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樊登说道德

樊登说道德

发布时间: 2023-02-16 17:58:05

⑴ 樊登老师讲论语(二)

【20210903】

【 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释义——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2】生活中实例: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家庭和睦,敬重领导,那么这个人就是仁义的、友善的、值得交往的。

【3】事业中实例:樊登老师观察合作者,首先会了解其与父母的关系,原因是如果这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很好,那么他和其他人的关系也是好的。正如李中莹先生讲的:每个人一生中只需要面对两种关系,一种是你和你父母的关系,一种是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当你和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好时,那你和其他人相处起来也会很艰难。

【最后】所有的道德感、仁心和关爱都以家庭发端,从最初的人际关系开始改变,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说:你要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语言,你要小心你的语言,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行动,你要小心你的行动,因为它会变成你的习惯,你要小心你的习惯,因为它会成为你的命运,0.99的365次方是0.03,而1.01的365次方是37.8,这就是累积的作用~~~加油鸭!!!

⑵ 《道德经讲什么》(樊登读书会44)

疫情期间开始读道德经,读了快一年,反复看了曾仕强、南怀瑾以及韩鹏杰的解读版本,还是觉得韩解释的比较通透,可能也因为樊登读书会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先入为主,占了比较好的位置吧。

韩鹏杰用道、德、天、地、水这五个要素来概括道德经这本书里的对象。道,是天地运行的本源和规律,包括高层次的天道和低层次的人道。所谓天道,指的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利而不害。人道,则是指方向、目标、规则、境界、边界和底线等为人处事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德,德者得也,先道而后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按照“道”去执行才能够取得成功。天,指的是自强不息,地,指的是厚德载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水,是道德经这本书里注重描写的事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有两大特征,善利,其次是不争。善利,指的是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韩教授又用清、虚、卑、弱、本、反、无七个字来总结道德经这本书的精髓,实在是精准非常。

清,指的是守静,也就是后来诸葛亮所说的静以修身。虚,指的是虚怀若谷。卑,就是善于处下。弱,指的是柔弱胜刚强。本,就是前面所说的尊道贵德。反,指的是反者道之动。无,指的是无用无为。

⑶ 樊登老师讲论语(十八)

樊登读书 ,上海黄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品牌。樊登读书是由前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MBA资深讲师樊登博士于2013年发起,同年10月正式成立。2018年“樊登读书会”正式更名为“樊登读书” 。

樊登读书软件为用户提供书籍精华解读、精品课程 、学习社群 等知识服务。核心产品书籍精华解读用1小时左右帮用户讲解一本好书,辅以音频、视频、图文、思维导图、同名课程、同名训练营等多维度巩固内容 。樊登读书业务包括原创内容生产、出版合作、线上直播电商和线下书店 。

樊登读书会个人学习提升课程

链接:https://pan..com/s/1kitPPM6Pep9yyhDKZohlVw

?pwd=2D72

提取码:2D72

⑷ 樊登老师讲论语(十六)

【20210918】

【 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网络释义——孔子说:君王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樊登老师说这是为政篇的第一句话,推荐大家读一下《复杂》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句话的含义。

正如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当我们面对简单事物时,解决简单体系(机械体)靠的是勤奋,确认每一个环节无误,以保证顺利完成。但是,一个社会,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这个过程是复杂体系(生物体),而复杂体系的特点是你不可能了解是哪个零件出了问题,所以我们需要靠土壤、靠方向、靠氛围,切忌折腾。

【3】荀子说: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意为如果领导喜欢抓住要领,那么很多事情都能理解得很清楚,如果领导什么事情都要弄得很清楚,那么很多事情就容易荒废。

【最后】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切切!!!

⑸ 樊登书店:读书会之“上善若水”

我是樊登书店肥城一店店长厚厚,这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第068篇:2018-04-13。

每日一文,均与读书有关,为自己赋能,希冀为您赋能

今日晚上,跟大学同学通电话,轻松愉快的聊天过程,关注点竟然最终成了樊登读书会!我同学目前是一位高校教师,是我推荐她成为樊登读书会会员,她在教学中运用樊登读书会,收放自如。我说,樊登读书会真是做到了“上善若水”啊!

我自己说出这句话,也被自己潜意识中对樊登读书会的认可与肯定深深打动了!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来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质才最接近道。

我自己加入樊登读书会,当时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联盟》,第一次听说并认可创始人思维,这对我当时处于瓶颈期的工作,改变思维,拓展思路。后来,我把所有的读书会的书全部都听了一遍,每次听一个类型的书,都对自己是思维的延伸,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快。

我的改变看得见,所以,当我把最好的知识内容推荐给我周围的朋友时,他们选择的是信任。加入樊登读书会,就解决了他们当时最棘手的问题。看到他们满意的样子,我更加坚定自己坚持在读书会的路上走下去。

很喜欢他们跟我分享收获的样子,无论是面对面,还是微信,还是见到了,立马想起来,亦或是朋友转述,都让我心潮澎湃,感动不已。

目前,樊登读书会肥城分会已经全面运营樊登读书会的四款产品:樊登读书会个人版,樊登读书会企业版,樊登小读者,樊登书店。

每一款诚邀您的加入,成为全球550万会员其中之一。

樊登读书会,第一性原则是利他。

樊登读书会,上善若水。

⑹ 《道德经》| 如何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

2021/7/12  日更41/100

老子告诉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很高明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自以为是,就很糟糕了。圣人是没有缺点的,因为他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恰恰是这样,才使得他没有缺点。

我想谈谈“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件事,听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因为这意味着,要挑战自己。

承认自己无知,是求知的第一步。很多人的生活状态,是无知而快乐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人们在学习的时候,有两种方式,一种叫同化,一种叫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界信息纳入到我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属于量变;顺应是指改变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客观环境,属于质变。

而真理融贯论就是同化的一种,当这类人接收到一个新观点时,他们判断这个观点是否正确都是基于自己的原有认知,与自己原有认知一致的观点,就接受,与自己原有认知不一致的观点,就自动屏蔽。对于这类人来说,符合自己认知的就是对的,不符合自己认知的就不对,与事实无关。

比如,我跟身边人聊天,当我跟TA讲述一个人大脑短路瞬间的故事时,TA说那个人有毛病。我说,有些东西是有生理原因的,不一定是这个人的主观问题。TA接着说:那我不认可,你不要以为那些书说的就很高大尚。我语塞,偏偏是一个从来不读书不学习的人说这句话。

当一个人陷入了真理融贯论的低认知闭环中时,他是听不进不同意见的,也不会意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提升。

一是处于高位时,二是圈子有限。

居高位:有的人,一旦升到高位上,行为就变形,权力容易让人高看自己。有一个心理学实验,一组3人参加,指定其中一位为另外两位评分,然后研究人员假装有事走开,让他们先休息一会,吃些茶点,10块饼干。然后在暗处观察每个人的反应,当每人吃了3块后,最后那1块,那个被指定有评分权的人,理所当然就拿去吃,没有任何谦让和询问,这个实验在不同人身上做了很多次,几乎都是这个结果。它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当一个人有了一些权力之后,就会认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容易高估自己。不止是实验,在工作中也遇到过类似的人,升了领导之后,散发着一股高人一等的气息,喜欢批评人,颐指气使,也喜欢自己拍脑袋做决定,结果可想而知,不得人心,也导致团队蔫蔫的。 修炼不够的人,居高位易迷失,行为易变形 ,要警惕!

圈子有限:樊登老师说,打开朋友圈,看到的全是在宣传“樊登读书”的人,好有成就感,但事实上,很多人都不知道“樊登读书”是啥,如果不跳出自己已有的圈子,就会以为全世界都喜欢自己,高估了自己取得的成果。樊登老师已经很成功了,他尚且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就更加容易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看到的全是喜欢自己的人,和自己喜欢的事。

所以, 如果让位置决定我们的思考方式,我们离客观事实就很远,也难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无关地位,只关乎懂与不懂。

孔子有这种觉察,也有这种行动。“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不会因为自己有名气,就不懂装懂,而是虚心请教,当被讽刺失礼时,他也不生气,只说:“是礼也。”

我们要向圣贤看齐,不懂就虚心请教,这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耻下问,虚心学习,才有机会改善。

很多人犯错,是不会改的,反而容易恼羞成怒。在孩子身上表现就特别明显,一个孩子犯错了,大人说多两句,孩子会由最初的“内疚”变为最终的“愤怒”,这是一种“超限效应”。作为大人,还关乎面子问题,知错能改就更难了。

乔哈里视窗认为人都有盲点象限,那是自己看不到的不足之处,而触发矛盾的,往往就与盲点象限有关,不管是认知问题,还是行为问题。

因此, “知错”,是从他人的反应中发现自己盲点的机会;“能改”,则是让自己离完美更近一步的机会。

切记切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总而言之,想要做到“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是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的,且需要终身成长。

而在所以努力中,我觉得有两个 大前提,那就是读书和思考 ,再怎么强调这两件事都不为过。不管是承认自己的不足,打破低认知闭环,还是不耻下问,知错能改,都是需要觉察,知识和技能的支撑,而这些,恰恰都离不开读书和思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个想要变得更好的你,一起加油!

文/我若盛开

⑺ 2022年1月4日《樊登讲论语》第4句

【原文】

季康子问①:“使民敬、忠以劝②,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③。”(本章为《论语》为政篇2.20)

【注释】

①季康子:鲁大夫季桓子之子,鲁国正卿,“康”是谥号。

②以:通'与”,可译为'和”。

③劝.勉励的意思。

【译文】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论语之我见】

理解字面的意思“使民”,在为政的道德上而言,这个动机就是有问题的。而“敬”与“忠”,更是当时的一种流行的口头语,这些对于老子说是假仁假义。所以这个时候当季康子问孔子,如何“使民”,“敬”与“忠”的时候,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敬是尊敬人,忠是忠于事,劝是劝导的意思,那也就如同我们今天现代的“教育”是一样的意思,那对于“教育”而言,我们到底是在行为上还是在言语上,自然我们都知道身教大于言教。

所以无论是作为父母的我们x还是作为管理者的我们,无论做什么都需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作为榜样,去影响其他人。我们内心要有真正的庄严的情操,那么自然就赢得了尊敬、忠诚,也就在无形中获得了教育的目的。

⑻ 精读<<论语>>感悟篇之樊登读书的愿景

        这是深入研读<<论语>>的第三天,三天时间全篇诵读完毕,精读进程还只在第一篇的前9段,每个字都是大学问,在精读的过程了解到了孔子办学的目的,作为樊登读书其中一个城市的授权点负责人,深深地感受到这和樊登老师的使命愿景如此地吻合……

        孔子办学跟后世读私塾考功名不同。他当时是想通过这种综合学习,用周代培育贵族的手段,半自觉地扶持当时出现的一个新阶层“士”。

        "士”这个阶层,就是在孔子的时代里诞生的新知识阶层。那个时代,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这都是有产业的人,算得上“贵族”。但“士”这个阶层没有产业,需要凭自身的知识技能为诸侯和大夫这样的贵族服务,才能安身立命。

          所以一个人想要成为“士”,就得学习。又因为服务的对象是贵族,就要求不但能读会写、通骑射、懂算数,还要接受和贵族一样的经典教育,培育贵族阶层要求的精神修养和道德要求。这也就是我前面说的“小六艺”和“大六艺”的真实目的。

          而在这种实用的职业目的之外,孔子还有自己的理想,面对春秋时代纷扰动荡、秩序变化的社会现实,他想通过培养出“士”这个阶层中的大量优秀人才(也就是“君子”),来挽救他眼中崩塌的道德规范。

        这不就和樊登读书的用户定位和发展方向尤为契合吗?带领3亿国人每年读50本书。

        为什么是3亿国人?这3亿国人犹如古代希望成为"士"的人,先成为"士",再往"君子"修炼,最后成就更多的"贵族",孔子学生三千,樊登读书目标三亿,按照东西方结合的方式,希望我们的成功成才率可以高于孔夫子先生,这是愿景……

        为什么是读书?读书是最简单最低成本的学习方式,但也往往是学习的"本",而且坚持读书反而是当代人最难的事情,因为现在社会选择太多了,干扰太多了,所以樊登老师不断想方设法地给大家更适合的方式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回归到学习的"本",读一本书胜过上一堂课,一生能把一本好书学好用好,这一生也不白过了……

        为什么是50本?在我看来重点是节奏,每周更新一本,或许不是每周的书都适合所有人,但这也可以培养书友们的学习维度多样化,樊登老师选书是很严谨的,并非畅销书也并非根据个人喜好来推荐的,都是站在书友的角度来思考的,犹如孔子教弟子的<<诗>>,<<书>>,<<礼>>,<<乐>>,<<春秋>>,<<周易>>,都是为了培养君子而选取的……

        或许会有人觉得我这样结论樊登老师如当代孔子会有点神化了樊登老师,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如似并非"是",我知道樊登老师是精读并热爱<<论语>>的人,所以他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会受孔子影响太正常了,而能把这成为自己的事业那就是非一般人能做到的,这就是我非常认可樊登老师的原因,并非因为我是其中一个运营者,仅仅因为我是一个渴望成长的人而已,感恩有您,樊登老师……

⑼ 樊登讲《孟子》

大家好,我们今天开始学习《孟子》。孟子没有孔子名气那么大,但是孟子非常可爱,在《史记》上讲孟子“名孟柯,邹人也”。

“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是谁呢?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也就是说孔子教了曾子,曾子教了子思,子思的门人又教了孟子。我们推测孟子的出生年份是公元前372年,孔子去世的年份是公元前479年,所以这中间差了大概有将近100年的时间,就等于在孔子过世以后将近100年,孟子出生。

孟子最有名的故事,首先肯定是“孟母三迁”。孟母小时候一个人带着孟子长大,一开始他们住在坟场边上,后来就发现这个小孟子跟着别人就学红白喜事,整天操办红白喜事。妈妈一看说这不行,把孩子教坏了,然后就搬家,搬到市集上住。

在市集上住就发现这孩子每天学着别人做买卖、做生意、进货、摆摊,妈妈认为这样没出息,后来就挪到学馆旁边住。在学馆旁边,这个孩子才能够慢慢地读诗书、学礼仪,变得越来越好。所以孟母三迁的这个故事,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打下了一个买学区房的基础。就是到今天,父母们都折腾要给孩子找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就是从孟子这来的。

当然孟子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是大丈夫气概,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你读孟子跟读孔子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感觉。孔子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一个人,他相对比较温和、比较中庸。孟子是敢跟任何人吵架的人,就是孟子曾经非常自我解释地讲过一次:他说“予岂好辩哉”,我难道是喜欢跟人辩论吗,我是“不得已也”。

孟子为什么不得已,老要跟别人辩论呢?大家要知道,儒家在孔子去世以后已经陷入低谷了。那个时候全天下最重要的言论,一方面是杨朱,一方面是墨翟,就是天下不归于杨,便归于墨。大家都去追逐名利,所以整个社会陷入到纷争、混乱当中。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孟子这样一个人挺身而出,然后用“舍我其谁”的态度跟所有人展开激烈的辩论,去弘扬儒家的这种仁义的精神,去宣扬他所倡导的这种仁治的大同社会的理想,那很有可能儒家就被埋没在了春秋战国的乱世当中。所以孟子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柱。

在历史上孟子最重要的两个推手,也就是他最大的粉丝,可以说一个是韩愈,一个是王安石。你发现这些想做事的人,就会觉得孟子的言论非常重要,他给后世立下了一根道德上的标杆,对于所有的读书人都是很重要的。在朱熹的时候,把《孟子》选入了四书。这样的话,《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就成为了所有读书人必读的科目。

因为《孟子》很早地就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所以实际上西方人会认为《孟子》是中国民主思想的萌芽。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如果一个国君昏庸,那么老百姓是可以推翻他的,这个东西在朱元璋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从明清以后呢,读《孟子》的人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最近国学热起来,大家才又重新开始捡起“四书五经”开始读,《孟子》才跟着《论语》一起被大家所认识。

这次我们打算把《孟子》像我讲《论语》一样,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解释给大家听,你会觉得特别有意思。而且这里边有很多让你觉得非常熟悉的成语,比如说仁者无敌、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出尔反尔、一曝十寒、杯水车薪,这些词全部都是出自于《孟子》。

因为孟子的文章比较长,我要念起来很累,而且我的声音也不是那么好听,我们请了特别棒的老师。你一听他的声音,就能够听出来他是谁,让这位老师给大家先念一遍《孟子》的原文。

⑽ 人性中善良的天使——樊登读书会

有其之前,人们处死一个人都是用极其残忍的方式。譬如耶稣十字架的死法,是很残忍的,是把钉子钉在手腕上,让重力把血都集中在胸腔而死。还会在脚上钉钉子,人的求生欲会让人一直坚持着不下坠,让人死的慢,有的好几天才会死。有人甚至收买刽子手,把钉子拿出来,以便死的痛快一些。

没有商业之前,人们只能斗争,争取有限的土地,你死我活,有了交换,有了商业之后,人们发现,不一定非要战争,可以互利。

人性当中有一个善良的天使。

善良天使一:移情

移情是对他人设身处地,感其所感,道德意义上的同情心和悲悯。人不再局限于考虑自我,开始对其他生命做出承诺,不论这些生命与我们多么不同,远近亲疏,都应当免于被伤害被剥夺,一如我们自己。

善良天使二:自制

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被上帝从伊甸园放逐。人类为自制而挣扎的历史已经太久了,而现在,自制更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美德。缺乏自制,便很容易投降于暴力的诱惑。自制就像大脑的“冷系统”,让我们能够预测冲动行事的后果,并相应地加以抑制,帮助我们做出更文明、理性的选择。

善良天使三:道德

世界上的道德规范实在是太多了,道德规范将规则和戒律神圣化,用以约束和管治认同同一文化的群内相互关系,形成最初心灵的意识形态。在大多数情况下,道德规范让虐童、羞辱等暴力行为减少,但是文化的差异,部落的、威权的和道学的规则却也经常会增加暴力。尽管如此,不管是什么样意识形态的道德规范,都是衡量相应暴力与善良的标尺。

善良天使四:理性

“Proportionality”在数学意义上是比例性,在道德意义上是均衡性、相称性和合理性。理性存在于人性里,不是移情的温柔力量,不是道义的仁慈之光,不仅仅是自制那般抑制强烈的诱惑,它超脱有限的视角,思索生活方式,追寻改善的途径,引导着天性中其他几位善良天使,引导人们离弃暴力,趋向合作和利他,是我们行为的大法官兼仲裁者。

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也正是这个道理,人人心中都有良知在,佛也曾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良知和佛性存在于人的内心,是驱逐心魔的有力法宝。

热点内容
拆迂预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19 10:17:07 浏览:430
人力资源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识 发布:2024-11-19 10:00:40 浏览:900
交强险无责任赔偿限额的法律依据 发布:2024-11-19 09:35:05 浏览:878
经济法战略联盟的类型 发布:2024-11-19 09:33:59 浏览:129
现代劳动法不包括什么制度 发布:2024-11-19 09:24:33 浏览:358
劳动法被解雇不满一年怎么赔偿 发布:2024-11-19 09:23:49 浏览:283
盗窃公家财产的法律责任的声明通知 发布:2024-11-19 08:55:25 浏览:85
刑事诉讼法的审判原则 发布:2024-11-19 08:21:56 浏览:766
双方签字的备忘录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4-11-19 08:03:05 浏览:494
什么叫做道德绑架 发布:2024-11-19 07:48:45 浏览: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