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道德
① 围绕道德规范24个字 书法比赛的例子
很多人足够聪明,有满肚子的学问,可是也有满脑子的虚荣心
② 书法对联·知识极诚明·道德为原本·兰
书法对联·
上联是:知识极诚明·
下联是:道德为原本·
兰华书
③ 历史上书法家中品德高尚的有哪几位
李伏雨先生之子李早,他被视为“中国当代书画篆刻之中坚”,而且其习书法不以流派所限,特立独行,在中国书法大师刘江眼中,“其前途未可限量”。
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是李伏雨先生当年在国立艺专的同学。回忆起李伏雨的音容笑貌,李立对他的老同学给了极高的评价。
“书法大家。”“高尚的人。”这是参加李伏雨、李早父子书画篆刻展览作品研讨会的书画界人士对李伏雨、李早父子的一致评价。
“高尚的人”
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是李伏雨先生当年在国立艺专的同学。研讨会上,满头白发的李立回忆起李伏雨的音容笑貌,“他经历了很多磨难,但他总是满脸笑容。”李立说。他说,李伏雨很早就从事革命活动,“我进校时,就听说他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了,我还专门到杭州监狱去看过他。他的人品非常高尚。”
来自浙江书画界的专家们不止一次地提到李伏雨先生在提携后人上所作的贡献,他们说:“在杭州业余书法美术教育方面,李伏雨老师是第一人。”
中国书协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西湖对李伏雨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新人的做法记忆犹新:“他事务多,非常忙,但他却拿出大量时间从事业余的书法教育和普及,这非常可贵。上世纪70年代中期,艺术的环境并不好,并没有太多人重视书法艺术问题,但李伏雨他们这些老一辈书家却自动组织起来,办起了书法学习班,把大量精力放在年轻人身上,而且是没有任何架子,有求必应。现在,曾经的那一批年轻人,成了现在浙江书法界的中坚力量。”
中国印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西泠印社理事吴莹说:“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李伏雨老师。”她说,20岁时的她,还只是杭州书画社的一个营业员,那时,她会问李伏雨老师一些关于书法的“莫名其妙的问题”,“这些问题太外行,他完全可以不回答我,但恰恰相反,他很耐心地跟我说,不管我听不听得懂。然后,他还让我这个完全外行的人到书画班听课。我的书法道路就是这样开始的。”
中国书协理事、湖南省书协驻会副主席陈曦明说:“我相信,李氏父子一生的努力和奋斗,就是为了做一个正直的、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中国人,他们想在作品中表达这样一种情怀。我认为,他们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书法大家”
李伏雨、李早父子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公认。
李立说,李伏雨尊重传统,立足创新,构图、用笔均非常有功底。他认为,李伏雨、李早父子这回带给家乡父老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看到他们的作品,我们这些老的艺术家都能感到一种启迪。他们的作品到湖南来展览,这对湖南的金石书法会有一个大大的促进。”
他说,看到老同学的遗作,心里非常难受,而看到李早的作品,则感觉“他无疑前程远大”。
杨西湖感受最深的则是关于李伏雨作品的另一面:“我看到了这次展出的他的许多诗稿,非常自然、清新。我觉得,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不亚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美术报》书法部主任、西泠印社社员蔡树农则透露了一个细节:他有位朋友曾向他提及,古代很多不知名的碑文,非常生僻,但李伏雨先生竟然很熟悉,这不能不让人惊叹。“凡是大师级的人物,他绝对不会仅是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准,他肯定有相应的学识水平与其一致,这在李伏雨老师身上表现得非常到位。”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强特别强调了李早在艺术上的学习、吸收、创新的精神。“李早身上比较多地体现了江浙文化与湖湘文化两个文化的融合。后来他在日本办展,又注意学习了日本书法的精髓,这在他以后的作品中有体现。重视吸纳、学习,这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一种现象”
李伏雨、李早父子作品来长展览,书画界人士甚至将其视作一种现象。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强说:“我看到江南文化与湖湘文化在亲密接触。”
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长沙晚报社美术编辑吴志立说:“浙江书法是有资格谈自信的。李伏雨、李早父子作品展有可能成为一种契机——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光芒的契机。”
④ 2020年学习道德模范,做诚实守信人。硬笔书法作品怎么写
诚信的话应该是要遵守的。
⑤ 有什么关于人品道德的名言和句子是四个字是关于书法
字如其人,其实最早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讲的一句名言:“书、心画也专。”这句话得意思属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字如其人”,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
⑥ 艺术家如何持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书法艺术的道德底线比其他艺术门类更高。”陈志平表示,尽管古代曾经出现专过被人们称为“属杂体书”的美术字,改革开放后,将传统书法与西方设计元素杂糅的“现代书法”风行一时,但这些实验都已被历史淘汰。“由此可见,人们对书法的道德和审美要求至今仍然很高。”他说。
值得讨论的是,传统书法中素来有“雅拙”之说。最近,明末书法家傅山的“古拙书法”更成为一时“显学”,他“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主张同样引来争议。梁君度对此作出辩证:“古拙”诚然是美学中的另一种境界,但达到这一境界需要深厚的功底,“以丑代拙”并不可取
⑦ 如何在小学书法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我们常说“文以载道”,作为教师,在我们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即“育人”。书法教学中应巧妙的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良好的“书德”进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一、书法价值的德育渗透
艺术是人民创造的,它最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可以赋予我们高尚的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书法更是如此,它是人们使用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来书写中国的汉字而产生异态纷呈的视觉效果,表达人们内心复杂的思想情绪。正如邱振中在他的《书法美学引论》中所说:中华民族选择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书面语言的视觉形式,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使这门艺术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由于汉字的丰富性,成为固有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只有我国的汉字,在不断演化中,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其他国家的文字虽然也有书写好坏之分,但是始终不能独立成为艺术,可以说书法为中国之特有,实乃国之宝也。而且,自唐代以来,书法远播海外,如日本人学习汉字和书法,其重视程度亦绝不在我国之下。现在书法艺术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是多么让我们自豪的事情,让小学生了解书法的意义和地位,产生民族自豪感,不正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吗?
二、书法本体的德育渗透
1、 汉字的结体,也可以说间架结构,具有无以伦比的美感,耐人寻味的情趣,这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小学生以学习楷书为主,教师在教学间架结构时,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挖掘蕴涵的德育因素,比如:汉字组成中大多为合体字,是由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字,这样,产生了许多的偏旁部首(单立人旁、三点水旁、草字头、提手旁……),实际上这些偏旁部首,都是由独体字演化而来,像单立人旁就是变“人”字的捺画为竖画,这样,在组合成其他的合体字时,作为偏旁的单立人旁就占据了次要的位置(如“体”字,左边单立人旁,书写时较小,为的是避让右边的“本”字,使“本”字成为这个字的主体,学生刚开始书写汉字时,不懂得避让的道理,写的松散。我们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这种“结构上的避让”产生美感,引申到“做人的避让与谦逊”也会产生美好的道德),偏旁部首和其他独体字的组合多为错落、避让的组合形式,表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的“礼、让”之风,正如翩翩君子之态。又如“明”字的“日”让着“月”,反过来,“月”字的撇画穿插到“日”字之下;“都”字左边“者”字偏上,右边的右耳旁偏下,再如:将两个相同的独体字组合成一个合体字时(林、朋、羽、竹、赫……),可以称这样的字为:相随结构。概括它们的从属规律。传统的道德观在书法中的结构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渗透了德育,同时激发了兴趣,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毛笔的独特性,古人云:笔软则奇怪生焉,产生了中锋、侧锋用笔,楷书多用中锋,堂堂正正,起收转折,一丝不苟,学习楷书用笔,可以使学生形成始终如一,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除了以书法成就名传千古之外,其"心正则笔正"的"笔谏"也被世人传为佳话。有一次穆宗皇帝问柳公权如何将书法写好,柳公权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如果人品不高,则落墨无法。盖因穆宗怠于朝政,柳公权以书喻政,一方面说明其面对书法创作的态度,一方面也巧妙地藉由书法艺术的精神进谏。从此"心正笔正"说一直流传至后世,成为书法伦理标准之一。学习楷书正是适合培养学生的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的高尚品质。
3、书写的内容上,体现积极向上的德育因素,那些优美的字词篇章,积极向上的名言佳句都是我们书写的对象,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应着力精选适合学生特点的内容,或者结合一些重大活动,组织学生创作。如在全国少工委无烟日宣传中,组织学生自编内容,学生写下了“花季少年,远离烟草,德智体美,健康成长”等,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书法创作的能力,又较好的渗透了德育。教师要善于创造这样的机会给学生,使德育内容润物无声。
4、书法作品的布局谋篇和书写内容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感受,进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教师在讲解名家作品时,或者介绍书法家时,要着力和学生探讨书法艺术的主观因素——书法家的功力、修养、 情感、 气质等内容以陶冶学生的心灵。
清代扬守敬指出: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不同的书法家的不同风格,产生了诸多不同的美感因素,可以使人感受到或苍劲、古拙,或飞动、飘扬,或庄重、严谨,或俊秀、潇洒,或粗犷、豪放,或疏朗、空灵,或方正、严整,或敦厚、凝重等等不同的抽象意念,这一系列美的因素,通过人的视觉感官,从心理上使欣赏者产生共鸣,形成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潜移默化地起着陶冶性情,锻炼品格,启迪思维,培养情操的作用。
小学生的知识面不宽、理解力还不是很强,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才能形成正确良好的欣赏习惯。如我们在讲授颜体楷书时,要让学生了解其书法的时代背景和人格魅力,有助于对书法的理解,学生知道了颜真卿刚正秉直,曾高举义旗,抗击安、史叛军,后来为维护大唐的统一,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事迹被后人称颂。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自己查阅颜真卿的勤学故事,同学间交流,再欣赏颜真卿博厚雄强,宛如其人,自始至终均用正锋,能充分发挥男性的沉着,刚毅的作品,就非常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最终师生探讨“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的含义,使学生思想境界升华。
5、书法的题款中包含着极强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如表示谦逊的常用语有:斧正、指正等。表示尊敬的落款方法是:赠送给别人的作品,把受赠者的名字放在前面或较高的位置,自己的名字在后。书写名人的诗词时,加上“敬录”二字,(如:敬录陈毅元帅诗一首。)当然,古人在落款时时常有些过分的谦词和客套语,已经不可取,我们在教学中,要辨证的讲解,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谦虚文雅的态度,有些教师忽略了这些德育因素的挖掘,是不可取的。
三、学习过程的德育渗透
苏东坡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一个人在某一项专业上取得成绩,其智力因素和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往往智力一般,但是非智力因素优秀者,取得成就的人比那些虽然聪明伶俐,但非智力因素差的人要多得多。可以说,非智力因素差的人很难成功。学习书法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
学习书法必须要精神专注,细致精微,在临摹碑帖时,“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一点一画的运笔方法,到字体的间架结构,点画的位置关系,一丝不苟,看到精确微妙变化,使其获得专注、细致的精神。学习书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古语说:字无百日功。学习书法虽然不象有些人说的那样高不可攀,但决不是短时间就看见成效的,有了正确的方法,必须经过相当长的练习,才能逐渐掌握运笔的方法,以至挥洒自如,间架结构更是长期的临习和不断研究中逐步提高的,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能成功的。换言之,书法学习正是锻炼毅力,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途径,在我国的书法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艺术大师,如:王羲之、颜真卿、米芾、欧阳询、怀素、文征明……,他们各具风神,其勤奋好学,意志坚强更是学习的榜样,教学中,教师穿插他们的勤学故事,激励学生,如“怀素二十年不下楼,刻苦练字”、“王羲之墨池的故事”、“颜真卿辞官拜师”等等,这样上课时教师旁征博引,使课堂教学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有了生机,激励了学生。当然课上教师侃侃而谈,来自教师课下的精心准备。
总之,小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要成为渗透德育的具体化的体现,需要教师深挖其诸多德育因素,积极探索,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最终达到陶冶性灵、锻炼品格、启迪思维,培养情操的作用。
⑧ 隶书五言联 书法对联(道德为原本知
道德为原本
知识极诚明
⑨ 汉字书法的道德精神是什么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英文书法等。
⑩ 书法家姚鸿伟 书法是民族的灵魂,是文化,思想,教育,道德,休养等最高尚的艺术。是于
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