『伍』 文学中的“善”与道德的“善”是否一致
普遍来说“善”有两种意思1一是表示这个人的本性善良,二是表达善于,擅长回的意思!这个得看你怎么答用和什么词语放在一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字放的地方不一样,意思也会不一样像道德经里: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都知道善之所为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善良的意思,而像:此人善画!就只擅长的意思了
『陆』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文学只有善良和丑恶的区别。
『柒』 什么是道德,它与文学有什么特殊关系
道德是调整个人和他人之间关系的劝导性的行为规范,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
1、道德和文学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2、道德借助文学传扬;文学需要道德之魂。
『捌』 如何理解文学与道德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在当今经济正在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风尚和生存方式正在发生着急遽的变化。在人们的现实生活关系的激变之中,谨防公共道德与个人道德面貌的下滑,是最为深刻、最为重要的课题。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需求,新的人际关系的准则,新的公平的、平等的、竞争的关系正在形成,新的道德萌芽正在破土而出。但是市场化的原则也十分明显地表现了它的两面性,它既是建设的,又是具有破坏性的。同时,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同样具有两重性的特征。在一部电脑终端机前,人们可以把握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而来的各种信息,在知识的太空里遨游,但同时也正按照资本与白领阶层的生活趣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风尚、审美情趣;其中自然还有无孔不入的地摊文化与无休止的媒体炒作出来的文化时尚。
人的生存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它自应趋向于双向的完善与完美。人们本应利用物质的富有,进而建立最具人性的文化关系,人性的精神家园。但是物欲的追求淹没了生存的理解,于是人们的活动转向为自身的生物行为、经济行为服务,于是造就了大大小小的“钱、性、权”式的人物。文化中的颓唐趣味,使一些人深感精神家园的残破,使另一些人痛感灵魂的飘零无依,他们似乎都踯躅于灯红酒绿、金迷纸醉的现代荒原。
文学创作能够与道德伦理连带上关系吗,能够发现道德伦理诉求的声音吗?八十年代至今,要使文学艺术成为一种纯而又纯的审美的精神现象极为流行。其实,一百多年以前,这种论说就已不断出现过了,而且很有权威性。例如,英国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就反对文学艺术与道德伦理有关。一百年后,他的这类论说,仍被一些人当作文学创作无关伦理道德的有力驳论。王尔德说:“书无所谓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书有写得好的或写得糟的。仅此而已。”他还说:“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如果批评涉及伦理道德,那就是“伪道德批评”。我们有些论者是很相信这类观点的,所以也就主张写作非关道德,评论也不能从道德的角度进行评析,否则就是“假道学”,就是把文学创作视为伦理道德的宣传了。
王尔德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文坛标举唯美主义、“艺术至上”的旗号,反对当时文学艺术中的自然主义与过分的功利主义,宣扬艺术家在伦理上是不分好恶的,否则就是矫揉造作,就是伪道德批评,这时他对唯美主义理论是很有自信的。但是当他身陷铁窗,经历了身心的苦役之后,他才意识到人是需要同情与怜悯的,他自己心胸此时就充满了同情,而且竟认为同情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美丽的东西了!
我国八十年代文艺中出现的唯美倾向,可以说是对过去极端的功利主义文艺观的有力反驳,同时也是文艺自身多样化的一种表现,自有它的合理之处。但是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即没有树立起作家人格上的那种凛然正气与道德的思想力量,却是销蚀了创作中的那种道德伦理的强大批判力。自然,这也并非仅仅是唯美主义创作倾向的缘故,弥漫于当今社会每个角落里的新的实利主义、食利主义习尚,实在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了。文学创作是一种通过语言结构进行审美或是审丑的创造活动。它固然可以避开伦理道德的负载,以至可以说它无关伦理,这类作品自然是存在的,也有不少好作品。然而,有一些作品进行文字游戏,它们消解了话语表述的涵义,虽也可算作叙事形式的一种探索,但是它们瘦骨伶仃,好像是些皮包骨头的女人,毕竟内涵单薄,这也是事实。
人们常说,文学创作是描写人的,人性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进入文学描写的视野。那么人性的方方面面是什么呢?文学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人性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就是人栖居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就是人与人的多种相互的文化关系。写作者实际上总是面临着审美的或是审丑的多种文化选择。社会文化的多方面的内涵,如政治、伦理、道德、哲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乃至两性生活,无疑都是文学创作进行审美或是审丑的文化选择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无法把这些文化因素排除在创作实践或是文学理论研究之外,满足于说说文学艺术或是无关道德,或是无关政治,等等。
创作中的那种审美或是审丑的多种文化选择,必然折射出作者人性中最最基本的品格,即那些使人所以为人的基本因素,血性与良心,怜悯与同情,也即人文精神的基本方面。这些人性的体认,都显现在作者以及人物对社会、政治、战争、历史、伦理、道德、哲理、人的相互关系自然也包括两性关系的审美或是审丑的把握之中。读者感受与体味那些画面描绘、感情抒写所渗透出来的人性的动向:庄严与鄙俗,高尚与卑微,凶残与善良,或是兼而有之的极端复杂的人性品格。对于人性的品格如人的血性与良心、怜悯与同情的蔑视,必然会使文学艺术失去自身的灵性与灵魂,而变得平庸与恶俗。当前的一些优秀作品,或是描写旧时的没落贵族,家族的兴衰历史;或是表现边陲的民族风情,经历几个时代的女人的幽怨命运;甚至读者关注的现实的故事,历史地、现实地显示出对于人生的感叹、人的命运的同情、道德伦理的批判力,从而提升了人的情感和境界。不知那些钟情于淫乐、在淫乐的写作中猎取名利的人,会不会有王尔德式的省悟!
文学艺术创造是需要人性的同情,是需要强大的伦理道德的批判力的,在艺术家身上,正是这种人文精神造就了伟大的艺术胸怀。人性同情的沉沦与伦理道德批判力的消解,将会使文学艺术黯然失色而至枯萎,使人的精神家园破残荒芜。虽然文学艺术并不是人的精神家园的全部,但无疑占据着主要地位。因为,人是不能没有文学艺术的,我们应该怀着良心与人性的道德品格,来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玖』 文学与道德有什么样的关系
文学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双重内涵,文学性与道德很少有关系,而思想性却与道德息息相关,要看你看重文学的文学性还是思想性,值得注意的是,好的文学必要好的思想性。
『拾』 “文学不讲道德”这句话是正确的吗
文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同时更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对于“文学不讲道德”这句话是否是正确的额,笔者认为,这句话的本身就有失偏颇。无论自文学本身还是文学背后的作者而言,道德都是不可缺失的。
5前年文明的见证
我国文化经历了5千年的传承,各个时期的文学在这漫长的5前年的积淀和传承中,留给我们世人的,无不是有着道德性的文字、思想,这在无形中给讲“文学不讲道德”的人一个大大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