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发布时间: 2020-12-28 18:31:58

A.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理解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首先要弄明白”道德“二字的真正含义。道内,是客观规律;而德容,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并按规律办事。

一、道德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如果人类一开始不顺从自然之道,缺乏”动物准则“,不分配食物,照顾弱小,是无法继续生存的。

二、道德是人类公平进行活动的基础,即人类进步、发展的基础。人类发展到今天,并未脱离”动物“的特性,或者说人是高级动物。人类的兽性不受到道德约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标准,就无法融入社会,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三、道德是人们自身需要的基础。人们需要家庭,需要亲情,需要朋友,需要分工协作,需要和平相处,需要公允,要达到和谐相处,这一切都需要自我道德约束来完成。

四、道德人类相互制约的方式。如果人人不守道德,社会缺乏人的自律和他律,社会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状态,而这却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环境。

五、道德是人类发展的需要。如果每个人都极度自私,就无法产生社会文明;如果每个人都短视,只注重当下,而缺乏推进技术进步的力量,人类社会是无法在物质文明方面产生本质进步的。

B. 为什么讲道德

因为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是,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一次良好选择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还要多加一个限定,即养成习惯。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2)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扩展阅读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德是一种素养或习惯。二者合起来就构成它的定义,即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其中习惯是它的种,良好的选择是它的属差。

道德定律与自然定律或逻辑定律不同,它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确定的定律,这是由于道德定律对应的题材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所以也有人因此怀疑道德定律是否存在。

一个有教养的人只寻求与题材的确定度相匹配的定律,对于道德定律不可强求其确定度,关于道德的知识只要有助于我们的活动或实践也就足够了。另外,知道了什么是良好的选择并不能使我们成为道德的,重点在于实践,即习惯的养成。

C.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人类要生存,就需要物质生产,就需要相互合作,就霜要建立社会。要使社会有序的运转内,就需要立容很多规范。规范一部分表现为硬性的法律制度,一部分则表现为无形的行为规则。其中就有道德规范。这些规范使社会成员和皆相处并使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道德是法律难以规范而又必须有的一种行为准则。例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味无知为耻。这就是一种无法用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准则。这是维护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当然,这种规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现在提出八荣八耻的道德规范,就是为了纠正过去对道德规范的忽视,所产生的种种不良问题。我们需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道德规范,这是社会存在的必需。

D.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 百度

人类要生存,就需要物质生产,就需要相互合作,就霜要建立社会。要使社会有序的运转,就需要立很多规范。规范一部分表现为硬性的法律制度,一部分则表现为无形的行为规则。其中就有道德规范。这些规范使社会成员和皆相处并使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道德是法律难以规范而又必须有的一种行为准则。例如,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味无知为耻。这就是一种无法用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准则。这是维护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当然,这种规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现在提出八荣八耻的道德规范,就是为了纠正过去对道德规范的忽视,所产生的种种不良问题。我们需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道德规范,这是社会存在的必需。

E.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道德修养与心灵学修行的区别 许多人认为心灵修行就是道德修养的提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正是老子要人首先搞清楚的问题。如果把提高精神素养的道德修养方式认为就是心灵修行,就会造成心灵修行的寸步不前。所以认识和分清心灵修行与道德修养的区别是至关重要的。 心灵修行与道德修养的差异是明显的。在历史上,作为道学的创始人老子和儒家的创始人孔丘曾有多次会面。首先,每次会面都是孔子作为学生向老子请教。其次,老子告诫孔子未见“道”,而孔子认为老子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对老子是大为臣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老子毫不留情面的喝斥了孔子的学术方法,告诉他这样做是不能真正见“道”的。由此可见,其一,心灵修行不是道德修养的提高,其二,道德修养的提升对于心灵修行是没有实质作用的。 心灵修行与道德修养有着本质差异。道德修养以善恶为标准,改变人性的恶,维护人性的善,所以要求人从行为和思想上克服和排斥恶的行为、恶的思想,并向善的方面归依转化。这种方法的形成也是建立在人的喜“善”而恶“恶”的偏好习性之上的。所以喜“善”恶“恶”的偏好是道德修养形成的基点,同时也是人性的一种需求,道德修养及儒教的形成就是这种需求在客观现实中的反映。以人的偏好习性为基点的社会学科还有很多,比如艺术,艺术就是以人的喜“美”而恶“丑”的偏好习性为基点,以美丑为标准,由喜“美”恶“丑”的需求而形成艺术。而心灵修行在“德”的修行中是要破除这种偏好,达到全面的包容,道德修养则维护这种偏好,这就是本质区别。孔子讲“人性本善”,因为他通过反省自己的人性,发现人是有喜“善”而恶“恶”的偏好的。而孟子又讲“人性本恶”,也是因为孟子发现心灵世界“恶”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无法彻底消除,只能通过后天不断的用“善”的行为、“善”的思想来镇压“恶”的一面的表达。 两者对人性认识的深浅也是差异明显的。人虽然有喜“善”恶“恶”的偏好,但“善”的需求和“恶”的需求是同时并存的,所以,人有表现善的,也有表现恶的;同一个人有时表现善,有时又表现恶。但无论人的善与恶,它们的需求都有一个共同点,善、恶的需求本质上都是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以满足自我为目的,“为我”是善恶需求的本质。无论“为我”的目的是物质或精神感受上的利益,总的来讲都是人性自私的表现。从这一点上,善与恶是无差异的。无论白猫还是黑猫,都是猫。所以老子讲“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善与恶,又有多大的差别呢?)。由此可见,老子讲的道学比孔子讲的儒学对于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道德修养对破除人性本质上的“为我”之私是没有作用的。 道德规范的利与弊是明显的。道德规范的形成即是人性的需求,也是社会的需要。当人“恶”的需求表达在没有个人的自我约束下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道德规范的提出对此产生了积极作用,稳定了社会,调解了社会矛盾。道德规范是对法律规范人的行为的补充。道德规范可以使人的行为和意识达到社会的需要,但道德修养的提高无法触及人性的本质存在,对人性没有根本改造的功能。对人的约束作用,一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二靠自我意志的控制力。如果没有这两种力量的存在,人内在恶的需求就会破茧而出。所以道德修养的提升会造成人性自私的成分更为隐蔽,使人的意识更难以捕捉,造成一种无私的假象。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规范对人的本性有隐蔽作用,所谓“沽名钓誉”即是如此。幼儿对大人某些行为的模仿,是一种天真无邪的表现,而大人同样的行为会用道德规范来衡量。这是因为幼儿不是出于行为本身所代表的欲望的原因,其内心是纯洁的。两者的区别就在于需求的有和无。从这点来看幼儿是“本质”上的“圣人”,而大人是外表的“圣人”。而心灵修行便是突破人内在的各种需求,达到不受一切内在需求的控制,从而完成本质的改造。 所以心灵修行者一定要明白两者的区别,不要把心灵修行与道德修养混淆。在心灵修行中要破除固有的道德修养的思维方式,做到对心灵修行方法的真正的掌握和运用。

F.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

1、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觉。无论如何,在一个社会中,行善总比作恶好,当个好人总是比做个坏人更受人尊敬。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当下的道德规范行事。人正是通过在社会中的道德体验逐渐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并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具有个人特色的道德观往往是符合当下大潮流的道德观的,这便于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2、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次是基于传统和法律。经过长时间确立的传统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的行为,这些传统和法律激励人们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会遭受传统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认识,反过来又成为传统和法律的延续者。
3、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实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据生活经验和一般理智来考察人性,我们不难发现,人都有许多共同的需要、欲望和目的等。比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生活和谐、家庭和睦,我们追求自由、幸福,我们乐于享受爱和友情、亲情。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必须确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则(底线),使我们免于恐惧、孤独,免于被欺骗、被管制、被残害。
4、说到底,我们学会合乎道德地生活,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改善周围人的生活质量,还有什么比这各有意义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唯有我们行为的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G.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觉。无论如何,在一个社会中,行善总比作恶好,当个好人总是比做个坏人更受人尊敬。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当下的道德规范行事。人正是通过在社会中的道德体验逐渐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并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具有个人特色的道德观往往是符合当下大潮流的道德观的,这便于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2、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次是基于传统和法律。经过长时间确立的传统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的行为,这些传统和法律激励人们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会遭受传统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认识,反过来又成为传统和法律的延续者。
3、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实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据生活经验和一般理智来考察人性,我们不难发现,人都有许多共同的需要、欲望和目的等。比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生活和谐、家庭和睦,我们追求自由、幸福,我们乐于享受爱和友情、亲情。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必须确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则(底线),使我们免于恐惧、孤独,免于被欺骗、被管制、被残害。
4、说到底,我们学会合乎道德地生活,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改善周围人的生活质量,还有什么比这各有意义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唯有我们行为的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H.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I.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道德是一个人人品的测量
一个人有无道德观,都是人的本性所赋予的

J.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1、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觉。无论如何,在一个社会中,行善总比作恶好,当个好人总是比做个坏人更受人尊敬。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当下的道德规范行事。人正是通过在社会中的道德体验逐渐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并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具有个人特色的道德观往往是符合当下大潮流的道德观的,这便于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2、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次是基于传统和法律。经过长时间确立的传统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的行为,这些传统和法律激励人们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会遭受传统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认识,反过来又成为传统和法律的延续者。

3、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实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据生活经验和一般理智来考察人性,我们不难发现,人都有许多共同的需要、欲望和目的等。比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生活和谐、家庭和睦,我们追求自由、幸福,我们乐于享受爱和友情、亲情。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必须确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则(底线),使我们免于恐惧、孤独,免于被欺骗、被管制、被残害。

4、说到底,我们学会合乎道德地生活,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改善周围人的生活质量,还有什么比这各有意义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唯有我们行为的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10)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是个社会性概念,它是有别于法律的用以处理人与人、人与其他存在物关系的方式,它用是非、好坏、善恶等概念作出判断。基于此,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关键就在于人是社会性的,人需要协调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协调处理的前提就是要作出判断,是是,是非?是好,是坏?是善,是恶?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参考资料:网络-道德

热点内容
律师女生 发布:2025-04-29 23:40:24 浏览:65
新疆博乐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4-29 23:27:20 浏览:468
法院工作汇报材料 发布:2025-04-29 23:23:16 浏览:311
法官超期 发布:2025-04-29 23:22:49 浏览:19
劳动法关于失业金办理 发布:2025-04-29 23:19:51 浏览:914
地铁乘务条例 发布:2025-04-29 23:16:57 浏览:94
全国最牛律师 发布:2025-04-29 23:14:26 浏览:150
劳动法无故扣钱 发布:2025-04-29 22:55:23 浏览:3
民法通则为什么 发布:2025-04-29 22:46:43 浏览:204
社会与法普法栏空窗 发布:2025-04-29 21:46:35 浏览: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