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的重要性
①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有哪些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第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1)法治社会的重要性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法治基本要求:
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框架下,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严格依法行使国家权力、进行国家管理的原则。包括立法、执法与守法三个方面。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
(1) 在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完备社会主义法律,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以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 坚持法制统一的原则,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宪法具有最高法律的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3) 确立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原则。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宪法、法律或有关法规规定的职权范围,依法行使职权。
(4)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任何人都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5) 监督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实施。这种监督来自党、群众团体、广大人民群众、专门机关和社会舆论。
② 请从法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方面谈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更加需要依靠法治
依法治国可以实现公平,如果不严格执行依法治国的理念,权贵违法就会无人管理,百姓维权也就失去机会,依法治国还必须接受民主监督,没有监督就无法发现问题,没有上级监督就无法解决问题。
③ 谈谈法律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没有法律必然会天下大乱
1、法律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对人的行为的指引有两种形式:个别性指引和规范性指引。
2、法律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
3、法律对人的行为具有教育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实景作用和示范作用。
4、通过法律,人们可以事前预计到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在法律上是有效还是无效,会有什么法律后果等。
5、法律可以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强制人们遵守法律。
6、法律的社会作用,是执法作为特殊的社会规范,为实现阶级统治的社会目的而发挥的作用。
7、法律的社会作用大致包括两个方面:意识政治职能,即维护阶级统治;二是社会职能,即履行社会公共事物。
④ 法治社会的重要性
法治社会是和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简约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个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坚决的支持,养成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且通过法律或司法程序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和民事等方面的纠纷的习惯和意识。在法治民主的社会中,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由规范的民主程序产生和制订出来,并且其司法和执行过程通过规范的秩序受到全社会的公开监督。
法治强调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权,是人民通过立法创造了法,法律旨在保护公民的自由。依法治国要求:一是对国家法不允许即为禁止,强调国家必须依法履行职能;二是对公民法不禁止即为允许,强调是保护公民的自由。法治强调法在调整各种关系中的正当性。
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什么是法治?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他对法治的注解是:“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制定的法律应获得普遍的服从;而人们所遵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成文的和良好的。”也就是说,法在全社会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社会的治理应该遵从良好的法律。托马斯·潘恩曾精辟地论述:“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的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
依法行政的含义是,由法律给行政机关的权力划出严格的边界,任何行政机关和行政官员都不得越过这个边界。如果越过法律划定的边界,就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就须受到相应的追究和惩处。
⑤ 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这段话是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简单明了的指出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也蕴含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然而,社会和谐绝不会自发生成,也不会自然实现,只有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条基本特征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下才能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中,社会主义法治应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只有以法律手段来治国理政,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整个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易言之,法治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调控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依法治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贯彻落实。
一、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基本保障。
理念是一种观念,是行动的指导,也是为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取向。理念的偏差直接导致行为的偏差。我们要厉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作为指导,这就是要坚持实行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尊重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世界潮流,体现人民意愿,落实执政为民理念的最佳方略。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政治文明,是已经被人类历史所证明的一种进步的治国方式,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必须将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纳入法治的轨道,用法治的权威来保障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二、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为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创造有利条件。
社会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关键在于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我国利益主体和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使得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以调整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造成对立,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确定利益主体、界定利益范围、指导利益分配、协调利益关系,并对生活困难群众给予救助,就能维护社会公正,避免社会利益之争的激化,使各个阶层实现共赢共荣,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
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环境。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和普遍的社会认同,也就没有社会和谐。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法治社会可以创造诚信友爱所需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培养人们内心的宽容、谦让和互助友爱地相处。
三、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宽松氛围。
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依法治国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鼓励人们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空前发展,但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法律的形成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坚持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是因为和谐社会同时也是一个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以法治为中心,构建一个秩序井然、公平公正、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人能够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可以说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只有加强法治,才能保障社会有秩序的运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人民享有殷实安康的生活。所以,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都追求在规则和秩序范围内的社会和谐与进步。
⑥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是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
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6)法治社会的重要性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性。法治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政策、组织和权力基础,其实现程度受制于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 法治为政治建设提供了权力运行的规则与依据
2、彻底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法治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法律,有效治理社会的方式、过程和状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3、系统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借鉴国内外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从现阶段基本国情出发。
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现实结合,是科学、先进的理念。
4、充分的开放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也不是一个封闭、静止的思想体系,它的形成、发展与实践都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广泛吸收、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特性,才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能够始终指导中国的法治实践,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⑦ 依法治国的含义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1. 依法治国的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内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容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赋予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 2.意义: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⑧ 法治的重要性
无规矩不成方圆,而道德不足以成硬性规范。
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先进性创造。法治把人与人相处、相存、相争、相让的原则予以细化和明确,体现的是一种文明精神。
没有法治,野蛮就失去了缰绳,强者就会欺负弱者。
有了法治,一切欲求限定在规则范围之内。法治之精神在于:
其最大目标在于保证每个人拥有必要的自由和做人的尊严。
其最大特征在于适用于所有社会个体。
其最好机制在于公开透明地由独立司法机关实行。司法独立,写在我国及其它国家的法律教科书之中。
而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是“人治”社会,由人来决定人,由人来裁定人,如无良法可依,则必有不文明之时。
“人治”搞到最后,一切规矩会不成其为规矩,终还是野蛮社会。
强者与弱者。弱者所希借冀的是法律为依靠,强者所惧怕的是法律为缰绳。为什么要保护弱者?因为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候成为弱者,既同是人,如果不能够以法律为依而平等,那么这种不平等终会适用于所有个体,任何人都将可能因这种不平等而受害,不管当时是强者否,因总有时过境迁之时,哪怕是贵为何人。
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一个个体的自由和解放成为所有个体的自由和解放的必要条件。其实不管是在什么社会,都会是这样。
观规则若水。人类社会如湖。一粒微石入水,如其代表不公平法则,水波扩展,终推及一湖。如其代表公平,亦必惠及一湖。是为所观,故须推行法治,以得共有公平和共有规则。
以法明理、明德,则一湖水中所有水滴均受益。如有某水滴不愿以此法而存,愿逞亦能逞其强,实则侵了众水滴相安无事之规范,激起的是层层涟漪,一时难以禁止。一力推一力,渐成波澜大起之势。而非众人所愿。
所谓文明,总是在和谐处。此时规则明立,各得自在,各扬其能,相互促进,群体共同进步。
而人生世上,着实渺小。追名逐利,不过烟云。推动人类进步,惟此可系小水滴之价值。建立良法,推动法治机制形成,应当成为党员干部群众之共识。
⑨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是什么
1 一、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 法治
3
治国家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工程,特别是现在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且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这样一个要求和目标的话,我觉得还面临很多挑战和难题。首先就是观念的问题。实际上不仅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这种观念和理念,全社会都要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形成法治信仰,所以这个工作任务很重。这次四中全会的决定也明确提出了要重点关注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增强问题,尤其是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要进课堂、进书本,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法律、熟悉法律,从小就有规则意识,有这个法律意识,这样的话对于他们成才、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还是要高度重视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让普通公众,让领导干部都能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以非常容易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接受法治的宣传教育,领悟法治的真谛,特别是理解法治的精神。所以,在创新模式方面,现在有些地方的做法我觉得就值得推广。比如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这本来是一个诉讼程序的要求,但它客观上起到了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能力的作用。因为领导出庭应诉,参加辩论质证、答辩,在那样一个威严的法庭上亲历整个法治的实践的话,他的观念意识就会发生变化,甚至他所在单位的其他的公务人员,他的下属也会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法治教育、法治宣传的方式方法恐怕也是下一步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