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四十八章

道德经四十八章

发布时间: 2023-02-20 02:04:13

『壹』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译文,自解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自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自解: 学习东西,是每天都要学习新的东西,知道的越来越多。总结根本规律,则是不断的去伪存真,去除浮华,使道理越来越精炼,不断的精炼,精炼到能够下意识的运用的的程度,就是道了。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自解: 把总结的根本道理刻入了自己的灵魂,看似没有刻意的做什么,但其实该做的都做了。取得天下治理天下就理所当然了,不需要刻意做什么事情了。如果刻意去做一些事情,那就不足以做到了。

思考:炒作就是及其有事,业界的隐形冠军,就是取天下常以无事。

『贰』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 是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的意思是:”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节选: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2)道德经四十八章扩展阅读:

义贯注解

“为学日益 ”,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就是做学问。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累积增加起来,不是一步登天。

“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读书,爱读书就是最大的欲望。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文字很简单,意义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了。问题是,做起来很难!如何能够把自己损之又损,放弃了又放弃,放到了一无所有之处,才能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境界!

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

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

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

『叁』 《道德经》终极解读第48章——【   有所为,有所不为 】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随着认知的不断提升、逐渐明白了天道以后,就会慢慢懂得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自己想要做的事会越来越少,在机缘到来前不会冒然做任何事,面对一切都有了无为(随缘、不攀比、不内卷、佛系生活)的心态。

有了无为(随缘、不攀比、不内卷、佛系生活)的心态,那么任何事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迎来机缘,只要机缘到了,都是可以做的。

统治者也要有以上的态度,如果背道而驰、好大喜功、胡乱折腾,那么就不配做统治者了。

解读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章和《道德经》第67章有一定的关联,67章讲修道的要领共三点:

一、要有良知,

二、是不与人攀比造成铺张浪费,

三、不争强好胜。

这就是《道德经》第47章讲的圣人通常会隐居闭门独处的原因,“享受孤独”的同时自然就做到以上三点了。老子在第47章讲了“闭门读经,向内求道的圣人”,第48章紧接着讲领悟圣贤书得到良知的圣人会有无为(随缘、不攀比、不内卷、佛系生活)的心态,可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第67章又进行了补充和关联。这三章就是在讲圣人平时的生活状态。

圣人提倡的真正的躺平,就是:无为,随缘、不攀比、不内卷、佛系生活,都是一个意思。躺平和摆烂是有区别的。摆烂(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就是极端思想。很多毒书就是让人摆烂的,让人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什么人匹配什么书,烂人匹配有毒的烂书,圣贤匹配有良知的圣贤书。

良知何处去寻找?《创造宇宙说明书》!有了良知以后,就可以明白天道、明白自我,就能知道什么是自己能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就可以有无为(随缘、不攀比、不内卷、佛系生活)的心态,那么任何事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迎来机缘,只要机缘到了,都可以做,比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为顺应天道、替天行道。

有这么一句话叫:“人,最难的不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是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很多科技大佬们都说:“我每天最难的,是决定砍掉什么项目,而不是做什么项目。”而很多“成功学”告诉人们无论什么事,谁都可以做、都能做成功,让人们既贪心又攀比、无知无畏、胡作非为!

一位科技大佬劝年轻人:“在一切没有搞明白之前(在没有认清世界和自己之前),不要过度地勤奋和努力,方向错了不但会伤心,而且会伤身,因为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规则是别人定的,裁判是别人当的,随时会让你进入错误的赛道,随时把你罚下地狱。”

普通人太努力、太要强(其实是盲目攀比、死要面子),不但自己的后果会很悲惨,而且会连累其他人,大损功德。羚羊是羚羊,老鹰是老鹰,奔跑的羚羊变不成翱翔的雄鹰,这是很简单、很自然的道理,可是很多人或很多做父母的就喜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非要逆客观规律,强迫自己和亲人,最后弄得满盘皆输。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得抑郁症,就是生命能量被用在错误的地方且过度消耗了,生命力快耗尽了。

作者批注:“要强”和“自强”有区别。要强的意思为:好胜心强,不肯落在别人后面(老和别人去比),这是不符合《道德经》的。而自强符合《易经》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会顺应天道,不断完善自我(只和过去的自己比),会有功德和福报。

只有明白天道和自我以后,才可以进一步明白天道剧情如何发展,明白自我如何作为(顺应天道、顺势而为)。一位科技大佬透露:“我在40岁,创业之前,悟到一个道理,聪明、勤奋的人太多了,都成功了吗?并没有!因为只靠聪明、勤奋并不能保证成功!要想成功,最关键的是顺势而为!”

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非机器人、工具人或资源),一定要先提升认知,明白了天道、明白了自我(知道自己的天赋)以后,再去有所作为,将大有可为。天生我材必有用,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赛道,不是你不行,而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夸张点说,如果选对了适合自己的赛道,哪怕坐着不动、躺下也可以成功。

一般而言,一个人在很多方面都是没有天赋的,最好不要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在不擅长的方向勤奋努力一辈子,自己的天花板也比别人的脚底板低。有句话叫:一个庸才,也许靠勤奋和努力可以成为一个人才,但是绝对成不了天才。庸才就是在天赋以外非常努力,顶多可以成为人才。天才就是能够很早就明白自我、发现自己的天赋并加以强化和发挥。就算不是天才,只要打磨自己最擅长的,把一个方面做精、不断升级到极致,那么也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强者。

『肆』 读《道德经》第48章收获

原文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注释

①为学日益:为学,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识。此处的“学”当指政教礼乐。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见智巧。 ②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的途径,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此处的“道”,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损,指情欲文饰日渐泯损。 ③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④取:治、摄化之意。 ⑤无事:即无扰攘之事。 ⑥有事: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

个人感悟:

本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

“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多。

“为道”和“为学”就不同了。它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

我的理解:

作为普通人“为学”容易,坚持输入,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经验学问会一天天长进。

普通人怎样“为道”啊?

那就是从心灵深处修行的过程,减少欲望,减少贪念,看得淡,看得开,达到“无为”而又“无不为”的境界。即干好自己的事,踏踏实实,自由自在,不比不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心灵的田园里百花盛开。

『伍』 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让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此章承接前一章,仍是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讲道的起用方法,即“无为”。为学是“日益”,一天天增长;而为道则是“日损”,一天天去掉自己主观的妄念、幻想,而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性的东西损到了“无”,就合于道了,合于道后做任何事——包括取天下,都可以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这一句中,老子主要阐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他指出,为学就是坚持不懈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识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也就永远没有尽头。

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指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中去。可见,纵然是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不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学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因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认识宇宙和人类社会,而知识能使人们的认识更接近于真理,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知识。不过,知识是无限的,这就好比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航行,永远也不可能到达真理,只有“望理兴叹”了。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追求转向了对内在的追求。

为道则需要我们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最后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前面说过,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合乎自然规律,那么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了。

“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它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尽管中国古代有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无为”的主张,然而真正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从表面上看,“无为”是消极的,是倒退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无为实际上是在发展变化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无欲无穷的境界。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即认识、掌握。在本章的最后,老子指出,治理国家,要经常保持清静无为的态度。如果整治措施过于繁多,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王弼《道德经注》

为学日益,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为道日损,务欲反虚无也。有为则有所失,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

学习追求的是增进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学识。求道追求的是返回空虚、清静、无为的状态。有作为就会犯错、有所损失,所以无所作为就是什么都作为。

苏辙《老子解》

不知道而务学,闻见日多,而无以一之,未免为累也。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苟一日知道,顾视万物,无一非妄。去妄以求复性,是谓之损。

孔子谓子贡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去妄以求复性,可谓损矣,而去妄之心犹存。及其兼忘此心,纯性而无余,然后无所不为,而不失于无为矣。

不了解道而追求学问,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没有东西将它们统一起来,免不了会被这些知识牵累。孔子说:“多学,选择其中好的来照着做,多见就能增进对事物的认识。”这是次一等的认知。有一天了解了道,再看世间万物,都是妄想产物。去掉妄想来求恢复本性,就是求道过程中的减法。

孔子对子贡说:“你以为懂的多了就有见识了吗?”子贡说:“是这样吧。”孔子说:“不是的,我以道来贯通我的知识。”去掉妄想来恢复本性,是做减法,而去除妄想的心思还在。等到连这个心思都没有了,本性纯净没有杂质,然后你的影响能够施加于所有东西之上,然而自身仍然保持没有作为。

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见于外,而物恶之,故终不可得。圣人无为故无事,其心见于外而物安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人们都有取得天下的野心,所以制造事端来促成其条件;这种野心表现在外,而受到其他人与物的厌恶,所以最终也达不到目的。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他的心思表现出来,万物都感觉安宁,虽然不去主动争夺天下,天下也会自然来归顺、拥戴他。

『陆』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八章:不仁不义 只求大道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八章(德篇第三章)

不仁不义 只求大道

(原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注解】

1、上德不德:上德,即大德、孔德;不德,不把“德”表现在形式上。此句意为,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而是时时都在德的状态。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离不开德。下德执着在有形层面,特别在意失掉德,甚至会为德而讨好众人。

3、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上德圆满而无为,只是自性流露。

5、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在意别人怎么看,而不停地为他人调频。

6、攘臂而扔之:攘,伸出。此句意为伸出手臂而使人们强就。

7、薄:不足、衰薄。

8、首:开始。

9、前识者:把礼当作要义者。

10、华:浮华。

11、处其厚:立身敦厚、朴实。

【释义】

真正有德的人本性如此,标榜了就不是德。当把本原有的品质作为德来宣扬,说明已失德。所以上德自然而无为,下德逐名而有为;逐德,逐仁,逐义,逐礼,则人心已失矣。所以失道而讲德,失德而讲仁,失仁而讲义,失义而讲礼;讲礼时,已是薄德之时,这是混乱的主要原因。所以把礼当作要义者,就像追逐一个华丽的外表,实际上背道已远。真正求道者,为上德不为下德,为道实不为礼华。取道去礼。

【释意】

常人之德重其形,圣人之德重其神。对于大德来讲,德行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平凡自在,不需要刻意为之,因为那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就像苹果,不会因为自己有苹果的味道而自我标榜。

《道德经新译》第四十七章(德篇第二章)

万物和合 玄德之妙

(原第10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解】

1、载营魄,抱一:魂魄合二为一,指高我和小我合一,物理心智与高级心智合一。

2、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结聚。气包括有形之气和无形之气,有形之气指气血运行,无形之气指情绪。气的核心是柔、是顺,两种气都要柔弱。

3、涤除:扫除、清除。

4、玄览:人心之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玄,奥妙深邃;览:心境。

5、无疵:瑕疵,缺点。内在有瑕疵,外在一定不完美;内在完美,外在自然完美。

6、爱国,治民能无为乎:治国的本质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让每个人各自绽放。无为而治是一种大智慧,把道布好,有道方可无为,俭到自动化至无为。

7、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四达,通达四方。知,同“智”,心智、心机。此句意为心智可以超越时间、空间,进入四通八达的境界。

8、生之:即道生之。道指意识的种子、基因的创造、起心动念。

9、畜之:即德畜之。德是能量。畜,养育、繁殖。此句指广结善缘,因缘具足是一个聚焦能量的过程。

10、为而不恃:事成是道运行的结果,因此不会自居。

11、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行,指在道中运行的德。

【释义】

所行,能够做到身体和心合一吗?呼吸,能够柔和绵长如婴儿一样吗?静心,能够像没有瑕疵的白布一样吗?行事,能够选择别人不愿做的领域(知雄守雌)吗?明道,能够知晓一切而不用显得自己知识渊博吗?让事情自然发生,自行发展。当事情发生,不需要刻意推动,不需要刻意强求攀缘,也不需要强烈把控。这就是道的玄妙啊。

【释意】

此篇为道的实修篇,德是道的化身,通过德来彰显道,最终达到“执大象,天下往,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的境界。道家所倡导的“德”与儒家所倡导的“德”是有差异的,道家的德强调本性如此,内在拥有“大”与“容”的品质。上德不德,指在道中运行的德,无名、无利、无形、与道合,则无往不利;不会刻意为之,“处其实,不具其华”、“道隐无名”,做事看发心、看结果;因一切都是自然之道在运行,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而儒家的德是有一系列行为准则在里面的。

『柒』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1],为道日损[2]。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3]天下常以无事[4],

及其有事[5],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1]日益:日进,一天天长进。

[2]损:减损。

[3]取:取得。

[4]无事:无为。

[5]有事:有为,强迫的行为。

译文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天减少。

减而又减,最后达到“无为”的境地。

一旦能够做到清静无为,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了。

治理天下的常道是无为而治,

如果繁苛的政令侵扰百姓,那就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了。

前人校注:

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道谓之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

——河上公

不知道而为学,闻见日多,而无以一之未免为学者也。

——苏辙

治天下当以无事,不当以劳烦也。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

——河上公

强之则物不从。不如使天下自归之。

——司马光

为学者,博闻多识,以通于理,故曰益。为道者,禀要执本,以简于事,故曰损。理明则事定,故学之日益,实资道之日损也。

——陆希声

『捌』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1、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热点内容
合同法分类 发布:2025-01-14 01:13:24 浏览:533
理财代持协议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4 01:09:07 浏览:12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具体包括哪些分类 发布:2025-01-14 00:50:06 浏览:614
劳动法企业如何辞退职工 发布:2025-01-14 00:42:44 浏览:520
政府出具证明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3 23:49:18 浏览:957
法院馨华园 发布:2025-01-13 23:31:48 浏览:389
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论文 发布:2025-01-13 23:06:30 浏览:247
计件工资劳动法最新 发布:2025-01-13 22:57:56 浏览:945
如何扶起跌倒的道德 发布:2025-01-13 21:59:53 浏览:403
梦见自己当了法官 发布:2025-01-13 21:29:12 浏览: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