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三道德什么

三道德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3-02 12:39:10

⑴ 君子的三大道德是什么

三大德是什么呢?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拒。
什么是仁?
那么,何专谓仁?解属读只有两个字:爱人;就是真心地、善良地去爱别人、善待他人,就如此简单。
,什么为智慧?回答还是两个字:知人,也就是说有能力真正走进人心上的每一条纹路,去了解别人的艰辛,去体谅别人的苦处,这样去包容、去宽厚,这就叫真正的智慧。
所以我们知道“大仁大智”都关乎到人。我们这个世道,有一句话说得有意思: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一样多。地上的人群像天上的星辰一样远。我们人越来越多,但是人心中隔膜也越来越强。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什么是“仁”呢?其实仁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它是一种行为,它是可以去做的,而且做得很简单。

什么叫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仁爱和人的职业、地位、薪水,都没有什么关系,它只是内心的一个愿望。
“己欲立而立人”,我们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想建立自己,每个人都想发达,用这样的心去帮助别人也发达。“能近取譬”,在最近的地方施以援手帮助他人,可谓仁之方也,这就是仁义的方法。

⑵ 康德三大道德律是什么

您好:康德的三大道德律为:普遍的行为法则,人是目的以及意志自律。(详见《实践理性批判》)……以下,我参照一些资料进行简要的说明。 1、普遍的行为法则——“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后来康德又对此准则做了一点延伸,即“你的行动,应该把行为准则通过你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规律。”这一经过变化了的定言命令,在突出行为准则需具备普遍性的同时,强调了如何实现准则向法则转变的关键在于人自身的意志,法则体现着对意志的命令,准则则体现着意志的选择,那么当我们回忆起定言命令表达着的是自身即为意图目的,而不是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时,我们知道了与这个道德律令相关联的意志就只能是我们的善良意志了。因为“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2、人是目的——“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该律令是在保证普遍性同时解决实践原则的质料问题,即目的的依据。康德指出,人之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为自在目的而存在着的,在任何时候都只能被当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在目的王国中是有尊严而不是仅有价值的。正因为人是最终的自在目的,人类的善良意志是自在的善,这才促使我们将道德律令看作是行为的直接决定者,道德毕竟是人性中的道德,道德上的善正是善良意志本身。“只有道德以及与道德相适应的人性,才是具有尊严的东西。” 3、意志自律——服从定言命令的人类自身就是道德规律的立法者。任何规律皆为自由的,道德规律亦不例外。人类正是在立法的参与过程中,体现出人的自在目的性。人的尊严、人的法则也因透显着与规律必然吻合的意志,才成为彻底善良的意志。“他之所以崇高,并不由于他服从道德规律,而是由于他是规律的立法者,并且正因为如此,他才服从这一规律。……既不是恐惧,也不是爱好,完全是对规律的尊重,才是动机给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只有在其准则可能是普遍立法的条件下才是行动的意志,才是人们可能的理想意志,才是固有的尊重对象。人类的尊严正在让他具有这样的普遍立法能力,虽然他同时也要服从同一规律。”对道德律的尊重最终实现的是对人性自身尊严的尊重,这样的一个道德律才是唯一值得尊重也是配得上服从的规律。

⑶ 为调整和规范人类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相应分别形成了什么哪三个道德

1.爱情婚姻家庭道德 。首先要明白爱情与婚姻的关系。爱情象一只表,不上发条就会停摆;婚姻象一只钟,除了必须上发条,还得忍受每隔一小时就“铛铛”作响的钟声。
2.职业道德
适应各种职业的要求而必然产生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3.社会公德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⑷ 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三德是指哪三德

【三德】 出华严经疏 一恩德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犹如赤子。是为恩德。二断德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余。是为断德。三智德智即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是为智德。

玄义

【三德】 [出金光明经玄义]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

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严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三解脱德不系名解。

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4)三道德什么扩展阅读

【三德(梵语trigun!a)】

指涅盘果体所具足的众德

即(1)法身︰指转迷界众生的苦果所得的果体。(2)般若︰指离情鉴照之用。(3)解脱︰系指离一切系缚。出自南本《大涅盘经》卷二〈哀叹品〉。《大乘义章》卷十八云(大正44·820c)︰

‘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中略)言解脱者,自体无累名为解脱,又免羁缚亦曰解脱。(中略)言般若者,此翻名慧,智能鉴照故名为慧。’

三德之相状开合不定,法身有唯一法身、真应二身、法报应三身等。般若有唯一如实慧、真实方便二智、清净一切无碍三智等。解脱有唯一解脱门、有为无为二解脱、心慧无为三解脱等。所以立此三德者,(1)对烦恼、业因、苦报等三障故;(2)对福、智、报三因故。《大乘义章》卷十八谓(大正44·820b)︰

‘翻对烦恼宣说波若,波若慧明能除烦恼闇惑法故。翻对业因宣说解脱,业能羁缚,解脱无果能断绝故。翻对苦报宣说法身,法身清净离苦报故。(中略)因中之智至果满足名为般若,因中之福至果满足说为解脱,因中之报至果满足名为法身。’

又,天台宗在《金光明玄义》卷上以之为十种三法之一,并释其名云(大正39·3a)︰

‘法者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师所谓法也。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无有缺减,故名为身。经言︰我身即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当知身者聚也;般若者,觉了诸法集散非集非散,即是觉了三谛之法;解脱者,于诸法无染无住,名为解脱。是名为三。云何为德?一一法皆具常乐我净,名之为德。’

即法体融即,一法摄一切法为法身;离情明照理体为般若;应物而自在度众生为解脱。《大般涅盘经疏》卷六谓(大正38·69b)︰

‘旧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般若修成,入无余已方是解脱,无复身智,如竖点水纵而相离。又约身约智分得有余解脱,横一时有,三法各异,如横列火,各不相关。新伊字者,譬今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为三,三无别体,故是不横,非前非后,故是非纵。一即三如大点,三即一如细画,而三而一,而一而三,不可一三说,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议。’

然圆教三德非唯非纵非横,非三非一,相互间无碍融通,更类通真性、观照、资成三轨,乃至惑、业、苦三道。三德即三轨,乃至即三道,毕竟为同体异名,悉皆三千三谛妙法,法法融通无碍。

指智德、断德、恩德

即佛果功德的三分。出自《佛性论》卷二。即佛果满足一切诸智、照了一切诸法,有无碍自在之德,名为智德。断除一切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无所余,有二乘所断不及之德,名为断德。依利他摄化的誓愿,而有救护众生究竟解脱之德,名为恩德。《华严经疏》卷八谓(大正35·562a)︰

‘修极有三︰(一)大悲极,入佛神通境。入佛神通境,但为益生,故此成恩德。(二)大智极,入佛力境。如来力境,悲智超绝无能及,故成佛智德。(三)自在极,入如来解脱门,尽一切障,心境自在,成佛断德。’

若将三德与自利利他、自行化他、自觉觉他相拟配,则智断二德是自利、自行、自觉,而恩德是利他、化他、觉他。亦即三德齐全,则能得二利圆满、觉行穷满之佛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德

⑸ 道德三要素是什么

(1)道德意识:是对一定社会道德的主观认识和抽象理解,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善恶价值取向的各种心理过程和观念。它由道德规范意识和道德思想意识两个因素构成。前者是一定民族、阶级、社会团体乃至整个人类的某种群体的道德意识,是指导和评价个体行为的善恶标准,包括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为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生活准则等。后者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道德的认识水平,以及通过道德实践后所达到的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感情、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理想和一定的道德理论体系等,是个体进行行为选择的内在机制。
(2)道德关系:是指在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意识、道德原则和规范支配下形成的,以某种特有的活动方式而存在的特殊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体系。它的形成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社会中的稳定联系的关系中的一个侧面。道德关系可分为个人与社会整体、个人与个人、社会整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三类关系。
(3)道德活动: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各种具有善恶意义的个体行动和群体实践。主要包括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形式。

⑹ 三,什么是道德

⒈道德的含义
在我国古籍中,最早是把“道”与“德”两个词分开使用的。“道”表示道路,以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或学说等方面的含义。“道义”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主要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乃至泛指风俗习惯和尊重道德教育活动。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引申其义,也有规则,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知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热点内容
推进股票债券市场改革和法治 发布:2025-01-13 17:33:23 浏览:585
南安溪美法院 发布:2025-01-13 17:31:58 浏览:94
司法部机关党委 发布:2025-01-13 16:46:38 浏览:689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站的考核总结 发布:2025-01-13 16:17:18 浏览:904
道德悲情 发布:2025-01-13 15:40:23 浏览:599
经济法的种类及含义 发布:2025-01-13 15:38:57 浏览:514
2015年计划生育条例婚假 发布:2025-01-13 15:33:02 浏览:118
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修订草案 发布:2025-01-13 15:09:37 浏览:296
规章标语 发布:2025-01-13 15:04:54 浏览:731
法律非法学考什么 发布:2025-01-13 15:04:08 浏览:602