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十五章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发布时间: 2020-12-29 00:42:35

① 求助《道德经》十五章“绳”的读音

十一有爱0426 :你好。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回唯不可识,故强答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哪来的【绳】。

② 跪求<道德经>第十五章的诠释

《道德经》第十五章的诠释如下: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

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

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

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2)道德经第十五章扩展阅读: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③ 道德经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还是 古之善为道者 有原稿么,或是用得最多的是哪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

第十五章应该是前者,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④ 道德经第十五章诠释

第十五课 五 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物,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一、 五行、五位伴五色。
1、五色,令人目盲。五色祥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除青、橙难得外,五色可得。五色是伴随着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及东、南、西、北、中五位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西方庚辛金。金属五行,西属五位,产生的紫光属五色,红、绿、黄、蓝、紫,五色光看来使人眼花缭乱。
2、五音,令人耳聋。各种音响,震耳欲聋。这里的五音是不是讲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呢?不是,而是讲的声、光、调、音、神五音,综合五音信息自分明。东方甲乙木,木属五行,东属五位,植物一片绿,产生的绿光。
3、五味,令人口爽。各种味道,吃起来很爽口。这里讲的不是酸、甜、苦、麻、辣五味,而是凡物皆有味,各种味道皆有异。北方壬癸水,水属五行,北属五位,水养万物长,产生的蓝光。
4、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在野外奔驰狩猎,活蹦乱跳的动物,当场毙命,心里有点疯狂之感。南方丙丁火,驰骋火旺,火属五行,南属五位,红光红似火,产生的红光。
29
5、难得之物,令人行妨。贵重的东西,人人都想得到,得不到就偷、就抢,使人防不胜防。中央戊己土,难得土长,土属五行,中属五位,杏黄旗中央,产生的黄光。
二、圣人实腹空目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圣贤之人,首先是充实自己的腹,即丹田气要足,而不是为了想看见什么,故去掉后者,采用前者。

⑤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古时候的有道之士 他们的灵性是微细奥妙的 他的本性是永远通达的 这都是外人难以窥测 难以了解的玄机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就是这样难以窥测他的玄机 如果要去描述古代有道之士的话 也只能勉强形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 (另本 兮)
比如他们在处理事物方面的行动 绝对不会急迫冲动 就好像古时候的豫兽一样 一定要等到冬天 河水的冰结冻了 才敢走过 否则未等到河水结冰 就鲁莽走过去 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吗
犹兮若畏四邻 (另本 兮)
他慎独的工夫 就好古时候的犹兽 要下山一样的谨慎 不敢扰动山下村庄的百姓否则它的生命就危险了
俨兮其若客 (另本 兮)
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 他为人恭敬的样子 就好像身为主人 礼遇贵宾一样的谨慎 不敢轻举妄动
涣兮若冰将释 (另本 兮)
在心性清静方面 他对一切外缘的干扰心不染著 就好像春风中的冰 自然的解冻散开一样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 就好像一块木头尚未雕琢一样的朴实无华 心胸的开阔 就好像空旷中的山谷 能够虚受一切 涵容万物
浑兮其若浊 (浑另本作混)
并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 将自己混合在污浊的水中一样 这就是圣人不自以为自己是圣人 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凡人自命不凡 所以才越像一个凡人的道理呀
孰能浊以澄 静之徐清 (澄另本作久)
所以 谁能像他们(古时有道之士) 在动荡之中 还能除去心中污浊的恶水 使他慢慢的澄清呢
孰能安以久 动之徐生
谁能在安定自守之中 久久以待使体内的清正之气发动呢 (另本多→孰能阳以久静之徐阴 孰能晦以久理之徐明)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敝不新成 (敝另本作弊)
因此能够保持以上这章道理的人 他一定是虚心知足的人 不自满不自傲的人 就是因为他不自满 不自傲 只是为了世人著想 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⑥ 《老子第十五章》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其若凌释⑨;敦兮其若朴⑩;旷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浊⑿;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注释]
①善为道者:指得"道"之人。
②容:形容、描述。
③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④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⑤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⑥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⑦俨兮: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
⑧客:一本作"容",当为客之误。
⑨涣兮其若凌释:形容流动的样子。
⑩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
⑾旷兮其若谷:形容心胸开阔、旷达。
⑿混兮其若浊: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混,与浑通用。
⒀浊:动态。
⒁安:静态。
⒂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
⒃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
[引语]
这一章紧接前章,对体道之士做了描写。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也可以说这是教一般人怎样掌握和运用“道”。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们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不自满高傲。本章里“蔽而新成”四字,有的版本作“蔽不新成”,这样,含义就迥然相异,前者解释为去故更新,后者则是安于陈旧,不求新成的意思。本书取“蔽而新成”,大致符合上下文意。
[评析]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⑦ 道德经 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 全文 译文 .txt

道德经.txt

求点赞,o(* ̄︶ ̄*)o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

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

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

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

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

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

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

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

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

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

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

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

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

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

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

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

此。

8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

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

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⑧ 虚怀若谷是什么意思

虚怀若谷意思是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老子》第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 若朴,旷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王弼注:“不德其德,无所怀也。”后来就用“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

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旷达而像山谷。

示例:

纪伯伦《贪心的紫罗兰》:“玫瑰花听到邻居紫罗兰的哀叹,笑着摇了摇头,说:“在百花群里,你最糊涂。你身在福中不知福。大自然赋予你其他花草都不具备的芳香、文雅、美貌。

赶快打消你这些奇怪的念头和有害的愿望吧!满足天赐予你的福气吧!你要知道:虚怀若谷的人,地位无比高尚;贪得无厌者,永远贫困饥荒。

(8)道德经第十五章扩展阅读:

虚怀若谷的反义词:

1、盛气凌人

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出自:老舍的《林海》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示例: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共产党员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

2、目空一切

空,什么也没有; 目,眼睛。眼睛里除了自己,就什么也没有。形容高傲自大,什么都瞧不起。 也作“目中无人”。

出自:人教语文书八年级下册利奥波德《大雁归来》:“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示例:一旦手中有权就摆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架势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⑨ 道德经第十五章讲的是血吗

《道德经》第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回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答;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⑩ 道德经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还是 古之善为道者 有原稿么,或是用得最多的是哪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
第十五章应该是前者,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热点内容
传承法院人的 发布:2025-04-29 17:09:36 浏览:853
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 发布:2025-04-29 17:08:12 浏览:518
法院执监程序 发布:2025-04-29 17:01:02 浏览:15
大智立法观后感 发布:2025-04-29 16:50:06 浏览:12
从民法到民法典 发布:2025-04-29 16:43:02 浏览:835
怎么样的收条才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29 16:31:53 浏览:624
传统的社会法 发布:2025-04-29 16:16:57 浏览:555
总局令行政法规 发布:2025-04-29 16:06:24 浏览:59
劳动法中员工定义 发布:2025-04-29 16:06:18 浏览:548
2017年二级建造师法律法规答案 发布:2025-04-29 15:50:28 浏览: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