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什么是法治精神

什么是法治精神

发布时间: 2020-12-29 00:15:04

A. 联系《寒战》谈谈什么是法治或法治精神

《寒战》编剧和导演都是梁乐民、陆剑青,片长93分钟,一直保持着风驰电掣的速度,没有“尿”点,也没有打盹的空隙。上来就是一桩冲锋车的人间蒸发事件,香港警方为了找回失踪的警员,发起了“寒战”行动。案情反转了又反转,反派锁定了又松开,如此复杂的故事浓缩在一个半小时内,那只能是全速前进,小站不停。到片尾时,主干问题基本捋清楚了,但某些枝节上的谜团仍在--看样子还有第二部。

《寒战》雨骤风狂的叙事颇能给人观赏的快感,但这还不是它真正的独到之处。通常的警匪片,都是大英雄和大反派之间的战争,道高一尺,魔高一仗,西风和东风的交战越激烈,站在风口上的观众就越开心。可是《寒战》却不是这样的配置,好人之间的猜心疑云占了主要篇幅,留给反派暴露面目和自揭心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通篇看下来,兵贼对决不过是必须要借助的劫材,最振聋发聩的是对香港法治精神的拆解和宣讲。

刘德华扮演的保安局长说了一段话:“香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最安全的城市,法治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法治是个重要而抽象的概念,宣传片可以正面阐释,而警匪片则需要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其要义。梁家辉扮演的副处长李文彬,开场即凭资历和权威出任“寒战”行动总指挥,却因独断专行和战果微薄而失去同僚信任,被杨采妮扮演的女下属指为:你这是人治而不是法治!郭富城扮演的另一副处长刘杰辉,通过正当程序夺去李文彬的权柄,然而他也有软肋和暗伤,行动再度功败垂成。刘杰辉不但没能力挽狂澜,反倒成了廉政公署怀疑的黑警...

故事层层推进,香港行政部门的内部运作机制和彼此的监督关系跃然眼前。警务处长是由保安局任命和管理的,掌管着全香港所有的警务人员。保安局对下属官员进行品行鉴定,品行不合格者能力再强也得不到任用。廉政公署则对所有的警员实施监督,一旦发现贪墨和妨碍司法公正的行迹,可以不经过保安局直接请人“喝咖啡”。警务处、保安局和廉政公署形成了一个类似于总经理、董事长和监事会的三角关系,互为犄角,彼此制约。

法治社会不是光喊口号就能达致的,需要严密的制度设计,烦琐的运行程序,以及高昂的维护成本。在这套严密的体系下,没有人可以一手遮天,忽略程序的李文彬下了。没有人可以一错再错,判断失误的刘杰辉下了。没有人可以把私人揣度转化为公权意志,李治廷扮演的廉署干探没能如愿抓到“黑警”。也没有人可以轻易地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刘德华扮演的保安局长不敢放出一句不负责任的豪言。

法治可以保障人权,法治还能改善人性。谁头脑中都有偏侠自私,但总是被刚性规矩约束,总是绷紧守法的意识,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随心所欲不逾法的人。但这并不是说制度是万能的,法治可以框正人心,人的主观能动性反过来也会砥砺制度。刘杰辉败中求胜的一招,正是对廉政公署制度的创作性运用。而李文彬在廉署里咆哮公堂,那是用一辈子的经验和荣耀,嘲笑了制度运用不当的浅陋和虚弱。是的,一部有思想的电影,必然不会止步于公理和常识,它还需要在认知的模糊地带翩翩起舞,引发观众内心的纠结与交战。

从情感表达、人生意韵、叙事流畅诸方面看,《寒战》跟《无间道》比尚有不如,但作为香港法治精神的故事样本,它于当代中国更有现实意义。影片的结尾,李文彬向刘杰辉敬礼,这是最后的点题:性格固然不同,只要信仰法的精神就能共事合作。动机固然不同,只要执守本分就能各得其所。

B. 什么是法治精神

一、深刻理解“法治精神”的科学内涵
“法治精神”的内函丰富精辟,它主要包括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
权精神、公正精神和和谐精神。
善治精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善于运用法律、法治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热点、
难点问题,
依法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
入实施。
民主精神: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的权益。公民政治参与有序
扩大。
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
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基本民主制度更
加完善。
人权精神: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由人民依法行使;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
一律平等,维护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尊重和保护人权。
公正精神:从法律建设、制度建设、政策手段、工作方式等方面,依法建
立以权利公平、
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
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C. 法治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谁提出的

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

法治:由统治者通过强制性的法回律来治理国家答,管理社会。法律由人民制定,统治者严格依据法律进行统治,形式上统治者只对法律负责,统治者通过对法律负责来间接对人民负责。
(一)法治的涵义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二)法治的具体体现
1.立法方面:亚氏强调立法必须遵守以下原则:一是反映中产阶级的利益;二是研究国家的情况;三是考虑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加强教育;四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2.执法思想。国家执政人员要严格执行法律。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应严格依法执行;法律规定不同详的或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法律的原则来公正地处理和裁决案件。
3.守法思想。守法是法治的关键。国家必须加强对公民守法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D. 什么是法制精神

就是以法治国,
在一个国家内,任何人都不能不依法行为,特别是内政府和政府官员,要带头守容法。不能搞人治,以法律为一切的准则,即使国家主席也要遵守法律办事。

也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有法可依,任何事项都通过法律解决,让公民俯仰法律,以法律为判断最后对错是非的最底线。

比如美国就是一法治比较发达的国家,连总统选举的纠纷都是通过法院判决来解决的,而不是通过暴力或政治斗争解决的。

E. 你如何理解“法治精神”

法制精神就是每个人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并且要去遵守,做到社会平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法院和政府部门应该是普通公民的榜样,做好遵守法律的最高宗旨。

F. 法制精神和法治精神的区别

1、范畴不同。

”法制”精神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精神里的”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存在性不同。

”法制精神”里”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基本要求不同。

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主要标志不同。

贯彻法制精神,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在于:

“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

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

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精神内在的本质要求。

G. 什么是法治精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语境下,我们讲的“法治精神”当然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既吸纳并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规律和基本价值,又立足于并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国情和特定价值文化。

一、理性精神

理性概念源于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logos)说,它兼有客观规律和主体理性思维的双重含义,主要是指合客观性(区别于信仰)和合逻辑性(区别于感性、情感和欲望等非理性)。

二、诚信守法的精神

“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中国自古有之,但作为法律术语则是从西方移植而来。“诚实信用”直接语源来自德语Treu und Glauben,法语作bonnefoi,均与拉丁文bonafides有某些渊源关系。德国学者的主导观点是:“诚信原则的内涵是信赖,它在有组织的法律文化中起着一种凝聚作用,特别是相互信赖,它要求尊重他人应受保护的权益。

三、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

法律权威体现了法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和作用,表明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从。关于法律权威的来源,分析法学“巨匠”奥斯丁认为,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法律权威来源于强制力。而新自然法学家约瑟夫?拉兹则认为,之所以按照权威的指令行事,是因为受指令者更倾向于接受权威者的理由。

四、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

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是社会公正理念在法治方面的具体体现。罗尔斯认为:“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正的社会制度要求每个人拥有大致相当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否定特权的存在。

五、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

中国社会正在步入“权利的时代”。近年来,公众的权利意识空前高涨,各级法院受理的案件年度数量急剧攀升,信访案件数量激增,一些重大司法案件、法治事件,尤其是公民维权事件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学者统计:2003—2012年,“维权类”法治案件占据了每年度十大法治案件的很大比重。

(7)什么是法治精神扩展阅读:

1、靠法治为改革护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

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中国改革的路径正在发生鲜明变化。如果说,过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过河”的勇气、以“破”为主的血性、先行先试的闯劲,那么今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深水区的利益藩篱,攻坚期的复杂难题,则呼唤着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能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行稳致远。

2、以法治作为改革的压舱石,是转型期中国的内在要求。

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其安定性。这对于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而言,尤为重要。这种安定性,不仅体现为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决策出台必须于法有据,更体现为在一个高速前行的转型社会中,对社会秩序和价值理念所起的稳定作用。

法治是指引中国改革这艘航船风雨中不变航向的灯塔,是阻拦奔腾的市场经济之川不溢出河道的堤坝,是守护三十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蚕食的坚强卫士。在法治的框架内处理各种矛盾和改革,寻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共识,这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制度保障,也是全体人民的福祉所在。

参考资料: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具体表征-人民网

H. 请教什么是香港的法治精神

「司法独立。公平公正。有法可依。符合人权。」等等。

热点内容
总法律顾问湖南 发布:2025-04-29 17:15:59 浏览:390
赤峰红城律师 发布:2025-04-29 17:15:45 浏览:493
传承法院人的 发布:2025-04-29 17:09:36 浏览:853
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 发布:2025-04-29 17:08:12 浏览:518
法院执监程序 发布:2025-04-29 17:01:02 浏览:15
大智立法观后感 发布:2025-04-29 16:50:06 浏览:12
从民法到民法典 发布:2025-04-29 16:43:02 浏览:835
怎么样的收条才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29 16:31:53 浏览:624
传统的社会法 发布:2025-04-29 16:16:57 浏览:555
总局令行政法规 发布:2025-04-29 16:06:24 浏览: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