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诲书
①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书笔记5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分析了伦理学的主要问题,并向正在成长的一代提出了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和具有社会主义的目的、需要、兴趣和追求的形成途径。他有机地把伦理学范畴,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爱情、生死、公共行为准则纳入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念问题的结构之中,揭示了其在解决思想、劳动、智力、道德、美学、体育方面的发展形成和教育问题上的意义。他在书中共写有59条教诲,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是:正在成长的一代孩子们在道德关系组成的基础上及其在自我的或者专门组织的道德活动中形成道德意识,也即是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问题。全书突出的是关于培养真正人的思想:即培养人在精神上丰富,思想上充满信念、有崇高道德,善于忠实地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书中把智力上的丰富同热爱劳动,把对世界美的认识同身体上的完美融为一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在同学生的交谈中去揭示社会生活的目的,怎样做才是为共产主义思想和理想而斗争,什么是爱国主义、公民的世界观、掌握知识、创作;探讨诸如爱情、欢乐、忧愁、友谊等等这类有意义的问题。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的本身”。这是他在著作的一个明显观点。教师的教艺就是要告诫,引导学生认识、体验这种辩证关系,使个人的生活目的与社会相结合,使同学认识到在为祖国、学校、家长、父母履行义务,在做好事,取得个人幸福、生活的欢乐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的意义所在,就是要能让受教育者发自内心深处去做为他人的好事,并使这种愿望表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劳动。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用独特的艺术政治形成,道德教诲(劝谕、训诫、教规、交谈)的形式写成的。其结构和内容,都是由于他在帕夫雷什中学长期做学生工作的结果而得到了肯定。他有计划地在课堂上或在课外时间进行一些交谈、观察,其内容增添了思考、思维、分析以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使人真实可信。让人觉得每条教诲都是真理(当然,就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来看,也有少数极左、空洞的、不合时宜的东西)。他在写这些教诲中,他在注意教师、教育者、父母的同时,去思考孩子的动机和行为的形成,思考道德意识通过善良和奉献思想的形成途径。这些思考写得惟妙惟肖,有推论、有分析,援引了人民、历史的经验,教师本身的经验和自己同行的教育经验。他的这些论断逻辑,就是要使一个人能从小就培养和发展在道德上具有初步的思想和道德活动能力(这也是我们以前教育工作中做得不够的地方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持从学生年龄角度来看问题。交谈的目的性、内容和意义都考虑到人的个性和精神需要逐渐形成的过程,即从孩子意识到“自我”,自已在生活中的地位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觉的公民觉悟感。所以,爱的教育问题,对家长的尊重和忠实、富有同情心、理解不幸、良心、美感等等在59个教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坚信,以后的孩子的道德发展,完全取决于父母,学校和教师在孩子的学生生活的头几年培养孩子具有同情心的能力到什么程度(这对我们当前的家校共育很有教益)。这种富有同情心的能力,便是善良的基础,从而长大后做好事便成为一种自然的需要。学校和教师作为社会道德财富的主要传播者,能够而且应该在这方面给孩子以无可估量的帮助。他认为,在这条道路上,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正在成长的一代具有良心、忠实和忠诚、谦虚、无私、不向邪恶妥协,有坚定的信念以及摒弃假仁假义、伪善、背叛、冷酷无情、卑鄙行为等一些性格特点和道德习惯(特别是要从观察、发现学生细小行为、心理活动入手,加以诱导、矫正、帮助)。
读了这本书,感悟很多,反思的东西也很多。纵观当今中国社会,由于处在改革转型期,不少人道德下滑,社会诚信不够,贪腐、虚假、庸俗、自私等现象难于遏制。仁义、友善、良心等伦理缺失等等表现,不能不说是教育的缺失。当然这里的“教育”不能只说是学校教育,但是作为一个从事以教书育人为专业的教师来说,的确是应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诲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把培养每个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作为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是否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否在用良心、细微心、耐心去观察学生、培育学生、帮助学生?是否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以自己崇高的道德形象,高尚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闪耀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是永远激励我们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理论精华。假如,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从现在起认真实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那我们所培养的一代又一代的公民素质都要高尚多了,社会就要文明多了,和谐多了!因此,在这里我要大声疾呼,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应该是—育人教书!
②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读后,颇有感触,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在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从教两年多来,我能时刻感受的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记得刚刚教二年级三班的时候,一位听课不认真的女生在课堂上用铅笔伤害了我,面对同学们的责怪,和我腿上流出的鲜血,她吓哭了,读后感《《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可是,在那一刻我没有责怪她,而是告诉她,老师不疼,我把她的行为划为了不是故意,并告戒大家平时要小心不要将笔尖冲着别人,我不知道我的用意她是否可以真正领会,但是我想至少她幼小的心灵会感到一丝安慰,并且在她的心中老师的形象不是斤斤计较,不可接近,而是和蔼,宽容的。在我受伤的下午,班上的学生陈一同同学主动敲开办公室的门问我:“MissLiu ,你的腿好点了吗?”只是一句孩子短短的问候,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的细腻和善良,我欣喜着这爱的回报。作为教师,她的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只要我们在教育中真心的付出了我们的爱,我想收获的定是爱的果实,和未来社会上真正的人。 作为一名老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因为爱他们也就是爱自己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会感到更加快乐。期待着爱的气息包围着每一个学生,期待着爱的教育布满整个校园,期待着我们的世界成长起来的都是真真正正的人。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③ 拉·封丹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他的创作作品上的特点及影响有哪些
主要作品
1.《故事诗》(Contes et nouvelles en vers),著于1664~1685年间,内容取材自薄伽丘、拉伯雷、阿里奥斯托等人,虽然文笔高雅,但淫秽的场面不少,被时人评为有伤风化。
2.《寓言诗》著于1668~1694年间,《寓言诗》里头的故事并非拉封丹自编,主要来自古希腊的伊索、古罗马的寓言家费德鲁斯(拉丁文:Phaedrus;法文:Phèdre),以及古印度的故事集《五卷书》(Pañchatantra;梵文:पञ्चतन्त्र )。不过,拉封丹化陈旧为新鲜,将寓言这传统体裁推至一个新高度。他的诗风灵活,词汇丰富,格律多变,擅长以动物喻人,讽刺势利小人和达官贵人的嘴脸。
3.《普叙赫和库比德的爱情》著于1669年,是一篇韵文小说。
创作特点
拉封丹克服了寓言体裁特有的讽喻性和枯燥的道德说教,最大程度上发展了其中形象性的艺术因素。从而改造了寓言体裁。许多同时代人批评他的这些革新,他们习惯把寓言看作是某种类似有教益意义的故事。他们觉得封丹试同用诗体来“装饰”寓言,这削弱了它独特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明确指向。别林斯基曾针对克雷洛夫的寓青说:“寓青不是寓喻,也不应当是寓喻的。如果它是好的、诗体的寓言的话:它应当是有人物、有典型性格的小故事或小戏剧,而这些人物和性格都是用诗歌描写的。”这样的看法也可以用于拉封丹的寓言。拉封丹二作常出色地掌握了简洁结构和挑选艺术细节的技巧,善于利用大众的丰富语言,灵活运用音步自由诗,将寓言戏剧化,极大地扩张了它造型的可能性。拉封丹寓言里的情节照例是南内部展开的。在寓言家托封丹哪里,情节的推动力是他的主人公(作为个性和典型)特有的内在性格和动机。所以在拉封丹的作品里,或置于寓寿之首,或置于寓言之尾用诗歌形式表现的传统道德教诲,往往比整篇诗歌总体客观包含的思想内容来得窄。这样教诲往往完全没有或者就让它的某个角色之口,从而成为刻画那个角色特征的手段。
作品影响
拉·封丹的寓言,与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诗一起,构成了世界寓言作品中最高的三座丰碑,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其中的名篇,如狼和小羊,乌鸦和狐狸等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广为流传。拉·封丹本人也作为17世纪法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广受赞誉,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泰纳称赞他是“法国的荷马”,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及莫泊桑的《一生》都提到他是法国古典文学作家中著名的诗人。
④ 请你以“人要有一种精神”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人要有一种精神
这些天,一直在看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研究生期间,一同学送的礼物。当初并没有怎么放在心上。那时候,各位老师都在推荐跟教育教学相关的书。大家都懂得那些书对于教师积淀自己的底子是很重要的。然而手头的拮据,让我们无法一一去购买它们。于是,便有同学拿整本书去复印,这样子算来,能节省差不多一半的开支,又能拥有想要的书。很快,宿舍的书柜上便堆积了一摞摞复印的书。那时候,几乎都是一整天一整天地上课,老师们课堂上常常说的就是:“回去以后再慢慢消化。”
结果是,那一摞摞的书没有怎么翻过,学期便结束了。费了很大气力把书搬回了家,却一直没有认真去研读过多少,更谈不上思考消化。回想我的那段学习生活,收获少少,一开始动机就不纯的,这样的结束也很正常。为了不再碌碌地捱日子,为了在以研促教的路上起步,我从《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开始阅读充电。
苏大师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早有所闻。却一直没有认真拜读。此次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我读得有点吃力。一是太久没有这样认真地去阅读大师的作品了,二是年纪来了,记忆力大不如从前,阅读时间断断续续不时间隔,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尽管现在已经是21世纪的信息飞速发展时代,跟苏大师的年代有着长长的距离。然而,人性的培养,真正的人应该具备的美好品德却是亘古不变的。我们的教育往往主张“先成人,再成才”,似乎把二者分割开来谈。苏大师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则是在教育中成人才,人和才是糅合在一块的。
此书是用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苏大师有计划地在课堂上或在课外时间进行一些交谈,其内容增添了思考、思维、分析以及书中和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每一条教诲都具有完整的形式和意义。读来并不觉得难以接受。我读到喜欢的句子,有启悟的句子,就拿笔画出来。等到基本读完了的时候,回头再看画出来的句子,又有些不一样的感觉了。我不能欣然接受每一条教诲,毕竟时代和国情都不同了,可是这不影响我欣然接受大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真正的人是要有一些精神底子的。
摘录一些我喜欢的句子:
我首先关心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做到把他人的不幸当做自己的不幸,把他给别人带来的欢乐看做是自己最大的欢乐和慰藉。
凡是善于了解温柔、脆弱的人,才能成为强者。只有善于爱的人,才会懂得恨。
只有那种不是为自己而活着的人,才能自己教育自己。
真正教育的哲理在于,对于那些不懂得信任人、失去了生活方向的人来说,教育者应该成为他们的支柱和指路灯。
用惊奇的目光看人,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
人要有一种精神。
我力求做到使每个孩子都能疼爱自然界,在劳动中能积极努力地去与自然界打交道。
人最可怕的不幸,就是精神空虚。
在孩子面前做个才诚实的人,这是最有力的、最令人信服的一条道德教诲。
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
要记住,你就是你父母生活的意义、生活的目的、生活的甜酸苦辣。
你委身于自己的丈夫,但不要相信“跟爱人在一起住窝棚也是天堂”的鬼话。
只有当你成为聪慧的人时,你才会是一位幸福的人。
……
⑤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这本《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是他晚年创作的,本书论述了关于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荣誉、良心、自由、责任心、公民的觉悟、爱情等方面的伦理学问题。可以作为家长及学生的一本很好的培养孩子的一本有指导和具体操作意义的教科书。
这本书,同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许多著作特点一样,是用独特的艺术政治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而本书教诲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针对孩子、少年和男女青年讲的道德教诲,其道德思想,包括在揭示某一道德范畴内容、概念、行为准则、个性、性格特征等等训导之中;第二部分是思考。他用一生的心血宣传自己的主张,倡导个性和谐发展,他既是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又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家。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些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工作者倡导的生命化教育是一致的,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正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的新的诠释。这里请让我把自己在书中写下的部分感受记录下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要自己学会教育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丰满起来,所以教育理论应是每一个力求使生命焕发光彩的生命必读的文字。生命力、领导力、影响力、亲和力、学习力……都与对生命的理解相关,并且生命力是决定性因素。过分的关注自己的利益,会使人变得冷漠和敏感,丧失对同类命运的同情心。“凡是心中没有过去的人,那他的心中就不会有未来”。过去就是历史,不了解历史就不会有历史的眼光。“人的死不仅仅是生的过程的熄灭和终结,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代传一代的生命不息。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是大写的一生,他在书中曾写道“人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像无人问津的尘埃那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一个人首先要使自己留在人的心中。”这本书是自己做好自己的老师的好教材,是自己培养自己成为真正的人的好教材!
⑥ 人要有一种精神作文
人要有一种精神
曾读过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运动健将刘翔的。问中就有这样一句话--"父亲要我先成人再成材"。没错想要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必须先成人。
所谓"先成人",并不是指自己长大成人,而是指自己身上的美好品质。在当今社会,虽然需要人才,但更需要品质,精神。只有他们,才是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的基础,也只有他们,才是促进人们建设国家的动力。
如果一个国家,只有人才而没有那些拥有美好品质的人,即使现在繁荣昌盛,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也将是一个衰败的国家。可见,一个国家要兴旺,就必须拥有人材和伟大精神的人,
就拿我们中国来说,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与其它的八个国家抗争了八年,但是,我们国家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反而在这样弥漫着硝烟的战争中站了起来。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家拥有足智多谋的人材,不怕牺牲,大无畏精神的人,两者融合在一起,哪怕你全世界来攻打我门都不怕!
在困难面前,人应该拥有那么点精神,不论是不怕牺牲,还是大无畏精神,这些都是面对困难时应该具备的条件!
人要拥有那么点精神,这样一来才可以在困难面前昂首挺胸的走过。"先成人在成材"。虽然你不是一个聪明,脑子灵活的人,但是,最重要的是先成人,因为人的品格与精神比什么都重要。当初,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名誉,不知多少英雄好汉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这样英勇无畏,大智大勇,就是为了保全我们祖国那不可丢失的尊严。
人--要拥有那么一点精神,这,不时想做就可以做到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就想闻一多先生一样,"说"了就必须"做",但是"做"了不一定"说"的精神,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个人要想做一位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就要把自己塑造完美。我的语文老师就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有了进步,就应该更努力,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当然,一样的道理,人要想有益于社会,就应当拥有那么一点精神。
拥有那么一点精神,才是成人的基础。人要想拥有那么点精神,就必须从小事做起,积累人生的点点滴滴,当然,不要怕失败,失败一次,就说明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同时也积累了经验!
⑦ 如何培养自己的爱心,做一个有爱的人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诲是每一名教师都曾经领略过的。最近,我读了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获益匪浅。《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同作者的其他著作一样,是用独特的艺术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其内容涉及到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责任心等教育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从小就培养和发展在道德上具有初步思维和道德活动的能力。读完该书我认为我们现在急需加强“道德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从教以来,我能时刻感受的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作为教师,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今年来喂食瘦肉粉的健美猪又进入到我们视野。此前,社会上关于有毒食品诸如苏丹红酱菜、红心蛋、皮革奶、胶面条、镉大米等种种乱象屡经媒体揭露,一些问题已被立法所规制,但最近又蜂拥而至,屡禁不绝。另外,老人跌倒没人敢扶;广东佛山两岁儿童被辗事件,这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为什么这些人丧失了自我、丧失了道德、泯灭了人性,全然没有了敬畏之心呢?这不由得令人惊讶、难过、悲哀,难道所有的不良、不轨、不伦都必需要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去规制吗?难道我们的法律还少吗?制度还少吗?我们不得不反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已经数不胜数,为什么这些挑战、藐视法治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该书中一句话:“才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这是广泛道德方面的问题。”一直在脑海萦回。纵观我们全日制国民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学科尖子和各类竞赛的一等奖,追求的是越来越高的升学率。于是,课本内容越来越难,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对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判断,来自于一个书面卷的回答是否符合标准答案。没有一个考试能将学生是否尊老爱幼、对社会是否做出贡献等一些道德秩序要求的具体内容考量在内,孩子们是否在家做家务、是否关爱老人、有没有帮扶落后的处于困境的同学等这些细节无从在现行的考试、录取制度当中体现。一些孩子对他人的利益、感情甚至生命麻木不仁。当制度、规则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考虑的不是如何遵守这个规则,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如何去逾越和绕开它,使一些制度规则成为一纸空文,这不难说明在我们社会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秩序观。社会秩序观的形成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普遍形成的意识协同和行为协同,尤其是在面临危机、灾难的时刻,在最容易暴露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时候,人们的行为能自觉地体现出以大我代替小我,以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代替对个体利益的追求。但社会秩序的 形成则主要依赖于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日常的行为规训等等非物质化的社会建设。因此,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除了作为社会生活的底线——法律规制以外,必须要有全社会成员在道德伦理上的观念共识和日常正当行为的遵守。那么现实中又有多少将道德情感的教育付诸于实践了呢? 一个在以标准答案圈定学生优秀与否的这种教育体制下,又如何培养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善意,又如何将道德上的要求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并化为所有人的自觉行动呢?人是个体的,行为是具体的,现实社会上那种对他人缺乏关切、对社会缺乏感恩、对生命缺乏敬畏的现象,说明了在我们教育体系里,重在形成社会秩序的道德情感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动作、举止、行为和意图。只有当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一个人只有在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的确,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他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一个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人,不可能有精神上的力量、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这四个方面应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立身之本、发展之本。情感影响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道德情感教育而言,一是要培养孩子有良心,要让他从幼年时起就习惯感受即使周围没有其他人,他仍处在众人眼前,仍旧有人在评判他的行为和品质,这种培养是一种无微不至的渗透。二是要培养孩子的羞耻感,羞耻就是在良心上感到吃惊的本能。一个人做了不体面的事情要感到羞耻,肯于责备自己时,善的思想才会真正在内心中树立;使人有羞耻感,意味着给人本身有个斟酌、思考、分辨自己行为的机会。三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思想教育、信念培养,就是要教会人们必须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什么,人有了责任感,才会生畏,才会怕做坏事。四是要培养孩子承担义务,要教会孩子正确生活。家长要爱孩子、爱父母、爱伴侣,爱兄弟姊妹,尊敬老人,敬畏前贤。自己的举止实际上就是孩子行为的榜样和暗示,这种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训练,使得孩子从内心本能地怀有善意,才有可能不怀任何功利的去关心他人。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请让道德情感教育走进我们的生活,让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植根于每一个人思想当中,化为自觉的行动。
⑧ 叔本华《人生智慧箴言精选》精彩语录
1、人生幸福的关键是内心拥有什么
人生智慧是一门艺术,是尽量幸福愉快地生活的艺术。
人之所是对幸福的贡献远远大于人之所有,也远远大于人的形象。一个人幸福与否,永远取决于他是什么,亦即他自身之内有什么;原因是,他的个性时时处处伴随他,点染他的一切体验。无论何时何地,不管何事何情,他享受的首先是他自己;身体享受是如此,精神享受更是如此。——如果个性的品相欠佳,种种享受就如名贵佳酿落入刚刚尝过胆汁的口中。
2、健康是幸福的首要条件
财富对喜悦贡献最小,健康对喜悦贡献最大:放眼底层大众,劳工阶层,尤其是农夫,我们能看到喜悦满足的面孔;富贵之人,却往往愁容满面。我们首先要努力保持高度的全面健康,健康之花盛开,结出喜悦果实。
人生的头号愚蠢,就是牺牲健康,以求其他:求财富、谋腾达、图博学、逐名声,更遑论纵 *** ,求片刻之欢。健康第一,我们应该把一切都放在它后面。
3、幸福在于培养卓越丰富的个性
聪明才智之士,即使与世隔绝,仍能凭自己的思维与幻想怡悦心神;蠢笨愚钝之人,就算走马灯一样社交、看戏、游玩、娱乐,也逃脱不了锥心刺骨的无聊。善良、节制、性格温柔之士,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怡然自得;恶毒、贪婪、性格妒嫉之人,哪怕富甲天下,依然抱怨不休。
4、人尽其才是幸福人生的基础
一人天生神力,强壮非凡,然而,迫于环境,他要么必须坐着工作,干些细小琐碎的手工活,出色的体力无用武之地;要么不得不读书,从事脑力劳动,而这种工作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能力,非其所长;在这两种情况下,此人会毕生感到不幸。一人脑力盖世,然而因为从事毋需开动脑筋的平凡营生,脑力既得不到培养,也得不到施展,甚至被迫从事力不能及的体力劳动,那就愈发不幸。
5、内心的贫乏导致外在的贫困
诸多世家子弟,衔金含玉而生,顷刻把偌大家产挥霍一空,其速度难以置信,其过程不可救药,究其根源,正是那源自内心空虚、精神贫困的无聊。这些少年人,来到世间,外富而内贫,他们想从身外获得一切,企图用外在的富有取代内心的丰富,当然徒劳无功。最终,内心的贫乏导致外在的贫困。
6、修身是幸福之路
对完全来自外界的不幸,我们较能从容忍受,对自作自受的不幸,我们很难淡然处之。原因是,命运本身会变,自己的品相永恒。所以,与其专心谋求外在佳品与外在名誉,不如更多地用心保持与改善主体之佳品。
7、喜悦是幸福的金币
一个人可能年少英俊,家产万贯,备受尊敬;若要判断他是否幸福,须问他是否因为这些而喜悦。然而,如果一个人喜悦,那么他就喜悦,年轻也好,年迈也罢;长身玉立也好,佝偻驼背也罢;一贫如洗也好,腰缠万贯也罢;他是幸福的。有鉴于此,无论喜悦何时降临,我们都应当开门启户,因为它永远不会来得不合时宜。喜悦宛如幸福的金币,其余都仅仅是幸福的纸钞。
8、健康之路是运动
要保持健康,就要避免一切奢靡放纵,避免一切强烈不悦的情绪波动,也要避免过强过长的精神操劳,每天至少在户外快速运动两小时,多洗冷水浴,饮食适量有度。若不每天适当运动,无法保持健康。一切生命过程的恰当展开都要求运动,不仅要求发生这些过程的部位运动,也要求全身运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生命在于运动。”
9、悲苦与喜乐是性格
十个计划,九个成功,悲苦的人不因为九个成功而欢欣,却因为一桩失败而气恼。相反,十个计划,九个落空,喜乐的人却因为一个成功而欣慰喜悦。——不过,要找到一个没有任何补偿的苦厄并非易事,这里也是如此。总而言之,悲苦的人,亦即性格阴暗焦虑的人,固然遭受许多幻想出来的不幸与痛苦,但也因此比那些喜悦无忧的人少遭受实际的不幸与痛苦。凡事只看到黑暗的人,时刻畏惧最坏的可能,未雨绸缪,早作防范,因而不会像凡事总看到璀璨光明的人那样常常误算。
10、痛苦与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敌人
人生的幸福有两个敌人,一是痛苦,二是无聊。此外,可以这样说,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成功地远离了一个敌人,就在同样程度上接近了另一个,反之亦然。所以,人生其实就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摆动,只是摆动的幅度有大有小。窘迫贫困制造痛苦,平安富足产生无聊。
11、必要的孤独是幸福的要素
人生在世,要么孤独,要么庸俗,除此之外,选择不多。
对他人,对外界,切勿期许太多。他人能给予我们的十分有限,归根结蒂,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所以关键是那孤独者究竟是谁。
真正伟大的心灵沉思时,如同鹰在高空翱翔,孤独无伴。
12、精神生活可以抵御无聊
精神生活不仅可以抵御无聊,也能预防无聊的不良后果。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它作防御武器,抗拒损友,从而避免因为单纯在世界中寻求幸福而陷入的危险、不幸、损失与挥霍。例如,我的哲学从未给我赢得什么,但它助我躲避了许多损失。
13、财富如海水,越喝越渴。——名声亦然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想索求某些财物,他就根本不觉得缺少它们,没有它们,他照样十分满足。相反,另一人比他富有百倍,只要一件财物求而不得,就会感到不幸。所以,富人家产万贯,并不令穷人觉得不安;另一方面,如果谋财失败,已经拥有的众多财产并不让富人感到安慰。
14、手头的财富不是追逐世俗快乐的许可证
我们应当把手头的财富视为一道壁垒,它保护我们,帮我们抵御多种可能发生的苦厄与不幸,我们不应认为它许可我们追逐世俗快乐,更不能认为它要求我们追逐世俗快乐。——有的人,原本不名分文,然而凭借某种才能发了大财,他们几乎总是会耽于一种幻想,以为他们的才能是永久本金,收益是利息。因而,他们不把一部分所得节约下来,以便增加永久本金,而是挣多少花多少。然而,这样的人后来往往陷于困顿。
15、虚荣是人性的弱点
虚荣恰如贪婪,都是一味追求手段,却忘了目的。
我们抚摸猫,猫就发出满足的咕噜声,无一例外;同样,听到赞扬,尤其是搔到自命不凡之痒处的赞扬,人人欢喜满面,哪怕赞美之词显然是谎言。
我们的幸福,最主要的基础是安宁与满足。显而易见,要促进幸福,最有效的方法也许莫过于限制追求名誉的动力,把它调节到合理的程度,也就是降到大约等于目前的五十分之一,从而拔掉这根时刻折磨我们的肉中刺。
16、不要过分看重他人的意见
我们从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学到,一旦众人不再惧怕某个人,或者相信自己的言论不会进入他的耳朵,他们会带着何等的鄙夷议论他。如果我们刚刚听到几颗绵羊脑袋不屑一顾地议论一个伟人,我们的感受会特别深刻。
17、虚荣令人喋喋不休,骄傲使人默默无语
虚荣令人喋喋不休,骄傲使人默默无语。虚荣的人应该知道,他们孜孜以求的是他人高看自己,然而,要赢得他人高看,轻松可靠的作法是保持沉默,而不是高谈阔论,哪怕是口吐莲花。——想骄傲,并不就能真骄傲,想骄傲的人最多只能佯装骄傲。然而,正如扮演任何角色一样,他很快就会脱离角色,暴露本相。原因是,真正令人骄傲的,唯有坚定不移、发自内心、不可动摇的确信,即确信自己有巨大优点,有特殊价值。
18、只有非同凡响的成就才能赢得名声
只有非同凡响的成就才能赢得名声。成就要么是功业,要么是作品;所以,赢得名声的道路有两条。伟大的心灵,适合走功业之路;伟大的头脑,适合走作品之路。这两条路,各有优劣,其主要区别在于,功业短暂,作品长久。最高尚的功业也只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影响;而天才作品永存,在所有时代都发挥有益的、促人向上的影响。
19、名声越长久,到来越迟缓
一般来说,名声越长久,到来越迟缓;一切优越之物,成长都十分缓慢。将会变为身后名的那种名声,宛如一株橡树,从一颗橡实发芽抽枝,缓缓长成。来得容易、转瞬即逝的名声,如同只有一年寿命、快速成长的植物,假名声则如野草,速生速朽。这一切的根基是,一个人越属于后世,亦即越真正属于全人类,他所处的年代越觉得他陌生。
20、真正令人幸福的是功业,不是名声
最真实的名声,亦即身后名,其主人永远不会听到,然而我们认为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在于为他赢得名声的伟大特质本身,在于他找到了发展这些伟大特质的机会,也就是在于他得以按照适合他的方式行事,或者从事他感兴趣的心爱事业;唯有从这一切中产生的作品才能赢得身后名。为人赢得身后名的作品,是否在同时代人那里赢得名声,取决于偶然状况,无关紧要。
21、明智的人追求的是无痛苦,不是快乐
没有痛苦才是人生幸福的标尺。既无痛苦,也不觉无聊,本质上就实现了人世的幸福。
若要评估一人有多幸福,不要问什么让他快乐,应该问什么令他悲伤。让他愁眉不展的事越微不足道,他的幸福度越高。身心安泰,才能觉察细枝末节;大难当头,感觉不到琐碎小事。
22、不要对人生多提要求
人世间林林总总的愚蠢行为,最愚蠢最常见者之一是以各种方式把人生的摊子铺得又长又宽。这样做,首先是算定自己将尽得天年,然而真能享足人寿者寥若晨星。即使真能活那么长,人生对实现种种计划来说也太短,因为实现计划所需的时间总是远远超过预期。此外,人间万事,失误不断,障碍重重,能达到目标者寥寥无几,人生计划也不例外。最后,即便终于达到了一切目标,做计划时没有考虑时间会给我们自身带来的种种变化,因而也就没想到我们并不能毕生保持我们的能力,不论是做事的能力,还是享受的能力。
23、人生如漫游
我们一生像个漫游的人。极目远眺,眼前是一般景象,随着行进的脚步,面前的景物不断变换形状,仿佛随着走近的脚步不断变化。种种愿望,尤其如此。我们寻寻觅觅,找到的常常与预期的迥然不同,甚至超过预期;我们沿着一条路苦苦寻找,徒劳无功,结果我们寻找的目标是在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上。
24、认识人生之路靠回顾
漫游山林之间,抵达高处,回首俯视,蜿蜒曲折的来路尽收眼底。同样,我们度过了人生一个时期,甚至是走完人生路程,才明白我们的行动、成就与工作之间的真实关系,才看清它们的先后次序与因果链条,才懂得它们的价值。
25、人生智慧的要点是摆正关注现在与关注未来的关系
人生智慧的要点是摆正关注现在与关注未来的关系,不顾此失彼。很多人过分关注现在,活得轻浮草率;另一些人过分关注未来,活得忧心忡忡。只有极少数人把握得恰到好处。
26、唯有现在真实不虚
唯有现在真实不虚;它是真正变成了现实的时间,我们的生命仅仅存在于目前。因此,我们应当时时刻刻愉快地欣赏现在,清醒自觉地、原原本本地享受每个可忍的时辰,每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时光。也就是说,既不让希望落空的惨淡过去把目前变得黯淡无光,也不让忧心未来令眼下失去风采。对往事耿耿于怀,对未来忧心忡忡,从而白白丧失眼下的好时光,恣意败坏目前的好时候,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当忧则忧,当悔则悔,但各有其时。
27、珍惜现在,享受目前
染病在身之日,情绪低落之时,回忆让我们无限渴望每个无病无灾的时辰,把它们视为失去的乐园,遭冷落的朋友。假如我们在愉快健康的日子时刻记得上述感受,我们就能更加珍惜现在,享受目前。但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美好的日子,直到坏日子来临,才希望好日子归来。成百上千个晴朗愉悦的时辰,我们没有享受,哭丧着脸任其消逝;黯淡凄凉的日子降临,我们才徒然渴望好日子归来,空自悲叹。我们不应该这样生活。相反,我们应该珍重每一刻可忍的现在,包括我们漠然处之甚至厌烦应付的平淡日子。我们应该时刻记住,现在正变成过去,它一旦进入往昔的神殿,便笼罩在永恒之光下,保存在记忆之海中。有朝一日,特别是糟糕的时辰到来时,记忆拉开帷幕,它就成了我们衷心渴望的目标。
28、约束造就幸福
人际关系尽量简单,生活方式不妨单一,只要不令我们感到无聊,就让我们感到幸福,因为它们让我们最低限度感受人生,从而最小程度感到人生必然产生的负担。这样,生命就如一条小河,静静流去,波澜不兴,漩涡不起。
29、嫉妒既是丑行,又是不幸
嫉妒是人的天性;尽管如此,它既是丑行,又是不幸。因此,我们应当把嫉妒视为幸福之敌,要像对付恶魔一样努力掐死它。所以,我们应该多想想生活不如我们的人,有些人过得比我们好,但那只是表面现象。当真厄运临头,想想比我们苦难更深的人,会让我们感到莫大的慰藉,尽管这慰藉与嫉妒出自同一个源头;其次,与处境相同的难兄难弟在一起,也会让我们得到安慰。
30、面对灾难,不要自我折磨,更不要文过饰非
如果灾难已经发生,不可能改变,那么我们绝对不要设想事情原本可能是其他什么样,更不要设想用什么方法可能避免这个事件;原因是,这样想会让痛苦加剧到不可忍受的地步,成为自我折磨。不过,这条准则是片面的。它适合让我们在灾难发生后放松心情,平定情绪。但是,如果灾难的发生至少是部分由于我们自己粗心大意或愚鲁莽撞(大多数情况下确实如此),反复痛苦思考我们怎样做就可能预防灾难,有利于我们增长智慧,提升自身,对未来而言,是有益的自我鞭笞。面对已经犯的错误,我们惯于自我开脱,文过饰非,轻描淡写。显而易见,我们应该坦然承认,清楚认识其严重性,以便下定决心避免重蹈覆辙。当然,这样做,会由于对自己不满而痛苦万分;可是,没有经受折磨,就是没有受到教导。
31、事关悲喜苦乐,要捆住想象的翅膀
对于影响我们喜怒哀乐的事物,我们应该仅仅用理性与判断力的眼睛观察,沉着冷静地思考,使用纯粹的概念,抽离具体形象。在这里,不要允许想象染指;理由是,想象没有判断能力,它只会把纯粹的画面带到我们眼前,搅扰我们的心绪,不仅毫无益处,还往往造成很大的痛苦。晚上,要最严格地恪守这条准则。黑暗令我们恐惧,让我们四处看到吓人的影像,思绪的模糊,效果与黑暗类似。
32、珍惜早晨,提防夜晚
一旦夜晚来临,灯火点燃,眼睛就不像在白天那样看得清晰,理智也是如此;所以,夜晚不适合沉思严肃事务,尤其不适合思考不愉快的事情。思考这类问题,早晨才是好时候;早上适合做任何事,不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活,无一例外。一日之晨,宛如人之少年:轻松愉快,晴朗清新。我们觉得强壮有力,脑力体能,无不任由调遣。切莫晚起,以免缩短上午光阴,莫做琐事,莫事闲谈,以免浪费早晨时光。要把早晨视为生命的精华,珍而重之,如待圣物。
33、珍惜已经拥有的
看见不属于自己的,我们很容易产生一个想法:“假如它属于我,将会怎样?”这念头让我们自感匮乏。与其这样想,不如常问:“假如它不属于我,将会如何?”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努力时不时这样看待我们之所有,设想假如我们失去它们将会如何;我们甚至应该这样看待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财产、健康、朋友、情人、妻子、儿女、马与狗。原因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失去了一个东西,才真正知道它的价值。
34、可取之物如沧海,每人仅能得一粟
为我们的愿望设个上限,给我们的欲求配上鞍鞯,把我们的愤怒驯服招安,时刻牢记,可取之物如沧海,每人仅能得一粟,然而人人必定遭受众多苦厄。一言以蔽之,自制与自持是准则,如果不遵守它,我们必然感到自己悲惨可怜,不论拥有多少财富,掌握多大权力,都无济于事。
35、幸福在于创造
有所为,做点事,只要可能,就创造点东西,至少学点东西,对人生幸福不可或缺;人的各种能力都要求用武之地,人也乐意以某种方式感受到发挥能力的成果。从这个角度看,最大的满足是有所创造,有所成就,不论是做了一个筐,还是写了一本书;不过,直接让人感到幸福的,是看着一件作品在自己手中天天成长,直至最终完成。创作一件艺术品,写作一部书稿,甚至制作一件手工,都能发挥这个作用。当然,作品越高贵,快乐越高级。
36、强身健体之道
高强度使用肌肉,肌肉会变强;相反,高强度使用神经,神经会变弱。所以,我们应当让肌肉适度紧张,从而锻炼它,但是要谨防神经紧张。要保护眼睛,避免强光,尤其是反射的强光;避免黄昏时分勉强使用目力,也不要长时间凝视细小物品。同样,不要听强烈的噪音。不过,特别重要的是,不要强迫让大脑长期紧张,也不要让大脑在不适当的时候紧张。——不过,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大脑充分的睡眠,这是它恢复活力所必需的。睡眠之于人的全身,正如上弦之于钟表。大脑越发达、越活跃,需要的睡眠就越多。
37、人生在世,一要谨慎小心,二要宽宏大度
人生在世,一要谨慎小心,二要宽宏大度;前者帮你免遭伤害,后者助你避免纷争。与人相处,不要无条件地排斥任何个性,只要它是出自本质,哪怕它极恶劣,极可怜,极可笑。应该这样看,人的个性无法改变,出于一个永恒的形而上原则,只能如此;遇到糟糕的个性,应该这样想:“这样的怪鸟也非有不可。”如果不这样想,那就有失公正,就是挑战别人展开生死决斗。
38、慎对自我中心的人
大多数人主观透顶,归根结蒂,他们心里只有自我,对其他一切都毫无兴趣。所以,无论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会立刻想到自己。别人的言谈,只要偶尔跟他们沾一点边,他们就会全神贯注,再也没有余力理解谈话的客观对象。同样,只要妨碍他们的利益,有损他们的虚荣,那么任何理由对他们来说都完全不成立。他们很容易分心,很容易感到受伤、受辱、受冒犯,所以,若想跟他们客观讨论点什么事情,得小心翼翼,言语中千万不要以任何方式冒犯他们那娇贵脆弱的自我。但是,面对这样的人,无论怎样谨慎小心都不够,因为他们只在意自我,其他一概不放在心上。他们对别人言谈中的真知灼见、绝妙好辞、格言警句充耳不闻,然而,无论别人说了什么话,哪怕只是隐隐约约、七弯八拐地伤害了他们那可怜的虚荣,或者冒犯了他们那至尊至贵的自我,他们都会声声入耳、字字入心。这些人之脆弱,跟小狗一样,你要是不小心轻轻踩了它的爪子,那你就听它嚎叫吧。这些人也像遍体鳞伤、长满脓疮的病号,你必须慎之又慎,千万不要碰他。
39、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如果谬误在社群大众中流传,在报刊书籍里出现,被信以为真,至少不受驳斥,不要绝望,不要认为事态将永远如此。相反,我们应该知道,也应当为此感到欣慰,在大多数情况下,事情渐渐得到推敲思考,评估琢磨,讨论阐明,最终会得到正确的判断。经过一段时间,几乎所有人最终都能正确理解头脑清醒的人一眼就看清的真相。这段时间多长,取决于事情的难度。在这段时间,必须有耐心。
40、认识人可以见微知著
一个人,处理生活中的日常事务与关系,面对法律不关心的细枝末节,肆无忌惮,只为自己谋好处求舒服,牺牲他人利益,把众人共有之物窃为己有,那么,我们由此就可以确信,他心中毫无正义,只?捎肴ㄍ焕Π笏乃郑诖碇卮笫挛袷本褪歉隽髅ザ窆鳎颐峭蛲虿豢上嘈潘?/P>
41、处世之道,知易行难
我们可能很欣赏一条关于如何待人的准则,甚至是我们自己创立并精彩表述了这条准则,然而,片刻之后,我们就在现实生活中违反它。不过,我们不应该因此灰心,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用抽象准则与格言指导行动,最好听之任之。相反,对待这条准则,正如对待一切关于现实生活的理论规则与指南:首先是理解它,其次是学会遵守它。理解靠理性,可以一蹴而就,遵守靠练习,只能逐渐习得。
42、做作总是招人鄙夷
做作总是招人鄙夷:首先,做作被人视为欺骗,欺骗本身是怯懦,因为它的基础是恐惧;其次,做作被认为是自己谴责自己,因为做作就是摆出自己所不是的样子,因而就是做出自认为比自身更好的姿态。佯装具有某种特质,还以此自吹自擂,就是自己承认不具有这种特质。不论这特质是勇敢、博学、聪明、机智、桃花运、富有、出身高贵,还是其他让人了不起的东西,谁佯装具备它,我们就可以断定他缺少它;原因是,如果一个人确实完全具有某种特质,他不会想到炫耀做作,而会完全淡然处之。正如一句西班牙谚语所说的:“呱嗒作响的马掌少颗钉子。”
43、批评他人,就是致力于提高自己
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过错与恶习,只会看到别人的。然而,正因如此,别人成了我们的镜子,我们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各种恶习、过错、卑鄙与龌龊。不过,多数情况下,众人像对着镜子狺狺不已的狗,不知道在镜中看到的是自己,以为是另一只狗。批评他人,就是致力于提高自己。福音书有个美妙的道德教诲,告诫我们不可只见他人眼中有梁木,不见自己眼中有刺。不过,眼睛的天性就是往外看,不是看自己。所以,要想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明察并谴责他人的过错是不二法门。为了提高自己,我们需要镜子。
44、人生如棋局
如果我们回顾生活之路,观看迷宫般七弯八拐的过程,必会看到众多失之交臂的幸福,也必会看到众多自投罗网的不幸,这时,我们很容易过分自责。实际上,我们的生命历程,绝非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作品,它是两大要素的产物,其一是一系列事件,其二是我们的一系列决定,二者总是互相纠结,彼此更改。生活如棋局:我们构思计划,然而我们的计划永远是有条件的,下棋时取决于对手怎么走,生活中取决于命运怎样做。
45、要时刻牢记时间的效果
要时刻牢记时间的效果,念念不忘万物变动不居,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应该立即鲜明地想到它的反面;幸福快乐,想到灾祸不幸;友情温暖,念及反目成仇;晴空万里,想到乌云压顶;爱意绵绵,念及仇恨入骨;信任与坦诚之时,想到背叛与懊悔之日;反之亦然。这样做,就为真正的处世智慧开掘了一个永不干涸的源泉;凡事三思而后行,就不易上当受骗。
46、从容镇定地面对一切事故
大大小小的事故,本属人生固有,时刻均可发生;我们要时刻记住这一点。我们不要与贝里斯福特为伍,像悲苦人那样,由于人生每小时都发生的惨剧而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更不该被跳蚤咬了一口就呼天抢地。相反,我们应该像虔敬审慎之士,尽量未雨绸缪,防天灾人祸于未然;面对大大小小的不幸(它们通常不过是乔装打扮的笨拙),我们应当慎思明辨,像聪明的狐狸一样,机敏伶俐地一一避开。
47、生命历程
在少年眼中,人生是无穷无尽的未来;在老人眼里,人生是短短的过去。
年轻时,我们认为,如果某人某事对我们一生有重大影响,事情一定会轰轰烈烈地发生,人物必定在鼓乐齐鸣中登场;年老了,回顾以往,才知道一切都悄悄然,蹑手蹑脚从后门溜进来,几乎察觉不到。
只要我们还年轻,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都认为生命没有终点,并按照这个想法对待时间。年龄越大,我们越珍惜时间。
身在船上,见岸边景物渐渐后退,越来越小,方意识到自己在前行。同样,我们心目中的年轻人,年龄越来越大,留意到这一点,我们才察觉自己已经变老,越来越老。
48、长寿之道如点灯
若要长寿,体质健全是前提。长寿之道,无非两条,均如点灯。一盏灯,灯油虽少,但灯芯很细,所以长明;另一盏灯,灯芯虽粗,但灯油很多,所以也长明。灯油是生命力,灯芯是对生命力各式各样的消耗。
⑨ 有关孔子道德的故事
第一篇:《(崇尚品德的故事)诚实守信的故事_诚实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有一回,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正在辩论问题。孔子看了,觉得挺有趣,就对跟在身后的学生子路说:“咱们过去听听孩子们在辩论什么,好不好?”子路撇了撇嘴说:“两个黄毛小子能说出什么正经话来?”
“掌握知识可不分年龄大小。有时候,小孩子讲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负的成年人要强得多呢?”子路一下子红了脸,不敢说什么。
孔子走上前去和蔼地说:“我叫孔丘,看见你们争辩得这么热烈,也想参加进来,你们看可不可以呀?”
“噢,原来你就是那个孔夫子呀,听说你很有学问。好吧,就请你来给我们评一评,看谁说得对!”两个孩子说。
孔子笑着说:“别急,一个一个地讲。”
一个孩子说:“我们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我说早上近,他说中午近。你说说是谁对呢?”孔子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考虑过,不敢随便乱讲,还是先请你们把各自的理由讲一讲吧。”
一个孩子抢着说:“你看,早上的太阳又大又圆,可到了中午,太阳就变小了。谁都知道:近的东西大,远的东西小。”
另一个孩子接着说:“他说得不对,早上的太阳凉飕飕的,一点也不热,可中午的太阳却像开水一样烫人,这不就说明中午的太阳近吗?”
说完,两个孩子一齐看着孔子,说:“你来评评谁对吧。”
这下可把孔子难住了,他反复想了半天,还是觉得两个孩子各自都有道理,实在分不清谁对谁错。于是他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更有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吧。”
两个孩子听后哈哈大笑:“人家都说孔夫子是个圣人,原来你也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呀!”说完就转身跑走了。
子路很不服气地说:“您真应该随便讲点什么,就能把他们镇住。”
孔子说:“不,如果不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懂,怎么能听到这番有趣的道理。在学习上,我们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只有抱着这种诚实的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在《论语》里,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到做到,在小孩子面前也要表现出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求学态度,也是一种诚实的美德。
第二篇:《孔子学生的德育故事》
孔子学生的德育故事
2010年03月02日13:03 admins 学习时间:20分钟 评论0条
厉以宁教授在一次讲座时说过两个故事,恰好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解释“德”的这种物质“得性”。第一个故事是说,鲁国国王颁布一份文件,要求有机会出国的国人如果在国外看见本国的同胞被沦为奴隶,应该将其赎回,所花费用回国后由政府报销。孔子有个学生在国外果然发现同胞被沦为奴隶,于是将同胞赎回。但是,他并没有去报销费用,所以,大家都盛赞他的高尚品行。孔子得知后却批评了他,说:你这样做是缺德的,因为你会使其他人无所适从。为什么呢?假如其他人也在国外看见自己的同胞被沦为奴隶,他如果听了国王的话,将同胞赎回并按规定报销了费用,别人就会拿他与孔子的学生作比较——孔子的学生可以不来报销,你却来报销——结果使他显得品德不那么不高尚,尽管他是听从君王的命令去报帐的;如果他向你学习,赎回后也不去报销费用,他则无故损失了金钱。这种损失,一次可以接受,两次可能有怨言,多次则不愿意了。由于有了孔子的学生不报帐在先,其他的人就会陷入“报帐也不好,不报帐也不好”的两难境地。这样,今后的鲁国人在国外见到同胞被沦为奴隶时,为了免却两难境地,可能会装作没有看见。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将不再赎回落难同胞,越来越多的落难同胞也不能获得救助,所以,你的行为尽管是“无私的”,但由于它不会使更多的人有所“得”,所以却是不道德的。
第二个故事是,孔子有个学生过桥时看见某人不慎跌入河里,便奋不顾身将其救起。其家人万分感激,硬谢该学生一条牛。牛在农业社会自然是最宝贵的东西。学生没有办法,恭敬不如从命,就将牛牵回了家。在回家的路上,刚才对他还大加赞赏的人见他牵走了人家一条牛,便转而指责和唾骂他,人们认为,做了点好事是不应该要人家的报偿的。孔子得知后反而赞扬了自己的学生,说:你将牛牵回家是很道德的,因为你这样做会使其他人认识到,做好事必有所得。当“做好事必有所报”形成了人们的道德信念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见到他人危险时奋勇相助,这样,你的行为将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去做好事,让越来越多的遇险者“得”到救助。所以,你的行为尽管是“有私的”,却是道德的。
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对“德,得也”观点的生动阐释。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思想都是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的,所谓因果报应就是日常生活百姓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了好事,必有所得,做了坏事,必有所损。这种报应即使没有发生在当事人身上,也会扩及到他的亲人、后代身上;即使没有发生在本世,也会延及到后世。孔子在注《易经》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道教也宣言上天可以察知人之善恶而予以奖惩,至于佛教更有完整和系统的因果报应思想。实际上,世界上主要的宗教都有类似于“灵魂不死”、“轮回”、“三生三世”的说法。因果报应的思想被宗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实际上,它也是有人性基础的。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往往是“以恩惠报答恩惠,以冤仇回敬冤仇”,众多的人性就形成了一般的“社会规律”,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因果报应就是社会的一种道德规律。市场经济里所形成的诚信品德既不是人所固有的“善良本性”,也不是靠道德家们苦口婆心地、一厢情愿地反复呼吁“希望„„”、“加强„„”就能够养成的德性,它实在是市场生活里反复博弈中的“得失报应”对交易双方的忠告。一个社会,若没有建立起公正的道德强化机制,若不能在人民心中养成“善恶必报”的道德信念,一切道德教育都将苍白无力。曾经盛行于中国的“二十四孝”故事,大多数都隐含着“德,得
也”的教诲,其表现或者是感动天地,得到下凡神仙的帮助,或者是感动曾经一度虐待自己的对方,使之回心转意,或者是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效仿,等等;如果我们再读读威廉·贝内特编著的《美德书》当中的道德教诲故事,同样也会感到“德,得也”的德性脉搏。
当然,道德生活里的回报,只能看作是对道德主体之精神人格做出的肯定和安慰,完全不必在物质价值上追求对等报偿。实际上,如果追求这种对等报偿,他也就不会做出道德行为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道德行为就应该是无偿的,否则你的英雄壮举就会黯然失色。其实,道德行为主体接不接受回报是一回事,社会是否有制度给他们提供回报则是另外一回事。道德的回报机制不只是对行为主体的美德表达肯定,也是对其他潜在道德行为主体的鼓励和引导,更是在建设一种让美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强化机制。反观现实,我们仍然可以经常看到大量的弱化道德的现象,有的受害者拒绝出来作证,不仅让坏人无法受到制裁,也使那些曾经对他们舍身相救的好人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有的人得到了英雄的救助,但当他得知自己对英雄的牺牲应该承担一些费用时,却悄悄地躲开了;有的人不仅在英雄需要帮助时冷漠旁观,而且对英雄还冷嘲热讽„„。翻翻报刊,我们经常会看到道德英雄们的无奈、苦笑和凄惨!但愿英雄们的“寒心”不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英雄壮举感到后悔!不会“教”世人更加远离道德!
某孩子不幸溺水,不会游泳的父亲恳求站在岸上围观的人群帮助救他的孩子,大家无动于衷。父亲只好开出价格,说如果谁帮他救上孩子,愿意如数奉上酬金,于是,有几个年轻人跟该父亲讨价还价,直到要到了自己乐意的价钱,才跃入水中去救人。见死不救无疑让人痛心,但是,先讲价钱再去救人同样也要受到谴责。那么,这种行为与本文所说的孔子的学生因为救人而得到重酬的行为是不是一样的呢?表面看来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得到了报偿;但是,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先讲价钱再去救人的行为属于商业行为,而先救人再有报偿的行为属于道德行为。商业行为以赢利为目的,行为者此时此刻的真情实感(即“德,‘直’也。”)不是要救人,而是要牟利;道德行为以行善为目的,行为此时此刻的真情实感就是要救人。商业行为最后所获得的报偿是该行为之目的——因为要得到这个报偿,所以才做这种行为,行为只是获得目的的手段、途径;道德行为最后所获得的报偿是该行为之结果——因为做了这种行为,所以得到了这个报偿。以报偿为目的者,如果没有得到这个报偿,他就会觉得作为手段的行为不值得、是失败,手段的成败由目的来证明;道德行为以行为本身为目的,后面是否有所“得”,并不能作为判定行为本身之成败的依据。当然,如果这种行为得到了社会的赞许,在物质上或者精神上使他得到了肯定,那么这种行为就会获得正强化,他可能更倾向于重复类似的行为,如果没有得到社会的赞许、或者得到社会的反对,使他在物质或精神上得到否定,他可能更倾向于避免类似的行为。在人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的时刻,在呼唤道德精神的情况下,商业行为是不值得鼓励,甚至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厉以宁.“入世”和中国经济改革.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10台)·百家讲坛.2001-9-12 这两个故事也是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有道德,不是看他是无私还是有私,而是看他的行为是否使双方都有所“得”,或者是否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去表现道德,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得”到帮助。无私的行为不一定就是道德行为,有私的行为不一定就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与人们通常用“无私”来定义美德的观念是大不一样的。
转引自盛洪.道德·功利及其他.读书.1998(7):122.
王启康.格心致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11.
第三篇:《道德小故事》
道德小故事
草与秧苗
孔子东游,见田里放着农具,而农人已去,便拾起锄头,围着一棵秧苗,费力地铲了起来。
不一会儿,农人归来,一见大怒,愤愤地说:“你为什么铲我的秧苗?”
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着秧苗说:“你看,我铲的明明是草啊。” 没想到农人更加恼火地说:“我种的就是喂马的草!” 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故事感悟:
帮助别人要帮得恰到好处。
改变思维
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很受消费者的喜爱,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到20%,可是到了第11年,企业业绩开始停滞下来。
公司经理召开高级会议,商讨对策。会上,总裁许诺,谁能想出解决办法,重奖10万元。有位年轻经理站起来,递给总裁一张字条,总裁看完,马上签了一张10万元的支票给他。
这张字条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牙膏管开口扩大1毫米。
消费者每天早晨习惯挤出同样长度的牙膏,如果开口增大,那么
每天牙膏的消费量也必将大幅度增加。
公司立即改变包装,第二年,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32%。
故事感悟:
只要你把心径增加一毫米,你就会看到生活中任何变化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扫阳光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 弟兄俩就商量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弟兄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去扫阳光了。
等到他们把他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
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故事感悟:
只要把封闭的心门敞开,哪怕只露出一点缝隙,你就立即能感受到无尽的光明和温暖。
迎向风雨
一群大学生相约去登山,不幸遇到暴风雨,引起山洪暴发,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把他们鲜活的生命永久地埋葬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悲剧,很多人不禁要问:“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暴风雨,应该怎么办?”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山顶走。”
“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人们怀疑地问。 “往山顶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往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
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着它,你却能获得生存。”
故事感悟:
困难是人生的敌人,战胜它,你便在人生的道路上跳跃了一步;绕过它,并不等于摆脱它,相反,迟早它还会来阻碍你,甚至断送你的前程。
三只钟的故事
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三千二百万次以后,恐怕便吃不消
了。”
“天哪!三千二百万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
另一只旧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小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三千二百万次。
故事感悟:
每个人都希望梦想成真,成功却似乎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放弃努力。其实,我们不必想以后的事,只要想着今天我要做些什么,明天我该做些什么,然后努力去完成,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浸润我们的生命。
关键时刻{关于道德的故事孔子}.
一天,一位将军正在用餐,吃到一半时,一个侍者说:“啊,将军„„”
将军盯着他说:“将军在吃饭或讲话时,你不应该说话。”大家默不作声。
几分钟后,将军问侍者:“唔,你刚才想对我说什么?” 侍者低下头,说:“晚了,将军,太晚了。”
“你说什么晚了?发生了什么事呢?”
“是的,将军,已经晚了,您的色拉里有一条小虫,您已经把它吃下去了!”
故事感悟:
失败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不听任何人的话,另一种是任何人的话都听。
最后的习题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了世界,最后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他的学生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旷野中,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除掉杂草,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
第四篇:《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
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孔子与打水的老人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关于道德的故事孔子}.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 1
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
⑩ 著名的儿童故事绘本
Ⅰ 著名的儿童绘本有哪些
《100万只猫》、《爱花的牛》、《玛德琳》、《让路给小鸭子》等
《100万只猫》
原书名:Millions of Cats
作者:(内美)容婉达·盖格(Wanda Gág)/文·图
原出版社及初版日期:Coward, McCann. 1928
1929年纽伯瑞奖银奖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by Wanda Gág (Coward)
1939年凯迪克银奖
《爱花的牛》
The Story of Ferdinand
(美)曼罗·里夫 /文 (美)罗伯特·劳森 /图
一本曾在许多国家被禁的图画书!
《玛德琳》
原书名:Madeline
作者:(美)路德威格·比梅尔曼斯(Ludwig Bemelmans)/文·图
原出版社及初版日期:The Viking Prese.1939
1940年凯迪克奖银奖
《让路给小鸭子》
原书名:Make Way for Ducklings
作者:(美)罗伯特·麦克克洛茨基(Robert McCloskey)/文·图
原出版社及初版日期:Viking Press . 1941
1942年凯迪克奖金奖
Ⅱ 最好的绘本故事
西方文明的核心由两希构成:一个是希伯莱文化,也就是犹太人创作的《圣经》,它是西方文明进程中深厚的源泉之一;另一个是比希伯莱文化更为古老的希腊文化,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成就很多,但这众多成就的种子都包蕴在它的神话史诗中。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小人书,就是讲特洛伊战争的,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希腊神话故事,光故陆离的神话世界第一次深深的吸引了我。很多年后,已为人母的我一直在想究竟要不要给孩子讲希腊神话故事,因为希腊神话故事显然不同于现时流行的道德教诲和情商培养,应当说它是人类童年期的故事,有一点点野蛮,悲壮,讲述神祗和人之间的故事,显然这种故事迥异于幼儿那简单分明的世界。其实仔细想想,大概每个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都开始对所有离经叛道的故事感兴趣,其实这或者就是童年需要的吧,早期童年的各种尝试都是一种存在体验。只有我们的肉体与现实感、存在感产生共鸣,与天与地、与自我产生共鸣,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而神话,就是人追求存在意义的答卷。
可惜答案有了,但是好书之于孩子就像利器,如果没有一套好的书,对于这种殿堂级的文学史诗作品,宁可不要过早给孩子接受。希腊神话篇幅浩大,涉及几百个神祗。面对孩子的版本要嘛太过潦草,要嘛太过敷衍,要嘛失之于勇气,要嘛画蛇添足。很难有一套是能够做到文学性与艺术性兼顾的。
最近,终于有了这样一套书
由法国童书绘本大师伊万.波墨创作的一套绘本版的希腊神话,先介绍下这位大师吧
伊万波墨,法国最为杰出的童书大师之一,龚古尔儿童奖、巴黎市政厅奖获得者,法国有三所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绘画以精细著称(在自己所受到的影响中,他最喜欢提到的是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画师让富凯),并将传统的绘本形式与漫画、连环画的手法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与此同时,他还是一名出色的讲故事者,在他的画笔之下,借由电影闪回式的视角,侦探小说般的收放有度,现代生活与古希腊神话交融在一起,成为孩子们也会喜欢的精彩故事,同时高度保存了原著的文学性与神韵。(摘自网络)
给小萌读过的绘本中,法国人出的绘本真的不多,但骨子里充满了浪漫情怀的法国人创作的绘本天生就带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情怀。所以当西方文学的巨著经过法国人改编,那真是美极了。其实这套绘本版的故事,不仅仅是绘本故事,作者的创作中加入了漫画元素,近年希腊神话要么改编成漫画,要么就是桥梁书,但不知如何与这套书类比,改编都不好,这套书它完全不同,是文学性非常高的绘本,同时画面的美感和语言,及其图文结构变化都是经典的。
Ⅲ 求故事情节丰富的儿童绘本
女儿现在读的攸攸熊儿童绘本,故事情节很丰富,她学到了很多知识。
Ⅳ 比较好的英语儿童故事绘本有那些
新生宝宝的图书选择要领
宝宝年龄:0-3个月
年龄特点:对鲜艳的色彩、强烈的黑白对比感兴趣
图书选择要领:颜色亮丽、纯净、图画简单或是黑白分明的图画书
宝宝年龄:4-6个月
年龄特点:善于用手、脚、嘴巴等感官来探索世界,喜欢撕东西或嘴咬
图书选择要领:布制或其他较结实材料制成的书
宝宝年龄:7-9个月
年龄特点:手指已能灵活地运动,也会翻书了
图书选择要领:选择硬纸板书,画面形象,最好一物一页
宝宝年龄:10-12个月
年龄特点:基本可以理解书中的简单内容
图书选择要领:简单的图画书给孩子讲述,故事情节简单,画面简洁
宝宝2岁
开始掌握物体的轮廓,能够分辨出不同的形状,还能分清人物的表情
是孩子学习词汇的重要时期。
图书选择要领:与孩子日常生活有关,孩子们熟悉的故事内容,图书的画面要清晰、明朗、造型大而简单,容易识别
宝宝3岁
能够掌握书中物体的大小,有一定的空间感
对书中的内容开始认真地留意、对小图画也很有兴趣
图书选择要领:选择与幼儿日常生活有关的主题,画面丰富,动作变化多样的图画书,以引起孩子的共鸣
PS: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很快的,但是即使再快家长们也不能拔苗助长,孩子们还是应该在属于自己的时期看自己的书哦。
曦和国际少儿体适能中心(前海中心)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前海路与学府路交汇星宇·前海购物中心B201-2商铺
曦和国际少儿体适能中心(太古城中心)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宝能太古城北区负二楼N8224\NB225
关注微信公众号,更多关于孩子等方面的干货
Ⅳ 非常好非常经典的儿童绘本有哪些
给你推荐基本经典的吧
我爸爸
我妈妈
爱心树
猜猜我有多爱你
逃家小兔
大卫系列
霸王龙系列
等
Ⅵ 著名的儿童绘本有哪些
最近在[ 汐望学谷] 给娃借看了很多书,都很好,推荐给大家也建议有孩子的都给孩内子看看,
非常好容!!!
《大猩猩》关于父爱与陪伴。
还有很多好书,我和孩子还正在看,需要可以自己去关注下。
Ⅶ 好好听故事的儿童绘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