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发布时间: 2020-12-28 22:59:00

A.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出现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1、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把依法执政确版定权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4、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
5、司法体制不断完善;
6、全社会法治理念明显增强。

法治建设存在的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
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
3、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B. 21世纪我国法制建设成就列举

在两复国之间新的情况发生时,制既是不可避免的,日本的,也是矛盾和分歧的数量有限。因为它是有限的,为了平息的时候我们把它的心脏,从容应对。眼看动机追求国家利益,促进深层次的矛盾展开后,我们也应该看到,实现对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好处也起到了制约作用是矛盾的,因此很难成为主流的外交政策。 

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该早做准备,积极行动,以尽量减少与曲折双边关系的摩擦。据日本外交政治上应注重以保持平衡权力,以保障特点的国家利益,其中在亚太地区,这是发展的大国之间特别是关系大国关系的妥善处理中日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经济应该继续加快双边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促进中国,日本,韩国中央黄海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此外,舆论,加强双边交往,促进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好交往,中日关系,以建立新的形势也很重要。点击看详细龙采取适当措施,有效的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国关系的未来将继续保持合作和发展的势头。

中国希望能帮到你

C. 请你列举我国法制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1、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把依法内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容基本方式;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4、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
5、司法体制不断完善;
6、全社会法治理念明显增强。

法治建设存在的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
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
3、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D. 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哪些重大成果

50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全面发展
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
伟大成就。特别是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
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把
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同时,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向了一个
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
会议将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这一基本方略,庄严地
载入了宪法。这就为我们国家跨世纪的发展,为我国社会
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国家兴旺发
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根本保证。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
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
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
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我
国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任何
一个国家都有国体和政体。国体是指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
地位,它决定和体现国家的本质。同时,不论什么性质的
国家都要采取一定的政体来实现统治阶级对国家的管理。
世界上有各种不同性质的国家,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政
体。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根本的是由这个
国家的国体决定的。不同性质的国家,采取的政治制度就
会不同。由于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的历史
传统及现实情况不同,因此,同一性质的国家所采取的政
治制度又有差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
掌握了国家的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国各族人民在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把以
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做为国家的根本政治
制度。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
我们要建立的新的国家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
这种政体的建立,经历了长期实践过程。在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工农
兵代表大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需要,建立了参议会形式的抗日民主政权;在解放战
争时期,采取了人民代表会议的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我国实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议并由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建议,中央人民政府着手召开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并开始起草
宪法草案和选举法草案。1953年,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在全国
开展了选民登记工作和进行普选。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
由人民选举自己代表的活动在全国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
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除依照法律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以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加投
票的选民共有2.7亿人,选举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0
多万名。到1954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了第
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并选出了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
表。1954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大会还通过了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
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国家机关,奠定了人民
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
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
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
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统一地行使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地方国家权力
机关的职责。它们代表人民履行宪法赋予的权力,讨论和
决定国家和地方的各项重大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维护自己利益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最可靠保证。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的
政治体制有本质的区别。西方国家实行的立法、司法、行
政三权分立制度,是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需要和结果,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权形式。
我国实行的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不照搬西方三权分立的议会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集体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
。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是由作为权力机关的
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组成人员、审判
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负责人员实行监督并有权罢免,以保证
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遵照
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这种制度,使政府、法院
、检察院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使行政管理权、审判权和
检察权。而资产阶级议会是立法机关,总统不由议会产生
,而且对议会制定的法律有否决权,还可以解散议会。第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对原选区或选民负责。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依照
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本单位选出的代表。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单位和选民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
免由他们选出的代表。代表如果不按人民的意愿办事,原
选举单位和选民可以撤换甚至罢免,这种制度就能保证代
表要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利益。而西方议会议员选
出后,在任期内选民是不能撤换的。因此,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最好的政治制度,可以使
人民真正掌握国家的、民族的和自己的命运。党的十五大
再次强调,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必须坚
持和完善这个根本制度。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
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建立到现在,得到不断
的发展和巩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进一
步完善选举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
的改革,主要是
1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实行差额选举
选举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基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管
理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政治权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对选举制度作了许多改革和完善,先后四次对选举法
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首先,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1979年修改选举法时
,把直接选举代表的范围由乡、镇一级,扩大到在县一级
的范围内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在一个县的范围内,人民群
众对本县人员的情况比较熟悉和了解,实行直接选举,有
利于发扬民主,能把代表人民利益的人选为代表,也便于
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实行有效的监督。县
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十分重要,它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的基础,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是选举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的另一个重大措施,是实行差额
选举。1979年修改选举法时,确立了差额选举的原则。各
级人大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在直接
选举中,应当多于应选代表名额1/3至1倍;在间接选举中
,应当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1/5至1/2。差额选举可以更好
、更充分地反映人民的意志,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
权利,选出他们认为真正能够代表他们意志和利益的人。

2进一步健全和加强人大常委会的组织
我国是一个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各民族、各地方、
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需要
有适当数量的代表,人数太少了不行,一般每年开一次会
,不便经常进行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求加强和发
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实质上成为代
表各方面的常务代表,人数较少,可以经常开会,讨论决
定国家的重大问题。为此,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进一步加
强了常委会的组织,主要是:
第一,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这样就可以使绝大多数人大
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兼任其他职务,是专职的。这样做的好
处是,从职责上讲,人大常委会要监督政府、法院、检察
院的工作,不宜兼职;从时间、精力上讲,人大常委会的
工作十分繁重,可以集中精力把常委会的工作做好。
第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1979年以
前只有全国人大设立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大都没有常
委会,而是由人民委员会也就是人民政府行使权力机关的
常设机关的职权。为了发挥地方各级人大作为地方权力机
关的作用,1979年修改地方组织法时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
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新宪法肯定了这一点。县级以上地
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地方各级人
大通过其设立的常委会开展经常性的工作,进一步发挥地
方权力机关的作用;(2)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在与宪法
、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题下,根据本地情况制定
地方性法规,有利于在法制统一的原则下发挥地方的积极
性;(3)由人大常委会任免法院副院长、审判员、检察院副
检察长、检察员,改变过去由地方人民政府任免的办法,
有利于保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4)有利于加强对代表的监督,在大
会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可以撤换由它选出的上一级人大
代表。因此,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常委会,是完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第三,增设了常设的专门委员会。1982年通过新宪法
以前,全国人大的常设专门委员会只有两个,即法案委员
会和民族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只在开大会时活动。为了加
强人大工作,按照新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陆续
增设了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现有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
、内务司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
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环境与资源委员会、
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等九个专门委员会。这些专门委员会在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
案。向大会或常委会提出的议案,一般先经专门委员会审
议,这样做的好处很多。(1)由于专门委员会各有分工,便
于分门别类地专门讨论问题;(2)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对有关
问题比较熟悉,研究有关的专门问题时,能够更深入、更
周到;(3)提议案的单位和有关部门可以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有助于客观、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经过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有助于人大或人大常委会作出
的决定能够更加符合实际。
为了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审议、决定问题时
,能够充分发扬民主,更好地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便
利代表、委员履行职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全
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规定了会议
次数、召开的日期和程序。为了使代表和委员在开会前,
能够对会议审议的问题做好准备,以便更好地发扬民主,
进行审议,要求在一定期限前将会议讨论的主要事项、法
律草案告诉代表和委员。常委会审议法律案一般实行三审
制,重要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大会和常委会
审议工作报告时,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法院、检察院要派
人参加会议,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常委会举行会议时,
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列
席会议,以便反映各地的意见,等等。通过完善民主的程
序,更好地发扬民主,使人大和常委会通过的议案,可以
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
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事务权力的基本
形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有通过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议案的审议、研究,形成为法律,变为国家意志,变
成全体人民和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通
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各级国家机构领导人的选举
、任免以及对各类国家机构工作的监督,实现人民的民主
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各项议案的审议过程,就
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所选拔、推荐的干部接受
人民群众检验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党对国家领导的过程。
因此,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的历史时
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E.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出现不适应不符合问题有哪些

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1、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我国法治建设新纪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还通过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和检察院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

2、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形成的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新理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是新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也是新时期立法工作的一个基本目标。

我国法治建设出现不适应不符合问题:

1、中国历史缺乏法治传统,权力大于法律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有人治而无法治,有律法而无律政,重权力而轻权利,有法理精华而无法治精神。法家思想源远流长,甚至在独尊儒学以后,国家治理仍然是“外儒内法”。

2、中国社会缺乏法治需求,关系大于公正

需求引导供给,供给刺激需求。在关系大于公正,人情面子压倒一切的社会现实中,法治需求长期不足,导致法治供给萎缩;法治供给萎缩,反过来又不能有效刺激法治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5)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扩展阅读:

中国法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

从历史经验来看,走自己的路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法律理论与法律制度。但无论是清末的改良立宪方案还是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在中国都出现了“水土不服”,都没能取得成功。可见,法治建设如果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必然导致失败。

从国外实践来看,走自己的路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明智之举。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存在两大法系,即以法、德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和以英、美为代表的普通法系。这两大法系在法典编纂、法律适用技术以及诉讼程序等诸多方面都呈现较大的不同。

F. 建国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方面的成就

措施
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回国刑法》答。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G. 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哪些成就这些成就反映了我国怎样的政治发展方向

一“依法治国”载入宪法
法制建设是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工会法》等法律。特别是195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近半个世纪中,又对宪法作了三次大的修改和五次局部修正。随着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还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包括刑事、民事等方面的基本法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行政、国防、民族、环保等方面的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刑事、民事、行政、经济、诉讼等方面的基本法律为支柱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使之成为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
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不断加强。工人阶级领导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标志着我国的根本性质,反映了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的客观事实。为了保障公民直接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农村人民群众还通过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民主讨论决定本村重大事务等途径,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二、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表现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并不断加强,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并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以及新闻媒体对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与制约不断加强,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的基层民主正在扩大,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以宪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逐步完备。
三、党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政治体制改革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最核心的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邓小平提出了要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随后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正着力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和健全民主监督和权力制约的机制,通过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此外,还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了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了地方党政机构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展了农村基层政权的改革与建设,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强化了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我党执政之后,对各种形式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坚决打击。逐步推广干部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及推荐责任制,制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四、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步伐
实现祖国统一,是半个世纪以来几代中国人为之努力奋斗的伟大事业。
以毛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纲四目”的方针,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原则。他们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关于保留香港资本主义制度,使之继续发展;努力争取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国内外形势等,为祖国的统一作了必要准备。以邓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将它确立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在实践中,成功地解决了港澳问题,结束了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和两岸同胞隔绝38年的历史。
以江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一国两制”理论,先后于1997年、1999年顺利地收回了香港、澳门,并保持了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港、澳的回归,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海峡两岸高层接触的桥梁已经架起,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祖国大陆同台湾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实现祖国的完整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H.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哪些成就

以血的代价冤案行前迈进 1,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都以法律的既有存在为前提 2,解决回法律创新问答题 3,属于法的内在成长
一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二是我国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三是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点,记笔记的时候漏了一点,有人能补充一下么?1,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都以法律的既有存在为前提2,解决法律创新问题3,属于法的内在成长

I. 从哪几个方面能感受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从经济方面也可以看到,还有生活方面。都可以看到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J.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

是这个吗?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的土地改革;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的“反右倾”斗争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铁路进藏:西藏铁路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2008:成功举办奥运
1977年 恢复高考1982年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3年 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生 1952年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射落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2003年2月,非典爆发;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大部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冰雪灾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

热点内容
中国海洋环保法规需完善 发布:2025-04-02 03:27:10 浏览:723
2014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 发布:2025-04-02 03:23:01 浏览:434
法官单独序列管理 发布:2025-04-02 03:06:10 浏览:935
合同法合同履行问题 发布:2025-04-02 03:02:51 浏览:446
杭州市法律援助电话是多少 发布:2025-04-02 02:48:31 浏览:572
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建设 发布:2025-04-02 02:45:47 浏览:33
上海朱斌律师 发布:2025-04-02 02:35:37 浏览:802
道德礼仪课 发布:2025-04-02 02:16:11 浏览:920
法律关系中无限责任范围 发布:2025-04-02 02:01:35 浏览:838
芦溪法院网 发布:2025-04-02 02:01:35 浏览: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