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中医

道德中医

发布时间: 2023-03-02 10:04:06

⑴ 中医传统文化医学道德观念有哪些

(一)对待患者——至亲之想

中国古代医学家认为,医生应该从病人的痛苦出发,把病人当做亲人来对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视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往欲而不往,不为平易。”

(二)治学态度——至精至微

中国古代医学家注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精于艺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省疾问病,要“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汤药,无得参差”

(三)服务态度——一心赴救

中国古代医学家把及时地抢救病人作为自己的天职。“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四)医疗作风——端正纯良

中国古代医家十分重视医生的作风和仪表。医生要“正己正物”。“正己”指精通医理,严肃医风:“正物”指诊断正确,用药恰当。

(五)对待同道——谦和谨慎

谦和谨慎是古代医学家处理通道关系的原则。认为“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明,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首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⑵ 孙思邈《大医精诚论》里优良医护道德思想有哪些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版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权,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从此文中亦可见佛教的思想也渗入中医学之中。

⑶ 如何继承与创新我国医药道德优良传统内容

摘要: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遵循一般高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而且必须结合医学院校和医学职业活动的特点,侧重加强医德教育,医德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传统医德教育对培育医学生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牢固树立医学专业思想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若再以单纯的传承传统医德观念,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实践上探讨传统医德的传承和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路径,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高等医学院校;传统医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职业道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他的职业领域的反映。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遵循一般高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而且必须结合医学院校和医学职业活动的特点,侧重加强医德教育。传承转换,弘扬创新传统医德,是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亟待解决而且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1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职业道德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它们广泛渗透于职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同时也是保障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医学院校特色和时代特征,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育高尚的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学院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医药卫生预备队和生力军的主要地方。医学生的道德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后行业的道德,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带来直接影响。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促使医学生形成较稳定的医德品质,并在以后职业实践中转化为自身的医德行为的重要手段。以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把医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这一思想政治目标的有效途径。以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够显示出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又能充分体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整体素质教育的目标。

1.1以医德教育为切入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的成长成才。

我国现阶段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所以在他们自身成长的这个特殊阶段中,加强融入职业理想教育,使医学生们通过所掌握的医德规范来把握未来医生职业的本质特点和义务要求,具备良好的适应、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提高医学生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使他们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实际,认清自己的道德要求,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的效果,这是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最大实际,也是医学生进入社会立足,自身成长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的成长成才。[1]

1.2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的医患关系是重要的基础和重要的部分,而医学工作者的人文知识、伦理道德、职业精神,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用好所学的知识,这就决定了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性,更要注重实践性。

层出不穷的医患纠纷,深刻凸现了当前我国医德危机的严重性。如何解决这一危机就成了一个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传统医德的发掘并以此来约束医务人员,不啻为解决医德危机的一剂良药。

1.3有利于弘扬中医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创新中医传统医德,是发展中医事业,弘扬中医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亟待解决而且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2传统医德的传承与现代转换

职业道德具有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传统医德以指导中医学的诊疗实践、重塑中医人的高尚医德、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继承优良传统医德,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医德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今天的中国医疗活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正在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必将给医疗活动带来深刻的影响,这就决定了相关的医德建设理论的变化趋势,如何改变医学唯科技化、失人性化的状况进而更好的促进医学目的实现,是当代医德建设必须面对的迫切任务。

2.1传统医德的内涵与精髓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作为中国特有的伦理思想和人文意识的教育实施,对培育我国医学院校(尤其是中医院校)学生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继承和发扬我国医德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医学专业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医德产生于古代社会,经历代社会的医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医学独特的医学道德思想与规范。其内容主要有: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重义轻利的道德观;清廉正派的行医作风;尊重同道的谦虚品德;注重道德的自律和修养;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等。正是这种传统医德,激励着医护工作者心怀神圣的职业责任感,为挽救人类的生命、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令人景仰的贡献。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些可贵的医德传统,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对医学生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2传统医德的困惑与变革

医德作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深受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关系的制约和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冲击,注重践行者的“内省”与“良知”的传统医德的局限性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重义轻利乃至对“私欲”极为漠视,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医务人员利益意识的觉醒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医德医风“物化”现象严重。再加上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型,新技术的日益发展,由此提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医学道德新课题和一系列新的医德要求,若再以单纯的传承传统医德观念,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转换创新,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德医风规范,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传统医德的转换创新,是历史的必然。关键在于解决途径的尝试,既要保留传统医德的精华内容,又能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在这方面尤其要强调回归现实生活,把社会治理结构建立在真实的伦理关系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的伦理精神去进行设计和安排。

3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将良好的道德认知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即“知”与“行”的统一。“知行合一”说到底就是有效性的问题。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有效性,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坚持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突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把医德教育纳入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二是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育效果的稳固性。根据德育“知行一致”的原则,既在理论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在实践中“练之以行”。三是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开展典型反差性的对比教育活动。

3.1转变医学教育模式,注重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引入“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确立以问题为中心,加强能力教育,落实价值观教育的新理念。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绝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必须用实实在在的现实来证明。脱离实际的理论很难让人入耳、入脑,更不能入心,难以实现征服人的功效。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和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提出问题和案例的同时,教师启发学生的思路,组织研究讨论,从而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强化了对伦理规范与原则的认识,增强了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最终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众多研究表明,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和案例教学法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拓展医德教育的内容。

走出传统医德的危机,需要在医德教育内容的拓展等方面做出实际的工作。

德性与义务是中国传统医德的基点。历代医家提出过许多处理医患关系、医生责任等方面的道德规范或准则,强调医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我规范以及对患者的义务,“医乃仁术”是普遍的职业伦理守则。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社会的组织结构、文化观念以及医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医学伦理思想的变迁,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权利论、价值论在医学领域的兴起,而权利和价值恰好是传统医德的盲点。在新旧医学道德思想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医德的单一性与狭窄性,使得它不足以应对错综复杂的现代伦理问题,但传统与现代医德的共通之处,又使得即使是在医疗科技高度发达、市场经济意识深入人心的今天,传统医德的那种治病救人、竭尽忠诚的人道主义精神始终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在保留传统医德思想精华的同时,现代医德教育在内容上必须拓展,德性与规则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义务与价值相结合,使传统医德思想的精华有机融合进现代医学道德规范体系之中。[2]

3.3重视临床实习。

社会实践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从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到服务性学习,都是提高医德教育效果的有效载体。医学生应该早期接触临床和社会,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医德教育领域。

从医学生的培养过程来看,教学活动很大一部分是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行的。因此,不仅要做好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的德育工作,更要抓好学生在后期临床阶段的德育工作。实践表明,一个医学工作者的医德修养和医德行为的养成,深受临床实习阶段的经历的影响。[3]因此,实习这一环节的医德医风教育尤为重要。学生到医院实习时,首先要挑选那些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行医廉洁、工作积极、经验丰富的医师带教。其次,从制度入手,规范实习医学生的行为,把他们在实习医院的表现同评先、评优、奖学金、综合测评等结合起来。再次,建立监督机制,对实习中的医学生,除了带教医师的监督外,还应设立监督箱,随访门诊和住院患者,测定患者的满意程度,抓好典型、树立典范,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4]

3.4融入专业课教育。

有研究表明,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基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而选择本专业,都喜欢医学专业课,并且上课出勤率高,听课认真。因此,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指导学生将职业理想的确立建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之上,将医德医风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容易接受,比单纯的理论教育更具有说服力。[5]

3.5重视医学大家高尚医德的示范作用。

在我国医学史上,涌现了许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家,给后人以榜样和激励。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叶天士等都是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名医。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当一个好医生要注意两条:一是“精”,即技术要精湛;二是“诚”,即品德要高尚,医德医风要好。在当代中国,白求恩医生的精神鼓舞着几代人,医学界涌现出了许多像林巧稚、赵雪芳、韦加宁那样的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他们对医学无限热爱,对医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深切同情,对工作极其负责,这种为祖国医药事业不懈努力、无私奉献的精神,荟萃成了光辉灿烂的医学美德。在教学中,要重视这些医学大家们高尚医德的示范作用,使学生远有所追,近有所学,用榜样的力量激发起医学生对医德典范的爱慕、向往和崇敬之情,时时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奋进。

3.6文化熏陶,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结合医学特点,传授“仁爱”的传统医学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另一方面,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一定的人文类课程,要求学生选修,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在医学院校,文化教育和文化引导不仅能加强大学生的品德修养,还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的信念。不论是校园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校园物质性文化,还是校史、校训等精神性文化,以及系列主题思想教育活动,都能激发大学生的认同,通过强化医学生的人文底蕴,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启迪思想,感悟人生哲理。

⑷ 医师的医德是什么

医德是调整医抄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不同职业,由于担负的任务、职务的对象、工作的手段、活动的条件和应尽的责任等的不同,而形成自己所特有的道德意识、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医德就是从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

(4)道德中医扩展阅读

医德规范如下

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疾病。

2、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医德

⑸ 明确提出了中医学道德准则的著作是

《伤寒杂病论》 张机所著,成书于东汉,为中医学第一 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提出“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追求 的境界。

⑹ 中医文化的注重道德

中医学注重“德”的作用。所谓德,就是能够正确履行自己职责一种品质。在传统中国哲学中,四季变化都是天的德。生养万物是地的德。周朝代替了商朝,周人认为是自己的德起了决定作用。殷商失去了领导天下的德,所以失去了天下。周人履行了领导天下的职责,所以得到了天下。所以,周立国以后三千年,中国人一直注重德的培养。这种观念,被用来观察分析人的生理现象。
德的观念,影响了中医学对疾病的看法。中医学认为,如果一种生命力不能正确发挥自己的职能,无论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是过分的发挥了作用,都可能导致疾病发生。这是因为人体会对这种失职做出反应。 这种来自身体内部的不平衡,导致了人体发生主动反应,因此出现疾病,这时候直接对疾病的结果进行纠正是无效的。正确的解决方式只能是激发人体生理功能,使之重新平衡。 与上述病因相反的情况,如环境因素骤变,人体无法适应而受到外来伤害,则要采取直接保护身体的措施。这时候的治疗方法才与现代医学是一致的。也就是,发现高热就要退热,发现头痛就要止痛。 在中医方面,这是直接对人体生理不平衡的矫正。
由此可见,中国人心中的“道”和“德”是他们心身问题的根源,也孕育了解决他们心身问题的方法。其科学性不在于微观探索,而在于对心身问题的真切体会和总结。

热点内容
劳动合同法81条 发布:2025-01-13 19:24:42 浏览:870
加油站安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1-13 19:24:39 浏览:91
法律责任主要有什么责任 发布:2025-01-13 19:17:50 浏览:956
深圳特区城市更新条例 发布:2025-01-13 18:59:53 浏览:560
2015劳动法工时 发布:2025-01-13 18:44:18 浏览:695
经济法考试商标权的名词解释 发布:2025-01-13 18:39:21 浏览:722
公司法中 发布:2025-01-13 18:25:32 浏览:47
刑法保险诈骗 发布:2025-01-13 17:50:43 浏览:407
推进股票债券市场改革和法治 发布:2025-01-13 17:33:23 浏览:585
南安溪美法院 发布:2025-01-13 17:31:58 浏览: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