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困境例子

道德困境例子

发布时间: 2020-12-16 17:46:52

1. 道德困境(ethical dilemma)

道德困境,比如地上一台机器把地面弄了一条裂缝,当事人不知道是机器原因才没有搬走是道德困境,如果他知道了还不搬走,就是道德沦丧。

2. 一道法理学的案例分析题。求法学高手帮忙解答~~!!谢谢啊!!

告密者困境:法学的政治学

从某种意义上,哈特与富勒的论战之所以引起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讨论,就在于在“告密者案件”中,法律实证主义所主张的法律与道德分离在现实中陷入了一个困境之中,即“道德上恶的法律所导致的一系列困境”。[77]1944 年,一个德国士兵在奉命出差执行任务期间,回家短暂探亲。有一天,他私下里向他妻子说了一些他对希特勒及纳粹党其他领导人物的不满。他刚刚离开,他的妻子因为在他长期离家服兵役期间“已投向另一个男子的怀抱”,并想除掉她的丈夫,就把他的言论报告给了当地的纳粹党头目。结果,他丈夫遭到了军事特别法庭的审讯,被判处死刑。经过短时期的囚禁后,未被处死,又被送到了前线。纳粹政权倒台后,那个妻子因设法使其丈夫遭到囚禁而被送上法庭。她的抗辩理由是:据当时有效的法律,她丈夫对她所说的关于希特勒及纳粹党的言语已构成犯罪。因此,当她告发她丈夫时,她仅仅是使一个罪犯归案受审。这个案件以及类似的一系列案件,使得二战后针对战争问题的审判在法律与道德问题上陷入了一个困境,如果严格坚持实证主义的“法律就是法律”的观点的话,那么,类似像告密者这样的人就不能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如果要惩罚这些人的,我们依据的似乎不是法律,因为他们并没有违背当时的法律,而是依据法律之外的道德原则。事实上,德国的法院正是这么做的,对这个案件,德国的法院援引了“良知”和“正义”之类的观念,认为“妻子向德国法院告发丈夫导致丈夫的自由被剥夺,虽然丈夫是被法院以违法的理由被宣判的,但是,这种法律‘违背所有正常人的健全良知和正义观念’。”[78]后来的许多案件都采用了这种推理方式,在有些案件中,法院明确宣布,“完全否认人格价值和尊严的法律被能够被看作是法。”[79]

面对这些判决,人们欢呼雀跃,赞颂这是自然法学说的胜利,标志着实证主义被彻底打翻在地。拉德布鲁赫的法哲学观点从相对主义转向自然法的观点实际上迎合了德国法院在解决这些道德困境中的司法理念。但是,在哈特看来,这种以绝对的正义之类的价值的宣布法律的无效,仅仅实现了使做出极不道德行为的妇女受到惩罚的目的,而且是依赖宣布1934年制定的法律无效而实现的。至于这种做法是否明智,哈特明确表示了疑问。在哈特看来,面对这种困境,除了诉诸自然法之外,我们必须面对两个选择:“其一是免除对该女子的惩罚,人们可能认为这样做是件坏事。其二是惩罚该女子,这时,人们必须面对适用溯及既往的法律的事实。”如果我们要采取后一种方式的话,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在以这种方式实现惩罚的过程中,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尽管溯及既往的刑事立法或惩罚是邪恶的,但将其公开适用于案件中,至少体现了坦率的美德。我们必须明白,当惩罚该女子时,我们只是在两个邪恶中选择其一:要么使该女子免受惩罚,要么放弃法不溯及既往这一大多法律体系都接受的珍贵道德原则。我们从伦理史上学到的唯一的知识是:解决道德难题的办法便是不要隐藏它。当生活迫使我们在两害之中取其轻者时,我们必须明确:难题究竟是什么?不道德的东西在某有限程度上不可能是法律或不可能合法,运用这一原则之弊害在于:它将会掩盖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真正本质,从而鼓励浪漫的乐观主义,认为所有为我们所珍视的价值最终将在单一的体系中融洽相处,而另外的价值不会因一种价值考虑被而牺牲或损伤。

对于惩罚那个妇女为例的恶法的法律效力问题,德国法院和哈特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实现了同样的目的。那么哈特为什么要采取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呢?在哈特看来这不仅仅坚持了法律实证主义理论的立场,具有知识上的价值,而且涉及到了一个道德问题,具有道德上的价值。一方面这种方式体现了坦率的美德,这不仅是管理法律中的美德之一,而且是道德中的某种美德。另一方面,是由于采取这种方式展示了一种强有力的“道德批判”,而这种东西在拉德布鲁赫那里被混淆掉了。

由此,我们看到哈特与拉德布鲁赫之间的差异,在拉德布鲁赫看来,纳粹的法律由于在其实质内容是违背最基本的人道的法律的,这样的法律本来就应该是无效的法律,法院不应该适用这样的法律,因此,战后法院依据自然法原则来处理告密者问题意味着正义的伸张,因为在他看来,有一个超越于法律的永恒的道德原则存在。但是,在哈特看来,这种诉诸自然法的主张来处理告密者问题,实际上掩盖了告密者问题中所隐含的伦理困境:我们必须在两种恶或者两种善之间进行选择,要么纵容告密者这种不人道的行为,要么采取违背法律常规原则的溯及继往的法律(某种“恶法”)来惩罚这种行为。在哈特看来,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永恒的道德原则,只有各种道德之间的冲突,而拉氏的主张实际上以一种“鼓励浪漫的乐观主义”掩盖了告密者问题中隐含的这种道德困境,从而“混淆了一个最简单因而也最有力的道德批评形式”:

我们可以说,这些法律是法律,但是它太邪恶了以致于不能被遵守。这是一个人人都能理解的道德谴责,它直接而明显地唤起了人们道德关注。相反,如果我们将反对的理由表述为,这些邪恶的东西不是法律。这种主张是许多人无法相信的;如果他们迫不得已而对此事作认真的思考,那么,在接受这一观点之前,便会为一大堆的抽象哲学问题所困扰。

换句话说,法律实证主义不是诉诸深奥哲学问题来解决法律与道德的冲突问题,而是以可操作的方式教导人们如何不服从在道德上恶的法律。

如果我们从富勒所提出的法理学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怎样的一种努力方向来考量的话,我们就要追问法律实证主义在政治实践中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真的仅仅分析规则、清晰的表述规则,而不关系法律的目的或者价值问题?如果说法律实证主义这种解决法律与道德问题的法律方案要取代古典的哲学方案而获得正当性的,它必须要解决哲学方案中留下来的问题:法律的目的或者价值是什么?这意味着哈特不仅要在理论上来捍卫法律实证主义坚持的法律与道德分析,而为要在实践的政治或者伦理意义上来捍卫这种理论的正当性,而不仅仅是采取鸵鸟政策将这种理论归之于一个单纯的认识而回避掉这个问题,这可能是作为技术操作的概念法学的态度,而不是作为法哲学的法律实证主义的态度。

因为,尽管法律实证主义自诩为法律的科学,但是,这种“科学”并不象物理学或者数学那样在书斋里认识真理,成为一种单纯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技术,而且是要成为哲学,尽管这种哲学要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而不想古典哲学那样建立在沉思的基础上。因此,实证主义的法哲学必然将自己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不仅要阐述它在理论上的正确性,而且要阐述它在实践中的正当性,即不仅要阐述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立场,而且要阐述法律实证主义的政治立场,也就是哲学立场。

在哈特看来,法律实证主义建立在功利主义的政治立场上,“功利主义者坚定地但是站在其功利主义的立场上,代表了在法律和政制方面所有自由主义的原则。从来没有人像功利主义者那样以平静而又健全心智将改革的激情与对法律的尊重结合在一起,而同时又对控制权力的滥用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即使权力掌握在改革者的手中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在边沁的著作中发现上述对法律实证主义进行道德或政治批评家们所主张的政治或者道德观点,比如法治、自然法、政治自由权、法制原则等等。在这个意义上讲,攻击法律实证主义者的政治或者道德主张是站不住脚的。“边沁和奥斯丁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分析家,当城市被大火焚烧的关键时候依然沉溺于语词的区分之中;相反,他们是改革应当的急先锋,这场运动充满了激情而又取得巨大的成功,它艰苦努力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和更美好的法律。”[83]

如果说法律实证主义者和它的批评者自然法学在政治立场上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他们要区分法律与道德呢?这种区分的意义是什么呢?哈特看来“边沁和奥斯丁这两位思想家坚持这种区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让人们随时看到道德上恶法的存在所引出的明确的问题,让人们明白法律命令的权威所具有的独特特征。”边沁将法律治理下的生活诀窍概括为“不折不扣地遵守法律,随心所欲地审查法律”。但是,边沁作为法国大革命的观察者,他意识到仅仅诉诸对恶法的抵抗是不够的。他认为这正是混淆法律与道德的结果,一方面无政府主义者主张,这不应当是法律,因此我可以不理他;另一方面是无政府主义的反对者,主张这是法律,因此这就是应当做的。这两种观点在边沁看来都来自布莱克斯通的主张:与神法矛盾的法律是无效的。“因此,有两种只有坚持法律与道德的区分才可以帮助我们安稳渡过的危险:一种危险是在人类的法律应当是什么的概念中,现存的法律和及其权威被销解了,另一种危险是现存的法律可以取代道德作为行为的最后标准而逃避了批判。”[85]

在这个意义上,法律实证主义之所以坚持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就是为了反对道德或者以道德面目出现的政治意识形态对法律的干扰或者侵蚀。所以,法律实证主义种的法律与道德的分离主题与其说产生于证实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不如说产生于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哈特和凯尔森的理论之中。尽管二者在方法论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二人都建构了一个无需政治权力推动的、自足的规则或者规范体系,一个独立的法律科学知识和法律职业实践的场域,一个“前政治的法律图景”。用斯密特的话来说,“主权,……这个庞大的法律机器的工程师已经被急剧地推到了一边,现在,法律机器是自行运作的。”如果是凯尔森的理论是对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担忧,哈特的理论是对福利主义国家干预的担忧,这种担忧和边沁对法国大革命的担忧是一致的,国家的权力往往是通过自然法、道德这样的东西来破坏法律的。由此可见,法律实证主义者并不象批评者所想象的那样与集权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的联系,相反,他们具有巨大的道德和政治热情,来改革法律,创造美好的世界。如果说这种政治热情在边沁那里直接体现出来的话,那么在凯尔森那里是间接地体现出来,而在哈特这里简直是以隐含的方式流露出来的。

尽管法律实证主义将法律想象为一个没有工程师的自动运行的机器,多少暗示了现代法律没有灵魂的技术特征。这个机器可能没有灵魂,但是这个机器真的能摆脱主权着这个工程师的幽灵吗?法律实证主义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但是,它至少揭示了这个问题,而不出象拉德布鲁赫的自然法的乐观主义那样遮盖了这个问题。因此,法律与道德的区分主题不仅具有知识上逻辑清晰的“美”,而且有政治上诚实的“善”:当我们面对道德上认为属于“恶”的而在实践中依然有效的法律的时候,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我们在信守法律与捍卫道德之间面临的道德困境。

面对这种困境,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至少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努力方向:当法律实证主义主张“法律就是法律”的时候,它所指的法律仅仅在是作为社会现象有待认识的法律,它并没有说我们只能严格遵守法律而没有别的出路,相反,它坚信对法律进行自由批评这种行动可能。当我们认为一种法律太险恶了以至于不能被遵守的时候,我们具有一种道德义务来捍卫我们的道德并不惜以受到法律惩罚的风险为代价。这种立场并不是象拉氏那样通过乐观的浪漫主义掩盖了这一问题或者说回避了这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当我们依据道德义务或者我们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进行批评、更正的时候,我们关注的视角就从法律现象转移到了道德领域,从一个我们有待认识的现象,转移到一个我们有待决定的行动。这样的一种立场意味着我们从法律的认识问题转移到了公民的行动问题。正如德沃金在讨论公民不服从的时候,所指出的“当一个人决定按照指自己的判断行事是否足够审慎的时候,他必须考虑法院将会怎么反应。如果他这样的行事,他可能不得不面临着坐牢、破产或恶名。但是,最根本是我们将审慎的计算与作为一个好公民他应当如何恰当行事的问题区别开来。”因此,自由主义尽管可能堕入虚无主义,但是,这种自由主义态度恰恰解释一个人所必须具有的道德担当,一个现代道德多元困境中人们必须在行动中加以选择的担当。当然,在这种选择中,究竟什么样的选择是正当的,什么样的选择是不正当的,这已经超出了法律的范围和能力,而进入到伦理、政治和哲学的领域。这意味着哲学或者伦理不再是一个自然法这样的简单安排,而必须是每个人面对的困境的选择,一项必须承担的伦理实践。

在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法律必须满足不同信仰的、不同群体、不同利益的共同需求,它必然会压制某些有价值的道德追求,尤其是这种法律以主权者的面目出现的时候。因此,在法律与道德现代解决方案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恶法?我们是象拉氏那样通过主张恶法非法而回避掉这个问题,还是正视面对恶法所面临的困难和抉择所需要的勇气和智慧?因此,“恶”法是不是法,这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一个知识问题,而如何面对恶法则是一个行动问题,一个伦理实践的问题。当我们说“恶法非法”的时候,这种法律仅仅在理论上或者说仅仅在主张这种理论的人们的内心中不是法律,而不是说它们在实践中不是法律。难道我们说恶法不是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免除法律在实践中的效力?当拉氏主张的法官不应当执行这样的法律,这不过是一相情愿的“天真”,一个多么天真幼稚的幻想,一个掩耳盗铃的幻想,以为我们认为不存在的东西就真的不存在了。

拉氏将恶法看作非法而自认为将问题解决的时候,无疑于一种鸵鸟政策,而事实上人们在实践依然要面对恶法所带了的痛苦和不幸。法律并不是一个主观的认识,而是一种物质性的力量,是一个客观的力量,尽管我们认为它是恶法,尽管我们认为这种法律不具有正当性,不具有效力,但是,这种不仅有效力仅仅是一个应当,一个美妙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幻想。在这个意义上,“恶法非法论”仅仅弱者具有的甚至需要的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效果。如果说“恶法非法论”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或理论问题,而是一个行动或者实践问题,那么,这种行动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诉诸我们的道德信念来反对法律的时候,我们如何使自己的反对法律的努力区别与一个罪犯或者暴徒,他们不也正在以道德的名义反对法律吗?我们如何在革命和暴乱之间区分?我们如何将法国大革命和德国法西斯主义区分开来?一个以人权的名义,一个以作为历史终结的国家伦理的名义?这正是自然法理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事实上,德国的纳粹法律与其说与法律实证主义结盟,不如说与自然法结盟,纳粹的法律无论在立法中还是在司法中无时不以道德名义获得正当性。

相比之下,哈特的态度无疑是一种更为真实或者说现实的态度,如何现实生活中反对恶法,而不是仅仅在思想的境界中反对恶;如何把恶法作为法律而加以认真地对待,把它看作是由待于改进的法律,而不是认为恶法不是法律而公然地践踏法律。正因为如此,法律实证主义号召的是一种诚实的公民的态度来认真对待法律,而不出一种机会主义的游戏态度来破坏法律。正是这种不同的立场,使得我们将对公民对法律的合法抵抗与罪犯对法律的公开破坏区分开来。不是以恶的德性来对抗恶的法律,而是以一个好公民的美德支撑着我们如何面对一个不义的法律,甚至如何面对一个腐败的城邦。这也正是哲学家苏格拉底尊重城邦的法律而自愿被处死的伦理意涵,也正是耶稣基督成全律法而不是破坏律法的伦理意涵。

3. 如果你拥有一件珍贵的古董你会把它怎么处理

我不是一个收藏古董的人,我可能会按照

4. 道德困境:老板错了你应该附和他吗(人力资源案例分析)

如果老板真的错了的话,你不是要去符合他,而是分析以下他具体错在了哪里,再拿出自己的方案用间接的方式去让他明白

5. 造假案件中,财务人员面临哪些道德困境

会计道德是指会计人员依照一定的会计道德规范对会计活动进行调节以达到较好会计活动效果的总称,会计道德包括个人道德品质和会计职业道德两方面。
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应是会计职业活动所普遍遵守的具有共性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不是某种会计职业工作的具体道德要求。具体的会计道德要求可在具体的会计职业工作规则或会计岗位职责中去体现。由此,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要求,一般可由彼此相关的若干会计职业道德范畴和规范所构成:会计职业道德范畴,包括会计职业信念、会计职业技能、会计职业责任、会计职业纪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包括敬业爱岗、钻研业务、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严格保密。
一、企业会计人员的道德困境分析1.企业会计人员道德困境的产生。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为企业的各个部门提供大量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而操纵利润则是企业会计人员常见的败德行为。其主要表现在:(1)会计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干预会计工作;(2)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假造凭证、帐表进行假审计、假评估;(3)帐外设帐;(4)转移国有资产、偷逃税收、粉饰业绩;(5)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差,会计监督严重弱化,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6)违法违纪手段隐藏,做假技术不断发展;(7)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
按照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诚实、中立、保密、不做假账和不利用会计信息为自己牟利的道德原则,而作为企业的一名成员,会计人员被要求遵守企业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更何况其工资和报酬是由企业支付的。当企业利益与法律、道德发生矛盾时,企业会计人员就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2.企业会计人员的分析。企业会计人员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趋利者,这种人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他们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最终以身试法;一类是正义者,这种人会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坚决不做假账、以法治假,规范性防范;第三类是介于上述两类之间者,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属于这一类人。
可见,前两类人员的道德选择很容易,即或选择极端利己主义,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舍弃了职业道德、企业利益以及社会利益;或选择不计个人利益的得失,坚持《会计法》的规定,履行法定义务,不会因各种原因而做假造假,甚至不惜与企业管理层相对抗,拒绝上级的不合法的指令,向执法部门检举揭发企业在财务上的欺骗行为等等。第三类人员的道德选择便是文章主要阐述的问题。
第三类会计人员既没有反抗上级的勇气,也没有触犯法律法规的胆量。他们生活和工作在两者的夹缝之中,而往往屈从领导的压力,被动做假。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与企业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也就是说企业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企业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因为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所以,要恪守职业道德,不少会计人员是很难做到的。
调查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做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
是没有主观故意的,如果他们没有接到授意、指使、强令,那么自己是不会主动造假的,虽然也有些会计人员因缺欠职业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幕后指使人所造成的。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都是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下造假的。这些案例从表面上看是会计人员不良职业道德的表现,其实是企业管理者意志的体现,是企业管理者不良道德的直接结果。所以,这些人或者是胆战心惊地被动造假,或者是辞职不干,另谋职业。社会上流传着“做人难,做会计更难”、企业会计人员被称为“院士”(不是进法院,就是进医院)等说法,就鲜明地描述了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的难度。
二、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准的对策1.加大会计人员的伦理教育力度。不论是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还是企业外部的注册会计师,都要讲求诚信。特别是企业的负责人以及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各级领导,因为他们掌握着会计诚信的支配权。因此,需要广泛地宣传伦理道德思想,使人们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把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贯穿于会计的工作制度、会计人员的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之中,使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一个人明确自己的责任。在会计和审计领域,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考核,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增强企业管理者的伦理道德。在对会计人员进行伦理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企业的管理者的伦理道德的培养和教育。这是因为,能够控制和操纵企业会计行为的,名义上是会计人员,但实际却是企业高级管理层,他们具有控制会计政策选择、控制会计信息的权利。所以,会计道德的问题实质上是企业道德的问题。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企业伦理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并以身作则,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会计道德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政府、相关的法律机构和协会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培训和教育。
3.企业伦理体系与内控制度相结合。企业伦理体系,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预防、抵制、消除不道德行为,鼓励道德行为的机制。它包括:制定企业伦理守则,企业伦理决策,伦理组织,伦理培训,伦理领导,伦理审计,伦理控制等。而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健全一个以内部稽核制度、内部审计监督等制度为主、伦理道德导向为辅的伦理控制机制,才能有效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才能发现、纠正错误,才能防止高层管理者及会计人员的舞弊现象。
4.完善会计行业法律法规。完善会计行业的规章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对不诚信而造成严重后果者,不仅要在经济上追究其责任,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建立会计从业人员个人以及企业管理者的信誉档案,对其诚信状况等进行记录。设立权威的行业协会,并由其进行会计资格和信誉审查,不合格者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6. 大家好,我在申请美国的研究生,一所大学要求我写一篇自己碰到的道德困境的文章,想请大家帮我想几个例子

背景:你的工作是为一家医院的资料库录入患者的信息,工作要求你必须无条件保专护患属者隐私;由于家庭原因,你十分珍惜和需要这份工作。
事件:一日,在一堆患者信息中你偶然发现了自己妹妹未婚夫的名字,发现他竟然是艾滋病患者,而且对你的妹妹和家人一直隐瞒他的病情。
道德困惑:是否该告诉妹妹她的未婚夫有艾滋病?
具体分析:如果告诉了妹妹实情,虽然可以保护自己妹妹,但自己因自己的私有目的违背了工作原则,泄露患者隐私,可能使自己丢掉工作。而如果选择保持沉默,妹妹则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自己虽能保住工作,但良心可能会受到谴责。
PS:由于每个人的道德标准不同,做法也会不同,有的人是功利主义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而有的人是利己主义者(不伤害别人前提下,对自己好就是最好选择),每种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

7. 组织行为学的序 言

自从1979年发行第1版以来,本书的读者已经超过了90万人。以前的版本被世界上1000多所大学的学生用做教科书。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所谓的“全球化教科书“,那么本书或许可以赢得这一殊荣。本书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销量第一的教科书,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新加坡、泰国、菲律宾、中国台湾、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大陆、瑞典、芬兰、丹麦和希腊,还有很多语言的翻译本,包括德语、汉语、日语、朝语、泰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以及根据本国实际在内容和案例上做了修改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版本。
历经25年仍然保留的特征
1979年以来,组织行为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这些变化同步,本书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第1版的很多特征还是保留了下来。实际上,我认为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本书得以成功。这些特征包括对话式的写作风格、前沿的内容、大量使用最新的例子、三水平整合模型、正论—反论对话、每章末尾的教学指导,以及大量的补充资料。下面我来详细说明一下这些特征。
写作风格本书最有特色的就是写作风格。书的评论者和使用者经常告诉我,这本书的风格是“对话式的“、“充满趣味的“、“对学生友好的“以及“非常清楚易懂的“、我坚信这一版保留了这个传统。
前沿的内容本书是组织行为学中第一本用专门的章节讨论权力与政治、冲突、组织文化的教科书,并用两章的篇幅讨论动机和激励问题。在新版中仍然保留了前沿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其他组织行为学教科书中经常被忽略了。新版本在前言之后专门列出了一个当代的热点问题。
最新的例子我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可能记不住概念,但他们会记住例子。而且,一个好的例子足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概念。因此,与以前的版本一样,你会发现这一版采用了大量来自真实世界的最新例子,它们来自各种不同的组织——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大的和小的以及本地的和国际的。
三水平整合模型 从第1版开始,本书就在三个水平上分析组织行为问题。从个体行为开始,过渡到群体行为,最后到组织系统,以便更充分地解释组织行为的复杂性。学生认为这样的方式符合逻辑!而且直截了当。
正论—反论对话这种辩论可以使学生看到关于组织行为争论的两种不同观点,可以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使用本书做教材的教师告诉我:他们发现这种对话是一种极好的工具,可以激发课堂讨论,使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工作场所的组织行为问题。本版包括了19个这样的对话。
教学指导本书保持了提供最完整的各色各样的教学指导材料的传统,其他教科书也提供这样的资料,包括本章小结、思考题、团队练习、道德困境练习以及案例分析。
补充资料本书提供了最丰富的教学支持资料,后面我们会详细描述这些资料的具体内容。
最近版本增加的特色
在最近的版本中增加的几个特色也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好评。这些特色也保留下来了,包括全球化、多元化、道德的整合以及神话还是科学等。
全球化、多元化、道德的整合关于全球化和跨文化的差异,工作场所的多元化和道德等问题的讨论遍布全书。这些问题被结合到相关问题的章节中,而不是作为独立的章节。我发现,这种整合的方式使这些问题更密切地成为组织行为学的一部分,并突出了其重要性。在本版中,我把章末的“道德困境”练习从5个增加到12个。
“神话还是科学” 这个特征首先提出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关于人类行为的“事实”,接着提供科学研究证据来证实或反驳。其中包括“上了年纪的人难以学会新技艺”;“幸福的员工是高产出的员工”;“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知道谁”等。这些框图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常识可能会误导你理解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手段来检验常识的正确性。这些主题框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认识建立在大量研究证据基础上的组织行为学能够给我们提供真知灼见,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工作中人的行为。
第10版有什么新东西?
使用以前版本的人不难发现第10版最明显的变化是多了一章关于领导的内容,关于技能的覆盖面也扩大了。
增加了一章领导的内容,反映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领导这一概念对于有效的组织绩效的重要作用以及快速膨胀的关于领导研究的成果。从一章变成两章,使我能够把新的与领导有关的资料包括进来,例如框定问题、导师制、自我领导、在线领导以及关于跨文化领导的全球研究。
以前的版本有一个框图主题,叫做“从概念到技能“。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向我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增加技能的覆盖范“围。于是,在这一版中我设计了一个技能培养模块,这些模块被整合成我称为KSS的程序.KSS指的是培养有效的组织行为技能的三个成分:理解概念、自我认识和技能应用。
具体地讲,学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和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和行为技能:阅读一章,完成相关的自我评估练习,然后阅读和实践技能模块。
对这个新版本的更仔细的考察可以发现关于沟通的第10章被重新组织,并重写了。这是为了反映一个广泛和综合的研究领域的流行。
这一版在涵盖当代组织行为问题方面继续保持这个领域的领先地位。新增加的内容包括:
客户服务(第1、3、4和18章)
工作/生活的平衡(第1、17和19章)
多元智力(第2章)
进化论心理学与预置行为(第2章)
民族文化特性的GLOBE指标(第3章)
巅峰体验的动机(第6章)
托马斯的内部动机模型(第6章)
工作场所中的偏差行为(第8章)
沟通中的沉默(第10章)
员工对组织政治的反应(第13章)
批量定制(第16章)
电子世界中的组织行为学(第16章)
风水与工作场所设计(第16章)
创造道德的组织文化(第18章)
组织中的灵修(第18章)
知识管理(第19章)
价值探索(第19章)
当然,整本书的研究基础已经进行了修改并针对第10版做了更新.
……
斯蒂芬·P·罗宾斯
目录:
Ⅰ篇导论
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管理者做什么
了解组织行为学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
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变得有吸引力:开发组织行为学模型
本章小结及对管理者的意义
复习题
讨论题
团队练习:劳动力多元化
道德困境:工作与个人生活之间什么的平衡是恰当的
案例分析
Ⅱ篇个体
2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传记特点
能力
学习
本章小结及对管理者的意义
复习题
讨论题
团队练习:积极强化和惩罚
道德困境:行为校正是一种控制吗
案例分析
3章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价值观
态度
工作满意度
本章小结及对管理者的意义
复习题
讨论题
团队练习:与中国经营者进行谈判时面对的挑战
道德困境:是贿赂还是礼物
案例分析
4章人格与情绪
5章知觉和个体决策
6章基本的动机概念
7章动机:从概念到应用
Ⅲ篇群体
8章群体行为的基础
9章理解工作团队
10章沟通
11章领导的基本观点
12章当代领导问题
13章权力与政治
14章冲突与谈判
Ⅳ篇组织系统
15章组织结构的基础
16章工作设计与技术
17章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
18章组织文化
Ⅴ篇组织动力
19章组织变革与压力管理
附录A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
附录B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词汇表

8. 道德困境:面对五项道德决策,你会怎么做(三)

我想这件事,每个人都不会考虑到道德。大家出来就是为了赚钱,有版机会怎么会错过呢?权 贪小便宜也不是我们一天形成的,想用道德约束那是相当的困难。
作为中层管理者应该为公司,为员工多考虑一下。为公司不能虚报,瞒报。为员工,员工出差很辛苦,不能为了一点点补贴打消员工的积极性。
解决方案:对员工频繁出差地区的消费进行统计。规定出出差消费额度及补贴金额。 如员工A到 C市出差,食宿档次5.申请补贴300。 员工B到C市出差,食宿档次2.申请补贴500。 我们可以发现员工A在出差过程中为公司节省了食宿费用,那我们应该给予鼓励,我想300员并不多。 那相对来说,员工B的出差享受高档次待遇,还要求高额补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出差费用及补贴金额公司应该出据标准,这样员工才能享受合理的待遇,还能不被良心责备。 注:部分公司需要考虑出差价值!

9. 什么是道德困境,道德困境的例子学生,综搅乱一池

道德困境的实质恰恰是要人们在是与是之间、善与善之间、两个有价值的东西之间进行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

10. 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读后感!急!得稿送我全部分数!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世界顶极管理畅销书作者。他的书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册,在美国的100多所大学和世界数百所大学及许多企业中被广泛采用,读者遍及全球。除本书以外,罗宾斯博士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文版在中国管理学界教师、MBA和企业管理者及公司白领中也是有口皆碑,且多年畅销不衰。
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罗宾斯博士酷爱体育运动,自1993年以来,他曾4次获全美室内同龄组50米短跑冠军,并创造了360米和200米两项世界纪录。他被选为1993年和1994年度同龄组田径先生。
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工作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此外,本书也对传统招聘理论做了验证。如传统招聘理论也提到面试时要做好“工作真实情况介绍(Realistic Job Preview)”,应当向应聘人员介绍本组织不利的一面外,否则易使求职者产生过高的期望。本书就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详细举例说明,他列举了电信科技公司首席运营官特意说明加班很多的情况,从而保留下忠心耿耿、愿意做工作中任何事情的员工。而且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对我更有启发的是,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面试提问的方法,关键是使用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避免引导性问题,并对应聘统一职位的人提出相同的问题,这样可以有一个公平的考量。而在现实工作中,面试有时往往有点随心所欲,面试人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应试人的第一印象等,提出不同的、不系统的问题,这样往往不能真正选择适合的人才。
有了合格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就足够了么?事实上远远不是这样,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是人力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没有绩效考评和激励措施,员工就不可能高效工作,也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绩效和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中经常提到的,在本书中也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阐述。教材上对绩效和激励讲述,重点在于绩效考评的内容、指标体系、考核方法、结果运用等理论问题,本书则是对绩效考评与反馈的手段、其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做了具体说明。作者首先论证“为什么当今许多员工没有被激励起来”(真理12),对此提出了三个浅显的现象,关键还是员工对绩效考评的信任度,和员工报酬是否可以在绩效考评中得到切实反映。因此,作者提出,只有加强努力和绩效的关系、绩效与报酬的关系和报酬与实际想要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绩效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作者还提出了他对员工满意度对提高员工绩效的看法,他推翻了传统观念上所认为的快乐的员工就有好的业绩的看法,反而从自己写作体验的角度提出提供员工工作效率、增加员工工作成就感才能提高员工绩效的观点。这也是一般教材所罕见的经验。
就我的实践而言,上述论述对调整绩效考核体系具有明确的指导性意义。在一般的企业里,往往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阐述或者领导的要求,为考核而考核,甚至干脆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评,即使有也往往是走过场,并没有使用公开公平的标准对员工的努力程度进行表彰;即使有表彰,也不一定是员工内心所期望的。因此,真正要让绩效评估要起到实际效果,一是要制定统一考评标准,二是进行多级、跨级别考核,三是探究不同年龄、资历层次员工的不同需求,将考评结果与其需求向结合。如此可以较好的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作者提出的真理17“专业工作者追求流畅的生活体验”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也为激励体制提出一个很好的设计方向。作者认为,管理者应将流畅看成一种激励专业员工的有效方式,因为工作本身有许多特性可以激发“流畅”的状态,工作可以带来挑战,让人精力集中,所以管理者可以把工作设计的更富有挑战性、创造性,让人全神贯注,员工能充分施展才能。
这条真理对我的另一个实践意义在于,将能帮助我更加理性、深入的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我在实践中常常看到,员工并非仅仅以金钱就可以达到激励效果的,除了金钱、升职、精神奖励等激励手段外,员工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在工作环境中感到人际关系的友好也是挽留员工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身边经常有朋友表示不愿意离开现有单位,即使新单位的收入更高,他也不愿意去,重要原因就是现有工作富挑战性、从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以及与同时交往的愉悦。作者的上述论述从理论高度总结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也给我指出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道路。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以浅白的方式说明了“领导的真理”,而这是书本、教材上几乎不会提到的。一般教材上都是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理论介绍,对领导的艺术是不会做正面阐述的;而领导能力在到达一定职位级别后,又是必须的。经常有例子,说是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工作的非常好,一旦提拔到领导岗位就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承担管理多人的职责、与下属、上级、平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等。因此,领导能力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领导能力是天生的,我以前也经常由此想法,但拜读了本书后,我改变了这种观点。作者认为,领导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连一般人认为最难获得的“领导人格魅力”也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就像真理31所描述的“魅力是可以学会的”,作者描绘出有魅力的气质与行为,并针对魅力行为设计培养方法与步骤。而一个有魅力的领导是能让下属心甘情愿追随的。就如毛泽东主席,他的个人魅力使无数人愿意追随,即使他晚年返了错误,感受到他个人魅力的人仍然对他无怨无悔。当然,我们个人是不可能达到毛主席这样的高度的,不过还是说明魅力在领导力中的影响与作用。

本书还在其他许多方面对“管人的真理”做了论述,限于篇幅所限,本读后感无法一一叙述。但是,我想再次申明的是,本书对我在实践工作的直接指导作用非常大。今后,我将不断联系实践、配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本书的论述,更有效率的开展相关工作!

热点内容
2016合同法pdf 发布:2024-09-19 22:42:11 浏览:606
建发集团法律顾问年薪 发布:2024-09-19 22:24:40 浏览:409
反对永居条例 发布:2024-09-19 21:41:27 浏览:602
民法315 发布:2024-09-19 21:33:56 浏览:483
刑法的根基与哲学 发布:2024-09-19 20:59:19 浏览:462
潮州基层法律服务所 发布:2024-09-19 20:45:47 浏览:552
苹果售后条例 发布:2024-09-19 19:51:38 浏览:510
合同法第211条规定是什么 发布:2024-09-19 19:15:50 浏览:488
不能成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事 发布:2024-09-19 16:35:44 浏览:350
民事诉讼法司法第二百二十五条 发布:2024-09-19 16:34:45 浏览: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